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2020年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19.10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屈辱到崛起、从 到独立富强,经过67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从温饱不足、 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67年的 ,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 A. 积重难返 倍受 栉风沐雨 B. 积贫积弱 备受 栉风沐雨 C. 积重难返 备受 风雨飘摇 D. 积贫积弱 倍受 风雨飘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积贫积弱: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决。第一处,从“屈辱”到“崛起”,可以知道前面是叙述中国曾经的状况,后面是现在的情况,如使用“积重难返”则不合语境。备受: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第二处,从语境来看,应是强调当初所受磨难的范围,应使用“备受”。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 点睛: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比如,“备受”和“倍受”,前者说“备”,是从范围的角度而言,后者说“倍”是从程度的角度而言。(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比如“积贫积弱”和“积重难返”,后者言“难返”,这与语境中 后来的“独立富强”矛盾。(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分别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雨声,蕴含一种淡淡忧愁的诗意;听雨, 。“帘外雨潺潺”。闭帘细听窗外雨声,犹能得雨之真味。细雨斜飞,无论飞落何处,隔窗听来, 。雨声渺渺而带哀色,似最能震颤心灵深处暗藏的忧伤心弦,并与之一起律动,一起摇撼着灵魂。人生的苦闷遂纷至沓来,心灵饱受淋漓之苦。此种雨声带来的感受虽不得意, 。似乎天地荒芜, 。 ①皆似飘风一般不知其所终 ②但隐隐然自有一种淡而高远的孤清 ③则是觉察人生苦闷后的洒脱 ④只有淅沥的雨声与听雨者自己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 A. ④①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从材料首句两个分句的意义和结构可知,第一处横线必须选第③句;从第三处横线前的句子“虽不得意”,可知后面第三处必须选第②句;据此可排除其它三项。故选C。 3.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相对应的一项 ①大明湖畔,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②把酒问青天放眼已无高力士,登舟望秋月旷怀犹忆谢将军。 ③笔诤时政,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A. ①李清照 ②苏轼 ③辛弃疾 ④沈从文 B. ①老舍 ②李白 ③辛弃疾 ④沈从文 C. ①老舍 ②苏轼 ③白居易 ④屈原 D. ①李清照 ②李白 ③白居易 ④屈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①“大明湖畔,故居在垂杨深处”指的是李清照的故乡在山东济南,《漱玉集》是李清照的文集,“文采有后主遗风”指李清照的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婉约风格。②“酒”和“月”是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放眼已无高力士”是运用了李白作诗让杨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的典故,“旷怀犹忆谢将军”中“谢将军”出资李白《蜀道难》中写到的谢灵运。③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咏写时事;并建了杭州西湖白堤。④“何处招魂”“当年呵壁”“应识九歌心”分别指的是屈原的代表作《招魂》《天问》《九歌》,屈原在《离骚》中常常用“香草”自喻,而“三户地”是指楚地,也指屈原的故国楚国。故选D 4.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人,那些事》《风中的院门》 A. 钟灵毓秀 他山之石 人间百态 B. 自然风物 人生智慧 人间百态 C. 钟灵毓秀 人生智慧 百家争鸣 D. 自然风物 他山之石 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组书目主要关注的是自然科学地理方面的书目,讲述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象;第二组书目关注的是名人传记和哲学思想类的书目,可以给学生的人生进行指导;第三组属于文学名著,关注的是人间百态。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结合题干提示,注意诗句内容的分析,抓住关键字词,综合利用所学的文学知识,本题难度较大,提倡使用排除法。如本题第二组书目关注的是名人传记和哲学思想类的书目,可以给学生的人生进行指导。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5.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常不自释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8.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 【答案】5. C 6. B 7. (1)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 (2)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 8. 