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3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36张)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 —— 秦汉 、 魏晋 南北朝时期 时空纵览 · 宏观概要 时空坐标 阶段 特征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 预测 真题诊断 题点 一   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1 .(2019 课标全国 Ⅰ ,25) 汉武帝时 , 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 , 称为 “ 皮币 ”, 定价为 40 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 , 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 而当时一个 “ 千户侯 ” 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 20 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题干材料强调汉武帝时要求诸侯王献礼时必须购买 “ 皮币 ”, 而一张 “ 皮币 ” 的价格甚至超过一个 “ 千户侯 ” 一年的租税收入 , 这种做法削弱了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 , 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对日常交换的货币的管理 , 故 A 项错误 ; 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的措施是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题干材料并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诸侯王向皇帝献礼时的相关规定 , 并不是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 故 D 项错误。 2 .(2017 课标全国 Ⅰ ,25)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图表反映了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变化的信息 , 由此可知汉高帝十二年和汉文帝十六年 , 朝廷直接控制的郡级政区并不包括封国 , 这说明中央对封国的控制较弱 ; 而汉景帝和汉武帝时封国受到中央的直接控制 , 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 增强了国家实力 , 为解决汉初以来匈奴威胁等边患提供了条件 , 故 C 项正确。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 等一系列措施 , 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 , 故 A 、 D 两项均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演变 , 与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无关 , 故排除 B 项。 题点 二   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 3 .(2018 课标全国 Ⅱ ,25) 西汉文景时期 , 粮食增产 , 粮价极低 ,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 , 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 , 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 , 放高利贷 , 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 西汉主要的经济政策就是重农抑商 , 故 A 项说法错误 ; 从题干 “ 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 可知 , 国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 自耕农拥有土地的难度很大 , 故 B 项正确 ; 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户被迫流亡的问题 , 没有涉及百姓的生产热情 , 故 C 项错误 ; 税收是政府行为 , 不可能为富商大贾所操纵 , 故 D 项错误。 4 .(2017 课标全国 Ⅲ ,25) 《史记》记载 , 西汉前期 , 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 ,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 大者倾郡 , 中者倾县 , 下者倾乡里者 , 不可胜数 ” 。这反映了当时 (    )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题干材料反映出 , 西汉前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大都可以致富 , 这反映出西汉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故 C 项正确。西汉时期的义利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 故 A 项错误。西汉的经济政策主要是重农抑商 , 故 B 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地方豪强势力控制郡县的问题 , 并且地方豪强势力主要是在东汉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 故 D 项错误。 题点 三   汉代新儒学 5 .(2019 课标全国 Ⅱ ,25) 西汉初期 , 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 ; 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因。汉初 , 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华 , 形成黄老之学 , 满足了统治阶级休养生息的需要。西汉中期 , 董仲舒杂采各派思想精华 , 形成新儒学 , 满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其共同点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需要而主动兼容各种思想 , 故 C 项正确 ; 汉武帝时期 , 王国问题已得到解决 , 故 A 项错误 ; 题干材料强调了各派思想的融合 , 故 B 项错误 ; 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不能表明统治者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 故 D 项错误。 6 .(2019 课标全国 Ⅲ ,25)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 , 甚至裸身 , 面部表情生动 ; 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 , 造像大都表情庄严 , 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 ,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处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的造像 , 明显带有异域风格 ; 洛阳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以后 , 其造像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观念 , 这种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 故 D 项正确 ; 本题材料主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部表现 , 与经济发展、绘画技术、政治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 , 故可排除 A 、 B 、 C 三项。 三维 重组 拓展升华 一、从历史传承的角度认识 “ 汉承秦制 , 有所损益 ” “ 汉承秦制 ” 是指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 , 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继承和发展秦朝各项制度的治国策略。 1 .“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 体现为 (1) 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又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2) 承袭秦朝的监察制 , 发展为刺史制度。 (3) 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 采用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4) 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 , 发展为西汉的编户制度。 2 . 西汉对秦朝制度的发展 ,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 , 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通过刺史制度 , 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 通过 “ 推恩令 ”, 削弱和限制王国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 , 以察举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 , 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3 .