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停车场——乘加、乘减问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停车场——乘加、乘减问题

1 停车场——乘加、乘减问题  教学内容 教材第 91~93 页,乘加、乘减问题。  教学提示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旅游团来到景区的情境。图中的主要信息有:小汽车停了 3 排,每 排 7 辆;停了 9 辆大汽车;9 人一组,已经分了 4 组,还剩 5 人。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展 开对分步解决用乘加、乘减计算问题的学习。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旅游经历及 旅游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图 中的信息,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选择用乘加或者乘减计算的问题先来解 决,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掌握一些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 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学会分 步计算乘加乘减类型的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学习过程,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结合具体情境,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 惯。 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 略。 教学难点: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 略。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 (2)说一说你的旅游经历 生:爸爸开车带我去的…… 生:我坐火车去的…… (3)小朋友出去旅游在停车场碰到问题了,你能帮帮他吗?(出示情境图) 2、找信息 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找出以下信息: (1)导游说:“9 人一组,已经分了 4 组。” 游客说:“还剩 5 人。” (2)小汽车停了 3 排,每排 7 辆。 (3)停了 9 辆大汽车。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信息板书在黑板上) 3、提出问题: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2)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3)大汽车比小汽车少几辆? (4)小汽车有多少辆? (5)停车场一共停了多少辆车? …… (教师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轻松地谈话,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热情特别高,一 句在停车场碰到问题了,学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分步解决乘加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9 人一组,已经分了 4 组。 还剩 5 人。 (2)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表达出来吗? 教师组合信息和问题: 教师板书:旅游团 9 人一组,已经分了 4 组,还剩 5 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内探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尽管孩子刚接触两步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有前面解决一 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充分放手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4)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解题思路可能有: ①从问题出发:想“总人数等于已分组的人数加剩下的人数”,“剩下的人数知道了是 5 人,所以要先求 4 个组有多少人,9×4=36(人),再与 5 人合起来,36+5=41(人)”。 ②从条件出发:想“9 人一组,已经分了 4 组,可以先求出 4 个组有多少人,9×4=36 (人),再加上剩下的 5 人就是一共有多少人,36+5=41(人)” ③9+9+9+9+5=41(人) ……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很善于思考,无论是从问题出发,还是从条件出发,关键 是要先求出 4 个组有多少人,9×4=36(人)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然后求出一共有多 少人,与剩下的 5 人合起来。36+5=41(人) 最后写答,答:旅游团一共有 41 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知识用知 识,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分步解决乘减问题: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1)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小汽车停了 3 排,每排 7 辆。停了 9 辆大汽车。 (2)你能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表达出来吗? 教师板书:小汽车停了 3 排,每排 7 辆。停了 9 辆大汽车。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3)相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一定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桌交流交 流。 (4)汇报交流: ①从问题出发: 想:“要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需要知道大汽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大汽车 9 辆, 小汽车不知道,所以要先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3×7=21(辆)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21-9=12(辆)。” ②从条件出发:想“根据信息小汽车停了 3 排,每排 7 辆。先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3 ×7=21(辆)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21-9=12(辆)。” 最后写答,答:小汽车比大汽车多 12 辆。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解题思路。 (5)师生总结: 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可能回答: A:都是两步计算; B:第一步都是用乘法计算; C:第一个问题是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小汽车比大汽 车多几辆?”,用减法计算。 ……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解题思路的理解,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抓住解决问题的关 键点,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新知: 1、学生自己解决停车场一共停了多少辆车? 个别学生汇报交流 2、小青买了 2 筒乒乓球,每筒 8 元。付出 20 元,找回多少钱? (练习时要重视解题思路的交流,体会乘加、乘减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从问题出发或从条件出发的解题思路,巩固对于乘加、 乘减问题的理解。 (四)达标反馈 1、自主练习第一题: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2、 买水粉比买钢笔多花多少钱? □○□○□=□(元) 答案:1、4×9=36(个)36+50=86(个)或 4×9+50=86(个)答:一共有 86 个轮子。 2、18-2×5=8(元)答:买水粉比买钢笔多花 8 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乘加问题。 生:我学会了乘减问题. 生:我学会了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 我买 2 支钢笔和 买 1 盒水粉。 每支钢笔 5 元,每 盒水粉 18 元。 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 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 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个) 2. 一共有几只小兔子? □○□○□=□(只) 3、张伯伯种了 6 株南瓜,每株结了 4 个南瓜。张伯伯送给邻居 9 个,还剩多少个? 4、熊猫的体重是多少? 猴子说:我重 6 千克,熊猫说:我的体重是你的 6 倍。 5、2、一本故事书,我每天看 5 页,看了 9 天,还剩 64 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答案:1、6×3+3=21(个)答:一共有 21 个气球。 2. 4×5+2=22(只)答:一共有 22 只小兔子。 3、4×6-9=15(个)答:还剩 15 个。 4、6×6=36(千克)答:熊猫的体重是 36 千克。 5、5×9+64=109(页)答:这本书有 109 页。  板书设计 停车场——乘加、乘减问题 旅游团 9 人一组,已经分了 4 组,还剩 5 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从问题出发:想“总人数等于已分组的人数加剩下的人数”, 所以要先求 4 个组有多少人,9×4=36(人) 再求一共有多少人,36+5=41(人)。 从条件出发:想“9 人一组,已经分了 4 组,可以先求出 4 个组有多少人,9×4=36 (人),再加上剩下的 5 人就是一共有多少人,36+5=41(人)” 小汽车停了 3 排,每排 7 辆。停了 9 辆大汽车。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从问题出发:想:“要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需要知道大汽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 先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3×7=21(辆) 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21-9=12(辆)。 从条件出发:想“根据信息小汽车停了 3 排,每排 7 辆。 先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3×7=21(辆)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21-9=12(辆)。”  教学资料包 资料链接: 有 5 间小房子,每 间住 4 只小兔子。 还有 2 只小兔子没 房子住。 分析法与综合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思维的形式包括观察、比 较、分析、归纳、综合等。在思维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分析法和综合法。所谓分析法,就 是从结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算,不断追溯使结论成立的原因,即“由果追因”。所谓 综合法就是“由因导果”即根据已有的条件不断地推理和演算,最终导出结论。 用综合法分析要随时照顾要求的问题,注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用分析法分析要随 时照顾到已知条件,注意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不论用什么方法分析问题,都要认真审题, 理解题意,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也叫关键问题)最后求 得应用题的正确解答。 这两种方法必须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交错,灵活运用。一般来讲,我们需先采用分析法, 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用综合法进行归纳,给出问题一个清晰的解答过程。只有这样,才 能有效地避免在解答问题过程中盲人骑瞎马、左冲右突、解题杂乱无章的现象。分析应用题 时两种方法经常是互相配合,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需要将分析法和综合法有机 结合起来。 数学教学资料: 一根绳子 358 米,第一次用去 147 米,第二次用去 108 米,还剩多少米? 答案:358-147-108=103(米)答:还剩 103 米。 精彩教学片段: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 (2)说一说你的旅游经历 生:爸爸开车到我到的…… 生:我坐火车去的…… (3)小朋友出去旅游在停车场碰到问题了,你能帮帮他吗?(出示情境图) 2、找信息 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找出以下信息: (1)导游说:“9 人一组,已经分了 4 组。” 游客说:“还剩 5 人。” (2)小汽车停了 3 排,每排 7 辆。 (3)停了 9 辆大汽车。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信息板书在黑板上) 3、提出问题: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2)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3)大汽车比小汽车少几辆? (4)小汽车有多少辆? (5)停车场一共停了多少辆车? …… (教师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轻松地谈话,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热情特别高,一 句在停车场碰到问题了,学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