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云南省绥江县第一中学高二4月月考(2017
绥江一中2017年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3.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 “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A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中央和地方郡县的权力分配 C重在削弱内朝在中枢决策中的作用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4.《柳宗元被贬谪湖南永州时所创作《封建论》中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 《汉书》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强君权 C.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6.“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 A.战国的军功爵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唐朝的科举制 D.明代的科举制 7.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8.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粱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统统提成为王。对汉景帝的做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皇帝关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提升梁孝王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 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忠 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疆国梁国迅速发展 9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10.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中央集权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1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将 A.交唐太宗定夺 B.交兵部出兵攻击 C.交门下省审议 D.交内阁裁定处理 12.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13.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14.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秦朝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D.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 1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6.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8.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不合理的是( ) A.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 B.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 C.后一个“不公正”是前一个“不公正”引起的 D.西方对中国不公正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的需要 1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20. 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 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21.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抗日战争中死难的中国同胞,全国人大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A.中国自此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使宝岛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C.洗雪了民族耻辱,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为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2.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没有外国巡捕,建筑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最大愿望是 A.发展民族工业 B.创办近代教育 C.实现民族独立 D.建立民主政治 23.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十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题一第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7题一第29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做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必考题(共2小题,37分) 25.(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二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⑴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进行评价(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 26.(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 (二) 选考题(15分) 27. (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郡国豪富有的是六国旧贵族之后,有的是汉初功臣或二千石大吏之家,这些人凭借世代名门显贵的地位或高额资产,长期盘踞于郡国,欺压百姓,兼并田地,造成期廷的法制在这些郡国范围内难以施行。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踢迁徒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项。公元前127年,主父郾向武帝建议:“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徒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武帝从其议,于此年“徙郡国豪桀及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又于会元前96年,“徒郡国吏民豪桀于茂胶、云陵”。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武帝坚决采取的迁徒郡国豪富的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迁徙郡国豪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迁徙郡国豪富的作用。(9分) 28.(15分)【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1866年,普鲁士的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仅仅两年前他们还共同打敗了北方强敌丹麦。最终,普鲁士取得巨大胜利,奥地利从此脱离德意志邦联,四年后,普法战争爆发。德军长驱直入,直抵巴黎郊外。……由此开始,德国以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象站立在了世界的政治舞台上。德国姗姍来迟,但它一亮相就令世界大吃一惊,这不仅因为它刚刚在军亊上击败了欧陆强国法国,并张杨地在法国王宫举行自己的开国大典;还因为:在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线里程等方面,新生的德国都已经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已经称霸了一个多世纪的英国。正如当时的英国首相所说:德国的统一使欧洲的“力量均衡被彻底打破。”……19世纪末,德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德国人,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高涨。1913年,当德国全面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时,德意志战车启动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大国崛起》解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德国崛起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崛起对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影响。(7分) 29.(15分)【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综合《唐书》、《唐会要》等有关史籍记载,武后时期的科举考试一般是在二月开始,制举、殿试时间是不等的,科目和科第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传统科目之外,还有文艺优长科、理选拔萃科等。由皇帝主持的制举、殿试规模宏大,人数极多,使当时文场呈现出旷古未有的盛况。《大唐新语》称“应制者向万人”。至于制举的试题、殿试的策问,多半涉及政抬、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注重取题社会、联系政治。 ——马思博 《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材料二: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关陇把持特权,门阀观念非常的严重。不利于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进入官场。为了使没有权利和地位,但有才能的人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有所作为,并且得以升迁。于是在显庆四年武则天改《氏族志》为《姓氏志》,以武氏为第一等,其余均按官位高低为准,那些出身士兵立有军功的人,也可以跟世家大族列为同一个等级。这样一来扩展了用人的范围,也寻找到许多庶族地主中有才能的人。 ——吴玲莉《浅析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的人才观。(7分) 绥江一中2017年4月月考试题(高二历史卷) 答案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A B D D B A B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C D A B A C B D 题目 21 22 23 24 答案 A C B B 25. (1)措施: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采访使作为监察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8分) 评价: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腐败。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2) 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 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 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 更加迫切。 26.(1)直接原因: 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4分)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发表《开罗宣言》。 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 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创建联合国 (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27.(1)原因:A、豪富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B、朝廷的法制、政令在地方难以贯彻执行; C、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6分) (2)作用:A、打击了地方的豪强实力,坚强了对豪强的监督; B、加强了中央集权,保障了政策畅通; C、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定; D、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层民众的处境。(9分) 28.(1)因素:国家统一;工业革命的推动;推行军国主义;民族主义高涨。(8分) (2)影响: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加剧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7分) 29(1)、特点:科目和科第多种多样;有时由皇帝主持;制举、殿试规模宏大,人数极多;试题、策问涉及广泛,注重取题社会、联系政治。(8分) (2)、人才观:重视人才培养;注重人才综合素养;不拘门第资历;任人唯贤等。(7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