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3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 历史学科试卷 命题人:郑群芳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题)两部分,共12页。 2.请把第Ⅰ卷、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 A. 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 B. 冲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 C. 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 D.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反映出这种以才能为依据的选官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士人阶层地位的提高,没有体现出“掌控政权”,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没有改变天下分裂的局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故D项错误。 【点睛】“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 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A. 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 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 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 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答案】D 【解析】 材料一反映了为实现先帝的意愿,秦二世继续修筑阿房宫,材料二三四均为提及,因此说法相对片面,A不正确;四则材料从不同的方面对阿旁宫进行了记载,并非都不可信,B错误;杜牧写有《阿旁宫赋》,但并不能说明其曾经游览过此地,C不正确;以上四则材料均体现了阿旁宫没有完工或建成的基本史实,D符合题意。 3.《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中“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说明内阁和军机处具有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当然依据所学可知内阁和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而非真正位居六部之上的正式法定权利机构,所以①③两项符合题意,②④两项与史实不符。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的出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的设立 4.《国语·齐语》载,管仲认为:“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杂乱),其事易(变)。”“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管仲的四民分业分居论 A.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维护统治 B. 开始将国民划分为士、农、工、商等级 C.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流通 D. 反映了战国礼崩乐坏、动荡的社会现实 【答案】C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发展潮流是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四民分业分居与此无关,故A错误;管仲的四民分业分居论并不是最早划分四民等级的,故B错误;四民分业分居,有利于农工商业的从业者专注生产,提高生产率,促进商品流通,故C正确;四民分业分居并不能说明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故D错误。故选C。 5.《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D.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答案】C 【解析】 西周设立各种官员对市场进行管理,这反映出西周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即西周的“工商食官”的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等级秩序,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反映不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故D项错误。 6.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 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 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 C. 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 D. 精耕细作的不断扩展 【答案】B 【解析】 从第一幅图中可以看出,家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后三幅图反映的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四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第一和第四幅图,排除;四幅图片没有体现出江南经济的发展,故C项排除;D项不符合第一幅图,排除。 7.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 A. 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 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 C. 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的专卖制度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这是历代政府重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冶铁煮盐业管控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并非以汉武帝为榜样,也不是推崇汉代经济制度,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与富商大贾间的矛盾,C项错误。 8.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贯,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 A.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 保证货币信用稳定 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保障商人基本利益 【答案】B 【解析】 纸币发行必须以国内金属货币为基准,否则会导致通货膨胀,材料中北宋政府发行交子“备有一定的准备金”的目的就是保证货币信用稳定,故B项正确;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不是发行纸币的直接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的目的显然是保证货币发行信誉度,不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不是保障商人的基本利益,故C项和D项错误。 9.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倶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考生在高考中必备的能力,通过对东西方航海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出现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不同。支撑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形态是封建自然经济,而哥伦布的航行虽然是封建王室的支持,但支撑其远航的社会经济形态则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故选B。 考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点评: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线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①从背景看,西欧在 15世纪已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快速发展;而同期的中国君主专制加强,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②从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易。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③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负担,后来因国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还打破了世界各国相互隔绝状态,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10.“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A. 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 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C. 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D. 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以与族田对应的不是商品经济,故排除B、D;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形成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形成的应该是官僚政治,故排除A,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地主经济 11.