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各地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节归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01 各地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节归类

‎ 2001---2008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国古代史分章节归类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一节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1.(01全国1)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大致处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2.(01全国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 A.冶铁业 B.制瓷业 C.造纸业 D.印刷业 ‎3.(01江西1)良渚文化处在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4.(01全国春季1)与半坡文化相比,大汉口文化中晚期的历史进步表现在 A.定居生活 B按血缘关系组成社会集团 C.从事农牧业生产 D.出现贫富分化 ‎5.(02上海历史1)我国境内原始人分布十分广阔,其中活动范围最为接近的是 A 元谋人、蓝田人 B 元谋人、北京人 C 北京人、山顶洞人 D 蓝田人、山顶洞人 ‎6.(03上海历史1)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 A.数量很大,约有10多万件 B.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D.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7.(2006年上海)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谷物种植    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 ‎8.(01上海28)20世纪中国的考古取得巨大成就,请在已发现的我国原始社会遗址中任选一处,画圈标在下图相应的位置上,并简要说明其特点和历史意义(4分)‎ 答案:‎ 原始社会遗址名称、位置(1分);‎ 特点(2分)历史意义(1分)。如:北京人、位置正确(1分)生活在距今40—50万年前;使用并能保留火种;过着极其艰苦的群居生活;出土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任答2点,每点1分)。首次以事实说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或中国人种自生说)(1分)‎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01上海1)下列事件中发生在商朝的是 A. 周公东征 B. 盘庚迁殷 C. 国人暴动 D. 平王东迁 ‎2.(01广东1)夏朝农业生产使用的主要工具不包括( )‎ ‎  A.蚌制工具  B.木制工具  C.石制工具  D.铜制工具 ‎ ‎(02上海历史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 盘庚迁殷 B 牧野之战 C 周公东征 D 共和行政 ‎3.(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4.(2005广东1)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相传它最初的都城是 A.阳城 B.殷 C.镐京 D. 牧野 ‎5.(05江苏1)“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是以下哪个朝代的百姓诅咒统治者的话?‎ ‎ A 夏朝 B 商朝 C.西周 D.秦朝 ‎6.(2006年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梨 ‎7.(2007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8.(2007上海历史)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9. (2008北京)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 B. 都在关中地区 C. 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 D. 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10.(08广东单)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11、(2006年广东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摘自《礼记》‎ ‎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中学历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 答案:‎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04江苏1) 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 ‎ 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 ‎ ‎2.(05上海3)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 ‎ 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周秦时期 D.秦汉时期 ‎3.(2007广东单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C ‎4.(2007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5.(07海南历)2.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第四节 夏、商、西周的文化 ‎1.(07海南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2.(08宁夏)2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本资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3.(08山东文基)30.下列关于古代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殷商时代的甲骨上已有关于日食的文字记录 ‎ B.殷商青铜器有屈原向上苍发出“天问”的图像 C.隋代烧制的陶器上有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诗句 D.宋代的诗文扇上有郑板桥所题“难得糊涂”之语 ‎4.(08海南)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2006年江苏卷)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右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吴越争霸 D.葵丘会盟 ‎ ‎2.(2006年北京卷)读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完成下题。‎ 图 5 春秋形势图 6 战国形势图 ‎ 对比图5。从图6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01江浙1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是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2.(03江苏2)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 )‎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西汉 ‎3.(04全国一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4.(05全国二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A.成都平原   B.河北平原  C.渭河平原  D.淮河流域 ‎5.(05天津1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 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 C 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 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6.(2006年广东历史卷)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 ‎7.(2006年上海)无论学习还是研究历史,都离不开材料的搜集和甄别。以下能证明铁较易冶炼的是 A.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是氧,但就整个地壳而论是最多的元素。‎ B.普通工匠在手力鼓风机的小型泥炉内经低温还原法就能制成铁。‎ C.古代较好的钢有中国的镔铁、制作大马土革波纹刀的印度钢。‎ D.最初所用的铁是陨星里的自然铁,要经过加热和锤击处理,但这东西太稀了。‎ ‎8.(2007上海历史)2.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9.(07广东文基)19.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10.(07江苏)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11、(08北京)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12.(08广东单)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此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13.(07海南历2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xls.com] ‎ 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 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 ‎29.(8分)答案要点:‎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分)‎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分)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2分)‎ ‎(08天津)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9.答案要点(63分)‎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01全国春季2)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 A.民贵君轻 B.人应互爱互利 C.反对掠夺战争 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2.(02上海历史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3.(02苏粤1)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4.(02天津1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5.(03江苏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6.(04上海3) 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 ‎7.(04广西1) 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    A.韩非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 ‎8.(04上海2) 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具有说服力? ‎ A.古籍的记载   B.屈原的作品   C.政府的声明   D.学者的解释 ‎9.(04天津16)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著作是 A. 《墨子·墨经》 B. 《梦溪笔谈》 C. 《营造法式》 D. 《天工开物》‎ ‎10.(05江苏2)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1.(2006年上海)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孙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12.(2006年上海)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比如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的诗人屈原就生活于 A.中原    B.齐鲁 C.楚地    D.巴蜀 ‎13.(07广东单)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4.(2007上海历史)19.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 A.邓世昌 B.林肯 C.拿破仑 D.屈原 ‎15.(07全国II综)1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6.(07四川综)23、图7反映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四川地方特色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④‎ ‎17.(08全国II)12.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18.(08全国I) 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 ‎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19.(08海南)2.“奉法者强,是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20.(08四川)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1.(04上海28)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年。”‎ ‎ ‎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答案:‎ 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后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 ‎ 子是儒家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 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22.(04广东29) 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  [答案要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秦国迅速强盛。‎ ‎23.(2007上海历史)3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抄在答题纸上)(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抄在答题纸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抄在答题纸上)(2分)‎ 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24.(07重庆综)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 ‎(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 ‎1.(01上海4)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 ‎ A 都江堰 B 秦长城 C 唐长安 D 明皇宫 ‎2.(01广东3)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 )‎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 ‎3.(04全国二12)最早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 A.战国时期 B.秦朝 C.汉朝 D.隋朝  ‎ ‎4.(04全国二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5.(04全国三16)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 ‎ 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 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 ‎ 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 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 ‎6.(04全国四20)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 D.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 ‎7.(05上海2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 周天子分封天下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汉武帝开拓疆土 D 忽必烈一定乾元 ‎8.(05天津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9.(2006年上海)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10.(2006年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11.(2006年广东历史卷)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始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西周   B.秦汉   C.西晋   D.隋唐中学 ‎12.(2006年上海)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13.(2006年上海)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14.(07广东单)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15.