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范围:人教版必修三(1——5单元)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满分60分) 1.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 C.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2、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仁者爱人、兼爱 B.克己复礼、兼爱 C.仁者爱人、非攻 D.克己复礼、非攻 3.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赵鼎新在《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中写道:“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 ) 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孔子的德治思想 5、下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6.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 A.心外无物 B.理是世界本原 C.无为而治 D.仁者爱人 7、“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 ) A.慎思明辨 B.穷理格物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8、“慎思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 A.恪守纲常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经世致用 9、宋明时期,传统儒学汲取了佛教、道教的思想精髓,再次实现了理论上的升华。理学在塑造民族性格方面,培养了国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对气节的执着追求,下列表述中与之无关的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 10.《明神宗实录》记载:“乙卯,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________: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________”中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1.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因素是( ) 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12.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某思想家时说他“集中了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这评价的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13.顾炎武决心做到:“凡文 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见他A.强调实地调查 B.反对君主专制 C.维护儒家正统 D.主张经世致用 14、禁书,泛指执政者或宗教领袖为了 巩固自身的地位或信众的信仰,禁止于己不利的书籍传播。他们往往采取强烈的排他行为,例如焚书或追杀原作者。下列作品被列为禁书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5、“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材料中先生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 ) A.柏拉图 B.普罗塔戈拉 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16、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理念是万物本源 17.房龙在《人类的 故事》一书中写到“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一观点产生于( ) A.智者运动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18.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 ……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得到这些礼物。马丁·路德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宣扬( ) A.上帝的权威 B.因行称义 C.先定论 D.因信称义 19.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20.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这里的“批判”的准确含义是( ) A.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B. 批驳错误,判断是非 C. 自我批评,相互批评 D. 批斗异端,打倒反动 21、“地理大发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与它同时或前后发生的,在西方还有两大运动,一是文艺复兴运动,另一是宗教改革运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三者的共同作用是 ( ) A、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D、破除了宗教观念的束缚 22、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B.促进了西欧新式武器的制造 C.推动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23.“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 ) A.王羲之《兰亭序》 B.柳公权《玄秘塔碑》 C.怀素《自叙贴》 D.颜真卿《祭侄文稿》 24.苏轼曾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中国画追求“淡而不薄,厚而不浊,苍而不格,润而不滑”的韵味。下列绘画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 A B C D 25、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导致我们对汉字感到生疏,提笔忘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一个汉字、一个方块字,会由衷的觉得我是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们不会写汉字,而是像英美国家那样都说英语或者使用计算机的各种语言的话,在未来也许会出现身份认同的危机。它反映了汉字( ) A.应该与时俱进 B.促进文明传播 C.有利于国家统一 D.增进民族认同感 26、1905年爱因斯坦能写出震惊世界的文章,是因为“物理学几大原则问题正在等待破解”。这里强调“爱因斯坦破解问题”的成果及其意义分别是( ) A.提出经典力学体系、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 B.提出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 C.提出量子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D.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27.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28.“‘中国专制说’源自欧洲,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个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便被国人广泛传播”。“这个观点”被国人认同并较大规模传播应开始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国民革命期间 29.“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0.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行民主政治 B.推动中国近代化 C.实现民族独立 D.启蒙与救亡并重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满分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为率先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材料三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代表人物。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9分) (2)材料二中“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指什么事件?概括其兴起的背景。(6分) (3)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什么?列举三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及主要学说。(5分) 32.(20分)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4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问题: (1)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政治思想观念。(4分) 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有哪些?“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10分) (3)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满分60分) 1——5 CBACB 6——10 BDBBA 11——15.CDDDB 16——20 CCDCA 21——25 AACDD 26——30.BBCDB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满分40分) 31、(20分)答案 (1)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3分) 原因:小农经济占主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力量弱小;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6分) (2)事件:启蒙运动。(2分) 背景: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4分) (3)思想武器:理性主义。(2分)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天主教会、主张君主立宪。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说。(3分) 32.(20分)答案: (1)表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4分,每点2分) 思想: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实业共和思想 社会行动:民主宪政(君主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0分) (3)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6分, 回答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