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地理试题(解析版) 注意:政治历史地理同堂分卷考试 时间:150分钟 每科100分,满分3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空4分,共60分) 1.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火星的是( ) A. 太阳系 B. 河外星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海王星属于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而不属于河外星系。 考点:本题考查天体系统。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2.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黑子是太阳光球层表面温度稍低显得较暗的部分 B. 耀斑是太阳色球层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C. 耀斑从爆发到高潮约需ll年时间 D.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表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太阳活动。 【详解】耀斑是太阳光球层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B不正确;黑子是太阳光球层表面温度稍低显得较暗的部分,A正确;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耀斑从爆发到高潮约需ll年时间,C正确;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表现,D正确。故选B。 3.以下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每日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从极点往下看,呈现出北逆南顺的特点,东经度的增大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据此结合选项,C正确。 【点睛】地球每日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从极点往下看,呈现出北逆南顺的特点,东经度的增大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 4.北京和上海相比( ) A. 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B. 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C.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上海大于北京 D. 线速度相同,角速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上除极点外,自转角速度处处相同,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北京和上海相比,北京纬度高于上海,则二者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上海高于北京,据此分析选C。 【点睛】除极点外,自转角速度处处相同,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下图中①一⑤为0°-66°34′N之间不同日期的昼长分布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 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 A. 从南回归线到赤道 B. 从北回归线到赤道 C. 从赤道到北回归线 D. 从赤道到南回归线 6. 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增长 B.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缩短 C. 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夜逐渐缩短 D. 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逐渐增长 【答案】5. A 6. B 【解析】 【5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显示北半球0°-66°34′N的昼长情况为:①②时期昼长小于12小时,③等于12小时,④⑤大于12小时;则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昼长小于12小时但逐渐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运动。故选A。 【6题详解】 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昼长大于12小时,但逐渐变短。故选B。 下图中ABC是赤道的一部分,BE是昏线,E地所在纬线为虚线,且该纬线圈正处于极昼,读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7. 图中字母代表的各地 A. 此时E地的地方时为12点 B. 此时E地的太阳高度为90° C. 该日A地的昼长比D地短12小时 D. 该日A地日出时间比B地晚约2小时 8. 图示季节,下列各地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 地中海沿岸国家河流处于枯水期 B. 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 巴西高原上的热带草原一片葱绿 D. 我国北方常常大雪纷飞 【答案】7. C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E地所在纬线正处于极昼,BE是昏线,说明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DC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12时,则DE为0时,A错;E处于晨昏线上,此时E地的太阳高度为0°,B错;A位于赤道上,A地昼夜平分昼长12时,D地极昼则昼长为24小时,故该日A地的昼长比D地短12小时,C正确;A位于B地以东,该日A地日出时间比B地早,D错。据此分析选C。 【8题详解】 图示季节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是北半球夏至日,地中海沿岸国家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河流处于枯水期,A正确;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B错误;南半球为冬季,巴西高原上的热带草原一片枯黄,C错误;夏季我国北方高温多雨,D错误。故选A。 【点睛】侧视图的经线通常表现为弧线,连接南北两极,通常为上北下南;俯视图中经线表现为以极点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纬线则显示为同心圆,通常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逆时针为北半球,顺时针为南半球;还可以根据经度变化来判断,沿东经经度变大,西经经度变小的方向为自转方向。 晨昏线将地球上纬线分为昼弧与夜弧两部分,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决定了昼长与夜长,弧度15°为1小时。在同一纬线上昼夜长短是相同的,日出、日落时间也相同。晨线与某地纬线的交点为日出时刻,昏线与纬线的交点为日落时刻。春、秋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各个地方均为6时日出、18时日落;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时日出、18时日落;其他时间除赤道外各纬度昼夜长短均不一样,日出、日落时间不同。 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某年年初由于倒春寒的影响,安徽某地茶园遭受重创。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 完成下列小题。 9. 该地受这次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 A. ①时段 B. ②时段 C. ③时段 D. ④时段 10. 