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1.先秦典籍中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长幼的次序。班固《白虎通姓名》:“嫡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以鲁大夫孟氏。”《释名释亲属》说:“伯,把也,把持家政也。”与这一理念紧密相关的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兄弟长幼有序、伯“把持家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理念与宗法制紧密相关,D选项符合题意;民主选举部落首领的禅让制与之无关,A选项错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和规范贵族生活行为、等级秩序的礼乐制,均与按照长幼分配权利的观念不符,BC两选项错误。 2.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反映的这一社会观念的出现是由于政府推行了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推行科举制,促使“田舍郎”能登“天子堂”的诗句和观念产生,D选项符合题意;世袭官位的世官制,按照品行才学选官的察举制和根据门第出身(品级)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均与“将相无种”的公正公平观念产生无关,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3.“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材料评价的是 A. 汉代内外朝制度 B. 隋唐三省六部制 C.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 元代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做到了将“决策、审议和行政”独立, “政令与施政”分离,使“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B选项符合题意;内外朝制度和二府三司制度,没有“审议”程序,不具实现决策理性和制衡的优势,AC两项错误;行省制度是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与决策、审议、行政分权制衡的做法和理性决策等不符,D选项错误。 4.词典中对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解释 内阁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军机处 清雍正年间,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它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地处内廷,办事效率高 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 内阁因军机处的设置而退出历史的舞台 B. 内阁是助理机构,军机处是行政机构 C. 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都加强了君主专制 D. 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词典中对内阁和军机处的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都加强了君主专制,C选项正确;清代军机处与内阁并存,内阁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并非军机处的设立,A选项错误;内阁和军机处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B项错误;军机处承皇帝旨意办事,不能得出其“私密行政”的结论,D选项错误。 5.洪秀全自封“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玉玺上刻有“万方来朝”的字样。韦昌辉告诉来访的英国人,“中国君主(洪秀全)即天下之君主,他是上帝的次子,全世界人民必须服从及跟随他”。由此可见太平天国领导集团 A. 封建化观念严重 B. 照搬了基督教文明 C. 顺应了历史潮流 D. 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洪秀全自封“君王”,玉玺刻有“万方来朝”,要“全世界人民必须服从及跟随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观念严重封建化,A选项符合题意;洪秀全等人封王、以天朝上国自居等,不能说明其照搬了基督教文明,也违背了历史潮流,更是坚持了天朝上国的观念,BCD三项错误。 6.据史料记载,义和团“最恶洋货、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这反映了义和团 A. 实行了民族自卫 B. 盲目排外 C. 反帝反封建性质 D. 滥杀无辜百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义和团“最恶洋货”,但凡涉“洋”事物,“必毁而后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局限性,B选项符合题意;义和团仇视外洋事物不能说明其民族自卫的性质,不是反帝反封建的体现,也不能以此作为其滥杀无辜的依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7.天津民家户户挂白旗,行人也手持白旗,上写“某国顺民”。在德军驻守的区域,其界内新设各店牌号,大都由士大夫为之命名,有“德兴”“德盛”“德昌”“德永”等,比比皆是,各国驻地皆同;还有给侵略军送“万民伞”的。上述现象反映了 A.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列强的侵略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 C. 租界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天津民家“挂白旗”,行人自称“顺民”,德军驻守区域,“士大夫为之命名”,各店名号都带“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政府统治的中心地区放弃了对侵略的抵抗和民族防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削弱,不是列强瓜分狂潮的体现,A选项错误;“白旗”、“顺民”和给侵略者送“万民伞”等与“商品输出”不符,B选项错误;天津民家和德军驻守区域不能证明是“租界”,材料不能说明这些地区是列强侵华的大本营,C选项错误。 8.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机关来看,南京临时参议院40余名参议员来自17个省。从组成上看,南京临时参议院40多名代表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有30多人,占总数3/4以上,立宪派不到10人,即不到总数的1/4。据此可知,《临时约法》 A. 反映了南北方的妥协 B. 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C. 缺乏广泛的代表性 D. 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参议院参议员来自17省,革命派占了3/4,有一定的立宪派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临时约法》是南北方妥协的产物,A选项符合题意;《临时约法》制定人员的组成不能说明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参议员来自17省,30多名革命派,不乏代表的广泛性,但不能说明其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要求,BCD三项错误。 9.“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土地革命路线的制定 B.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D. 国共两党革命纲领趋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毕生努力的事业是反帝反封建,“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成就”,指的是国民革命取得重大成果,而其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B选项符合题意;“土地革命”路线的制定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是其成就的具体表现,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革命纲领不会趋同,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0.1937年以后,侵华日军主要进攻方向是正面战场。日军在中国战场共有98名少将以上军官毙命,绝大部分死于正面战场,其中53人死于1942年以后的正面战场。这反映出正面战场 A. 进行了积极的抵抗 B. 始终是抗战的主要战场 C. 是抗战胜利的关键 D. 阻止了优势敌人的进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正面战场在全面抗战初期是日军的主攻方面,中国击毙的日军高级将领多数死于正面战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进行了积极的抵抗,A项符合题意;相持阶级的主要战场是敌后战场,B选项不符合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是全民族参与战争,C选项不符合题意;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并没有阻止优势日军的进攻,D选项错误。 