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24.0分)‎ 1.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相当多的卜人、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这些卜人、巫师往往出身贵族,有的还是地位显赫的附属国首领,这表明商朝(  )‎ A. 占卜师拥有最显赫的地位 B. 依托神权加强中央集权 C. 商王借助神权以维护王权 D. 尚处于国家的萌芽阶段 ‎【答案】C ‎【解析】A.商王拥有最显赫的地位,占卜师为商王服务,故排除; B.商朝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故排除; C.从材料中的“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和“相当多的卜人、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等信息来看,反映出商朝政权充满着神权色彩,特别是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正确; D.夏朝时期我国的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考查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周礼确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如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据此可知(  )‎ A. 西周确立了三纲五常的礼仪制 B. 周王借礼乐制强化专制统治 C. 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诸侯冲突 D. 周礼强调的是“差别”的特征 ‎【答案】D ‎【解析】A.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由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故排除; B.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专制统治,故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不是宗法制,故排除; D.规定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是为了明确不同等级的地位和待遇,可以看出周礼强调的是“差别”的特征。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周礼。 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以此倡导和固化人们的等级观念。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礼乐制度本身就是等级制度,具有维护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 3.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写道,“御史张现兄弟八人,其七人告皆进士(科)出身,一人制科据第,亲故集会,兄弟连榻,令制科者别坐。谓之杂色以为笑乐。”材料可以论证(  )‎ A. 进土科在科举中地位尊贵 B. 制科考中者穿着异于他人 C. 唐代的科举考试尚不完善 D. 科举考试具有形式化特征 ‎【答案】A ‎【解析】A.材料中的“亲故集会,兄弟连榻,令制科者别坐,谓之杂色以为笑乐”来看,制科出身明显不如进士科,可以看出进土科在科举中地位尊贵。故正确; ‎ B。”兄弟连榻,令制科者别坐。谓之杂色以为笑乐“体现的是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不是穿着的不同,故排除; C.材料中不能反映,故排除; D.材料中不能反映,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侧重于考查的是科举制的意义。 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朱元璋此语意在说明明初(  )‎ A. 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 B. 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 C. 设立内阁制度的有效性 D. 中央官职制衡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言论。从材料中的“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来看,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这一说法是说明废除丞相制度的合理性,故B正确。 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A项。 朱元璋时期没有设立内阁制度,排除C项。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鸦片战争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而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却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这反映了清政府(  )‎ A. 已经收回了贸易主权 B. 取悦列强奴颜婢膝的行为 C. 融入世界的积极态度 D. 已经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反映的不是为取悦列强而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 从材料反映的清政府主动开设30余个商埠来看,清政府认识到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融入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故答案为C项。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但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却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雅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舰”的游戏;许乡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观语书》。据此可知(  )‎ A. 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B.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 C. 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D. 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答案】A ‎【解析】从历史上来看,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受中国的影响很大。但从材料信息来看,日本做好了通过战争打败清朝、迫使中国屈服的准备,因此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C、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1. ‎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军中流传着“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的歌据,这表明(  )‎ A. 天王洪秀全被太平军所抛弃 B.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重创太平军 C. 太平天国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D. 太平天国的凝聚力被严重削弱 ‎【答案】D ‎【解析】A.不符合史实,排除; B.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无关,排除B项; C.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D.“天父杀天兄”是指1856年天京变乱,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从材料中的“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来看,太平军对前途失去信心,太平天国的凝聚力被严重削弱。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 2. 如图是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 该图表明(  )‎ A.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现 B. 改良道路被国人所抛弃 C. 清朝专制统治土崩瓦解 D. 资产阶级掌控全国政权 ‎【答案】C ‎【解析】从图示信息来看,多数省份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说明清朝专制统治土崩瓦解。