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凝聚族人”;“扭转世风”;如果答出“纪念先人”、“宣传教化”或“恢复家族秩序”。 【解析】 选自:《震川先生集》 作者:归有光 年代:明代 【5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以仁孝之道责之也”,结合前面内容“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可知,应该是要求的意思。不存在责备的意思。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项“以仁孝之道责之也”,结合前面内容“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可知,应该是要求的意思。不存在责备的意思。 点睛: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 【7题详解】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吊”译为安慰,“私”译为偏爱,“诳”译为欺骗,“妻子”译为妻子儿女,(古今异义词)。(2)“比”译为等到,“视”译为对待,“从兄弟”译为同堂兄弟。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私”“妻子”“比”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结合文本内容“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分析概括。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如本题“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是为了凝聚族人。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①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②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夔州途中。轲峨:孤高状。艑:船。 9. 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10. 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 【答案】9. ①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荒村、犬稀);②富有层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宾鸿自况自喻);⑥白描。 10. 仕途遭贬的失意;旅居异地的孤寂;秋夜难捱的愁苦。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典诗歌写景的手法。古典诗词种常见的写景手法我们可以概括为四个结合,指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三个角度,指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四种技法,指白庙、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的叠加)。六中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如本题,颈联和颔联写到“暮霞千状,宾鸿次第飞”“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从选材的角度看,主要选取了“暮霞”“宾鸿”“古戍“旗帜”“荒村”“犬”等景物;从空间角度看,从“暮霞”“宾鸿”到“古戍“旗帜”“荒村”“犬”,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有仰视,有远眺;从感官角度来看,其中“犬吠之声”是听觉,其他几个景物是视觉;从写景的动静角度来看,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结合;从修辞角度来看,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以“宾鸿”自况。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明确诗歌的题材,把握情感的大致方向;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依据注释分析情感以及产生情感的原因。“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从前一句看,可以体会出旅居异地的愁思,从后一句来看,表现出秋夜难捱的孤愁,再联系诗歌的注释“诗人被贬夔州途中”以及诗句中的“劝酒”可以体会出仕途不顺的失意之情。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可以体会作者的心境。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暮霞、宾鸿、古戍、旗、荒村、犬稀”。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恐年岁之不吾与。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 (《论语·子罕》) (8)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 。 (李商隐《锦瑟》) 【答案】 (1). 则芥为之舟 (2). 汨余若将不及兮 (3). 万里悲秋常作客 (4). 别时茫茫江浸月 (5). 纵一苇之所如 (6). 赢得仓皇北顾 (7). 猿猱欲度愁攀援 (8). 只当时已惘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芥”“汨”“作”“仓皇”“度”“惘”,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节选) 陈忠实 两个孩子已经长到该当入学的年龄。白嘉轩正在谋划确定给白鹿村创办一座学堂。白鹿村百余户人家,历来都是送孩子到七八里地的神禾村去念书,白嘉轩就是在那里早出晚归读了五年书。他想创办学堂不全是为了两个儿子就读方便,只是觉得现在应该由他来促成此举。学堂就设在祠堂里。