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 A. 蛋白质 B. 核酸 C. 糖类 D. 脂质 ‎【答案】B ‎【解析】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为双螺旋结构,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为单链结构。‎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A错误;‎ B、核酸是遗传物质,B正确;‎ C、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C错误;‎ D、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固醇具有调节功能,D错误。故选B。‎ ‎2. 一般情况下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主要储能物质依次是(  )‎ A. ATP、糖类、脂肪 B. 糖类、蛋白质、脂肪 C. 糖类、ATP、脂肪 D. 糖类、ATP、蛋白质 ‎【答案】C ‎【解析】能源物质:①重要能源:葡萄糖;②主要能源:糖类;③直接能源:ATP;④根本能源:阳光;⑤储能物质:脂肪。‎ ‎【详解】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ATP是细胞内的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故选:C。‎ ‎3.如图中的三个圆圈①②③分别表示含有细胞壁、核糖体、染色质的细胞,那么阴影部分表示的细胞可能是( )‎ A. 发菜细胞 B. 蓝藻细胞 C. 枯草杆菌细胞 D. 玉米叶肉细胞 ‎【答案】D ‎【解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含有细胞壁的细胞有:原核生物细胞、高等植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真菌;所有细胞生物均含有核糖体;真核细胞中有染色体。‎ ‎【详解】ABC、发菜、蓝藻、枯草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质,ABC错误;‎ D、玉米叶肉细胞有细胞壁、核糖体和染色质,D正确。故选D。‎ ‎4. 如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①②③④⑤是操作显微镜的几个步骤。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甲转为图乙时,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玻片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 C. ⑤④③② D. ④⑤①②‎ ‎【答案】C ‎【解析】图甲是低倍镜下的视野,图乙是高倍镜下的视野。从图甲转换到乙的过程是:在低倍镜下观察物像清楚后,换用高倍镜观察时,首先要⑤移动装片,把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④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由于进入高倍镜的光线少,因此要③调节成大光圈。最后②转动细准焦螺旋,以看清物像。综上所述,C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高倍镜的使用的顺序,意在考查考生对显微镜使用的操作能力。‎ ‎5.维生素营养片中含有Ca、Fe、Zn、Se等元素,其中属于组成生物体大量元素的是 A. Ca B. Fe C. Zn D. Se ‎【答案】A ‎【解析】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Ga、Mg,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 ‎【详解】A、Ca属于大量元素,A正确;‎ B、Fe属于微量元素,B错误;‎ C、Zn属于微量元素,C错误;‎ D、Se属于微量元素,D错误。故选A。‎ ‎6. 在下列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豆浆;乙试管:氨基酸溶液;丙试管:牛奶和蛋白酶;丁试管: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蒸馏水。上述四支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 A. 甲、丁 B. 甲、乙、丁 C. 甲、乙、丙 D. 甲、丙、丁 ‎【答案】D ‎【解析】豆浆中含有蛋白质,甲有紫色反应;双缩脲试剂能和肽键发生反应,氨基酸中没有肽键,乙没有紫色反应;牛奶中的蛋白质虽然会被蛋白酶分解,但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丙有紫色反应;人的红细胞会在蒸馏水中吸水涨破,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流出,丁有紫色反应。综上甲丙丁有紫色反应,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的鉴定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在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时,需要用到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下列关于盐酸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 B. 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 调节染色剂的pH D. 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答案】C ‎【解析】观察DNA和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需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详解】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可以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A正确;盐酸可以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正确;该实验中盐酸的作用不包括调节染色剂的pH,C错误;盐酸还可以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D正确。‎ ‎8.T2噬菌体(一种病毒)、烟草叶肉细胞中含有的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数目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4、4、1和4、4、1 B. 5、8、2和4、4、1‎ C. 4、4、1和5、8、2 D. 5、8、2和5、8、2‎ ‎【答案】C ‎【解析】考查不同生物细胞中核酸的种类及核酸的结构,识记病毒的类型、DNA和RNA的分子组成 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T2噬菌体是DNA病毒,体内只有DNA一种核酸,所以有4种碱基、4种脱氧核苷酸、1种五碳糖-脱氧核糖;叶肉细胞中有两种核酸,所以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2种五碳糖,C正确。故选C。‎ ‎【点睛】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细胞中一般都有两种核酸。‎ DNA中有脱氧核糖、ATCG4种碱基、4种脱氧核苷酸;RNA种有核糖、AUCG4种碱基、4种核糖核苷酸。‎ ‎9.