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20届贵州省思南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思南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出色的英语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是“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了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言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会再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我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让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了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1. 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面让人反思。 B. 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文字符号的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C. 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D. 与“全民学英语”热潮相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 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的忽视。 2. 作者感叹“语词破辟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B. 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主单调的状况。 C. 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D. 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看来作者思索这种问题已有时日,显示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B. 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C. 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D. “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对外语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在文中只是一种假设,与后文构成让步转折关系,本项将“纵然”置换为“虽然”,是把未然说成已然了。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感叹“语词破辟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B项,本项不能说明汉语“语词”表达特点及功能与“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汉语和英语并非此起彼消、相互对立的关系,重视母语,并不意味着排斥外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 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注]坍台:方言,丢脸。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 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 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5. 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奥士高纳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4. C 5. ①奥士高纳大爷是法国社会中一个勤俭、诚实的农民,作者着重描写的不是他物质生活的贫穷,而是精心刻画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②将奥士高纳大爷置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群体精神麻木的思想状态下,围绕着诚实与说谎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展示奥士高纳大爷的性格特点。③小说紧紧扣住奥士高纳大爷“诚实”的性格这一特征,以洗练精确的细节描写,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描写了他的性格发展、心理变化,写得细致生动,自然而无雕琢。 6. 观点一: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小说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 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小说的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 ③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就不能显示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观点二: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奥士高纳大爷,他是一位勤俭诚实的老实人,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②小说写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根绳子,因而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可与小说的内容更吻合。 ③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也是与小说的主题相融相符的。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概括奥士高纳大爷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答题关键词“形象特点”,筛选相关情节,概括形成答案。奥士高纳大爷勤俭节约;诚实善良;认真执拗;结局凄惨,令人同情。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我”的感受和对她的描写进行概括。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一段的作用”答题关键词“第一段的作用”,答题应该结合开头位置,联系人物、情节答题。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 “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如果以“奥士高纳大爷的故事”为题目,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这是考查小说中表标题作用,答题首先表明观点。然后从人物、情节、主旨、艺术特色的角度答题,不能只写专业术语,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②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③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④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⑤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⑥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⑦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⑧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 7.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钱学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后来又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长,其目的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B. “我”之所以看到钱学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C. “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是细节描写,体现了钱学森教学时珍惜时间的精神。 D. “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大师钱学森完美无瑕的个性的赞美。 8. 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请分条概括。 9. 文中的第②段中“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这一段文字语意丰富。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就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案】7. A 8. ①严谨认真,永不满足的治学精神; ②实事求是的态度; ③不容置疑的才能;④勤奋的特点; ⑤淡泊名利的胸怀与情操; ⑥粗狂而任性的个性。 9. ①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将来能否成才;②伟人也是人,不必为尊者讳,更不必把伟人神化; ③诚实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品质。 【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分析即可。A项,“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理解错误,原文是因为它们一样能给人带来美感。C项,体现了钱学森粗犷而而任性的一面。D项,“完美无瑕”理解不正确,作者也写了钱学森不近人情等方面的特点。所以选BE。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欣赏”一词的基本含义,结合着这句话所在段落的具体语境来分析。“欣赏”是一个褒义词,应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感态度角度去分析,例如表达了人们对钱学森一丝不苟的精神的赞叹;还可从内容的角度去分析,例如,由文章第一段“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可得出作者是把钱学森的手稿同王羲之和张择端的作品一样看作是艺术品,从这些角度可看出,“欣赏”一词体现了钱学森作品的艺术风格,唯美人格。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及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答题区间,然后从钱学森的治学精神、工作态度、思想品质、才能等方面去分析作答。例如第④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可概括出钱学森是一个勤奋的天才。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4)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有关语句含义及探究性理解的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第一问,要结合着文本中“下面那几句话”的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这几句话讲的分别是钱学森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考取上海交大时和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时的成绩,这些成绩都并不是第一名。钱学森被的几句话体现了他实事求是、为人诚实的品质,也表明他的成功来自于勤奋的努力;在阐述对自己的启示时,应联系现实生活,从自身实际来思考,可从启发我们该如何去理解成功是有帮助的,从人们习惯把伟人神话,等同于完美的情况等方面阐述即可。 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0.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会有四方之事 会:恰逢 B. 