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作业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日刮哪风 赵德发 ‎   早晨起床,走上阳台,耳边常常飘来一句发问:“今日刮哪风?”‎ ‎   刮哪风?不好判断。因为城里高楼林立,已经将风削成散兵游勇,在街上乱蹿。即便风势很大,在地上摇动树木,在天上摆出云阵,让我看明白了,我却没办法报告了。因为,我身后不是老家的屋子,我父亲不在里面。这句发问,其实是我的幻听。‎ ‎   “今日刮哪风?”父亲在世时,早晨常用这话问自己、问家人。他从屋里出来,第一件事就是抬头看天,侧眼看树,问上这么一句。如果母亲和我们兄妹有在院里的,就学他的样子,观察片刻,做出回答。如果院里无人,父亲就自问自答。“南风。”“北风。”“东风。”“西风。”‎ ‎   问这干嘛?判断天气。是晴,是雨,心中有数。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适合干什么活儿,不适合干什么活儿,父亲会做出安排。天气如何,还会关系到更长久更重要的事情,譬如旱涝,譬如丰歉,譬如温饱,馨如生死。他当村支书二十年,要操心的事情很多很多。‎ ‎   当然,判断天气,不只是看风向,还要看别的,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光是老祖宗们留下的谚语,就有千万条之多。其实,我父亲并不精通此道,有些老人在这方面特别有才。他们早晨看看风向,望望云势,感受一下气温,嗅嗅空气湿度,便知道当日天气如何。我的一个长辈,就是这样的“老庄户”,深受村邻尊敬。他临死时,向儿子传授这些学问,连同种庄稼的种种窍门,连讲三天三夜,直至气绝。‎ ‎   我父亲讲不出那么多学问,但他卸任村支书之后,却一直保留着早晨问风的习惯。尤其是在年届八旬、病重卧床之后,还常常在早晨扭头看着门外,问上这么一声。农村的风从不暧昧,会清清楚楚地借树梢以表达。我或者弟弟妹妹在院里看明白了,便向屋里的父亲报告。父亲答应一声“噢”,而后不再说话。‎ ‎   我曾问过,他得知风向后做出了怎样的判断,他一般会说“天不好”或者“天不孬”,仅此而已。我曾验证他的判断,当日天气到底是好是孬,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我问他为何不准,他叹一口气道:“风,太难琢磨了。”‎ ‎  ‎ ‎ 我理解父亲的叹息。风,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看不见,抓不着,却让人通过事物的种种变化而感受到。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让我们欣赏这世界的五彩缤纷;树下一片片飘飞的黄叶,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短暂与悲凉;江河湖海上的惊涛骇浪,让我们见识那种“无物之阵”的神威;山崖石璧上的凹窝与孔洞,让我们瞻仰堪与水滴石穿相媲美的惊人造化。‎ ‎   我小的时候,每天也像父亲那样,搞着一个疑问:“今日刮哪风?”父亲的喘气声柔和,那是刮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那是刮北风;父亲的喘气声粗重且夹带着“哼、哼”的鼻息,那就是会带来暴风骤雨的东风或西风了。每当东风或西风刮起来,母亲和我们兄妹都会连气都不敢喘。‎ ‎   父亲的“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那年正月十七,母亲挂在墙上,父亲躺在床上。正像一年前母亲所经历的那样,父亲开始了生命的终结过程,他呼出、吸入的“风”,一下下变慢,一下下变轻。后来,只有呼出,没有吸入,细若游丝。当他吐出最后的一缕,一切归于平静。‎ ‎   这时,我们兄妹五个放声大哭,撕心裂肺。因为,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更重要的是,若没有他的“风”,我们的“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散文》2017年第1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中,作者借早晨起床时耳边出现的“幻听”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也以此引出了下文对父亲的回忆。 B.父亲病重卧床后常说一句“今日刮哪风”,既写出了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也写出了作者对父亲的同情和深沉的悲哀。 