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甘肃省天水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天水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90min) 第Ⅰ卷 ( 选择题 55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55分。其中,第1-25小题每题1分,第26-40小题每题2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红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CO2、葡萄糖、Cl-、尿素 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2.下列过程可以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3.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4.下列关于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是多条神经纤维由结缔组织包围而成 B.反射弧至少由3个神经元构成 C.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D.神经元能接受刺激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5.如图为神经调节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当神经元a兴奋时可使神经元b产生兴奋,但在神经元a兴奋之前,先使神经元c兴奋,则神经元b又不易产生兴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含有3个神经元和2个突触结构 B.a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b产生动作电位 C.c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直接抑制b的兴奋 D.c兴奋可能会对a的神经递质释放产生抑制 6.下图是反射弧部分结构示意图,灵敏电流计的电极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侧的e、f点,a、b、c、d为4个刺激点。欲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不应选择4个刺激点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7.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8.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下列情况可以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的是( ) A.健康人早餐食用馒头、面包和米粥等食物后 B.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胰高血糖素水平上升 C.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 D.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胰岛素受体活性正常 9.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水中毒”,引起细胞肿胀,影响细胞的功能。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可对“水中毒”进行有效治疗,其原理是( ) A.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B.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D.增加细胞内液液体总量 10.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有关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②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③摄水量增加 ④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④→③→⑤ C. D. 11. 如右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 ℃突然升至40 ℃,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然降至15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B段时间内,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 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12.下列关于动、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植物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有机物 B.动、植物激素都是微量高效的细胞代谢调节物质 C.动、植物激素都是由特定的器官(或细胞)产生的 D.动、植物的一生都需要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13.某研究机构开展了青蒿素(Art)和地塞米松(Dex)抑制T细胞增殖的研究,相关数据整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低于3.13μmol·L-1时,Art和Dex的抑制率差异不显著 C.达到200μmol·L-1时,Art的免疫抑制效果强于Dex D.青蒿素除用于治疗疟疾外,还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1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正确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肺泡中即进入了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将导致血浆最终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兔疫缺陷症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15.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16.生长素及其类似物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 B.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 C.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大量正常的番茄种子 D.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是因为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 17.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背光侧,IAA含量低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IAA先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再横向运输 1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19.某生态系统中只含有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图a为某段时间内该系统中的食物关系,图b为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C.T时间后若丁大量死亡,则甲、丙数量急剧增加 D.甲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20.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链、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一片农田中,玉米长势参差不齐,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C.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聚集在一起的 D.高山上,山脚、山腰、山顶生物种类有所不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21.不同群落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上可以看出,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 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 D.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2.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B.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23.某淡水生态系统中,某种鱼的成年个体生活在水体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 A.生活在底层的成年鱼全部个体构成一个种群 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C.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D.该成年鱼及其幼体水中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4.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阐述错误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实际上体现了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能反映出一条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 C.“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 25.