(07江苏)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A ‎16.(07海南历)8.图3是湖南长沙马王堆—座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上面用当时通行的字体抄写了一部典籍,它应该抄写于 A.商周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7.(08江苏单)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zxls教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18.(04江苏29) 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1)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 图一: ‎ 图二: ‎ 图三: ‎ ‎(2)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3)概括这三幅 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 ‎ ‎  答案:‎ ‎(1)春秋、战国、秦朝。(2)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 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3)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19.(05全国二39)在历史上,以图8所示地区为中心,兴起了强大的秦国。秦实现全国统一,但二世而亡。‎ ‎(3)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8分)‎ 答: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促进秦国经济发展;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4)简述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6分)‎ 答: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 统一国轨,修驰道。‎ ‎(5)指出导致秦朝速亡的经济原因。(6分 )‎ 答: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第二节 两汉的统治 ‎1.(01广东2)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吸取秦亡教训   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  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2.(01全国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 C.黄巾起义 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3.(01上海2)下列帝王中,被称为“中兴之主”的是 A 光武帝刘秀 B 隋文帝杨坚 C 唐玄宗李隆基 D 明成祖朱棣 ‎4. (02天津14)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 C. “性善论” D. “大一统”的思想 ‎5.(02苏粤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6.(03江苏3)通过农民战争建立的新王朝是①西汉②西晋③隋朝④唐朝(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04全国三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8.(04江苏2)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 ‎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9.(04上海5)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牛羊马豕,山谷不能受。” 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文中“豪人”指当时的 ‎ A.封爵将领  B.豪强地主  C.僧侣贵族  D.吏治腐败   ‎ ‎10.(04春季13)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 A.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 B.民族矛盾的激化 ‎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势力的煽动 ‎11.(04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 ‎12.(08海南)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进行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3.(02苏粤31)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 材料二 (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 均摘自《汉书·食货志》‎ ‎ 回答:‎ ‎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结合材料分析封建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6分)‎ 答案:(l分)‎ 秦朝的暴政;(2分)文景之治。(2分)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3分)轻摇薄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3分)‎ ‎14.(2006年上海)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特征的法系。观察下图,回答问题。(7分)‎ ‎(1)写出图中A、B两个区域的法系名称。(2分)‎ 答案:A—英国法系;B—罗马法或大陆法系。‎ ‎(2)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一个国家的民情、民风、民俗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法律特征。传统中华法系具有怎样的特征?决定这一法系特征的思想文化背景又是什么?(2分)‎ 答案: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儒家思想或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3)如何认识传统中华法系的解体?中华法系的解体对以后中国法制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答案:西方列强入侵,西方法律思想传入。此后,中国进入了立法的新时期。‎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 1.(02苏粤2)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 ‎①算赋 ②口赋 ③调 ④租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4全国二1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3.(04江苏) 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 ‎ A.实行刺史制度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  D.颁布“推恩令” ‎ ‎(2006年天津卷)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4.(07全国I)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01全国春季3)我国以煤为燃料冶铁始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2.(03上海历史3)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末年 ‎ C.三国两晋 D.隋唐时期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1.(04广西2) 秦汉之际北方游牧民族中势力最强大的是 A.匈奴  B.鲜卑  C.突厥  D.乌桓    ‎ ‎2.(04全国四16)西域的葡萄、石榴陆续移植内地是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隋唐时期  ‎ ‎3.(04全国四17)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4.(05全国一13)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滇王之印”]的印文。该印是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5.(2007上海历史)3.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 ‎6.(07北京综)12.在图中Ⅰ期(前223年-后1年),南下进攻的民族是 A.山皮 B.匈奴 C.突厥 D.回纥 ‎7.(07全国II综)13.图五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8.(08广东文基)19. 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9.(01上海37)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加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列举西汉与西域关系的主要史实。(5分)‎ ‎(2)2000年北京老山汉墓被确认是汉武帝儿子燕王夫人之墓,科学家对女主人的头像进行复原后,意外的发现她极像西域女子(见左图)这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猜测,她是今新疆人?是古代中亚人?是有西域民族血统的汉族人?还是西域以外的人?你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3分)‎ ‎(3)女主人究竟属于哪一民族,需要进一步探究,研究这一问题有何历史意义?(1分)‎ ‎(4)揭开这一迷底,有待进一步收集直接和间接的证据,你认为有哪些方法?(4分)‎ 答案:‎ ‎(1)汉与匈奴的战争、和亲、张骞能西域、丝绸之路、西域特产传内地、西汉技术入西域、西域都护设置等,以上几点每点1分,5点以上给5分。‎ ‎(2)能以一定的史实为依据;(1分)能结合史实,逻辑合理(2—3分);‎ ‎(3)能正确对主尖和概括其历史意义(1分),如:假定为今新疆人,则可答进一步了解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4)能结合史实具体回答(1—4分)如:可以从老山汉墓中继续查找(1分);到西域实地考查研究(1分);查阅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1分)如具体答《史记》、《汉书》等资料;民间的史料;国外记载的资料等;(2分)(如答从西域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上来旁证,或其他合理的方法,可酌情加1—2分)‎ ‎10.(05全国三39)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是水草,冬温夏凉,直畜牧。”匈奴歇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旋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结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于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6分)‎ 答:汉(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 答: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8分)‎ 答: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 ‎11.(05上海历史28)匈奴的西迁与汉人的南移 材料一:在欧洲,有人认为今天的一部分匈牙利人是西迁的匈奴族后裔。这些匈牙利人的长相与一般欧洲人明显不同:他们的民歌曲调与我国陕北、内蒙相似;他们也像陕北人一样吹唢呐和剪纸,甚至说话的尾音也有点相似。‎ 材料二:中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北方人口南迁。科学家试图用“基因解码”的方法研究北方移民如何改变南方人的遗传结构,并已得到初步的研究成果。‎ 问题:(6分)‎ ‎(1)匈奴西迁开始于哪个朝代?原因是什么?(2分)‎ 答:东汉或汉朝;窦宪打败北匈奴或汉军打败匈奴。‎ ‎(2)中国古代史中原始地区有过哪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3分)‎ 答:汉代末年、魏晋时期、唐代中后期、宋金对峙时期。‎ ‎(3)上述两则材料用了民俗调查、基因分析等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你认为还可用哪些方法研究人口迁徙问题?(1分)‎ 答:文献查阅(家谱、言志、专著)、实物(碑刻)、实地调查等。‎ ‎12.(08广东单)26、(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 单位:钱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赋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役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 食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衣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 经济形式。。(3分 )‎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 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3分)‎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 ‎26.(13分)    ‎ ‎(1)纳钱代役的情况:8500—(283十406+2300十4918+2732十300)=2439(钱),即亏2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500—(283+406+4918+2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分)    ‎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3分)‎ ‎(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2分);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1分)‎ ‎(4)不成立(1分)。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2分);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2分)。‎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2006年江苏卷)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倭奴国奉贡朝贺:‎ ‎ 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 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第七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1.(03上海历史4)从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到刘知几著《史通》阐发历史通识,形成系统理论,我国史学历经 ‎ A.100多年 B.300多年 C.800多年 D.1200多年   ‎ ‎2.(04广东1)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治史思想的史学家是 ‎ A.司马迁 B.司马相如 C.班固 D. 司马光 ‎3.(2005广东2)东汉明帝让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 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C.莫高窟 D.白马寺 ‎4.(05上海4)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与发明了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制墨技术 D.活字印刷 ‎5.(2006年上海)朱震亨是金元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学医虽晚,但终成大器,这主要得益于他潜心研究了被后人奉为“医家之宗”的典籍──‎ A、《皇帝内经》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6.(2006年上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之理,凡百三十篇。”这“百三十篇”就是后来的 A.《诗经》    B.《春秋》‎ C.《史记》    D.《资治通鉴》‎ ‎7.(07天津综)13.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 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C.制定了《大衍历》 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 ‎8.(02上海历史28)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从下列秦砖、汉瓦与画像石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 秦·砖 西汉·瓦当 东汉·画像石 答案:‎ 秦砖:秦砖的形状,秦朝文字的特点(或小篆)等。‎ ‎ 汉瓦:汉瓦的形状,文字的特点(或隶书)等。‎ ‎ 东汉画像石:东汉农民耕作、狩猎(或畜牧),或汉朝农业生产的状况和特点等。‎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1.(01全国5)曾有六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今天的 ‎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2.(01广东4)下列少数民族,最初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的是( )   A.匈奴  B.鲜卑  C.契丹  D.女真 ‎ ‎3.(01广东5)下列事件中,没有中原王朝皇帝直接参与的是( )   A.白登之围  B.淝水之战  C.靖康之变  D.土木之变 ‎ ‎4.(01江西3)下列各项中,在选官方面体现了大族特权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02苏粤4)十六国时期,汉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是 A.南凉 B.