那座祠堂年久失修,白嘉轩想出面把苍老的祠堂彻底翻修一新,然后在这里创办起本村的学堂来。他的名字将与祠堂和学堂一样不朽。 白嘉轩怀里揣着一个修复祠堂的详细周密的计划走进了鹿子霖家的院子。鹿子霖在厢房里听见一阵陌生的脚步声就走到庭院,看见白嘉轩进来,便忙拱手问候。白嘉轩停住脚说:“我找大叔说件事。”鹿子霖回到厢房就有些被轻贱被压低了的不自在。 白嘉轩走进上房的屏风门就叫了一声:“叔哎!”鹿泰恒从上房里屋踱出来时左手端着一只黄铜水烟壶,右手捏着一截冒烟的火纸,摆一下手礼让白嘉轩坐到客厅的雕花椅子上。鹿泰恒坐在方桌另一边的椅子上,细长的手指在烟壶里灵巧地捻着金黄绵柔的烟丝,动作很优雅。白嘉轩说:“大叔,咱们的祠堂该翻修了。”鹿泰恒吹着了火纸,愣怔了一下,燃起火焰的火纸迅速烧出一截纸灰。鹿泰恒很快从愣怔里恢复过来,优雅地把火纸按到烟嘴上,优雅地吸起来,水烟壶里的水的响声也十分优雅,直到“噗”地一声吹掉烟筒里的白色烟灰,说:“早都该翻修了。”白嘉轩听了当即就品出了三种味道:应该翻修祠堂;祠堂早应该翻修而没有翻修是自己的父亲老族长白秉德的失职;自己这个新族长忙着娶媳妇埋死人现在才腾出手来翻修祠堂咧!白嘉轩不好解释,只是装作不大在乎,就说起翻修工程的具体方案和筹集粮款的办法。鹿泰恒听了几句就打断他的话说:“这事你和子霖承办吧!我已经老了。”白嘉轩忙解释说:“跑腿自然有我和子霖。你老得出面啊!”鹿泰恒说:“你爸在世时,啥事不都是俺俩搭手弄的?现在该着你们弟兄搭手共事了。”随之一声唤,叫来了鹿子霖:“嘉轩说要翻修祠堂了,你们弟兄俩商量着办吧。” 整个一个漫长的春天里,白鹿村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欢悦喜庆的气氛把白鹿两姓的人融合到一起了。整个翻修祠堂的工程由白嘉轩和鹿子霖分头负责。鹿子霖负责工程,每天按户派工。白嘉轩组织后勤。修复祠堂的宗旨要充分体现县令亲置在院里石碑上的“仁义白鹿村”的精神。整个预算下来,全体村民踊跃捐赠的粮食只抵全部所需的三分之二,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合包了三分之一。 这年夏收之后,学堂开学了。白嘉轩被推举为学董,鹿子霖被推为学监。两人商定一块去白鹿书院找朱先生,让他给推荐一位知识和品德都好的先生。朱先生见了白嘉轩和鹿子霖,竟然打拱作揖跪倒在地:“二位贤弟请受愚兄一拜。”两人吃了一惊,面面相觑忙拉朱先生站起,几乎同声问:“先生这是怎么了?”朱先生突然热泪盈眶:“二位贤弟做下了功德无量的事啊!”竟然感慨万端慷慨激昂起来:“你们翻修祠堂是善事,可那仅仅是个小小的善事;你们兴办学堂才是大善事,无量功德的大善事。祖宗该敬该祭,不敬不祭是为不孝;敬了祭了也仅只尽了一份孝心,兴办学堂才是万代子孙的大事;往后的世事靠活人不靠死人呀!你们为白鹿原的子孙办了这大的善事,我替那些有机会念书的子弟向你们一拜。”白嘉轩也被姐夫感染得热泪涌流,鹿子霖也大声谦和地说:“朱先生看事深远。俺俩当初只是觉得本村娃娃上学方便……” (节选自《白鹿原》,有删减)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嘉轩起初谋划给白鹿村创办学堂不仅是为了两个儿子就读方便,更是为了沽名钓誉,想让自己的名字与祠堂一样不朽。 B. 文本对次要人物鹿泰恒听到白嘉轩的提议时从“优雅”到“愣怔”再到“优雅”的细节描写,以及“早都该翻修了”的语言描写,都极为细致传神,耐人寻味。 C. 文本结尾朱先生打拱作揖跪倒在地的细节描写,强烈地表达出他对白嘉轩和鹿子霖办学堂这一善举发自内心的赞扬,更可见他对兴办学堂更为看重。 D. 文本中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表现了白嘉轩族长带头修学堂的“仁义”。白鹿村修祠堂时的气氛以及白鹿书院朱先生下跪的情节都是从侧面凸显了这一点。 13. 节选部分写白鹿两家合作修祠堂办学堂,但也能看到两家过去就有矛盾不断的影子。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简要分析。 14. 白嘉轩是小说的主人公,节选部分他有着多重角色,作为族长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2. A 13. ①白嘉轩到鹿家商谈修祠堂事情,却不与鹿子霖商量。白嘉轩停住脚说:“我找大叔说件事。”鹿子霖回到厢房就有些被轻贱被压低了的不自在。———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出鹿子霖内心对白嘉轩的族长身份颇为介意。②白嘉轩提出想法被鹿泰恒委婉指责。“早都该翻修了。”白嘉轩听了当即就品出了三种味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表现出老一辈上白鹿两家也暗暗较劲,鹿泰恒对白嘉轩父子的族长工作暗含指责。③修祠堂时候白鹿村洋溢出友好和谐欢乐气氛。“白鹿村洋溢着一种友好和谐欢乐的气氛,欢悦喜庆的气氛把白鹿两姓的人融合到一起了”。——这种场面描写(白描)也暗示着平时白鹿村(白家和鹿家两个家族)有着不和谐。 14. ①有担当(有责任)——主张修学堂;②有隐忍——被长辈鹿泰恒嘲讽;③有心计(有计划,心思缜密)——找鹿泰恒商量修祠堂(“修复祠堂的详细周密的计划”);④有仁义——或:兴办学堂,不只是为自己家的孩子学习;或:修祠堂,自己和鹿家合包三分之一费用,村中人量力而行;⑤重教育——谋划修祠堂、办学堂、请先生。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白嘉轩起初谋划给白鹿村创办学堂”的目的不全是为了两个儿子就读方便,只是觉得现在应该由他来促成此举。而如果把学堂设在祠堂里,她的名字将会和祠堂学堂一样不朽。所以题干中白嘉轩创办学堂的目的是沽名钓誉是错误的。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内容的概括能力。解题时筛选文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概括,然后分析运用了什么手法,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从全文看,要通过白鹿两家合作修祠堂办学堂,分析过去两家矛盾的影子,首先要找到相关事件,比如白嘉轩来商量这件事时并没有直接找鹿子霖,而是找的鹿子霖的父亲,当时对鹿子霖的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白嘉轩提出想法后鹿泰恒委婉指责,白嘉轩听了当即就品出了三种味道,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而修祠堂时白鹿村洋溢出和谐欢乐的气氛,这种场面描写也能暗示出白鹿两家的不和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概括。