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26.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 B.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 C.蜘蛛和蟾蜍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若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不发生变化 27.如图1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的示意图。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据图判断图2中的E相当于图1中的1 B.能够表示光合作用固定CO2的过程是图1中的6 C.若图1中1、2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3.0×108kJ 28.如图为某食物网简图,其中苔类和物种C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B.物种C和苔类之间无竞争关系 C.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则A的数量可能无明显变化 29.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蜣螂获得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 B.N2/N1×100%的值一般在10%-20%之间 C.散失的热能可重新被植物利用 D.第一营养级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N5/N4 30.下图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能量,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c,c=a-b B.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用(f+g+h)/a表示 C.图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D.桑基鱼塘物种种类较少,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31.“汗蒸”日渐成为一种人们所热衷和追捧的休闲、养生方式。汗蒸房的温度平均在38~42℃,正常人进入汗蒸房后,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汗液、尿液分泌增多 B.体温迅速升高到环境温度 C.垂体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D.皮肤血流量增加,面色红润 32.右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处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流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A处,电流表指针一定偏转两次 B.C处结构一定是突触 C.刺激D处,电流表指针一定偏转一次 D.兴奋在C处的传导一定是单向的 33.如图所示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人被疯狗咬伤时,可能感染狂犬病毒,此时采用方法2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1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2更持久的免疫力 C.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2进行免疫预防 D.采用方法2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34.如图为某病的发病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图中所示抗体和激素B对甲状腺的作用效应可能相同 C.激素A能够促进垂体细胞代谢,使激素B合成增加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35.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甲代表种群,a为能量输入,则b、c可分别代表散失的热量和储存在ATP中的能量 B.若甲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C.若甲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 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D.若甲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提高 36.下列有关如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a~d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3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则该生态系统中( ) A.绿藻、水草吸收的光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轮虫和螺蛳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 C.鲫鱼和螺蛳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和捕食 D.鲫鱼位于最高营养级,其群体所含的能量最多 38.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作用散失量 能量[J/(hm2·a)] 1.05×1010 3.50×109 4.55×109 A.田鼠同化的能量中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B.田鼠类便量属于其同化能量中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 C.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 D.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 39.下图为非洲热带草原某原始部落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该部落人的膳食结构为50%植物、30%草食动物、20%肉食动物,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取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的( ) A.1/135 B.1/235 C.1/30 D.1/100 40.如图为某农场的年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103kJ/(m2·y)]。A、B、C、D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 A.18.75% B.16.67% C.12.50% D.11.11% 第Ⅱ卷 ( 非选择题 45分) 41(每空1分,共5分).癌症免疫疗法是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研究成果。利用免疫系统识别和摧毁异常细胞的能力可能成为阻止癌症发展的一个手段。PD-1是活化的T细胞、B细胞等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跨膜蛋白质分子,它可以阻止T细胞全力攻击“入侵者”,而PD-1抗体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淋巴因子的产生,是治疗一些晚期癌症的特效药。 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癌细胞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原癌基因的功能是主要负责 。 (2)免疫系统可以抑制癌症的发生,体现了其 的功能。细胞癌变后,机体主要通过 (填“体液”或“细胞”)免疫起作用。 (3)PD-1抗体不能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通过 的过程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淋巴因子的产生从而消灭癌细胞。 (4)异体器官移植容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器官移植后,_________(填“促进”或“阻断”)病人PD-1的功能,并有利于器官的存活。 42(每空2分,共12分).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下表丙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丙: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a~e依次增大) 组别 清水 浓度a 浓度b 浓度c 浓度d 浓度e 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42 24 (1)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为 。 (2)从图乙可以看出 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 对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 (3)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表丙中实验结果能否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具有两重性?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每空2分,共10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下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表示此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2 ①图1曲线所示种群数量在前 年的变化成“J”型增长,在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 年,在 年期间,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②图2中甲乙两种群数量增长呈 型曲线,乙种群密度最大的时间点为 。 