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4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江苏省苏州市五校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五校2020届高三12月月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S-32 Ba-137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糖类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淀粉分子中不含的元素是( ) A. 氢 B. 碳 C. 氮 D. 氧 【答案】C 【分析】此题属于一道简单题目,考点为营养物质中糖类的组成元素。 【详解】淀粉属于多糖,分子组成为(C6H10O5)n,组成元素为C、H、O,不含N元素;故选C。 2.下列有关氧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表示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 B.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 水分子的电子式: D. 乙酸甲酯的结构简式:HCOOC2H5 【答案】A 【详解】A.在原子符号表示中,元素符号左下角为质子数,左上角为质量数,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所以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可表示为,A正确; B.O是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6,最外层有6个电子,B错误; C.H2O分子中O原子与2个H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不是离子键,C错误; D.乙酸甲酯是由乙酸CH3COOH与甲醇CH3OH形成的酯,结构简式为CH3COOCH3,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硅酸钠溶液呈碱性,可用作木材防火剂 B. 氧化铝的熔点很高,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 C.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可用作制溴工业中溴的吸收剂 D. 乙烯具有还原性,可用作水果的催熟剂 【答案】B 【详解】A.硅酸钠溶液不可燃,不支持燃烧,因此可用作木材防火剂,A错误; B.氧化铝是离子化合物,熔点很高,因此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B正确;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用作制溴工业中溴的吸收剂,C错误; D.乙烯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因此可用作水果的催熟剂,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4.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pH=12的溶液:Na+、K+、NO3-、ClO- B. 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Na+、NH4+、Cl-、CH3COO- C. 1.0 mol·L-1的KNO3溶液:Fe2+、H+、SO42-、I- D. 0.1 mol·L-1 Ba(OH)2溶液:Al3+、NH4+、NO3-、HCO3- 【答案】A 【详解】A. pH=12溶液显碱性,含有大量的OH-,OH-与选项离子Na+、K+、NO3-、ClO-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A正确; B.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显酸性,含有大量的H+,H+与CH3COO-会发生反应产生弱酸CH3COOH,不能大量存在,B错误; C.1.0 mol·L-1的KNO3溶液中,Fe2+、H+、NO3-、I-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D. 0.1 mol·L-1 Ba(OH)2溶液中,OH-与Al3+、NH4+、HCO3-都会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5.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提纯、收集Cl2、尾气处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制取Cl2 B. 除去Cl2中的少量HCl C. 收集Cl2 D. 吸收尾气中的Cl2 【答案】A 【详解】A、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需要加热,缺少酒精灯,不能制备氯气,故A符合题意; B、HCl极易溶于水,食盐水可抑制氯气的溶解,图中装置可除去杂质,故B不符合题意; C、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图中向上排空气法可收集,故C不符合题意; D、氯气与NaOH反应,图中装置可处理尾气,故D不符合题意。 【点睛】易错点是选项A,学生平时不记对反应条件,对反应条件考查是选择题中实验设计与评价中常考的内容,也是学生失分的地方,因此平时记忆反应方程式时,需要记全、记准。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新制Cu(OH)2悬浊液中加入蔗糖溶液,加热,出现红色沉淀 B. 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蛋白质变性,出现白色沉淀 C. 常温下,向浓硫酸中加入铁片,铁片溶解 D. 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铜粉,铜粉溶解 【答案】D 【详解】A、含醛基的物质能与新制的Cu(OH)2反应,加热煮沸后产生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蔗糖不含﹣CHO,故A错误; B、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蛋白质发生了盐析,加入重金属离子的盐时,蛋白质会发生变性,故B错误; C、由于铁与浓硫酸在常温下发生钝化,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导致铁片不溶解,故C错误; D、Cu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铜、氯化亚铁,离子方程式为Cu+2Fe3+=Cu2++2Fe2+,铜粉溶解,故D正确。 7.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室温下用稀NaOH溶液吸收Cl2:Cl2+2OH−ClO−+Cl−+H2O B. 用铝粉和NaOH溶液反应制取少量H2:Al+2OH−+H2↑ C. 室温下用稀HNO3溶解铜:Cu+2+2H+Cu2++2NO2↑+H2O D. 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2SiO3+2H+H2SiO3↓+2Na+ 【答案】A 【分析】A.Cl2与NaOH反应生成NaCl、NaClO和H2O;B.电荷不守恒; C.不符合客观事实; D.应拆分的物质没有拆分; 【详解】A.NaOH为强碱,可以拆成离子形式,氯气单质不能拆,产物中NaCl和NaClO为可溶性盐,可拆成离子形式,水为弱电解质,不能拆,故A正确; B.该离子方程式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 =2AlO2-+3H2↑,故B错误; C.室温下,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Cu+2NO3-+8H+=2NO↑+3Cu2++4H2O,故C错误; D.Na2SiO3为可溶性盐,可以拆成离子形式,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 ,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A. 