“ 汉承秦制 ” 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 , 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 , 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 2019 四川内江高三一模 ) 秦汉之制 , 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 , 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 , 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 ; 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 , 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 , 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 , 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 A. 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 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 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 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 , 旨在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秦汉时期朝廷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和监察 , 是为了控制地方 ,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 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 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 不是君主专制 , 排除 A 项 ; 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 , 排除 C 项 ;D 项 “ 根本上 ” 说法绝对 , 排除。 二、多角度认识汉朝政治的特点 1 . 布衣将相 : 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人绝大多数 “ 起自布衣 ”, 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 , 称之为 “ 布衣将相 ” 。 2 . 重视母族亲属关系 : 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 , 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的专权 , 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 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 . 儒士受到重用 : 汉初 , 重视 “ 黄老之学 ”, 但是并不排斥儒学。汉武帝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后 , 儒士受到了重用 , 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 . 地方势力强大 : 汉初 , 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 , 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 ( 2019 湖南怀化高三一模 ) 从汉高祖到汉宣帝 , 都在关中以帝陵为中心设置陵县 , 直属于九卿之首太常管辖 , 并迁徙关东豪强大姓、富商大贾充入陵县。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 A. 充实关中 B. 牵制豪富 C. 奉守帝陵 D. 强干弱枝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汉代政治统治的特点。从汉高祖到汉宣帝迁徙关东豪强大姓、富商大贾充入陵县 , 目的是强干弱枝 , 打击和限制豪强大姓、富商大贾势力的发展 , 故 D 项正确 ; 充实关中、牵制豪富都不是主要目的 , 排除 A 、 B 两项 ; 材料举措的目的是加强对豪强大姓、富商大贾的控制 , 并非奉守帝陵 , 排除 C 项。 三、东汉地方豪强的庄园经济 1 . 土地来源 : 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 , 兼并农民的土地 , 形成土地私有制。 2 . 经济形态 : 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 , 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 , 布置庄园 , 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 , 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3 . 剥削方式 : 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集体劳动外 , 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 , 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 , 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 , 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 “ 部曲 ” 等。 4 . 管理形式 : 庄园主对依附农民形成的是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 , 没有司法管辖权。 5 . 历史影响 : 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 ( 士族制度 ) 的经济基础 , 豪强势力把持朝政 , 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019 山东师大附中高三四模 ) 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    ) A. 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 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 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D.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汉代田庄经济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表格中 “ 女红趣织布 ”“ 趣练缣帛 , 染彩色 ”“ 培筑垣墙 ” 体现出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 故 A 项正确 ; 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府是否严格控制手工业 ,B 项错误 ; 材料反映的是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 不能说明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C 项错误 ; 当时由于庄园经济的存在 ,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并不稳定 ,D 项错误。 四、从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的角度认识董仲舒新儒学 1 . 君道无为 : 吸取道家对 “ 有 ”“ 无 ” 的认识 , 将君道分为身心两方面 , 指出心要贵神 , 身要尚贤。 2 . 德主刑辅 : 继承了先秦儒家 “ 德治 ”“ 仁政 ” 的主张 , 又根据阴阳四时的道理阐述法治的必要性 , 并调和两者关系 , 提出 “ 德主刑辅 ”“ 大德小刑 ” 的观点。 3 . 天人感应 : 运用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 , 制定了一套与天象相合的行政体制 , 极大地提高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与神秘性。 4 . 三纲五常 : 结合了孔子 “ 君君 , 臣臣 , 父父 , 子子 , 夫夫 , 妇妇 ” 的思想和韩非 “ 臣事君 , 子事父 , 妻事夫 ” 的伦理观念 , 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 ; 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5 . 天谴灾异 ( 天人合一 ): 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 一是《春秋》中的记载 ; 二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 6 . 崇本抑末 : 吸收农家以农为本的思想 , 重视农业发展 ; 提出以三才为本 , 根据天、地、人之间的生成关系 , 将三才具体化为孝悌、衣食、礼乐。 综上所述 , 董仲舒在治国思想上融合了其他各派的精华 , 从治理权力的 “ 合法性 ” 、制约机制的 “ 交互性 ” 、意识形态的 “ 专制性 ” 和国家治理范式的 “ 双轨性 ” 方面进行了精细化的设计和创新 , 这给后世封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2019 辽宁沈阳东北育才高三第五次模拟 ) 《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 , 冬至日来临之前夜 , 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 ( 约等于现在早晨六时 ) 穿黑衣服 , 迎气于 “ 黑郊 ” 行礼毕 , 改穿红色袍。这反映出 (    ) A. 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 B. 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 C. 