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年级期末统一历史练习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合题意的。请把答案填入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1.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以下思想主张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 A.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D.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楚、晋、燕国为春秋诸侯国,可知图片反映的历史时期为春秋时期,因此选项中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是春秋时期老子思想,故C选项正确;性恶论是荀子思想,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故A选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故B选项错误;禁奸止过,莫若重刑意思为在重刑的严厉打击下,可以禁止犯罪行为的发生,这是商鞅的思想,商鞅是战国时时期人物,故D选项错误。‎ ‎2.法家认为“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犯上制者,罪死不赦。”以下选项与材料含义相符的是 A. 法律是君主统治工具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应当用道德教化民众 D. 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答案】A ‎【解析】‎ ‎【详解】‎ 法家认为刑罚不分等级,而且强调应当“不从王令,犯国禁、犯上制者,罪死不赦”,可见其认为法律是君主统治的工具,选项A正确;材料认为王令就是法律,因此法律并不会惩罚王本身,选项B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法治,而非德治,排除C;选项D是墨家思想,不是法家思想,排除。‎ ‎3.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商鞅方升”左壁篆刻铭文:“十八年(注:前344年)……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底部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廿六年(注: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该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①秦国量器单位与标准 ②秦国手工业的制造技术 ‎③秦代隶书的书写特点 ④商鞅变法的继续和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商鞅方升的铭文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这是对秦国量器单位标准的制定,因此①正确;方升本身是手工业制造产品,可以用来研究手工业制造技术,②正确;商鞅生活于秦国,而底部文字是秦统一后加刻内容,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商鞅变法的继续和发展,因此④正确,选项B正确;左壁铭文为篆刻文字,不是隶书,因此③错误,选项A、C、D排除。‎ ‎4.《史记·吕太后本纪》称刘邦皇后吕雉临朝称制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统治者 A. 厉行盐铁专卖,重视农业生产 B. 颁布推恩令,国家统一稳定 C. 奉行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 D. 推行均田制,农民获得土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汉初政府对民间干预较少,因此衣食滋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得益于当时实行的黄老无为政策,选项C正确;选项A、B是汉武帝时期政策,排除;均田制开始于孝文帝时期,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解读,即政府休养生息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国家指导思想是黄老无为思想。‎ ‎5.下图为某同学阅读《宋史纪事本末》后用漫画的形式呈现的王安石变法某项措施。该项措施带来的影响是 A. 打击隐田逃税 B. 增加赋税负担 C. 稳定社会秩序 D. 选拔变法人才 ‎【答案】A ‎【解析】‎ ‎【详解】漫画中反映了政府方田,丈量土地,随后根据丈量结果定税额,这是王安石变法中方田均税法,目的是打击隐田逃税,选项A正确;方田均税法打击了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赋税负担,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选项D与方田均税法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根据漫画判断出这是王安石变法中方田均税法,然后根据所学解答即可。‎ ‎6.儒家学者周汝登(1547─1629)在阐释伏羲画卦时说,“是故一身之中头目、鼻舌、手足、肩背,以至喜怒哀乐……固吾心中事、心中物也。天地之间,日月山川,草木虫鱼,以至寒暑昼夜……此亦吾心中事、心中物也。”可见,周汝登的思想承自 A. 程颐 B. 朱熹 C. 王阳明 D. 王夫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汝登认为天地万物就是其心中事、心中物,这显然属于心学,主观唯心主义,选项C正确;选项A、B属于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中“固吾心中事、心中物也。天地之间,日月山川,草木虫鱼,以至寒暑昼夜……此亦吾心中事、心中物也”判断这是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7.李白杜甫虽写下不少优秀诗歌,但在唐代却未形成广泛影响,直到宋朝才出现广泛的受众群体。而宋朝人苏轼,其诗文每出一篇,人争传刻,他的碑、铭、墓志等文章一经写出,也立刻被汴京书商开板刻印流布。以上现象说明 A. 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术 B. 宋代诗歌成就高于唐朝 C. 苏轼的文学成就超过了李杜 D. 印刷术推动了文化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轼作品在宋代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得益于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推动文化传播,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对唐宋诗歌成就进行对比,排除B;材料并未对苏轼和李杜之间的文学成就进行比较,排除C。‎ ‎8.有人以进化论解释中国文学演进“以韵文而论:《三百篇》变而为《骚》,一大革命也……诗之变为词,五大革命也。词之变为曲,为剧本,六大革命也。”其中“诗之变为词”适应了 A. 科举考试的需要 B. 统治者了解民情的需要 C. 市民阶层的兴起 D. 宗教在民间传播的现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转变为词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因此词适应了市民阶层需求,选项C正确;诗词都在科举考试中应用,因此这不是两者的区别,选项A排除;词并不是统治者了解民情的手段,排除B;词的出现和宗教无关,排除D。‎ ‎9.我国风俗画题材取自生活,反映时代变迁。