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写作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写作学案

第一章 透析高考作文新动向 ‎——4类最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第一节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有新变化。自2015年高考作文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以来,对作文提出具体要求便成为高考作文题的一种趋势。虽然不少专家、老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颇持否定态度,认为今年将退出高考舞台;也有人提出“新任务驱动型作文”概念,以取代之前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似乎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昙花一现。但在众说纷纭中,“任务驱动”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2017年高考作文题中,其占比之高,要求之灵活,是对之前两年实践的丰富与改进。可见,任务驱动型作文绝非没有生命力。‎ 在材料作文通常的要求之外,今年有多套作文题还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指令:‎ 全国卷Ⅰ:“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关键词之间要形成有机的关联”;‎ 全国卷Ⅱ:“感触与思考”“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立意”“合理引用”;‎ 全国卷Ⅲ:“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 北京卷两道作文题分别有文体要求:“说纽带”要求写一篇议论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天津卷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 浙江卷要求“思考”“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林林总总,明确的任务指令真不少。不过,题型只是表象,题型的背后,还是对考生审题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增加任务指令的目的,也不是要为难考生,而是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防止宿构套作,二是在题目的限制与开放之间取得平衡,既保证学生审题立意的多元性,又不至于散漫无边。‎ ‎(一)“权衡选择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权衡选择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常常会在陈述完当下的事件或者现象之后,呈现出在同一范畴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看法、说法、做法,从而让学生做出选择或判断,阐发成文。‎ 这样的作文材料,所给的选项一般没有绝对的正误之别,甚至也无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然而,由于不同的人的素养、家庭、站位、角度等存在差异,他们所得出的结论也就自然有所不同。‎ 权衡选择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审题时应注意两点:‎ ‎1.审题时要抓住一个核心词语:“更”‎ 权衡选择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仔细审题,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作文题材料的下面往往会有这样类似的提示:“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条途径(×种看法),阐述你的看法(观点)和理由。”这里反复强调是“自己的体会”“你的看法(观点)和理由”,也就是说,它是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来作文的,绝不是要得出一个什么所谓权威的说法来。‎ 正因如此,我们在审题时就要抓住一个核心词——“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抓住“更”就意味着该类作文一般来讲必须进行比较,大多没有什么中间路线——或者几个都认可,持有乡愿心态(没有坚定立场、不能坚守原则),做个好好先生;或者几个都否定,“各打五十大板”。例如写作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 ‎,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三者都非常重要,于是,一篇作文800字,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课堂有效教学的价值,三分之一论述课外大量阅读的价值,三分之一论述社会生活实践的价值,如此“三分天下”,貌似公允中正,实际上等于没有自我,同时也很难将作文引向深入。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方面我们强调作文要辩证分析,但另一方面过分辩证就会使作文陷入圆滑的泥潭。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时候,没有偏激就没有精彩的作文。毕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道,也是这类作文的命制者想要看到的结果。‎ ‎2.立意时要完成四个步骤:“熟”一“新”一“明”一“深”‎ ‎(1)熟 ‎“熟”,就是熟悉,即写自己熟悉的。这类作文一般都会出现“从自己的体会出发”“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所思所感”“你有什么看法”这样的提示语,这就是暗示我们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来!要在熟悉的地里种庄稼,越是自己熟悉的是越容易写出精彩来的:君不见,鲁迅的文章总是锁定江南水乡绍兴,沈从文离不了他魂牵梦绕的湘西,张爱玲总也绕不过有着十里洋场的旧上海,老舍也走不出那风姿绰约的老北京。