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卷(5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得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农业生产工具在不断的改进 B. 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 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2. 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据此可知(  ) 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 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的宣传 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3. 图为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 农业税相对稳定 B. 税收总额呈上升趋势 C. 政府推行农商皆本的政策 D. 工商杂税总体增长幅度较大 4. 如表是根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 1893-1899 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 年份 棉花 豆类 油类 烟叶 ‎1893年 ‎94154‎ ‎1967272‎ ‎152069‎ ‎110513‎ ‎1895年 ‎110621‎ ‎176556‎ ‎292585‎ ‎112014‎ ‎1897年 ‎116609‎ ‎2046662‎ ‎349972‎ ‎141877‎ ‎1899年 ‎148100‎ ‎2801536‎ ‎268280‎ ‎173987‎ A. 中国农业快速发展 B. 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5.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 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 C. 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 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 ‎1948年8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如果当年金圆券的购买力以1计算,12月跌至0.0603,1949年2月跌至0.0000002,相当于金圆券发行时的500万分之一。上述现象(  )‎ A. 说明国人的消费能力增强 B. 是政府刺激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C. 反映了国民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D. 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有直接关系 2.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据此可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A. 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 B.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 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3.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 A. 服饰改革举步维艰 B. 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 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 社会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4. 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反映了(  )‎ A.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 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C. 有轨电车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D. 近代以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 5. 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 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 D. 欧洲加大了对亚洲的资本输出 6. 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 西班牙、荷兰 B. 意大利、英国 C. 意大利、西班牙 D. 荷兰、英国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从1870年至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这主要说明(  )‎ A. 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内燃机的运用使得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善 C.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D. 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8. ‎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税法案,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兔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 A. 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 B. 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C. 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D. 赢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1. ‎1929-1933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大量美国人生活困苦,如何解决大量的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就成为霍普金斯思考的头等大事。但他认为“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使人们丧失自尊心”。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与霍普金斯的理念一致的(  )‎ A. 发放救济金 B. 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 C. 通过《社会保险法》 D. 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 2. ‎1949年上台的德国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社会市场经济 C. 市场主导型经济 D.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3. 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4.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是(  )‎ A. “不劳动者不得食” B.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C.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D.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5.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6.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据此可知,该学者(  )‎ A.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 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 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 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7. 下列关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建立在美国金融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 B. 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C. 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D. 适应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 8. 美元与黄金的关系,经历了从二战后初期的“挂钩”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脱钩”,这一变化说明了(  )‎ A. 美元不再是国际支付手段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C. 世界银行组织已瓦解 D. 美国与其同盟国关系破裂 9. 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 模式 特点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组织归属于模式1的是(  )‎ A. 亚太经合组织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欧洲联盟 D. 东南亚国家联盟 1. 欧盟的普通老百姓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出现缘于(  )‎ A. 欧共体的成立 B. 欧元的问世和流通 C. 欧盟的诞生 D. 经济全球化加速 2.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4万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额的90%,这说明(  )‎ A. 跨国公司已垄断了世界经济 B. 发达国家间的经济竟争激烈 C. 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被清除 D. 跨国公司推动了全球化发展 3. 美国GDP总量大致相当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巴西和加拿大八个国家GDP总量之和。对其最准确的理解是(  )‎ A.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逐渐动摇 B. 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 C. 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D. 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4.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二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 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请回答:‎ 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 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 1946年~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戴高乐总统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请回答:‎ 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动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根据材料二,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上述调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 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 1945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25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材料二 2009年7月19日《北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表现。‎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你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历史试卷(5月份)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信息主要反映的翻土工具的演变情况,并不能体现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故D认识错误,合题意。 ABC均是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不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得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2.【答案】D ‎ ‎【解析】市坊制度开始瓦解说法错误,排除①。 ④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依据材料“”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③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一般。 3.【答案】C ‎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一直奉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C说法错误,合题意。 ABD均是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不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清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解读有误的是。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4.【答案】B ‎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893-1899 年农产品出口量呈增长态势,说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故B项正确。 农产品出口量呈增长态势不能说明农业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 C项中完全解体说法错误,应排除。 题干反映的是农产品出口量问题,不能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B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需要掌握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农产品出口量的数据。 本题考查对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 ‎【解析】由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得知材料反映了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步壮大,这就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的代表--维新派站在救亡图存的前列,登上历史舞台。 6.【答案】C ‎ ‎【解析】材料不能说明国人的消费能力增强,故A项排除; 材料中南京政府滥发金圆券不能刺激民族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南京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金圆券的购买力几乎形同废纸,这反映了国民政府金融体系彻底崩溃,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D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的崩溃现象。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搜刮战争军费,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陷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激起了国统区人民群众的愤慨与反抗。从1946年12月起,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学生、工人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进入新的高潮,逐步形成反对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终于宣告了国民党政府统治及其通货膨胀政策的最后结束。 7.【答案】A ‎ ‎【解析】“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表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故A正确;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故B错误;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的关键是“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 ‎8.【答案】D ‎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改革。 B.材料体现不出崇洋媚外,也体现不出开始的信号特征。 C.从材料中的民间衣着更为自由,并不表明民众接受西方服饰。 D.从材料可以看出,有西方的服饰可以在中国受到民众的欢迎,说明物质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民国初期的物质生活变化特点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对物质生活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9.【答案】B ‎ ‎【解析】A.材料讲到的音书万里一时通明显涉及到的是通讯,而不是交通。 B.