《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 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 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 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答案】A 【解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兼内在修身和外在事功于一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表明他的弟子从不同角度继承他的思想,后来分为“主内”和“务外”两派,故A正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弟子对儒学的继承,无法体现“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排除D。 12.“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A. 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 “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 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 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灾异示警”“君权神授”被广大统治者所接受,说明这些思想有助于巩固统治,即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故选D;“灾异示警”对统治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其本质还是有利于加强专制,排除B;材料只是强调其有利于巩固统治而被统治者接受,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排除C。 13.下表是某学者对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的分析。由此可见,“独尊儒术” 序号 原因分析 一 原来的宗法社会并没有被完全破坏,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 二 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在这方面,其他学派远不能与儒家相比。 三 儒家六艺兼容并包,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可在六艺的大帽子下,改头换面,保持存在。 A. 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B. 适应了贵族政治需要 C. 使诸子百家实现了充分融合 D. 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汉初的平民乐于使用昔日贵族的礼教制度”“汉完成统一之后,制定各种新制度,离不开儒家学者的帮助”“儒家独尊后,其他学说仍……保持存在”来看,平民、儒家学者以及其他学派都可以接受“独尊儒术”,表明其具有深厚的的社会土壤。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体现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排除;B项西汉时,贵族政治已经解体,排除;C项汉代儒学并未把诸子百家充分融合,排除。 14.唐末五代时期,军阀争相“收养”部将为义儿。终五代之世,不仅有百余平民子弟以军阀义子的身份留名史册,更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对军阀养子之风的解读合理的是 A. 彻底抑制和改善了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 B. 军阀养子之风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 C. 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 D. 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收养”“义儿”可知是宗法伦理关系,军阀收养“部将”为义儿,可知是军阀假借宗法伦理笼络将才以强化对军队的控制,故C项正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改善骄兵悍将难以节制的局面,不能做到彻底,故A项错误。政权割据和更替频繁的根源是“方镇太弱,君弱臣强”,故B项错误。只有四位义子承继大统登上皇位,这不能说明五代皇位继承已经摆脱血缘宗法伦理的束缚,故D项错误。故选C。 15. 明代学者陈白沙明确提出了“六经糟粕”论,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说。其有关“六经糟粕”的论述,主要包括“文辞滋糠”、“左右六经”、“六经在心中”、“六经虚无”、“六经糟粕”、“章句糟粕”等内容。这表明陈白沙 A. 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尊重个体价值和作用 C. 主张人的自由与平等 D. 动摇了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左右六经”意味着自我不再盲从经典和权威,甚至可以成为六经的主宰;而“六经在心中”实质上表达的是个体对“道”的体悟和自得,强调千卷万卷的书籍都源于内心对大道的领悟,求道应反求诸己,内心自得,不应拘泥于文字糟粕,综上故选B。陈白沙否定的是程朱理学,其主张显然承接于陆九渊的心学,A项的的说法错误,排除;人的自由与平等是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不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内容,排除C;材料没有提及陈白沙学说的影响,无法得知其是否动摇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排除D。 【点睛】本题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陈白沙的主张进行简单的字面理解,进而推测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另外依据所学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也有助于学生对材料主旨的把握。 16.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根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表达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所以选C。 17.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对于办理中外交涉提出,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 外交政策由灵活转向僵化 B. 由捍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 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D. 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信守条约不能说明清政府外交政策僵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恭亲王主张信守条约,并不能证明他转向了卖国立场,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咸丰的态度是不必严守条约,但是在第二次片战争后恭亲王意识到,遵守条约才是国际交往的原则,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外交观念正逐渐与国际接轨,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时清政府并没有足够的主权意识,故D项错误。 18.电影《无向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柴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赶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护会战 A. 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得到提高 D.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故答案为C项。A项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不可能消除,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揭示淞沪会战的影响,排除;D项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1937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 19.1929年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来华访问时指出:“在相互对立的政府、党派、军阀的争夺中,最终获胜的那一方并非因为用武力取得了统一,而是因为赋予了人民其内心深处最想要得到的那些东西。”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国民革命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B. 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 抗日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D.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答案】B 【解析】 大革命时期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租界,并不是国内的政府、党派和军阀之间的斗争,是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A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进行了土地革命,分给农民土地,以土地满足了人民的要求,使工农武装割据能够得以存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由低谷逐渐走向高潮的基础,证明了汤因比的观点,B正确;抗日战争不是国内的党派和军阀之间的斗争,而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C错误;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是武力统一,而不是赋予人民内心深处的那些东西,排除D。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内容,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20.在中共二大上,毛泽东说:“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只不过得到了一些自由和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毛泽东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 B. 提出无产阶级应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C. 