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京交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北京交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北京交大附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 )‎ A. 空间结构 B. 氨基酸种类 C. 氨基酸数目 D. 氨基酸排列顺序 ‎【答案】A ‎【解析】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1直接原因:(1)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2)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3)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4)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根本原因:DNA分子的多样性。‎ ‎【详解】A、由于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进而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即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使其功能也发生了改变,A正确; B、这一过程没有改变氨基酸的种类,B错误; C、这一过程没有改变氨基酸的数目,C错误; D、由题意可知,这一过程没有改变氨基酸的排列顺序,D错误。 故选A。‎ ‎2.纸层析法可分离光合色素,以下分离装置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需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 ‎【详解】层析液是由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它容易挥发,因此用橡皮塞塞紧瓶口,A错误;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B错误;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并没有触到层析液,则滤纸条上分离出四条色素带,C正确;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失败,D错误。‎ ‎【点睛】抓住分离色素的原理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C. 细胞分化仅发生于早期胚胎形成的过程中 D.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答案】D ‎【解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它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 ‎3、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②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③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沉积;④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⑤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详解】A、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改变,B错误;‎ C、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C错误;‎ D、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是有利的,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要求掌握各个过程的本质和特征。‎ ‎4.下列对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 催化生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发生改变 C. 高温使酶分子的空间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 D.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基本相同 ‎【答案】C ‎【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酶是生物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只是起催化作用;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需要适宜的条件,高温或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 ‎【详解】A、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错误; B、酶是生物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只是起催化作用,所以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B错误; C、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C正确; D、酶具有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D错误。故选C。‎ ‎5.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终产物是 A. H2O B. CO‎2 ‎C. 酒精 D. 乳酸 ‎【答案】B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为兼性厌氧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所以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终产物是二氧化碳,B正确。‎ ‎6.下列与人们饮食观念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脂质会使人发胖,不要摄入 B. 谷物不含糖类,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食用 C. 食物中含有基因,这些DNA片段可被消化分解 D. 肉类中的蛋白质经油炸、烧烤后,更益于健康 ‎【答案】C ‎【解析】脂质对人体有重要作用,应适量摄入,A项错误;谷物的主要成分是多糖淀粉,B项错误;食物中含有基因,这些DNA片段可被消化分解,C项正确;肉类中的蛋白质经油炸、烧烤后,可能产生有害于人类健康的物质,D项错误。‎ ‎7.一分子ATP中,含有的高能磷酸键和磷酸基团的数目分别是( )‎ A. 1和3 B. 2和‎3 ‎C. 2和2 D. 4和6‎ ‎【答案】B ‎【解析】考点是ATP的结构,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简单题。‎ ‎【详解】ATP是三磷酸腺苷,三个磷酸基团、磷酸基团之间通过两个磷酸键连接,选B。‎ ‎8.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 )‎ A. 细胞具有各项生理功能 B. 已分化的细胞全部能再进一步分化 C. 已分化的细胞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 D. 已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答案】D ‎【解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 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 ‎【详解】根据概念可知,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即D正确。故选D。‎ ‎9.β-淀粉样蛋白在脑部细胞间隙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诱因,关于该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 B. 具有肽键结构 C. 高温不会影响其功能 D. 由核糖体合成 ‎【答案】C ‎【解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 ‎【详解】根据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长链,肽链在盘曲折叠形成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其合成场所在核糖体,高温使蛋白质变性,即空间结构改变,所以ABD正确,C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基本知识,熟记教材知识,区分蛋白质的“变性”和“盐析”。