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练兵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练兵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秋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考前练兵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新华网“讲习所”也推出《习近平春节“走亲戚”:满满都是牵挂》。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平民百姓,春节是中国人万水千山的追逐,牵挂是中国人心里永恒的情愫。这一切是对哪种制度的历史传承?‎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中央官制 D. 世袭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春节走亲戚”“春节是中国人千山万水的追逐,牵挂是中国人心里永恒的情愫”说明春节是传统节日,走亲戚主要是有血缘关系的人相互来往,指的是宗法制,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点睛:材料“春节走亲戚”“春节是中国人千山万水的追逐,牵挂是中国人心里永恒的情愫” ‎ ‎2.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 A. 宗法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君主专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可知材料中“封建”是分封建邦的意思,分封制属于这种制度,D正确;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维系制度,A错误;中央集权制不符合材料中“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信息,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地方制度,不是君主专制,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观念是对“封建”的理解,这里的封建不是封建社会,是分封建邦的意思,属于分封制内涵。‎ ‎3.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 地方权力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但是为了防止个人决断失误较多,先由大臣们商议,最后由皇帝定夺,这样可以使决策失误有所减少,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与管理地方无关,排除AC;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加强了君主专制,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联系所学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分析解答。‎ ‎4. 中国考古界对安徽阜阳地区双古堆墓葬进行发掘清理后,根据墓葬中出土的漆器、铜器上“汝阴候”铭文和“十一年”纪年,对照《史记》、《汉书》,确定双古堆为西汉第二代汝阴候夏侯灶及其妻子的墓。这表明 A.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 B. 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多方面印证 C. 历史记载比考古资料更具可信度 D. 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的记录一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在强调先师根据墓葬中出土的漆器、铜器上“汝阴候”铭文和“十一年”纪年,然后是对照《史记》、《汉书》,最后才能确定双古堆为西汉第二代汝阴候夏侯灶及其妻子的墓,整个过程是在强调“历史结论的得出的确是需要多方面印证”,故B项说法正确。‎ 考点:史学常识·历史结论·依据 ‎5.有学者评价某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该制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郡县制是改变过去分封制制度,B正确;A是改变的制度;C属于元朝地方制度;D属于科举制。‎ ‎6.《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圣所生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 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B. 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C. 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 是否重视法律的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中材料中的“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而《唐律疏议》给予八类人特权,说明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A项是中国法律的特点,B项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也影响到中国法律,但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C项是西方法律的特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点睛】本小题属于对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根据材料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7.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清朝军机处为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构,不属于监察机关,因此选A。‎ ‎8.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于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不断调整政策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中央集权,地方分权;通过分化事权,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采取恩威并施,管理繁复,渐趋严密。故故①②③④四项说法都正确,排除ABD,C符合题意。‎ ‎9.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领域的表现有:‎ A. 发明司南 B. 发明活字印刷术 C. 发明火药 D. 发明造纸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明司南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故A项排除;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宋代的毕昇,故B项正确;发明火药的时间是唐朝,故C项排除;发明造纸术的时间是汉代,故D项排除。‎ ‎【点睛】“宋代”是关键时间信息。‎ ‎10.历史学家钱穆以为古代中国:“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设立枢密院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反映的只不过是一个选拔官吏的制度,和材料中的“皇室的权,总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在逐步降”是没有关系的,本题凡是含①均是错误的,排①项,本题选择B项符合题意。‎ ‎【详解】‎ ‎11.清朝康熙帝时重臣明珠、索额图曾被称为“明相”、“索相”、其实际职务应是 A. 丞相 B. 通判 C. 军机大臣 D. 内阁大学士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承明制,沿用内阁,任职者为内阁大学士,故康熙帝时的明珠、索额图可以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大学士,故D符合题意;明朝朱元璋起我国就废除了丞相,故A不符合题意;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可见通判属于地方官,故B不符合题意;清朝雍正年间,开始设军机处,故C不符合题意。‎ ‎12.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 A. 中书省 B. 枢密院 C. 六部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满、汉大学士”可知是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 跪受笔录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后,经皇帝审批,即传达执行。故答案为D项。中书省、枢密院在清朝已废置,排除AB项;内阁在清朝主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不参与军国大政,排除C项。‎ ‎1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A. 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 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答案】A ‎【解析】‎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因此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故答案为A项。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排除B项;分封制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排除C项;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宗法制也没有延续,排除D项。‎ ‎14.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 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 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官僚等级制下,在职事官之外,存在着文散阶和武散阶序列,它们分别由文武散官构成,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导致等级品位发展到新的高度,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清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官职以品位为主,无对应的实权,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 ‎15.