11.如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 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动员大会 A. 推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是由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 D. 践行了《共同纲领》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发生在1947到1949年,其为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A选项符合题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土改无关,B选项错误;1947到1949年的华北地区土改,是在中共中央的推动下,当时中央人民政府还没有建立,C选项错误;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不是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指导文件,D选项错误。 12.周恩来指出: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政府希望很快地得到外国承认而承袭了旧的关系,从而导致争取民族彻底独立和解放的革命目标无法实现。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实行 A. “另起炉灶”的方针 B. “一边倒”的方针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不结盟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承认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和不平等条约,导致辛亥革命的目标无法实现,吸取这一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外交上实行另起炉灶的方针,推进民族彻底独立和解放目标的实现,A选项符合题意;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方的“一边倒”方针与中国处理和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无关,B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发展与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的原则,C选项不符合题意;不结盟政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时期外交政策,与周恩来肯定的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不符,D选项错误。 13.1953年,毛泽东在《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中指出:“凡是爱国者(只要有这个资格)都会一道进入社会主义,我们没有理由不同他们一道进入社会主义。”这说明该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立足点是 A. 践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B. 保持民族资产阶级的存在 C. 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 D. 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毛泽东强调争取一切爱国者“进入社会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立足点在于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D选项符合题意;“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来的,A选项错误;1953年国家要“一道进入社会主义”,不是要保持资产阶级的存在,B选项错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已通过新中国成立建立起来了,C选项错误。 14.1979年全国人大修改选举法时,规定人大代表实行差额选举。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差额选举的原则。中共十三大首次用党章的形式把实行差额选举的办法肯定下来。中共十七大代表选举,各地的差额比例一般都超过了15%。这表明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 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得以实现 C.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成为根本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9年以来,人大代表实行的“差额选举”,从做法到原则,再到写入党章和全面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C选项符合题意;差额选举人大代表的方法与“法律体系的形成”无关,A选项错误;实行差额选举人大代表的做法不是对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B选项错误;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和五四宪法的制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开始成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选项不符合题意。 15.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这 A. 标志着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 B. 表明台湾当局接受了“一国两制”原则 C. 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D. 有利于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的进一步展开,D选项符合题意;两岸实现三通的标志是2008年大三通的实现,A选项错误;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不代表台湾政府接受了“一国两制”的原则,B选项错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是1995年江泽民发表的《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即八项主张,C项错误。 16.伯里克利说:“我们的公民履行公共和个人的责任,但不允许沉溺于他们自己的各种私事以致干扰了对城邦事务的了解。我们和其它城邦的不同在于,我们认为那些不过问公共生活的人,并非宁静淡泊之人,而是无用的人。”可见伯里克利 A. 要求公民积极参加政治事务 B. 认识到民主政治的缺陷 C. 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权利 D. 扩大了公民成员的范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伯里克利指出每个公民都应该“履行公共和个人责任”,不过问公共生活的人是“无用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里伯里克利是在强调公民要积极参加政治事务,A选项符合题意;伯里克利的这句话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无关,B选项错误;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平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提高,C选项不符合史实;伯里克利强调公民参与政治的言论,不能扩大“公民成员的范围”,D选项错误。 17.万民法规定:“债务以当事人的同意而成立,其缔结既不需要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此外,也没有必要给予某物,只须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此规定反映了万民法 A.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 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 C. 注重争取平民利益 D. 注重保护公民隐私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万民法规定,债务“只须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万民法的适用性和实用性,B选项符合题意;万民法对债务的成立不再附加文书、当事人在场等形式,解决了公民法重视形式的义弊端,A选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债务关系的建立,没有体现其注重为平民争取利益,C选项错误;万民法的这项规定不能体现其对公民“隐私”的保护,D选项错误。 