先黑后红寓意 “ 以汉代秦 ” D. 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汉代新儒学的特点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根据 “ 冬至日来临之前夜 , 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 ( 约等于现在早晨六时 ) 穿黑衣服 , 迎气于 ‘ 黑郊 ’ 行礼毕 , 改穿红色袍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冬至昼最短夜最长 , 以后白昼渐长 , 黑夜趋短 , 也就是阴去阳来 , 朝廷也要集体相时而动 , 才能 “ 承天理物 ”, 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反映的是冬至日来临的仪礼 , 无法体现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 , 排除 B 项 ;C 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 不符合材料主旨 , 排除 ; 材料反映的是京城百官在冬至日来临的仪礼 , 不能表明贺冬成风俗 , 排除 D 项。 五、汉代儒学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 自汉代 “ 春秋决狱 ” 开始 , 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 “ 法律的儒家化 ”, 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中 , 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 , 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 , 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 礼法结合 ”“ 德刑并用 ” 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 2 . 某些儒家思想的精义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 , 如 “ 八议 ” 制度、 “ 官当 ” 制度、 “ 准五服以制罪 ” 以及 “ 重罪十条 ” 等。 3 . 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 礼法合一局面逐渐形成并影响深远。 ( 2019 山东乐陵高三一诊 ) 西汉中期以后 , 皇帝在下达诏令时 , 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 “ 应和古义 ” 。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 “ 春秋决狱 ” 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    ) A. 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 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 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 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儒学对古代司法的影响 , 旨在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据材料 “ 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 ‘ 春秋决狱 ’ 之风 ” 可知是儒学成为法律的重要依据 , 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四书五经 ,A 项错误 ; 古代中国皇权至上 ,B 项不符合史实 ;D 项虽然部分反映材料信息 , 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典例】 (2019 全国卷 Ⅲ ,40)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 , 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 ,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 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 , 意大利以外的人 ( 希腊人除外 ) 被称为 “ 蛮族 ” 。什么是罗马民族呢 , 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 , 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 , 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 , 整个帝国人口约 5 400 万 , 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 , 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 , 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 , 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 , 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 ( 古代史编上卷 )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 至东汉末 , 全国百余郡 , 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 , 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 “ 编户齐民 ” 有 5 900 多万人 , 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 , 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 , 不复以 “ 燕人 ”“ 齐人 ”“ 秦人 ” 相区别 , 而是 “ 某郡某县 ” 人 , 他们虽方言有异 , 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 , 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 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 ”,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 , 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 “ 汉人 ” 。 —— 据《汉书》《后汉书》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方法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史料 信息 第三步   解中答 —— 逻辑规范作答 (1) 同 : 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 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 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 : 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 , 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 ; 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 , 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 ; 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 , 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 ; 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 , 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 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 ; 强化了民族认同 ; 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 ; 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第四步   解后思 —— 素养方法总结 本题从古代罗马与汉代国家治理的角度提供了新情境、新材料 , 链接当今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社会热点。旨在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本题属于历史比较题。对于比较类问题的解题思路。首先根据材料的相关信息 , 通过提取、转换和概括等方法 , 把有关异同点的结论寻找出来 , 这就完成了绝大部分的答案要点。在具体实践中 , 先分层阅读信息 , 再把两则材料的层次信息进行对比 , 然后归纳概括出结论。如材料一 “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 、材料二 “ 全国百余郡 ” 就属于同一类别的信息 , 即都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国家。其次是比较需明确宗旨 , 即比较结论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或规律性认识 , 不能为比较而比较。如本题在解读材料思考异同点时 , 要能够体验到命题者在选材时是进行了 “ 精心挑选 ” 的 , 意图就是要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如国家统一、法律作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等理念贯穿其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