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东山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期中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大题有24小题,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孔子作《春秋》,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通过具体的史实呈现微言大义,有褒有贬,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惧。据此可知,中国史学的主要功能是 A. 考据、求真 B. 求真、鉴戒 C. 鉴戒、陶冶 D. 陶冶、考据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不欲载空之言,主张见诸行事”体现出求真,“使乱臣贼子知所戒惧”体现出鉴戒的功能,故B项正确;考据、陶冶无法从材料中体现出来,故ACD项错误 ‎2.阅读表格,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 教育思想 B. 农本思想 C. 民本思想 D. 重农抑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仁者爱人”“民为贵”“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都是强调爱惜百姓、关注民生,体现出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孔子“有教无类”为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未体现教育思想,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都未体现农本思想或重农抑商,与题意不符,排除B、D项。‎ ‎3.下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 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B. 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C. 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答案】B ‎【解析】‎ 我国古代的科技以天文、数学、农学为主,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A错误;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天文、数学、农学等占据主导地位,而物理、化学等占的比例较小,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以传统的科技为主,B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D错误。‎ ‎4.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 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 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 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 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A ‎【解析】‎ 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都是从当时社会出发,试图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答案为A项。只有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等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推崇,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排除C项;董仲舒时的西汉不属于社会转型期,排除D项。‎ ‎5.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为此颁布“禁婚令”,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 B. 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 C. 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 D. 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 ‎【答案】A ‎【解析】‎ 政府虽然颁布了“禁婚令”,但是民间仍然大族之间通婚,这说明民间崇尚门第之风已经成了风俗,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央对地方行政控制的减弱,故B项错误;宗法血缘是皇室传承的依据,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6.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原本是单色,到元末始用朱、墨两色,继而到明末发展为流行的三色、四色。明中期以后,版画发达,刊印书籍有“传奇行于世,无不冠图”之称。雕版印刷的不断进步折射出 A. 市场经济的活跃 B. 文化氛围的宽松 C. 社会需求的强大 D. 社会转型的缩影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印刷术颜色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活跃,排除A。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文化氛围并不宽松,排除B。明朝中期以后,印刷术颜色的变化和版画发达,是市民阶层壮大,适应社会需求的体现,C项正确。不能通过印刷颜色的变化,推断社会转型,而且当时的社会没有出现转型,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7.下列各项对下表格数据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 朝代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59‎ A. 宋明理学取得官方的正统思想地位 B.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 C.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思想控制强化 D. 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改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从表格中官办与民办书院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至清,官办数量逐渐增加直至展主导地位,而民办日益缩小,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文化控制日益严密。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之专制统治的加强·文化统治的强化 ‎8.林则徐到广东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开始购买外国船炮,同时派人翻译外国刊物;可他怕清议派的指责,不敢公开提倡改革。这说明 A. 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精神 B. 清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 C. 西方侵略抑制了社会变革 D. 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林则徐的行为和“不敢公开提倡改革”说明当时的封建士大夫阶层仍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独立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清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故B项错误;西方的侵略刺激了中国人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当时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故D项错误。‎ ‎9.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 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 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批判的是“对君主一人的愚忠”,而大力宣扬“为四万万人效忠”,即为国家民族效忠。所以C项表述符合题意,A、B两项是孙中山批判的对象,D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所以应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内容 ‎10.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在国外获得高中、大学、博士等学历者,分别授予举人出身、进士出身、翰林出身等功名及相应的官职。此举意在 A. 推动洋务运动 B. 融入现代文明 C. 加快立宪进程 D. 削弱革命力量 ‎【答案】D ‎【解析】‎ ‎“意在”表示目的,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融入现代文明”不是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故B项错误;清政府本意不想立宪,故C项错误;20世纪初中国革命风潮风起云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拉拢留学生,削弱革命力量,故D项正确。‎ 点睛:目的类选择题设问通常有目的、旨在、意在、意图等,解题的关键是找准目的的主语,然后根据选项与主语的逻辑远近来进行判断。本题中主语是“清政府”,B项不是清政府最想达到的目的,即不是主观目的,因此排除;D项是其最想达到的目的,故D项正确。‎ ‎11.毛泽东曾说:“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则是 A. 群众路线 B. 实事求是 C. 独立自主 D. 党的领导 ‎【答案】B ‎【解析】‎ ‎“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体现了毛泽东根据战场实际,采取灵活的作战策略和军事路线,反映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原则,故B项正确;群众路线指的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正确处理国共关系的原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党的领导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引导和向导作用,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12.1951年,发生了关于戏剧发展的争论。