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断句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断句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断句 学案 一、考点针对练 ‎1.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赵 且 伐 燕 苏 代 为 燕 谓 惠 王 曰 今 者 臣 来 过 易 水 蚌 方 出 曝 而 鹬 啄 其 肉 蚌 合 而 拑 其 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战国策》)‎ 解析:解答这道题,要先通读画线语段,了解其大意,然后划分层次。赵国攻打燕国是第一个层次,然后“苏代”作为主语,直到“曰”构成第二个层次的划分,“来”和“过”是两个动词,应该分开来,构成第三个层次的划分,第一个“而”分开前后两个部分,这样就能基本将层次划分出来了。‎ 答案: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参考译文]‎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合上蚌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死蚌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变成死鹬了。’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2.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古 之 君 子 其 责 己 也 重 以 周 其 待 人 也 轻 以 约 重 以 周 故 不 怠 轻以 约 故 人 乐 为 善 (韩愈《原毁》)‎ 解析:断句要把握住文段的内在韵律。“其责己也……其待人也……故……故……”值得关注。本段难点是“也”字后要不要断开,考生容易在“也”字后断开。此文中的“也”不是句末语气词,而是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以把韩愈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等句子迁移过来。‎ 答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他人宽容而简约。要求自己严格全面,就不会懈怠。对别人宽容简约,因此别人都乐意做善事。‎ ‎3.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左 氏 艳 而 富 其 失 也 巫 榖 梁 清 而 婉 其 失 也 短 公 羊 辩 而 裁 其 失也 ‎ 俗 若 能 富 而 不 巫 清 而 不 短 裁 而 不 俗 则 深 于 其 道 者 也 故 君 子 之 于 春 秋 没 身 而 已 矣 ‎(选自《全晋文》)‎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虚词,如“则深于其道者也”中的“则”一般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面要断开;二是文言语句的句式特征,如“其失也巫”“其失也短”“其失也俗”句式一致,其后面需断开。‎ 答案: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 ‎[参考译文]‎ ‎《左传》文辞华丽而且材料丰富,它的缺点是多叙述鬼神之事;《榖梁传》辞清义通而且含蓄委婉,它的缺点是资料短缺不足;《公羊传》叙事分明并且善于裁断,它的缺点是流于粗疏。如果能够材料丰富但不叙述鬼神之事,辞清义通又避免资料不足,善于裁断却不流于粗疏,那么它对文章之道的探究就是深入的,所以君子对于《春秋》,是要终身学习的。‎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公 既 归 则 益 召 其 生 平 故 人 者 与 痛 饮 不 事 事 而 里 人 邓 生 者 妄人 也 构 小 衅 诟 公 公 门 下 奴 客 忿 欲 殴 邓 生 公 大 笑 悉 召 之 与 饮 皆 醉 邓 生 乃 免 ‎(选自侯方域《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解析:断句时,要注意文段中的固定句式及标志性词语,如“者”“也”等均应放在句尾。然后根据大意断句即可。‎ 答案:公既归/则益召其生平故人者/与痛饮/不事事/而里人邓生者/妄人也/构小衅诟公/公门下奴客忿/欲殴邓生/公大笑/悉召之与饮/皆醉/邓生乃免 ‎[参考译文]‎ 司成公回家后,则更加频繁召集他平时的好友,与他们痛饮,不做事。同乡的邓生,是个无知妄为的人。他编造一些小过失来指责司成公,司成公的门生家奴都很愤怒,想殴打邓生。司成公(不在意地)大笑,把他们都招过来饮酒,都喝醉了,邓生于是免去一劫。‎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时 巡 抚 欧 阳 铎 均 田 赋 仪 佐 之 以 治 苏 者 推 行 于 旁 郡 坐 与 操 江王 学 夔 讨 贼 败 绩 停 俸 戴 罪 未 几 殪 贼 江 中 进 秩 一 等 迁 山 西 右 参 政 分 守 冀 宁 寇 抵 清 源 城 仪 洞 开 城 门 寇 疑 引 去 ‎(选自《明史》,有删改)‎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先通读文段,然后根据句中的实词、虚词等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如“未几”前后应该断开,“进秩一等”后也应断开。‎ 答案:时巡抚欧阳铎均田赋/仪佐之/以治苏者推行于旁郡/坐与操江王学夔讨贼败绩/停俸戴罪/未几/殪贼江中/进秩一等/迁山西右参政/分守冀宁/寇抵清源城/仪洞开城门/寇疑引去 ‎[参考译文]‎ 当时巡抚欧阳铎实行均田赋税,王仪辅佐他,将治理苏州的方法推行到邻近的郡县。后因为与操江王学夔讨贼失败,王仪被停俸戴罪留任。不久,(因)使贼寇淹死在江中,他的官阶进了一级,升为山西右参政,分别掌管冀、宁。贼寇抵达清源城,王仪大开城门,贼寇心有疑虑而退兵。‎ ‎6.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今 人 谓 后 三 日 为 外 后 日 意 其 俗 语 耳 偶 读 唐 逸 史 裴 老 传 乃 有此 语 裴 大 历 中 人 也 则 此 语 亦 久 矣 (陆游《外后日》)‎ 解析:先熟悉语句,凭语感感知语句结构;重点抓住文言虚词进行断句,必要时可结合语境进行语法分析。“外后日”指紧接在后天之后的那一天,所以应在“外后日”后断开;“耳”在这里作语气词“罢了”,故其后也应断开;“唐逸史裴老传”是一篇文章,和前面的“偶读”构成一个动宾结构,其后也应断开;“乃”是副词“竟然”,承接上文交代了首句的说法的来源,“此语”后可断开;接着,对“唐逸史裴老传”中的“裴老”作介绍,所以在“裴”后断开;“也”是表判断的语气词,其后也要断开。‎ 答案:今人谓后三日为外后日/意其俗语耳/偶读唐逸史裴老传/乃有此语/裴/大历中人也/则此语亦久矣 ‎[参考译文]‎ 现在的人说今天之后的第三天为外后日,我原以为这只是俗语罢了。偶然读《唐逸史·裴老传》,发现里边竟然有这句话。裴老,是大历中人,那么这句话也已经很久了。‎ ‎7.