我们能从《清明上河图》考察到的信息是 A.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B.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南宋民众的衣食住行 D. 宫廷画家的高雅意趣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故答案为A项;北宋都城东京处于中原地区,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排除C项;《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不是宫廷画,排除D项。‎ ‎10.道光年间,林则徐在广州“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报”。以下属于其翻译的西书是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瀛寰志略》 D. 《天演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组织翻译的书籍是《四洲志》,选项A正确;选项B是魏源所著,排除;选项C是徐继畬所著,排除;选D是严复所著,排除。‎ ‎【点睛】基础题,准确记忆《四洲志》是林则徐组织翻译的著作即可。‎ ‎11.有学者说:“对于实际推行并公开领导这一革新运动的光绪帝,说他是一个维新皇帝理所当然。”能够说明该观点的是,“这一革新运动”‎ A. 确立议会制度 B. 废除科举考试 C. 推行君主立宪 D. 推动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光绪帝公开推行并领导的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这一运动推动了思想启蒙,选项D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并未确立议会制度,排除A;废除科举是在1905年,清末新政中,选项B排除;维新变法运动并未推行君主立宪,排除C。‎ ‎12.下列近代中国思想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③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 ④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A. ④①③② B. ①③②④ C. ④③①②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①主张变革,是梁启超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②主张社会主义革命,是李大钊提出的,③反对孔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④主张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因此正确的排序为④①③②,选项A正确;选项B、C、D排序有误,排除。‎ ‎13.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书的内容摘抄,根据内容判断,此书是 A. 《孔子改制考》 B. 《新学伪经考》‎ C. 《变法通议》 D. 《新青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认为汉代并无古文,即主张汉代儒学是伪经,这是出自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选项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孔子改制之说,排除A;选项C是梁启超的著作,选项D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刊物,排除。‎ ‎14.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人将新文化运动比喻为西方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的共同处体现在 A. 追求建立民主制度 B. 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 倡导复兴古代文化 D. 以文学承载新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两次运动都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此作为新思想的载体,选项D正确;文艺复兴并未提出建立民主制度,排除A;选项B不是两者的主张,排除;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选项C排除。‎ ‎15.面对有人高谈“保存国粹”,胡适说“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必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由此可见,胡适认为应 A. 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 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C. 大力弘扬传统的道德礼仪 D. 强调东西方文化间的调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胡适认为在批判之前首先要界定国粹和国渣,而且认为应当思考沿袭而来的制度风俗是否仍有价值,可见其主张重新评估传统文化价值,选项B正确;胡适并未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排除A;胡适并未大力弘扬传统道德礼仪,而是主张小心求证,排除C;材料中未反映胡适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排除D。‎ ‎16.孙中山先生认为,三民主义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即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下列符合“民享”观点的是 A. 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B.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C.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 D. 共和国之坚固与否,全视乎吾民,而不乎政府官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所谓民有、民治、民享对应的应当是民族、民权、民生,结合“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可知,民享对应的是民生,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选项B中主张国家经营管理企业,以实现国民共享企业利益,符合民享的内涵,选项B正确;选项A是政治领域内容,不属于民享范畴,排除;选项C是民族关系,与民享无关,排除;选项D主张国家和民众的关系,与民享内容无关,排除。‎ ‎17.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下图中?应填上的内容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C.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1937年至1945年,处于抗战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民主革命的情况,创造性的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选项D正确;选项A是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排除;选项B是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排除;选项C是反对教条主义提出的,时间是1930年,排除。