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15-16班)卷·2018届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无答案
景德镇市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15、16)班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的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之中,有一种可贵的思想,叫做循序渐进。这一思想发端于《老子》,《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段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荀子集诸家之说而加以改造,乃化为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发展到南宋,再经朱熹的创造性总结,遂成“循序而渐进”的至理名言。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 “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思想有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无孔不入。结果,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后来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 (陈祖武《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循序渐进”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之一,探究这一思想的渊源可追溯至《老子》。 B.世间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循序渐进”历经发生、发展、改造、总结,最终成为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 C.“为而不争”的涵义是在生活中,只需埋头苦干,接受命运的安排,遇到困难,不去斗争,便能寻求到内心的安宁。 D.《道德经》中“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讲的就是“为而不争”这一思想。 2.下列不能全面反映“循序渐进”内涵的一项是( ) A.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 B.真积力久则入。—— 战国•荀子《劝学》 C.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明•胡居仁《丽泽堂学约》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的态度。 B.荀子能提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样的至理名言,是因为站在了前人孔子的肩膀上。 C.《老子》最后一章提及的“为而不争”,以“为”作前提,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不争的前提是“矜”。 D.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为历代中国学人所关注,数千年来以范仲淹、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以“凝聚人心,扶正风气”为己任,这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为何写作余华 ①二十多年前,我是一名牙科医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手握钢钳,每天拔牙长达八个小时。 ②在我们中国的过去,牙医是属于跑江湖一类的,通常和理发的或者修鞋的为伍。这样的牙医都是独自一人,不需要助手,和修鞋匠一样挑着一副担子游走四方。 ③我是他们的继承者。虽然我在属于国家的医院里工作,但是我的前辈们没有一个来自医学院。我所在的医院以拔牙为主,只有二十来人,前来治病的人都把我们的医院叫成“牙齿店”,很少有人认为我们是一家医院。与牙科医生这个现在已经知识分子化的职业相比,我觉得自己其实是一名店员。 ④我就是那时候开始写作的。我在“牙齿店”干了五年,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我感到无聊至极,我倒是知道了世界上什么地方最没有风景,就是在嘴巴里。当时,我经常站在临街的窗前,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心里十分羡慕。于是我决定写作,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文化馆。当时进入文化馆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学会作曲;二是学会绘画;三就是写作。对我来说,作曲和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我只能写作了。 ⑤在1983年11月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一家文学杂志让我去北京修改我的小说。当我从北京改完小说回家时,我才知道我们小小的县城轰动了,我是我们县里历史上第一个去北京改稿的人。我们县里的官员认为我是一个人才,将我调进了文化馆。 ⑥ 这几年很多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要放弃富有的牙医工作去从事贫穷的写作?他们不知道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做一名医生不会比一名工人富有。所以我放弃牙医工作去文化馆上班,没有任何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压力,我幸福得差不多要从睡梦里笑醒,因为在文化馆里我得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自由自在和幸福。到了1993年,我觉得能够用写作养活自己时,我就辞去了这份世界上最自由的工作,定居北京,开始更自由的生活。 ⑦现在,我已经有二十年的写作历史了。二十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离开写作了。写作唤醒了我生活中无数的欲望,我的写作使它们聚集到了一起,在虚构的现实里成为合法。二十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写作已经建立了现实经历之外的一条人生道路,它和我现实的人生之路同时出发,并肩而行,有时交叉到了一起,有时又天各一方。因此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当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虚构生活里纷纷得到实现时,我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于是当我现实的人生越来越贫乏时,我虚构的人生已经异常丰富了。 ⑧我知道阅读别人的作品会影响自己,后来发现自己写下的人物也会影响我的人生态度。写作确实会改变一个人,会将一个刚强的人变得眼泪汪汪,会将一个果断的人变得犹豫不决,会将一个勇敢的人变得胆小怕事,最后就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作家。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贬低写作,恰恰是为了说明文学或者说写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当作家变得越来越警觉的时候,他的心灵也会经常感到柔弱无援。他会发现自己深陷其中的世界与四周的现实若即若离,而且还会格格不入。然后他就发现自己已经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准则,他感到自己的灵魂具有了无孔不入的本领,他的内心已经变得异常丰富。这样的丰富就是来自于长时间的写作,来自于身体肌肉衰退后的警觉和智慧的茁壮成长,而且这丰富总是容易受到伤害。 ⑨二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文学里,生活在那些转瞬即逝的意象和活生生的对白里,生活在那些妙不可言同时又真实可信的描写里……生活在很多伟大作家的叙述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叙述里。我相信文学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是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让我们心领神会和激动失眠,让我们远隔千里仍然互相热爱,让我们生离死别后还是互相热爱。 (有删改) 【相关链接】 余华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因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余华曾在属于国家的医院里工作,但是与牙科医生这个现在已经知识分子化的职业相比,他觉得自己其实是一名店员,没有职业成就感,便萌生了弃医从文的念头。 B.余华说,“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的和虚构的,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这说明现实中余华的身体很不好。 C.余华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他的创作才是真实的,这表明他对生活的洞察力是惊人的,世人常被浮云遮望眼,没有一颗真诚的心往往看不到生活的本质。 D.本文采用传主自述的方法写作,并没有对传主的写作作品和精神品质进行介绍,而是侧重写了传主对写作的感悟。 5.余华为什么决定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分) 6.余华为什么说“我相信文学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是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让我们心领神会和激动失眠,让我们远隔千里仍然互相热爱,让我们生离死别后还是互相热爱”?请结合你读过的一本名著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报 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 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C.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D.本文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并将对话描写贯穿全文,生动形象地将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出来,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8.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的含义。(4分) 9.小说的结局,可谓是神来之笔,请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角度分别对其进行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顾越字允南,吴郡盐官人也。家传儒学,并专门教授。越幼明慧,有口辩,励精学业,不舍昼夜。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至于微言玄旨,《九章》七曜,音律图纬,咸尽其精微。 初为南平元襄王伟国右常侍,与文发俱入府,并见礼重。寻转行参军。大通中,诏飙勇将军陈庆之送魏北海王璟还北主魏,庆之请越参其军事。时庆之所向克捷,直至洛阳。既而璟遂肆骄纵,又上下离心,越料其必败,以疾得归。裁至彭城,庆之果见摧衄,越竟得先反,时称其见机。及至,除安西湘东王府参军。及武帝撰制旨新义,选诸儒在所流通,遣越还吴,敷扬讲说。 越遍该经艺深明《毛诗》徬通异义特善《庄》《老》尤长论难兼工缀文闲尺牍武帝尝于重云殿自讲《老子》,仆射徐勉举越论义,越抗首而请,音响若钟,容止可观,帝深赞美之。尤是擢为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 及侯景之乱,越与同志沈文阿等逃难东归,贼党数授以爵位,越誓不受命。承圣二年,诏授宣惠晋安王府谘议参军,领国子博士。越以世路未平,无心仕进,因归乡,栖隐于武丘山,与吴心沈炯、同郡张种、会稽孔奂等,每为文会。 及废帝即位,拜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黄门侍郎如故。领天保博士,掌礼仪,犹为帝师,入讲授,甚见尊宠。时宣帝辅政,华皎举兵不从,越因请假东还。或谮之宣帝,言越将扇动蕃镇,遂免官。太建元年,卒于家,年七十七。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越遍该经艺/深明《毛诗》/徬通异义/特善《庄》《老》/尤长论难/兼工缀文/闲尺牍/ B.越遍该/经艺深明《毛诗》/徬通异义/特善《庄》《老》/尤长论/难兼工缀文/闲尺牍/ C.越遍该经艺/深明《毛诗》/徬通/异义特善/《庄》《老》/尤长论/难兼工缀文/闲尺牍/ D.越遍该/经艺深明《毛诗》/徬通/异义特善/《庄》《老》/尤长论难/兼工缀文/闲尺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弱冠,指二十岁。古人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为中书舍人。 C.除、擢、拜,都是表示官职的变动,被提拔或被贬。 D.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等。 1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越自幼聪慧,励精学业。顾越学习儒学,有辩才,到都城游学时,如有精通儒学的饱学之士,他必定登门质疑问难,研讨谈论,毫无倦意。 B.顾越有预见性,见机行事。陈庆之护送元璟回北方主政魏国,顾越随同前往,随后及时辨明形势,保全自己,被当时的人称赞机敏。 C.顾越擅长论难,娴熟文辞。顾越在重云殿论述《老子》义理时,声音响如洪钟,仪容举止可观,皇帝大为赞赏,因此顾越被提拔为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 D.