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 一、选择题 ‎1.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 以年龄为准则 B. 以血缘为纽带 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 ‎【答案】B ‎【解析】‎ 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皇帝制度直到清王朝的覆灭。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2.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 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 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 宗法意识已日趋淡薄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仍然比较牢固,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法观念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说明贵族在维护宗法制,故C项排除。‎ 点睛: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西周时期贵族的宗法意识还是比较浓厚的;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实质体现了 A. 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 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 C. 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 封建皇权的至髙无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由“政月”到“正月”再到“征月”的演变,皆与秦始皇有关.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避讳制度.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故A项排除;题干不能说明历法的政治意义,排除B项;君权神授意思是君主受命于天,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排除。‎ ‎4.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屯田制 C. 均田制 D. 王田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将无主荒地授予无地农民,形成一批依附于封建国家的自耕农群体,有效的缓解了土地兼并,并为隋唐所继承,故C项符合题意;井田制即王田制,为西周国有土地,当时并不存在土地兼并现象,排除AD两项;屯田制为三国是曹操所建立,不符合题意,B排除。‎ ‎5.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 ‎①封闭性 ②完善性 ③保守性 ④稳定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见古代小农经济模式下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保守性及稳定性特点,故①③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的完善,④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 耕作工具先进 B. 注重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发达 D. 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体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选B;ACD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故排除。 ‎ ‎7.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 A. 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 B. 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 C. 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D. 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汉代官营丝织作坊中织工人数多,生产成本高,说明其生产规模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汉代官营丝织业的生产技术水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官营生产与私营作坊生产;D选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作坊的产品主要供皇室或官府使用,一般不进入民间市场流通。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明代“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这反映出当时 A. 苏州纺织业发达 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故排除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的内容,不涉及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D项。根据“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可知苏州纺织业发达,故选A。‎ ‎【点睛】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是出现雇佣劳动,而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到雇佣劳动的内容,所以只能表现当时苏州纺织业的发达,而不能认为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9.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长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A. 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 B. 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 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 根据“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可知,抑商主要是遏制农民经商,保证官商利益,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故A正确;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但“持续发展”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表现分析解答。‎ ‎10.下表显示的是清朝“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拨派给公共工程局的部分款项,该款项主要用于履行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两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两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两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格中的“拆毁炮台”符合1901年《辛丑条约》中规定“拆毁北京到大沽口沿线炮台”的内容,故D项正确;A没有涉及拆毁炮台的信息,排除;《天津条约》和《马关条约》也没有涉及“拆除大沽南炮台”的信息,排除。‎ ‎11.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平分田地,“照人口,不论男妇”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 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B. 彻底抛弃了传统文化 C. 创造了新的发展模式 D. 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废除买卖婚姻”“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是反封建的,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没有实现男女平等,也没有抛弃传统文化,故A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斗争的产物,不是新的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废除买卖婚姻”;熟记天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就可以得出答案。‎ ‎12.‎ ‎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 A. 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 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 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 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中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的十八星旗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反映了排满色彩,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代表了中华民族,这体现了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在材料未体现,应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13.五四运动亲历者陆懋德说:近三百年来,学界青年敢在天安门开会聚众,并打倒卖国贼,此为北京所见之第一次。”这一言论 A. 低估了青年学生的示范作用 B. 批评学生运动的鲁莽性 C. 表明五四运动目标完全实现 D. 赞誉了学生的爱国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近三百年来,学界青年敢在天安门开会聚众,并打倒卖国贼,此为北京所见之第一次。”可知,他赞誉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故答案为D项;是正确反映了,而非低估了青年学生的示范作用,排除A项;B项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五四运动目标是部分实现,而非完全实现,排除C项。‎ ‎14.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 A.