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广西南宁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理)(解析版)
广西南宁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理) 一、单选题(本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哲学素养最能体现人的特质:万物灵长、宇宙精华。没有哲学素养的民族和个人,绝对走不远。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 A.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 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 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答案】D 【解析】A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并不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不合题意,“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没有强调哲学素养对于民族和个人的重要性; C错误,哲学不是物质力量; D正确,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因此没有哲学素养的民族和个人绝对走不远。 故选D。 2.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案】D 【解析】D: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项正确; 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A项不选; B: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B项不选; C: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C项不选。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何者为本原,物质与意识有没有同一性;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则研究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基本哲学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 A. 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对封建神权 B. 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C. 为无产阶级代表的劳动群众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武器 D. 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答案】B 【解析】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对封建神权的哲学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而不是一般的真正哲学,A不符合题意。哲学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代表的劳动群众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武器,该选项与题干不完全对应,而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哲学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而不是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4.马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实现了唯物论与可知论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唯物论与形而上学的有机统一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②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④符合题意。 ①:在哲学发展史上,唯物论与可知论的有机统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属,①排除。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而非唯物论与形而上学的有机统一,③排除。 故本题选D。 5. 以前人们遇到大旱,就到龙王庙烧香、祈祷等方法求雨抗旱。现在人们再遇到干旱,就会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进行抗旱。从哲学角度看,说明 A. 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 B. 哲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 人民当家作主,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答案】C 【解析】AD不合题意,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精神面貌大为改观,都不属于哲学角度; B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哲学对人们实践有指导作用; C符合题意,以前人们遇到大旱,就到龙王庙烧香、祈祷等方法求雨抗旱。现在人们再遇到干旱,就会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进行抗旱。从哲学角度看,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故选C。 6.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规律性 B. 直观性 C. 客观实在性 D. 能动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正确;规律性、直观性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B不符合题意;能动性是意识活动的特征不是物质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D. 世界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 【答案】C 【解析】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这是辩证法思想,A不合题意。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排除B。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C符合题意。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C。 8.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这说明 A.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B. 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C.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D.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答案】A 【解析】A:材料表明真正的哲学都正确的反映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这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A项正确; B:材料没有表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项不选; C:材料没有说明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C项不选; D:哲学并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D项错误。 故本题答案应为A。 9.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题肢①符合题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体现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题肢②符合题意。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观点,题肢③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题肢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择A选项。 10.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说明 A.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 人可以创造规律 C. 规律具有条件性 D. 规律具有主观性 【答案】A 【解析】A: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说明人可以认识规律,A正确。 B:人可以利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B错误。 C:C错误,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有一定的条件。 D: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不具有主观性,D错误。 本题选A项。 【点睛】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11.人是万物之灵,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正确且符合题意;A B都是从意识的起源看的,C是从意识的内容看的,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12.中央电视台的《挑战不可能》节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顶尖选手,这些选手挑战了体能、技艺、脑力等人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选手在挑战“不可能”的同时,展现出“挑战自我”和“认识自我”。这启示我们 ①人有时可以摆脱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②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目标 ③唯意志主义并未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④可以在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挖掘人的生理潜能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C 【解析】 ①选项“摆脱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的表述错误。③选项错误,唯意志主义就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该节目中,选手挑战了体能、技艺、脑力等人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明了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目标,②正确。选手在挑战“不可能”的同时,展现出“挑战自我”和“认识自我”,说明了可以在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挖掘人的生理潜能,④正确。选C。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13.“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是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词,其中“新时代”诞生“新思想”,主要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 意识的能动性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发展的观点 D. 物质决定意识 【答案】D 【解析】A:“新时代”诞生“新思想”说明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材料没有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A与题意不符。