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密云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密云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一地理试卷 考试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分两部分,44道题。选择题40个,60分,非选择题4个,40考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姓名、班级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试题。‎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2019年4月28日‎,玉兔二号月球车自主唤醒,将开展第五月工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玉兔二号月球车工作时的能量来自( )‎ A. 太阳辐射能 B. 核能 C. 风能 D. 太阳风 ‎2. 最可能干扰玉兔二号月球车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 )‎ A. 大气层 B. 流星 C. 太阳活动 D. 太阳辐射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月球车在月球上工作,其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而不是核能,A正确,B错;月球无大气,不存在风能,C错;太阳风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并不能为月球车提供能量,D错。故选A。‎ ‎【2题详解】‎ 太阳活动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从而影响月球车与地面指挥系统的通信联系,C正确;大气层不会干扰通信联系,A错;流星是流星体临近地球时,受地球引力作用,有些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的一种现象,不会干扰通信联系,B错;太阳辐射为月球车提供了能源,不会干扰与地面指挥系统的通信联系,D错。故选C。‎ ‎3.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地球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导航系统、移动电话等会失灵 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极光现象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并不是世界各地都有,①错;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大气层后,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使得导航系统和移动电话失灵;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得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③正确、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主要与漠河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以及大气的散射作用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④错。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 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据图可知( )‎ A. 甲是古生代,乙是前寒武纪 B. 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C. 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D. 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5. 甲的末期,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冰川范围扩大 B. 恐龙灭绝 C. 被子植物繁盛 D. 哺乳动物盛行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甲时期代表动物为恐龙,主要属于裸子植物时代,应为中生代,乙包含两栖动物和三叶虫,为古生代,ABD错,C正确,故选C。‎ ‎【5题详解】‎ 中生代末期为白垩纪,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冰川范围缩小,约6500万年前发生恐龙大灭绝,A错,B正确;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盛行于新生代,CD错。故选B。‎ ‎【点睛】地质年代与生物发展阶段对照表如下:‎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 下列关于干热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干热岩开发会污染环境 B. 干热岩分布于地壳中 C. 干热岩在我国广泛分布 D. 干热岩热量源于太阳 ‎7. 岩石圈( )‎ A. 包括软流层和地壳 B. 由岩石组成,全球厚度不均一 C. 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D. 等同于地壳,包括陆壳和洋壳 ‎【答案】6. B 7. B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干热岩开发是向高温岩体注入凉水获得蒸汽再加以利用,对环境的污染小,A错;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该深度范围属于地壳,B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干热岩多分布在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在我国并没有广泛分布,CD错。故选B。‎ ‎【7题详解】‎ 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在全球厚度不均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AD错,B正确;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岩石圈并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C错。故选B。‎ ‎8.‎2019年10月23日俄罗斯千岛群岛上的埃别科火山喷发,喷出的火山灰柱海拔高度达 ‎2500米‎。灰尘流向东南方向,扩散了不到‎5000米后降落。