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 呼吁加快与国民党合作开展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毛泽东指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没有涉及“对新三民主义持赞成态度”的论述,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关于中国革命分几步走的问题,没有涉及对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故B项排除;依据“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即刻成功的”等可知民主主义革命后应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故C项正确;依据“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可得出第二步必须与国民党斗争,故D项排除。 21.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B. 中共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C. 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D. 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D 【解析】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以后的90年间,虽然仍有曲折和反复,但是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中国人民的斗争走的是一条上坡路。故选D。由于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的不同决定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故排除A;B突出的是领导力量的不同,排除;C没有揭示的只是指导思想的渊源,排除C。 22.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B.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C.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 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是指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向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近代社会的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故选D。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属于只是当时的社会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即使是封建社会也依然会“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故B项不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属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主张,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本质含义,排除C。 【点睛】本题解体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结合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角度,从经济基础的本质处罚,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23.近代湖州南浔的缉里丝由于质量上乘,享有很高声誉,成为出口大宗。在具体交易时,洋行根据伦敦行情在上海“开盘”定价,收购价格和南浔蚕农的成本是没有联系的。这实质上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B. 近代中国农产品的定价权掌握在外商手上 C. 中国农产品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D. 中国的农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沉重打击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近代”“洋行”和“根据伦敦行情在上海“开盘”定价,收购价格和南浔蚕农的成本是没有联系的”,反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农产品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故选C。ABD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本质”,这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外在的表面的直接的联系均为现象,内在的稳定的的必然的联系是实质,故排除ABD,选C。 24.下图是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利润额折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段上升是因为受到洋务企业刺激 B. 乙段上升是因为列强停止对华商品输出 C. 丙段下降是由于政府限制民间设厂 D. 丁段下降是由于受到内外势力双重打压 【答案】D 【解析】 甲段是1904年到1912年,而洋务运动随着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破产,故A错误;乙段是1912年到1915年,当时列强并未停止对华商品输出,故B错误;丙段是1925年到1937年,下降主要由于官僚资本的压制,故C错误;丁段是1937年到1949年,下降是由于受到国内官僚资本和日本、美国势力双重打压,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相关知识,“青岛瑞蚨祥绸缎店”可以看作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缩影,再紧扣选项中涉及的阶段,对照曲线图和所学知识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5. 抗战时期,知名学者马寅初抨击说:“有几位大官乘国家之危急,挟政治之势力,勾结一家或几家大银行,大做其生意,或大买其外汇。其做生意之时,以统制贸易为名,以大发其财为实,故所谓统制者是一种公私不分之统制。”马寅初抨击的是 A. 日本实施的统制经济 B. 政府繁重的苛捐杂税 C. 美国对中国资本输出 D. 急剧膨胀的官僚资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挟政治之势力”“以统制贸易为名,以大发其财为实”来看,国民政府初期实行统制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表述的是国民政府实施统制经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繁重的苛捐杂税,排除;C项材料与美国对中国资本输出无关,排除。 【点睛】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和战时经济统制手段大发横财,进而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26.1840年鸦片战争后,北京的六国饭店是较高档的西餐饮食店,是中国达官贵人摆阔气的地方,所谓“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晚清宫廷、王府和民国时期政府要员的官邸,或设有“番菜房”,或聘有番菜烹调师,有的甚至发展为“器必洋式,食必西餐”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都市西餐业的兴旺,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这一文化模式的体验 ②国人崇洋心理越来越浓 ③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也引起了中国近现代饮食生活较大变化 ④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京的六国饭店“是中国达官贵人摆阔气的地方”、“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说明中国上层社会对西餐进行了体验,故①错误;“器必洋式,食必西餐”说明了国人崇洋心理越来越浓,故② 正确;西餐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也引起了中国近现代饮食生活的较大变化,故③正确;这也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体现,故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 27.创办于1872年的《申报》,1874年5月日本兴兵侵略台湾,为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从1874年1月6日开始报道到1877年4月7日止,连续三年多报道轰动朝野的“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材料中《申报》的作用表现 A. 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 B. 客观记录了近代史的发展进程 C. 发挥了舆论导向推动事件进展 D. 影响清政府对事件的有效处置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为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发表了具体生动的《台湾军事实录》等战地通讯”“连续三年多报道”表明《申报》主要是新闻报道,是新闻报纸而非史料素材的汇集,故A项错误;《申报》在当时是新闻报道,到今天成为近代史的“客观记录”来源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报道”,而没有涉及“舆论导向推动事件进展”,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报道”,而没有涉及“影响政府处置”,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发展 28.1986年7月《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题目为《北京流行黄裙子》的文章,反映了北京服装市场的一些情况,结果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说明 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 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 C. 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 大众传媒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主要陈述了《中国纺织报》报道《北京流行黄裙子》,而后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体现了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因此D符合题意。故选D。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妇女的地位是否提高;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媒体对时尚的影响,并非改革开放这一主题;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大众传媒的影响,不是作用。