‎ ‎18.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不列颠百科全书》副主编时谈到:“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认识 A. 体现了对经济生活中市场作用的认可 B. 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 C. 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说明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邓小平的言论可知,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体现了其对市场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认可,选项A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计划经济,排除B;选项C是十三大的内容,排除;选项D中“共识”表述绝对,排除。‎ ‎19.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诸多重大成就。下列科技成就与“东方红”一号通信卫星在相同年代取得的是 A. 巨型计算机诞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D. 原子弹爆炸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方红”一号通信卫星发射时间1970年,而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时间是1973年,同属于70年代,选项C正确;选项A是1992年,排除;选项B是2003年神舟五号,排除;选项D是1964年,排除。‎ ‎20.古希腊某哲学家认为,个人的正义在于灵魂内的理智、激情、欲望的各安其分,国家的正义在于每个人在国内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即生产者、护卫者、统治者这三种人在国家内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和僭越。这位哲学家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认为应当将国家内人群根据能力,划分为不同职能的群体,而且其强调理智的重要性,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治理模式,选项C正确;普罗泰格拉并未提出管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排除A;苏格拉底在国家治理方面并未将人群按照职能进行划分,排除B;亚里士多德并未强调国家的正义,而且其认为政治生活应当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排除D。‎ ‎21.梭伦用诗歌述说当时的雅典 “从前她遭受奴役,如今获得自由之身。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使他们返回雅典……更有些人就在此地遭受可耻的奴役,面对主人的随心所欲瑟瑟作抖,我都让他们解放。”关于这段描述理解正确的是 A. 雅典曾经沦为其他城邦的殖民地 B. 雅典法律不承认和保护借贷关系 C. 梭伦废除奴隶制度,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 D. 梭伦解放债务奴隶,保障雅典稳定的公民集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使他们返回雅典”可知,这是梭伦改革中实行的废除债务奴隶,这一举措有助于扩大公民基础,保障雅典稳定的公民集体,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平民沦为债务奴隶,说明当时雅典的法律承认和保护借贷关系,选项B排除;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民主制,排除C。‎ ‎22.16世纪,德国保持着从中古以来所形成的政治局面,有7大选侯,十几个诸侯,200个小诸侯,上千个骑士团和100多个自由城市统治者,它没有统一的军队、法庭和货币,甚至没有明确的疆界。这一局面给德意志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A. 德意志不得不开拓海外殖民地 B. 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教皇加重对德意志的经济盘剥 D. 促使人们重新定位教皇权威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使得德意志世俗政权力量较小,教皇有机可乘,加强对德意志的经济盘剥,将德意志变为教皇的奶牛,选项C正确;选项A是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现象,排除;16世纪尚未进行工业革命,因此选项B不属于直接后果,排除;选项D是宗教改革的后果,排除。‎ ‎23.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因此他提出 A. 推翻君主制度 B. 实行三权分立 C. 主权属于人民 D. 人要自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这符合三权分立思想,选项B正确;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选项A排除;孟德斯鸠并未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而且这与权力之间的制约无关,排除C;选项D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与权力之间的制约无关,排除。‎ ‎24.18世纪,一些西欧的哲学家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督教以及其他传统权威,他们希望用纯粹的理性来审视人类。以下对这场思想运动评述正确的是 A. 它否定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认识 B. 它摧毁了欧洲的教会制度 C. 它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 它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和“希望用纯粹的理性来审视人类”可知,这一运动是启蒙运动,它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认识,选项A正确;选项B表述不符合史实,启蒙运动批判教会,但并未摧毁教会制度,排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与材料中的18世纪不符,排除C;选项D是苏格拉底的贡献,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时间和“希望用纯粹的理性来审视人类”判断这一运动是启蒙运动,然后结合所学解答即可。‎ ‎25.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在19世纪50年代得知沙皇要进行改革时在杂志上表达了对沙皇的好感,但当他看到“‎1861年2月19日法令”后,气得当即宣布“人民上当了”。“人民上当了”表现在 A.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B. 农奴支付高额赎金购买土地 C. 农民获得自己的份地 D. 