喷出的火山灰柱降落到地表所经过的地球圈层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A ‎【解析】‎ ‎【详解】火山喷发后,火山灰率先进入大气圈,以后随雨水以及受重力影响逐渐进入水圈和生物圈,之后在岩石圈沉积,故经过的地球圈层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故选A。‎ 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圈层,正确的是( )‎ A. ①岩石圈 B. ②大气圈 C. ③生物圈 D. ④水圈 ‎10. 有关①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供生物生存的氧气 B. 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C. 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剧烈 D. 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③供水,①下渗至②,所以①为水圈,②为岩石圈;③为④供氧,④可降水至②,所以③为生物圈,④大气圈,ABD错,C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①为水圈,通过水循环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D正确;为生物生存提供氧气的是大气圈,A错; 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属于生物圈,B错;由于水的比热容性质,水圈使得地球上温度变化更加缓和而非剧烈,C错。故选D。‎ ‎2012年10月14日 ‎,奥地利人鲍姆加特纳乘坐氦气球从39千米的高空勇敢地跳下,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自由落体运动。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中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鲍姆加特纳勇敢地跳下时,位于(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热层 ‎12. 鲍姆加特纳在降落过程中,气温( )‎ A. 逐渐降低 B. 先升高再降低 C. 逐渐升高 D. 先降低再升高 ‎13. 鲍姆加特纳配备特制宇航服的原因是( )‎ A. 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大 B. 对流层中天气变化剧烈 C. 39千米处的大气层氧气含量少 D. 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温 ‎【答案】11. B 12. D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鲍姆加特纳跳下的高度为距离地面39㎞,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高度位于平流层,故选B。‎ ‎【12题详解】‎ 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因此,鲍姆加特纳在降落的过程中,气温先降低再升高,故选D。‎ ‎【13题详解】‎ 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很小,A错;根据材料可知,该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中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主要原因在于39‎ 千米处的大气层氧气含量少,且气压低,C正确;对流层中天气变化剧烈,但这与其特制宇航服的特点关系不大;同理,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温,这与其特制宇航服的特点关系也不大,BD错。故选C。‎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2019年12月8日北京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图a为12.8-12.11北京地区天气状况,图b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以下预警级别最高的是( )‎ A. B. ‎ C. D. ‎ ‎15. ‎12月9日,北京地区出现雾霾,其人为原因可能是( )‎ A. 风力较小、气温较高 B. 人类排放污染物多 C. 冬季采用天然气供暖 D. 大气的能见度降低 ‎16. 图a示连续四天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 12.8 ‎B. ‎12.9 ‎C. 12.10 D. 12.11‎ ‎17. 图b中能反映昼夜温差最小的原因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8. “秋阴不散霜飞晩,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4. D 15. B 16. A 17. D 18. D ‎【解析】‎ ‎【14题详解】‎ 预警级别最高的为红色预警,最低的为蓝色预警,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12月9日正值北京冬季,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多,使得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增多,加重了雾霾,B正确;A选项不属于人为原因,排除A;天然气供暖的废弃物排放相对较少,冬季燃煤排放废弃物更容易加剧雾霾,C错;大气的能见度降低是雾霾导致的影响而不是原因,D错。故选B。‎ ‎【16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2.8、12.9、12.10、12.11四日的昼夜温差分别为‎7℃‎、‎9℃‎、‎11℃‎、‎9℃‎,所以昼夜温差最小的为‎12月8日,故选A。‎ ‎【17题详解】‎ 根据图a中天气符号可知,‎12月8日该地为大雾天气,云层厚,所以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相对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相对较高,所以昼夜温差小,图b中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是②,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④,故选D。‎ ‎【18题详解】‎ 注意的“霜飞晚”原因是“秋阴不散”,表示长期的阴天,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所以“霜飞晚”,图b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④,故选D。