44(每空2分,共18分).根据图1-图3,回答下列与生态有关的问题。 (1)若图1是碳循环示意图,则丁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 。甲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若图1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 (2)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2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1×106 kJ;B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为2×104 kJ,D种群干物质中蕴藏的能量是2.5×104 kJ,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当A只捕食C时,则A的能量值是 。 (3)图3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蛙类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图中的D表示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图中ABC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 , B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____(填“K”或“K/2”)值,此时蛙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是 。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55分。其中,第1-25小题每题1分,第26-40小题每题2分) 1-5 CADBC 6-10 ACDAD 11-15 DCDDA 16-20 CCACB 21-25 ACBCB 26-30 DDCAA 31-35 DACCC 36-40 DCBBB 1.【答案】C 【解析】K+、淋巴因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A错误;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道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O2、葡萄糖、Cl-、尿素均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载体蛋白通常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 2.【答案】A 【解析】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A正确;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为氨基酸,发生在胃液中,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胰岛素合成在核糖体,D错。 3.【答案】D 【解析】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对;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对;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对;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 4.【答案】B 【解析】多条神经纤维由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称为神经,A正确;反射弧一般由三个神经元细胞组成,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反射弧(膝跳反射)是由两个神经元细胞组成的,B错;神经元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多数神经元有一个长的轴突和多个短的树突,C正确;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并沿轴突传送出去,D正确。 5.【答案】C 【解析】图中含有三个神经元,形成了两个突触,A正确;已知当神经元a兴奋时可使神经元b产生兴奋,说明a释放的神经递质能引起b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产生兴奋,B正确;图中显示c兴奋后,通过影响a,进而影响b的兴奋,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兴奋可能会对a的神经递质释放产生抑制,D正确。 6.【答案】A 【解析】若刺激a点看到的现象是电流计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和肌肉收缩,但只能说明兴奋由刺激点向右传导,不能证明向左侧也发生了传导,A正确;若刺激b点,由于b点没有位于ef的中点,能看到电流计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和肌肉收缩,可证明兴奋由刺激点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B错误;同理刺激c点,由于c点没有位于ef的中点,能看到电流计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和肌肉收缩,可证明兴奋由刺激点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错误;刺激 d点能看到电流计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和肌肉收缩,可证明兴奋由刺激点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D错误。 7.【答案】C 【解析】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进入消化道,不是进入内环境,B错;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对;尿液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 8.【答案】D 【解析】健康人早餐食用馒头、面包和米粥等食物后,面食中含有淀粉,在消化道经淀粉酶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会升高,A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增强,胰高血糖素水平上升,升高血糖,B错误;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胰岛素受体活性降低,胰岛素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故血糖会升高,C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增强,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受体活性正常,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有效降低血糖,血糖下降,D正确。故选D。 9.【答案】A 【解析】由于细胞肿胀即细胞内液中的渗透压较低,故利用1.8%的NaCl溶液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有利于细胞中水分的渗出,从而缓解症状,A正确;由分析可知: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不会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B错误;通过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会升高细胞内液的渗透压,C错误;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使细胞内液中水分渗出,故减少细胞内液液体总量,D错误。 10【答案】D 【解析】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一方面导致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量减少;另一方面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摄水量增加。因此,机体水分调节的顺序正确是。 11.【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在AB段,因为外界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 A项错误。在AB段,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散热较少,但不是不散热,B项错误。人体内温度变化不大,故人体内酶的活性也不变,故C项错误。在BC段,外界温度降低,需要人体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含量增加来增加产热,D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动、植物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有机物,例如胰岛素(蛋白质类激素)、性激素(脂质类激素)、乙烯(简单有机物)等,A正确;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都具有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且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B正确;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的,不是特定的器官(或细胞)产生的,例如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均可产生生长素,C错误;动、植物的一生都需要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正确。故选C。 13.【答案】D 【解析】图中纵坐标为抑制率,据图,不同浓度的青蒿素对T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A正确;低于3.13μmol·L-1时,Art和Dex的抑制率相差不大,B正确;据图可知,达到200μmol·L-1时,Art的免疫抑制效果强于Dex,C正确;艾滋病病原体为HIV,主要攻击T细胞,青蒿素会抑制T细胞增殖,不能用于治疗艾滋病,D错误. 14.【答案】D 【解析】A. 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A错误;B. 