北凉 C.前凉 D.后凉 ‎6.(2006年上海)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曹操“克绍”的关键之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1.(01全国4)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 A.鲜卑 B.匈奴 C.羌 D.氐 ‎2.(02上海历史4)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 A 鲜卑 B 匈奴 C 羯 D 氐 ‎3.(05上海5)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4.(03全国1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 一直延续到北宋 ‎5.(08江苏单)24、选做题:本题有A、B、C、D四题,考生只能从中选做两题,多答无效;请在答题卡上规定答题区域中将选做题目对应字母后面的方框涂满、涂黑,请勿漏涂、多涂。‎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A答案要点:(12分)‎ ‎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6.(08广东单)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31.(9分)‎ ‎    (1)按人口分配土地(2分)。‎ ‎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分)。‎ ‎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2分)。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04广东3)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 ‎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2.(04全国一16)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3.(05江苏3)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 A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4.(2006年天津卷)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 ‎ 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 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5.(07江苏)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 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6.(07海南历)3.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 A.垄作法 B.套作制 C.稻麦二熟制 D.一年三熟制 ‎7.(08四川)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 (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关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户数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隋 ‎11673‎ ‎58365‎ 唐中期 ‎12635‎ ‎63175‎ 北宋初期 ‎21368‎ ‎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都分地区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 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音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大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末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10分)‎ ‎39.答案提示:‎ ‎(1)东晋十六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变化:建城之初当地水草肥美,后逐渐变为沙漠。‎ ‎(2)原因:改牧业为农业、植被破坏;人们不断增加,过度开发。‎ 原因:西进运动;大批移民不断开垦土地,植被破坏,粗放式耕作。‎ 影响:农业遭受损失;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并发;使美国人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05全国一17)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 A.慷慨苍凉 B.朴实恬淡 C.缠绵婉转 D.浮艳华丽 2.(05全国三12)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首都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 A.佛教教义 B.法家思想 C.黑子学说 D.《神灭论》的观点 ‎3.(2006年上海)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 ‎1.(02上海历史5)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 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 统治集团内讧变乱C 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 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2.(03春季1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打破了门第限制 B. 削弱了皇权 C. 有利于选拔人才 D.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04春季12)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制订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4.(05全国二13)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5.(2006年上海)顾颉刚回忆小时候祖父带他外出,看到一块扁额,一个牌楼,一座桥梁,必把它们的历史讲给他听,再要求他按照历史的时序进行排列,这使他有了基本的历史意识。按照顾颉刚所说,判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②①③‎ ‎6.(2006年上海)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题为《中国》的口授记录中介绍中国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就其长度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起讫地应该是 A、北京到广州    B、扬州至杭州 C、北京至杭州    D、杭州至广州 ‎7.(03江苏29)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13分)‎ 答案:‎ ‎(13分)率军灭陈,统一南北;开运河;创进士科;兴建东都和粮仓;修弛道;与日本、东南亚等国友好往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 ‎8.(2006年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这于河,北通涿县。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通典》卷十《漕运》‎ ‎ 材料二 (通济渠和邗沟开通后)水面网四十步,通龙舟,…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江南河开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官草顿。‎ ‎ ——《大业杂记》‎ ‎ 材料三 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 ‎ 一一《隋书》卷六八《阎毗传》‎ ‎ 材料四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胡曾《汴水》‎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皮日体《汴河怀古》‎ ‎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 请回答:‎ ‎ ①隋朝开凿大运河除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外,还有其他目的,根据材料一、二、三加以概括。 (3分)‎ ‎ ②大运河开通后,后人对此褒贬不一。根据材料四归纳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3分)‎ ‎ ③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6分)‎ 答案:‎ ‎①目的:沟通南北交通运输,满足隋炀帝巡游作乐的奢欲,运输军队和物资北征高丽。‎ ‎②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皮日休肯定了开凿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李敬方着重指出了运河开通后统治者对江南的搜刮和掠夺。‎ ‎③积极作用: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加重了劳动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也加强了对江南人民的搜刮、掠夺。开凿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第二节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1.(03上海历史22)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 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 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 A.Li Er B.Zhuang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 ‎[答案]D [解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本是战国时荀况最先提出,唐朝魏征曾引用这句话来劝谏唐太宗。‎ ‎2.(05上海1)“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3.(07全国I)1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 ‎4.(01全国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据《新唐书》‎ 材料二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 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伤痛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搢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技……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材料四 武则天大开科举,唐人称她“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据《陆宣公翰苑集》‎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10分)‎ 答案:‎ 原因是武则天推行了有积极作用的政策:轻摇薄赋,反对奢侈浪费、滥用民力;奖励农桑,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反对派;大开科举,破格选拔人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打击士族腐朽势力,反映新兴庶族地主利益。‎ ‎5.(03广东历史29)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3分)‎ 答案:‎ ‎ (13分)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7分)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6分) 6.(04上海34) “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 ‎ 答案:‎ 名称、原因、表现。例:名称:贞观之治或唐前期;原因:勤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 7.(2007天津文综37)(32分)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1) ‎ 图11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2分)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2) 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4分)‎ 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团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3) 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4分)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4分)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4) 材料三中奏折得主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4分)‎ (5) 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4分)‎ 答案(32分):‎ ‎ (1)重民生。皆奢从简;轻徭薄赋 ‎ (2)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 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 ‎(3)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洛克提出了分权学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合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确立君主立宪制。‎ ‎(4)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 ‎(5)批判了君主专制思想,继承合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 ★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1.(08宁夏)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本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1.(02上海历史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连昌宫词(节录) 唐·元镇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1)诗中的“开元”是 皇帝的年号,“姚宋”是指 、 ,“妃子”是指 。(4分)‎ ‎(2)造成诗中所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况与后来发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2分)‎ 答案:‎ ‎(1)唐玄宗,姚崇、宋璟,杨贵妃。‎ ‎(2)唐玄宗怠于政事、陶醉于歌舞升平。安史之乱。‎ 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1.(04广东2) 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  ‎ A.方田均税法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 ‎2.(2006年广东历史卷)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租调制    B.摊丁入亩    C.一条鞭法 D.两税法 ‎3.(05春季北京12)唐初规定:“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该项规定出自 A.均田制 B.屯田制 C.租庸调制 D.地丁银制 ‎4.(07广东单)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07上海历史)4.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 ‎6.(07全国II综)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7.(08江苏单)3、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8.(08山东)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本资料来自中学历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9.(2006年四川卷)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    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6分)‎ 材料一 ‎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言》‎ 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等省。--《隋书-百官志》‎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科税无过十一月。--《旧唐书-食货志》‎ ‎    (2)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材料一分别反映了隋唐哪些制度的改革与创新?(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的创新之处。(6分)‎ 答案要点:‎ ‎(1)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  (2)科举制,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三省六部制,形成分工合作、相互牵制监督的完 ‎ 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10.(08全国I)32.