地方法庭拥有审判农民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人民上当了”可知要选出带有消极影响的措施,只有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属于明显属于积极方面的措施,排除;地方法庭拥有审判农民权力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承认了农民的一般公民权,属于积极方面的措施,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人民上当了”的设问,甄选出消极措施即可。‎ ‎26.“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牛顿思想在法国产生影响力最大 B. 牛顿的理性思想影响了启蒙运动 C. 此后数学表达式应用于各个领域 D. 牛顿为法国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在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可知,牛顿的理性思想影响了启蒙运动,选项B正确;材料并未对比牛顿思想在各个国家影响的大小,因此选项A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卢梭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排除D。‎ ‎27.1769年,瓦特设计了带有分离式冷凝器的蒸汽机,并为分离式冷凝器申请了专利保护,此后,瓦特和他的合作者依靠专利这一法律武器,不断打压竞争对手以实现盈利。18世纪,申请专利在英国成为普遍现象。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专利保护体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激励 ②英国专利的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③专利的发展有利于保护英国的技术优势 ④专利保护制度导致市场出现了恶性竞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瓦特依靠法律对专利的保护,打压了竞争对手,实现了盈利,说明当时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激励,而且从时间来看,专利的发展与工业革命发展密切相关,从长远角度来看,英国的专利制度有助于保护英国的技术优势,因此选项A正确;专利保护会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④错误,选项B、C、D排除。‎ ‎28.“在引力更强的地方,时间流逝越慢”——导航卫星在20000千米高空时,时间流逝速度比地面每天快40微秒,卫星需要用自带的走得更慢的时钟测量时间——这一技术所依托的物理学理论是 A. 电磁理论 B. 惯性定律 C. 量子论 D. 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了不同空间时间流逝速度的差异,这是钟慢效应,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的,选项D正确;电磁理论、惯性定律、量子论和时间无关,排除A、B、C。‎ ‎29.巴尔扎克在小说《邦斯舅舅》中,描写了玛维尔夫妇,为抢夺财产不惜利用律师,设计谋害舅舅,然后坐地分赃升官发财的故事。该小说 A. 揭示战争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 B. 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和野蛮 C. 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风格 D. 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迷茫和痛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小说作者以及这一小说描述的内容可知,该小说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选项B是启蒙文学的特征,排除;选项D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排除。‎ ‎30.科学的发展揭示了光与色的关系,一些画家为表达视觉的真实感受,主张到室外作画,力求用新的科学认识方法把视觉所感受到的自然丰富的色彩变化给予完美表达。下列作品体现了这一视觉艺术革命的是 A. 《日出·印象》 B. 《自由引导人民》‎ C. 《拾穗者》 D. 《苏格拉底之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象派充分利用了光与色,选项A属于印象派画作,为正确选项;选项B是浪漫主义,排除;选项C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排除;选项D是古典主义作品,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道大题,共55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地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商鞅变法的经济基础在于农业发展,准许土地自由买卖成为商鞅变法获得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他首次将农业称作“本”,把“令民归心于农”作为“圣人”的“治国之要”……相比之下,董仲舒认为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他对允许土地使用权流动大为不满,阐发了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并流露出对集权的偏好(这与先秦儒家观点中对政府角色的认识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仅必要而且合理,“君权神授”论的提出,使儒家登上了“独尊”的宝座,法家作为政策工具,被纳入儒家学说的一统体系。 ‎ ‎——摘编自钟祥财《封建社会农业政策对王朝更替的影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比商鞅和董仲舒对土地问题的看法,归纳董仲舒治国思想的特点。‎ 材料二 ‎ ‎ 中国自汉武帝以来,如何使农业人口与土地重新结合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北魏面对中原地区的较高级经济、文化和政治与财政制度,他们不得不加速自身的汉化进程,以求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在此思想基础上的均田制做到了有授有还,还田之后再授,使封建国家寻找到了一种既能有效控制国家户籍,又能不间断地授田与编户齐民的途径,不仅使小农有了可以作为世业土地的桑田,也使国家土地制度有了赖以延续的基础。‎ ‎——摘编自李炜光《北魏均田制与新租调制度更新和思想价值》‎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实行三教并重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着减弱。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摈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答案】(1)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将农业作为立国之本;董仲舒反对土地自由买卖,认为政府应该抑制土地兼并; 特点:体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强调君权神授,将法家思想融入儒学体系。‎ ‎(2)北魏政府施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该措施使农民获得土地,实现农业人口与土地的重新结合; 国家掌握农业人口,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3)宋代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精髓,将“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形成哲学体系;理来源于天理,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将天理和社会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摒弃佛道中彼岸世界思想,肯定现实生活,追求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完善。