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C. 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这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导致,不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D.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D正确。 15.【答案】A 【解析】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经吞噬细胞消化,A错;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B对;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对;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释放病毒,D对。 16【答案】C 【解析】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无子番茄,C错误;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可以促进生根,因此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D正确。 17.【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错;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错;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对;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错。 18【答案】A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 19. 【答案】C 【解析】食物链的起始为生产者,由题中食物关系可知甲、乙为生产者,A对;最初甲与乙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数量开始减少,到后来逐渐被淘汰,说明在甲、乙的竞争中,甲最终胜利,B对;T时间后只有甲为生产者,丁是丙的捕食者,丙是甲的捕食者,丁的数量大量减少,就会导致丙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甲被大量捕食,使得甲的数量减少,故C错;由图b知甲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自身增长而导致的营养、空间等因素的影响,D对。 20【答案】B 【解析】A、群落是指所有生物的集合,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正确;B、一片农田的玉米不属于群落,B错误;C、群落中的生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以种群为单位进化和繁殖的,C正确;D、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不同的群落,这是由于海拔变化导致的温度、水分差异决定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21.【答案】A 【解析】据图,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说明群落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正确;B.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点差,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错;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错;D、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错。 22【答案】C 【解析】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可以推知甲虫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错;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是捕食关系,而甲虫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B错;甲虫属于分解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对;甲虫是分解者,能量金字塔的底部是生产者,D错; 23.【答案】B 【解析】该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止一种,故不能称作一个种群,A错误;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故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24.【答案】C 【解析】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寄生关系,C错误;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其中的“流萤”是指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而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求偶信号,以此与异性取得联系,所以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功能,D正确。 25【答案】B 【解析】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自养型的细菌属于生产者,A错;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对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只能供给分解者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或以热能散失,不能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C错;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也属于分解者,D错。 26.【答案】D 【解析】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含有5条食物链,即草→食草鸟→猫头鹰、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A、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A正确;B、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所占营养级不一定相同,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四个营养级,B正确;C、蜘蛛和蟾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C正确;D、食草鸟和昆虫是竞争关系,如果昆虫突然减少,短期内食草鸟数目将增加,D错误。 27.【答案】D 【解析】图1中的1为生产者,图2中的E处于第一营养级,也为生产者,A 正确;图1中的1为生产者,4是大气中的CO2库,6表示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因此能够表示光合作用固定CO2的过程是图1中的6,B正确;图1中的1为生产者,2是消费者,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由生产者与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所以1、2的成分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若E种群的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依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可推知:C种群同化的能量为5.8×109kJ×10%-(1.3×108+1.5×108)kJ=3.0×108kJ,所以A获得的能量为3.0×108kJ×10% =3×107kJ,D错误。 28.【答案】C 【解析】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是白杨树→B→I,白杨树→C→A,白杨树→C→D→A,白杨树→G→D→A,白杨树→G→A,苔类→E→A,苔类→F→A,A错误;物种C和苔类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故它们之间有竞争关系,B错误;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A的食物中C所占的比例最高.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物种A还可以以物种CDFG为食,因此一段时间内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C正确;图示的各种成分为食物网,只包括动物和植物,不包括无机环境和分解者,故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29.【答案】A 【解析】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也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太阳能N1不属于任何营养级,B错误;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C错误;第一营养级至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应表示为N5/N2,D错误。 30【答案】A 【解析】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c,也是桑树的净光合作用量,c净光合作用量=a光合作用量-b呼吸作用量,A正确;B、蚕同化的能量为e+f+g+h,所以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e+f+g+h)/a,B错误;C、生态系统中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C错误;D、桑基鱼塘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D错误。 