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6
2018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2009·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1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粝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整体把握] 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 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了黄永厚的绘画经历。 第二部分(3~5段),重点介绍了黄永厚的精神风貌(人物个性)。 第三部分(第6段),用极简洁、形象化的语言对其作出评价。 2.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案】 本文记叙了画家黄永厚的绘画经历,并截取了他人生中的几个片段来展现其“冰炭同炉”的精神风貌,塑造了一个正直、倔强、不屈从于潮流,同时对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画家形象。 [问题研读]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解析】 解答此题须整体感知全文,抓住关键词句,整合信息,答案要全面、准确。 【答案】 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真题点评】 该题虽然考查的是归纳、概括文意的能力,但立足点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3段是信息点最集中的地方,尤其是第一句,结构较复杂,内涵较丰富,如能发现该句,就找到了答题的关键;但不可照抄该句,需要分经历、爱好、生活态度三层提取。 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有:追求、经历、阅读、生活态度、天赋、机遇和个性等。答出后三点也算对。关键是概括要全。 该题在分析概括传主取得成就或个性品质的形成原因(因素)方面较为典型,考生如能深入揣摩,对做该类题大有好处。 2.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解析】 抓住“冰”“炭”二字的含义,从两面作答。 【答案】 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之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真题点评】 该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冰炭同炉”是作者对黄永厚较含蓄的评价,而这一评价是隐含在上文作者所选用的材料中的。题目实际上是想借文中的材料考查对“冰炭同炉”个性的理解,因此答题最关键的是对这一评价的理解。所谓“冰炭同炉”是说黄永厚一个人身上兼有冷与热两种个性。其次是答案的组织, 每一个答题点的表述必须同时包括“冷”“热”两面,不可“冰”是“冰”,“炭”是“炭”,如这样的答案就是零分:对绘画执着与痴迷,历经苦难却热爱生活,率直,对朋友毫不吝惜画。 值得关注的是高考卷所给答案的第③点,并没有包含“冰炭同炉”之意(似乎只有“冷”的一面),可以修改为:他热爱生活却又在其绘画中表现“孤高傲世”。另外,可补充一个答题要点:对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不屑一顾,但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 二、(2013·广东卷,改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砂岩。 解索皴法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 。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整体把握] 1.这篇科学小品要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案】 主要介绍了我国山水画中山石画法主要的一种“皴法”所包含的地质学知识。 2.本文的说明思路和层次是怎样的? 【答案】 全文共七段,①②两段由我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引出我国山水画中山石画法主要的一种“皴法”的由来和种类。③④⑤⑥段分别介绍了历代画家所创造的不同的皴法,各种不同的皴法画的山石对应自然界中不同的岩石,画家是如何对不同的山石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的,以及我国画家不断丰富创新山水画的各种皴法。第⑦段提出了了解一点地质学知识有利于山水画创作的观点,建议今天的山水画家学点地质学知识。 [问题研读] 1.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 【解析】 解答本题要结合文中相关论述,如“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 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等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 这是对前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一步解释,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成分。(1)这些皴法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不同画法表现了不同的山石结构、地质构造。(2)为了更好地表现自然山石,画家不断地丰富、创新,表现新的山水。 【真题点评】 该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所给句子是个复句,由三个分句组成,第一分句从否定角度指出“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的艺术特点,第二、三分句则进一步阐述其艺术特点。该题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第二个答题点在文中未充分体现。就行文思路看,第②段主要表述的是“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在文段中并没有稍作阐述,再加上考生对“中得心源”又不懂得是什么意思,因此被忽略掉;如果考生有点文艺理论知识(美学知识),懂得原句中的“再现”和“艺术加工”的意思,那么稍作转换,就可得出正确答案。值得注意的是该题考点并不属于实用类文本考点。 2.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理解。联系全文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 【答案】 (1)在内容上,介绍从唐代到清代皴法的发展创新,为下文写皴法与地质结构的关系做了铺垫。(2)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上文《芥子园画传》皴法种类的进一步解说,同时又为下文中地质学中的不同区域的地层进行铺垫,顺理成章地引出地质规律的话题。 【真题点评】 该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具体为理解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答法同文学类文本中的段落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同时要兼顾科普文的文体特点。 3.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要求进行回答。要分析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的主客观原因,不能盲目下定论。说明理由时,要结合文本内容,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 【答案】 (1)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有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的传统。不同画家居于不同区域,必须要有所创新。(2)大自然是千番模样、万种风姿的,已有的山水画法还远远不能表现出大自然山石的多种风貌,必须不断丰富创新。(3)要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必定要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 表现新的山水。(4)今天的山水画家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学知识,发现更多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真题点评】 该题考查对思路的分析和内容要点的归纳。首先找到该题涉及的段落——第⑥段,然后再划分段内层次,分层概括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