‎ ‎【解析】‎ ‎【详解】(1)看法:根据材料“准许土地自由买卖成为商鞅变法获得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可知,商鞅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根据材料“他首次将农业称作‘本’”可知,商鞅将农业作为立国之本;根据材料“董仲舒认为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阐发了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可知,董仲舒反对土地自由买卖,认为政府应该抑制土地兼并。 特点:根据材料“流露出对集权的偏好”可知,董仲舒思想中体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根据材料“‘君权神授’论的提出,使儒家登上了“独尊”的宝座,法家作为政策工具,被纳入儒家学说的一统体系”可知,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将法家思想融入儒学体系。‎ ‎(2)影响:根据材料“均田制做到了有授有还,还田之后再授”可知,北魏政府施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根据材料“如何使农业人口与土地重新结合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知,均田制使农民获得土地,实现农业人口与土地的重新结合;根据材料“使封建国家寻找到了一种既能有效控制国家户籍,又能不间断地授田与编户齐民的途径”可知,国家掌握农业人口,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的实施促进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北魏面对中原地区的较高级经济、文化和政治与财政制度,他们不得不加速自身的汉化进程”可知,均田制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3)新阶段:根据材料“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可知,宋代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精髓,将“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形成哲学体系;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理学认为理来源于天理,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将天理和社会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根据材料“它摈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可知,理学摒弃佛道中彼岸世界思想,肯定现实生活,追求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完善。‎ ‎32.书籍承载着人类文明成果也在折射人类文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三大私人藏书楼 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是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收藏图书及手稿的馆舍,直到现在,这里还保存着《查士丁尼法典》手稿。在14-15世纪,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是古典抄本的贸易中心,雇有抄书员的书商比比皆是。美第奇图书馆创始人就曾找书商雇佣45位抄书员,用22个月抄缮了约200本书籍。洛佐伦·美第奇继承祖父遗志,积极派人从近东收购希腊文、拉丁文抄本。‎ ‎——摘编自《西方图书馆史》‎ ‎(1)依据材料分析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兴建的条件。‎ 材料二 1985年,宁波天一阁意外发现黄宗羲的《留书》抄本,成为研究其思想的重要文本。《留书》撰于顺治十年,《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熙二年,十年间黄宗羲内心变化透显于两部书中。以君臣关系及承担的责任而言,《留书》时期的黄宗羲秉持传统士大夫之忠君思想,如其说:“盖封建之时……君之视民犹子弟,民之视君犹父母。”到《明夷待访录》时,黄宗羲则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不再像在《留书》中那样仅仅把批判的矛头集中于来自“夷狄”的清王朝,而是指向秦汉以降的整个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摘编自孔定芳 《黄宗羲思想变迁的著述史考察》‎ ‎(2)依据材料,指出黄宗羲思想认识有何变化。‎ ‎【答案】(1)14-15世纪意大利发生文艺复兴运动,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意大利地理位置优越,保留了较多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也能够较方便获得来自拜占庭的典籍;佛罗伦萨抄写行业发达;美第奇家族成员对古典文献的不懈搜集。‎ ‎(2)君臣关系上颠覆了传统的君父臣子的名分,而是认为君臣为师友关系;臣子的职责从效忠君主转向承担天下的责任;批判对象上从早期批判清王朝转向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 ‎【解析】‎ ‎【详解】(1)条件:14-15世纪意大利发生文艺复兴运动,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涉及到的地点意大利和佛罗伦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地理位置优越,保留了较多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也能够较方便获得来自拜占庭的典籍;根据材料“威尼斯和佛罗伦萨是古典抄本的贸易中心,雇有抄书员的书商比比皆是”可知,佛罗伦萨抄写行业发达;根据材料“美第奇图书馆创始人就曾找书商雇佣45位抄书员……洛佐伦·美第奇继承祖父遗志,积极派人从近东收购希腊文、拉丁文抄本”可知,美第奇家族成员对古典文献的不懈搜集。‎ ‎(2)变化:根据材料“盖封建之时……君之视民犹子弟,民之视君犹父母”和“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可知,黄宗羲在君臣关系上颠覆了传统的君父臣子的名分,而是认为君臣为师友关系;根据材料“《留书》时期的黄宗羲秉持传统士大夫之忠君思想”和“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可知,黄宗羲对于臣子的职责从效忠君主转向承担天下的责任;根据材料“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不再像在《留书》中那样仅仅把批判的矛头集中于来自‘夷狄’的清王朝,而是指向秦汉以降的整个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可知,黄宗羲批判对象上从早期批判清王朝转向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 ‎33.明治维新改变了日本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乘车券作为旅客乘车的唯一凭证,任何人乘车必须购票, 乘车券记载乘车时间、区间、价钱等,不记载乘车人的姓名及身份等级,在列车超员的情况下,持较远距离乘车券者可优先乘车。