成功的形象往往带有作者自己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渗透着自我认识,浸润着自我感情。只有写自己“得意之人”及“得意之事”,才能写得最好!熟能生巧,因为熟才能如操刀三十年的庖丁,才能“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新 考虑了“熟”的问题之后,再考虑是不是能够出新的问题。有的同学将“新”放在了第一位,总是想着一鸣惊人,结果却发现,自己所选出来的立意并非是自己所熟悉的,最终把自己给逼到死胡同了。元代戴师初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文章最忌随人后,因此,写作时还要在自己熟悉的范畴里再次遴选,选出那些“人人心中都有,个个笔下皆无”的主题来。‎ ‎(3)明 立意确定,在“熟”“新”之后还要考虑一个“明”,这个 “明”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明确中心含义,尤其是对一些概念,作为议论文的逻辑起点,必须做到清晰明确;二是要将一个中心进行到底,不可中途易辙,或是左右游移。前者涉及中心的界定,一旦中心界定不明,作文就变得絮絮叨叨、含糊其辞,喃喃不知所云;后者涉及中心的把握,一旦中心游移不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作文效果也可想而知。‎ ‎(4)深 权衡选择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始于任务,却不可以终于任务本身。要就事论事,但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做到八个字——就事论事,有所深发!无奈有些作文,完全脱离了材料本身,把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混同于一般的材料作文来写了;但如果只围绕材料展开论证,东拉西扯,就会让作文流于浅白,甚至是“车轱辘话——来回讲”,不仅主题难以深入,而且文字也浅白乏力。‎ ‎(二)“看法评价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看法评价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所陈述的同样是当前的某个事件或现象,这个事件或现象往往涉及多个主体或者存在较大争议,不同的人审读后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认识。‎ ‎1.审题时要明确两种不同类型:涉及多个主体、涉及多元解读 ‎(1)涉及多个主体的作文 涉及多个主体,就会涉及多个站位、多个角度。如下面这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加州某个湖里淹死了一名5岁的男孩,男孩的尸体被打捞上岸后,当地某报的摄影记者约翰·哈特不顾治安员的制止,快速地拍下了照片。画面中死者的上身暴露着,救护人员在安慰死者的哥哥,而他正悲恸地哭着,因为是他带着弟弟游泳造成了这个悲剧。‎ 该报有不使用尸体照片的规定,但主编罗伯特·本特里考虑到那些照片会提醒人们当心孩子游泳的安全,同意发表。报纸出版后,受到读者的谴责,引起新闻界的争议,其中一位报纸编辑认为:“我们相信一张照片比一万字的文章更有助于人们注意水中安全。”‎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作文材料所述的事件中,涉及多个主体:拍下照片的摄影记者约翰·哈特、同意发表照片的主编罗伯特·本特里、谴责此事的读者、对刊发照片持支持态度的某位报纸编辑。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站位和角度:‎ 摄影记者约翰·哈特秉持着新闻敏感度,抓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从他的角度立意,我们可以赞成他——谈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也可以谴责他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和漠视——只重视新闻价值而缺乏对死难者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 主编罗伯特·本特里认为那些照片会提醒人们当心孩子游泳的安全,同意发表照片,尽管这是违反报社规定的一个决定,从他的角度立意,我们可以赞成他工作方式的不拘一格,也可以批评他不能恪守职业操守,随意打破行业共识;‎ 读者则认为新闻媒体应秉持人道主义关怀,不应使用尸体照片,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主要谈对死难者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当然也可以谈读者对那些照片的新闻价值认识不够,只看到眼下人文关怀的缺失,看不到刊发照片的长久的社会价值;‎ 某位报纸编辑则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谈“痛感新闻”的价值——一张照片比一万字的文章更有助于人们注意水中安全,从他的角度立意,我们可以谈一个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的社会价值的理性认识——特殊情况下可灵活变通职业规定,规则可以为生命让路。‎ ‎(2)涉及多元解读的作文 多元的立意的价值在于引导考生既能对纷繁的外在世界辩证体认、对现实生活高度关注,又能对内在的心理世界反观开掘、对精神空间探究发现、对价值体系观照提升,而优秀的作文题目往往能够为考生提供多元立意的可能。比如下面这道作文题目:‎ 微信朋友圈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当前,人们喜欢用这种方式来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当遇到美景美食,他们会分享到朋友圈里;当遇到忧伤痛苦,他们也会分享到朋友圈里。而朋友圈里的人可以点赞、评论。这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关于微信朋友圈,我们很难说出谁是谁非,甚至也难说明孰优孰劣,站位不同结论不同,境遇不同认识各异。持赞成观点的人可能会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朋友圈可以让自己和朋友及时地分享喜悦、分担痛苦,如此既宣泄了情感,又拉近了朋友间的感情。然而,持反对观点的人可能又有新的理解:发朋友圈的人自我认同度低、缺乏自信,总是担心被时间或他人遗忘。