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7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2017-05)
四川省宜宾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全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 ,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逐渐发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 B.“孝”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于“善事父母”的伦理意义。 C.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确立了“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孝”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D.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孝”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不仅要求内心尊敬,更应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孝”的底线。 B.“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可见违背自己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亲”陷于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 C.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孝”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突出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孝文化中“真正的不孝”,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孝”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B.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C.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认为“不孝”的重点在于“绝先祖祀”,只要有人继承衣钵,就不算是大不孝。 D.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对 “孝”与“不孝 ”都有明确的规定,优于西方孝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据统计,2014年至 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共 43起。其中,2015年 3月以来就有26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 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社对已经认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日本中小学校 园欺凌现象发生频率呈激增之势。 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 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 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 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 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生构成,他们出于 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 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 材料二 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 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 很欠扁”。 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校园状况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 的映射,更是教育环境的直接反映。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 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 方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看来,家庭中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偶尔做出的越轨行为也得不到有效纠正,久而久之,欺凌者习得了攻击和伤害行为,被欺凌者习得了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 材料三 2013年,日本参议院通过《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此外,文部科学省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扩充学校咨询机构及校园社会工作者的规模,并设置 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学校解决欺凌现象,同时将反对欺凌、骚扰、歧视、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学大纲。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国家命名的“反欺凌日”。 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但也有些民间机构开始自发地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广州市“青年地带”于 2012年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他们与政府合作,对海珠区 12所学校每校派驻两名社工。“青年地带”正在筹备开发一个名为“校园零欺凌”的 APP,希望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普及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信息,实现对校园欺凌真实情况的评估。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世界关于青少年成长需要共同面对的难 题。 B.校园欺凌方式多种多样,呈现出隐蔽性与帮派化的特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 映射。 C.产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涉及青年自身和教育环境,外部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 凌现象的产生。 D.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只能依靠民间机构,随着时代的变化,“反欺凌”的新手段也 应运而生。 5.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显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间接欺凌 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 B.材料一显示,由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等几乎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 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 C.材料二中专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应对、处理孩子 间的冲突,正确宣泄情绪。 D.材料三显示,发达国家对校园欺凌现象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这些 都值得我国借鉴。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分析,表明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原因多样, 伤害影响深远,应着力解决。 6.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就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谈谈你的建议。(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静夜品瓷 程应峰 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 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 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 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著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 生命。 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 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 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 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铺, 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 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 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 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 韵,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 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 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 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 御的诱惑力。 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 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 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 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 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 瓷器啊,究竟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 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 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 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夜静想到一只薄胎青花瓷瓶”与“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诗句开头, 既呼应题目,又增添文化气息。 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最美的瓷器如少女”,起 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C.文章开头从夜静时分想起瓷器写起,然后展开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随之触发人 生的思考,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D.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字面上写品瓷,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强调人们要像品 读瓷器一样品读人生独特的滋味。 8.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5分) 9.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 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后参东 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 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 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 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 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 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 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 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 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 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 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 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导忝.