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观点,不是唯物论的观点,B与题意不符。 C: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不是唯物论的观点,C与题意不符。 D:“新时代”诞生“新思想”说明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生活中我们要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下列关于实践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活动 ③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故①③④正确。 ②:②说法错误,时间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精神性活动。 故选C。 【点睛】实践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理解:认识的来源(实践不等于获得认识的途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经验) 15.2019年9月17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正式亮相。“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这体现了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艺术创作源于作者的灵感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由题意知,“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可见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①正确。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由题意知,“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体现的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②不合题意。 ③:艺术创作源于作者的生活实践,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说:“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群体。”青蒿素的传奇故事告诉世人:集体意识、团队观念与合作精神在科研中弥足珍贵。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B. 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C.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D.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决定整体功能 【答案】B 【解析】A:“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属于辨证唯物论,不属于唯物辨证法,A不符合题意。 B:“集体意识、团队观念与合作精神在科研中弥足珍贵”,体现了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B符合题意。 C:“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属于辨证唯物论,不属于唯物辨证法,C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不涉及关键部分,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必修四四大板块的划分。板块一是唯物论,是教材第四、五课内容。板块二是认识论,是教材第六课内容。板块三是辩证法,是教材的第三单元内容。板块四是历史唯物主义,是教材的第四单元。 17.《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世间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生命。从哲学角度看,对这段主题词理解正确的有 A. 联系是发展的根本内容 B.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答案】D 【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这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适合题意;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内容,A适合题意;B、C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18.当前,我国的反腐态势已从“严峻复杂”变成了“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同时也要看到,反腐同样“长期”“艰巨”“永远在路上”。 材料告诉我们 ①事物发展总是处于渐进的状态 ②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③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事物发展并不总是处于渐进的状态;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③符合题意,我国的反腐态势已从“严峻复杂”变成了“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同时也要看到,反腐同样“长期”“艰巨”“永远在路上”,强调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④符合题意,反腐同样“长期”“艰巨”“永远在路上”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故选D。 19.乌镇已经率先实现5G商用全覆盖,为了让嘉宾共享互联网发展的成果,大会精心筹划了智慧化体验项目,远程无人驾驶车、毫米波人体安检仪等60余个智慧化项目亮相2019年峰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展是前进和上升的运动变化 ②新事物自产生时起就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③从出现次序上看,出现在后的一定是新事物 ④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正确。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②错误。 ③:从出现次序上看,不应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作为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出现在后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③错误。 ④: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④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1.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不是运动变化,不是质变。) 2.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地合理的因素,增添了为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判断事物先后的标准主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是否有远大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不是以力量的强弱,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表面的形式作为判断标准。 20.从1982年到2017年,从金水河到国旗杆,2,5万多次升旗任务,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创下了高标准、零失误的奇迹。辉煌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是不间断的付出,是“一天一个两万五,两年一个新长征”的艰苦磨砺。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必然导致质变 ②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必然导致质变”观点错误,①不选;“辉煌背后是不间断的付出”表明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正确;责任感促使国旗护卫队艰苦训练,创下了零失误的奇迹,这表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③正确;正确的意识才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促进作用,④不选,故本题选C。 【点睛】要准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只有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2)事物发展必须经历质变的飞跃,但是质变也有上升的和倒退的质变之分,不能认为质变就是发展。 21.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爱默生亦有名言:“高层次的友谊,是在差异当中寻求一种深刻的认同”。两位哲人虽相隔千年,相距万里,但却揭示出了共同的哲学通理。他们都强调了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又相互斗争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考察矛盾的知识。 ①:两句名言都强调“和”“友谊”是矛盾双方的同一,但是,又存在“不同”与“差距”是对立,所以,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同一,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强调的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谐相处,不是斗争性,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中没有给出条件的变化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③不符合题意。 ④:“不同”与“差异”都存在与“和”“友谊”中,体现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既对立统一 (2)矛盾的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对立,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2.“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 ①矛盾的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先试点后推广”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①③项符合题意;“先试点后推广”不涉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②项与题意不符;④项不属于唯物辩证法依据;正确选项为B。 【点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23.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不少挑战。上述对形势的分析,体现的哲理是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④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工作中我们也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材料说明了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④正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是材料所体现的,①不选;材料体现的是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强调要抓住主要矛盾,③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本题涉及到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区分的问题:一般可采取如下区分方法:1.依据命题旨意判断。