‎ ‎10.透析袋通常是由半透膜制成的袋状容器。现将3%的淀粉溶液装入透析袋,再放于清水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30 min后,会发现 A. 透析袋胀大 B. 试管内液体浓度减小 C. 透析袋缩小 D. 试管内液体浓度增大 ‎【答案】A ‎【解析】水分子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其动力是浓度差,且总是由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运输。渗透发生的原理是:(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详解】根据分析透析袋是由半透膜制成的袋状容器,并且在半透膜的两侧有浓度差,所以水分子从低浓度流向高浓度,所以水会进入透析袋内,导致袋内水分增多,透析袋胀大,而淀粉不会从袋内出来,所以试管内依然是清水,浓度不变。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分析清楚该装置是一个渗透装置,再结合渗透作用的条件判断水分子的流动方向。‎ ‎11.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 A. 不产生CO2 B. 必须在有O2条件下进行 C. 在线粒体内进行 D. 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答案】A ‎【解析】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产生CO2,A正确;‎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不需要氧气的参与,B错误;‎ C、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于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因此反应速率受温度、pH等影响,D错误。故选A。‎ ‎12.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主要操作步骤应是( )‎ A.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 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C. 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D. 漂洗、染色、解离、制片 ‎【答案】A ‎【解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步骤: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染色(用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制片→观察(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原则)。‎ ‎【详解】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最后再用显微镜观察。故选A ‎13.下图表示的是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是通过实测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的CO2吸收和释放的情况。你认为下列四个选项中,能代表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曲线中B点相符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图示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A点光照强度为0,只进行呼吸作用,其氧气只能来源于细胞外;AB段之间,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因此呼吸作用氧气的来源有两个:细胞外和叶绿体;B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气体交换达到平衡;B点以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叶绿体二氧化碳除了来自线粒体,还来自细胞外。‎ ‎【详解】A、图中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除了供给叶绿体利用,多于的释放到细胞外,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对应图中AB段,A错误;‎ B、图中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只散失到细胞外,表明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对应图中的A点,B错误;‎ C、图中B点对应的二氧化碳的吸收为0,即为光补偿点,此时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给叶绿体利用,C正确;‎ D、图中叶绿体不仅利用线粒体提供的二氧化碳,还从细胞外吸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应对应上图中的B点之后,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4.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 血液中镰刀状的红细胞易破裂 B. 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 mRNA中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 D. 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典型实例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碱基对的改变),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异常。‎ ‎【详解】A.弯曲的镰刀状红细胞易变形破裂不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A错误;‎ B.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改变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直接原因,B错误;‎ C.信使RNA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不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C错误;‎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替换,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相关实例,能正确区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产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进而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 ‎15.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共同点是( )‎ A. 产生了新的基因 B. 产生了新的基因型 C. 都属于可遗传变异 D. 改变了基因的遗传信息 ‎【答案】C ‎【解析】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 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染色体变异不一定产生新的基因型,B错误;‎ 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C正确;‎ D、只有基因突变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6.从科学角度看,下列有关人类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错误说法是(  )‎ A. 日常健身应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 B. 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因子 C. 遗传咨询可降低遗传病的患病风险 D. 