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用b表示,那么同一生长发育时期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为b1,根冠细胞为b2。比较二者的比值大小为 A. b1=b2 B. b1>b2 C. b1b2,B正确。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与代谢活动的关系,并明确植物各部位的生理活动概况。‎ ‎10.已知Mn2+是许多酶的活化剂,如它能激活硝酸还原酶,缺Mn2+的植物无法利用硝酸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 A. 对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B. 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 对维持细胞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 对调节细胞渗透压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无机盐离子的作用有:‎ ‎(1)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2)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详解】A项和D项、对维持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的主要是钠离子等,A、D错误;‎ B、Mn2+能够激活硝酸还原酶,使硝酸发生化学变化后被植物体利用,这说明Mn2+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B正确;‎ C、维持酸碱平衡作用的是缓冲物质,C错误;故选B。‎ ‎11.若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磷脂分子稳定的分布方式之一是(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根据磷脂分子的特点,组成细胞膜的磷脂既有亲水的极性部分,又有疏水的非极性部分,其中亲水的极性部分为头部,疏水的非极性部分为尾部,因此在水溶液中呈现出头部在水中,而尾部在空气中的分布,故选B。‎ ‎12.观察叶绿体或线粒体都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必须先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上,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实验材料移动 B. 避免出现气泡 C. 防止水溢出 D. 增加装片透明度 ‎【答案】B ‎【解析】制作临时装片时,先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液)滴,然后轻轻盖上,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气泡。‎ ‎【详解】A、制作临时装片时,先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液)滴,然后轻轻盖上,如果粗心会出现气泡影响观察,但加盖后实验材料一般不会移动,A错误;‎ B、制作临时装片时,先让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液)滴,然后轻轻盖上,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气泡,B正确;‎ C、操作中如果有多余的水分通常是用吸水纸吸去,C错误;‎ D、这个操作不会影响装片的透明度的,D错误;故选:B。‎ ‎【点睛】注意对实验操作每一步的原因和目的要熟练掌握。‎ ‎13.下列生物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的一组是( )‎ ‎①颤藻 ②酵母菌 ③变形虫 ④小球藻 ⑤水绵 ⑥HIV ⑦大肠杆菌 ⑧甲型H1N1流感病毒 ⑨肺炎双球菌 A. ⑥⑧ B. ②③④⑤ C. ①⑦⑨ D. ①④⑤‎ ‎【答案】C ‎【解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有核糖体但无染色体的生物是原核生物,①颤藻、⑦大肠杆菌、⑨肺炎双球菌都属于原核生物;②酵母菌、③变形虫、④小球藻、⑤水绵属于真核生物,有染色体;⑥HIV、⑧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核糖体也没有染色体,综上①⑦⑨正确。故选C。‎ ‎14.如图,用动物受精卵做下列三个实验。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 A. 提取受精卵的核单独培养,不久就退化消失,说明缺少细胞质的细胞核不能生存 B. 去掉核的细胞质单独培养,不久也消失,说明缺少细胞核的细胞质也不能存活太久 C. 核移植实验说明细胞核是控制中心,细胞质是代谢中心 D. 实验说明,核质的完整性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答案】C ‎【解析】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中为细胞核提供ATP和酶、核苷酸等细胞核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因此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详解】A、将受精卵的细胞核提取单独培养,不久就退化消失,说明离开细胞质,细胞核不能存活,A正确;‎ B、将去核的细胞单独培养,不久也消失,说明细胞质离开细胞核也不能生存太久,B正确;‎ C、该实验只能说明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关系,不能说明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系统的代谢中心,C错误;‎ D、给去核的细胞重新移入细胞核形成重组细胞,重组细胞能正常生活且能进行分裂繁殖,这说明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细胞核和细胞质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5.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 B. ②是产生核糖体、RNA和蛋白质的场所 C. 蛋白质、RNA等生物大分子可以穿过核孔进出细胞核 D. 核孔对物质的运输不具有选择性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其中①为染色质,②为核仁,③为核孔。‎ ‎【详解】A、①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丝状结构,A错误;‎ B、②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不是核仁,B错误;‎ CD、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通道,但核孔具有选择性,如DNA不能通过,C正确;D错误。故选C。‎ ‎16.将人体血液置于质量分数为9%的NaCl溶液中,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的红细胞呈现 A. 质壁分离 B. 正常状态 ‎ C. 细胞膜破裂 D. 细胞皱缩 ‎【答案】D ‎【解析】动物细胞可构成渗透系统能发生渗透作用,动物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反之,则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液浓度时,水分进出平衡。血细胞的等渗溶液为0.9%食盐溶液。