(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计、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宫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1) 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 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3) 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4) 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37、(32分)‎ ‎  (1) 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 ‎  (2)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 ‎  (3) 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 ‎  (4) 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1. (01江西5)历史上曾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在  ‎ A. 东晋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2.(04全国三12)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 ②注重城市绿 化,建有排水设施 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 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5全国二14)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 ‎4..(05天津19)‎ A. ‎ ‎①谷物加工 ②汲水 ③耕地 ④耕地 B .①耕地 ②汲水 ③ 耕地 ④灌溉 C. ①耕地 ②汲水 ③耕地 ④谷物加工 D .①谷物加工 ②耕地 ③耕地 ④灌溉 ‎5.(05上海6) “檐yan剪新叶 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 ,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 ‎ 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6.(05全国一1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 ‎7.(07重庆综)15.图六为隋唐时期局部图。A、B、C、D四城市中,同时以陶瓷和纺织品著称的是:D ‎ ‎ ‎8.(07海南历)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9.(08天津)16.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 ‎①贵人御,尽供胡食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0.(03上海历史28)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回答问题。(共6分)‎ 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 表面信息:如唐代妇女的服饰、发式、容貌,这些妇女在做什么等,只要言之有据,各1分。‎ 深层信息:陶瓷工艺水平、造型艺术水平、审美观念、多民族、妇女可能更加开放等,只要言之有据,各1—2分。本题总分不超过6分。‎ ‎11.(05广东历史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6分)‎ 答: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6分)‎ 答: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史;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12.(2006年重庆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旧唐书》 ‎ 材料二 ‎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新唐书》 ‎ 材料三 ‎ 表1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 ‎ ‎(3)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2分)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3分) ‎ ‎(5)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前期居于什么地位?(2分) ‎ ‎(6)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2分) ‎ 答案:‎ ‎(3)重农思想(以农为本思想)。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 ‎(4)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兴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 ‎(5)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 ‎(6)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3.(07北京综)39.(28分)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完成下列问题。‎ ‎ 唐朝沿用了隋朝开辟的大运河。唐高祖、唐太宗在位期间,每年从外地通过运河输送到长安的粮食约20万石,唐玄宗天宝年间增加到250万石。安史之乱后,唐朝还能再延续150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靠运河转运的东南财赋支持。大运河把长安、洛阳,涿郡、江都(扬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系起来。杭州在中唐以后日益繁华,“万商所聚,百货所殖,……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图11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读图11,结合材料概括大运河在唐朝发挥的作用。(8分)‎ 答案:(1)为就师转运粮食财赋,对维持唐朝后期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南北交通,城市商业繁荣,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第六节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02苏粤5)唐太宗时蒙古高原一带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 B.突厥 C.回纥 D.吐蕃 ‎2.(04天津13)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大祚荣   B.皮罗阁 C.元昊   D.骨力裴罗 ‎ ‎3.(04北京12)“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叫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 ‎4.(07海南历)5.图2为“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汉代 B.唐代 C. 宋代 D.元代 ‎5.(02全国40)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今天的“亚欧大陆桥”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读图5回答:(34分)‎ 图5 丝绸之路示意图 ‎(1)西汉和唐朝,在现今的天山山脉南北,曾先后设置了 、 和 等军事行政机构(或官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6分)‎ ‎(2)古代的“葱岭”相当于我国今天 市附近的 高原和 山。(4分)‎ ‎(3)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所反映的主要是哪一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4分)‎ 答案:‎ ‎(共34分)答案要点:‎ ‎(1)西域都护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2)喀什 帕米尔 喀喇昆仑 ‎(3)隋唐佛教 ‎6.(05江苏29)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据此回答: ①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4分) ②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5分) ③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答案:‎ ‎①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②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 ‎ 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1.(02全国15)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是 A 扬州 B 泉州 C 明州 D 广州 ‎2.(02全国16)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A 市舶使 B 总税务司 C 澎湖巡检司 D 理藩院 ‎3.(02全国17)下列各项,属于我国古代学习、吸收了外国经济文化成果的是 ‎①《缀术》 ②唐乐 ③熬糖法 ④班田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4.(04全国二13)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 A.取代陆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 B.是通向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 ‎ C.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 D.可到达波斯湾 ‎5.(04全国二20)前往日本传播唐文化的高僧是 ‎ A.玄奘 B.义净 C.鉴真 D.法显 ‎6.(04全国四12)隋唐时期,中日往来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 A.广州 B.明州 C.泉州 D.扬州 ‎7.(04全国四13)日本大化改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①政治经济制度 ②建筑样式 ③中国姓氏 ④儒学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04广东4) 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9.(05全国三16)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A.天竺  B.日本  C.新罗 D.波斯 ‎10.(05北京12)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 佛教传入中国 B 法显游历天竺 C 义净西行研究佛学 D 鉴真渡海传播佛法 ‎11.(2006年上海)在观看日本书法《乐志论屏风》时,参观者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以下说法中,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甲:这幅书法作品应该是日本最早的。‎ 乙:从书法笔墨来看,日本书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丙:据我所知,日本书法是独自发展起来的。‎ 丁:这是19世纪的作品,我想日本书法应该是明末遗民传过去的。‎ A.甲    B.乙    C.丙    D.丁 ‎12.(2007上海历史)20.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13.(07天津综)1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蔬、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莱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14、(08北京)13.图6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5。(08上海综合)7.‎2008年5月10日,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该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当初是为从唐朝来的鉴真和尚建的道场。以下研究鉴真东渡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中最不可靠的是( )‎ A.查阅历史文献  B.参观唐招提寺 C.咨询专家学者  D.观看故事片《鉴真东渡》‎ 第八节 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1.(04全国一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2.(04江苏3) 唐朝僧一行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历法方面,他制订了 ‎ A.《大衍历》  B.“太初历”  C.“十二气历”   D.《授时历》 ‎ ‎3.(08江苏单)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zxls教学园地管理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4.(08江苏单)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08山东文基)57.(2分)汉藏之间自古就建立了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步辇图》(见下图)以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的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关于《步辇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本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①作品是唐代风俗画②作者是阎立本③作品画风奔放、水墨淋漓④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细致、形象传神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08山东文基)59.(1分)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本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7.(08四川)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 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 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一节 五代十国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01上海2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2.(03江苏4)下列事件中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是( )‎ ‎①七国之乱 ②靖康之变 ③靖难之役 ④陈桥兵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03江苏5)科举制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 )‎ 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 ‎4.(04全国二18)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 D.设立布政使 ‎5.(10.2006年重庆卷)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 ‎6.(05上海7)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 A.国力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7.(2006天津卷)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8.(07广东单)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07广东文基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0.(08海南)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11.(01广东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 ‎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北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2分)并分析其背景(2分)和利弊。(6分)‎ 答案:(10分)‎ 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2分)‎ 背景: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2分)‎ 利弊: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使得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6分)‎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01上海6)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 均输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青苗法 ‎2.(01江浙19)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2.(04上海6) 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万多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3.(04江苏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4.(04春季14)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变法 ‎5.