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一) 学案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 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 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①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掺杂个人恩怨;②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③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④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名师点睛 1.审清题目要求。题目要求探究什么,是辨析观点,分析启示、感悟,还是做出评价,要审清探究点。另外,还要明确“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等不同的要求。要求不同,答题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结合文本”主要侧重于从文本材料中寻找依据,而“联系现实”则侧重于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则要求在联系文本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如上题,要求“结合材料”谈谈看法,就要侧重从文本材料中寻找答题依据。 2.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对于辨析类探究题,首先要明确“同意”还是“不同意”,“矛盾” 还是“不矛盾”等,然后结合题干合理地阐述理由。 3.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明确观点、看法之后,应先在文本中寻找得出此观点的依据,然后由文本论据引申到生活实际。 4.陈述理由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尊重文本,不主观臆断;(2)明辨是非,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3)要把人物放在时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评价;(4)紧扣传主的生平事迹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尤其要紧扣传主给社会、时代带来的影响、贡献等。 5.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答题模式:阐明观点(我认为,我同意,或直接表明观点)+分条陈述理由+回扣观点(此步骤也可以没有)。回扣观点就是要求对上述阐述的理由进行归纳总结,回归到自己的观点上来,可以采用“所以说……”“总之……”“由此可见……”等语言进行回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傅斯年:大炮·老虎·学者 王枪手 ①“大炮”“老虎”,一个学者,有这样两个外号,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傅斯年,早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因主编《新潮》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思想而为众人所知。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5月4日上午,北京的大学生集会抗议,傅斯年被他们一致推选为主席。下午,傅主席扛着大旗率领游行队伍直扑赵家楼,一举成为名震南北的学生领袖。有了这样的功劳簿可躺,应该一辈子吃喝不愁了吧?可是傅斯年却不,他认为自己这点功绩根本不值得一提——“幼稚!”幼稚不幼稚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但是这种表白却一下子暴露出了他的本真性情,说穿了,就是一个“狂傲”。一个学生运动的总头子,平时在校园里走路却两眼朝天,谁跟他打招呼,他总是爱理不理的,这不是狂傲是什么? ③他也确有狂傲的资本。胡适从海外归来,被礼聘为北大教授,他的课堂里一时间听众如云。傅斯年的好友顾颉刚去听了一次,回来跟傅斯年说:那个胡博士是真有学问,你也去听听吧。傅斯年就去听了,不仅听,还问,一问一答之间,胡适的汗就下来了。胡适后来坦白交代说,他当时就发现了,像傅斯年这样的学生,国学根底比他还好,所以他常常提心吊胆,激励自己,要加倍用功。从此,傅斯年与胡适,也就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直至终生。 ④ 北伐胜利后,傅斯年高兴,一高兴就去找老校长蔡元培喝酒。那天是蔡先生带头喝醉了,傅斯年也跟着醉了,之后大伙就开始比赛放狂话,狂来狂去,谁也比不上傅斯年放的炮响,他说:“我们国家整理好了,不但要灭了日本小鬼子,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从北冰洋到南极洲,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好家伙,他比秦始皇还狠。多亏这时候他是在大学里工作,要是在外事部门,这样一番话非引来严重外交纠纷不可。“大炮”的外号不给他,你说是不是都太浪费了? ⑤“大炮”在暗室里放狂还没有什么杀伤力,傅斯年炮打孔祥熙才真叫动人心魄。