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分析概括出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本题还需注意题目所强调的是概括白嘉轩“作为族长”的性格。白嘉轩作为一族之长,看到孩子们要到七八里地的神禾村去念书,就谋划给白鹿村创办一座学堂,体现了作为族长的担当;当白嘉轩找到鹿泰恒商量修祠堂的事情遭到了长辈鹿泰恒的嘲讽时,白嘉轩装作不在乎,体现了他的隐忍;白嘉轩找到鹿泰恒商量修祠堂说起翻修工程的具体方案和筹集粮款的办法,可以看出白嘉轩心思的缜密,富有计划性;修建祠堂和办学堂所需要的钱粮,白嘉轩和鹿子霖两家合包了三分之一,村中人量力而行,体现了白嘉轩的仁义。作为族长谋划修祠堂,办学堂,请先生,体现他重视教育。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下的经济世界出现了两个严重的错位:一个是家庭和外部社会的错位,即外部社会继续狂热生产和家庭内部物质产品严重过剩之间的失衡;一个是家庭和物质产品的错位,即家庭由物质产品的主人转变成仆人的颠倒。历史和逻辑都告诉我们,扭曲终究是要归位的。终于,“断舍离”爆发。 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本是解决自己居家问题的。不买进不需要的东西,处理掉手里没用的东西,让家的空间宽敞起来。不曾料及的是,一个让家庭成员获取舒适感的举动,赢得的不只是大的居住空间,还有内心的自由自在,因为从此不用再对过多的物质产品牵肠挂肚、劳心费神。更不曾料及的是,山下英子不止一个,而是成千上万,聚合起来就是一个时代。要知道,那些“断舍离”的东西,曾经满足过无数山下英子的欲望,转眼便无情地来缚了她们的心灵。心无自由,便无舒适,更谈不到幸福。山下英子们痛下决心“断舍离”,理所当然。 这个由日本家庭妇女启动的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实际上是一场关系到经济生活模式的巨大革命,它预示着人类从物质产品拥有的“极度偏好”转向“适度”;这也是一次人类经济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一味扩张生产的高速增长将被平衡生产的适度增长所代替;这更是一种人类理解自由和幸福真义的启蒙,拒绝物质产品对人的奴役,回归自由自在的状态将主导人类精神生活。 相应地,“断舍离”也预示了一场经济学革命的到来。这场革命的表现形式,是纠正过往经济学畸重的“生产理论”或“供给学说”,真正从供给与需求相互制约的视角,理解经济现实,总结经济运行,提炼经济逻辑,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这场革命的深层本质,则是围绕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人,实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生产之事”到“生活之人”的转变, 推动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从服务各种经济体向服务人类的自由和幸福靠拢,开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 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 “断舍离”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山下英子微观的鲜活生活故事,聚合出了千万个山下英子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宏观经济大局,那么,从真实的经济生活里,去发现“断舍离”类的小事,理解并分析其中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成分,以及这种成分可能的广泛代表性,进而预测“小事”合为“大势”的走向,就是未来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在要求。这就是“解剖麻雀”而认知全体麻雀,甚至于认知同种鸟类的方法,以及“由小见大”或“见微知著”的类比逻辑演进方法。 这种方法与以往经济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真实的经济生活是经济学的起点;经济生活的历史演进轨迹,同时就是经济学的逻辑发展路线。换言之,经济学的方法,与其说是经济学家头脑里的思维构建,不如说,是经济学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发现和总结更为贴切。 作为带有划时代特征的经济现象,“断舍离”类的经济生活故事,迟早会成为经济学家们言说的话题;人类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也必将为经济学家所热衷探讨。然而,及早地在这类经济生活现象里,去发现共性,总结规律,提炼逻辑,构建全新的经济学学说,比起那不得不说时的“事后诸葛亮”理论,更有益于我们认识改造这个世界,造福于人类。 (选自《断舍离和经济学》,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断舍离”的爆发原因在于经济世界中的两个错位,其中家庭和社会的错位即社会生产和家庭需求的失衡。 B. “断舍离”最初只是山下英子改变日常生活习惯的个体事件,却发展成了带有划时代特征的经济现象。 C. “断舍离”预示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改变,将从以往的研究具体细微事实转向而今的探索一般宏观逻辑。 D. “断舍离”虽然只是一个微观的经济生活案例,却能让我们见微知著,认识宏观经济大局,预测大势走向。 1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遭遇居家困扰的不只是山下英子,还有成千上万的家庭主妇,正是她们主导了这场经济学的巨大革命。 B. 从对物质产品的“极度偏好”到“断舍离”,体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的时代解读与以往有所不同。 C. 人类经济发展的目标一度定位为扩张生产的高速增长,这与以往经济学偏重“生产理论”是分不开的。 D. 经济学家应敏锐地观察经济生活现象,及时总结经济发展规律,以便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17. “断舍离”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A 17. 