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中考化学(化学实验)三轮实验专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度中考化学(化学实验)三轮实验专练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化学实验 第一类 基础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 (2012兰州)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 猜想假设 B 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 得出结论 解析: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可能是浓盐酸,有同学提出打开瓶塞观察,这是一个实验,因此不属于提出假设、得出结论、收集证据环节,而属于设计实验。‎ 答案:C ‎【规律方法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获得结论、交流评价等环节。对于以上问题,显而易见,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环节。‎ 例2 (2011重庆) 下图是初中化学实验的几种常用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①仪器C的名称叫 。‎ ‎②在读取E中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 。‎ ‎(2)①进行过滤操作,除铁架台,A和D外,还需要用到上述仪器中的 (填序号)。‎ ‎②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NaCl溶液,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 。‎ ‎③仪器D最常见的用途是 。‎ 解析:(1)①仪器C的名称为酒精灯;②在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不能仰视或俯视,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①过滤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等;②配制溶液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用到的仪器是: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等;③玻璃棒主要用途是搅拌。‎ 答案:(1)①酒精灯 ②保持水平;(2)①B ②托盘天平(或天平) ③搅拌 ‎【规律方法总结】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途来回答本题,要熟记它们的名称,还需要考虑配制溶液和过滤操作需要的仪器。‎ A.取用粉末状药品 B.点燃酒精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 D.称取氢氧化钠固体 例3 (2012泰州)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  )‎ 解析:取用粉末状药品时,应该使用纸槽或药匙,且应该先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再慢慢竖直试管;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引燃,但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取用少量液体时,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瓶盖倒放在桌上;在使用天平时,将药品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且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应该放在小烧杯里称量。‎ 答案:D ‎【规律方法总结】此类试题主要是考查操作的正确与否,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掌握在各个基本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例4 (2011眉山)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解析: A、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此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此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D、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少,故此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规律方法总结】吸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体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就会使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变大,同时人体还通过呼吸排除一些水蒸气,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 中考真题分析 ‎1. (2010潍坊)小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解析:本题研究了蜡烛的燃烧,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了大量黑色物质,发现了问题,应该反复实验,来探究黑色物质的成分;也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或咨询老师,来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能不予理睬,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不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答案:C ‎2. (2011上海)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蒸发操作时,蒸发皿必须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取少量液体试剂时,滴管伸入试剂瓶内液体中,挤压胶头吸液 C.用试管夹夹持试管给液体加热时,需要移动试管,以防受热不均和液体冲出 D.实验结束后,剩余的试剂都应放回原试剂瓶 解析:此题考查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选项 错误 A 蒸发皿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无需垫石棉网 B 用吸管吸取液体时,应先挤压胶头将空气排尽,再伸入液体中 D 实验剩余的试剂,应放到指定的容器 ‎3.(2011山西)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B.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 C.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 ‎ D.在密闭容器中,石蜡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通常燃烧需要氧气 解析: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使蜡烛周围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A正确;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B正确;把冷小烧杯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有水雾产生,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而不能判断有氧元素,故C不正确;密闭的容器内空气量是一定的,燃烧一段时间后空气内的氧气耗尽,蜡烛熄灭,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D正确。‎ 答案:C ‎4.(2011宜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结合下列实验仪器回答问题: ‎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A ;E 。‎ ‎(2)上述仪器中稀释浓硫酸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 ; 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 ,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请写出碳酸氢钠溶液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解析:(2)稀释浓硫酸的过程是: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所以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浓硫酸沾到皮肤上要先加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物是碳酸氢钠和硫酸,生成物是硫酸钠、水、二氧化碳,据此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量筒 酒精灯;(2)玻璃棒 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用大量水洗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过关检测 两年中考 ‎1. (2012盐城)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 A.验满氧气 B.倾倒液体 C.读取液体体积 D.点燃酒精灯 ‎1.B 解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化学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气体的验满、液体的取用、液体的量取、酒精灯的点燃、这4方面的考察都是必不可少的,气体的验满应该在瓶口处检验;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应该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2. (2010黄石)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右图所示,该同学称取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 A.23.g B.‎27.4g ‎ C.‎32.3g D.‎32.6g ‎ B 解析: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此时物体的质量是砝码与游码质量之和。