31.【答案】D 【解析】炎热环境中人体通过大量排汗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以利于体温稳定,但此时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减少,A、C错误;正常人具有一定的体温调节机能,进入汗蒸房后,体温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炎热环境中,人体皮肤血流量增加,面色红润,D正确。 32.【答案】A 【解析】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A错; C处是两神经元相连接部分为突触,B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不能从D处传递到B处,故刺激D处,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C处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 33.【答案】C 【解析】感染狂犬病病毒,采用①注射抗体可以在短时间获得大量抗体,迅速消灭病毒,A错。②注射抗原可激发机体主动获得免疫力,即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B错。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因为其可得到更持久的免疫力,C对。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体液免疫,D错。 34.【答案】C 【解析】A、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B、图中看出,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并且作用效果最终都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C、激素A表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垂体的代谢,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错误;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正确。 35.【答案】C 【解析】若甲代表种群,a为能量输入,则b、c可分别代表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和储存在体内的能量,A项错误;若甲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B项错误;若甲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产生b浆细胞和c记忆细胞,C项正确;若甲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会使棉铃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使出生率下降,直接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密度下降,D项错误。 36.【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越高,并不意味着种内斗争越激烈,还要考虑到生存空间的大小、环境条件等其他因素。 37.【答案】C 【解析】绿藻、水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轮虫和螺蛳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鲫鱼以螺蛳为食物,二者是捕食关系;同时鲫鱼和螺蛳都以水草为食物,二者又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鲫鱼位于最高营养级,由于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其群体所含的能量最少,D错误。 38.【答案】B 【解析】田鼠的同化量=摄食量-粪便量=1.05×1010 J/(hm2·a)-3.50×109 J/(hm2·a)=7.0×109 J/(hm2·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7.0×109 J/(hm2·a)-4.55×109 J/(hm2·a)=2.45×109 J/(hm2·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100%=2.45×109 J/(hm2·a)÷7.0×109 J/(hm2·a)×100%=35%,A正确;田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生物(即生产者)同化能量中流入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错;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获得的能量=7.0×109 J/(hm2·a)×20%=1.4×109 J/(hm2·a),C对;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70×109 J/(hm2·a)]÷20%=3.5×1010 J/(hm2·a),D正确。 39.【答案】B 【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人可以从三条食物链中获得能量,且人的膳食结构为50%植物、30%草食动物、20%肉食动物,能量传递效率为10%,假设人获得的总能量是x,则从三条食物链消耗的植物的总能量=x×50%÷10%+x×30%÷10%÷10%+x×20%÷10%÷10%÷10%=235x,因此人获取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的的比例=x÷235x=1/235。 40.【答案】B 【解析】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是第二营养极,总能量为16+2=18×103kJ/(m2•y);C表示第三营养极,其同化的能量为31×103kJ/(m2•y),则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18=16.67%。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45分) 41(每空1分,共5分). 【答案】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监控和清除 细胞 和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 促进 【解析】(1)原癌基因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2)免疫系统可以抑制癌症的发生,体现了其监控和清除的功能;细胞癌变后,主要是细胞免疫起作用。(3)PD-l抗体不能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通过和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淋巴因子的产生从而消灭癌细胞的。(4)异体器官移植容易产生排斥反应,PD-1是活化的T细胞、B细胞等淋巴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抑制性跨膜蛋白质分子,它可以阻止T细胞全力攻击“入侵者”,因此促进病人pd-1的功能,将有利于供体器官的存活。 42(每空2分,共12分) 【答案】小于m(或(0,m)) 脱落酸 促进衰老和脱落 赤霉素 否 实验结果只表明a~e各浓度均有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 【解析】 (1)由分析可知:某植物向光性原因是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从而比向光侧长得快的缘故,若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应小于2m,且生在效应比背光侧弱,故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小于m(或(0,m))。(2)由图乙并结合分析可知:脱落酸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能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赤霉素能打破种子的休眠,对种子萌发起促进作用。(3)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因为表丙中实验结果显示a~e各浓度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故通过表丙中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具有两重性。要表现出两重性,必须有一组的实验结果低于清水组。 43(每空2分,共10分) 【答案】 ① 5 10 10 ~ 20 ②S t5 【解析】①由于图1纵坐标为当年种群数量与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即每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前5年λ大于1且保持不变,则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只要λ大于1,种群数量就一直增长,因此种群数量最多的是在地10年;由于10~20年间,种群数量一直下降,因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②图2中为增长速率变化曲线,甲乙两图的增长速率都是先增加后减少到0,因此甲乙两种群的数量都呈S型;乙种群密度最大的点应该是增长速率为0的点,即t5点。 44(每空2分,共18分) 【答案】 (1)大气中的CO2库 生产者 ③④⑦ (2)3.1×104 kJ (3)蛙同化的能量 用于蛙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K 出生率=死亡率 (1)由甲与丁间存在双向箭头,且存在3个指向丁的箭头可确认丁为“大气中CO2”,甲为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而不是CO2。(2)E可传向D、B、C的能量总和为1×106×20%=2×105(kJ),则C的能量为2×105-2×104-2.5×104=1.55×105(kJ),故A只捕食C时,A的能量值为1.55×105×20%=3.1×104(kJ)。(3)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A为同化量,B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处于K值,此时出生率=死亡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