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信息的重要影响力。 2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故本题应选A项;B项发生于“文革”结束后,C项提出于1956年,D项提出于1953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48-1949年”不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民主政治建设。 30.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A. 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 B. 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C. 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D. 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 【答案】C 【解析】 材料“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中可以看出,把三反视作“镇压反革命”,以阶级斗争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故C项正确,D项错误;中共七大强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以及建立联合政府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三反是在1951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故B项错误;。 点睛:材料“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31.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新中国下列外交原则、方针及政策最能体现该理念的是 A. “一边倒”方针 B. “另起炉灶”方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不结盟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强调的是倒向有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一方,与“和而不同”不符,故A项错误;“另起炉灶”强调独立自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逐渐发展成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准则,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的最佳体现,故C项正确;不结盟政策与“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无必然关联,故D项错误。 32.“真正主导70年代中国外交的是乔冠华、黄华为首的业务派。这两人的外交思维是——以点控面,固本培元。所谓以点控面,指的是有重点的外交,而当时的两个重点就是……”文中的“两个重点”是指 A. 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独立国家 B. 联合国和美国 C. 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 D. 苏联和日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70年代外交的主要突破口是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改善,这推动了中国外交逐渐出现新局面,故B选项符合题意正确;A选项是我国五十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原则提出时,就已经注意改善邻近国家和新型独立国家的关系,不符合此时的重点,故错误;C选项新中国初期便重点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和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是此时的重点,故错误;D选项,此时中苏关系依旧为改善且中日关系改善的突破口就是中美关系的改善,故错误。 33.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B. 中国奉行友好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C.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核问题的谈判不仅仅限于发展中国家,故A项错误;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B项错误;朝核问题的谈判、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都说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故C项正确;朝核问题的谈判也不属于区域合作组织,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图片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朝核问题的谈判、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概念的性质、特点入手,即可找出中国多边外交活动的相同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4.“三大改造”前后所有制结构对比 年份 全国所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前三项合计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21.3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92.9 0.1 7.0 据图表信息可知我国 A. 私有经济已不存在 B. 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D 【解析】 表格显示经过三大改造后,全国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占据所有制结构比例上升到92.9%,而私营和个体经济几乎为零,说明此时我国私有制经济逐渐转变为公有制经济,故D项正确;表格显示私有经济为0.1%,并不是不存在,故A项错误;表格显示的不是工业化建设,是三大改造,故B项错误;表格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点睛: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创举:和平“赎买”。 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与改造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单一公有制确立。 四项准备: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建交。 35.出现图中我国1961年工业国民收人趋势的政策因素是 A. 苏联撕毁与我国的合作协议 B. 合理调整工商业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 D. 1960年中共中央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国家提出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八字方针”,纠正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等“左”倾错误,所以出现了材料中1961年工业国民收入下降的现象。故答案为D项。A项1959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的合作协议,时间不符,排除;B项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时间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是1953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36.1984年,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富有影响力的企业相继诞生。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农村责任制广泛推行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普遍开展 D. 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 【答案】C 【解析】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下海经商”的浪潮,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基本建立起来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对外开放的展开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已经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1984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联系所学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 37.“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③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④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表格中“被褥、红包袱”可知,保留了传统特色,故①正确;依据题干时间“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可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嫁妆的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故③④正确;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题干表格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②,故D项正确。 38.在古罗马有一个人把洗衣店告上法庭,要求店家赔偿被老鼠咬破的衣服,其理由为:“按照约定,店家洗好衣服后应妥善保管好,事先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依据罗马法,最后法庭判决洗衣店赔偿全部损失。该案例主要说明了 A. 司法程序严格完备 B. 法律维护平民利益 C. 审判体现契约精神 D. 审判非常重视证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约定,洗衣人有保管衣物的责任,所以法官判定洗衣人承担责任,赔偿损失。这体现了罗马法具有契约精神,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司法程序问题,A选项排除。