‎ ‎【详解】成熟的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A错误;血细胞在等渗溶液中,即0.9%食盐溶液中水分进出平衡,细胞处于正常状态,但置于9%食盐溶液中,即细胞处于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将失水皱缩,B错误,D正确;血细胞在低浓度溶液中,即小于0.9%食盐溶液中,可发生细胞吸水破裂,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和人体内环境等渗的食盐溶液浓度,属于常识性问题,只要平时注意观察,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17.如图所示,下列生理过程中,不能够表示的是( )‎ A. 抗体的分泌 B. 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 C. 小泡内的物质穿过1层膜结构 D. 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酶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图体现的是胞吐过程,该细胞合成的物质是分泌到细胞外的物质。‎ ‎【详解】A、抗体、胰岛素、和消化酶都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分泌都是胞吐过程,ABD正确;C、胞吐过程穿过0层膜结构,C错误;故选C。‎ ‎18.下列说法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 A. 欧文顿在实验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荷兰两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 D. 科学家将不同同位素标记的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观点,A正确;‎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正确;‎ D、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故选D。‎ ‎19.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通过为反应物供能和降低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B. 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因空间结构被破坏而逐渐失活 C. 酶在代谢中作为催化剂,其本身的合成也需要酶催化 D. 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酶与底物应先保温后再混合 ‎【答案】A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 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A错误;‎ B、超过酶的最适温度,酶将因为高温其空间结构被破坏而活性降低直至失活,B正确;‎ C、酶在代谢过程中作为催化剂,其本身的合成也需要酶的催化,C正确;‎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操作顺序一般是先将各组酶保温在不同温度下,再与底物混合,D正确。故选A。‎ ‎20.ADP中的A、D、P依次代表( )‎ A. 腺嘌呤、三个、磷酸基团 B. 腺苷、三个、磷酸基团 C. 腺嘌呤、两个、磷酸基团 D. 腺苷、两个、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ADP的结构简式是A-P~P,其中A代表腺苷,D是二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详解】据分析可知,ADP的结构简式是A-P~P,其中A代表腺苷,D是两个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故选D。‎ ‎21.研究发现有些无线粒体的寄生虫可从其宿主中“偷”ATP,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宿主细胞中含有大量ATP B. ATP合成不需要酶的催化作用 C. 寄生虫无线粒体无ATP生成 D. “偷”来的ATP可直接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答案】D ‎【解析】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在细胞内数量并不很多,可以和ADP迅速转化形成.人和动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只有呼吸作用,高等植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ATP中的能量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可以转变为光能、化学能等,但形成ATP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或植物的光合作用。‎ ‎【详解】A、宿主细胞中含有的ATP并不多,A错误;‎ B、ATP合成需要酶的催化作用,B错误;‎ C、寄生虫无线粒体,可通过无氧呼吸合成ATP,C错误;‎ D、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可直接用于生命活动,D正确。故选D。‎ ‎22.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 )‎ A. 丙酮酸 B. 乳酸 C. 二氧化碳 D. 水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因此含有放射性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具有放射性的化合物是水,故选D。‎ ‎23.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的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B. 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 C. 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色,则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D. 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变灰绿色 ‎【答案】B ‎【解析】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其有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CO2和酒精.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测,也能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酒精可以用重铬酸钾检测。‎ ‎【详解】A、澄清石灰水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B正确;‎ C、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色,不能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 D、酵母菌发酵时能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选材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结论等知识,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4.