事实上,经常发朋友圈的人忙于分享,却忘了品味生活的美好;急于宣泄自己的情感,却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过分在意别人,却无视自己的内心;只顾朋友圈里别人的感受,却忽略了眼前的亲人和朋友的存在……当然,我们不站在任何一个角度,结合上面的看法作辩证分析也未尝不可。‎ ‎2.立意时要抓住两个关键:角度、情理 ‎(1)角度 看法评价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的关键在于角度,即观察者的站位与看问题的角度。作文题材料所描述的事件或现象呈现出的内容是丰富的,而且往往没有绝对的是非、正误、高下、优劣之分,它们对错参半、真假难辨、优劣兼具,存在争议性,但也正是由于存在争议性才使得作文题目具有写作的价值。‎ 由于站位不一样,我们看到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因为他们要么站在“公”的立场,要么站在“婆”的立场。作文时,选一个角度即可,至于选取什么样的角度和站位,同样可以参照前面提到的四个基本步骤来思考:‎ ‎“熟”—“新”—“明”—“深”。‎ ‎(2)情理 正是因为这样的问题存在较大争议,而且没有绝对的对错、优劣,就必然会涉及一个情与理的思辨问题。也就是说,既然没有绝对的结论,那么,我们要说服对方就势必要找出一个既合乎情又入乎理的立意来,赢得他们的认同与赞赏。‎ 近年来,高考作文评价的一个热词就是思辨。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我们提倡“辩证作文”:在立论上,不主张绝对正确,而是有贬有褒,通过分析,在质疑、批驳的过程中立意;在分析上,增强演绎论证,减少归纳与类比,体现辩证性,让作文更具说服力。‎ 然而,当前大家都讲思辨,却很少有人想过思辨究竟是什么。思辨本是指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的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大家都把思辨等同于辩证,理解为逻辑,其实并不太准确,只能说思辨关乎辩证性与逻辑性两种思维方式。逻辑性思维,是借助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逻辑性思维是分析性的。而辩证性思维,是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性思维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在逻辑性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而在辩证性思维中,事物一般是“亦此亦彼”“亦真亦假”的。一个是线性思维,一个是圆形思维,二者有着明显差异,但又都是议论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作文时应该相应使用,更多的时候又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该类作文的立意不能搞得太极端,比如对上面关于微信朋友圈的立意,既然难辨是非、优劣,就要学会通过不同站位、境遇做不同的分析思考。‎ ‎(三)“解决问题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有一种“任务性”最鲜明的解决问题类作文,该类作文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社会生活,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有时还会要求考生以信件、建议、方案、调解书、调查报告等形式完成相应的作文任务。‎ 该类作文的核心在于务实,强调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其要点在于以下两点:‎ ‎1.审题做到“两明”‎ ‎(1)明确角度 解决问题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很重要。言为心声,只有选对自己的位置,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好的作文一定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即兴之作,是瞬时的感触加上记忆的重复,它们在作者的头脑中翻滚,绽放出绚烂的火花。‎ ‎(2)明确任务 前面说过这样的作文核心在于务实,它强调切实解决问题,而非自我炫示,因此,在这样的作文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不是首要的,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看”“为什么这么办”,或者是“应该怎么想”“应该怎么看”“应该怎么办”。抓住这个重点,不放空炮,才是正道。‎ ‎2.立意着眼“四有”‎ 该类作文是要我们“就事说理”,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一个意识,那就是“读者意识”。具体而言,就是要假想那个要教育的对象或者那个和自己争论的人就在面前,我们要教育他,要说服他。由此看来,我们就必须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言之有理。该类作文是要以理服人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强大的论证能力。‎ 二是言之有物。“物”就是材料,该类作文所涉及的往往是当下时新的社会话题,这样一来对题外材料的要求就更高了,因为与观点基本一致能证明观点的材料往往是有限的,许多所谓的万能材料在此类作文中顿时都失灵了。‎ 三是言之有序。其实有了读者意识,就自然会想到你在教育或者说服对方的时候,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去论证问题,一般的步骤应该是这样的:引材料,明角度;析材料,提观点;挖根源,论好处(危害);作比较,找原因;联现实,深剖析;想办法,细分析;下结论,作呼告。这些步骤不一定都要涉及,更不能平均用力,要根据主题论证的需要,结合个人体悟的多少、深浅,有所取舍,展开有序论证。‎ 四是言之有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包含两层含义。一为文采,即讲究语言的加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词语层面,要力求准确生动、新颖别致,追求陈言务去,让语言具有一定的抗磨损能力;在句子层面,尝试整散句相结合的方式,注意长短句之间的搭配,使语句具有音韵美与节奏感,其次还应试图多用变式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恰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具灵性。