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图示信息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武昌起义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 ‎ 1.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所谓加强团结者,“必保持中国民族真诚纯一之精神”“革命精神必求其纯一”,“故我同志同胞必须共矢忠诚,在最高统帅领导之下,绝无保留,绝无犹豫”。由此可知,国民党(  )‎ A. 注重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 B. 企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D. 努力调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中国民族真诚纯一”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一党统治,排除A项; 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从材料中的“共矢忠诚,在最高统帅领导之下,绝无保留,绝无犹豫”来看,说明国民党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故答案为C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共矢忠诚,在最高统帅领导之下,绝无保留,绝无犹豫” 本题考查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共计46个单位662人,会议通过了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这表明(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C. 公民在宪法面前有着同等的机会 D.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执政 ‎【答案】A ‎【解析】A.1949年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答案为A项。 B.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基本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 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D.在新中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党派是参政党,排除D项。 故选:A ‎。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政协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我国这些制度的内容和发展特征来分析。 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制度不属于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属于一党制,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下,中国共产党不存在与其他政党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情况,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执政党只能是中国共产党,所以,我国不是两党制或多党制。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除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分别是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民主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盟,所以,我国的政党制度也不属于一党制。在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 ‎ 1. ‎1986年,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的采访时说道,“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天又被别人拿去了。”邓小平意在说明(  )‎ A. 海峡两岸同胞的同根同面性 B. 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性 C. 中央政府在统一中的主导性 D. 实行“一国两制”的可能性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邓小平认为只有实行台湾与大陆的统一,才能真正保障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实际上是在说明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性,故B正确; 其他三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解题的关键是“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天又被别人拿去了”。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 2. ‎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写道“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表明与会各国(  )‎ A. 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原则 B. 坚持民族独立和自主原则 C. 在意识形态领域达成了共识 D. 寻求区域间合作的新模式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非集团原则”,排除A项; 材料中的“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表明与会各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奉行民族独立和自主原则。故答案为B项;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意识形态,排除C项;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区域合作,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万隆会议,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题考查了万隆会议,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可以通过“求同存异”发展双边关系的思想,获得参会各国代表的广泛赞扬,挫败了帝国主义者试图利用新独立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同,挑拨亚非国家之间关系的阴谋。这个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发展同亚洲、非洲及世界其他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周边国家之间的团结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也直接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发展。 ‎ 3. 读图,可以看出(  ) ‎ ‎ A. 中国在区域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 B. 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C. 中国积极引导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D.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 ‎【答案】D ‎【解析】A.世贸组织是全球性国际组织,故排除; B.本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C.上合组织是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但C项不能涵盖材料总体信息,故排除; D.从图示信息来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侧重于考查的是其表现。 本题考查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古希腊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说道,“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注,雅典公民),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伯里克利此言论可以佐证(  )‎ A. 雅典城邦时代公民缺乏自由 B. 直接民主有着不合理一面 C. 公民是城邦政治生活的主体 D. 