(05春季北京)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6.(2005广东3)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A.市易法 B.岁币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7。(08天津)1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08宁夏)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9.(08四川)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 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11.(08山东文基)7.(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 答:表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冗官、冗兵、冗费;辽和西夏的威胁。‎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 ‎12.(07山东)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费……‎ ‎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变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点,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之”的理解。(6分)‎ 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13.(07江苏)25.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 ‎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 ,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①北宋“积贫”原 因 ,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 ‎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 ,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 )‎ ‎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 因。(2分)‎ ‎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 答案要点:(共10分)‎ ‎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大为增加。‎ ‎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14.(07重庆综)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2)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 ‎15、(08北京)37.(36分)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4分)‎ ‎37.答案要点:‎ ‎(1)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01上海3)下列选项中,在11世纪上半期与北宋并存、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 契丹族建立的辽 B 党项族建立大夏 ‎ C 女真族建立的金 D 蒙古族建立的元 ‎2.(04全国四18)中国古代实行两面官(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的政权是 ‎ A.北魏 B.金 C.辽 D.西夏 ‎3.(04北京13)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  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 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4.(04全国一18)图4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 D.西夏不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 ‎5.(05江苏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 ‎ C 察举制度 D.行省制度 ‎6.(2006年北京卷)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 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 第五节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1.(02上海历史22)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 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2.(03上海历史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 述怀 (宋)李纲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 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 诗中的 ‎(1)胡骑指什么?(1分) (2)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1分)‎ ‎(3)中原指什么地方?(1分) (4)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3分)‎ 答案:‎ ‎ (1)金兵(1分);(2)求和或投降(1分);(3)河南省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1分),如答汉族地区、宋朝疆域、黄河流域等也可给分。(4)金兵入侵、皇帝荒淫、主和派得势,李是主战派各1分,但本部分总计不超过3分。‎ ‎3.(2006年全国Ⅰ卷)(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 分)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 ‎(1)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的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考生回答出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个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照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不得给满分。‎ ‎4.(07全国I)40. (2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 ‎ 材料一 ‎ 材料二 ‎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历史风云网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局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自《大金国志》等) ‎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4分) ‎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 ‎ ‎40.答案要点:‎ ‎ (1)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 (2)原因:上京地处偏僻,不便实行统治;燕京地区是战略要地;利于控制全境,便于南下攻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 ‎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历代定都奠定了基础.‎ 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01全国春季4)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 A.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 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D.废丞相制、设立三司 ‎2.(04全国二19)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04全国四21)下列选项中,带有反抗民族压迫色彩的农民起义是 ‎ A.秦末农民起义 B.隋末农民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明末农民起义 ‎4.(04上海7)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  B.元  C.明  D.清 ‎ ‎5.(04天津14)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 边疆地区  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③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 合  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6.(04北京14)我国东北地区在元代属于 ‎ ‎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宣政院辖区 D.黑水都督府 ‎ ‎7.(05全国一1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A.在西藏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 ‎8.(05北京15)下面四幅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地图中,与元代台湾情况相符的是 ‎ A B C D ‎9.(2006年四川卷)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10.(2006年北京卷)图7所示艺术盛行的朝代是 A.秦 ‎ B.隋 ‎ C.唐 ‎ D.元 ‎11.(07江苏)4右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07北京综)13.在图中Ⅱ期(1127-1368年),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13.(07全国II综)16.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斯藏都斯 ‎14.(07四川综)12、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交流 ‎1.(03上海历史5)元朝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和海运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新兴的港口是 A.广州 B.泉州 C.庆元 D.上海 ‎2.(04北京1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 ‎ ‎  C.“苏湖熟,天下足” ‎ ‎  D.“买不尽淞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3.(04全国一19)图5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已开始生产钢针   ‎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 ‎4.(2006年上海)“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元代“海漕之富”的是 A、汪大渊随商船出海旅行    B、置中书省统辖全国政务 C、马可·波罗赞大都繁华    D、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5.(08广东单)2.符合右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此资料来自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西周 B.西汉 C.晋 D.宋 ‎6。(08山东)9.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01全国34)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15分)‎ ‎ 答案:‎ 变化:南宋后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明清时期玉米、甘薯逐渐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及纺织技术改进;种植玉米、甘薯成本低、产量高;棉布物美价廉,深受欢迎。国内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中外交流促进纺织技术进步和玉米、甘薯的引进。官府提倡,推广种植。‎ 影响:民众生活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稳定和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发展,最终导致江南一批工商业城镇的兴盛。‎ ‎8.(02苏粤34)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得到很大发展,试从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 ‎ 答案:(10分)‎ 经济方面: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北方,泉州等海外贸易港口繁荣;制瓷业、丝织业发达,茶叶种植面积扩大,提供了丰富的海外贸易产品;国内商业活跃。(6分)‎ 科技方面: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广泛使用。(4分)‎ ‎[评分说明:考生如答出其他原因,符合史实,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总分不得超过10分。]‎ ‎9.(02全国39)图4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回答下列问题: ‎ 图4清明上河图(局部)‎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6分)‎ ‎(2)当时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3分)‎ A 华北平原 B 汉中平原 C 太湖平原 D 江汉平原 【 】‎ ‎(3)直接导致该城市北来后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4分)‎ 答案:(共26分)‎ ‎(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 ‎(2)C ‎(3)靖康之变;都城迁移。‎ ‎10.(04广东26)阅读以下材料:‎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 回答:(1)说明图一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2)从图二、三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 答案:‎ ‎(1)长安、唐代。(2)突破坊市制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时间限制;出现专门 ‎ 市场。(评分说明:如答商业活动频繁,可加分)。‎ 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01江浙13)宋代教育的特点是 A.书院在教育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B.严格控制思想,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C.学校教育未受变法运动的影响D,道德培养与能力培养并重。‎ ‎2. (02天津1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3.(02苏粤6)下列关于《梦溪笔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记载了许多古代科技成果 B.由明代人编写 C.作者是郭守敬 D.是记载“靖康之变”的史籍 ‎4.(04全国三13)宋朝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繁华景象 A.苏州 B.东京 C.泉州 D.临安 ‎ ‎5.(05全国一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 D.一条鞭法 ‎6.(05全国一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7.(05全国三1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 ‎8.(05天津18)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属于此时期的科技成就有:① 雕版印刷术 ② 记录太阳黑子 ③ 实测地球子午线 ④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⑤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05北京13)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 地动仪 B 造纸术 C 雕版印刷术 D 罗盘针 ‎10.(2006年四川卷)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A. 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B. 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 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 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11.(2006年天津卷)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板印刷,一板 已 自布字。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欧洲人开始使用这一技术是在 A.8世纪中期   B.11世纪中期 C.14世纪中期   D.15世纪中期 ‎12.(2006年江苏卷)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13.(2006 年广东历史卷)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C.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    D.引进玉米和甘薯中学 ‎14.(07广东单)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15.(2007上海历史)21.