‎ 潮、白河及其支流组成潮白河水系,该水系汇入海河而注入渤海。潮白河上游山区谷深河窄,苏庄以下进入平原,河谷开阔,易泛滥成灾。解放后,兴建密云和怀柔水库,控制山区洪水;并承担为北京市供水的任务。但近年来潮白河水源地水源减少,潮白河部分河段断流,地下水超采严重,且地下水质问题日益严重。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9. 潮白河水系参与( )‎ A. 海陆间循环 B. 陆地内循环 C. 海上内循环 D. 海上大循环 ‎20. 潮白河属于水循环的环节是( )‎ A. ② B. ③ C. ④ D. ⑤‎ ‎21. 密云水库的修建,说明( )‎ A. 目前人类对环节①影响最大 B. 可以增加环节②和③的水量 C. 人类可以改变④的季节分配 D. 科学技术可以调节⑤的流向 ‎22. 潮白河上游山区谷深河窄、进入平原河谷开阔,这说明( )‎ A. 陆地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B. 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C. 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状况 D. 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生态 ‎23. 针对潮白河出现问题,你作为北京市民,应该( )‎ A. 跨流域调水 B. 发展节水农业 C. 节约用水 D. 改变气候条件 ‎【答案】19. A 20. C 21. C 22. B 23. C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潮、白河及其支流组成潮白河水系,该水系汇入海河而注入渤海”可知,潮白河水系参与了海陆间循环,故选A。‎ ‎【20题详解】‎ 潮白河属于地表径流,图中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下渗,④表示地表径流,⑤表示地下径流,故选C。‎ ‎【21题详解】‎ 密云水库的修建,属于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即④)的干预,不属于对地下径流(即⑤)的干预;通过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分配不均,AD错,C正确;②表示水汽输送,水库的修建无法增加水汽输送量,B错。故选C。‎ ‎【22题详解】‎ 潮白河上游山区地势落差较大,河流下蚀作用较强,谷深河窄,进入平原后,水速减慢,下蚀减弱,侧蚀作用较强,河谷开阔,这表明地表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B正确;其他选项不属于题干信息所要说明的内容。故选B。‎ ‎【2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近年来潮白河水源地水源减少,部分河段断流,地下水超采严重,且水质问题严重,作为北京市民而言,应该提高节水意识,节约用水,C正确;跨流域调水属于政府采取的措施,A错;市民很少农事农业生产,所以发展节水农业不属于市民应采取的措施,B错;气候条件不易被改变,D错。故选C。‎ ‎【点睛】水循环的类型以及环节总结如下图:‎ 下图为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上图中①~④四条曲线中,表示海洋表面盐度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5. 据图可知,赤道附近表层海水( )‎ A. 温度低、盐度较高 B. 温度高、盐度较高 C. 温度高、盐度较低 D. 温度低、盐度较低 ‎26. 据图可知A纬度①曲线数字比较大的原因是( )‎ A. 水温低 B.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 降水多 D. 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答案】24. A 25. C 26. B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海洋表面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度递减,且南极海域盐度高于北极海域盐度(北极海域附近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对应曲线①,A正确;曲线②应表示蒸发量,③表示温度,④表示降水量。故选A。‎ ‎【25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①表示海洋表面平均盐度,②表示蒸发量,③表示温度,④表示降水量。所以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较低,故选C。‎ ‎【26题详解】‎ ‎①表示海洋表面平均盐度,A纬度附近位于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面平均盐度高,B正确,C错;A纬度地处低纬,水温并不低,A错;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比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也强,但盐度相对A纬度较低,D错。故选B。‎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等因素:1、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2、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3、河口地区陆地径流注入越多,盐度越低。4、暖流流经海区蒸发量偏大,盐的溶解度也偏大,则盐度偏高。‎ 纽芬兰岛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其附近海区曾是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早在16世纪,这里鳕鱼群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鱼群大量减少,延续了500年的捕鱼业逐渐衰落。下图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7. 造成甲、丙两个海区海水温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洋流性质 B. 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 盛行风向 ‎28. 纽芬兰渔场“鳕鱼群密集”的有利条件( )‎ A. 因高纬冰山活动带来大量营养盐类 B. 洋流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海洋污染小 C. 岛屿远离大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 D. 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浮游生物数量多 ‎29. 导致该渔场鱼群大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 B. 