材料无法说明法律是维护平民利益,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审判重视证据问题,D选项排除。 39.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雅典在名义上是民主政治,但是事实上权力是在第一公民的手中。”而自公元前443年到前429年,伯利克里一直连任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完全掌握国家政权。这反映了 A. 雅典民主制的虚伪 B. 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C. 轮番而治有名无实 D. “小国寡民”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事实上权力是在第一公民的手中”意在强调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一直连任而非轮番而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小国寡民”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 40.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英国高等法院后裁定,英国政府在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前需经议会批准,英国政府发表声明称,对此裁决“感到失望”,并宣布将向英国最高法院上诉。2017年1月,英国最高法院就“脱欧”问题做出终审裁决,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据此可知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B. 政府权力受议会制约 C. 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D. 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可知英国政府权力受议会制约,B选项符合题意。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于1721年英国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会议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A选项排除。材料与国家元首“统而不治”的说法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与首相产生过程无关,D选项排除。 41.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反映了美国 A. 实行分权制衡的平衡机制 B. 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 C. 美国总统拥有立法的权力 D. 最高法院服务于行政机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美国的民主制度。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禁穆令”没有能够顺利通过,但这是由美国的政治体制决定的,并不影响美国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的地位,故排除B项;美国总统掌握行政权,没有立法的权力,故排除C项;美国最高法院与行政机关是相互制衡的,并不服务于行政机关,故排除D项。特朗普的“禁穆令” 被联邦法官暂停,但最终被最高法院判令部分生效,所以美国的国家权力是分散并相互制衡的,故选A。 42.下列关于19世纪晚期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属于资本主义直接民主政治 B. 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C. 法国总统和德国宰相都是由议会选举产生 D. 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法国和德国的民主共和制。法德的民主政治都不是直接民主,故排除A项;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排除C项;法国共和制是各派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没有保留浓重的封建残余色彩,故排除D项。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可知,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故选B。 43.图示为近代三角贸易示意图,据图可知三角贸易 A. 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B. 是工业革命时期资本积累主要方式 C. 是欧洲资本输出表现 D. 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 三角贸易是殖民扩张的形式之一,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携带枪支、杂物等换买黑奴,满载黑人的运奴船到达美洲,满载金银和原料的船只返回欧洲,运回来的金银和原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故D项正确;A是三角贸易之前出现,排除;工业革命积累资本方式是商品输出,故B 项错误;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侵略方式,故C项错误。 点睛:地图类选择题成为2018年高考命题专家新的青睐对象,解答此类试题要从地图获取信息,地图中1429年新航路开辟开始,三角贸易从16世纪开始的角度思考回答。 44.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 A. 美国金融的崛起 B. 荷兰商业的繁华 C. 殖民霸权的更替 D. 英国科技的先进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美国是18世纪成立,与题意时间不合,故A项排除;纽约名称的变化与荷兰商业繁华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仅是对纽约名称变化的阐释,据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了三次英荷之战,荷兰战败,英国夺权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据此可知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殖民霸权的更替,故C项正确;英国科技的先进不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紧扣题意纽约名称的变化,与英国殖民扩张相联系分析变化的本质。 45.《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 A. 机器是新的纪律的制定者 B. 工人不再是生产的主导者 C. 欧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D. 工业化带动经济结构转型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可知机器是新的纪律的执行者,资本家是新的纪律的制定者,故A项错误。“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主导生产的是机器,而非工人,故B项正确。由“纺工”“织工”可知材料说的是纺织业的改良和革新,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是无法看出经济结构的转型,故排除D项。 46.有学者说“(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从表面上看,这种变化与机器革命没有任何联系,但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其意在说明 A. 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 B. 工业革命促进了教育下行 C. 社会精英成为变革的主体 D. 机器生产有利于社会平等 【答案】B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大众教育开始在西欧兴起”,排除A;“(西欧)以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在教育水平上的隔阂,现在则仅为程度高低的细小差别”“事实上正是机器革命才使世界上渐渐消除了文盲阶层”说明工业革命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广大民众文化程度与上层知识分子差距缩小,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 47.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 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 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联合重要性;其二强调联合的阶级性,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要通过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体现了科学共产主义精神。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了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的标志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故C项错误;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因此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故D项错误。 点睛:从以往高考试题考查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低频考点,今年高考竟然考到两次,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热点,凸显出历史高考的政治指导性,又呼应了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问题。这启示我们平常学习时在关注历史周年热点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感受时代脉搏。 48.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列宁意在强调 A. 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必要性 B. 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 C. 暴力夺权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D. 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体现出列宁在强调俄国的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是在“七月流血事件”后,从此暴力夺权是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故CD错误。 49.