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16.(07四川综)1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众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17.(07海南历)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18.(05全国春季37)古往今来,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回答:‎ 图6‎ ‎ (1)上图为印于868年的《金刚经》(部分)。它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印刷时间的雕版经卷。11世纪,我国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哪些社会需求推动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8分)‎ ‎ 答案:(1)佛教等宗教的盛行、科举制的实行、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印刷品的需求增大。‎ ‎19.(07江苏)28.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14分)‎ ‎28.答案要点:(共14分)‎ ‎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20.(08江苏单)21.(10分)‎ ‎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戈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3分)‎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21.答案要点:(共10分)‎ ‎(1)娱乐演艺场所。 (2)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3)京剧;休闲娱乐功能,社会教化功能。 (4)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21.(08宁夏)4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 ‎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使节气与月份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视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即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纯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不可避免的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心的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9分)‎ ‎44.答案要点:‎ ‎(1)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 ‎(2)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突破陈见,勇于创新。‎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1.(02上海历史6)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 A 健全地方职能 B 厉行思想控制 C 监视官吏百姓 D 强化君主专制 ‎2.(03春季13)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要后果是 A. 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 儒家思想统治得到强化 C. 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 提高了官僚从政能力 ‎3.(03广东历史4)明朝掌管地方民政、财政的机构是 A.布政使司 B.行省 C.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4.(04全国三18)科举命题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始于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04天津15)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对五军都督府职权表述正确的是   A.五军都督府掌京师军权,兵部掌地方军权  B.五军都督府掌地方军权,兵部掌京师军权   C.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   D.五军都督府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  ‎ ‎6.(2006年重庆卷)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 ‎7.(2006年江苏卷)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信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8.(2006年重庆卷)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 ‎ ‎①唐朝门下省 ②元朝御史台 ③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④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 ‎9.(2006年四川卷)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 ①承宣布政使司   ②提刑按察使司 ③奴儿干都司     ④都指挥使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07山东)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冒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 .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 B 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 .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 D .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11.(07江苏)5.中国古代历史上屡次出现南北分裂或对峙,最终多以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为结局。以下哪次统一却改变了这一“定势”?‎ A. 隋朝统一 B. 北宋统一 C. 明朝统一 D. 清朝统一 ‎12.(07四川综)13、出身“布衣”,重视经济立法并严惩贪污贿赂的古代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玄宗 C、明太祖 D、乾隆帝 ‎13.(08广东文基)21. 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 实行了内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C. 实行了分封制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14..(01全国春季34)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历史影响。(15分)‎ 答案:(15分)‎ 东晋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门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职;(2分)隋唐实行科举制;(1分)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八股取士。(2分)‎ 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分)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通过科举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打破士族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3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文化专制,(2分)引导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2分)严重影响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1分)‎ ‎15.(02春季40)北京从一个古老的都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都市,2008年的奥运会也将在这里举行。请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元、明两代都曾在北京建都,请指出A、B两图各是哪一朝代的城区图,并据图说明影响都城选址的主要自然因素及其在都市中发挥的功能。(6分)‎ A B ‎(2)元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漕运。请回答其原因和具体措施。(8分)‎ 答案:‎ ‎(1)A为元大都,B为明朝北京城。 ‎ 主要自然因素是水。 ‎ 城市供水,水运交通。‎ ‎(2)元大都人口众多,需要南粮北调。‎ 先后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并与南方原有的运河相接,漕运自杭州直达大都。‎ ‎16.(02沪春47)推荐地区包括:北京,井冈山,三亚,乌镇,上海,黄山,桂林,西安,宜兴,庐山,香港,周庄,普陀山,延安,大同,路南石林,泰山,广州,西塘,青岛,朱家角,遵义,拉萨。‎ ‎“悠久文化历史游”有: 、 、 。‎ 答案:北京、西安、大同、拉萨(对2处以上,得1分)‎ ‎17.(05上海历史29)明太祖与窦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问题:(6分)‎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4分)‎ 答: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1分)‎ 答:殿阁大学士。‎ ‎(3)这则村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1分)‎ 答: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8.(2006年北京卷)下面是“人文奥运,古都北京”宣传资料中的两张图,请指出哪张是明清北京示意图?概括明朝营建北京城的政治原因并结合布局分析其政治特点。(8分)‎ 答案: 图15‎ 原因:明成祖即位,决定迁都,改北平为北京。‎ 特点:突出皇权。‎ ‎19.(2006年江苏卷)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1分)‎ 答案:‎ ‎①史实: ‎ ‎ 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 ‎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专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 ②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 ③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1.(04春季15)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是 A、以民间宗教为组织形式 B.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色 ‎ C、为反对苛政而举兵 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 ‎2.(04上海22)将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三的是 答案:C 第三节 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1.(01广东6)下列关于清朝取代明朝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清朝是新兴先进力量的代表 ②明末统治集团极端腐朽 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导致军事形势逆转 ④关外清军强于明军及农民军(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2.(01江西4)具有兵农合一特点的制度有①府兵制②均田制③猛安谋克制④八旗制  A.①②③  B.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3.(02上海历史8)元朝和清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 设置行政机构 B 抵御外国入侵 C 实行改土归流 D 册封宗教领袖 ‎4.(02苏粤8)下列关于乌里雅苏台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明朝省级行政区②清朝五个将军辖区之一③管辖范围包括河套地区④当地居民以蒙古族为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03上海历史6)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 ‎6.(2006年广东历史卷)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 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 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 军机处的设立 ④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7.(07全国I)14. 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 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 ‎8.(07重庆综)12.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 A.由粟末靺鞨发展而来 B.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八旗制度 C.建州等部明初归奴尔干都司管辖 D.在奴尔哈赤时将族名改为满洲 ‎9.(08天津)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10(08天津)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第四节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01全国6)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 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 ‎ 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驰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2.(01上海7)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 ‎ A 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B 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 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 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3.(01全国春季5)明代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多 B.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4.(01全国春季6)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 ‎5.(02春季1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 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D 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6.(03天津21)清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役改革有利于 A.人口自由流动 B.土地兼并 C.稳固自然经济 D.减轻地租 ‎7.(04全国一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04全国一14)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9.(04全国二14)清代广州的“公行”是 ‎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 ‎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10.(05天津13)据清代史料记载,台湾“百货皆取资于内地”;乾隆五十年浙江杭.嘉.湖三府歉收,“招商贩运闽省台湾仓谷,以资粜济”(粜指卖出粮食)。对此材料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两岸经济联系密切 ‎ B. 台湾的日用品通常需要内地供应 C. 两岸经济贸易互补 ‎ ‎ D. 杭.嘉.湖三府的粮食通常需要台湾供应 ‎11.(05上海23)中国历代都有丁税(每个成年男子必须缴纳的人身税)。清代丁税征收出现了变化,参照右表,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顺治朝随着人丁增加,丁税总额相应增长 B 康熙朝减轻农民负担,朝廷免除了人身税 C 雍正朝人口增加缓慢,丁税也在缓缓上升 D 乾隆朝丁税迅速增长,成为朝廷主要财源 ‎12.(05江苏6)下列史实不属于江南经济发展现象的是 ‎ A 春秋时期道相孙叔敖修芍陂 B.隋唐时期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 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13.(07重庆综)14.下列关于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酿酒 B.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C.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D.清政府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 ‎14.(07海南历)7.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15、(08北京)16.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16.