荷重任, 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拜宁 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愍(悯)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选自《晋书·王导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亦雅相器重 雅:甚,很 B.窃觇之 觇:察看 C.帝尝从容谓导曰 从容:镇定自若 D.导忝荷重任 忝:有愧于,辱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徙”和“迁”古代都指官职调动。“迁”一般表示官职升降,“徙”则表调职。 B.九州,中国的别称。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具体是哪九个,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C.魏武,即魏武帝曹操。“魏武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封给曹操的谥号。 D.禊,古代传统民俗,官吏百姓到水边嬉游,消灾祈福。这种活动只在春季举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导自幼气质出众,张公见其风采后,对他随从说王导有将相之才。 B.王导和元帝亲如挚友,当吴地人士不亲附元帝时,他即为此深感忧虑。 C.王导为元帝尽忠尽智,深受元帝器重,元帝把他看成是汉代名相萧何。 D.看到朝廷对官吏几乎有求必应,封赏过滥,王导便上奏请求谨慎施行。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5分) (2)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题。 临江仙 陈克 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 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 “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15.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来质问秦统治者,批判其贪婪与挥霍。 (2)屈原的《离骚》中“ ,”两句写出了当时违背准则、取悦别人的严酷现实。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表达出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 ”。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水浒传》英译《在河边发生的故事》,《红楼梦》俄译《红色阁楼里的梦》,原著的韵 味全失,使中国读者觉得简直不可理喻。 ②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 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③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展现了形形色色的官场众生相,有人勾心斗角只求升官发 财,有人犬儒到底只求独善其身。 ④在那流金铄石的岁月里,许多人致力于中国的金融改革,并为证券市场的建立付出了不少心血,为沪深两市立下汗马功劳。 ⑤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也绝不投鼠忌器,看了佛面看僧面。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 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B.论文造假不仅导致研究重复低效、垃圾论文成堆,而且亵渎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 C.按照法律规定,从事食品经营需要获得许可,但是目前一些网络食品经营者并没有取 得资格,今后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D.雾霾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要治理雾霾,既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又要 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活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②人类面临的命运却十分脆弱。 ③我们面临的重大自然 灾难除了地震、火山、海啸外, ④包括小天体撞击、地球磁极倒转、超级太阳风暴等。 生命体 ⑤庞大如恐龙,也能在一夕间灭亡殆尽。 ⑥人类必须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和紧迫 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随着 /因为也虽然因此 B虽然而尽管 /或许所以 C虽然但是 /还即使因此 D /而或许还即使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5分) 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 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 ①,乃至对立起 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 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 屏中获取信息, ②。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读屏与读书,不 如反身自问:③? 21.请你写两句劝导语或警示语,提醒大家在校期间管控好手机,学校将制作成标语悬挂在教 学楼前。每句不超过 2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这段时间,一些文化现象相继引发人们关注:央视《朗读者》节目激起了人们对文化经典的热情;民谣歌手赵雷在歌曲《成都》里唱出了文化韵味而给人们带来感动;中学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而受到大家赞赏…… 对此,有人认为是相关人员个人魅力的影响,有人认为是人们对泛滥娱乐节目的审美疲劳,还有人认为是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正在被唤醒…… 那么,你又如何看待呢?请整体把握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作文。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高2014级第三次诊断性测试题 语文评分意见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C【解析】张冠李戴,确立“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的是《孝经》。 2.C【解析】“对比论证”说法错误。 3.D【解析】“优于西方孝文化”于文中无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A【解析】B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映射”程度扩大,理解错误;C项“社会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理解错误;D项“只能依靠民间机构的自发干预”说法绝对。 5. C、D【解析】A项“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属于无中生有;B项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强加因果,推论有误;E项材料没有分析校园欺凌现象的“伤害影响深远”。(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4分) 6.①政府高度重视。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参议院通过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从立法层面加大干预力度;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解决校园欺凌现象。 ②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学校和政府要正视校园欺凌现象,广州市的“青年地带”就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 ③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社会及学校要对青少年及家长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优化教育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B【解析】B项“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不是比喻。 8.结构上:①点题(照应题目)(1分)②总结全文(1分) 内容上: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嫩芽”“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自由。(2分)②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1分) 9.①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②品出了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③品出了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④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答出1条2分,答出3条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阅读文(19分) 10.C【解析】C项 “从容”,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私下”。 11.D【解析】D项 也可以在秋季举行。 12.A【解析】A项 应该是张公对他堂兄说的。 13.(1)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是全心全意推戴尊奉(辅助)元帝,暗中立下复兴国家的志愿。(“倾心”“推奉”“潜”各1分,文意通顺2分) (2)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都接受邀请到元帝的府中,这样吴地的人士纷纷前来拜见,百姓归心于元帝。(“躬”“造” “风靡”各1分,文意通顺2分) 14.B、E【解析】B项3分,E项2分。 B项“拟人”错误, E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 15.①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②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 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 ④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16.(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C【解析】①错误。“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②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抢先一步之意。④错误。流金铄石:形容天气酷热,好像金石都要熔化。 18. B【解析】A项,中途易辙造成的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二十四节气属于……独特创造,对……起到作用”;C项,“加大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应删掉“来实现”。 19.C 20. ①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 ②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 ③今天我阅读了吗(1句1分,3句5分。) 21.参考示例:(1)劝君惜取少年时,莫让手机误前程。(2)放下手机莫做低头族频频往下,捧上书本要学奋进人天天向上。(答出1句3分,2句6分) 四、写作(60分) 22.参照概括评分标准 原题: 这段时间,一些文化现象相继引发人们关注:央视《朗读者》节目激起了人们对文化经典的热情;民谣歌手赵雷在歌曲《成都》里唱出了文化韵味而给人们带来感动;中学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而受到大家赞赏…… 对此,有人认为是相关人员个人魅力的影响,有人认为是人们对泛滥娱乐节目的审美疲劳,还有人认为是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正在被唤醒…… 那么,你又如何看待呢?请整体把握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作文。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审题角度: 1.文化现象关注。 2.原因思考:个人魅力、娱乐过度后的平衡、文化优雅的内心渴望…… 3.现实及未来、传统及历史等的思考。 建议:基准分46;一类作文5%左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