从真实的经济生活里,发现“断舍离”类的小事,理解并分析其中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成分,以及这种成分可能的广泛代表性,进而预测“小事”合为“大势”的走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C项,“断舍离”预示着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改变,将从以往的研究具体细微事实转向而今的探索一般宏观逻辑。表述错误。文中第四段提到“断舍离”开启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意思是指研究经济学要能从小事件中预测大势走向。而不是说以往研究的是小事,现在要研究宏观。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 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A项表述错误。A项认为“正是像山下英子一样的家庭主妇们主导了经济学革命。”不是“主导”,而是她们倡导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关系”到经济革命。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中,“断舍离对经济研究的影响”,提到经济研究的是在第四段。第四段提到了三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将从“生产之事”转变成“生活之人”;“断舍离”将推动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从服务各种经济体向服务人类的自由和幸福靠拢;“断舍离”将开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细微事实到一般宏观逻辑的探索。然后根据第五段中“从真实的经济生活里,发现“断舍离”类的小事,理解并分析其中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成分,以及这种成分可能的广泛代表性,进而预测“小事”合为“大势”的走向。”可以概括得出答案。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2011~2016年遭遇过专利侵权的比例(单位:%) (摘自知识产权发布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8. 下列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1年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B. 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C. 2012年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D. 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 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 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D. 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20.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答案】18. B 19. C 20. 相关方:①高校;②企业;③政府。 作用:①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和知识储备,较强的研完和开发能力,是相关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提供方;②企业是科技成果的需求方,可以提供较为的转化资金;③政府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可以创造良好的转化环境,给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政策动力。 【解析】 本大题属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新闻阅读。选择命题材料的新闻由非连续性材料构成的,几个新闻材料有共同的主题,但是每个材料又有各自的强调侧重点。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考查重点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这三个层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不正确,图片显示2015年与11、12年相比是下降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只有,才能”条件关系不成立,过于绝对。从材料一“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倡导创新文化’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可知,选项中前一分句不能成为后一分句的必要条件。 B项曲解文意。材料三中“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目的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而不是“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D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可知,“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原因是“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回答相关方的主体,文本明显体现了三个主体:高校、企业、政府。根据三个主体分别回答所起的作用。材料三、四讲述了了高校提供人才和知识储备的作用,以及政府企业的组织协调作用。 