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 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 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19年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排除A;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分析了中国国情,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B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排除C;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15.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B. 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C.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前后,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中共在江西等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使当地的豪绅地主大量涌人城市,故A项正确;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1926年北伐战争,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联系所学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的知识分析解答。‎ ‎16.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依据是 A. 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C.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马克思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 ‎17.1949年美国与西欧、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签署《北大西洋公约》;1955年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在华沙签署了针对性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入了“北约”‎ B.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都加入了“华约”‎ C. 两大对峙的政治经济集团正式形成 D. 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成立“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与之相对的“华约”的成立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故D项正确。A、B两项的说法都过于绝对,如爱尔兰、瑞典没有加入“北约”,南斯拉夫没有加入“华约”,故排除AB两项; “北约”和“华约”都是军事政治集团,不是经济集团,故C项排除。‎ ‎18.1945年,以凯恩斯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向美国寻求贷款帮助时,美国国会提出苛刻条件。而到了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垄断的发展 B. 国家实力的变化 C. 国际形势的变化 D. 国家政策的调整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45‎ 年美国由1945年对英国请求贷款提出苛刻条件,到1947年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结合所学,1947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目的在于通过帮助欧洲复兴达到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的目的,反映了美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对外政策,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1945到1947年美国都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排除B;国家政策的调整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的,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提出苛刻条件”“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结合二战后冷战的形成分析解答。‎ ‎19.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说过,“戈尔巴乔夫使我想起决定用油漆盖住自己家墙上污点的人。但是在开始刷墙的时候看到一块砖在晃动,他试图把它换下来却弄塌了整堵墙,在重新砌墙的时候,又发现整个房基都腐烂了。”这段话认为苏联解体 A. 是整个政治经济经济体制失败的产物 B. 主要原因是内部民族矛盾 C. 根源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 是西方国家采取冷战遏制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腐烂的房基”是指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他认为苏联解体是整个政治经济经济体制失败的产物,A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弊端,而BCD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CD三项。‎ ‎20.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雅典将军)之口说出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文中“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是 A. 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是男人 B. 古希腊城邦中没有女人 C. 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D. 古希腊男性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内涵。由所学可知,“男人就是城邦”是指雅典城邦的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构成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故排除AB,C项正确。D与材料无关,排除。‎ ‎21.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三年。其影响是 A.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正式确立 B. 加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C. 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 D. 保障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及规定议会任期,从法律上确立了议会限制王权及常设性立法机构的特点,故选C。1689年的《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正式确立,所以A说法与史实不符;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选项B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2.美国独立后,各州对外贸易政策因利害关系不同而显得十分混乱,各州强烈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这表明 A. 美国此时并未实现真正的独立 B. 经济发展需要强化中央权力 C. 经济混乱导致各州间冲突不断 D. 邦联结构造成美国经济落后 ‎【答案】B ‎【解析】‎ A不符合史实;“各州强烈要求对国外输入美国各地的货物征收关税,并详细规定与外国的贸易关系,以稳定市场、扩大国内贸易”表明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各州要求强化中央权力,故B正确;材料无法显示“各州间冲突不断”“邦联结构造成美国经济落后”,排除C、D。‎ ‎23.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称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时间 ‎1787年颁布 ‎1870年颁布 ‎1954年颁布 制定机构 国会制定 国民议会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特点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 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评价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 制定机构 B. 特点 C. 评价 D. 颁布时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的宪政。A项,错在美国宪法的制定机构,它是由制宪议会制定的; B项,三部宪法的特点表述都正确;C项,错在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评价,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D项,错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1875年。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B 选项。‎ ‎24.1768年,英国人安东尼·培根就开始从事黑奴贸易。八年后,他已经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几年以后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铁厂之一,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这一事例说明 A. 殖民掠夺为西欧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B. 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C. 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D. 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世界工厂 ‎【答案】A ‎【解析】‎ 材料“黑奴贸易……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反映了奴隶贸易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而奴隶贸易与殖民掠夺紧密相连,故A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英国已经建立世界殖民霸权,故C错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在19世纪中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培根就开始从事黑奴贸易。