材料反映的是现代电气化通讯工具,促进了中国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C.材料没有强调有轨电车的作用,而是强调电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D.材料反映的是物质生活,而不是精神生活。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通讯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0.【答案】B ‎ ‎【解析】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B.材料能够看出美洲与欧洲,还有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经济贸易,非常的平凡而且贸易量很大,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材料看不出,贸易中心转移到亚洲。 D.当时还没有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征。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11.【答案】D ‎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海上马车夫应该是荷兰,日不落帝国应该是指英国。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只要搞清楚荷兰和英国殖民扩张的特征,就可以正确的选择属于简单题。 12.【答案】C ‎【解析】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的世界市场发展。 B.内燃机的运用,改善交通运输状况不是主要原因,也不是材料的主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表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了。 D.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应该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故选:C ‎。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要求学生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还要搞清楚这一世界市场发展的过程特征。 13.【答案】B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自由放任的政策,体现的是美国的关税政策。 B.美国这种关税壁垒政策不但不能缓解危机,反而加剧了危机的危害,导致了世界性危机的加剧。 C.美国经济在30年并没有因为关税壁垒而走出低谷。 D.关税壁垒政策材料体现不出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要求学生结合1929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的政策特征和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以及对全球贸易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4.【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与“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使人们丧失自尊心”相符,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解题的关键是“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使人们丧失自尊心”。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5.【答案】B ‎【解析】A.阿德纳所代表的是联邦德国,战后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 C.市场主导型经济,不是德国的。 D.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也不是德国的。而是日本。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后德国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社会市场经济: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联邦德国由“社会市场经济之父“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Wilhelm Erhard,1897年2月4日-1977年5月5日)提出并创建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 16.【答案】B ‎【解析】题目中的“理想”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现实”指的是落后的经济状态,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征集制,工商业国有化,属于追随理想,故A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停滞不前,人民极其不满的情况下,局部的恢复了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故B项正确; 斯大林执政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建立集体农庄,故C项错误; 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属于回归理性,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 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17.【答案】C ‎ ‎【解析】AB是列宁时期的政策,排除; C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故C正确; D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18.【答案】D ‎ ‎【解析】“1971年”“五年计划”说明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代,对斯大林体制虽有触及,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这一点为五年计划报告内容所证实,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故D项符合题意。 “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A、B、C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 故选:D。 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19.【答案】C ‎ ‎【解析】“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多的弊端,排除AB。 由“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可以看出说明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很大成就,因此选择C.D与题意无关。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斯大林模式即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正确评价。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正确评价,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 20.【答案】C ‎ ‎【解析】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是关贸总协定,故C错误,符合题意; 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同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制度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 21.【答案】B ‎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美元与黄金的关系发生变化,说明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衰落,故B选项正确;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故A选项错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存在,故C选项错误;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与黄金的“脱钩”也不能说明美国与其同盟国关系破裂,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题的关键是“美元与黄金的关系,经历了从二战后初期的“挂钩”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脱钩”。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美元与黄金的关系发生变化,说明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衰落。 22.【答案】C ‎ ‎【解析】A、亚太经合组织组织模式比较分散,排除; B、北美自由贸易组织不涉及司法统一,排除; C、欧洲联盟属于经济和政治联盟,正确; D、东盟合作范围不涉及司法统一信息,排除; 故选:C。 本题以合作模式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欧盟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掌握:欧盟是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23.【答案】B ‎ ‎【解析】A.欧共体的成立是1967,而欧盟是90年代成立的。 B.从材料中的口袋里的欧洲,应该是指货币,所以这种感觉应该是指欧元的问世和流通。 C.欧盟的诞生体现不出口袋中的欧洲的特点。 D.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不是材料中口袋里的欧洲感觉产生的原因。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联合,要求学生结合欧盟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欧洲联合的过程和欧元问世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4.【答案】D ‎ ‎【解析】“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4万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额的90%”表明跨国公司推动了全球化发展,故D正确; A与史实不符,排除; B材料未体现,排除; C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达6.4万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直接投资额的90%‎ ‎”。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除国家以外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 25.【答案】B ‎【解析】“美国GDP总量大致相当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巴西和加拿大八个国家GDP总量之和”表明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故B正确; A错在“开始”,排除;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解题的关键是“美国GDP总量大致相当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印度、意大利、巴西和加拿大八个国家GDP总量之和”。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26.【答案】‎ ‎【小题1】(1)根据题干材料“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进行补贴”概括出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1953-1957年实施了一五计划,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1978年12月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故答案为: (1)内容:限制生产(减耕减产),提供补贴。 原因:经济危机。 (2)表现:50年代早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 70年代后半期之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小题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内容及调整农业政策的原因;了解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内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美两国国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内容的掌握,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综合概况以及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27.【答案】【小题1】(1)根据题干材料时间关键词”1921年“可知这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突出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 (2)根据题干材料”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概括第一小问的答案;第二小问,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经济。 (2)干预: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启示:计划、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实事求是,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不断改革,开拓创新。‎ ‎【小题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二战后法国的经济政策,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二战后法国具体的经济政策以及从中得出的启示。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综合概括的能力,难度不大。 28.【答案】‎ ‎【小题1】(1)表现: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可以得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金融组织成立;由“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可以得出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或国际贸易准则确立);由“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可以得出全球公司出现。 (2)问题:题目要求“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及相关发达国家转移落后产业的史实可以得出,发达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由“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可以得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由“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可以得出,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 推动因素:需要结合所学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等相关知识,可以从物质基础、技术条件、国际环境、经济体制条件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物质基础上看,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从技术角度看,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从国际环境角度看,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从经济体制看,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3)措施:应该根据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角度思考作答。从经济全球化是发展潮流角度看,我们应该坚持对外开放;从全球化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来看,我们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因素看,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经济全球化面临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角度来看,我们要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全球化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区域化角度看,我们要注意加强区域合作等。 故答案为: (1)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金融组织成立;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或国际贸易准则确立);全球公司出现。 (2)问题:发达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 推动因素: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③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3)措施: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加强区域合作等。‎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表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需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 本题偏难,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