不关心政治就没有发言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伯里克利强调雅典公民必须关心城邦政治,说明公民是城邦政治生活的主体,故C正确; 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直接民主的不合理性,排除B项; 材料信息强调公民要关心政治,D项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注,雅典公民),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雅典在伯利克里时期就有了比较健全的司法机构、国家设有巡回法庭、法制法庭、陪审法庭。其中陪审法庭权力最广,地位最高。 ‎ 2. 罗马法上所说的物范围极广,泛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于自自然界,对人有用并能满足人需要的一切东西。物权的种类主要有所有权、役权(地役权、人役权)、地上权、永佃权、担保物权(质权抵押权)。这表明罗马法(  )‎ A. 奠定了欧洲民事法的基础 B. 摈弃了传统的陋习 C. 以维护平民利益为出发点 D.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D ‎【解析】A.本项说法夸张,故排除; B.本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C.罗马法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不是以维护平民利益为出发点,故排除; D ‎.罗马法对物权的详细规定,是为了全面保护物权所有人的权利,说明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故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罗马法,侧重于考查的是罗马法的意义。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国王不能为非”是近代英国著名的宪法原则之一,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英国这一惯例在近代(  )‎ A. 制约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权力 B. 意在为国王的过失进行开脱 C. 对英格兰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D. 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原则 ‎【答案】D ‎【解析】A.这一原则制约了国王的权力,排除A项; B.选项是对这一原则理解错误,排除; C.这一原则与英格兰政治传统无关,“国王不能为非”是近代英国著名的宪法原则,排除C项。 D.从材料中的“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来看,“国王不能为非”原则是对国王权力的制约,由于要保证国王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国王实际上不能作出任何决策,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原则。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内容特征和材料信息来分析。 在英国,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的产生与存废以议会为基础,国家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内阁手中,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君主负责,君主只做一些礼仪性、程序性的工作,具有“虚位元首”的性质,“临朝不理政”,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 2. 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后,各州之间互相争吵,州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也时有摩擦。各州之间的边界是争论的焦点之一,贸易债务和货币等问题也会导致纷争。这表明美国当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 实行联邦制 B. 维护邦联制 C. 巩固联邦制 D. 保障各州权力 ‎【答案】A ‎【解析】A.美国独立后建立的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各州之间存在矛盾,州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也存在矛盾,这些问题都是由于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权力太小、州政府权力过大导致,因此美国当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实行联邦制,故答案为A项。 B.邦联制导致出现诸多问题,不能继续维护邦联制,排除B项; C.联邦制尚未确立,排除C项; D.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只能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而不是保障各州权力,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国家结构,要求学生结合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特征和宪法制定的背景来分析。 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国家权力太小,各州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以及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独立面临威胁。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 ‎ 1.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的“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广场名称的变化本质上反映出(  )‎ A. 路易十五被人们彻底抛弃 B. 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C. 追求自由是法国人民所愿 D. 法国人浪漫主义的性格 ‎【答案】B ‎【解析】A项不是本质问题,排除; 材料反映的广场名称的变化,实际上反映的是法国由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君主制的复辟,以及最终确立共和制的过程,因此广场名称的变化本质上反映出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故答案为B项;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的“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本题考查了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考查了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法国在18世纪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是,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直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颁布,法国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 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单、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一无序言,二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B. 法国人高效务实的风格 C. 民众毫无任何民主权利 D. 法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答案】D ‎【解析】A.材料不能反映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排除; B.法国人高效务实的风格不符合史实,排除; C.民众毫无任何民主权利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展开了激烈斗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下,经过反复斗争,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个共和国宪法,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当时法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这部宪法的制定背景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法国近代民主共和的曲折历程,还要搞清楚第三共和国宪法产生的背景。 ‎ 3. 在克里米亚战争后,沙俄将注意力转移至内部的现代化改造,而英国则从镇压印度大起义开始,将其主要精力放到殖民帝国内部诸多问题上,由于英俄忙于各自的事务,才容忍了俾斯麦的德意志统一政策。