有人主张全部继承京剧,有人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还有人就京剧和地方戏谁为主的问题进行了争论。对此,毛泽东提出 A.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B. “百家争鸣,自由发展”‎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文艺为人民服务”‎ ‎【答案】A ‎【解析】‎ ‎“发生了关于戏剧发展的争论”属于艺术问题,对艺术问题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的方针,故A项正确;“百家争鸣”属于学术问题,故B项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的范畴,故C项错误;“文艺为人民服务”提出于1979年,故D项错误。‎ ‎13.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水平 B. 对外政策 C. 世界潮流 D. 科技实力 ‎【答案】B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确立了“一边倒”的方针,此时俄语成为我国第一外语;二十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故B项正确;经济水平、科技实力和中国外语语种的变化无关,故AD项错误;“世界潮流”属于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因素,故C现错误。‎ 点睛:主要原因是造成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原因中占主要位置的原因,判断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从主观角度考虑。本题的B项相对材料来说就是主观原因,C项是客观原因。‎ ‎14.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15.“随着战争的结束和雅典唯一可以运用自己的威信来调节贵族和民众之间的伯里克利的去世,国内的矛盾逐渐开始变得无法控制,苏格拉底和普罗塔哥拉的冲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爆发的”这样的社会境况指的是 A. 雅典民主政治达到空前繁荣 B. 人民的道德价值观重新建立 C. 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 D. 片面追求功利导致道德沦丧 ‎【答案】D ‎【解析】‎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空前繁荣,故A项不符合材料“伯里克利的去世”;伯里克利去世后,国内的矛盾逐渐激化,片面追求功利导致道德沦丧,这是苏格拉底和普罗塔哥拉冲突的根本,故D项正确,B项错误;“人在社会中地位日益突出”是智者运动的背景,故C项错误。‎ ‎16. 1600年,布鲁诺因“异端思想”罪被烧死;1633年,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被迫公开宣布放弃自己关于地动学说的科学信仰。而到了1662年,伦敦成立皇家学会;1666年,巴黎成立法兰西科学院。此变化最能说明( )‎ A. 基督教神学无法抵挡住科学的进步 B.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推动科学的进步 C. 法国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D. 科学的进步促使宗教影响逐渐消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600年,布鲁诺因“异端思想”罪被烧死;1633年,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被迫公开宣布放弃自己关于地动学说的科学信仰”和“而到了1662年,伦敦成立皇家学会;1666年,巴黎成立法兰西科学院”可知,基督教神学无法抵挡住科学的进步,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思想兴起于17—18世纪,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未体现科学的进步促使宗教影响逐渐消失,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7.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这表明孟德斯鸠对自由的看法是 A. 自由是人的一种心境体验 B. 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 C. 自由的条件是安全有保障 D. 自由是法律许可范围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中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即自由的条件是安全有保障,C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C。‎ ‎18.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 A. 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 挑战了教会权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不再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A、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表达错误,故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实质 ‎19.19世纪中期,“原来的上帝观念最终彻底被打破,上帝从整个自然中被驱逐出去,代之以永恒的、必然的规律。可以说,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历史过程……在他革命成功的时候,才得以完成。”材料指的是(  )‎ A.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把上帝从世俗中驱逐出去 B. 哥白尼的“日心说”把上帝从天文学领域驱逐出去 C. 牛顿的经典力学把神从无生命的领域中驱逐出去 D. 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把神从有生命的世界中彻底驱逐出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打破了神学的禁锢,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故D项正确;A项是16世纪,排除;B项是16世纪,排除;C项是17世纪,排除。‎ ‎【点睛】时间信息“19 世纪中期”是解题的关键。‎ ‎20.“他认为一个物理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每个部分都起着特殊的作用,每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由此可见,“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A. 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B. 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 C. 阐述了相对论的价值 D. 总结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信息“每一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可判断得出此人是牛顿,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总结了物体运动的规律,故D项正确;伽利略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故AB错误;爱因斯坦阐释了相对论的价值,故C项错误。‎ 点睛:判断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找准材料的关键信息,然后据此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排除即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每一种运动和变化都能由运行规律来解释”,由此定位牛顿的经典力学。‎ ‎21.早期印象派画家认为“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可见,这一画派强调 A. 景色的虚幻特征 B. 景物的瞬间真实 C. 个体感受的表达 D. 景物的细节描绘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 说明早期印象派强调景物的瞬间真实,故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材料信息。‎ ‎22.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肯定牛顿的发现 A. 直接推动天文学的革命 B. 使人类彻底摆脱神学的束缚 C. 促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生活 D. 促成理性与思想的自由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可以看出牛顿的发现是促进了理性思想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B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中的“关注现实世界”与材料无关。‎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牛顿发现的意义 ‎23.19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兴趣了浪漫之风,艺术家、文学家们期望通过以自己的创作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属于这一类型作品的一组是 A. 《巴黎圣母院》《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 《田园交响曲》《日出·印象》‎ C. 《英雄交响曲》《战争与和平》‎ D. 《唐璜》《田园交响曲》‎ ‎【答案】D ‎【解析】‎ ‎【详解】19世纪初,浪漫之风,可知题干要求考生选出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作品,A项分别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绘画;B项是浪漫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美术;C项是浪漫主义音乐和现实主义文学;D项是浪漫主义文学和音乐,符合题意。‎ ‎24.