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出现在滤纸条最上方的色素带的颜色是( )‎ A. 黄色 B. 橙黄色 C. 黄绿色 D. 蓝绿色 ‎【答案】B ‎【解析】用纸层析法将绿叶中色素进行分离,在滤纸条上最上方出现色素带的颜色是橙黄色是胡萝卜素,B正确。故选B ‎【点睛】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分离色素时采用的是纸层析法,其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5.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 O2浓度过低 B. O2浓度过高 C. CO2浓度过低 D. CO2浓度过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AB、O2浓度对光合速率没有影响,AB错误; CD、CO2浓度影响光合速率。当CO2浓度过低,光合速率较低,故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CO2浓度过低,C正确;D错误。故选C。‎ ‎26. 如图是某种细菌内发生的生化反应,据此判断其新陈代谢类型是( )‎ A. 自养厌氧型 B. 异养厌氧型 C. 自养需氧型 D. 异养需氧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可知,铁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将FeSO4氧化为Fe2(SO4)3,并利用这一过程所放出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故铁细菌为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故同化作用属于自养型,又该过程需氧气,故异化作用为需氧型.故选C.‎ 考点:化能合成作用.‎ ‎27.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过程,如果仅从细胞分裂周期来看,图中哪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最适合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关于细胞周期的概念的题目,细胞周期的概念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为了研究方便,分裂期又人为地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解: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分裂期持续的时间短,因此显微镜下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量少,为能在视野中找到各个时期的细胞往往选择应尽量选择细胞周期短、分裂期占的比例大的材料.‎ A、A图细胞周期最长,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5.8÷38×100%=15.2%,所以不选A为实验材料,A错误;‎ B、B图细胞周期较短,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4÷23×100%=17.4%,B不适合作为实验材料,B错误;‎ C、C图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较长,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3.5÷32×100%=11.0%,不能选作实验材料,C错误;‎ D、D图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最短,分裂期持续时间占的比例是:3.1÷16×100%=19.4%,最大,作为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最合适,D正确.故选D.‎ 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 ‎28.下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的是( )‎ A. 葡萄糖→丙酮酸 B. 丙酮酸→酒精+CO2‎ C. ADP+Pi+能量→ATP D. H2O→H++O2‎ ‎【答案】C ‎【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葡萄糖→丙酮酸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丙酮酸→酒精+CO2是无氧呼吸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在细胞质基质可以合成少量ATP,在线粒体内可以合成大量ATP,C正确;‎ D、H2O→H++O2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细胞呼吸类型和过程的理解.细胞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一般的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少数植物营养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29.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癌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是癌细胞的基本特征 B. 化疗主要是利用药物作用于癌细胞周期的间期 C. 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分裂能力,但细胞内仍能进行蛋白质合成活动 D. 人体内每时每刻都有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 ‎【答案】A ‎【解析】癌细胞的特征:‎ ‎(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降低,导致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小,易于扩散转移。‎ ‎【详解】A、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是衰老细胞的基本特征之一,A错误;‎ B、化疗主要是利用药物抑制DNA的复制过程,故作用于癌细胞细胞周期的间期,B正确;‎ C、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分裂能力但细胞内仍能进行转录和翻译活动,C正确;‎ D、人体内每时每刻都有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生命历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并比较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特点,掌握化疗治疗癌症的原理,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30.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高等植物只能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B. 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人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 在真核细胞的细胞呼吸中,葡萄糖进入线粒体进行彻底分解 D. 