18.这一体制下,“国王不能犯错误”,其原则要求国王的每一个政治行动都由大臣负责。即意味着国王“统而不治”,不负政治责任。这一现象表明 A. 内阁凌驾于议会之上 B. 国王丧失了国家元首地位 C. 君主立宪制渐趋完善 D.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王不能犯错误”,“每一个政治行动都由大臣负责”,国王“统而不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君主立宪制制渐趋完善,C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国王与内阁的关系,与议会无关,A选项错误;国王“统而不治”并没有丧失国家元首地位,B选项错误;国王“统而不治”,不负政治责任,不能说明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D选项不符合题意。 19.新秩序人物,一听到3月18日胜利的消息就不寒而栗,在他们看来,这个胜利意味着人民报复的时刻已经迫近。但是他们只是受了一场虚惊,而且容许他们集结起来并在巴黎的正中心轻易地夺去许多重要阵地。”据此可知,“这个胜利”最终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A. 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B. 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C. 重大决策上的严重失误 D.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不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是受了一场虚惊,而且容许他们集结起来并在巴黎的正中心轻易地夺去许多重要阵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月18日胜利即巴黎公社,由于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敌人喘息时机,导致其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在重大决策上存在着严重失误,C选项符合题意;无产阶级不够强大、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是主要原因,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不成熟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ABD三项错误。 20. 恩格斯认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在德国,“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的国家机构是 A. 苏维埃 B. 国民议会 C. 联邦议会 D. 帝国议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德国“工人政党合法活动"的国家机构是帝国议会,D选项正确;苏维埃是苏俄国家机构,国民议会是法国的立法机构,联邦议会则由各国君主任命的贵族组成,不是工人政党合法活动,参与国家管理的机构,ABC三项错误。 21.列宁的“这一演说”向党提出了一个争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天才计划。“这一演说”指的是 A.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B. 《四月提纲》 C 《告俄国公民书》 D. 《和平法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明确了革命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即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过渡,B选项正确,《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告俄国公民书》和《和平法令》等均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提出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2.如图是二战后初期的一幅漫画,题为“骑士及其旅伴”。该漫画讽刺的是 A. “铁幕”演说 B. 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 欧洲煤钢联营 D. 经济互助委员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讽刺的是二战后初期,美国借口骑士、旅伴之名,行魔鬼控制之实的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B选项符合题意;铁幕演说是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的,与“到欧洲去”不符,A选项错误;欧洲煤钢联营是西欧国家的联合,而欧洲经济互助委员会则是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抵制美国“到欧洲去”的所谓骑士做法,组成的经济组织, CD两项错误。 23.1970年,尼克松接见来访的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两国总统时表示:美国已经决定设法使中美关系正常化,要求他们作为中介人提供帮助,开辟了中美联系的“叶海亚渠道”和“罗马尼亚渠道”。中美凭借这两条渠道,建立了高层人士的联系。这反映了中美两国 A. 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B. 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变 C. 意识形态对抗消失 D. “冷战”背景下的外交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尼克松的努力下,中美凭借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提供的中间渠道建立起“高层人士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中美两国都在调整外交策略,努力促成“冷战”背景下的外交转变,D选项符合题意;中美高层通过另外两国建立联系,不能说明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1970年中美调整外交政策,没有改变当时的世界格局,而且两国的意识形态对抗也没有因此消失,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4.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军事方面确立假想敌人,主要针对俄、中。大幅增加国防预算,垄断国际军火市场,拒绝批准已有154个国家签署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体现了 A. 美国依然存在“冷战”思维 B. 世界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C. 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D. 中俄结成战略同盟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将俄、中作为假想敌人,增强国防预算,垄断国际军火,拒绝在禁核方面的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体现了美国依然存在冷战思维,A选项符合题意;美国的不合作和遏制政策,不能说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是美国对“世界霸权”的追求, BC两选项不符合题意;中俄是战略伙伴关系不是战略同盟,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立国之初,宋太祖便命大臣窦仪制定了内容翔实、体例完善的基本法典《宋刑统》。其中规定,若官员在当时做判决时没有违背法律,事后接受他人钱财,也属于利用职权侵呑财物。太宗时发布诏令,''京朝、幕职、州县官犯赃除名配诸州者,纵逢恩赦,所在不得放还,已放还者,有司不得叙用宋代还制定了加强监察官之间相互监督的《监司互监法》与协助监司巡察贪官污吏的《提、转、知、通按察赃吏诏》等以及南宋的《庆元条法事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贪官的腐败行为。 ——摘编自李海涛等《宋代廉政政策对当今反腐倡廉建设之摭议》 材料二 1872年7月18日,格莱斯顿政府向议会提出并通过了《秘密投票法》,英国开始实行秘密投票选举法,此后各投票站采用无记名投票法。1883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颁布了《取缔选举舞弊和非法行为令》,第一次对选举开支以法律形式作了规定。1889年,英国议会制定了历史上首部正式的反腐败法——《公共机构反腐败法》。法案明确规定公共机构的任何人员,如果主动或者被动收受贿赂,都被法律认定为腐败行为。还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来惩处此类罪行。凡触犯这项法案的人还会被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在这期间不得参与任何选举,取消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甚至有可能连养老金的权利也会被剥夺。 ——摘编自吴宪《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政治腐败问题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宋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反腐举措的重要影响。 【答案】(1)同:采取立法手段,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异:宋代突出君主个人意志,注意事后追责和重视官员之间互监、巡查等监督管理。英国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和民主法治。 (2)领域:选举官员、公民权力和社会福利。影响: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民主体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为世界各国反腐提供了有益借鉴。 【解析】 【详解】(1)同:根据材料一中“《提、转、知、通按察赃吏诏》”,“ 犯赃除名配诸州者,纵逢恩赦,所在不得放还,已放还者,有司不得叙用”,材料二中“议会颁布了《取缔选举舞弊和非法行为令》”,“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来惩处此类罪行”,“ 会被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在这期间不得参与任何选举,取消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甚至有可能连养老金的权利也会被剥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都采取了立法手段,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不同点:根据材料一中“宋太祖便命大臣窦仪制定了内容翔实、体例完善的基本法典《宋刑统》”“事后接受他人钱财,也属于利用职权侵呑财物”,“ 制定了加强监察官之间相互监督的《监司互监法》与协助监司巡察贪官污吏的《提、转、知、通按察赃吏诏》”等信息,可知宋代强调君主意志、注意事后追责和建立官员之间互监、巡查等监督制度。根据材料二中“政府向议会提出并通过了《秘密投票法》”,“英国议会制定了历史上首部正式的反腐败法”,“主动或者被动收受贿赂,都被法律认定为腐败行为”等信息,可知英国在反腐方面突出议会民主决策,强调公共意志和民主法治。 (2)领域:根据材料二中“《秘密投票法》”,“,英国议会制定了历史上首部正式的反腐败法——《公共机构反腐败法》”,“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在这期间不得参与任何选举,取消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甚至有可能连养老金的权利也会被剥夺”等信息可知,近代英国反腐的重要领域包括选举官员、公民权力和社会福利等。影响:根据材料二中“英国议会颁布了《取缔选举舞弊和非法行为令》,第一次对选举开支以法律形式作了规定”,“制定了历史上首部正式的反腐败法——《公共机构反腐败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反腐举措的重要影响包括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民主体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为世界各国反腐提供了有益借鉴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2年3月,国民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及《联合国家宣言》的基本精神,组建中国远征军,驰援缅甸。中国在单独抗击日军的疯狂进攻长达四年半之后,又组织远征军跨出国门,赴缅作战,承担起缅甸战场反法西斯主力军的重任。在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支持和援助下,浴血奋战,中国远征军取得极大胜利。 ——摘编自刘朝华、刘潇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视角下的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 材料二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呑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及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际反法西斯阵线支持、援助,广大远征军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2)国际地位: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抗击日军主力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意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在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在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支持和援助下,浴血奋战,中国远征军取得极大胜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合作、国际配合和远征军浴血奋战和战争正义性等方面,分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2)地位:根据材料一中“单独抗击日军的疯狂进攻长达四年半之后,又组织远征军跨出国门,赴缅作战,承担起缅甸战场反法西斯主力军的重任”,材料二中“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等信息,可知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抗击日军的主要作用,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意义:根据材料一中“1942年3月,国民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及《联合国家宣言》”,材料二中“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中国革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华民族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历史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1790年 1787年宪法颁布后,美国《权利法案》规定:民众享有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但是《权利法案》没有修正1787年宪法的重大缺陷,即对奴隶制的确认 18世纪末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 通过西进运动,西部地区以民主方式建立新州并以平等的方式建立联邦 1861—1865年 内战中,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在政治上获得自由,进而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纲领性口号 1865—1870年 国会通过三个宪法修正案,废除奴隶制和保障黑人公民权 19世纪后半叶 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执政党滥用权力 1906年 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他认为,把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分开,各掌其权,互相牵制监督,以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二战后 美国指导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通过修改宪法,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手段;政治上,扩大了日本民众的民主权利 1963年 马丁路德—金领导了震惊世界的进军华盛顿运动,《民权法案》的通过,使黑人在法律上获得了各种平等权利;但多数黑人的社会经济状况依然很差,就业、教育和住房的不平等依然在延续,司法领域依然渗透着种族歧视的观念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主题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主题: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渐进性;美国民主政治的两面性等。说明:略。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材料,从表格中相关美国的人权问题、种族歧视和西进运动、人权斗争等信息中,归纳材料主题,可以从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矛盾和现状等方面,找到相关主题。在明确主题后,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表格中的两到三个信息,对相关主题展开说明论证,论证说明时,注意史论结合和逻辑严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