人类过度捕捞 C. 寒暖流减弱 D. 地表径流减少 ‎【答案】27. C 28. D 29. B ‎【解析】‎ ‎【27题详解】‎ 读图可知,相比而言,丙海区纬度更低,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水温更高,而甲海区纬度更高,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少,水温更低,因此主导因素为纬度位置,C正确;洋流不是主导因素,A错;两海区海陆位置和盛行风向相当,BD错。故选C。‎ ‎【28题详解】‎ 纽芬兰渔场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大,底层营养盐类上翻(而非高纬冰山活动带来),浮游生物数量多,饵料充足,所以鳕鱼群密集,D正确,A错;洋流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海洋污染小,但不是该渔场鳕鱼群密集的主要原因,B错;该岛屿位于北美大陆东海岸,与大陆距离适中,且该海域开发时间较早,受人类活动影响大,C错。故选D。‎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鱼群大量减少,延续了500‎ 年的捕鱼业逐渐衰落”可知,由于捕捞时间长,人类过度捕捞导致其鱼群大量减少,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不大,B正确,A错;寒暖流并没有减弱,C错;纽芬兰岛为岛屿,地表径流较少,且该海域渔场主要受寒暖流交汇形成,与地表径流的关系相对较小,D错。故选B。‎ ‎【点睛】分析某地渔场的形成原因,可以参考以下思路:鱼类集聚,必定食物充足且生长环境较好。①食物充足,则说明藻类以及浮游生物丰富,则营养物质丰富,而营养物质来源,可能是离岸风形成上升流,底层营养物质上涌,或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导致底层营养物质上涌,或河流注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②生存环境较好,可以考虑阳光、水温、生存空间、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或是否过度捕捞等。‎ 全球最大的‎500 m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地“大窝凼”中建成启用,已经有多个国家的天文学家提交了研究观测计划。下图为望远镜及周围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 “大窝凼”洼地的成因可能是( )‎ A.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口 B. 石灰岩溶洞坍塌形成的天坑 C. 宇宙中的陨石撞击形成的坑 D. 地质史上海水后退后的遗迹 ‎31. 地表喀斯特地貌具有的特征为( )‎ A. 地表崎岖不平 B. 多溶洞和石钟乳 C. 植被特别稀少 D. 多向海突出岩石 ‎32. 射电望远镜项目选址该地的优势有( )‎ ‎①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②岩石透水性强,利于排水 ‎③地处偏僻,劳动力价格低 ④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差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0. B 31. A 32. A ‎【解析】‎ ‎【3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大窝凼”洼地为喀斯特洼地,喀斯特地貌多为石灰岩,石灰岩溶洞坍塌形成天坑,B正确;该洼地并非是由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口,也不是宇宙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或海水退后的遗迹,ACD错误,故选B。‎ ‎【31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地表喀斯特地貌崎岖不平,A正确;溶洞和石钟乳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B错;植被稀少不属于地貌特征,C错;多向海突出岩石属于海蚀地貌的特点,D错。故选A。‎ ‎【32题详解】‎ 首先,射电望远镜项目选址所在地为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其次,喀斯特地区岩石的透水性强,利于排水,①②正确;该项目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选址在该地并非考虑该地劳动力价格低,③错;射电望远镜有别于传统的光学望远镜,主要考虑电磁干扰等,另外,贵州多阴雨天气,空气稀薄描述不当,④错。故选A。‎ 下图分别为我国四个不同地区的植被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图中四地植被类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②温带荒漠 C. ③热带雨林 D. ④温带落叶阔叶林 ‎34. 导致①、②两地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不同 B. 降水不同 C. 土壤不同 D. 河流不同 ‎35. 关于四地植被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区植被有板根、茎花现象 ②地区植被具有耐旱、矮小等特点 ‎③地区植被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④地区植被树叶短小为针状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33. C 34. B 35. C ‎【解析】‎ ‎33题详解】‎ 根据图中景观可知,①表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表示温带草原,③表示热带雨林,④表示亚寒带针叶林,故选C。‎ ‎【34题详解】‎ ‎①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为温带草原,由于海陆位置的不同导致降水不同,从而导致植被类型出现差异,B正确;热量、土壤、河流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选B。‎ ‎【35题详解】‎ ‎①表示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春季发芽,秋冬季节落叶;②表示温带草原,所在区域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大陆型气候,气候偏干旱,风力强,植被具有耐旱、矮小等特点;③表示热带雨林,植被有板根、茎花等现象;④表示亚寒带针叶林,植被树叶短小呈针状。综上分析,①③错,②④正确,故选C。‎ ‎36.