种子库中贮存的风干种子不进行细胞呼吸 ‎【答案】B ‎【解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无氧呼吸的酒精发酵也可产生CO2,高等生物在氧不足时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维持自身生存。‎ ‎【详解】A、高等植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人只有有氧呼吸才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B正确;‎ C、在真核细胞的细胞呼吸中,中间产物丙酮酸的彻底分解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C错误;‎ D、种子库中贮存的风干种子代谢较弱,但仍能进行细胞呼吸,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掌握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1.已知20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图1为某蛋白质的肽链结构示意图(数字为氨基酸序号),图2为部分肽链放大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1所示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652‎ B. 图2中含有的R基团是①②④⑥⑧,肽键有③⑤⑦三个 C. 从图2可推知该肽链至少含有两个游离的羧基和两个游离的氨基 D. 高温使蛋白质变性,主要是因为破坏了“—S—S—”和③⑤⑦等结构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1为某蛋白质的肽链结构示意图(其中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该肽链由124个氨基酸构成。图2为部分肽链放大示意图,其中①表示氨基酸(-NH2),②④⑥⑧表示R基(依次是-CH2-NH2、-CH3、-CH2-COOH、-CO-COOH);③⑤⑦表示肽键(-CO-NH-);⑨为肽键的一部分。‎ ‎【详解】图1所示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6×1(3个-S-S-时脱去6个H)=124×128-123×18-6=13652,A正确;图2中含有的R基团是 ‎②④⑥⑧,肽键有③⑤⑦,B错误;图2的R基中含有2个羧基,每条肽链的一端含有一个羧基,因此该肽链至少有3个游离的羧基,C错误;高温使蛋白质变性,主要是因为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没有破坏肽键。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化合物图解,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解题关键是识记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掌握该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运用其延伸规律进行答题。‎ ‎32.如图P1、P2为半透膜制成的结构,且在如图的小室内可自由滑动。A室内蔗糖溶液浓度为1.5mo/L,B室内蔗糖溶液浓度为1.5mol/L,C室内蔗糖溶液浓度为2mo/L,实验开始后,P1、P2分别如何移动( )‎ A. P1不动,P2向右 B. P1不动,P2向左 C. P1向右,P2向右 D. P1向左,P2向左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渗透作用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水分子的扩散方向(顺浓度梯度)和高度差取决于浓度差。由于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要有半透膜和膜两侧有浓度差,根据题干信息“A室内溶液浓度为1.5mol/L,B室内溶液浓度为1.5mol/L,C室内溶液浓度为2mol/L",说明水分子的运输方向是B→C。‎ ‎【详解】由于“C室内溶液浓度为2mol/L,B室内溶液浓度为1.5mol/L”,导致水分子向B→C,结果是导致A的压力增大,又因为“P1、P2为半透膜制成的结构,且在如图的小室内可自由滑动",这样导致P2左移;由于B失水后溶液浓度上升,所以水分子也会发生A→B运输,结果是导致B室的压力增大,又因为P1也能自由移动,所以P1左移。‎ 综合分析看,由于P1、P2可自由移动,最终三者浓度达到平衡,所以均向左滑动,D正确。‎ 故选D。‎ ‎33.如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b表示细胞器中的RNA,则a、c肯定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B. 若b表示细胞器中含有的核酸,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 若b表示产生水分子的生理过程,则a、c可能是叶绿体和高尔基体 D. 若b表示双层膜的结构,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答案】C ‎【解析】1.含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2.含RNA的细胞器: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 ‎3.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详解】A、中心体只由蛋白质构成,没有RNA,A错误;‎ B、核酸分为DNA和RNA,含有DNA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含有RNA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B错误;‎ C、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水,高尔基体在形成细胞壁时产生水,C正确;‎ D、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核膜,D错误。故选C。‎ ‎34.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对该图的正确理解是( )‎ A. I和Ⅱ分别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B. I可表示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 C. 葡萄糖、性激素是以Ⅱ方式进入细胞的 D. Na+是以Ⅱ方式进入细胞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I表示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自由扩散;Ⅱ表示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I和Ⅱ分别表示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A错误;‎ B、氧气属于小分子物质,是以I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细胞,B正确;‎ C、性激素属于脂溶性物质,是以I方式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的,C错误;‎ D、Na+是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的,Ⅱ属于主动运输,D错误。故选B。‎ ‎35.下列有关酶的实验的设计思想,正确的是( )‎ A. 