八年后,他已经赚了7.6万英镑,他用这笔钱在英国开了一家铁厂”,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原始积累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 ‎25.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 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 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两项错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B项正确。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26.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B。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 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错误。‎ ‎27.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 A. 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 B.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C. 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 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77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停留在工业革命、德国工业革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占据先机。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成为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排除B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不平衡 ‎28.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 C. 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调整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次大调整,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A内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生产力得到巨大飞跃,排除B。材料并不能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排除D。‎ ‎29.1789年《人权宜言》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制宪运动的开始。此后的近代史阶段,法国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1875年宪法相对长寿是因为 A. 宪法全面体现了启蒙思想 B. 宪法是各派妥协的产物 C. 绝大多数国民赞成共和制 D. 宪法内容完整、体制健全 ‎【答案】B ‎【解析】‎ ‎1875年宪法是各派妥协的产物,包含有保皇派的诉求,但缓和了资产阶级内部矛盾,故排除AD,选B;当时保皇派与共和派旗鼓相当,故排除C。‎ ‎30.德意志联邦议会由25个邦派出的58名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占有17席。1871年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中14票足以否决议案。以上材料说明 A. 德国为君主立宪制,皇帝决策受制于各邦 B.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普鲁士占居主导地位 C. 联邦议会通过议案须得到帝国议会的批准 D. 地方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其权力均衡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德意志联邦议会由25个邦构成体现出其为联邦制国家;而在25个邦构成的联邦议会中,普鲁士占据了58席中的17席,与此同时,联邦议会中14票足以否决议案,这说明普鲁士拥有对联邦议案的否决权,体现出普鲁士的主导地位;B项正确。题干内容主要是关于德意志联邦议会的人员构成、否决议案的标准,难以体现出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更体现不出皇帝与各邦的关系,排除A。题干没有关于帝国议会的内容,因而也就体现不出联邦议会议案须经帝国议会批准的内容,排除C。各邦在议会中的权力并不均衡,普鲁士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1.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西周对都城边长的严格限制,说明了分封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关系,C项正确;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D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材料都没有体现;西周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A不对,分封制是“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的原因,而不是引起题干所说变化的原因。B不对,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不对,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下封国被取消,因此“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郡县制。‎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联系和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3. 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官、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而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孝廉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 B. 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 C. 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 D.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东汉实行察举制,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材料反映的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官、研读经书、晓习律令”,说明由于这些人的家境特殊,导致所受教育程度不同。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察举制的出现是选官制度发展进步的表现,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34.鲁国实行税制改革和商鞅开展“为田开阡陌封疆”所产生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A.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 扶植小农经济成长 C.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 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启了按土地征税模式,商鞅开展“为田开阡陌封疆”开发更多私田,二者均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故D项符合题意;春秋鲁国改革肯定了私有制但并未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鲁国时期小农土地私有制尚未形成,排除B项;鲁国、商鞅的改革虽均有利于提高国家财政收入,但并非本质性意义,排除C项。‎ ‎35.明朝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是 A. 废除了中国近两千年的人头税 B. 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松驰 C. 社会隐蔽人口现象大大减少 D. 客观上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一条鞭法”中赋役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清代“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中国近两千年的人头税,大消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社会隐蔽人口现象大大减少,推动了清代经济发展,故排除ABC三项。‎ ‎36.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有历代赋役制度改革过程中,往往形成改革初期农民负担减轻,但不久很快反弹,甚至后来还会超过原来的赋税负担。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赋役制度改革不彻底 B. 改革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 C.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D. 没有能有效遏制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国家的赋税改革本质上是对封建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根基,故难以解决封建国家的社会问题,C项符合题意;改革的不彻底、对地主阶级利益的损害及不能有效遏止土地兼并根原均在于未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故排除ABD三项。‎ ‎37.下列言论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的是 ‎①“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②“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④“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历代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体现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认为应固守本业;“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是汉代降低商人地位的举措,均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故①②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体现了从商的支持,故③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8.