如果材料侧重于解决问题,“办事情”“做事情”即改造世界(做、行),则适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如果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某事物的评价或看法,是看问题,即认识世界(看、分析),则适用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2.依据关键性词语判断,如果题目中出现“重点”、“中心”、“关键”、“核心”、“主线”、“主题”、“要务”、“重中之重”等关键词,是抓主要矛盾的表现,体现主、次矛盾关系原理;题目中如有“主流”、“本质”、“总的来看”、“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等关键词出现时,则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24.《汉字》巡展以汉字的发展历程为主线,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推陈出新,讲述汉字的兴起、发展和传播轨迹,展现数千年积淀下的汉字文化精华,并将古老文明不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传扬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一个欣赏中华文明的机会。这表明创新 A. 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B. 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C. 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D. 创造事物间的客观联系 【答案】B 【解析】创新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A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应排除;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D错误;B正确且符合材料主旨。故本题选B。 25.2019年10月26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密码法》。根据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制定该法,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提升密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该法的制定 ①符合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 ②说明生产关系要合适生产力状况 ③表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正确。 ②:法律不属于生产关系范畴,②错误。 ③:法律既是社会意识也属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反映,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法律,说明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③正确。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首先,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其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6.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由于建造技术难度之大,它也被称为世界的第七大奇迹。 2019年9月25日上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他强调,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头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习总书记讲话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 群众观点是我党的生命线 B.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答案】C 【解析】C: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头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符合题意。 A: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A错误。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错误。 D:选项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27.梁家河、正定、宁德、十八洞村、华茂村、大凉山—串串足印串起不同的地名,贯通着同样的为民情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民情怀”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 ①坚持真理,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由之路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重视人民利益,使之成为国家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把人们的意愿作为人生理想追求的根本出发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民情怀”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真理,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由之路,①②符合题意。 ③:国家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③错误。 ④:把人们的意愿作为人生理想的最高追求,但不是根本出发点,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8.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但网络民意表达方式也常常给一些部门带来难堪。如何面对网络民意信息,成为管理者无法绕开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有关管理部门要 ①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的地位 ②发挥人民群众社会变革决定力量的作用 ③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④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虽然网络民意会给一些部门带来难堪,但有关部门要正确对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正确面对民意,①正确。 ③:网络民意时代的来临,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面对网络民意,有关部门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正确认识网络民意现象,③正确。 ②:题干反映有关部门如何面对网络民意,不反映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②不符合题意。 ④:题干只强调如何对待网络民意,不反映不同情况,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9.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英雄模范的丰功伟绩和鲜明品格,号召大家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立起爱国奉献、担当作为的精神灯塔,把个人奋斗汇入逐梦复兴的时代洪流。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价值选择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利用社会条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材料未涉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①排除。 ②:“立起爱国奉献、担当作为的精神灯塔”强调的是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③:“把个人奋斗汇入逐梦复兴的时代洪流”强调的是价值选择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④:材料未涉及社会条件,也就未体现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利用社会条件,④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判断和价值选择。 2.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判断和价值选择;(2)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人的正当选择。 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客观条件:(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主观条件:(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30.网络流行上“佛系青年”,其含义是指那些崇尚看淡一切、得过且过、不大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有人说这是一种淡然和洒脱的心态,也有人说是颓废与逃避。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①佛系青年的生活方式无可厚非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要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作用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题目强调的是对佛系青年的生活方式的正确态度,而佛系青年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正确的,并不是无可厚非; ②④符合题意,“佛系青年”是指那些崇尚看淡一切、得过且过、不大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这种生活方式脱离社会,不问题世事,只关注自己的生活,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启示我们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 故选D。 31.拥有梦想的国家能凝聚更大力量,拥有梦想的人生会更加绚丽多彩。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来说, 要想“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应该做到 ①树立大局意识,将个人与国家有机联系在一起 ②坚定群众观念,把服务群众作为人生唯一价值选择 ③发扬奉献精神,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幸福人生 ④坚持个人奋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避不利条件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来说,要想“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应该做到树立大局意识,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有机联系在一起,发扬奉献精神,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幸福人生,①③项符合题意;当代青年学生要树立群众观念,但不是把服务群众作为人生唯一价值选择,②项说法错误;个人奋斗必须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应服从国家的需要,而不能单纯强调个人奋斗,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习近平说:“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32.2019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9)》称,“命运共同体、进博会、贸易摩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入选综台类2018年度流行语,“锦鲤、杠精、佛系、C位、皮一下”等入选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这表明文化 A. 