C.作者细致描写了父亲临终时的呼吸变化,由呼出吸入,到一切归于平静,写出了对父亲的依恋和无法挽留父亲的悲痛。 D.本文既有典雅的书面语,也用了较多口语,还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满足了文章表达的需要也显现了作者深厚的修养。 2.文中的“风”含意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主要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文中却写了一个“老庄户”,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有一个狮子军 贾平凹 ‎   ‎ 我体弱多病,打不过人,也挨不起打,所以从来不敢在外动粗,口又浑,与人有说辞,一急就前言不搭后语,常常是回到家了,才想起一句完全可以噎住他的话来。我恨死了我的窝囊。我很羡慕韩信年轻时的样子,佩剑行街,但我佩剑已不现实,满街的警察,容易被认作行劫嫌疑。只有在屋里看电视里的拳击比赛。我的一个朋友在他青春蓬勃的时候,写了一首诗:“我提着枪,跑遍了这座城市,挨家挨户寻找我的新娘。”他这种勇气我没有。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别人的魔鬼,要么被女人征服,要么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出去伤害,我的魔鬼是汉罐上的颜色,出土就气化了。 ‎ ‎   一日在屋间画虎,画了很多虎,希望虎气上身,陕北就来了一位拜访我的老乡,他说,与其画虎不如弄个石狮子,他还说,陕北人都用石狮子守护的,陕北人就强悍。过了不久,他果然给我带来了一个石狮子。但他给我带的是一种炕狮,茶壶那般大,青石的,据说雕凿于宋代。这位老乡给我介绍了这种炕狮的功能,一个孩子要有一个炕狮,一个炕狮就是一个孩子的魂,四岁之前这炕狮是不离孩子的,一条红绳儿一头拴住炕狮,一头系在孩子身上,孩子在炕上翻滚,有炕狮拖着,掉不下炕去,长大了邪鬼不侵,刀枪不入,能踢能咬,敢作敢为。这个炕狮我没有放在床上,而是置于案头,日日用手摩索。我不知道这个炕狮曾经守护过谁,现在它跟着我了,我叫它:来劲。来劲的身子一半是脑袋,脑袋的一半是眼睛,威风又调皮。 ‎ ‎   古董市场上有一批小贩,常年走动于书画家的家里以古董换字画,这些人也到我家来,他们太精明,我不愿意和他们纠缠。他们还是来,我说:你要不走,我让来劲咬你!他们竟说:你喜欢石狮子呀?我们给你送些来!十天后果真抬来了一麻袋的石狮子。送来的石狮子当然还是炕狮,造型各异,我倒暗暗高兴,萌发了我得有个狮群的想法,便给他们许多字画,让他们继续去陕北乡下收集。我只说收集炕狮是很艰难的事情,不料十天半月他们就抬来一麻袋,十天半月又抬来一麻袋,而且我这么一收,许多书画家也收集,不光陕北的炕狮被收集,关中的小石狮也被收集,石狮收集竟热了一阵风,价钱也一涨再涨,断堆儿平均是一个四五百元,单个儿品相好的两千三千不让价。 ‎ ‎   我差不多有了一千个石狮子。已经不是群,可以称作军。它们在陕北、关中的乡下是散兵游勇,我收编它们,按大小形状组队,一部分在大门过道,一部分在后门阳台,每个小房门前列成方阵,剩余的整整齐齐护卫着我的书桌前后左右。世上的木头石头或者泥土铜铁,一旦成器,都是有了灵魂。这些狮子在我家里,它们是不安分的,我能想象我不在家的时候,它们打斗嬉闹,会把墙上的那块钟撞掉,嫌钟在算计我。我要回来了,在门外咳嗽一下,屋里就全然安静了,我一进去,它们各就各位低眉垂手,阳台上有了窃窃私语,我说:谁在喧哗?顿时寂然。我说:“嗨!”四下立即应声如雷。我成了强人,我有了威风,我是秦始皇。 ‎ ‎   ‎ 秦始皇骑虎游八极,我指挥我的狮军征杀去,北伐去,兵来将挡,遇水土掩,所向披靡,一吐恶气。往日诽谤我、羞辱我的人把他绑来吧,但我不杀他,让来劲去摸他的脸蛋,我知道他是投机主义者,他会痛哭流涕,会骂自己是猪屎。从此,我再不吟诵忧伤的诗句:“每一粒沙子都是一颗渴死的水。”再不生病了拿自己的泪水喝药。我要想谁了,桌上就出现一支玫瑰。楼再高不妨碍云向西飞,端一盘水就可收月。书是我的古先生,花是我的女侍者。 ‎ ‎   到了这年的冬天,我哪儿都敢去了,也敢对一些人一些事说不,我周围的人说:你说话这么口重?我说:手痒得很,还想打人哩!他们不明白我这是怎么啦。他们当然不知道我有了狮军,有了狮军,我虽手无缚鸡之力,却有了翻江倒海之想。这么张狂了一个冬季,但是到了年终,我安然了。安然是因为我遇见了大狮。 ‎ ‎   我的一个朋友,他从关中收购了一个石狮,有半人多高,四百余斤。大的石狮我是见得多了,都太大,不宜居住楼房的我收藏,而且凡大的石狮都是专业工匠所凿,千篇一律的威严和细微,它不符合我的审美。