七、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处处有矛盾,矛盾可以阻碍相互的交流,矛盾也可以成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答案】范文: 谈矛盾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聃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正如老子所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统一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位天文学家在黑夜的旷野上观察星空,边走边看,不料一脚踩空,掉进一口枯井里。于是大声呼救,一个农民走过来,把他拉了出来,问他:“你是怎么掉下去的?”他说:“我因只顾看天,没有注意脚下。”农夫说:“唉!地都没看清,怎么看起天来了!”这是一个极为平常的例子,然而他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存在和发展是矛盾,倘若果真像材料中农夫所说的那样。看天之前必须先看地,试问如此广阔的土地何时才能看得完?那么何时才能去看天呢?而作为一名天文学家不看天却做着地质勘探工作,瞧瞧这里有没有个坑。看看那里有没有个洞。这岂不是本末倒置,而舍本求末吗? 都说存亡由天定,其实不然,历代历朝不是在矛盾中兴盛、衰亡。再拿隋朝来说吧!在世人眼中隋朝无疑是个腐朽的政权,然而隋文帝在位期间却也出现了“开皇之治” 的盛世。而且隋炀帝为下江南而修的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京杭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可见京杭运河为沟通南北贡献颇大。因此唐人们“尽道隋亡为次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也不无道理。繁华的背后是无尽的灾难“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因此,在农民讨伐隋炀帝的文告上就有了“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看来,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无独有偶,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成为千古绝唱,诗人看到了事物存在的相对性,从动衬静,达到最纯朴的和谐。而王安石在《钟山绝即事》中写到“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在王安石眼中,绝对的静才是真正的宁静,而世上并无绝对的静,所以说王安石建立了一个脱离实际的理论。这里不妨化用清代的文字狱中的诗词“介甫不识理,何必乱改诗”。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这个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我们要懂得应用辩论的思想,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的解决问题,处理好事物之间矛盾的关系。 【解析】 【详解】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考生应看清题目要求,然后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性词语,并以此作为写作的中心话题。材料内容为“生活中处处有矛盾,矛盾可以阻碍相互的交流,矛盾也可以成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首先判断材料表述的观点正确,接着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是“矛盾”,我们就可以把它转换成一个以“矛盾”为话题的作文去写。 立意:“矛盾”是写作的话题。要求从两个角度来写,既写矛盾阻碍相互交流的负面作用,又要写到促进事物发展的正面作用,论述二者对立统一、不可或缺的关系。 素材: 1. 矛,以作为攻击;盾,以作为防守。由此可见,矛和盾是相对立的。 2. 生活中,矛盾处处可见,它令人纠结,令人厌烦。可是一旦出现了矛盾,你又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 3. 诸如,不论在哪里,我们都在提倡环保主义,提倡减少雾霾,可是,为了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又不得不开办工厂,工厂排放出的烟雾有又污染了大气,那我们究竟是放弃环保,还是放弃办厂呢?或许两者我们都不能放弃,也不想放弃。这,就产了矛盾。 4. 我们在春节的时候就会放鞭炮,以此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但是放完鞭炮后,我们就会留下许多垃圾,而本应该在家好好过年的环卫工人们,又要一大早起来为我们打扫街道。每次当我看见环卫工人穿着厚重的工作服,顶着大雨或烈日,不怕危险来道路中间扫地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春节时,环卫工人就应该在家中好好休息,但我们春节又想鞭炮来庆祝,活跃气氛。那我们是应该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呢?这又是一个矛盾。 5. 全部生活都是由矛盾构成的,哪里没有矛盾了,哪里就将是一片荒芜。 行文结构: 一、用名言或直接引述材料开头,阐释矛盾的含义。 二、列举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写出矛盾的两面性,举出具体的事例,并论述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用经典名句过渡,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矛盾就不能生存”。 四、照应开头,强调矛盾的重要性。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练习 语文附加题 (考试时间30分钟,总分4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节选自李清照《词论》) 22.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3. 