脱然有怀 脱:轻快 C.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寻找 D. 何则?质性自然 则:道理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B.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C.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D.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作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 陶渊明去作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缘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蕙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 陶渊明辞官罢去的最根本理由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 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13. 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⑵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⑴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不愿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挨冻受饿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违反自己的意志导致自己身心都感到痛苦远比挨冻受饿更痛苦。 ⑵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上干青云的气节。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先将各个实词所在的句子带入原文中翻译,根据上下语境进行推断其含义和用法。C项,“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在原文中的意思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所以“寻”,不久。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推断时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说法错误,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因,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质性”“矫厉”“交病”及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壮”“穷”“青云之志”及句子大意。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 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C. 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D. 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E. 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15. 全诗表达了诗人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E 15. ①孤凄之情。萧萧红叶不,瓢瓢残云,渐渐秋雨使诗人顿感孤寂与凄冷。②不舍之情。长亭秋晚,把酒话别,依依不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却仍然梦到家乡的渔樵生活之乐,足见诗人的隐逸情怀。 【解析】 14. 试题分析:D项分析错误,颈联写诗人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黄河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E项“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说法错误,尾联“犹自梦渔樵”意思是“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 15. 试题分析: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表现诗人的离愁与不舍;最后两句再现了诗人在出仕为官和眷恋归隐山林过渔樵生活之间的矛盾心理。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每天省察自己,才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 (2)王勃《滕王阁序》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诵。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之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若夫乘天地之正 (6). 而御六气之辩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参省”“知”“鹜”“御”“辩”理解字义去记忆,同时,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因为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脉博 涵盖 诲人不倦 平心而论 B. 贻害 真缔 举一返三 功亏一篑 C. 委婉 怄气 心恢意冷 得鱼忘筌 D. 气概 跻身 至高无上 不悱不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A项,脉博——脉搏。B项,真缔——真谛;举一返三——举一反三。C项,心恢意冷——心灰意冷。对于汉字字形这类题目,考生平时要注意识记、积累。 18.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_________ 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__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__ 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 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一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重在责任。“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强调“道义上”。第一句中,从语义来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应该做的事,故应使用“当仁不让”。第二句中,前面已经说明“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故后面应是说“教育子女”是父亲的责任。第三句中,强调“出国演出任务”在道义上不容推辞。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本题中的三个词语,“当仁不让”强调“积极主动”,“责无旁贷”强调“责任”,“义不容辞”强调“道义上”。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春节前,新疆地区连续遭受雪灾,于是各地积极开展为困难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B.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C. 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 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缺少宾语中心语,“积极开展……活动”;C项,否定不当,“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应改为“不要胡编乱造”或“切忌胡编乱造”;D项,存在歧义,“自己”表意不明,是老师自己还是“我”。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____________,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心中都为诗留着一片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让我们远离了诗歌,我们似乎忘了生活中还有诗歌存在。但在我们心底深处,____________ 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诗 (2). 这片圣地却永远不会消失 (3). 一夜之间就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第一处,从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前面应是说人类和诗歌的关系非常密切;第二处,前面说因生活的琐碎让我们似乎忘记了诗歌的存在,接着又说“但在我们心底深处”,可见应是说在我们心里诗歌是不会消失的;第三处,前面说“她就像花树遇到春风一样”,后面应是顺着这个比喻句进行填写。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本题中,考生首先要关注整个语段的意思,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 21. 《三国演义》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奸绝,义绝,智绝。“三绝”分别指哪三个人?请任选“一绝”,并举例说明其“绝”在何处。 【答案】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诸葛亮)“智绝”。举例:曹操借粮官之头以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体现其奸绝。关羽,为义而与刘、张桃园结盟;华容道为义而释曹操等体现其义绝。孔明,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计用空城等体现其智绝。 .................. 六、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给你带来荣誉,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这些诗句可以引起人们多方面的联想或感悟。 要求:①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书写工整,文面清洁。 【答案】青春因理想而伟大 你还有梦没做吗?还有路没走吗?趁着年轻,勇敢一点吧! 青春诚可贵,当我们告别豆蔻年华,脱掉稚气跨入青春的门槛时,我们心中就滋生出一样东西,有人说它一文不值,有人说它千金难买,是因为它时而在现实中显得低俗,时而又被成功照耀得无比高尚。 《北京爱情故事》中张译饰演的石小猛一角就是典型的例子。大学毕业后的农村小子来到大城市寻立足之地,他努力工作,为了他心爱的人受苦受累。他租了小木屋,每天喝稀饭,早出晚归,在公司里也忍气吞声,只想在城市里买座大房子,让他心爱的人过上优质生活。城市的各种压力令他苦不堪言,在他来这之前,他认为任何困难只要他一直坚持就会过去,哪里有那么简单。终于后来他变得眼中只有金钱和利益,抛弃了理想和心爱的人,他认为理想在现实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却不知他丢弃的要比拥有的珍贵得多。 韩庚,现在年轻人热捧的大明星,他为了理想十二岁只身前往北京,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后来毅然登上了去往韩国的飞机,成为第一个在异国出道的中国明星。有人会说这是一段多么光鲜地追逐理想的经历啊!但是我们不会看到他在韩国戴着面具演出的耻辱,我们不会看到他因为想念亲人、祖国而留下的委屈泪水。是他的坚持成就了他今天的一番事业。一文不值和千金难买区别就在这里。 青春诚美好。在青春路上实现理想谈何容易,我们自然会四处碰壁。面对暴风雨,沙漠会赞叹:珍珠啊!而洼地会惊呼:灾难啊!有时候只是一个态度,就能把伤害你的落脚石变成助你实现理想的垫脚石。况且人生那么多起落,没有悲伤哪来快乐,世上没有不会谢的花,没有不会暗的光,你在烦恼些什么? 青春为我们的理想插上翅膀,让它飞得更远更洒脱!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来自流沙河的诗《理想》,它所表达的思想是“理想”的作用和意义,是人们前进的动力的源泉。告诉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了理想,我们的生活才有方向,奋斗才有目标等,学生围绕这些立意即可。 点睛:对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