以前与陌生人很少打交道的日本人,一旦进入火车车厢,与陌生人只有咫尺之遥,摩肩接踵,气息相闻,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拉近。“洋俗”、“洋风”以铁道为媒介迅速流行,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甚至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铁路建设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2)依据材料说明李鸿章和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和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评价不同的原因,并指出影响他们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 ‎【答案】(1)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铁路乘车券的使用规则有利于冲破封建等级意识;陌生人共处车厢有利于拉近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新型人际关系;铁道建设促进了西方文化传播,也加快了日本生活习俗的西化。‎ ‎(2)李鸿章肯定日本明治维新在学习军事与工业等方面推动作用;但不赞成日本改变本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康有为对明治维新持全面肯定的态度,认为明治维新是日本强大的直接原因。‎ ‎(3)原因: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1874年日本开展明治维新的时间不长,维新对日本的影响尚未完全体现;康有为作为维新派代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尤其可仿效日本进行变革。19世纪90年代日本经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清政府。影响因素:时代变化和阶级立场。‎ ‎【解析】‎ ‎【详解】‎ ‎(1)影响:根据材料“乘车券记载乘车时间、区间、价钱等,不记载乘车人的姓名及身份等级,在列车超员的情况下,持较远距离乘车券者可优先乘车”可知,明治维新期间日本铁路乘车券的使用规则有利于冲破封建等级意识;根据材料“以前与陌生人很少打交道的日本人,一旦进入火车车厢,与陌生人只有咫尺之遥,摩肩接踵,气息相闻,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拉近”可知,陌生人共处车厢有利于拉近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根据材料“‘洋俗’、‘洋风’以铁道为媒介迅速流行,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甚至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可知,铁道建设促进了西方文化传播,也加快了日本生活习俗的西化。‎ ‎(2)评价:根据材料“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可知,李鸿章不赞成日本改变本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根据材料“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铁矿,自铸洋铁,于国计民生无不利”可知,李鸿章肯定日本明治维新在学习军事与工业等方面推动作用;根据材料“日本步武泰西至逮也,故自维新至今三十年而治艺已成”“大地之中,变法而骤强者,惟俄与日也”可知,康有为对明治维新持全面肯定的态度,认为明治维新是日本强大的直接原因。‎ ‎(3)原因:从李鸿章、康有为的阶级属性和学习西方的主张分析,另外需要结合两人所处时代和日本维新变法阶段的对应角度分析。影响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代变化和阶级立场会影响人物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34.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获得巨大的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世界。从“国家政策与教育发展”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①1977年 通过《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统一考试,‎ 录取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②1986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③1995年 实施“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④1998年 实施“985工程”,即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⑤1999年 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⑥2001年 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 ‎⑦2002年 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 ‎⑧2015年 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 ‎⑨2015年 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⑩2017年 国家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答案】答案示例:‎ 主题:国家政策与义务教育的发展 序号:② ⑦ ⑧‎ 阐释:‎ ‎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2002年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落实了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201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加强了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国家政策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经多年努力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迈进。‎ ‎【解析】‎ ‎【详解】根据序号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序号⑦“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和序号⑧“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可以看出,这是国家政策对义务教育的扶持,由此可以得出主题,国家政策与义务教育的发展。阐述过程可以结合序号② ⑦‎ ‎ ⑧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国家政策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经多年努力我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从文盲大国向教育大国的迈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