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 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 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左”倾错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幻想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故选A选项。D项错误,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错误,俄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C项错误,中国当时还是强调的是经济建设。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 50.《列宁选集》:“商业就是干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反映列宁这一经济思想的政策是 A. 取消自由贸易 B. 农业集体化 C. 恢复商品交换 D. 余粮收集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商业……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反映了列宁重视商业对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故而采取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交换,故C正确;取消自由贸易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属于斯大林时期,故B错误;余粮收集制也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错误。故选C。 51.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 时间 1965 1970 1975 1979 家庭总收入 100 100 100 100 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 100 100 100 购买食物、衣物 58.9 55.1 47.9 50.3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 14.0 15.0 16.0 14.5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A. 庄员生活总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B. 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在稳步上升 C. 教育医疗比重说明社保体系完善 D. 能购买商品说明不再是计划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在购买食物、衣物等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主体,反映了他们在文化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支出较少,这说明了庄员生活总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故选A;表中数据虽然体现了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在稳步上升的现象,但这只是表象,而且变化不大,也没有反映出本质问题,故可排除B项;表中的数据表明的是家庭的教育医疗比重,这不能说明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问题,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在这一历史时期,苏联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52.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时期,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的 ,所以经济危机未波及到苏联,排除A;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D选项范围过大,一五计划主要是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 【名师点睛】俄国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在20世纪20-30年代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毒瘤——经济危机,苏联的公有制经济建设却蒸蒸日上。西方的学者开始研究这种优越性的体现,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因此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3.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不仅是正常的现象和规律,而且是推动技术进步、推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换代革命的内在的强大的动力,没有经济危机的压力和动力,我们今天可能仍然停留在油灯照明、马车运输、用长矛大刀对抗洋枪洋炮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此材料说明 A. 经济危机在客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B. 没有经济危机就不会有社会进步 C. 我们应该多制造经济危机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 经济危机是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BD两项的表述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排除。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排除C;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作用,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是我们人为能造成的,故选A。 54.到1942年前,美国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民间资源保护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效果明显。这些青年平均每人每期劳动9个月,月工资中绝大部分成为赡家费。罗斯福政府的这一举措主要效果在于 A.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合格兵源 B. 成为解决失业民众就业的核心途径 C. 是美国环境明显好于他国的根本原因 D. 提高了政府的救济面和社会购买力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罗斯福兴办工程既提高了政府的救济面又提高了社会购买力,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兵源”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核心”途径,单纯的兴办工程并非“核心”途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根本”,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5.下图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曲线图,当“滞胀时期”来临后,各国采取的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A. 自由竞争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 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D.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自由竞争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与材料中滞胀阶段的时间不符,故A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罗斯福新政之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滞胀阶段的时间不符,故B错误;资本主义经济现滞胀以后,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逐渐出现了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故C正确;“新经济”时代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中滞涨阶段的时间不符,故D错误。 56.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A. 强大的国防 B. 完善的社会保障 C. 劳动安全保护法 D. 发达的农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反映了英国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贫困和失业人群的基本生活,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故B正确;国防属于军事、科技方面,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劳动安全保护法,是针对劳动者的安全生产问题,并不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故C错误;农业问题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故选B。 57.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考生如果把握好时间这一要素,就不难得出正确判断,如题干中提到“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优化”,自然可以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衔接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这有利于分析题目时将题干与相关知识点对号入座。 58.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査阅了以下相关的历史书籍。依据你的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最有可能是 A. 殖民体系的崩溃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第三世界的崛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可知当时的主要力量有美国、欧盟、中国及战后的日本,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这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超多强。 59.