我朋友的这个狮子绝对是民间味,狮子的头极大,可能是不会雕凿狮子的面部,竟然成了人的模样,正好有了埃及金字塔前的蹲狮的味道。我去朋友家,一眼看到了它,我就知道我的那些狮子是乌合之众了。我开始艰难地和朋友谈判,最终于重金购回。当六人抬着大狮置于家中,大狮和狮群是那样的协调,使你不得不想到狮群在一直等待着大狮,大狮一直在寻找着狮群。我举办了隆重的拜将仪式,拜大狮为狮军大将军。 ‎ ‎   有了大将军统领狮军,说不来的一种感觉,我竟然内心踏实,没了躁气,是很少给人夸耀我家里的狮子了。我似乎又恢复了我以前的生活,穿臃臃肿肿的衣服,低头走路。每日从家里提了饭盒到工作室,晚上回去。来人了就陪人说话,人走了就读书写作。不搅和是非,不起风波。我依然体弱多病,讷言笨舌,别人倒说“大人小心”,我依然伏低伏小,别人倒说“圣贤庸行”。出了门碰着我那个邻居的孩子,他曾经抱他家的狗把屎拉在我家门口,我叫住他,他跑不及,站住了,他以为我要骂他揍他,惊恐地盯着我,我拍了拍他的头,说:你这小子,你该理理发了。他竟哭了。‎ ‎(选自2017年《小说月刊》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汉罐上的颜色,出土就气化了”来比喻“我”内心的冲动遇到现实就湮灭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我”缺少勇气。 B.古董市场上的小贩十天半月就能抬来一麻袋石狮,使石狮价钱一涨再涨,刻画了古董小贩的贪婪,与“我”形成明的对比。 C.本文借助大胆的想象,在历史遨游与生活虚设中,对自我心理成长进行强烈暗示,同时又对生活进行细致诙谐的勾画,形成了鲜明的创作特色。 D.在厚重的历史背影下,一石一狮、一字一画、嬉笑怒骂,都成为作者创作的灵感来源,本文体现了贾平凹对陕西本土文化传承有着高度的自觉意识。 2.“我”给第一个炕狮起名叫“来劲”的缘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贾平凹说:写作要我手写我心。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我”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借此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古巷乾坤 周铁钧 ‎   古巷多狭长略弯曲,也不宽,只要对面支起窗扇不会碰撞。铺地青石经年踩磨、风雨刷砺,鳞泽泛亮。巷子再老些,路面会有两条下凹的浅沟,那是数百年流轮撵出的辙印,蕴满岁月沧桑。‎ ‎   如没有临巷门窗,巷墙就很高,垒砌得厚重坚实。但窗多已泛黄龟裂,还隐现着精描细勾的花木山水、楼阁亭榭,半朦半掩地褪向时光深处。砖缝里膏泥都渐松蚀,用指尖去抠,便簌簌落下。‎ ‎   裹在陈年旧岁里的古巷,苍健安详,不为外界潮流、时尚所动。霓灯溢彩的街路喧嚣,广场舞乐曲播扬,却侵不进陡耸的青墙,巷内如僻廊静谷,别有乾坤:月亮顺巷口攀上来,清辉盈盈、如烟似帛,巷路枕着朦朦山影,迎候访古探幽的游人来此抖落浮躁,倾纵心绪,滤验风情。‎ ‎   我曾独步上海朱家角古镇,走着走着,环顾四周,尽是角脊老屋,步入其间,左转右拐,不见尽头,走得腰酸腿乏,仍出不得“迷魂巷”。忧心忡忡时,眼前突然变得坦阔,巷路径直通向一座气势宏伟的石桥,桥头耸立的岩碑上刻:“放生桥”。桥对面长街宽邃,招牌林立,店铺千家。坐在街头茶摊要了一壶龙井,向茶摊老板说:此处巷子太“乱”。老板笑道:朱家角称奇之处就是街宽巷窄,路生巷,巷连街,街通路,绵延不尽。‎ ‎   当晚,住宿一条古巷深处的小客店,院铺青石鳞泽泛光,幽静淡雅。客店隔壁,有一家小小的“书画斋”,主人是位银髯飘逸的老伯,斋中四壁挂满字画,幅幅笔墨遒劲、大气雄浑。我入室攀谈,畅言良久,问老伯可否求得墨宝?老伯应允,他正拨镇纸,墨毫飞动、中锋运笔,一联:“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跃然纸上。玩味联意,彰显烟火平民身处狭巷,胸蕴乾坤的高远境界。‎ ‎   如今游历扬州,何园古巷入口处导游旗招展,扩音器嘈杂,鼎沸的人群依序入巷,逼仄跟进前行,头悬青天一线,“穿巷风”咄咄刺肤,导游讲述的多是黄宾虹、朱千华等一代名家,曾在园中开启多少思维创意,历经怎样尊卑荣辱、爱恨交织……走了许久,依然曲延不绝……‎ ‎   边走顾视左右,见巷墙嵌刻许多诗词:“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这是唐代杜荀鹤写苏州古巷的,读诗生情,禁不住忆起人水桥互依、河巷舟相偎的吴越故郡苏州。‎ ‎   姑苏古巷素淡淳朴,千年初容、俗韵不改,每天熹微,几家巷门开了,踱出来的多是老者,他们既去晨练,也去赶“头汤面”,巷中世代递接的营生是“三虾面”店。