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的成果的是 A. 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 B. 古典人文主义的出现 C. 高度发达商业文明 D. 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D项,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公元前8世纪起,希腊出现了许多小国,称作城邦,城邦地域狭小,人口少,小国寡民是其突出特点。小国寡民的特征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与海上活动无关。故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择D项。A项,海外贸易兴盛,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的接受了平等互利观念,这些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故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古希腊海洋文明塑造了希腊人的民族自由精神,古希腊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作用。故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古希腊形成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结构,形成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雅典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故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的圈子”。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古希腊繁荣的海外贸易是古典人文主义的出现的经济基础。‎ ‎【详解】‎ ‎16.清政府于1909年和1910年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这反映了 A. 专制皇权体制走向崩溃 B. 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尝试 C. 地方实力派的离心倾向 D. 地方自治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自治,未涉及专制皇权体制,故A项错误;从封建的中央集权到具有近代色彩的地方自治,反映出清政府对地方制度进行了改革,故B项正确;实行地方自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拢地方实力派,故C项错误;材料所反映的仅仅是清政府颁布的地方自治章程,实施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故D项错误。‎ ‎17.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 城邦公民的平等 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 共同的宗教信仰 D.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A项是正确的;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问题,排除C。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平等 ‎18. “他的改革将族群制单位改造为选区制单位,从而将‘部落民’改造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很多人都获得了公民权,而旧的部落只限于其宗教功能。”“他的改革”‎ A. 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 B. 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C. 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D.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改革,从材料的内容看应该是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选A。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的是梭伦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是伯利克里改革,B、C、D是均不能选的。‎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 ‎19. 14世纪,在意大利形成了研究罗马法的“评论法学派”。该学派的宗旨是致力于罗马法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司法实践的结合,以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习惯法,使罗马法的研究与适用有了新的发展。罗马法在西欧的复兴 A. 直接服务于当时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 满足了财产和契约关系变化的需要 C. 促成当时法律与商品经济发展适应 D. 反映价格革命后落后封建势力衰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直接服务于当时封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以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习惯法”不符,而且“14世纪,在意大利”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财产和契约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评论法学派考虑到了时代的要求,开始将罗马法的原则适用于当时意大利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婚姻和家庭生活等领域,从而将罗马法转化成为能够为法院所接受的活生生的意大利法,与材料中“该学派的宗旨是致力于罗马法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司法实践的结合”相符,故C项正确;“价格革命”开始于15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中“14世纪,在意大利”不符,故D项错误。‎ ‎20.古罗马的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有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的主要现实意义是 A. 协调罗马公民间的关系 B. 维护奴隶主的经济利益 C. 保护奴隶的正常交易 D. 适应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信息“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体现的是一种契约关系,讲求在交易过程中的诚信意识,这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又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罗马公民相互间的关系有什么调整,故A项排除;B、C项与设问要求“主要现实意义”不符。​‎ ‎21. 罗马元首制建立后,皇帝更为频繁地授予希腊人以罗马公民权。一些希腊人,主要是城市中的社会上层,也通过书面申请或他人举荐等方式从皇帝那里谋求官职或包括罗马公民权在内的民事权利。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B. 帝国境内公民与非公民界限不复存在 C. 罗马公民权成为一种特权和荣誉 D. 希腊人的民族认同是慑于罗马皇帝权威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材料“皇帝更为频繁地授予希腊人以罗马公民权”和“城市中的社会上层,也通过书面申请或他人举荐等方式从皇帝那里谋求官职或包括罗马公民权在内的民事权利”可见罗马公民权成为一种特权和荣誉。故选C。‎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罗马人的的法律·罗马的公民身份 ‎22.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 A. 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 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 C. 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稳定 D. 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783年英国国王不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材料不是强调解散下院是否利于英国政坛的稳定,也不是强调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而是强调英国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即二者是可以相互监督制衡,这样确保政局的稳定,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与议会的相互监督制衡 ‎23. 1872年,马克思提出:“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些国家 A. 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 B. 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C. 代议制政治比较完善 D. 工业革命进展迅猛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马克思认为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了1787年宪法确立代议制,英国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发展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马克思认为这些国家的工人运动基本以和平方式出现,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强,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无产阶级政党成熟,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工业革命进展迅猛,排除D。