“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 对于当今美国来说是利大于弊 B. 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C. 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D. 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国力日益增强。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崛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美国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是唯一超级大国。这说明全球化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故C正确;材料不仅仅反映全球化对美国的影响,还涉及中国与英国,故A错误;材料内容也不限于英国的变化,故B错误;全球化对中国有利有弊,D选项也过于片面,故D错误。故选C。 60.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成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A. 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B. 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C. 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D. 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来看,G20会议由各国财长参加到变成各国首脑参加,表明国际间的合作与协商加强,受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是在二战后开始的,排除;C项G20不属于区域合作组织,排除。 【点睛】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G20的成立为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应对经济危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带来了新动力和新契机,全球治理开始从“西方治理”向“西方和非西方共同治理”转变。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6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英国在采掘业、冶铁业等行业中已经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出现了一些雇工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企业。1855年,英国认可了公司的有限责任性质。1862年,英国颁布了股份公司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股份公司制企业基本上处于单一单位公司的形态,即一家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至多只有两三家工厂。19世纪最后30年中发生的新的技术革命,再一次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电力、石油、汽车和化学等新兴的工业部门出现了,重工业发展迅速,开始在整个工业中占据主要地位。股份公司则成了加速资本集中、加速垄断形成的有力杠杆,大量中小公司合并为少数大垄断公司或垄断公司兼并大量中小公司,以扩充实力、巩固垄断地位。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组织遍及于各个主要的工业部门。 ——摘编自江满情《中国近代股份有限公司的演变》 材料二 1872年由官方先垫一部分官款,由李鸿章责成大沙船主朱其昂主持向社会招股集资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大型股份制企业一轮船招商局。在1873年制定的章程中表明“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原系仿照西商贸易章程,集股办理”,同时还规定:“资本一百万两为率,先收五十万两作一千股,每股五百两。”投资入股者便是本局股东,拥有由招商局刊印发的“股份票取息手折”,即股票。股票需“编列号数,填写姓名籍贯,并详注股份册”,且可以出让,但“必须先尽本局,如本局无人承受,方许卖与外人”,并规定“不准让与洋人”。虽然开始时集股相当困难,但经过70-80年代的经营,还是取得显著效益。1876年面额100两的招商局股票只值40至50两,到了1882年便涨到200两以上,最高时达270两。据记载,当时社会上对招商局招集资本的反应已是“争相附股”。轮船招商局试办成功,开了中国近代股份制的先河。“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从1873年到1883年在上海募集资本的煤、铁以及其他金属矿业至少20家。 ——摘编自李春梅《从轮船招商局看中国股份制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西方企业组织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此趋势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轮船招商局的特点,并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与西方股份制相比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兴起原因的不同及其影响。 【答案】发展趋势:由中小企业到垄断性大企业;由单一单位公司到多单位(或复合)大公司。 成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政治法律的支持;自由主义(自由竞争)的影响。(每 点, (2)特点:官督商办;已具备近代资本主义股份制的特征。(每点,不同:西方股份制公司的产生是其内部迅速发展的生产技术导致的结果;而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是在学习西方股份制基础之上,为了对外竞争的需要而产生。 影响:吸引和推动了社会上的私人资本积极向近代新式企业投资;促进了中国近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解析】 (1)由材料“以股份公司的形式出现了一些雇工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企业”和“股份公司则成了加速资本集中、加速垄断形成的有力杠杆”,可见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西方企业组织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变大。第二小问,由时间“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联想到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由材料“1862年,英国颁布了股份公司法”可见西方企业组织的发展有立法保障。 (2)由材料“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原系仿照西商贸易章程,集股办理”,结合所学,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已具备近代资本主义股份制的特征。不同点可以从产生的推动力作答,而而影响要从近代化角度突出推动我国近代化进程,同时要肯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62.通过解读历史典例宏观理解人类文明进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与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交换”。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大战对欧洲人的扰乱无与伦比,因为它紧接着“进步的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而来。物质繁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热情信仰使许多人相信,他们正在走向稳定、富足的文明时期。然而,1918年之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了。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等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 示例 现象 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 评述 上海工作与娱乐生活的快节奏反映了上海工业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地小城虽有新式通讯工具但生活节奏很慢,体现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上海与内地时间节奏的差异说明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生活观念的差异。 (1)“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交换”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战争推动欧洲文明进程的主要表现。 (3)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答案】(1)特点:交换内容多样;范围广;欧洲主导;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打破文明孤立隔绝状态(或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不公正性。 (2)原因: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与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阴影;战争的灾难与战前的繁荣(或信仰)形成强烈反差导致人们的失落与困惑;科技发展使战争更具破坏性。 表现:一系列新技术的诞生;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文学艺术创作空间的拓展。 (3)主题:人类文明交流、冲突、动荡、融合中变化、发展。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后,交换内容多样化、范围广,打破了文明孤立的隔绝状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但是在这过程中以欧洲为主导,具有不公正性。 (2)原因:依据材料“大战对欧洲人的扰乱无与伦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与伤亡,这与战前的信仰形成的反差导致了人们的困惑,此外科技对战争破坏性的增强也使人们对西方文明不抱有幻想;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对欧洲文明进程产生了推动作用,即一系列新技术的诞生,促使政府机构职能发生了改变,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文学艺术创作空间的拓展。 (3)综上回答,可以看出人类文明在交流、冲突、动荡、融合中变化、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