古代五音指宫、商、角、______、_______ 。 24. 用自己的话概括李清照对柳永与苏轼词的看法。 【答案】22. 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23. (1). 徵 (2). 羽 24. 柳永词合于音律但文辞庸俗;苏轼以诗为词,不合音律。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句译为:填这些小歌词,应该就象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细细琢磨他们的词,句子都嫌雕琢得不够。而且他们的词又往往不协音律,这是为什么?“作为”与“小歌词”构成动宾短语,作为一个独立分句;“然”作为句子之间的转折连词,可在前面停顿;“尔”句末语气词,后可停顿;“何耶”译为“这是为什么”,可以独立成句。 【2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如本题古代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出自课本《荆轲刺秦王》的注释。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读懂文意,加以概括,本段是“诗论”,较难读懂,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言功底和诗律知识。抓住文中“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往往不协音律”两个关键语句,可以概括出李清照对柳永与苏轼词的看法为柳永词合于音律但文辞庸俗;苏轼以诗为词,不合音律。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西凉刺史董卓,因为破黄巾军无功,朝议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而幸免,后请托朝廷显贵升官,统领西州二十万大军。 B. 陈宫见曹操杀了吕伯奢全家,认为他狼心之徒,便趁曹操睡觉之机,拔剑杀之。正好曹操醒来,被他发现,陈宫只好赶紧逃跑。 C. 华雄被斩杀,吕布出战,斩杀多名联军大将张飞、关羽、刘备先后上阵,三人围住吕布厮杀。吕布招架不住三人之力,退回虎牢关。 D. 公孙瓒为文丑所追,一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刺文丑,救下公孙瓒。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正是赵云。 E. 吕布、刘备二人和好,吕布假意让徐州给刘备,刘备推辞,还住小沛,关羽不满,刘备说:“屈守身份,以待天时,不可与命相争”显示了刘备能屈能伸的英雄气概。 【答案】B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名著阅读的能力。答这类题要阅读名著有关情节,认真阅读题干,做好与原文的对比,细致分析有关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等。 B项,是陈宫转念一想,自己跟他,本为国家,现在将其杀死,反而不义,于是弃之而走。 E项,是张飞不满。故选BE 26.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写道:(宝钗)想道:“况且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小红。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上述话语中的“短儿”指什么事?“‘金蝉脱壳’的法子”又是指什么?请结合上述话语,简要概括宝钗的性格特征。 (2)《红楼梦》中“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此话是谁说的?此人的结局、命运是什么?其“才干”主要体现在哪两件事情上?请概括说明。 【答案】(1)“短儿”指小红丢的绢子被贾芸捡到,当成了定情之物。“金蝉脱壳的法子”是指宝钗假装跟林黛玉捉迷藏,巧妙地将偷听的嫌疑转嫁到黛玉身上。性格:心思缜密;城府深;成熟稳重。 (2)探春。远嫁他乡。海棠诗社的发起者,组织者,有写诗才能。探春理家的能力:她利用开源节流,兴利除弊的小改革来挽救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第二十七回内容概述:黛玉看到定钗从宝玉房中出来,心中不忿回家依栏闷坐,二更方睡。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闺阁兴祭饯花神,众女孩在园中玩耍,宝钗欲寻黛玉,看见宝玉进了潇湘馆,一怕宝玉不便,二怕黛玉猜忌,便要回来,路遇蝴蝶,赶至滴翠亭,细听小红和坠儿正说那贾芸拾帕之事。黛玉不理宝玉;探春在宝玉面前骂赵姨娘,主动提出要给宝玉作鞋,被拒绝。黛玉葬花,宝玉痴倒。学生由此内容可分析出第一小题的答案为“短儿”指小红丢的绢子被贾芸捡到,当成了定情之物。“金蝉脱壳的法子”是指宝钗假装跟林黛玉捉迷藏,巧妙地将偷听的嫌疑转嫁到黛玉身上。性格:心思缜密;城府深;成熟稳重。 第二小题根据人物的语言,结合故事情节内容准确判断。是贾探春;她被迫远嫁异国与外藩和亲,从此远离父母兄妹,就像那只断了线的风筝,“千里东风一梦遥”;其“才干”主要体现发起诗社。大观园的“文学沙龙”,由她倡导的海棠诗社成立后,大观园中的文学气息愈加浓重,她们在一起咏海棠诗,填柳絮词,拟菊花题,诗词不仅展现了探春的“才自精明”,也构成了该部小说艺术成就的重要内容,第二件事是授命理家,与李纨、宝钗共同理家,在治理荣国府管理积弊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她那严谨公正、精明机智与强干的品行和气质。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平凡的世界》对当代中国文艺的启示价值 阎晶明 《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路遥的价值在于他有着与自己时代同步的思想高度,有着同样的情感热度,同样的价值取向。它在今天还能产生这么强的热度,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所表现的生活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一个历史起点——改革开放初期,它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强大的现实性。