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 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 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鸡肝脏硏磨液和氯化铁溶液验证酶的髙效性 D. 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 RNA。‎ ‎2.酶的特性。‎ ‎④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过氧化氢在常温下也能分解,而且温度不同、分解速率不同,因此不能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不可采用碘液检测,因为蔗糖是否被淀粉酶水解,都不能用碘液检测出来,故应该选用斐林试剂,B错误;‎ C、鲜猪肝匀浆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氯化铁溶液作为无机催化剂也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用来研究酶的高效性,C正确;‎ D、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2.0,故不能用pH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故选C。‎ ‎36.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若反应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和乳酸 B. b条件下,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有氧呼吸多 C. 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D. d条件下,产生的CO2可来自细胞质基质 ‎【答案】B ‎【解析】由呼吸作用反应方程式可知,产物中如果有CO2产生,则有两种可能:有氧呼吸或酒精发酵。有氧呼吸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1:6‎ ‎;无氧呼吸过程: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酒精=1:2:2。乳酸发酵只产生乳酸。‎ ‎【详解】A、a条件下,O2吸收量为0,CO2释放量为10,说明此过程不进行有氧呼吸,CO2全是酒精发酵产生的,乳酸发酵产物中没有CO2,A错误;‎ B、b条件下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的相对值是3,释放的二氧化碳也是3,消耗的葡萄糖是0.5;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8-3=5,消耗的葡萄糖是2.5,因此该条件下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有氧呼吸多,B正确;‎ C、d条件下O2吸收量为和CO2释放量相等,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为0,C错误;‎ D、据上分析可知,d条件下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只来自线粒体基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37.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A. 进行纸层析→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将实验材料研磨 B. 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在滤纸条上画线→取滤液→再画线 C.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 D. 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进行纸层析 ‎【答案】D ‎【解析】选取材料将材料剪碎,加入提取液进行研磨;然后进行过滤制的滤液;为了保证色素带尽量窄一些,要画滤液线,用毛细吸管画滤液线,最后层析,综上分析,D正确。‎ 故选D。‎ ‎【点睛】提取叶绿素的正确方法是先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过滤制取滤液,然后利用毛细吸管沾到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注意线要画得细、直、齐,最后进行纸层析,注意层析时滤液细线不能浸没在层析液中。‎ ‎38.下面有关ATP和ADP的描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ATP在酶的作用下,可以连续脱下3个Pi,释放大量能量 B. ATP脱下2个Pi基团后可以作为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C. ATP和ADP的相互转化需要相同的酶参加 D.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中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ATP的结构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的考查,梳理ATP的结构和结构特点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分析选项内容进行解答。‎ ‎【详解】A、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大量能量,A错误;‎ B、ATP脱下2个Pi基团后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以作为RNA的基本单位之一,B正确;‎ C、ATP水解需要水解酶,ATP合成需要合成酶,C错误;‎ 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D错误。故选B。‎ ‎39.用含14C的二氧化碳作标记来研究光合作用,对了解光合作用中哪个过程最有意义 A. 光合作用中形成葡萄糖的过程 B. 光合作用中水的光解 C. 光合作用中色素的作用 D. 光合作用中释放氧气的过程 ‎【答案】A ‎【解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 ‎【详解】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即由二氧化碳形成三碳化合物再形成葡萄糖的过程,水的光解,色素的作用以及氧气的释放都属于光反应阶段,与二氧化碳无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0.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以下哪种措施不能提高作物产量( )‎ A. 增加室内CO2浓度 B. 采用无色玻璃盖顶 C. 减少室内昼夜温差 D. 增加光照强度 ‎【答案】C ‎【解析】影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有:①CO2浓度;②温度;③光照强度.