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11渔父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 1 -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qiáo)     渔父(fù) 凝滞(zhì) 淈其泥(ɡǔ) B.泽畔(zé) 鼓枻(yì) 沧浪(cānɡ) 歠其醨(lí) C. 宁赴(nìnɡ) 枯槁(ɡǎo) 弹冠(ɡuàn) 濯吾足(zhuó) D.莞尔(wǎn) 皓皓(hào) 汶汶(wén) 自令放为(wéi) B [A 项,“父”应读 fǔ;C 项,“冠”应读 ɡuān;D 项,“汶”应读 mé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以见放     见:表被动 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 B.新沐者必弹冠 沐:洗头 渔父莞尔而笑 莞尔:微笑的样子 C.鼓枻而去 鼓:敲打 自令放为 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D.可以濯吾足 濯:洗 遂去,不复与言 去:前往某地 D [D 项,去:离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安能以身之察察   安能以皓皓之白 B.渔父莞尔而笑 则噪而相逐 C.沧浪之水清兮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子非三闾大夫与 不复与言 D [A 项,两个“以”均为介词,用;B 项,两个“而”均表修饰关系;C 项,两个“之” 均为结构助词,的;D 项,助词,吗;介词,跟,同。] 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 2 - 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着;今指不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地举起 C [C 项,凝滞: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5.下列加点词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鼓枻而去     B.乃歌曰 C.行吟泽畔 D.安能以皓皓之白 C [ A 项,鼓,名词作动词,敲打。B 项,歌,名词作动词,唱歌。C 项,行,行走。D 项,白,形容词作名词,纯洁的品质。]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屈原既放     B.游于江潭 C.是以见放 D.圣人不凝滞于物 B [B 项,状语后置句;A、C、D 三项为被动句。] 7.不改变句意,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意思连贯的短句。 历史剧《屈原》叙写了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信 而见疑,忠而被谤”,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战国时代楚怀王不图自强,不辨敌友,梦想依附秦国;屈原虽然“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却依然深怀爱国热忱。历史剧《屈原》叙写了屈原同朝廷绝齐亲秦的反动势力进 行顽强斗争的故事。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但事实上,____①____, 因为“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人们自然难得始终。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 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其实,忘记初心,____②____,而是因为走的那个人再也不是当 初的那个人了。正因为这样,不管他走的路程是远是近,他都把初心丢掉了。初心难得,是 因为遗忘,也是因为对生活的妥协。但也正因为难得,____③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们很难不忘初心 ②不是因为走的路程太远 ③人们才应该不忘初心 - 3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 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2)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自己与 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 (3)屈原在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 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答案] (1)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3)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2)全世上(的人)都肮脏只 有我干净,人人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3)(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鱼的肚 子里。(4)哪里(或怎么)能让玉一般的高洁品质,去受世俗尘埃的污染呢?(5)渔父微微一笑, 敲打着船桨(离屈原)而去。(6)(渔父)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 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 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 - 4 - 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 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 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 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 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 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 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 仪 B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文言文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 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开。题中,动词“如”的宾语“楚”之后应 断开,可排除 C 项。活用为动词的“厚币”的宾语“用事者臣靳尚”之后应断开。动词短语“设 诡辩”的后置状语“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后应断开,可排除 A 项。动词“听”的宾语“郑袖” 后应断开,可排除 D 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 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C.王,一般都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者是开国的元勋,有赫赫战功的人,才能封王,一 般没有军功不封王。“王”和“侯”都是爵位,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 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 - 5 - 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 身。 C [C 项,“二者的地位是相同的”错,应为“二者的地位不相同”,“王”比“侯”的地 位要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未能真正受到重用。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前行。 B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B 项,“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中的“贪”是“贪图”之意;“信”是“相信”之意;“绝”是“绝交” 之意;第一个“使”为动词,是“派遣”之意,第二个“使”为名词,是“使者”之意;“如” 是“到”之意。第(2)句中的“亡”是“逃亡”之意;“内”通“纳”,是“接纳”之意;“之” 作动词,“到”;“竟”可译为“最后”。 [答案] (1)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 所允诺割让的土地。(2)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 运回(楚国)安葬。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 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 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 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 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地 方。”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诺割让 - 6 - 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 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 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 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 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 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 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挡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楚国。”到 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 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竟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 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 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眛。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面。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 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 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 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 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 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