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上语文课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_鲁教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归纳阅读1感知 扩展阅读2 作者 阅读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丁肇中(1936——),美国 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 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 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 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 粒子( “J”粒子),并导致了一 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 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 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者简介: 读准下列生字的音。 丁肇( )中 埋没( ) 彷( )徨( ) 儒( )家 华裔( ) 论( )语 中庸( ) zhào mò páng huáng rú yì lún yōng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修身: 齐家: 袖手旁观: 推究事物的道理。 获得知识。 端正心思。 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 整体感知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v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v 格,探察、探究。 v 物,物体、事物。 v 致,达到、得到。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 然科学的问题。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 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 的真相。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 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 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 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 少的。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 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 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7、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 v深层探究 (1)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 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 一样不一样?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 么? (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6)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 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7)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8)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9)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 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 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 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0)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 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 可少的。 (11)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 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 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 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2)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 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 ①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 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②误以为埋头读书可 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③以自己的 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13)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 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写法赏析: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阐 明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应该有格物致 知精神? v 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 v 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v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v 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意义等。 •各抒己见 同学们,学完课文后,相信你对 “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联想一 下,我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 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 活事例?或者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 名言或历史故事? •板书设计 拓展迁移: 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 现实意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