材料旨在说明德国统一(  )‎ A. 得到了英国和俄国一致认可 B. 存在着有利的国际形势 C. 得益于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D. 取决于欧洲大国的态度 ‎【答案】B ‎【解析】A.说法绝对,材料没有说明两国的态度,排除; B ‎.从材料中的“由于英俄忙于各自的事务,才容忍了俾斯麦的德意志统一政策”来看,德国的统一在当时存在着有利的国际形势。故答案为B项。 C.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取决于”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德国的统一,学生要搞清楚19世纪中期的欧洲政治形式特征和德国统一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德国统一的背景和影响,还要搞清楚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显示特征。 ‎ 1. 恩格斯说:“巴黎公社无疑是国际的精神产儿,尽管国际没有动一个手指去促使它诞生。”恩格斯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 A. 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B. 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 C. 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 建立了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答案】C ‎【解析】从“巴黎公社无疑是国际的精神产儿”来看,恩格斯意在说明巴黎公社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说明的是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排除B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公社的运动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和巴黎公社的背景。 ‎ 2.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俄国临时政府的对外态度(  )‎ A. 遭到了俄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B. 促使布尔什维克党发动起义 C. 赢得了英法意协约国的支持 D. 导致革命运动不断走向高潮 ‎【答案】D ‎【解析】A.说法绝对,排除; B.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发动起义是在七月流血事件发生后和平夺权已无可能的情况下,排除B项;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从材料信息来看,临时政府坚持继续参加一战,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因此人民群众继续斗争,推动革命运动不断走向高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3.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其演说中宣称:“我不相信苏俄希望战争。他们所希望的是得到战争的果实,以及他们的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我们在这里要考虑的是永久制止战争和尽速在一切国家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丘吉尔的演说(  )‎ A. 促使美苏矛盾进一步加剧 B. 标志美国冷战政策开始 C. 加剧了美苏之间争霸的态势 D. 助推美国霸权思想产生 ‎【答案】A ‎【解析】1946年丘吉尔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促使美苏矛盾进一步加剧,故A正确;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美国冷战政策开始,排除B 项; 当时美苏争霸尚未开始,排除C项; 美国霸权主义在二战结束时已经产生,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题的关键是“我不相信苏俄希望战争。他们所希望的是得到战争的果实,以及他们的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我们在这里要考虑的是永久制止战争和尽速在一切国家为自由和民主创造条件的问题”。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 1. 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在2014年已占到全球经济的21%,在2005-2014年的十年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金砖国家正在获得更多的财富、专业技术、消费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并且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安排世界制度。这表明(  )‎ A. 全球经济一体化扩展到金融领域 B.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C. 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的主导者 D. 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金砖国家正在获得更多的财富、专业技术、消费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并且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安排世界制度”来看,说明金砖国家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不断加强,故B正确; 材料反映的不是经济一体化现象,排除A项; 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金砖国家正在获得更多的财富、专业技术、消费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并且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安排世界制度”。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的反思和探索的复杂性在于:尽管中共反思探索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错误,但从总体上看,中国革命的形势却是逐步高涨的,革命力量是逐步扩大的。革命力量的发展从主现上说显然是中共,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些共产党人积极反思、探索的正确方面在起作用。由于中共总结,反思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放手在农村搞土地革命,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采取了坚决的武装斗争方式,组织、扩大了革命的军队,与国民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适合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和中国国情,从而很快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摘编自台寿彝《中国道史》材料二: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摘编自习近平《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将改革进行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探索中出现严重错误的表现,并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探索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中国政治史相关知识,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历程。‎ ‎【答案】(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探索中出现严重错误的表现,联系所学内容可知,中共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探索的成果,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放手在农村搞土地革命,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采取了坚决的武装斗争方式,组织、扩大了革命的军队,与国民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坚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来回答。