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这30多年的巨变,我们今天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当代的视角和昨天的生活会经常发生勾连,又会发生错位;而《平凡的世界》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原初的起点式的感情和价值观的丰富材料。《平凡的世界》有个情节,孙少安赚了第一笔钱跟他妻子在窑洞里窃喜、激动相拥。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他不是金钱崇拜,而是对劳动的一种礼赞,同时也代表了一种观念的开放。 路遥的语言跟他的时代是同步的。关于这个电视剧的画外音,有很多争论,但我认为它是必要的存在,因为这些画外音恰恰是对那个时代的情感状态、表达方式的一种很自然保存。 《平凡的世界》成功的另一方面是,很多年来,农民题材的创作已经跟农业生产、跟农民与土地没有关系了,已经完全是喜剧式的或者文化符号式的表达。它让我们看到农民始终是与土地有联系的,农民与土地的联系是生产和劳动的关系,整个电视剧从头到尾都有劳动的场景,这也是它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此外,这个电视剧很好地体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剧中的爱情最后也要变成一种善,人物最后作出的选择,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善良,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力量,也是中国人逃脱不了的宿命。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是《平凡的世界》给我们今天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创作提供的非常宝贵的启示。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5年4月7日,有删改) 27. 为什么说“《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 28. 《平凡的世界》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 29. 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表现时代精神。 【答案】27. ①《平凡的世界》保存了那一时代的生活情况和风貌;②保存了原初的感情和价值观;③作品的语言反映那个时代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28. ①具有强大的现实性;②语言自然,富有情感;③准确表现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生产和劳动的关系;④体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 29. ①真实反映现实生活;②表现充满正能量的情感与价值观;③把现实生活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好地勾连起来。 【解析】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问“为什么说‘《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理解这句话的含意,主要抓“历史记忆的储存器”这个短语,意思是存留历史中的一些东西,比如“而《平凡的世界》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原初的起点式的感情和价值观的丰富材料”、“因为这些画外音恰恰是对那个时代的情感状态、表达方式的一种很自然保存”。找到这些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能力。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比如本题,首先应找到题目所指向的内容,然后再依据分值进行概括。概括的时候可以采取如下方法:(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本题中应先理解“《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这句话的含意,然后到文中找到《平凡的世界》所存储的东西。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平凡的世界》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一段“它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强大的现实性”,第三段中有关语言的表述,第四段中“《平凡的世界》成功的另一方面是,很多年来,农民题材的创作已经跟农业生产、跟农民与土地没有关系了,已经完全是喜剧式的或者文化符号式的表达”,最后一段中“此外,这个电视剧很好地体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信息的筛选概括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筛选的方向,并以此到文中确定区域,比如本题中,“《平凡的世界》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应到文中找到展示《平凡世界》魅力的语句,尤其要抓住一些语言标志,比如“它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成功的另一方面”“此外”。 【2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表现时代精神”。这可以结合《平凡的世界》中对于时代精神的表现进行回答,比如“强大的现实性”“对劳动的一种礼赞,同时也代表了一种观念的开放”“当代中国普通人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比如本题中,题干是间接考查作者的观点,“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表现时代精神”,考生应到文中找出《平凡的世界》中对于时代精神的表现,再转化成自己的观点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