二为文情,即文章的情致,我们的作文应力求具有辩证性、逻辑性,既要入乎理,还能合乎情,这样的作文才更可能赢得别人的认同与赞赏!‎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拟题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因为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所以,本题的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在立意行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做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由此写好文章,却是不那么容易的。‎ ‎[立意角度]‎ 一带一路+高铁+移动支付:高铁是中国近年来基础建设的最伟大成就,移动支付惠及所有国人,一带一路将带动中国制造、技术、产业走向世界。‎ 广场舞+美丽乡村:近年来,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遍布农村各类文化广场的广场舞,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除了广场舞,今日农村还有很多富于创新性的娱乐活动,在为美丽乡村添彩。‎ 中华美食+食品安全:外国人对中华美食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可在行文时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华美食的派系、制作工艺等,推荐《舌尖上的中国》等具有代表性的美食节目,消除他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在中国快速发展,离不开移动支付的普及,这两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创新项目,深刻改变了国人的支付方式和出行方式。‎ 广场舞+京剧:中国人娱乐活动的多样化和其雅俗共存的特性都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科技之光,照耀九州 广东考生 中国,古称九州,是历史长河中古老神秘的东方国度。你们对中国的印象或许仍停留在丝绸、瓷器中,但在如今这个科技之火炬被高高举起的时代,科技之光早已遍布神州大地。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崭新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 科技之光催生了“中国速度”‎ ‎,中国正如世界版图上的雄鸡,在国际舞台上昂首阔步。放眼四望,你会看到中国国土上遍布的高铁网,四通八达;着眼四周,你会看到五彩缤纷的共享单车,绿色环保;回到眼前,不如拿起你的手机,尝试移动支付,轻松便捷。在快速驶过的中国高铁中,你看到的是效率;在缓缓行驶的共享单车中,你看到的是环保;在极速完成的移动支付中,你看到的是便捷。无论是哪种速度,都代表着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稳健步伐,而唯有让科技之光更加明亮,“中国速度”才有保证。‎ 科技之光带来的“大速度”,是飞驰的高铁。高铁,对中国、对世界而言都是新面孔。而经过近十年的火箭式发展,“后发先至”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高铁运营国家。你们也许无法想象,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曾发生过马拉火车的闹剧;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高铁所展现出的“中国速度”让世界眼前一亮。改革开放初期,你们或许认为中国只是个“制造大国”,可今天的中国已奋力跨向“制造强国”,并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向世界交出了一张漂亮的名片。‎ 科技之光带来的“小速度”,是街道上整齐摆放着的共享单车。正如你们所见,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共享单车,已经遍布中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橙色的摩拜、黄色的ofo、绿色的快兔、蓝色的小蓝……它们一排又一排,共同构成了城市中彩虹般绚烂的风景线。共享单车让我们在越来越“高速”出行的同时,也能在“最后一公里”慢下来,筑建“生态中国”。这些共享单车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更代表了中国对减少碳排放的承诺,证明了中国是高速的,更是绿色的!‎ 科技之光,让我们在乘坐高铁和使用共享单车时更便捷——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付费。这是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便捷,也是“中国速度”下细致的关怀。手机订票,走上高铁;轻轻扫码,骑上单车。高铁如树干,单车如枝叶,而移动支付如同其中的脉络,为树带来无穷的活力。中国这棵大树,是迅速生长的,也是绿意盎然的。‎ 正如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言:“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如今,中国这轮冉冉升起的红日,因散发出科技之光而分外夺目。科技之光,照耀九州,三者合力,成就科技中国。‎ ‎[点评] 本文选取“高铁”“共享单车”“移动支付”三个“中国关键词”,并用“科技之光”将它们有机地关联起来。文章第一段是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科技之光早已遍布神州大地,使中国成为一个崭新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第二至五段是本论部分,先概写“科技之光催生了‘中国速度’”,引出三个关键词,然后分别详写“高铁”“共享单车”和“移动支付”给中国带来的改变,思路清晰,结构紧凑;第六段是结论部分,收束全文,照应标题和开头,重申、强化中心论点。另外,多种修辞手法和整散结合、长短交替的句式,使得该文的语言摇曳多姿,文采斐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