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A、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温室内的CO2浓度,可以提高作物产量,A正确;‎ B、采用无色玻璃盖顶可以吸收更多的光照,可以提高光合速率,B正确;‎ C、温度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酶和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来影响绿色植物的有机物的净积累,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晚上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减弱呼吸作用,因而适当增大昼夜温差,能提高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C错误;‎ D、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增强光照强度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非选择题 ‎41.如图,ABCD是四种不同的小分子物质,EFGH为细胞内4种重要有机物,请根据它们的组成及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A一般是指___________;E在动物的肝细胞中是指___________;‎ ‎(2)F是指___________,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C是指___________,C合成的G的功能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点即可)‎ ‎(4)D组成的H为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含有特有的碱基为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 ‎【答案】葡萄糖 肝糖原 脂肪 保温 缓冲减压 氨基酸 运输功能、 催化作用、免疫功能、信息传递和调节作用 脱氧核糖核酸 胸腺嘧啶 ‎【解析】根据不同化合物的功能可以判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因此E表示多糖,A为葡萄糖;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因此F是脂肪,B是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是重要的结构物质,因此G是蛋白质,C是氨基酸;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H是DNA,D是脱氧核苷酸。‎ ‎【详解】(1)据是分析可知,E表示多糖,A为葡萄糖;动物的肝细胞中的多糖指肝糖原;‎ ‎(2)F是脂肪,还具有保温缓冲减压的功能。‎ ‎(3)G是蛋白质,C是氨基酸,蛋白质的功能还具有运输功能、催化作用、免疫功能、信息传递和调节等作用。‎ ‎(4)H是DNA,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特有的碱基是胸腺嘧啶。‎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相关构建知识,考生首先要根据化合物的功能确定化合物的种类,然后再确定各基本单位和元素组成,要求考生能够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 ‎42.如图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A图细胞属于___________细胞,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若B是玉米叶肉细胞的一部分,则非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 ]____________内。如果B是植物根的成熟区细胞,则图中不应有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 ‎(2)B图中含有DNA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填序号)。‎ ‎(3)若A是人体肌肉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进入血液,至少需穿过_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4)在动植物细胞中都存在,但在动物和植物细胞中执行不同功能的细胞器是[ ] _____。‎ ‎(5)无膜包围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填序号);双层膜包围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动物 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⑨液泡 ⑩叶绿体 ⑥⑩ 5 ⑦高尔基体 ①③ ⑥⑩‎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其中A为动物细胞,B为植物细胞,其中结构①为中心体,结构②为内质网,结构③为核糖体,结构④为细胞核,结构⑤为细胞膜,结构⑥为线粒体,结构⑦为高尔基体,结构⑧为细胞壁,结构⑨为液泡,结构⑩为叶绿体。‎ ‎【详解】(1)比较该图A、B两部分,A细胞为动物细胞,其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玉米叶肉细胞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中,非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⑨液泡内。根的成熟区细胞不应有⑩叶绿体。‎ ‎(2)植物细胞中含有DNA的细胞器有⑥线粒体和⑩叶绿体。‎ ‎(3)人体肌肉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进入血液,至少需穿过2层线粒体膜,1层肌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共5层磷脂双分子层。‎ ‎(4)⑦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有关,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 ‎(5)①中心体和③核糖体没有膜结构;⑥线粒体和⑩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细胞器。‎ ‎【点睛】本题结合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43.如图表示光合作用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E过程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___________阶段,F过程在叶绿体内的___________(场所)中进行。‎ ‎(2)图中物质A是___________,其功能是主要吸收___________光;在F阶段中,CO2被C5固定生成物质D:___________,D最终被还原生成C5和(CH2O)。‎ ‎(3)光合作用中,E阶段和F阶段利用的能源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若将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突然停止光照,但二氧化碳供给充分,则短时间内C5的含量变化为___________。‎ ‎【答案】光反应 基质 叶绿体中的色素 蓝紫光和红 C3(或三碳化合物) 光能 ATP中活跃化学能 减少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E阶段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F阶段为暗反应阶段;物质A表示光合色素,B表示氧气,C表示ATP,D表示三碳化合物。