【点睛】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从反应原理进行判断,如反应是否能发生、反应是否生成所给产物等;②从物质存在形态进行判断,如拆分是否正确、是否正确表示了难溶物和气体等;③从守恒角度进行判断,如原子守恒、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等;④从反应的条件进行判断;⑤从反应物的组成以及反应物之间的配比进行判断。 8.短周期主族元素W、X、Y和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阴离子核外电子数与X原子的内层电子数相同,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Y的单质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最大,Z是金属性最强的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r(W)<r(X)<r(Y)<r(Z) B. W、X、Y、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 C. W与X可形成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D. 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比Y的强 【答案】C 【分析】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考古用的是14C,故X为C元素;Y的单质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最大,故Y是N元素;Z是金属性最强的短周期元素,应为Na,W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则W为H元素,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考古用的是14C,故X为C元素;Y的单质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最大,故Y是N元素;Z是金属性最强的短周期元素,应为Na,W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则W为H元素,由此可知W为H、X为C、Y为N、Z为Na元素; 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有元素中H原子半径最小,则原子半径:H<N<C<Na,故A错误; B.W、X、Y、Z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1+4+5+1=11,故B错误; C.如乙烷、乙烯等,存在碳碳键,则非极性键,故C正确; D.非金属性N>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硝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故D错误。 9.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 N2(g)NH3(g)NH4Cl(aq) B. Fe(s)FeCl2(s)Fe(OH)2(s) C. MgO(s)MgSO4(aq)Mg(s) D. S(s)SO2(g)BaSO3(s) 【答案】A 【详解】A、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N2、H2反应生成氨气,氨气与氯化氢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氯化铵,故A正确; B、因为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则铁与氯气反应生成三氯化铁,而不是氯化亚铁,不能实现转化,故B错误; C、氧化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电解硫酸镁溶液,本质为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得不到镁单质,故C错误; D、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盐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所以二氧化硫与氯化钡不反应,故D错误。 【点睛】易错点是选项D,因为盐酸酸性强于亚硫酸,因此BaCl2溶液中通入SO2,无沉淀,类似的有CaCl2溶液中通入SO2,也无沉淀,但SO2通入Ba(NO3)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类似的还有CO2分别通入CaCl2、BaCl2、Ca(NO3)2溶液中,均无沉淀。 10.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Na-CO2二次电池,将NaClO4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3CO2+4Na2Na2CO3+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电时,ClO4-向负极移动 B. 充电时释放CO2,放电时吸收CO2 C. 放电时,正极反应为3CO2+4e-=2CO32-+C D. 充电时,阳极反应为Na++e-=Na 【答案】D 【分析】A.放电时,Na失电子作负极、Ni作正极,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B.放电时Na作负极、Ni作正极,充电时Ni作阳极、Na作阴极,则放电电池反应式为3CO2+4Na2Na2CO3+C、充电电池反应式为2Na2CO3+C3CO2+4Na; C.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Na-e-=Na+、正极反应式为3CO2+4e-=2CO32-+C; D.充电时,原来的正极作电解池的阳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详解】A.放电时,Na失电子作负极、Ni作正极,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ClO4-向负极移动,A正确; B.放电时Na作负极、Ni作正极,充电时Ni作阳极、Na作阴极,则放电电池反应式为3CO2+4Na2Na2CO3+C、充电电池反应式为2Na2CO3+C3CO2+4Na,所以充电时释放CO2,放电时吸收CO2,B正确; C.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Na-e-=Na+、正极反应式为3CO2+4e-═2CO32-+C,C正确; D.充电时,原来的正极Ni作电解池的阳极,Na作电解池阴极,则正极发生的反应为原来正极反应式的逆反应,即2CO32-+C-4e-=3CO2,负极发生的反应为Na++e-=Na,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明确充电电池中正负极、阴阳极发生反应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得0 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 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得0 分。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 反应4Fe(s)+3O2(g)=2Fe2O3(s)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ΔH>0 C. 3 mol H2与1 mol 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6×6.02×1023 D. 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温度越高淀粉水解速率越快 【答案】C 【分析】A.还有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 B.