食用转基因食品一定会危害健康 ‎【答案】D ‎【解析】遗传病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转基因生物与食物安全,不必担心的理由:(1)所谓实质性等同:是对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评价的起点,而不是终点;(2)多环节、严谨的安全性评价,可以保证转基因食物的安全;(3)科学家的负责态度,可以防止新过敏源的产生;(4)至今尚未发现食用转基因食物而影响人体健康的实例;(5)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物有问题。‎ ‎【详解】慢跑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应大力提倡,A正确;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因子,如尼古丁等,B正确; 遗传咨询可有效降低遗传病的患病风险,C正确;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物有问题,所以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一定会危害健康,D错误。‎ ‎17. 在大田的边缘和水沟两侧,同一品种的小麦植株总体上比大田中间的长得高壮。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基因重组引起性状分离 B. 环境差异引起性状变异 C. 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 D.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表型是由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田的边缘和水沟两侧,通风、水分和矿质元素供给充足,所以B正确。‎ 考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18.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aa的个体占10%。A基因和a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70%、30% B. 50%、50% C. 90%、10% D. 80%、20%‎ ‎【答案】D ‎【解析】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0%,Aa的个体占20%,则A=70%+1/2×20%=80%,a=1-A=20%,故选D。‎ ‎19. 根据遗传学原理,能快速获得纯合子的育种方法是( )‎ A. 杂交育种 B. 多倍体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诱变育种 ‎【答案】C ‎【解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杂交育种的方法通常是选出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个体杂交,从子代杂合体中逐代自交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符合生产要求的个体,其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育种周期较长,A错误;‎ B.与正常个体相比,多倍体具有的特点是植株个体巨大、合成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是发育迟缓,不能快速获得纯合子,B错误;‎ C.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一般是首先花药离体培养,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进行秋水仙素加倍,从而获得所需性状的纯合个体。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迅速获得纯合体,加快育种进程,C正确;‎ D.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及优点。‎ ‎20. 下列遗传病中,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是( )‎ A. 白化病 B. 血友病 C. 猫叫综合征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3、染色体异常病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排列位置异常等产生;最常见的如先天愚型和21三体综合征.‎ 解:A、白化病是单基因遗传病,原因是基因突变,A错误;‎ B、血友病是单基因遗传病,原因是基因突变,B错误;‎ C、猫叫综合症由染色体结构改变引起的,原因是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C正确;‎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单基因遗传病,原因是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C.‎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21.果蝇的下列细胞中,只含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 A. 体细胞 B. 精原细胞 C. 精子 D. 受精卵 ‎【答案】C ‎【解析】果蝇的受精卵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项错误;果蝇精原细胞就是特殊的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B项错误;果蝇的精子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C项正确;果蝇受精卵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D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果蝇为素材,考查染色体组、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组的概念,明确果蝇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识记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特点,明确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 ‎2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者的进化 B. 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生物的进化 C.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A正确;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B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23.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峡,但是两地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造成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B. 它们的祖先不同 C. 岛上的生物没有进化 D. 变异的方向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大陆相隔海峡,也就是对生物种群形成了地理隔离,地理隔离造成不同环境下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因此生物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差异,当差异达到一定程度造成了生殖隔离时,即产生了不同物种,这是生物进化中新物种产生的常见方式。‎ ‎【详解】A、地理隔离情况下,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A正确;‎ B、地球上的生物都拥有共同的远古祖先,B错误;‎ C、生物进化的随时都在发生的量变积累,C错误;‎ D、生物的变异没有固定的方向,D错误。 故选A ‎24.下列四个遗传病的系谱图中,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A. ① B. 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往往具有世代连续性。‎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往往具有隔代遗传现象。