彰显时代的精神,引领时代的发展 B. 源于时代的实践,反映时代的变化 C. 源于时代的智慧,反映时代的潮流 D. 决定时代的走向,创造时代的未来 【答案】B 【解析】B:“锦鲤、杠精、佛系、C位、皮ー下”等入选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表明文化源于时代的实践,反映时代的变迁,B符合题意。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时代的发展,A不符合题意。 C: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反映时代的潮流,C说法错误。 D:文化不能起决定作用,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決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3.2019年7月4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文化安全事关国家的总体安全水平,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尤其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必定要考虑文化利益。材料强调 ①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②文化是对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兴则国运兴 ④文化是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决定因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文化安全事关国家的总体安全水平,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尤其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必定要考虑文化利益。材料强调文化对政治的影响,文化兴则国运兴,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体现的是文化对政治具有重要影响,而不涉及文化是对政治的反映,②不符合题意。 ④:“决定因素”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4.习近平同志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下列能够支撑这一观点的论述是 ①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③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②③:都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符合设问要求。②③符合题意。 ①: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基础因素,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因素是经济和科技实力,①说法错误。 ④:先进的文化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3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的电视节目,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文化基因,点燃文化记忆。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悄然改变着国人的文化生活,体现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观点对应的诗句是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④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②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都体现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②④符合题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有体现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排除①; 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体现了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③与题意不符。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3题,30分) (一)简答题 36.“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是实现我国“十三五”既定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的理论指南。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原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本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其作用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哲学的相关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考生可回顾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点有哪些,考生对此知识点应该非常熟悉,基本能回忆出其中的几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由于试题没有要求结合材料,考生可直接作答。 【点睛】本题属于简答题,不需结合材料分析,考生可根据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按照试题限定的知识范围直接作答。作答时,力求简捷、精炼、准确,不拖泥带水。 (二)材料分析题 37.“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不让任何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中掉队,确保全部贫困县和贫困群众2020年前脱贫,中央吹响了最后的攻坚冲锋。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以区域开发为重点的农村扶贫,已不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要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精准扶贫,并把民族地区作为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我国是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 【答案】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②把握不同事物的矛盾,针对不同环境和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做到精准扶贫。 ③把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不同矛盾。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由以区域开发为重点转向精准扶贫。 ④把握复杂事物中不同矛盾的主次地位,重点做好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我国是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此为体现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矛盾的特殊性,考生首先要明确矛盾特殊性的体现: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对接材料即为:针对不同环境和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做到精准扶贫;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扶贫的主要方式由以区域开发为重点转向精准扶贫;重点做好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 本题考查矛盾特殊性原理,设问指向我国是如何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属于体现类试题。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然后结合材料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分析是如何体现上述观点的。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七年前,是他领军对抗非典;十七年后,是他再一次不顾风险披挂上阵,在危险系数最高的第一线四处奔波。十七年前抗战非典,67岁的他说:“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十七年后抗战新冠病毒,84岁的他告诉百姓“尽量不要去武汉”,结果自己深入武汉一线、亲自研究疫情。这位曾经在非典战役中作出卓越医学贡献的领军人物,在84岁高龄这一年,再次站上新型冠状病毒的“抗战一线”。几乎一辈子的时间都投身于所热爱的医学事业的他,从医几十载,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不知救下多少病人、攻破多少医学难关。而心中,却永远装着国家和人民,装着满腔的奋勇和大爱。 “逢危有我,八秩不辞”,正是钟南山院士的最动人写照。本着高超医术和救世之心,满腔赤子热忱和赤胆忠心,他逆光而行、替全国人民负重前进;他配得上百姓至高的赞美和信任,是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说说钟南山院士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①钟南山院士一辈子的时间都投身于所热爱的医学事业,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不知救下多少病人、攻破多少医学难关。这告诉我们要努力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钟南山院士心中,永远装着国家和人民,装着满腔的奋勇和大爱。这要求我们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③钟南山院士凭着高超医术和救世之心,满腔赤子热忱和赤胆忠心,他逆光而行、替全国人民负重前进这启示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怕困难,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解析】本题以钟南山院士一生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事迹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与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较低。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说说钟南山院士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属于启示类主观题,微观层面考查,知识范围锁定在《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包括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等,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知识原理分点作答即可。①钟南山院士一辈子的时间都投身于所热爱的医学事业,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不知救下多少病人、攻破多少医学难关。这告诉我们要努力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钟南山院士心中,永远装着国家和人民,装着满腔的奋勇和大爱。这要求我们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③钟南山院士凭着高超医术和救世之心,满腔赤子热忱和赤胆忠心,他逆光而行、替全国人民负重前进这启示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怕困难,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点睛】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