依据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H-T△S<0分析; C.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 D.酶有最佳温度,温度过高会降低酶的催化活性。 【详解】A.原电池工作时,化学能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电能,部分转化为热能,A错误; B.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H-T△S<0,已知常温常压下反应4Fe(s)+3O2(g)=2Fe2O3(s)可以自发进行,△S<0,满足△H-T△S<0,△H<0,该反应是放热反应,B错误; C.3mol H2与1mol N2混合反应生成NH3,由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因此生成氨气的物质的量小于2mol,转移电子小于6mol,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6×6.02×1023,C正确; D.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适宜温度淀粉水解速率加快,但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酶的催化活性降低甚至消失,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点睛】本题考查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原电池、淀粉水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等知识,明确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为解答关键,注意酶的催化活性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12.Y是合成香料、医药、农药及染料的重要中间体,可由X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得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B. X、Y分别与足量H2加成后的分子中均含有手性碳原子 C. Y可以发生显色、氧化和还原反应,还可以与甲醛发生缩聚反应 D. 1mol的X、Y分别与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 【答案】BC 【分析】A.X含有饱和碳原子,具有甲烷的结构特征; B.苯环、碳碳双键都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手性碳原子应连接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C.Y含有酚羟基和碳碳双键,具有酚、烯烃的性质; D.X中酚羟基、酯基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Y中酚羟基、酯基可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酯基可水解生成酚羟基和羧基。 【详解】A.X分子中含有饱和碳原子,具有甲烷的结构特征,因此所有的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个平面上,A错误; B.苯环、碳碳双键都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反应后连接甲基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连接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B正确; C.Y含有酚羟基和碳碳双键,酚羟基可发生显色反应,碳碳双键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酚可与甲醛发生缩聚反应,C正确; D.X中酚羟基、酯基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1mol可与3molNaOH反应,Y中酚羟基、酯基可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酯基可水解生成酚羟基和羧基,则1molY可与3molNaOH反应,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C。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把握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注意酚、羧酸、酯的性质的应用,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浊液变清 苯酚的酸性强于H2CO3的酸性 B 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 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 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 Fe2+的氧化性强于Cu2+的氧化性 D 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Ksp(AgCl) >Ksp(AgI) 【答案】B 【分析】A项,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 B项,CCl4将I2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项,Fe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Cu2+的氧化性强于Fe2+; D项,向NaCl、NaI的混合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NaCl、NaI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AgCl、AgI溶度积的大小。 【详解】A项,向苯酚浊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浊液变清,发生反应+Na2CO3→+NaHCO3,酸性:H2CO3HCO3-,A项错误; B项,向碘水中加入等体积CCl4,振荡后静置,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显紫红色,说明CCl4将I2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B项正确; C项,向CuSO4溶液中加入铁粉,有红色固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Fe+Cu2+=Fe2++Cu,根据同一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氧化性Cu2+Fe2+,C项错误; D项,向NaCl、NaI的混合稀溶液中滴入少量稀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说明先达到AgI的溶度积,但由于NaCl、NaI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AgCl、AgI溶度积的大小,D项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探究、萃取的原理、氧化性强弱的判断、沉淀的生成。易错选D项,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忽视NaCl、NaI的浓度未知,思维不严谨。 14.25 ℃时,NaCN溶液中CN- 、HCN浓度所占分数(δ)随pH变化的关系如下图甲所示。向10 mL 0.01 mol·L-1 NaCN溶液中逐滴加入0.01 mol·L-1的盐酸,其pH变化曲线如下图乙所示。 下列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pH=7溶液:c(Cl-)=c(HCN) B. 图甲中a点的溶液:c(CN-)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