‎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①双亲正常,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定不是伴性遗传,①符合题意;‎ ‎②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也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②不符合题意;‎ ‎③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伴性遗传,③不符合题意;‎ ‎④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证明 ( )‎ A. RNA是遗传物质 B. DNA是遗传物质 C. 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DNA和蛋白质,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二者在遗传中的作用,最终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B、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故A错误,B正确。 C、没有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故C错误。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才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故D错误。 故选B。‎ ‎26.人的卷舌(D)和不卷舌(d)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家庭中父亲卷舌,母亲不卷舌,生有一个不能卷舌的女儿,再生一个能卷舌的儿子的概率是( )‎ A. 0 B. 1/‎2 ‎C. 1/4 D. 1/8‎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人的卷舌和不卷舌是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决定卷舌的基因是显性基因,决定不卷舌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则卷舌的基因型为DD和Dd,不卷舌的基因型为dd。‎ ‎【详解】解:由于卷舌的基因型为DD和Dd,不卷舌的基因型为dd,家庭中父亲卷舌,母亲不卷舌,生有一个不能卷舌的女儿,所以父亲的基因型为Dd,母亲的基因型为dd。因此,他们再生一个能卷舌的儿子的概率是1/2×1/2=1/4,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7.把培养在含轻氮(14N)环境中的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N)环境中培养相当于连续复制两轮的时间后,离心分离其DNA,结果应如下图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NA为双链结构,两条链都含14N的DNA最轻,位于轻带位置;两条链都含15N的DNA最重,位于重带位置;而一条链含有14N、另一条链含有15N的DNA属于中间型,位于中带。‎ ‎【详解】只含14N的一个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 N的环境中培养复制一轮的时间,由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所形成的子代中每个DNA分子都是中间型;再复制一轮,共形成4个DNA分子,其中只有两个DNA分子是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标记,另两个DNA分子两条链都含15N标记,即子代有1/2中带、1/2重带,结合图示可知,选B。‎ ‎【点睛】解决本题最好是画图展示其思维过程:‎ ‎28.如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 图中表示3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 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 C. 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 D. 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在时空上完全分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图中附有核糖体的三条链是转录后的m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的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就称为多聚核糖体,这样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表达出多条肽链。‎ ‎【详解】由该DNA模板转录产生了3条mRNA,而不是3条肽链,其中每个核糖体上都能合成一条肽链,共有15条肽链正在合成,A错误;每个核糖体都能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因此多个核糖体可以完成多条肽链的翻译,B错误;根据图示,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在mRNA上开始,C正确;图示细胞中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应该发生在原核细胞中,并没有分开,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要通过核糖体的位置去识别DNA、mRNA和肽链的位置。‎ ‎29.普通小麦为六倍体,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2个,它的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和一个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分别是( )‎ A. 7个、3组 B. 7个、21组 C. 21个、1组 D. 21个、3组 ‎【答案】A ‎【解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配子是生物在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如精子、卵细胞.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与原始生殖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减半。‎ ‎【详解】普通小麦体是六倍体,说明染色体组数为6,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2,说明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2÷6=7条染色体;生殖细胞是生物在减数分裂后形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但生殖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数不变,仍然含有7条染色体,所以生殖细胞染色体组为3个;所以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睛】关键:n倍体生物的染色体组数为n;生殖细胞由减数分裂产生,其染色体(组)数与体细胞相比减半。‎ ‎30.使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农业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其原因是 ( )‎ A. 害虫对农药进行定向选择 B. 害虫对农药逐渐适应 C. 农药刺激害虫产生了变异 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答案】D ‎【解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回忆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变异是不定向的,某种农业害虫本身可能存在着抗药性个体,在没有使用农药前,抗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很低,在使用农药后,不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很难生存并繁殖后代,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因此抗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逐渐增多,药效越来越差。故选D。‎ ‎31.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该细胞处于 A. 有丝分裂中期 B. 有丝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据图分析,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 ‎32.同源染色体是指(  )‎ A. 