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江苏专版(二十六)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江苏专版(二十六)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检测

课时检测(二十六)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箸文化虽可以表达民族情感,但不能成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不选;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重要见证,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箸承载着道义责任,“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表明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项。‎ ‎2.2017年8月21日至27日是拉萨“雪顿节”。“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馥奶宴”,“雪顿节”又称“酸奶节”。因首日哲蚌寺会展晒巨幅唐卡,也称“晒佛节”。如今,这个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节日延续了部分传统习俗,逐步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传统习俗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③与题意不符,不选;传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同时材料也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影响,④不选;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材料。‎ ‎3.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主要说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以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济决定文化的发展,③错误;区域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交流,但不可能融合统一,④错误;①②‎ 正确,故答案为A项。‎ ‎4.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 ‎③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 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①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B项当选。‎ ‎5.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无瑕等特点著称于世。精美绝伦的青瓷艺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解析:选B 中国的青瓷艺术,是中华文化在古代艺术领域的表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瓷艺术的悠久、包容性以及在继承中创新,故A、C、D三项不是对材料的反映。‎ ‎6.近年来,国家典籍博物馆陆续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雕版印刷、古籍装订、剪纸等互动体验公益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典籍穿越历史的恒久魅力。举办这一活动(  )‎ ‎①能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②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能巩固青少年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国家博物馆推出公益课程,让青少年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③正确;优秀文化对经济有促进作用,①错误;青少年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④错误,故选C项。‎ ‎7.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外来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  )‎ 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解析:选B A项不符合客观情况;C项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D项错在“消除”上。故选B项。‎ ‎8.《赶圩归来啊哩哩》《掀起你的盖头来》或明快喜悦,或热情奔放,或开阔辽远,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地域文化受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①错误;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不可能走向最终的同一,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项。‎ ‎9.第十三届全运会于2017年9月在天津市举行。其中会徽由书法字“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构成,呈“火炬”造型,取名为“奔向未来”。吉祥物取名为“津娃”,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全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表明(  )‎ ‎①中国文化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 ‎②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民族性 ‎ ‎③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④文化在发展基础上继承,在继承过程中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第十三届全运会会徽由书法字“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构成,吉祥物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②符合题意;吉祥物取名为“津娃”,取材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表明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符合题意;①与题意不符;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说法错误,故选C项。‎ ‎10.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方方面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体现了(  )‎ ‎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侧重讲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②符合题意,排除①;材料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故选B项。‎ ‎11.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  )‎ ‎①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 ‎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 ‎④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特色,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文学作品创作运用不同的方言有利于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但不能说其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②说法不科学;题干侧重于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④不符合题意;①③正确切题。‎ ‎12.气功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医疗保健等实践中逐渐总结形成的。练习者常要进行吐纳、行气、布气、服气、导引、炼丹、修道、坐禅等长久练习。如今,健身气功已步入世界体坛,有3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健身气功推广活动,有1 200多名外国爱好者获得技术等级段位。可见(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中华文化在发展中有着极大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D 由题干中气功的形成及练习方式可以得出①的结论;②与题干无关;健身气功步入世界体坛以及外国人学习气功等信息说明③;④中的“包容性”与题干主旨不符。故选D项。‎ 二、简析题 ‎1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某校高三(3)班就中华文化展开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印度、波斯、希腊、中华四大文明荟萃于此。目前所知对西域最早的文字记载也是汉文典籍。不仅如此,国内外研究者想要了解公元六世纪以前的西域历史,都必须依靠汉文史料。早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典籍里,就记录了不少关于西域历史地理的传说。其后,《史记》《汉书》中对西域的记载就更加丰富翔实了。这些记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把西域包容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全景中。‎ 材料二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9项中国项目中,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就有十多项,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贵州侗族大歌、《格萨尔》史诗、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等。在中国公布的第二批5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占48.6%。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解析:第(1)问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属于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史书典籍和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同时,西域文化即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第(2)问要求回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因,首先应该从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其次应该立足文化的作用来分析。‎ 答案:(1)①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①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②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可以繁荣中华文化。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鼓舞少数民族同胞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必然选择。‎ 三、探究题 ‎14.文化自信,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1)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2)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某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的活动。请你为此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解析:第(1)问结合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树立文化自信,要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只要所拟广告词合理即可。‎ 答案:(1)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例如:“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好言好语暖人心”,“人人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礼仪是素养的体现”,“礼仪是成功的基石”,“学礼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只要围绕文明礼仪去拟定,言之有理即可。要求拟定两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