所以选C ‎24. 1796年9月1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词中说:“我已经提醒你们,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这反映出华盛顿 A. 预见到美国地域矛盾的危害 B. 认为南北分裂迫在眉睫 C. 深受美国两大政党的排挤 D. 主张民权应有宪法保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华盛顿在告别辞中“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说明他已经预见到美国地域矛盾的危害,故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 ‎25.2017年7月,“我被美国总统拉黑了”火遍了朋友圈。这件事的起因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特推上将众多批评者拉黑。同一时间,哥伦比亚大学奈特第一修正案研究所起诉了总统,称推特是公共论坛,特朗普拉黑举动侵犯了公民言论自由。最终美国联邦法院裁定,特朗普不得将推特上的批评者“拉黑”,否则就是违宪!这说明了 A. 美国的联邦主权遭到了削弱 B. 美国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C. 美国实行分权制衡保障民主 D. 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美国的三权分立。美国联邦法院的裁定体现了司法权对总统代表的行政权的制约,与联邦主权无关,故排除A项;美国三权分立,司法权并不高于行政权,故排除B项;题意中对总统进行制约的是法院,不是国会弹劾总统,故排除D项。法院对特朗普的裁定体现了美国实行分权制衡,故选C。‎ ‎26.有法国学者认为,法兰西1875年宪法长命秘诀在于,“它使得1789年以来支离破碎的两个法国得以和平共处: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这是指法国1875年宪法 A. 保留了专制传统 B. 满足了不同诉求 C. 确立了民主共和 D. 保障了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满足了不同诉求,故B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A错误;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7. 俾斯麦说“德国宪法的制定不仅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美国”,这主要表现在( )‎ A. 德意志帝国皇帝权力受到严厉制约 B. 德国实行了联邦制 C. 德国设立了责任内阁 D. 议会拥有立法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皇享有大权,故A错误。美国没有设立责任内阁,不选C项。当时不只是美国的议会拥有立法权,不选D。当时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这是德国得益于美国的表现,故选B。‎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德国政体的确立•特点 ‎2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了 A. 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 B. 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C. 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 D. 法德代议制形式有别 ‎【答案】A ‎【解析】‎ ‎【详解】“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专制色彩,德国之所以出现专制,是由于专制力量较强,“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具有民主色彩,而法国最终形成了民主政体,说明专制力量受到了打击,材料反映了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存在着巨大差异,故A正确;法德意识形态,都体现了资本主义这色彩,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对立,排除B;德国政体没有共和主义思想,排除C;材料看不出两国代议制的形式区别,排除D。‎ ‎29.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鸦片、在于白银和利益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A.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外侵略扩张必然需求 B. 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触怒了西方侵略者 C. 中英在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导致的 D. 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根据“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鸦片、在于白银和利益等等”可知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英贸易因素,没有体现英国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要求,也不是因为中国人民禁烟,故排除A、B项;中国并没有控制茶叶的出口,故排除D项。故选C。‎ ‎30.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又是改革开放时成为经济特区的福建城市是 A. 福州 B. 漳州 C. 泉州 D. 厦门 ‎【答案】D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是宁波、广州、福州、上海和厦门,改革开放时成为经济特区的是深圳、厦门、珠海和汕头,其中的福建城市是厦门,故选D项;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皇帝内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宠臣,常常借君权夺取相权。从汉至清,只有宋朝的内廷没有声张势力,侵夺文官组织的权力。终究皇帝是专制的君主,臣僚对皇权还是无可奈何的。‎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评述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是治理国家的良好政治制度。论述:在君主一统的政府下,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有利于国家统一决策,提高行政效率;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延续了古代中国的文明进程。‎ ‎【解析】‎ ‎【详解】材料一认为中国君主制度并未纯粹地专制,很多政治决策如“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都并非帝王专制。根据材料一可以提出论题: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治理国家的良好政治制度。然后结合所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积极影响进行阐述说明,可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进步、对后世影响深远等方面说明。注意要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32.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 下列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①“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③“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近者悦,远者来”。‎ ‎(1)试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内涵。‎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哪些建立“和谐社会”的主张和建议?‎ 材料二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3)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文化教育状况这四个角度中选择两个,试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 ‎【答案】(1)内涵:①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和睦相处;②人与自然之间和平共处;③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合作发展。‎ ‎(2)孔子:“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3)出现“百家争鸣”。原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文化教育: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解析】‎ ‎【详解】(1)内涵:根据“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出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和睦相处;根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得出人与自然之间和平共处;根据“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得出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合作发展。‎ ‎(2)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3)根据“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可知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原因:结合所学百家争鸣的背景,可从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兴起、私学兴起等方面分析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