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 增大茶园的通风条件 B. 用塑料薄膜覆盖 C. 给茶树培土 D. 大量施肥、施药 【答案】9. C 10. B 【解析】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较低的气象灾害。读图,图中①时段气温回升,A错。②时段气温略下降,但基本稳定,B错。③时段气温明显较低,属于倒春寒影响,C对。④时段气温回升,倒春寒结束,D错。 【10题详解】 为防护茶园春季冻害威胁,可以用塑料薄膜覆盖,产生温室效应保温,B对。增大通风条件,会加重冻害,A错。培土不能防止叶片冻害,C错。施肥、施药与防冻害无关,D错。 考点:气象灾害类型及发生时间,防御措施。 读“四个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与资阳市(30°N,105° E)气候特征最相似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 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1. D 12. A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考查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据图中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可知,①地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属于地中海气候;②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③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④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资阳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D项正确。 【12题详解】 据图中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可知,①地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属于地中海气候;②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③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④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故A项正确。 【13题详解】 据图中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可知,①地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属于地中海气候;②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③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④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故C项正确。 【点睛】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第一步: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 7月温度高则为北半球 7月温度低则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以“温”定“带”——根据提供的气温资料,确定气候带。 热量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带 最冷月气温 >15℃ 0℃~15℃ <0℃ 最热月<5℃ 季节变化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寒夏热 终年严寒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 极地气候 第三步:根据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 以“水”定“型”——再根据降水资料,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主要从季节变化和年降水量两个方面讨论。 热带气候 最冷月>15℃ 全年多雨,>2000mm 热带雨林 干湿季明显,700-1000mm 热带草原 雨旱两季,>1500mm 热带季风 全年很少,<250mm 热带沙漠 亚热带 最冷月>0℃ 冬雨型,300-1000mm 地中海 雨热同期,800-1500mm 亚热带季风 全年湿润,700-1000mm 温带海洋性 温带 最冷月<0℃ 雨热同期,500-1000mm 温带季风 全年降水少,250mm左右 温带大陆性 图示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为沉积物,②-⑧为岩石。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处为良好的储油地质构造 B. 图中乙处对应的地表形态为山谷 C. 岩石⑧中可能含有生物化石 D. 图中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⑦⑥④③②⑤⑧① 15. 图中①代表的沉积物和②⑤⑧所代表岩石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符合 A. B. C. D. 【答案】14. D 15. D 【解析】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地质构造,岩石⑧是变质岩,岩层中不可能有生物化石。沉积岩层下面的是老岩层,其它岩层后形成的将先形成的切断。沉积物只能形成沉积岩,三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物。 【14题详解】 甲处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地质构造,A错误。图中乙处是背斜,上面有沉积层,对应的地表形态为平原,B错误。岩石⑧是变质岩,岩层中不可能有生物化石,C错误。沉积岩层下面的是老岩层,其它岩层后形成的将先形成的切断。图中岩层由老到新依次是⑦⑥④③②⑤⑧①,D对。 【15题详解】 图中①代表的沉积物,②代表沉积岩,⑤代表花岗岩,⑧代表变质岩。根据箭头方向,沉积物只能形成沉积岩②,图B中形成花岗岩,B错。三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物,图A、图C中变质岩没有形成沉积物,A、C错。沉积岩、花岗岩都能形成变质岩,所代表岩石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符合图D,D对。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40 分) 16.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B箭头表示水循环的_________环节, (2)图中字母A、B、C、D、F等环节组成的循环是_________。 (3)图中所示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褶皱或断层);地质构造a为_________,b地貌上为_________。 (4)b地形的形成原因是因为_________部受_________力容易被侵蚀形成的。 (5)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a、b两处中的_________处开采合适。 【答案】(1)水汽输送 (2)海陆间大循环 (3)褶皱;向斜;山谷 (4)顶;张 (5)b 【解析】 整体分析:B箭头由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表示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岩层向下凹,为向斜构造。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背斜是良好储油构造。 (1)结合箭头方向,图中B箭头表示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 (2)图中字母A、B、C、D、F等环节组成的循环海陆间大循环。 (3)图中所示的地质构造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为褶皱;地质构造a处岩层向下凹,为向斜,b是背斜构造,地貌上为山谷。 (4)b地形的形成原因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形成的。 (5)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a、b两处中的b处开采合适,背斜是良好储油构造。 17.图甲为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乙为四种气候类型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甲中A、B、C、D四地所对应的图乙中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数字代码。A:______;B:_____;C:____;D:_________。 (2)图甲中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中,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面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面形成的是_________ (填字母);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是____(填字母)。 (3)E地为_________大板块交界处。 (4)B处陆地自然带名称为_________。 (5)甲乙两个箭头表示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是_________。 (6)甲乙两个箭头影响因素为热量的是_________。 【答案】(1)②①④③ (2)ADBC (3)③ (4)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乙 (6)甲 【解析】 (1)根据图1中A、B、C、D四地分布的位置,判断气候类型。结合图2中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气温、降水特征。 A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数字②;B是地中海气候,对应数字①;C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数字④。D是热带雨林气候,对应数字③。 (2)结合上题判断,图中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中,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面形成的是A、D;由于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面形成的是B;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是C。 (3)E地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3大板块交界处。 (4)B处陆地自然带名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甲乙两个箭头表示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是乙。 (6)甲乙两个箭头影响因素为热量的是甲,体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1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_季,丙地此时盛行_________风。 (2)甲地全年盛行____风,气候类型为_____,其气候特征如下图中的_____(填字母),该种气候的分布规律_____。 (3)丙地受______差异的影响,形成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如图中的______(填字母),其气候特征是______。 (4)此季节控制乙地的气压带是_____,受其影响,旅游者在乙地应特别注意_____(防雨,防晒)。其气候特征如图中的___(填字母) 【答案】 (1). (1)夏 (2). 东南季风 (3). (2)西 (4). 温带海洋性气候 (5). C (6). 南北纬40º至60º大陆西岸 (7). (3)海陆热力性质 (8). 温带季风气候 (9). B (10).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11). (4)副热带高气压带 (12). 防晒 (13). A 【解析】 【详解】(1)根据图中的气压数据判断在印度形成低压,海洋上是高压,所以此时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应该是北半球的夏季;丙地位于中国华北一带,是温带季风,此时盛行东南季风。 (2)甲地位于英国,欧洲的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在西风的控制下,温和多雨。对应C图。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3)丙在我国东部地区,在北京附近,是温带季风气候。该地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其气候特征是夏季是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对应B图。 (4)乙地在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此时是夏季,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炎热干燥。其气候特征对应A图。此时因是夏季,由于炎热干燥,光照强烈,旅游者在乙地应特别注意防晒。 【点睛】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在西风的控制下,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夏季,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分布于中纬大陆的东岸,该气候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其气候特征是夏季是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9.读图完成下列任务。 (1)河流Ⅰ的上游以_________作用为主,下游以_________作用为主。 (2)计划修建a村到b村镇的公路,在①、②两个线路方案,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__,其理由是 _________(选择填空)。 A.线路①距离短,修建公路工程量小 B.线路①路途短,经济效益高 C.线路②沿谷地修建,难度小,成本较低 D.线路②工程量大,成本高 (3)修建从b镇到d镇的公路没有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_(选择填空)。 A.地形的影响 B.为提高经济效益 C.工程难度 D.灾害天气 (4)a、b两地相比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_。 【答案】 (1). 侵蚀 (2). 堆积 (3). ② (4). C (5). B (6). b 【解析】 【详解】(1)河流Ⅰ上游为山区,水流速度较快,故河流Ⅰ的上游以主要为流水的侵蚀作用,而下游为平原地区,流速减慢,则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2)山区道路避开陡坡,应尽量减缓坡度,多呈“之”字型分布。在①、②两个线路方案中,线路②避开陡坡,沿谷地修建,穿过等高线条数少,建设难度小,安全度高,成本较低。据此分析选C。 (3)公路经过小居民点,增加运量,利于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从b镇到d镇的公路没有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可以增加穿过的居民点,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据此分析选B。 (4)a、b两地相比,b位于河流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运便利,更有利于城市的形成。 【点睛】河流地貌: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 (如下图所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