面店门窗临巷,店主取活虾搓籽、取脑、剥仁,是为“三虾”。虾壳汤入锅烧开,趁沸下面,煮好捞出浇原汤,面润汁爽,原味本鲜。一碗面条,扬名千年姑苏,煮沸古巷乾坤。‎ ‎   古巷不光居住井市平民,也有宦官要臣府邸、文豪墨客栖室。盛唐国都长安城常乐巷,地处东城僻隅,狭巷幽深,却坐落亭榭绿地、莲池短桥的庭院。白居易在此居住10年,写出大量传世诗文,他后来被差往杭州为官,常乐古巷依然人声鼎沸、文玩古董交易火爆,堪比如今北京“琉璃厂”。一条古巷,滋养一个诗人,繁荣了一方文化;一个诗人,知名一条古巷,厚垒了盛唐的文化底蕴,随流逝的风华一起升值。‎ ‎   见一户老宅木门虚掩,向内张望,端坐藤椅上的老奶奶示意我进院,她几句讲述,便把时光曳到70多年前:那时,盛泽是称誉天下的绸都,巷里绸缎庄主豪院与渔樵蚕农寒门相邻,有“五步一面馆、十步一茶肆”的喧沸市井,也有织机脆响、梭声交汇的丝绸作坊,更有“十岁外皆能纺织”的巧手如林……‎ ‎   听着想着,竟觉真得步入人流熙攘、商铺林立的古巷,如历游“清明上河图”十里繁华,心内寂寥瞬间被市俗民风弥补,空旷意境填满匠心独运的沧桑构建。‎ ‎   告别了好客的老人,迈出高高的青石门槛,前望古巷,不见尽头,沿平平仄仄的卵石路漫步,任心绪静然流淌,清风掠过耳畔,时空中似乎依旧传来吴根越角的故事,溢满巷路,演绎绵远、精彩的古巷乾坤……‎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写古巷现状,作者细致描绘了古巷的窗、巷道、巷墙等,寓无穷感慨于其中,为下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B.作者将古巷内的苍健安详与古巷外的街路喧嚣、广场舞乐曲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古巷遭受现代文明侵蚀的苦闷。 C.文中写“书画斋”老伯挥毫泼墨一事,表现了他高远的情怀,又通过老奶奶的讲述,写出了古巷昔日的喧沸繁华。 D.作者游历古巷,展开联想和想象,抒发内心真切感受,文章内容充实,结尾意蕴悠悠,令人沉浸在古巷的历史韵味中。 2.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小巷的古韵?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答。 3.近年来,为了吸引游客,全国有很多地方投入巨资重建或新建古镇,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瓦下听风 彭家河 ‎   瓦是乡村的外衣。‎ ‎   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 ‎   在延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葫芦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 ‎   在乡下时,盯着瓦顶发呆的时候也不少,早年乡下没有通电,也没有多少书看,特别是感冒生病后,能做的事就只有躺在床上数檩子、椽子和亮瓦。川北多柏树,檩子都是去皮粗略打整的小柏树,椽子则是柏木板,年辰一久,灰尘和油烟就把檩子、椽子染成与老瓦一样的黑色。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嘀、嘀、跨”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 ‎  ‎ ‎ 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家语。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难道不是风的错吗?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分五裂,拋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绺风继续私语,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片瓦会与风一起私奔,也总有几片瓦会宁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 ‎   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要上大下小,扣瓦要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读懂了这些。‎ ‎   一年当中,乡下人待在瓦屋里最长的季节就是秋冬两季。