顾越忠君爱国,遭人诬陷。侯景之乱时,贼党几次授予顾越爵位,他坚决不肯接受,并且将这件事告诉皇帝,却反被奸人诬陷,被免除官职。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既而璟遂肆骄纵,又上下离心,越料其必败,以疾得归。 (2) 越以世路未平,无心仕进,因归乡,栖隐于武丘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 梦江南① 唐 皇甫松 兰烬②落,屏上暗红蕉③。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望江南 南唐 李煜④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⑤,满城飞絮辊⑥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释】①此词为皇甫松羁旅异乡时所作。②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③红蕉:美人蕉。④此词是李煜亡国后的作品。⑤渌:水清澈的样子。⑥辊:翻滚,滚动,转动。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词人在现实与梦境间转换而产生的落差给词人带来了失落的心情。 B.“兰烬落,屏上暗红蕉”营造一种幽静、轻松的氛围,诗人在这种氛围中安然入梦,梦忆江南。 C.皇甫诗中的“闲”字令人玩味,“闲”字本为悠闲之意,在此表现的却是身闲心不闲,闲时而无闲情,身与心的矛盾越发突出了诗人满怀的愁情。 D.李诗中描绘的浓浓春意,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故国春天的喜爱之情。 E.李诗蕴含了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凄凉况味。 15. 两首词都写到了“梦”,这两处“梦”各自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写诗人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卖炭翁》中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了一位卖炭老人因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反常心理。无独有偶,诗人在《观刈麦》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这种心理。 (3)孔子认为学生在“愤,悱”时启发教育最好,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认为该时机也最能让人奋起的一句是“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欧朗是一汽经过几年时间精心打造,并寄予厚望的自主品牌新车,但自今年上市以来,销量惨淡,可谓是不孚众望,原因大概是宣传不力。 ②《唐诗三百首》在文学启蒙方面颇具特色,故自问世以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至今仍不失为一本披沙拣金之作。 ③余秋雨认为,“大、德、中”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秘密。因“大”气魄而进退维谷不易分裂;因“德”而心存善念;因“中”走一条踏实、和谐、可行的路。余秋雨说,中国一直在这样的路上。 ④近年来高校频频曝光的学术造假现象暴露了中国为数不多的高层科研人员缺乏坐而论道的实干精神,喜欢走捷径、钻门路。 ⑤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老谋深算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⑥按照我们中国文艺圈的理解,鲍勃·迪伦更接近于一个文人,只不过音乐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名声。如果诺奖颁奖词能够从诗人或者文字书写者的角度撰写,鲍勃·迪伦获奖会显得更水到渠成。 A. 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这届奥运会上,神通广大的“中国制造”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这条“奥运地铁”上运行的90辆列车,全都是中国制造。 B.生活剧《小别离》讲述了当三个平凡家庭里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时,人到中年的父母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焦头烂额、矛盾不断。 C.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 D.站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的起跑线上,远瞻前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由地情不自禁地感到自豪和喜悦,生出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 1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博尔赫斯 ① 对于20世纪的拉美文学的发展影响颇深, ② 对英国、美国、意大利和法国新生代的作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③ 他的作品对严肃小说的空间进行了极大地拓展, ④ 鼓励作家脱离二战后以人物为中心的心理小说和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形态, ⑤ 把小说当作一件自觉的、夸张的文字艺术品,进行大胆地想象和智力的甚至是哲学的思考。此外,他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 ⑥ 预示了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些主要论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同时 由于 而且 还 又 B 不仅 也 因为 并 / 还 C 虽然 但 因为 并且 / 也 D 尽管 还 由于 而 并 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字。(5分) 网络时代出现的新词和过去很多地区出现的方言一样:浅俗。不同的是,方言只是局限在某一地区, ① 。从空间角度来说,网络流行语流传很广,但是 ② 。正如现实中某些地区的方言一样,能留下且传播开来被其他地区的人接受的少之又少。因为 ③ ,并随着这种氛围的消失而慢慢消亡,能留下来的只是凤毛麟角。 21.下面是2016中国荆门国际马拉松赛徽标,请写出徽标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注】三个运动员色彩从左到右依次为绿色、红色、蓝色,线绳为橘黄色。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漫画内容及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