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 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C. 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D. 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项错误;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减数分裂过程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B项正确;形态特征基本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C项错误;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3号染色体,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解答本题除了识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还需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但也要注意如D选项“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虽然与概念中说法相同,但还要明确同源染色体是来自父方和母方的同一号染色体。‎ ‎33.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子中,有一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3个分别是(  )‎ A Ab、aB、ab B. AB、ab、ab C. ab、AB、AB D. AB、AB、AB ‎【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2种2个次级精母细胞→2种4个精细胞→2种4个精子。‎ ‎【详解】由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说明含A与B的染色体发生组合,含a与b的染色体发生组合。因此产生的另外3个精子基因型为AB、ab、ab,故选B。‎ ‎3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共同点是( )‎ A. 同源染色体联会 B.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C. 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期开始不久,初级精母细胞中原来分散的染色体进行两两配对。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详解】A、有丝分裂没由同源染色体的联会,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的过程,B正确;‎ C、有丝分裂结果子代与亲代染色体数目相同没有减半,C错误;‎ D、有丝分裂没有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D错误。故选B。‎ ‎35.下列结构或物质的层次关系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B. 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C. 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D. 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答案】A ‎【解析】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或2个DNA分子。‎ ‎【详解】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和DNA的基本单位均为脱氧核苷酸。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36.一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男孩。男孩的外祖父、外祖母和祖母色觉都正常,祖父为色盲。该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 )‎ A. 祖父 B. 祖母 C. 外祖父 D. 外祖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已知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该红绿色盲男孩的基因型是XbY,其致病基因Xb一定来自于他的妈妈(而与父亲无关,父亲提供的是Y),但是妈妈正常,所以妈妈的基因型是XBXb,由题干已知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外祖父给妈妈的一定是XB,则妈妈的色盲基因肯定来自于外祖母(XBXb)。‎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37.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该生物测交后代中,与其两个亲代基因型都不同的个体所占的百分比是 A. 25% B. 50% C. 75% D. 100%‎ ‎【答案】B ‎【解析】测交:指杂合子与隐形纯合子杂交。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1:1:1:1‎ ‎【详解】AaBb测交,即亲代为AaBb×aabb,后代AaBb:Aabb:aaBb:aabb=1:1:1:1,因此与其两个亲代基因型都不同的个体所占的百分比是50%,故选B。‎ ‎38.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 A. 是DNA母链的片段 B. 与DNA母链之一相同 C. 与DNA母链相同,但U取代T D. 与DNA母链完全不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所以DNA复制完毕后,得到的DNA子链不可能是DNA母链的片段,A错误;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复制完毕,新形成的DNA子链与DNA模板链互补,与母链之一相同,B正确;U是尿嘧啶,只存在于RNA分子中,DNA分子中没有,C错误;由于复制是以DNA的双链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新形成的DNA子链与DNA模板链互补,与母链之一相同,D错误。‎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39.遗传学上将某种分子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这种分子是( )‎ A. 肽链 B. DNA C. 信使RNA D. 转运RNA ‎【答案】C ‎【解析】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遗传密码存在于mRNA上。‎ ‎【详解】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40. 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分别发生在:‎ A. 细胞核、核糖体、核糖体 B. 细胞核、细胞核、核糖体 C. 核糖体、核糖体、细胞核 D. 核糖体、细胞核、细胞核 ‎【答案】B ‎【解析】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所以复制、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翻译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完成。‎ ‎【详解】真核细胞中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中,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核糖体上。故选B。‎ 二、简答题 ‎41.下图是某雄性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 ‎(1)图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该动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______________(器官)中。‎ ‎(2)图中A所示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B与C所示的细胞中的DNA含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 ‎(3)该动物的体细胞内有______________条染色体。‎ ‎【答案】 A、C、D 睾丸(精巢) 两 2:1 4‎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要求学生熟知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过程,相应的物质变化,以及会区分两种细胞分裂过程图。