庄稼都收种完毕,梅雨时节或者霜雪天气,无所事事的大人小孩子就团聚在一起烤火做些家务。但更多的时候,我则喜欢钻进温暖的被窝,垫着枕头靠着墙壁看小说,这样身心都温暖如春。我在乡下教书时,有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所有的《十月》等文学期刊。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 ‎   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心如止水。‎ ‎   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一次老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0日24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故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与自己早生华发对比衬托,抒发了故乡依旧在、年华易消逝的感叹。 B.“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这句运用借代手法,表现了一个长久远居于他乡之人对瓦的亲切感,回故乡的迫切感。 C.本文描写具体细致,表明作者对故乡生活十分熟悉,如凭借瓦上的不同声响就知道房顶上的过客是无聊的猫还是心慌的老鼠。 D.结尾与开头呼应,写一辈一辈的孩子长大后走出大山、没有多少闲暇回老家,但相信他们终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揭示了主题。 2.文中写听瓦与风说些悄悄话。瓦与风都说了些什么话?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3.文以“瓦下听风”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牟定的铁匠 于坚 ‎   云南楚雄州的牟定县有一个村子,从前是个铁匠村。最兴旺的时候,全村有70多家人打铁,一边打铁,一边眺望稻田。这些铁匠铺,就像金黄地毯边缘的火炬,很美。大地那边越是丰收,铁匠们的炉子越是热烈。这些铁匠铺,打造的是农具,镰刀、犁头之类,如今还剩着七八家。打铁已经不用大锤,用的是被工厂淘汰的小型汽锤,这汽锤的声音听起来不烦,像某种低调的鼓,徒劳地召唤田野回来。‎ ‎   詹铁匠正在打铁,咬紧牙关,火光舔着他的脸颊。铁匠一只脚踩着汽锤刹,钳子上夹着一块通红的铁泥,揉面似的翻着,得心应手。他妻子为他当帮手,将炉子里烧红的铁块用一个长铁夹子夹给他,像是速食物似的。与英国画家约瑟夫·莱特18世纪中叶画的那些铁匠作坊类似。看得出他们心心相印,相依为命,相得益彰。铁匠长得就是那种铁匠的样子,脸庞宽阔,浓眉大眼。女人是铁匠的女人,俊俏而坚毅。铁匠意味着一种天然的男子气概,他们总是能找到好女人,就像那些荒野上的牛仔、骑手一样。他俩在炉子前面,时而鲜明,时而幽暗,就像是一对行将就义的烈士,毁灭他们生计的势力已经不远了。‎ ‎   铁匠就像真理的一种隐喻,或者说真理具有一种铁匠般的斩钉截铁的气质。来自黑暗的碳和铁,燃烧产生的光辉,锻造之舞,斩钉截铁地成形……这一切都隐喻着真理的质地。真理不是概念,而是行动,材料的品质(坚硬、锋利等)被召唤、去蔽的过程,朝向田野和劳动敞开。福柯在讲到真理的时候曾经说:“直言意味着‘坦诚’,即一个人自由地、勇敢地、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铁匠不仅仅是生计,它也是乡村世界暗藏的哲学,构建着乡村世界的真理。一把镰刀,要求的就是“直言者对所言说的真理做出个人承诺,并且通过这一真理确定自己的身份”。炉子、大锤、铁砧就在大地上,大地这位伟大的执法者直接检验产品的真伪,铁匠要直接对大地负责,他必须像大地一样诚实。“修辞立其诚”。詹铁匠每件产品都要打上一个标记“一”,他对这个“一”负责,就像真理,说一不二。‎ ‎   ‎ 铁匠不仅是一个生计,也是一种美学、生生之谓易,花开,鸟鸣,生生的事都是美的。美也是时间的结果,古老的事物无一不美,就是那些在它的时代里生着的庸常事物,经过时间陶冶,也会归于美。美不是既定的模式,而是时间的悠久魅力。没有世代相传的事因为不生生,不美。未来这种事,也许会更美,但不关我们这些人的事,不知道。对我们这些在场的人来说,美永远在过去。铁匠、农夫、渔夫、樵夫、裁缝、纺织娘……就像大地一样,曾经是古典文学的主角。现代主义很实用,但是不美,或者美得很勉强,很做作,很霸道。不美的实用令生命无聊。人类最终得适应一个没有铁匠及其派生的一系列的词组、诗歌、艺术、手艺的世界,这就是现代。但是,这种适应也许没有那么容易。