抗战初期,傅斯年就准备弹劾庸劣腐败的行政院长孔祥熙,他甚至还与中共的参政员吴玉章先生联络,希望共同采取行动。他在参政院大会上揭露说:“抗战以来,大官即是大商,专门发国难财。我们本是势力国而非法治国,利益之到手全不管一切法律,既经到手则又借法律名词如‘信用’‘契约’等以保护之,这里面实在没有公平。”然后又大声疾呼:“惩罚贪污要从大官做起!”骂完孔祥熙他就骂蒋介石,说蒋在训斥国民党的中央委员时还说孔祥熙根本不贪污,真是叫人丧气啊。 ⑥抗战胜利后,傅斯年也当上了接收大员,飞到了北京。很多人推荐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不干,诚心诚意地保举了还远在海外的胡适。但是呢,他又坚决要求去北大当一段时间的代理校长。他不是有什么官瘾,而是认为,像胡适这种书生,走到哪儿都是老好人,不忍心得罪人,所以他要先出头,把那些沦陷时期舍不得离开北京并出任伪职的人员一个个开除出去,为胡适任职扫清道路。周作人即是其中一个。有好多人来找傅斯年说情,这个傅“老虎”一概不给面子,他说:如果这些人受不到谴责,那么就太对不起那些跋山涉水到了重庆和昆明的教授和学生了,他们为了民族大义而抛家别子去了大后方,吃不上喝不上的,容易吗?这一席话,就把所有的说情者挡在门外了。 ⑦傅斯年到了台湾之后,身体不行了,虎威却一点不减。他当台大校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位教师发了一份通知,说本校长说不定哪天就要听课,请不要见怪。教师们对听课是不会见怪的,可是他听完课之后有的人就没了工作,这一点挺吓人的。那时的台湾,工作机会极少,失去教职,就得饿肚子了。傅斯年仅用此招,就令台大的教风学风为之一变。 ⑧放大炮又发虎威,毕竟不是学者的本行,傅斯年同时代的学者曾指出过,他寄身政治,因此没有取得应该取得的学术成就。但是,他所创立的史料学派,已经足以让他立足于大师的行列了。 ⑨傅斯年死后,胡适说:“有人攻击我,傅斯年总是挺身而出,说:‘你们不配骂胡适之。’那意思是只有他才配骂。他也承认这一点。”从此,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骂胡适了,这一点令胡适无比痛惜。 (选自《醒狮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傅斯年领导学生运动而被人推许,自己却表白为“幼稚”,这不只是他“狂傲”的表现,也是他的救国理念更加成熟的反映。 B.作为学者,傅斯年有着对学术的独特贡献,这种贡献并不因为他寄身政治而减色,因此将他定位为学者是实至名归。 C.傅斯年有关把世界上的诸多地区都变成中国郡县的说法固然只是他醉酒后的狂言,但也能反映出他作为中国人的自信。 D.傅斯年心中没有党派之别,只要对国家有利,他都积极促成,只是因为他得罪了政府高官,所以只能在教育界安身。 E.傅斯年对民族和教育怀有一颗赤诚的心,他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中华民族的侵夺,也不能容忍不学无术者在教育界混日子。 2.傅斯年对待胡适的态度和做法表现出他具有怎样的素养?请简要概括。 3.这篇文章写到的傅斯年的经历,揭示出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4.文章中的傅斯年至少表现出“狂傲不驯”和“正义凛然”两个方面的个性特点,你更欣赏哪一个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2.国学根底深厚,善于思考,不失时机提升自己;敢于担当,为他人扫清展示才能的平台上的障碍;坦诚、率直,不因私情而失去原则。 【解析】解题分两步:第一步,根据题干的要求,在文中找到与“傅斯年对待胡适的态度和做法”相关的文段,即第③、⑥、⑨段。第二步,针对相关内容,分析概括:第③段写傅斯年听胡适的课,提问题,表现出其深厚的国学素养和善于思考的个性特点;第⑥段写傅斯年出任代理校长,为胡适扫清道路,表现他勇于担当的个性;第⑨段写傅斯年死后,没有人批评胡适了,胡适很痛惜,表明傅斯年不因私情而失去原则,为人坦诚、率直。 3.当时,社会上涌动着民主与科学新思想;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低下;国内政治昏暗,国家动荡不安,国民政府庸劣腐败;沦陷区有人在日伪方面任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 【解析】解题时,应紧密联系文本内容,将傅斯年的个人活动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下思考,特别要留意人物活动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等,形成答案也要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如第②段中的“民主与科学新思想”,第⑥段中的“伪职”等。 4.示例一:欣赏他的狂傲不驯。①狂傲不驯的傅斯年领导学生声讨造成外交失败的政府;②狂傲不驯的傅斯年敢于在参政院大会上斥责政府中的贪腐行为;③狂傲不驯的傅斯年敢于指责颠倒是非的当时政府的最高领导人;④狂傲不驯的傅斯年敢于放狂话,想将世界上的诸多地区变为中国的郡县。他的这种“狂傲不驯”,实际上体现了他的担当意识、忧国忧民意识和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值得我们学习。 示例二:欣赏他的正义凛然。①正义凛然的傅斯年敢于担当声讨软弱政府的学生活动的领袖;②正义凛然的傅斯年拥有抨击当时治国不力的政府官员甚至首脑的勇气;③正义凛然的傅斯年抗战胜利后,秉持正义、铁面无私,开除周作人等出任伪职的人员,为胡适任职扫清道路。他的这种“正义凛然”,充分体现了他的担当意识、忧国忧民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