‎ ‎(1)图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B为有丝分裂中期,C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属于减数分裂的是A、C、D。A、B、C、D表示雄性哺乳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则该动物减数分裂发生在睾丸中。‎ ‎(2)图中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A、B、D,图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在减数第一次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B细胞中DNA为8个,C细胞中DNA为4个,B与C之比为2:1‎ ‎(3)图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一致,则该动物体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 ‎42.豇豆是我国夏秋两季主要的豆类蔬菜之一,各地广泛栽培。研究人员为了研究其花色遗传机制,用纯种的紫色花冠植株和白色花冠植株进行杂交,F1均为紫色花冠,自交后代F2中花色统计结果如下。请回答问题:‎ F2表现型 紫色花冠 白色花冠 浅紫色花冠 植株数目 ‎270‎ ‎68‎ ‎23‎ ‎(1)亲代豇豆的花冠紫色、花冠白色互为____________,F2中出现不同花冠颜色植株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可推测豇豆花冠颜色受____________(一对、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定律。‎ ‎(3)若用浅紫色花冠豇豆与F1紫色花冠豇豆杂交,获得的后代中紫色花冠:白色花冠:浅紫色花冠植株数量比接近 ____________,则上述推测成立。‎ ‎【答案】相对性状 性状分离 两对 自由组合 2:1:1‎ ‎【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亲代豇豆的花冠紫色、花冠白色互为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指的是杂种的后代既有显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因此F2中出现不同花冠颜色植株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2)据表格数据可知,F1均为紫色花冠,自交后代F2中紫色花冠:白色花冠:浅紫色花冠=270:68:23≈12:3:1,12:3:1是9:3:3:1的变形,因此可推测豇豆花冠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假如控制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是A、a与、b,由表格数据可知,紫色花冠的基因型为A_B_、aaB_,(或A_B_、A_bb)白色花冠的基因型为A_bb(或aaB_),浅紫色花冠的基因型为aabb,若用浅紫色花冠豇豆(aabb)与F1紫色花冠豇豆(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其中AaBb与aaBb(或Aabb)表现为紫色,Aabb(或aaBb)表现为白色,aabb表现为浅紫色,即获得的后代中紫色花冠:白色花冠:浅紫色花冠植株数量比接近2:1:1,则上述推测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3.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首次从野生青蒿中提取抗疟药物青蒿素而荣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下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研究发现,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合成青蒿素的中间产物 FPP,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若想通过培养酵母细胞获得青蒿酸前体,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_____基因。‎ ‎(2)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该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菌合成的青蒿酸前体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野生青蒿白青秆和紫红秆为一对相对性状,白青秆植株因青蒿素含量高实用价值更大。为确定显隐性关系,可采取的方法是让某一白青秆植株连续多代_____,若后代______性状分离,可判 断该植株为纯合子。将该纯合白青秆植株与纯合紫红秆植株进行杂交,F1 均为白青秆,F2 白青秆:紫红秆=3:1。由这一结果可初步推测,白青秆性状由__________ 性基因控制。‎ ‎【答案】 ADS酶 FPP合成了固醇,导致合成的青蒿素前体减少 自交 没有出现 显性基因 ‎【解析】题图分析:图中实线方框中表示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青蒿素的合成需要FPP合成酶、ADS酶等。虚线方框表示酵母细胞合成FPP合成酶及固醇的过程,酵母细胞只能合成FPP合成酶,不能合成ADS酶,因此其不能合成青蒿素。‎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合成青蒿素的中间产物 FPP,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若想通过培养酵母细胞获得青蒿酸前体,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ADS酶基因,在该基因合成的相关酶的作用下,酵母细胞能合成青蒿素前体。 (2)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这些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合成的青蒿素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原因可能是FPP合成了固醇,导致合成青蒿素前体较少,为提高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的产量,可设法将FPP转化为固醇的过程终止。 (3)野生青蒿白青秆和紫红秆为一对相对性状,白青秆植株因青蒿素含量高实用价值更大。为确定显隐性关系,确定显隐关系的方法可以是自交也可以是杂交,这里采取的方法是让某一白青秆植株连续多代自交,若后代没有发生性状分离,说明该植株的白青秆性状表现为纯合。将该纯合白青秆植株与纯合紫红秆植株进行杂交,若F1 均为白青秆,F2 白青秆:紫红秆=3:1,则可初步推测,白青秆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即白青秆性状对紫红秆表现为显性。‎ ‎【点睛】能正确分析图中的生理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44.下图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示意图。字母 A~D表示化学物质,数字①、②表示过程。请回答问题:‎ ‎ ‎ ‎(1)①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_______________分子的一 条链为模板,以四种_______________作为原料合成 B,催化此过程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所示过程由[C] _____识别 B 的序列,并按 B 携带的信息控制合成具有一定_____________序列的 D。‎ ‎【答案】转录 发生部分解旋的DNA分子 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 tRNA 氨基酸 ‎【解析】1.题图分析,①所示过程为转录过程,②所示过程为翻译过程,A为DNA,B为mRNA,C为tRNA,D为蛋白质。 2.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3.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1)①所示过程为转录过程,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催化此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2)②所示过程为翻译过程,由转移RNA(tRNA),即图中的C识别mRNA的序列,并按mRNA携带的信息控制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链的过程,翻译的场所细胞中基质中的核糖体上。