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 ②观察土壤可以从颜色、质地等方面观察 ‎③黏土是农业生产最理想的土壤 ④土壤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肥力是土壤的本质特征,观察土壤可从颜色、质地等方面进行观察,①②正确;黏土的通气、透水性差,土质黏重,不宜耕作,不是最理想的土壤质地,③错;土壤可分为砂土、壤土,黏土等,④错。故选A。‎ ‎37.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物理风化微弱 B. 风力侵蚀作用显著 C. 化学风化强烈 D. 气候干旱,植物稀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枯枝落叶少,土壤有机质少。同时,气候干旱,化学风化较弱,但物理风化强烈,D正确,AC错;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显著,但相比于气候干旱,植物稀少而言,B选项不属于主要原因(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自于植物),排除B,故选D。‎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2019年5月初,强大的“印度台风”——气旋风暴“法尼(Fani)”在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上形成,一度达到了中央气象台标准的17级超强台风程度,为今年北印度洋地区出现的最强热带气旋,其在登陆时每小时风速超过200千米,成为自1999年以来袭击该国最严重的风暴之一。下图是气旋风暴“法尼”的影像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8. 获得此图像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 B. 地理信息系统 C. 数字电视 D.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39. 下列台风造成影响的描述,正确的( )‎ A. 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大雾天气 B. 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遭受冻害 C. 巨浪摧毁海岸设备、掀翻渔船 D. 大海翻江倒海,吸引鱼群聚集 ‎40. 当地防御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合理的有( )‎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③出行建议乘坐飞机④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⑤农田夜间防御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②④ D. ②③⑤‎ ‎【答案】38. A 39. C 40. C ‎【解析】‎ ‎【38题详解】‎ 获取地理信息主要运用了遥感技术,A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查询与分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定位与导航(且突出于“点”的定位导航),数字电视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BCD错,故选A。‎ ‎【39题详解】‎ 台风带来的大风天气不利于雾的形成,A错;秋季南方水稻已经成熟,受冻害的影响相对较小(水稻易遭受冻害主要在早春的幼苗期),且台风也不能降低秋季降温对南方水稻的影响,B 错;台风带来的狂风巨浪会摧毁海岸设备,掀翻渔船,C正确;台风对吸引鱼群集聚影响不大,D错。故选C。‎ ‎【40题详解】‎ 对于台风灾害的防治,可加强监测和预报,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对于地势低洼地区的居民,应及时转移,以免遭受洪灾,①②④正确;台风发生时,气象多变,空气垂直运动剧烈,应减少乘坐飞机,③错;农田夜间防御主要是为了防御夜间大幅度降温带来的减产而不是防御台风,④错。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4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浩瀚的宇宙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奥妙。科学家一直在利用各种办法寻找“地外文明”,在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上,携带了“人类信息图”,介绍了人类与地球最基本的情况;还把各民族的经典音乐放在太空中不断播放,以引起其他天体上生物的共鸣。下图为太阳系模式图,下表为八大行星物理性质比较。‎ 备注:轨道倾角是指其他行星公转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偏心率是椭圆焦点到中心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比值越小,椭圆越接近正圆。‎ ‎(1)如果用宇宙探测器向设想的外星人播放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你认为该如何说?‎ ‎(2)表中呈现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可以说明。‎ 地理课上老师布置如下问题:和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上为何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请用上述图、表信息加以说明。有位同学是这样描述的:‎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地球离银河系中心天体的距离在八大行星中排第三位,位置适中,表面平均温度‎22℃‎,有适宜的温度,可以有液态水存在;地球的体积、质量比水星和金星大,在八大行星中按体积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居第四位,适当的体积质量,能够吸附住二氧化碳供生命呼吸。‎ ‎(3)请你挑出该同学描述的两处错误,并按示例格式抄写原文并改正。‎ 示例:错误1 原文:普通恒星,改正:普通行星 ‎(4)2018年7月,意大利宇航局在火星南极附近发现一个液态水湖。有科学家推断火星可能存在生命。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答案】(1)地球位于银河系中 太阳系,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距太阳1.5亿千米),位于金星和火星绕日公转轨道之间。‎ ‎(2)共面性;近圆性;轨道倾角;偏心率 ‎(3)原文:地球离银河系中心天体,改正:地球离太阳系中心天体 原文:由大到小的顺序居第四位,改正:由大到小的顺序居第五位或由小到大的顺序居第四位 原文:吸附住二氧化碳,改正:吸附住大气 ‎(4)观点1:反对,理由:缺少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表面平均温度较低。