‎ ‎   从前,詹铁匠在自家的炉子前打铁的时候,时常会看见那些农夫在大地上弯着腰。他不知道让·弗朗索瓦·米勒画过这场景,牟定县的米勒还没有来得及诞生。他见我有相机,就翻出一块塑料布,与他妻子一人扯着一头展开,上面印着他的广告:传统手工艺,远销省内外,专门打造各种农具、刀具,一字号。上面还有他的手机号码。他让我多拍几张,“帮我们宣传宣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作者用饱满的情绪描写了詹铁匠夫妻打铁的情形,让读者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打铁所包蕴的力与美。 B.作者认为美是时间的结果,所以古老的事物无一不美,现代主义因为没有经历时间的打磨,所以是不美的。 C.在作者笔下,铁匠和打铁是“真”和“美”的象征,作者既赞颂真与美的价值、又感伤于它们即将逝去。 D.本文在表达方式上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既能彰显散文的形象化特点,又开掘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2.作者说“铁匠就像真理的一种隐喻”,“铁匠”和“真理”有何相似性?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3.文章以詹铁匠夫妇要求我为他们拍照宣传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 ‎ ‎ ‎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风指自然界的风。风给自然界带来巨大变化,是父亲过去每天安排农业生产的依据。‎ ‎②风也象征着一种神秘的事物,难以捉摸,能在不知不觉中改造自然改变人,让人感受到对自然的赞叹和对生命的敬畏。‎ ‎③风指父亲工作作风的认真负责。哪个季节刮哪风,都关系到天气。当日天气如何,父亲会认真安排好当天的工作。‎ ‎④风指的是父亲对子女的态度。父亲的风尽管有时凛冽,但也有时温暖,有时严厉有时慈爱。‎ ‎⑤风指的是生命的气息。父亲活了八十岁,生命结束了。父亲的 “风”刮了八十年,终于刮不动了。‎ ‎⑥风指的是我们从父亲身上承继到的品格与精神。若没有他的 “风”,我们的 “风”就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3.①作者借写老庄户烘托父亲形象:父亲也是一位扎根农村、扎根土地的老庄户。‎ ‎②作者写老庄户向儿子传授判断天气的学问和种庄稼的窍门,为文末写我们继承父亲的精神作铺垫。‎ ‎③作者借写老庄户突出对父亲和家乡的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文中反复出现的 “今日刮哪风 ”,写出了父亲是一个关心天气、关心农业生产, 认真负责的农村基层干部,虽然后来年事已高,病重卧床,但仍常说 “今日刮哪风 ”,这不是表现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 而是写父亲仍然保持着过去形成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习惯,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重。 “作者对父亲年老后变得木讷的悲哀 ”分析不当。‎ ‎ ‎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依据狮身的特点:狮身脑袋眼睛大,威风又调皮。 ‎ ‎②寄寓“我”的希望:我体弱多病,讷言笨舌,寓意自己将变得有劲。‎ ‎③依据陕北炕狮的功能:能让孩子长大了邪鬼不侵,刀枪不入,能踢能咬,敢作敢为。 3.变化:①没有炕狮前,我体弱多病,讷言笨舌,打不过人,也吵不过别人,恨自己窝囊,没有勇气。‎ ‎②有了狮军后,我成了强人,我有了威风,我开始张狂。‎ ‎③遇见大狮后,我安然了,内心踏实,没了躁气。‎ 道理:人的强大主要体现在内心的强大,而内心的强大是可以通过文化熏陶、实践锻炼、心理暗示等途径不断成长的。‎ 解析:‎ ‎ ‎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小巷的建筑,如门窗、巷墙、巷道等,蕴满岁月沧桑;‎ ‎②小巷的文化,如巷墙嵌刻许多古诗词,与小巷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古代文人。‎ ‎③小巷中的饮食,如小巷世代递接的营生“三虾面”店。‎ ‎④小巷中古朴的民风民俗。 3.