‎ ‎【详解】(1)图中E阶段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F阶段为暗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据图分析,物质A表示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B表示氧气,C表示ATP,D表示三碳化合物。‎ ‎(3)光反应阶段能够将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能够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 ‎(4)若将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减弱,产生的[H]和ATP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弱,但二氧化碳的固定短时间内不变,则短时间内C5的含量减少。‎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识记、理解与掌握,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44.请你解读与酶有关的图示、曲线:‎ ‎(1)图1和图2是与酶的特性相关的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和图2分别表示了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3是与酶活性影响因素相关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当pH从5上升到7,酶活性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从图示曲线我们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4和图5是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曲线,请分析回答:‎ 图4中A点后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再增加,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从图5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底物足量条件下,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效性、专一性 先上升后下降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随着PH的变化酶的最适温度不变) 酶的数量 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相关 ‎【解析】由图可知:图1表示了酶具有高效性;图2表示了酶具专一性的特性;从图示曲线3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酶的活性与PH有关。‎ ‎【详解】(1)分析题图1可知,酶通过与反应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从而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起催化作用,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是由酶和底物的结构决定的,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分析题图2可知,与无机催化剂(Fe3+)相比,加入酶比加入无机催化剂先达到反应的平衡点,因此酶具有高效性。‎ ‎(2)当pH从5上升到7,随温度升高,酶活性的变化过程都是先增强后减弱,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相同,还可以得出 随着pH的变化酶的最适温度不变(温度影响酶活性)。‎ ‎(3)分析题图曲线3可知,在底物浓度低于A时,随底物浓度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降低,A点后酶促反应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此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再是底物浓度,可能是酶的浓度(数量)和活性;分析题图曲线4可知,在底物足量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相关。‎ ‎【点睛】熟悉酶的特性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45.甲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中核内染色体及DNA数量变化曲线图,乙图是细胞分裂的图像。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曲线abcd表示___________数量变化。‎ ‎(2)乙图DNA与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之比一定为2:1:2的为:___________,甲图中的AB段相当于乙图的___________(写编号)时期,其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 ‎(3)甲图曲线中的abcd中,bc段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该段相当于乙图中的 ___________(写编号)时期。‎ ‎(4)若要辨认该种植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观察的最佳时期是乙图中的___________(写编号)时期。‎ ‎【答案】染色体 ①④ ⑤ 完成DNA分子的复制(或染色体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③ ④‎ ‎【解析】图甲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核内染色体及DNA 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虚线是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实线是DNA含量变化曲线。‎ 乙图中:①细胞处于分裂前期;②细胞处于分裂末期;③细胞处于分裂后期;④细胞处于分裂中期;⑤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⑥细胞处于分裂末期。‎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甲图中虚线abcd表示染色体数量变化。‎ ‎(2)乙图DNA与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之比一定为2:1:2的为①分裂前期和④分裂中期,甲图中的AB段处于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或染色体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相当于乙图的⑤。‎ ‎(3)甲图曲线中的abcd中,bc段加倍的原因是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相当于乙图中的③时期。‎ ‎(4)辨认染色体数目最佳时期是乙图中的④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清晰且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中央。‎ ‎【点睛】本题以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判断所属时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