观点2:赞同,理由:发现液态的水;自转周期、公转周期等与地球相近。‎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与运动特征、生命存在的条件等相关知识。重在通过图表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详解】(1)该题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准确描述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层级和位置即可,注意描述应尽量准确。地球位于银河系中的太阳系,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距太阳1.5亿千米),位于金星和火星绕日公转轨道之间。‎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八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均较小,表明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八大行星偏心率均较小,接近于0,表明八大行星让人公转轨道具有近圆性。‎ ‎(3)该题需要注意按照示例的格式进行回答。原文中主要有以下错误:①原文“地球离银河系中心天体”需要改正为“地球离太阳系中心天体”;②原文“由大到小的顺序居第四位”改正为“由大到小的顺序居第五位”或“由小到大的顺序居第四位”(可通过表格数据直接看出);③原文“吸附住二氧化碳”改正为“吸附住大气”。‎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重在表明观点以及阐述对应理由。观点①:反对,理由是火星缺少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火星的质量和体积远小于,表明火气大气层稀薄);其次,火星表面平均温度较低(-‎23℃‎)。观点②:赞同,理由是已经发现了液态的水,而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其次,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火星的自转周期、公转周期等与地球相近。‎ ‎42.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中心区气温一般比周围的郊区高,因此把城市中心区称为“热岛”,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下图1为华北地区某城市‎2019年11月13日 ‎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 ‎(1)描述该城市的气温分布状况。‎ ‎(2)根据城区和郊区的气温分布推断,该城区和郊区之间会出现___________现象,请在图2中标出箭头,表示城区和郊区的气流运动方向。‎ ‎(3)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城区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B.城区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废热多 C.城区硬化地面多,植被覆盖率低 D.郊区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政府规划在图1中A地布局一家钢铁厂。‎ ‎(4)A地布局钢铁厂是否合理,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理由。‎ ‎【答案】(1)城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气温四周低、中间高或气温由郊区(市区)向市区(郊区)递增(递减))。‎ ‎(2)城市热岛环流,如图所示 ‎(3)BC ‎(4)不合理。A地离市区太近,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钢铁厂的粉尘和废气等污染物能流向市区。‎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热岛效应、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1)根据该图中气温的分布描述即可,注意描述出气温哪里高,哪里低。读图可知,城区气温高,郊区气温低(或气温四周低、中间高或气温由郊区(市区)向市区(郊区)递增(递减))。‎ ‎(2)由于城区与郊区气温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城区与郊区之间会出现城市热岛环流。城区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郊区气温相对较低,盛行下沉气流,在高空,空气由城区上空流向郊区上空,在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区,如下图所示:‎ ‎(3)城区之所以气温高于郊区,一方面是由于城区生产生活活动导致废热排放量大,另一方面,城市硬化地面多,植被覆盖率低,升温速度快,BC正确;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不会导致城区气温高于郊区,A错;城区与郊区云量差异不是很大(且城区盛行上升气流,郊区云量应该更少),D错。故选BC。‎ ‎(4)注意题干要求“用热力环流原理”。钢铁厂对环境污染较大,其布局应尽量远离城区,且在城郊热岛环流区之外。A地离市区太近,且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钢铁厂的粉尘和废气等污染物能流向市区,所以在该地布局钢铁厂不合理。‎ ‎4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向东注入渤海,沿途地貌景观多样。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同学要对黄河流域地貌进行实地考察,下图中A~E是同学们收集的黄河流域地区的一些典型地貌图。‎ ‎(1)图示A~E景观中,分布于甲的是_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_地貌。‎ ‎(2)从A~E地貌景观中任选其一,描述其地貌景观特征。(提示:从地貌类型、物质组成、地势起伏三方面进行说明)‎ 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 ‎(3)从B、C、E景观任选其一说出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示:从对生产部门、交通两方面说明)‎ ‎2019年9月习主席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同学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黄河流域确实存在着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问题,乙丙两地分别形成图中A和D的景观。