示例一:从文中可知,很多古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古镇的建筑、古镇的文化遗迹等值得我们传承与发展。重建或新建古镇,可以在保护古镇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古镇原有的文化历史价值,在传承中创新,更好地带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 示例二:从文中可知,很多古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古镇的建筑、古镇的文化遗迹等值得我们传承与发展。但是,有些地方在重建或新建古镇时,为了追求经济价值,采取破坏性的手段,完全摈弃了古镇原有的价值,这种行为不可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表现作者对古巷遭受现代文明侵蚀的苦闷”分析错误,这里的对比表现了古巷不被外界潮流侵蚀的独特之美,表现的是作者对占巷的崇敬,没有表现作者的苦闷。故选B。‎ 点睛:‎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小巷的古韵,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古巷多狭长略弯曲,也不宽……砖缝里膏泥都渐松蚀,用指尖去抠,便簌簌落下”分析可知,从小巷的建筑方面写小巷的古韵;结合“住宿一条古巷深处的小客店,院铺青石鳞泽泛光,幽静淡雅……胸蕴乾坤的高远境界”“导游讲述的多是黄宾虹、朱千华等一代名家”“边走顾视左右,见巷墙嵌刻许多诗词:‘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这是唐代杜荀鹤写苏州古巷的”分析可知,从小巷的文化角度来写的;结合“面店门窗临巷,店主取活虾搓籽……扬名千年姑苏,煮沸古巷乾坤”分析可知,从小巷中的饮食方面写;结合“古巷不光居住井市平民……一条古巷,滋养一个诗人,繁荣了一方文化;一个诗人,知名一条古巷,厚垒了盛唐的文化底蕴,随流逝的风华一起升值”“端坐藤椅上的老奶奶示意我进院……更有‘十岁外皆能纺织’的巧手如林……”分析,从小巷中古朴的民风民俗方面来写。 3.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应该是反对投入巨资重建或新建古镇的,主要从古镇的特征及价值等方面分析即可。如结合巷多狭长略弯曲,也不宽……砖缝里膏泥都渐松蚀,用指尖去抠,便簌簌落下”“住宿一条古巷深处的小客店,院铺青石鳞泽泛光,幽静淡雅……胸蕴乾坤的高远境界”“导游讲述的多是黄宾虹、朱千华等一代名家”“姑苏古巷素淡淳朴,千年初容、俗韵不改”“一条古巷,滋养一个诗人,繁荣了一方文化;一个诗人,知名一条古巷,厚垒了盛唐的文化底蕴,随流逝的风华一起升值”等分析可知,很多古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古镇的建筑、古镇的文化遗迹等值得我们传承与发展。结合文本第六节、十一节内容分析,进一步挖掘古镇原有的文化历史价值,在传承中创新,更好地带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 ‎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地里的庄稼、河里的鱼虾、山上的花木等家乡田野的故事;一年四季外面社会变化的小故事;瓦与风彼此不理解而闹矛盾的故事。 3.①瓦是乡村建房的材料,是乡村的象征;‎ ‎②瓦是乡村的外衣,严严实实、一丝不苟盖在房子上,遮风挡雨;‎ ‎③瓦是乡村的守护者,默默不语,任劳任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④风是在外工作的人们的象征,有开阔的眼界,有广博的见识,或者有奢华的生活。‎ ‎⑤瓦下听风,就是听风在房顶与瓦彼此述说心里话,听到乡村内外有趣的故事,听出了一种怀乡之情;‎ ‎⑥瓦下听风,听出了一个人只能依据自己的特点,经历一种人生并过好自己的人生的道理,不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 解析:B项,“回故乡的迫切感”错,联系原文“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葫芦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这里表明长久没回家,心里惦念着家,只要家还在,心里就踏实了。‎ ‎ ‎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气质相似,斩钉截铁;‎ ‎②注重行动,包含召唤、去蔽、敞开的行为方式;‎ ‎③负有责任,诚实无欺、说一不二。  