(01上海29)清朝建立以前,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是收税的依据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从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唐朝,第二次转变发生在什么朝代?简述产生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5分)‎ 答案:‎ 明朝。(或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1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1分)影响: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1分)和部分农产品商品化(1分)。‎ ‎17.(01广东34)我国古代曾多次发生大规模人口流动,原因不尽相同。试按三种不同的流动原因各举一例,并分别阐述其影响。(15分)‎ 答案:(15分)‎ 政府移民实边:如秦迁徙内地人民到河套地区等。‎ 少数民族内迁:如西晋末年五族内迁等。‎ 躲避战乱:如西晋末年北方人迁往南方等。‎ 向海外谋生:如明清时期许多中国人到南洋等。‎ 评分说明:各次人口流动的影响不尽相同,答案只要符合史实,叙述成理,即可给分,每例所得不超过5分。‎ ‎18.(01全国春季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薄拥众据长白山……,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浪死:白白送死),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 “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持此说以动小民。‎ ‎——《三朝北盟会编》‎ 材料三 谓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且有贵贱均田之制……,伪为均田免粮之说。‎ ‎——《罪惟录》‎ 材料四 ……擅自加征,又妄议每机一张税银三钱,人情汹汹,讹言四起。于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皆自分(自己预料)饿死,一呼响应,毙黄建节(税官)于乱石之下,付汤莘(当地恶棍)等家于烈焰之中,……不挟寸刃,不掠一物,预告乡里,防其延烧,殴死窃取之人,抛弃买免(行贿求免)之财。  ——《万历实录》‎ 回答:①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各次农民起义的主要斗争要求是什么?据此说明隋末至明末农民起义的发展与深化。(6分)‎ ‎②材料四所述与以上农民起义的性质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4分)‎ 答案:(10分)‎ 答:①隋末农民起义反对兵役、徭役;南宋农民起义要求“等贵贱、均贫富”;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3分)从反对兵役、徭役到要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再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斗争的发展与深化。(3分)‎ ‎②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末城市机户、织工反抗压迫剥削、维护自身利益的斗争。这与农民起义是不同的。(2分)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表明手工业工人已经成为反抗封建压迫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分)‎ ‎19.(02上海历史35)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远古时代,长江、黄河流域就是我国先民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防洪治水、农田灌溉和舟楫航运的进步与创新,也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请按前述四个方面分别举出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若干史实。(13分)‎ 答案:‎ 先民聚居: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大汉口文化等。‎ 防洪治水:都江堰、东汉(或王景)治黄河、元朝修治黄河等。‎ ‎ 农田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吴国、唐朝、吴越、南宋、明朝等兴修水利工程,三国时期的翻车、唐朝的筒车等灌溉工具等。‎ ‎ 舟楫航运:秦朝的灵渠、隋朝大运河、元朝修建运河(或港运)、造船业、指南针的使用等。‎ ‎20.(03江苏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党杂著摘抄》‎ 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10分)‎ 答案:‎ ‎(10分)拜金、重商和倡奢。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经济阶级和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 ‎21.(05北京39)(28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回答:‎ ‎(1)据清《苏州府志》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 ‎ 试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10分)‎ ‎ 答案:‎ ‎(1)原因: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粮食产量增加,分离出劳动力从事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生产,城市独立的手工业工场兴起。‎ ‎ 历史作用:江南一带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2.(2007上海历史)‎16A。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材料二: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T;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问题:(7分)‎ ‎(1)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是什么? (1分)‎ ‎(2)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推行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3分) ‎ 答案:(1)一条鞭法。‎ ‎ (2)减轻农民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 ‎ (3)材料一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二的“丁”是赋税单位。‎ 第五节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 (04全国三14)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朝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 C.密切了满蒙关系 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 ‎2.(04江苏5) 1771年,为摆脱沙俄的统治,回到清朝的是 ‎  A.漠西蒙古准喀尔部  B.蒙古鞑靼部   C.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   D.天山南部的回部 ‎3. (04北京15)下列各项,属于清乾隆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是 ‎ A.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   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 C.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D.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05全国一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 政策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5.(2005广东4)雍正以后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①驻藏大臣 ②都护 ③宣政院 ④达赖.班禅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②④‎ ‎6.(2006年四川卷)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 A.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B.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C. 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D.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 ‎7.(2007上海历史)22.为了稳定边疆,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是 ‎ A.收复台湾 B.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 C.平定三藩之乱 D.颁布《钦定西藏章程》‎ ‎8.(07天津综)15.从图7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 ‎①和亲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 ②祖国认同感具有强大影响力 ‎③后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④民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07全国II综)17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 A.金瓶掣签确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达赖、班禅互相指定 ‎10.(07重庆综)13.下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代中原地区的铸铁技术传入新疆地区 B.契丹族仿照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 C.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D.清代开始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11.(03全国37)(34分)长城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粕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材料二: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 材料三: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天饬,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囿,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回答:(1)依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以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2)嘉峪关魏晋墓专壁画反映了当时的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地区的开拓有密切联系,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3)参照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举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上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 ‎(4)九一八事件以后,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心声。1933年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请举出其中的一个事例。‎ ‎(5)参照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请说明为什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答案:‎ 答案:(1)对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张骞通西域。‎ ‎(2)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 ‎(3)加强长城防御,阻止蒙古侵扰;与蒙古议和互市。边塞安定,互通贸易,长城南北经济共同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4)中国守军在山海关、长城各口抗击日军(或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 ‎(5)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或爱国精神);聪明智慧、坚韧、勤奋、开拓进取。‎ ‎12.(05天津37)(28分)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2分)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2分)‎ 答: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2分)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答: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3分)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7分)‎ 答: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 ‎13.(07海南历)34.世界文化遗产荟萃(8分)‎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1)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4分)‎ ‎ (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4分)‎ ‎(8分)答题要点: (1)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2分) 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1分) 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1分) (2)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1分)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3分)‎ ‎14.(08全国I)39.(60分)根据材料和图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1629年 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徙牧伏尔加河。 ‎ ‎1632年 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 ‎1644年 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制定《蒙古一卫拉特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克阵亡。‎ ‎1645年 俄国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绝。双方商定土尔扈特游牧区域。此后十余年间,土尔扈特汗国逐渐形成。‎ ‎1655年 土尔扈特汗国与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 ‎1657年 土尔扈特向清朝“贡驼马二百余”。‎ ‎1672年 俄国指令土尔扈特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征兵。‎ ‎1696年 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噶尔丹。‎ ‎1712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出访土尔扈特,途中为俄国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 ‎1756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 ‎1765年 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的侵扰和掠夺。‎ ‎1770年 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2万余人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锡率领近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月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乘6万余人。‎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 ‎(1)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12分)‎ ‎(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分)‎ ‎(3)土尔扈特在回归途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8分)‎ ‎(4)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8分)‎ ‎39、(60分)‎ ‎  (1)、土尔扈特汗国:河流较多(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2分),距大西洋较近,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多(4分)。伊犁河谷地: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少,但因地形抬升,降水量增加(4分),同时有高山冰雪融水(2分)。‎ ‎  (2)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8分);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4分)。