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一 齐 人 傅 之 众 楚 人 咻 之 虽 日 挞 而 求 其 齐 也 不 可 得 矣 引 而 置之 庄 岳 之 间 数 年 虽 日 挞 而 求 其 楚 亦 不 可 得 矣(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解析: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最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如“一齐人”“众楚人”是名词,“傅”“咻”“挞”“得”“引”“置”等为动词。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对称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与两个“不可得矣”。‎ 答案: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参考译文]‎ 一个齐国人教他固然不错,可是他的许多楚国同胞整天和他说楚国话,就算每天用鞭子督促他,想让他学好齐国话也是很困难的;可要是把他带到齐国的街巷之间住上几年,那时你就是天天鞭打他,强迫他再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8.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 之 豪 放 奇 险 则 过 之 而 温 丽 靖 深 不及 也 所 贵 乎 枯 淡 者 谓 其 外 枯 而 中 膏 似 淡 而 实 美 渊 明 子 厚 之 流 是 也 若 中 边 皆 枯 淡 亦 何 足 道。‎ ‎(节选自苏轼《评陶韩柳诗》)‎ 解析:“退之”是韩愈,“豪放奇险”和“温丽靖深”都是诗歌风格,“过之”和“不及”照应,所以在“而”之前断开;“谓”后面引领说的具体内容,和前面断开;“渊明子厚之流”是一个整体,和前面断开;“皆枯淡”和后面“亦何足道”应该断开。再结合语句意思断句即可。‎ 答案: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参考译文]‎ 柳宗元的诗比不上陶渊明的,却比韦应物的好。韩愈文风豪放奇险的气势超过了他,但温和华丽精微深沉的细节却比不上他。喜欢枯瘦淡然风格的人,常说表面枯瘦而实质丰满,表面淡然而实质美好,陶渊明和柳宗元就是这样的。但如果表里全都枯瘦,风格淡然又有什么用呢?‎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是琴之材,桐之为也。始 桐 之 生 邃 谷 据 盘 石 风 雨 之 所 化 云 烟 之 所蒸 文 炳 彪 凤 质 参 金 玉不 为 不 良 也。使攻者制之中其制,修之畜其用,斫以成之,饰以出之,上而君得之,可以荐清庙,设大廷;下而士人得之,可以宣气养德,道情和志。何至黟然邪然,为腐材置物邪?‎ 答案:始桐之生邃谷/据盘石/风雨之所化/云烟之所蒸/文炳彪凤/质参金玉/不为不良也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 真 而 理 不 赝 即 事 赝 而 理 亦 真 不 害 于 风 化 不 谬于 圣 贤 不 戾 于 诗 书 经 史 若 此 者 其 可 废 乎?‎ 答案: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若此者/其可废乎 二、高考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③,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选自《明清散文》)‎ ‎[注] ①僦(jiù)居:租房。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缗(mín):在这里指杂芜。‎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盖去县三十里       去:距离、相距 B.不独一时之所适 适:适意、舒适 C.而中无留滞 中:中间、里面 D.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僭:谦辞,超越本分 解析:选C 中:心中。‎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选D A项,代词,代“旧国旧都”/动词,去、往。B项,副词,经常,常常/副词,每次。C项,副词,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名词,伞。D项,均为介词,在。‎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里居、悠然自得的生活。‎ 解析:选B 写泰山等是为了与马鞍山对比:“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表明“悠然”独在“兹山”,且“所以自忘”的悠然心态也是居此山之后。‎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公 行 天 下 尝 登 泰 山 览 邹 峄 历 嵩 、少 间 涉 两 海 入 闽 、越 之 隩 阻兹 山 何 啻 泰 山 之 礨 石 解析:可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加以断句。把握“览……”“历……”“涉……”“入……”四处相同的句式结构,可帮助断句。‎ 答案: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断对一处不给分,断对两处或三处给1分,断对四处或五处给2分,断对六处给3分)‎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4分)‎ 译文: ‎ ‎  ‎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4分)‎ 译文: ‎ 答案:(1)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取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把它作为亭子的名字。(“构”,建造,1分;“其中”,在园子中,1分;“以为”,把……作为,1分;句意通顺,1分)‎ ‎(2)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负”,依仗,1分;“杰特”,杰出,1分;“为……所”,表被动,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才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现在淀山公一天比一天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取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把它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作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心中无阻塞之处,看到天地间的万物,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被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法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20分)‎ 学 舍 记 ‎[宋]曾巩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自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汴,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①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 今天子至和②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 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 ①筥(jǔ):圆底竹筐。