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历程,应当联系所学,从改革开放后的重大事件,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行改革开放的决策、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2年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错误的表现: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成果: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 (2)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2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建立起来。‎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表现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本大题属于典型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第一小题的“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探索中出现严重错误的表现,并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探索的成果”和第二小题的“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历程”,均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得出,而必须根据材料信息指向的教材相关内容来回答。这一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4年(1837-1901年),一生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深受国民的爱戴。她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首相基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教会她不凭感情用事,心平气和地与民选的首相共事,哪怕她从心底里厌恶这个首相。 --摘编自曹大力、赵世瑜《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材料二:美国宪法的独特贡献在于它创立了一套新的宪政原则和实践,使共和制成为-种可操作的现实。它所确立的宪政原则和机制,既是对欧洲(尤其是英国)宪政思想和实践的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挥,更是美国人基于自己历史经验的一种创新。这些原则和实践,不仅为美国200年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也深到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所确定的宪政原则和机制。 (3)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应该废除君主,建立共和国;而有人则认为只有君主立宪才是它的真正归宿。根据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英国和美国的政体为例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1‎ ‎)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应当联系所学,从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等方面来回答。 (2)美国1787年宪法所确定的宪政原则,应该联系所学知识,从人民主权、限权政府、共和政体、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等方面来回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的原则的是分权制衡。 (3)对于一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更好,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美英两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两国实行不同政体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英王国家元首,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2)宪政原则:人民主权;限权政府;共和政体;公民权利的不可剥夺性;等等。 机制:制衡机制(或联邦制、三权分立)。 (3)观点:实行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要充分考虑本国的国情;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美国走联邦制共和之路都是历史的选择;英国在君主立宪制下,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而美国的联邦共和制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考查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美国1787年宪法所确定的宪政原则和机制,以及对于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看法,需要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年宪法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1787年宪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表为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战场历年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数简表,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报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从1937年至1945年日本在中国的兵力占日本总兵力的绝大部分,说明二战中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过程中,中国战场的压力最大,为最终取得胜利付出的代价最大,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付出重大牺牲,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等论题,然后任选一论题进行阐述。如确定“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论题,可以联系所学有关史实,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的怒潮,“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举国奋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日军陷入中国战场不能自拔,中国的抗日战争阻挡了日本军国主义北上南进的步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等方面来说明。论述过程一定要联系有关史实,做到史论结合。 故答案为: 示例一论题: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阐述:日本法西斯是世界人民的敌人;1931年9月,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地区,形成了东方的战争策源地,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的怒潮;1937年7月,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全面侵华;中国人民举国奋战,国共开始合作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日军陷入中国战场不能自拔;中国的抗日战争阻挡了日本军国主义北上南进的步伐,破坏了德意日法西斯结盟的计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示例二论题:中国军民付出重大牺牲,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 阐述: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民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抗击和牵制了日本绝大部分陆军兵力;日本陆军主力被死死地牵制在中国战场上,牢牢地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它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直到日本战败投降,仍有三分之一的日本陆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可见,中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付出重大牺牲,长期而大量地牵制、消耗和歼灭日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说明:若从其他角度,如: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民族牺牲的代价、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付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论证,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特点。 ‎ 1. 材料:《汉书•文帝纪》记之日,是年冬十二月,黄河因凌汛而在东郡境内决堤成灾,文帝在劝民重农耕种的同时,下诏“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自是以后,两汉王朝历代统治者为减轻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常在灾后采取一系列的荒政措施。两汉荒政的实施,具有严格的程序。首先,两汉实行雨泽灾害奏报制度,地方官吏逐级上报;其次,勘灾,即核实受灾范围及程度:具体减灾标准一律由国家作出规定;最后,朝廷或遣使或委托地方官吏检查荒政实际执行情况,具有“工程验收”的性质。 两汉时曾数次下诏,以一定的利益条体为筹码,鼓励社会积极救济。其一,输栗除罪和人章拜爵,其二,诏募富人假贷,并对有能力救灾的更民举其名以用,在政府号令社会赈灾的感召下,一些官吏、富人纷纷解囊,慨然相助。 --摘城自陈业新《两汉荒政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两汉时期政府荒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及时实施荒政的意义。‎ ‎【答案】(1)本小问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自是以后,两汉王朝历代统治者为减轻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常在灾后采取一系列的荒政措施”、“两汉荒政的实施,具有严格的程序”、“两汉时曾数次下诏,以一定的利益条体为筹码,鼓励社会积极救济”等信息,从荒政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荒政实施的程序化、政府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等方面来回答。 (2‎ ‎)本小问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经济恢复和生产发展和荒政举措为后世救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荒政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荒政实施的程序化;政府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 (2)意义: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经济恢复和生产发展;荒政举措为后世救灾提供丁宝贵的经验。‎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两汉时期政府荒政的特点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两汉时期政府荒政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材料:一战以后,英国的和平主义思想严重,许多人对战争造成的巨大苦难刻骨铭心,希望和平永久保留,反对一切战争。但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后,战争的阴云正在聚集,英国是否要重整军务、防范侵略?这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大多数政治家此时坚持和平主义立场,他们虽然反对纳粹的黩武政策,却希望用经济手投来安慰希特勒,因此,反对重整军务。对于时局的变化,保守党从1935年起开始进行有限度的重整军备。尽管保守党重整军备是半心半意的,其政策重心是经济主义,但这些半心半意的军备措施仍然发挥了作用,在二战初期帮助英国度过了难关。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英国备战“半心半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绥靖主义的影响。‎ ‎【答案】(1)二战前英国备战”半心半意”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战以后,英国的和平主义思想严重,许多人对战争造成的巨大苦难刻骨铭心”“他们虽然反对纳粹的黩武政策,却希望用经济手投来安慰希特勒”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英国绥靖主义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苏联对英法失去信任感和英法自食其果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原因:一战对英国的创伤;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英国对德实行绥靖政策;英国对欧洲大陆采取“均势”政策。 (2)影响: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使欧洲局势进一步恶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苏联对英法失去信任感,与德国签署条约,使希特勒更加有恃无恐;英法白食其果,也损害了其自身利益。‎ ‎【解析】(1)本题考查二战前英国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的原因,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一战以后,英国的和平主义思想严重,许多人对战争造成的巨大苦难刻骨铭心”“他们虽然反对纳粹的黩武政策,却希望用经济手投来安慰希特勒”; (2)本题考查二战前英国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的影响,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后,战争的阴云正在聚集”。 本题考查了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 2. 材料:谭鑫培祖籍湖北江夏,父亲谭志道是一位楚剧老旦演员,因嗓音高亢,湖北观众呼作“谭叫天”,谭鑫培则被称为“小叫天”。他受家庭熏陶,自幼练功学戏,先后拜程长庚,余三胜为师。谭鑫培生活在京剧从发轫走向成熟的时期,当时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罗罗腔等争相竞妍,名家辈出。演员受各地乡土曲调所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清光绪十六年,谭鑫培被选在宫中演戏,为京剧演出的整体规范和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谭鑫培还是我国自行拍摄电影的第一人。京剧纪录片《定军山》片段成为我国自主拍摄的第一部国产影片,谭鑫培也成了我国第一位电影明星。 --‎ 摘编自马铁汉《一代宗师谭鑫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谭鑫培的地位和影响。 (2)根据材料,分析谭鑫培能够成为一代宗师的原因。‎ ‎【答案】(1)谭鑫培的地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清光绪十六年,谭鑫培被选在宫中演戏,为京剧演出的整体规范和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谭鑫培还是我国自行拍摄电影的第一人”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为京剧演出的整体规范和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京剧纪录片《定军山》片段成为我国自主拍摄的第一部国产影片,谭鑫培也成了我国第一位电影明星”等信息分析得出。 (2)谭鑫培能够成为一代宗师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受家庭熏陶,自幼练功学戏”“先后拜程长庚,余三胜为师”“演员受各地乡土曲调所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谭鑫培被选在宫中演戏”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 (1)地位:京剧事业的奠基人和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影响:演唱风格白成一派,为京剧的形成做出贡献;规范了京剧的演出;大胆开拓,涉足电影领域,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 (2)原因:家庭熏陶;个人的努力;勇于突破创新;名家引领;乡土曲调的相互借鉴;宫廷演出的要求;等等。‎ ‎【解析】(1)本题考查谭鑫培的地位和影响。依据材料“清光绪十六年,谭鑫培被选在宫中演戏,为京剧演出的整体规范和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谭鑫培能够成为一代宗师的原因。依据材料“他受家庭熏陶,自幼练功学戏”“先后拜程长庚,余三胜为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总体难度适中。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