‎ ‎【点睛】熟知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其相关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辨图能力是正确解答本题的 前提。‎ ‎45.2017 年,三位科学家因发现生物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请回答问题:‎ ‎(1)1984 年,科学家首次成功分离了节律基因(per)。per 基因控制合成 PER 蛋白的过程称为基因的_____。‎ ‎(2)CLK-CYC 复合物能激活 per 基因转录,PER 蛋白与 TIM 蛋白结合后才能进入细胞核。白天 PER 蛋白在 细胞质中降解,晚上 PER 蛋白在细胞核中积累,周期约为 24 小时,表现出昼夜节律,其分子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 ‎①白天,在光下被激活的 CRY 蛋白与 TIM 蛋白结合,引起 TIM 蛋白降解,PER 蛋白与 DBT 蛋白结合后被降 解,导致_____,PER 蛋白进入细胞核受阻。‎ ‎②夜晚,TIM 蛋白与 PER 蛋白结合后,经_____进入细胞核,使核内的 PER 蛋白含量升高,同 时_____ per 基因转录。‎ ‎(3)生物节律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节律紊乱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上述研究对于我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启示?_____。‎ ‎【答案】表达 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产物减少 核孔 抑制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利于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 ‎【解析】题图分析:夜晚细胞核内的PER基因的转录指导合成PER蛋白,PER蛋白合成后可以和TIM结合,结合物进入细胞核,抑制PER基因的转录,而白天在光下被激活的CRY蛋白与TIM蛋白结合,引起TIM蛋白降解,PER蛋白与DBT蛋白结合后被降解。‎ ‎【详解】(1)per基因控制合成PER蛋白的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该过程在细胞的细胞核中,以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转录为mRNA,进而在核糖体上翻译出PER蛋白。 (2)①白天,在光下被激活的CRY蛋白与TIM蛋白结合,引起TIM蛋白降解,PER蛋白与DBT蛋白结合后被降解,导致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产物减少,PER蛋白进入细胞核受阻。 ②题意显示,夜晚,TIM蛋白与PER蛋白结合后,经核孔进入细胞核,使核内的PER蛋白含量升高,同时抑制 per基因转录。 (3)上述研究对于我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启示是: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等。‎ ‎【点睛】本题以PER蛋白合成机制为素材,结合转录和翻译,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正确分析图示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6.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研究者发现一名男性患者,该患者的家族系谱如图所示,相关基因用B、b表示,图中II1为该患病男子,基因检测发现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遗传。II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II5与II6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其生育前应通过遗传咨询和___________________等手段对该遗传病进行监控和预防。‎ ‎(2)对该患者的DNA进行测序,发现编码视网膜色素变性GTP酶调节蛋白(RPGR)的基因发生了改变。与正常人相比,发生改变的相应部分碱基序列比较如下:‎ 正常人……GGGAGACAGAGAAGAG……‎ 患者……GGGAGACAGAAGAG…… ‎ 经分析可知,患者的RPGR基因缺失了_____________2个碱基对,进而使RPGR蛋白____________提前终止,其氨基酸组成由原来的567个变为183个,丧失活性。‎ ‎(3)研究还发现,多个来自英国、北美、德国及日本等地的RP患者家系,都是同一基因发生了不同的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伴X隐性 XBXb 3/4 基因诊断(产前诊断) A/T和G/C 翻译 多方向性(或“不定向性”)‎ ‎【解析】结合题意和遗传和系谱图分析,图中II1为该患病男子,其双亲均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而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男子的致病基因只来自其母亲,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结合系谱图中各个体的表现型可得,Ⅰ1和Ⅰ2‎ 的基因型分别为XBY、XBXb;II1和II 3的基因型XbY、XBY;根据患病3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II5和II 6的基因型为XBXb、XBY。‎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患病3的基因型为XbY可推知,II5的基因型为XBXb。由于II5与II6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所以他们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4。其生育前应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该遗传病进行监控和预防。‎ ‎(2)对比分析正常人和患者的基因序列正好相差2个基因(即A、G),说明患者的该基因中缺失了A—T和G—C 这2个碱基对,进而使RPGR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其氨基酸序列变短而丧失活性。‎ ‎(3)研究发现RP患者家系都是同一基因发生了不同的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的特点。‎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推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突破口在系谱图中正常夫妇Ⅰ1和Ⅰ2生出一个患病的II1,推出为隐性遗传;再结合题干信息“II1的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推出为伴X染色体遗传。‎ ‎47.研究人员用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杂交可获得野生二粒小麦,过程如下图。‎ 请回答问题:‎ ‎(1)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_____(是、不是)同一物种,判断依据是_____。‎ ‎(2)培育野生二粒小麦的过程中,秋水仙素会在细胞分裂__________期抑制_____的形成,最终 使得野生二粒小麦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变为_____条。‎ ‎(3)培育出的野生二粒小麦是_____(可育、不可育)的。‎ ‎【答案】不是 它们的杂交后代不可育,故存在生殖隔离 前期 纺锤体 28 可育 ‎【解析】题图分析,一粒小麦(二倍体)和山羊草(二倍体)的体细胞中均有14条染色体,其配子中含有7条染色体,图中野生二粒小麦的形成过程:一粒小麦×山羊草→杂种,对杂种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二粒小麦。 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详解】(1)题意显示野生一粒小麦与山羊草杂交的子代不育,即它们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两者不是同一物种。 (2)培育二粒小麦的过程中,秋水仙素抑制了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纺锤体的形成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显然秋水仙素在细胞分裂的前期起作用,最终使得二粒小麦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加倍,由杂种的14条变为变为28条。 (3)培育出的二粒小麦由于染色体数目加倍,具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即培育出的野生二粒小麦是可育的。‎ ‎【点睛】掌握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优缺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知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并且能正确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依据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48.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请回答问题:‎ ‎(1)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__________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____________的结果。‎ ‎(2)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____。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_________________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_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短喙 自然选择 下降 薄 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解析】由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 平底金苏雨树的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长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而短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增加,说明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所以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2) 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主要取食平底金苏雨树的果实,导致其取食无患子科植物的果实减少,因此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对无患子科植物而言,果实的果皮较薄的植物更容易延续后代。 ‎ ‎(3) 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物种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点睛】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后,由于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蝽蟓也喜食,喙短为有利性状,通过自然选择,蝽蟓喙短的个体逐渐增多等。以提取的信息为切入点,围绕“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49.白色念珠菌是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粘膜中的真菌,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菌丝大量生 长,侵入细胞引起疾病。V 蛋白具有 ATP 酶活性,对菌丝形成有重要作用。为研究药物 D(一种 ATP 酶抑 制剂)的作用,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1)白色念珠菌与大肠杆菌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白色念珠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ATP 分子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V 蛋白将 ATP 水解为 ADP 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键断裂,产生无机磷。‎ ‎(2)为研究不同浓度药物 D 对 V 蛋白的作用,科研人员将 V 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实验组加入用 DMSO 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 D 溶液,室温孵育 10 min 之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 ATP 溶液,室温反应 30 min。再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孔雀绿试剂(可与无机磷反应呈现绿色),定量分析反应体系的绿色深浅,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①本实验中测定的绿色深浅,可反映出__________________的量,从而得到 V 蛋白活性。‎ ‎②本实验以对照组数据作为 V 蛋白活性相对值 1,对照组的处理是将 V 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加入______________溶液,室温孵育 10 min,向反应体系中加入 ATP 溶液,室温反应 30 min。‎ ‎③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A-P~P~P 远离腺苷(A)的高能磷酸键 ATP水解 将V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加入等量DMSO溶液 药物D能抑制V蛋白的活性,且随药物D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解析】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其中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合成ATP所需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3题图曲线分析:随药物D浓度增加,V蛋白活性相对值越来越低,说明药物D能抑制V蛋白的活性。‎ ‎【详解】(1)白色念珠菌是真核生物,与大肠杆菌在细胞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白色念珠菌具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ATP分子的结构简式A-P~P~P,若此分子右侧两个“~”同时水解释放出两分子磷酸后,其余部分A-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以作为RNA分子的原料之一。ATP水解成ADP时,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断裂,产生无机磷和ADP ,同时释放的能量可直接用于蛋白质合成等耗能的生命活动。 (2)V蛋白将ATP水解为ADP时,储存在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同时产生无机磷。 ①由于雀绿试剂可与无机磷反应呈现绿色,而ATP水解为ADP产生无机磷,因此本实验中通过测定的绿色深浅,可反映出ATP水解的量,从而得到V蛋白活性。 ②根据题干中对实验组处理“V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实验组加入用DMSO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D溶液,室温孵育10min之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ATP溶液,室温反应30min”,根据根据实验目的并依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确定对照组的处理应是将V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加入等量DMSO溶液,室温孵育10min,向反应体系中加入ATP溶液,室温反应30min。 ③通过对曲线分析可知,实验结果说明药物D能抑制V蛋白的活性,且随药物D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点睛】熟知细胞结构和功能、ATP在细胞中的作用,明确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形态结构的异同是解答本题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