②至和:宋仁宗年号。‎ ‎1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并:比肩 B.家事亦滋出 滋:生发 C.而冒犯以勤也 冒犯:遭遇 D.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遂 :实现 解析:选B 这里的“滋”应为“增多”或“接连(产生)”的意思。‎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选C C项,均相当于“而”,表承接。A项,副词,加强判断/连词,表承接,就。B项,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助词,表示被动。D项,代词,自己/代词,其中的。‎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叙述学习“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语言朴素,看似平平说起,却包含了作者关注“道”与“文”的内容,为后面述志奠定了基础。‎ B.因家庭变故多,曾巩为生计四处奔波,历尽艰辛;文章用一组排比句,在不动声色中将跌宕起伏的经历描绘到极致,读来令人动容。‎ C.面对漂泊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作者仍然泰然自若,一有空闲,就看书学习。这都是因为有坚定的追求,“遂其志而有待也”。‎ D.本文既可看作是求学记,又可看作是作者前半生的自传总结,最后一段表明曾巩安于贫困,不求闻达、蔑视权贵的高贵品质。 ‎ 解析:选D “最后一段表明曾巩安于贫困,不求闻达、蔑视权贵的高贵品质”错误,由文中“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也是“求闻达”的,“蔑视权贵”在文中没有依据。‎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天 倾 地 坏 殊 州 独 哭 数 千 里 之 远 抱 丧 而 南 积 时 之 劳 乃 毕 大 事 此 予 之 所 遘 祸 而 忧 艰 也 解析: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如文段中的“乃”“此”‎ 都可放句首,“也”大都在句尾,此外,这个语段里四字停顿是关键句式。‎ 答案: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5分) ‎ 译文: ‎ ‎(2)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3分)‎ 译文: ‎ 答案:(1)对于如何修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我都有很多方面没有考察分析。(“为身”“治人”“损益”“考观”“至”各1分)‎ ‎(2)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若”“易”“志”各1分)‎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便跟随老师读书,然而这时候,正以与家人小孩们打打闹闹、四处玩耍为乐,不知道好好读书。十六七岁时,看六经中的话与古今作家的文章,有超过常人的见解,才懂得好好读书,从此就一心一意读书希望将来能与古今作家比肩。‎ 然而这时候,家中的事也就接连发生了。从那以来,西北方我到过陈州、蔡州、谯州、汴州,到达京师;东方我渡过大江,放舟运河,越过五湖,到达东海边;南方我乘船沿长江而上,抵达夏口,远望洞庭湖,直达南海之滨。这便是我进入社会而奔走四方的情形。那蛟鱼伏藏、波涛汹涌、激流转石的大河,那江河中的风波和浓雾毒瘴,到处是难以预料的危机,这便是我只身漂泊、寄居远方而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衣食药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竹筐之类琐碎的小事,都是必须由我操办而用以养亲活口的。那年父亲忽然病故,一下子仿佛天倾地裂,在他乡独自痛哭,从数千里之外,运着父亲的灵柩南归,又经过多时的操劳,才完成安葬的大事,这就是我遭家祸而丧父的情形。母亲的意愿,以及弟弟结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内外亲属的问候庆吊,这些就是我终日忙忙碌碌还办不到的。‎ 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尽,加上又多病,能用言语叙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两点粗略的情况。得到一点空闲时间,便拿起书本学习,对于如何修身治民,对社会现存的一切何者当增、何者当损,我都有很多方面没有考察分析。因此也就不能专心致志地思考,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从而追赶古今的作家,取得可与他们相比的成绩,以满足我的爱好和向往之情,这就是我回顾自己而深为叹息的。‎ 当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扰和事故之多更加严重,我的力量实在无法应付,于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里读书。有人嫌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说它太窄小,我回头笑着说:“‎ 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汤,虽穷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等待着机会。我所恨的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圣贤们的大道,可是学问还达不到;至于文章,是我平生的爱好和向往,倒是常常写作而没有空闲过。至于那建筑坚固、木材美好、高大壮观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聪明豪俊、有优越条件和强大势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这样愚拙的人,怎么能改换了自己的志趣,转而去追求那些呢?”于是我一一叙述了自己从少小到成年的经历,以及个人的爱好和向往之心,写成这篇《学舍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