从《中国古代南北方战争比例变化表》中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南北方战争比例变化表 ‎ ‎ 先秦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辽金 ‎ 元明 ‎ 清 ‎ 北方 ‎ ‎87% ‎ ‎76% ‎ ‎61% ‎ ‎68% ‎ ‎50% ‎ ‎29% ‎ ‎26% ‎ 南方 ‎ ‎13% ‎ ‎24% ‎ ‎39% ‎ ‎32% ‎ ‎50% ‎ ‎71% ‎ ‎74% ‎ A.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各地发生战争的频度 B. 隋唐时期南方发展程度不如魏晋南北朝 C. 东部沿海地区是各政治势力的必争之地 D. 唐宋以后农民起义主要发生于南方地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从《中国古代南北方战争比例变化表》中可以看出唐宋以后,中国古代战争的数量南方超过北方,这一点与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的变化有直接关系,故A项正确。B表述不对,隋唐时期南方发展程度超过;魏晋南北朝;C表述不对,宋以前战争多集中于北方;D 表述不对,唐宋以后战争主要发生于南方地区,但无从体现是农民起义。‎ ‎39.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 A. 加快了两国社会转型的完成 B. 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 C. 受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 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金银大量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商人变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从而固化了封建力量,阻碍了国内工业生产;而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则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故B项正确;葡萄牙没有实现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和地理环境无关,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 ‎40.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 多极化趋势出现 B. 两极格局瓦解 C.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D.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可见20世纪50年代后期多个国际力量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于苏联解体后,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霸主地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41.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方向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司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 中国近代一类企业发展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阻碍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四指出这是那类企业。1912—1919年间这类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1)原因:①政治上的需要;②军事需要;③商业的发展;④交通要道(或人口聚集区)。‎ ‎(2)新特点:①专业化城市出现;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原因:①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②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③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④宋明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原因:①辛亥革命扫除障碍;②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和实业团体的建立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方向筑城……”及材料二“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进行概括即可。‎ ‎(2)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三“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棉纺业…陶瓷业…冶铁业…长江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可知明清时期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现象产生;二问结合所学从国家经济政策、主导经济模式及儒家思想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3)一问根据材料四信息中可知该经济类型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战后及一战期间均为上升趋势,反映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二问根据时间“1912—1919年间”结合所学从政治影响、外部环境、国内群众运动及国内思潮推动分析阐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原因。‎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与中国革命相关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占比例上升。‎ 说明:革命道路发生了变化。即由城市中心道路变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信息二:党员的成分多样化到工农联盟为主体。‎ 说明:国共关系发生变化。及由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不同阶级联合的政党到国共合作失败后的工农联盟的政党。‎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28-1930年工人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农民所占比例上升,可结合所学从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进行回答;从1927年4月中共五大的成分组成到 ‎1928-1930年以工农为主体结合所学从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分析阐述。‎ ‎4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85年10月,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在其抚台生涯中,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其《条陈台澎善后事宜折》中说,“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皆可及时举办,惟抚番须待三者办成之后方可议行。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以通南北之由邮;理屯、兴垦、开矿、取材,以兴自然之利”。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外敌逼临而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项建设。‎ 刘铭传在台湾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3府1直隶州,领11县5厅,将台湾分为南、中、北和后山四路。这套行政建制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建设海防,练兵整军,兴办军事工业,添修军事设施。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将台湾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1887年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自1887年至1893年耗时6年,建成基隆至新竹90公里的铁路。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聘英人布茂林为教习,“课以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之学”。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1890年在他即将离任之际,又设电报学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摘编自《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铭传在台湾改革作用。‎ ‎【答案】(1)特点:科学性:注重长远规划,有计划进行改革;‎ 优先性:优先进行国防建设与部署;‎ 全面性:内容较为全面,涉及行政、经济、军事各个领域;‎ 近代性:改革措施近代化色彩浓厚。‎ ‎(2)改革行政体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 增强了台湾海防,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新式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 ‎ ‎【解析】‎ ‎(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由材料“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可知,刘铭传注重长远规划;由材料“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外敌逼临而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项建设”‎ 可知,优先侧重国防建设与部署;由材料“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理屯、兴垦、开矿、取材……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等关键信息可知,改革内容较为全面;近代化色彩浓厚。‎ ‎(2)回答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作用可以根据其改革的内容来进行分析,如改革行政体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增强了台湾海防,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新式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