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承德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父亲遗留下的财产,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份。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应该是指 A.禅让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 2.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法制日报》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是“重庆打黑”、“贪官外逃”、“赖昌星引渡回国”、“安全系数”等,都与反贪倡廉的民主制度改革相关。我国古代与反贪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 A.西汉:刺史制度 B.唐代:御史台 C.宋代:提点刑狱司 D.元代:行省制度 5.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与西周的分封制都是 A.封建中央集权制 B.封建专制的产物 C.为巩固其统治而实行 D.随社会经济基础变化而瓦解 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7.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个庆有。下联为: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C.外交官员的卖国 D.广大人民的麻木 8.俄德法三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充分说明了 A.德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激化 B.日本已不能独霸中国 C.德俄法三国利益完全一致 D.帝国主义之间既争夺又勾结 9.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运动,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的共同特点是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10. 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义和团战士 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掀起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11.十九世纪中期,一位身处广东的英国军官的日记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景:“30日上午,一大群一大群的当地居民集合在我们的军营后面,他们衣着简陋,以长矛、盾牌和剑为武器,向我们包围而来……”你认为这段文字应是描写 A.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 B.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C.反割台斗争 D.虎门销烟 12.“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1927~1936年间,中共在农村得到发展壮大,最关键的因素是 A.武装斗争,打败了蒋介石的“围剿” 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C.根据地的建设 D.建立了革命政权 14.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带不停留,便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15.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际上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要依靠政府军队士兵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三次“革命”分别 对应的是 A.王位世袭制确立 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皇帝制度确立 《临时约法》的颁布 《共同纲领》的制定 C.秦的统一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解放战争的胜利 D.秦的统一 辛亥革命 新中国的成立 17.我国法律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18.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建议由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该谈话 A.阐明了国家统一后对台的基本政策 B.促使两岸“三通”变成了现实 C.首次宜布对台湾采用和平统一的方针 D.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此表最能说明 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 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C.中共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 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 20.下面是1978〜2008年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数量统计表。据该表可知,改革开放后 全国人大 国务院 地方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 经济特区 制定的法律 制定的行政法规 制定的规章 制定的自治条例 制定的法规 229部 682部 7000余件 600余部 200余部 A.法制建设成就巨大 B.人民法律意识提高 C.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D.基层民主政治扩大 21.1972年,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这标志着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新中国开始独立自主的外交 22. 1993年起,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修改,通过了8件法律解释。这些法律的制订、修改 A.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完善 B.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保驾护航 C.贯彻了“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D.表明政府注重立法的效率和质量 23.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通过了七部法律。其中有三部组织法和一部选举法,这些法律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和职能,对全国和地方人大的选举程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说明我国 A.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B.依法治国的理念已付诸实践 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展开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4.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一国两制” B.全方位开放 C.民族平等 D.从实际出发 25.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三百多个法律,地方人大制定了四千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26.某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平等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促进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27.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和确定了新形势下政治协商会议的任务。“任务”是 A.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B.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修订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 D.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28.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并决定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各界群众提出了一百多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公布实施。材料意在说明宪法制定过程中体现了 A.社会主义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人民民主原则 D.民族平等原则 29.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材料主要表明“文革”后我国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法制建设注重立法和修订相结合 C.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 D.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完整法律体系 30.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肉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 A.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对比 B.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力图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D.实践了不结盟运动的政策 31.孔子主张“和而不同“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新中国在外交方面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求同存异“方针 B.不结盟政策 C.“另起炉灶”政策 D.“一边倒”政策 32. 1971年,联合国通过2758号决议,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认为:“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这反映了 A.美国不再阻挠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西方的“冷战”政策不得人心 C.中美关系缓和影响其他国家决策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日益重要 33. “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有关这段言论的分析正确的 A.这段言论出现于1979年 B.“美国总统”是指尼克松总统 C.“商业上的原因”是中美建交的根本原因 D.“本身问题”主要是指“滞胀”问题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出现三次建交高潮: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第二次是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和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得益于 A.日内瓦会议中美关系改善 B.联合国大会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万隆会议中美关系改善 D.万隆会议中日邦交正常化 35.新中国的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中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我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B.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20世纪80年代不再限定区域范围旨在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 D.2005年因私护照数量大量增加,推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6.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参加某次国际会议时形象地说:“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跟美国吵架也有过经验,但是那是野台子戏;这次是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了,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又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去做。”这次会议中国政府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倡导建立不结盟组织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致力解决朝鲜、印度支那问题 37.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凡被国民党政府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以及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新中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一律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普通侨民对待。”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该论述基调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8. 20世纪70年代某国领导人访华时致辞:“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中,□□关系有过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关系停留在不正常和不自然的状态下,我们只能坦率地承认这个历史事实。”这一致辞 A.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进程 B.促进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 C.推动了美国对华由敌视到合作 D.实现了中国外交关系重大突破 39.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自治制度 40. 1969年尼克松说道:“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此后,中美关系的变化 A.推动了中美两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B.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C.受益于日内瓦会议上达成的共识 D.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有两小题,41题20分,42题20分,共40分) 4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如下:1.军事方面,“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者措施。”2.政治方面,“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3.经济文化方面,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潘正祥《从同盟到对抗—20世纪50、60年代的中苏关系》 材料二 2001年7月,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将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准则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马辉《中苏、中俄关系对国家关系的启示作用》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中国角度,从国际环境、经济发展、外交政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说明促成中国与苏联结成同盟的因素与目的。(10分) (2)综合两则材料,简述影响国家关系的因素有哪些?(10分) 4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政府实行二十多年“遏止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加之关国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使美国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同样,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驻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杜《历史必修1》 材料二1990年—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外交关系改善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并说明围绕这一外交目标我国展开的主要外交活动。(10分) 承德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DDDC BBDBA BABCD DCAAA BBBDC DDCBD ACDCA DBBBD 二、材料解析题 41、(1)国际环境:美苏冷战,形成美苏两级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经济发展: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需要苏联帮助恢复,发展经济。 外交政策:贯彻“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意识形态:中苏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目的:维护国家独立,巩固新政权,发展社会经济。(10分) (2)国际形势(时代特征)、国家利益、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的影响等。(10分) 42.(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美国急需联华抗苏;苏联威胁中国北方;中国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10分) (2)目标: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活动。 活动: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维护区域和平;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10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