‎ ‎  (3)冻害(气候寒冷)(3分);缺水(干旱)(3分);缺草(料)(2分)。‎ ‎  (4) 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分)。‎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1.(02上海历史7)下列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发生在最后的是 A 郑和率领部队出使西洋,到达西亚和非洲 B 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学知识传入日本 C 马可·波罗行记介绍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 D 中国“四大发明”经阿拉伯商人传人西方 ‎2.(04全国一20)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3.(04全国四14)明代倭患最严重的地区是 ‎ A.山东半岛 B.辽东半岛 C.东南沿海 D.珠江三角洲 ‎4.(2006年上海)“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诗人诉说了16世纪后西方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屈辱历史。下面的历史要素组合中,反映第一块领土被侵占的是 ‎1台湾○2澳门○3香港○4英国○5荷兰○6葡萄牙○71624年○81840年○91553年 A、○1○5○7    B、○2○5○‎9 ‎‎ C、○2○6○9    D、○3○4○8‎ ‎5..(04江苏26)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  材料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 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由是海代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至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天妃之神灵应记》‎ ‎  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答案:‎ ‎(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 ‎ (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6. (05春季39)1997年,江泽民在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时强调指出,悠久的传统友谊,相似的历史遭遇,维护和平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睦邻互信、友好合作的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基础。‎ ‎(3)根据中国古代相关史实,说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悠久的传统友谊”。(6分)‎ ‎(4)近代以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有什么“相似的历史遭遇”?(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为了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作了哪些共同的努力?(7分)‎ 答案:(3)唐朝以来,华侨在东南亚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海上贸易以及物产交流频繁;郑和下西洋使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密切。‎ ‎(4)历史上都曾遭受过西方列强的侵略奴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曾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万隆会议上,接受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使会议圆满成功,形成了团结反帝维护民族独立的新局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 ‎1.(01上海5)祖国医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下列人物按他们所处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张仲景、扁鹊、孙思邈、李时珍 B孙思邈、扁鹊、张仲景、李时珍 ‎ C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 D扁鹊、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 ‎2.(02苏粤7)下列人物,翻译过西方科学著作的是 ‎ A.黄宗羲 B.王夫之 C.徐光启 D.宋应星 ‎3.(03上海文综7)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是 A 《金瓶梅》 B 《红楼梦》 C 《牡丹亭》 D 《西厢记》‎ ‎4.(03上海文综8)下列科学家中最早记录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形)的是 A 宋应星 B 徐霞客 C 徐光启 D 汤若望 ‎5.(04广东5) 下列关于徐光启思想和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支持“反清复明”活动   B.积极引进西学 ‎ ‎  C.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D.领导东林党的政治活动 ‎6.(04北京17)图5-图7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读图,指出该书的作者是 ‎  A.贾思勰 B.沈括   C.徐光启   D.宋应星 ‎ ‎7.(05全国二19)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坤舆万国全图》‎ ‎8.(05北京14)观察图4,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 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合为一体 C. 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 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9.(05江苏5)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是 ‎ A 《永乐大典》 B.《古今图书集成》‎ ‎ C《天工开物》 D.《四库全书》‎ ‎10.(2006年上海)作家张爱玲在高三的一篇作文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文化昌盛的康乾时代”提供素材,需要选取的是 ‎①避暑山庄  ②道光皇帝  ③军机处  ④《红楼梦》‎ ‎⑤吴敬梓  ⑥《国闻报》⑦《四库全书》  ⑧时务学堂 A、①②⑥⑧  B、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⑦   D、①④⑤⑧‎ ‎11.(07广东单)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12.(2007上海历史)5.据《明史·外国传》载:“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令其徒罗雅谷、汤若望等,以彼国新法相参较,开局纂修。”文中的“其”是指曾与徐光启长期合作的 ‎ A.白晋 B.利玛窦 C.南怀仁 D.巴多明 ‎13.(2007上海历史)6.右图为“中国科普博览——古代科技馆网站”的首页,页面设置了十一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浑天仪 B.翻车 ‎ C.赵州桥 D.数学 ‎14.(07广东文基)2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5.(07北京综)1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灾者,君而已矣 ‎16.(07北京综)15.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 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17.(07全国II综)1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同,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总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18..(07重庆综)19.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 ‎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08广东单)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 君主立宪制 ‎20.(08宁夏)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21。(08山东)(10.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本资料来自中学历史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22.(08山东文基)44.(1分)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巳 ‎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 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 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3.(08山东文基) 54.(2分)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 ①楚失华夏 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24.(08广东文基)20. 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京城 A. 汉 B. 唐 C. 宋 D. 清 ‎25.(08海南)4.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26.(08海南)5.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四洲志》‎ ‎27.(08广东理基)6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28。(08上海综合)8.某蜡像馆工作人员欲按年代先后给下列历史人物的蜡像排序,正确的是( )‎ ‎①屈原  ②徐光启  ③司马光  ④司马迁 A.④①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29.(01上海30)18世纪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此后百余年间,知识界却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指出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后果。(4分)‎ 答案:‎ 原因:清朝文字狱(或文网严密)(1分)。后果:禁锢了思想(1分);阻碍了学术的发展(1分);使社会闭塞,影响了社会的进步(1分);(如答中西文化交往断绝,乾嘉考证一支独秀等可各给1分)‎ ‎30.(02沪春31)徐家汇的名称因历史名人 而得名。‎ 答案:.徐光启(1分) ‎ ‎31.(02上海文综39)(本题共9分)知识大道的雕塑群由162位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杰出人物的塑像组成。下列是其中的部分人物:李时珍、曹雪芹、法拉第、莎士比亚、伏尔泰、宋应星、黄宗羲、拉瓦锡、王夫之、汤显祖、瓦特、贝尔。请将他们按所作主要贡献的领域进行分类,填写出姓名。‎ 科技领域: 。‎ 思想领域: 。‎ 文学领域: 。‎ 答案:‎ 科技领域:李时珍 法拉第 宋应星 拉瓦锡 瓦特 贝尔 ‎ 思想领域:伏尔泰 黄宗羲 王夫之 ‎ 文学领域:曹雪芹 莎士比亚 汤显祖(伏尔泰也可以归入文学领域。)‎ ‎32.(03上海历史3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领域群星璀璨,卓越的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些还成为近代文明的助推器或催化剂,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请按朝代顺序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十项成果,并逐项概要说明理由。(共13分)‎ 例:战国时期的“四诊法”,奠定了中医诊断的基础。汉代的造纸术,方便了文字记录,也是对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大贡献。‎ 答案:‎ ‎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 2.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 3.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4.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5.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100多年。 6.隋唐发明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 ‎ 7.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战国发明“司南”,宋代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9.唐朝书籍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我国发明的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元朝,郭守敬编《授时历》,一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33.(2006年广东历史卷)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主持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 请回答: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1)分别简述这两部著作出现的社会背景。(4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2)编撰(撰)这两部巨著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3)这两部巨著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答案:‎ ‎1)18世纪中后期,清朝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国力强盛;文化思想高度专制。(2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已经成为重要力量,为推翻封建统治掀起了启蒙运动。(2分)‎ ‎(2)编撰《四库全书》的目的是未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2分)编撰《百科全书》的目的是为了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2分)‎ ‎(3)《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宏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3分)《百科全书》全面批判了封建意识形态,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主张,提倡科学技术;使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3分)‎ ‎34.(2006年上海) 17世纪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热心中国文化,曾向来华传教士提出过30个有关中国的问题。如果当时由你来回答以下3问,你将如何作答?(7分)‎ ‎(1)中国的数学有哪些重要的成就?(2分)‎ 答案:《九章算术》、祖冲之“祖率”等符合题意的列项。‎ ‎(2)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建筑工程?(2分)‎ 答案:长城、明北京城等符合题意的列项。‎ ‎(3)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列举几种值得欧洲人借鉴的舒适的生活方式。(3分)‎ 答案:饮茶、中国菜、中医等符合题意的列项。‎ ‎35.(07广东单)26.(9分)‎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 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 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36.(08广东单)32、(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 兔 ‎【得名】┅┅‎ ‎【集解】┅┅(时珍曰)┅┅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 肉 ‎【气味】辛,平,无毒。┅┅(弘景曰)兔肉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藏器曰〕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 ‎【主治】补中益气 ‎【发明】┅┅其性寒而解热┅┅,故又能治消漏,┅┅虚寒者,宜戒之。┅┅‎ ‎【附方】┅┅‎ 血 ‎【气味】┅┅‎ ‎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 问题:‎ ‎(1)《本草纲目》一般分那几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在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功用的什么错误说法?(4分)‎ ‎(2)从材料看,《本草纲目》有何不足之处?(2分)‎ ‎(3)总结《本草纲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主要贡献。(3分)‎ 此32,(9分)‎ ‎ (1)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2分);望月而孕(2分)。‎ ‎ (2)没有否定或纠正前人的某些错误说法(如孕妇忌吃兔肉)(2分)。‎ ‎ (3)对16世纪以前传统中医药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创立了新的药物分类法;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说法(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