下图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 ‎ A. 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 B. 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 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 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答案】B ‎【解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两幅画都采用夸张变形的形式来表现内心感受,属于现代派绘画,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做好这类选择题的前提是审题,特别是突出对题目提供的图片进行仔细分析,这要求做到“三看三思”:1、对图片要“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2、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 ‎25.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文明区域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代希腊 普罗塔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古代中国 孔子 仁者爱人 孟子 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材料二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外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什么?‎ ‎(2)材料二黄宗羲与卢梭在思想主张方面最主要的相似之处?如何理解“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条件;指出近代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答案】(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2)相同点:都反对君主专制。‎ 理解:黄宗羲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本质上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启蒙思想实质上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3)条件:思想上:西方文化传人中国;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政治上:民族危机的加深 社会实践: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材料一表格古代儒家思想家和西方智者运动思想家均是从人与人类社会思考问题。‎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表格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从反对君主专制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黄宗羲代表明清时期思想特点回答,启蒙运动思想从实质和影响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角度回答。‎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二 智者学派认为,正义、美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相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苏格拉底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行为。‎ 材料三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古希腊思想家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3)材料三提出怎样的思想主张,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 ‎(4)材料四中“新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什么?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有了怎样的发展?‎ ‎【答案】(17分)‎ ‎(1)观点: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提倡礼法,重视道义,倡导诚信等。(4分)‎ ‎(2)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普罗塔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苏格拉底主张研究人本身。(3分)‎ ‎(3)主张: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使人文主义宣扬的对人自己能力的尊重得到进一步强化。(3分)‎ ‎(4)新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近代科学的兴起、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西欧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发展到理性主义,主张构建“理性王国”(即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1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并结合智者学派、普罗塔格拉和苏格拉底主张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归纳主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人文主义宣扬的对人自己能力的尊重得到进一步强化角度回答。‎ ‎(4)第一小问新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从经济、阶级、科学发展、思想进步以及封建制度阻碍等回答;第二小问发展到理性主义,主张构建“理性王国”角度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材料三 ‎ ‎ ‎ 材料四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分别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三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 ‎(3)材料四“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是指怎样的社会状况?它给欧洲文坛带来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答案】(1)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国家分裂、外族侵扰、政府苟且偷安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3)状况:资本家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的统治,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影响: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兴起。‎ ‎(4)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代的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解析】‎ ‎【详解】(1‎ ‎)李白的诗词结合所学从盛唐时代特征分析回答;辛弃疾的词结合所学从体现国家分裂与外族侵扰角度分析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蒙娜丽莎》可知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人文主义思想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和所学从工业革命引起社会贫富不均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角度回答。‎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路口的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主要科技成果: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点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解析】‎ ‎【详解】(1)题目要求答出城市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看过材料后,发现有“1868年”、“英国”字样,可以结合所学推断,答案要点应该是工业革命背景的相关内容。所以,首先就应该答出“工业革命”,这是大背景。而工业革命也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中,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增加了,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 ‎(2)题目给出的时间限制条件是20世纪,需要阅读从第2段到最后一段内容。第3段说1914年美国出现了“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与电等的发明。第6段明显地告诉考生,计算机的发明也是答案要点。再读后面两段,应该注意到“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字样,这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此外,还必须注意,材料内容始终是围绕着欧美国家是如何应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即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交通信号灯的产生于改进就无从谈起,所以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也是推动力之一。但是,题目要求回答科技方面的内容,所以应该回答城市交通问题产生与演变背后的技术原因,即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造成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 ‎【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