3.①(内容上)表现铁匠手艺精湛,同时表现铁匠这一行业日趋衰落,处境艰难的现实。‎ ‎②(结构上)前后呼应,与开头“徒劳地召唤”以及文中“人类最终得适应一个没有铁匠的世界”相照应。‎ ‎③(主题上)表现出作者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真与美逝去的无奈与感伤。‎ ‎④(艺术效果上)展示铁匠近乎荒诞而无奈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加文章的反思力度。‎ 解析:1.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作者认为美是时间的结果”理解有误,原文是说“美也是时间的结果”,“也”字表明美不只是时间的结果,还有别的原因。故选B项。 2.本题考查学生文学类文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答题前,首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铁匠”和“真理”的相似性。考生要速读文本,找到文中对“铁匠”和“真理”进行分析评价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再归纳概括。如文中有关键词句,则抓住这些词句组织答案。第三节“真理具有一种铁匠般的斩钉截铁的气质”,表明二者气质相似,斩钉截铁;“真理不是概念,而是行动,材料的品质(坚硬、锋利等)被召唤、去蔽的过程,朝向田野和劳动敞开”,这也是阐述二者的相似性,注重行动,包含召唤、去蔽、敞开的行为方式;“铁匠要直接对大地负责,他必须像大地一样诚实。‘修辞立其诚’。詹铁匠每件产品都要打上一个标记‘一’,他对这个‘一’负责,就像真理,说一不二”,表明二者的相似性还包括负有责任,诚实无欺、说一不二。 3.‎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本题具体考查分析散文结尾的作用。散文结尾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思考:内容本身的作用,能表现什么;结构上的作用,结尾与前文(包括与开头)关系,是不是照应开头,是不是收束全文;与主旨的关系,结尾能不能表现文章的主旨或深化主旨。再者,还可以分析结尾段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没有什么作用和效果。在内容方面,结尾段的“传统手工艺,远销省内外”能表现铁匠手艺精湛,“他让我多拍几张,‘帮我们宣传宣传”’他打铁的技艺很高超,却需要我给拍照宣传,表明铁匠这一行业日趋衰落,处境艰难的现实。在结构上,他希望我帮宣传一事,与开头“徒劳地召唤”以及文中“人类最终得适应一个没有铁匠的世界”相照应。从主题的角度分析,这段内容以铁匠夫妇的惨淡经营收尾,就是表达出对现代主义的批判,第四节说“现代主义很实用,但不美”,这不美的现代主义却取代了传统的美,使之难以为继。传统的手工艺代表的是真与美,这就表达了作者对真与美逝去的无奈与感伤。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结尾以铁匠与妻子举扯塑料布让我拍照帮宣传这近乎荒诞而无奈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人们该如何对待传统的手工业。‎ 点睛:散文结尾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主旨和艺术表达效果四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通常先概括该段的内容,写了什么,然后分析该内容能表现什么,如是景物,则分析景物的特点,渲染什么气氛;如写人,则分析表现人物什么特点或心理或精神品质;如写事,则分析该事表达什么道理。这些内容能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构上的作用,则可以考虑分析该段与开头的关系,是不是首尾照应;是不是照应上文什么内容,是不是收束全文。与主旨的关系,则考虑该段能不能暗示或直接表现文章的主旨或深化主旨。从艺术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可以考虑结尾段在写法上有没有什么特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有什么作用和效果。‎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