‎ ‎(4)据图可知,乙地出现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丙地出现的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它们共同的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 ‎【答案】(1)E;河流堆积 ‎(2)A——高原、黄土组成、地势起伏大(地势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B——平原、黄土组成、地势低平; ‎ C——V形河谷或峡谷、岩石组成、崖壁陡峭(山高谷深);‎ D——沙丘、沙粒组成、地势起伏较小; ‎ E——三角洲、泥沙组成,地势低平 ‎(3)B——适宜发展种植业、交通方式多样、线路密集 C——适宜水能开发、交通方式较少,线路稀疏 E——适宜种植业及水产养殖业,交通方式多样,线路密集 ‎(4)水土流失;荒漠化;植树造林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等相关知识。重在考查学生通过图文信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所学地理基本原理,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1)甲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地貌类型为三角洲,对应图E;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 ‎(2)根据提示从地貌类型、物质组成和地势起伏等方面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描述即可。读图可知,A为黄土高原,由黄土组成,地势起伏大,且地势崎岖不平、千沟万壑;B为平原,由黄土组成,地势低平(该区域应为华北平原,属于流水冲积平原,其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地区,所以主要由黄土组成); C为典型的V形河谷或峡谷,由岩石组成,崖壁陡峭(山高谷深);D为沙丘地貌,由沙粒组成,地势起伏较小; E为三角洲地貌,由泥沙组成,地势低平。‎ ‎(3)根据提示从生产部门、交通等方面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即可。①B为平原,地势平坦开阔,适宜发展种植业;同时,地势平坦,便于交通线路的建设,人口密集,所以交通方式多样、线路密集;②C所在地区山高谷深,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水能资源丰富,适宜水能开发;同时,地势起伏大导致交通方式较少,线路稀疏;③E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临近海洋,适宜种植业及水产养殖业,交通方式多样,线路密集。‎ ‎(4)读图可知,乙位于黄土高原河谷沿岸,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严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丙位于黄土高原腹地,主要生态问题为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共同措施为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4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为我国地震带及泥石流多发区分布图。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自‎2018年12月8日——‎2019年12月7日我国5级以上地震发生31次,其分布的省区及次数如图2所示。‎ ‎(1)我国地震灾害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___________(方位)多___________(方位)少。我国地震发生次数居前五位的省区中,除台湾外均位于我国的___________地区。‎ ‎(2)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泥石流分布有明显的___________,其原因为___________(选择填空)。‎ A.地震频发使山体断裂发育多 B.地震使岩石破碎,泥沙物质增多 C.地震加剧旱情,地表土干裂 D.地震释放的能量,使暴雨天气多 北京地区位于地震带上,我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学生学习了地震灾害的防避知识以后,绘制了不同场景下的避震方法,用墙报的形式向同学们宣传正确的避震方法。同学们还制作了应急包,其中的物品有以下几种:大量感冒药、水、金属哨子、红烧肉、武侠小说、应急卡(写有个人基本信息)。‎ ‎(3)同学们的宣传墙报中有如下一些宣传画,这些避震方法的共性有___________(选择填空)‎ ‎ ‎ A.选择开阔的空地 B.伏而待定 C.躲在三角空间处 D.护好头部 ‎(4)应急包中不合理的物品有_______________(至少两种),选择其一说明理由。‎ ‎【答案】(1)西;东;西部 ‎(2)关联性;AB ‎ ‎(3)BD ‎(4)不合理的物品:大量感冒药、红烧肉、武侠小说应急包中不需要大量感冒药,需要的是应急用的红药水和碘酒;红烧肉这种食物不宜久存;武侠小说增加应急包的重量且属于消遣性物品。‎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以及地震的避震方法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结合生活常识以及图文材料信息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1)根据图1中地震的分布特点可总结:总体而言,我国地震分布不均,西部多,东部少;根据图2可知,我国地震发生次数位居前5的省区中,除台湾外,其他4个省区均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泥石流分布与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主要原因在于地震频发使山体的断裂发育多,同时岩石破碎,泥沙物质增多,为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AB正确;地震不一定会加剧旱情,也不一定会使暴雨天气增多 ,CD错。故选AB。‎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避震方法,但均会护住头部,伏而待定,BD正确;在室内无法选择开阔的空地,在室外应尽量远离建筑,而不是躲在三角空间处,AC选项不属于图中避震方法的共性。故选BD。‎ ‎(4)注意应急包空间有限,所带的物品应该是最急需,对抗震最有帮助的应急物品。地震发生后,很容易出现身体擦伤,需要用应急的红药水和碘酒,而不是准备大量感冒药;其次,红烧肉不宜久存,不属于应急包所携带的物品;武侠小说属于消遣性物品,不属于应急物品,且会增加应急包的重量,占用不必要的空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