若物体与砝码在称量时放错位置,则物体的质量是砝码与游码之间的质量差。故题中烧杯的实际质量是‎30g-‎2.6g=‎27.4g。‎ ‎3. (2012徐州)2规范的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的pH时,将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液中 B.固体药品都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C.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D.用高锰酸钾制取所需氧气后,先将酒精灯熄灭再把导管从水槽中移除 ‎3. C 解析:测定溶液的pH时,测定溶液的pH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试纸上;称量固体药品时,应该放在纸片上,有腐蚀性的药品应该放在小烧杯中称量;用高锰酸钾制取所需氧气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除再将酒精灯熄灭,以防止倒吸。‎ ‎4. 某同学填写的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报告,其中有错误的是(  )‎ A.固体蜡受热熔化成蜡油是蜡的熔点较低 B.蜡烛燃烧时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干燥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CO2和水,且其组成中含有C、H元素 ‎ C.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不同结论是焰心温度最高 ‎ D.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被点燃结论是此白烟具有可燃性 ‎4.C 解析:固体蜡受热易熔化说明蜡的熔点较低,A的描述正确;蜡烛燃烧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干燥的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说明有水生成,同时也验证了蜡的组成中有C、H两种元素,B的描述正确;蜡烛的火焰分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外焰与空气接触多,燃烧充分,温度最高,C描述不正确;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能被点燃,具有可燃性,D描述正确。‎ ‎5.(2011台州)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如图,将它们以相同方式分别通入到等质量、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中,若先变浑浊的,则其是 ;导致两者各成分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人体细胞进行了 作用。‎ ‎5.呼出气体 呼吸 解析: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人的呼吸是吸收氧气,呼出水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根据题意,把空气和呼出气体通入到等质量、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中,振荡,就会发现通入呼出气体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是因为人体细胞与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呼吸作用。‎ ‎6. 为了测定人体新陈代谢呼出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某学生课外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中用过量NaOH溶液吸收气体中的CO2,准确测量瓶I中溶液吸收CO2后的增重及剩余气体的体积(实验时只用嘴吸气和呼气)。请填空:‎ ‎(1)图中瓶II的作用是 。‎ ‎(2)将插入溶液的管子下端改成具有多孔的球泡(图中的Ⅲ)有利于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其理由是 。‎ ‎(3)实验时先缓缓吸气,再缓缓呼气,反复若干次,得如下数据:瓶I溶液增重ag(密度为d g/L),收集到的气体体积b L,则该呼出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是 。‎ ‎(4)实验中若猛吸猛呼,会造成不安全后果,猛吸时会 ,猛呼时会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胶皮管上加了a,b两个铁夹控制,则在呼气和吸气时,应如何操作? 。‎ ‎(5)此套实验装置也可以用来证明人体新陈代谢呼出的气体中含CO2,但必须将瓶 (填瓶I或瓶II)中的试剂换成 试剂.‎ ‎6.(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增加气体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使气体中的CO2被充分吸收 (3) (4)会将氢氧化钠溶液吸入体内 会将氢氧化钠溶液吹出瓶外 吸气时,开b关a;呼气时,开a关b (5)I 澄清石灰水 ‎ 解析:吸气时,用碱液来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即为图Ⅱ 所示,要开b关a;呼气时,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即为图I所示,要开a关b,说明二氧化碳是人体的代谢产物,而不是来自空气;实验中,根据装置结构和气压原理,猛呼和猛吸都会导致不良结果出现。该实验中,瓶I溶液增重的质量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故可以计算呼出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 ‎7.(2010嘉兴)人应该是由 系统吸收氧气。下表是人在呼吸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比较。平静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每次吸入与呼出时的气体都是500毫升,氧气的密度为‎1.4克/升,根据表中信息,可求得呼吸1次人体可吸收氧气 毫克。因此呼吸1分钟(16次)人体吸收的氧气相当于28 瓶500毫升富氧水中的溶氧量。‎ 成分 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 N2‎ ‎78%‎ ‎78%‎ O2‎ ‎21%‎ ‎16%‎ CO2‎ ‎0.03%,‎ ‎4%,‎ 其他 稀有气体0.94%‎ 较少的水汽 稀有气体1%‎ 较多的水汽 ‎7.呼吸 35 ‎ 解析:人应该由呼吸系统吸收氧气,呼吸一次人体可吸收氧气=500mL×10‎-3L/mL×(21%-16%)×‎1.4g/L=‎0.035g=35mg;因此呼吸1分钟(16次)人体吸收的氧气相当于28瓶500mL富氧水中的溶氧量。‎ 一年模拟 ‎8.(2012苏州模拟)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8.C 解析:取用块状固体时,不能直接如图放入,将会砸裂试管底部,故A错误;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图中操作错误会引起安全事故,故B错误;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利用的是装置内气体的压强改变,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故C正确;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容器内壁缓缓注入浓硫酸中,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故D错误。‎ ‎9.(2012淄博模拟)小伟利用蜡烛进行下列家庭小实验,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 B.把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收集到炭黑,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 C.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说明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D.用嘴吹蜡烛火焰,火焰熄灭,说明蜡烛的着火点降低了 ‎9.CD 解析: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能浮在水面上,故A的说法正确;把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收集到炭黑,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故B的说法正确;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C的说法错误;用嘴吹蜡烛火焰,使蜡烛周围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着火点不能降低.故D的说法不正确。‎ ‎10.我们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可得出的结论是 ‎(1)呼出气体中所含的氧气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 ;‎ ‎(2)呼出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比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3)人体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所含水蒸气 。‎ ‎10.(1)少;(2)多;(3)少 解析:吸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体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就会使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变大,同时人体还通过呼吸排除一些水蒸气。‎ 第二类  开放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 根据下列仪器填空: ‎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填写序号及仪器名称,下同);‎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硫酸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 ‎(3)在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原因可能是 。(填写序号)‎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⑤氯化钠晶体不纯 解析:(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硫酸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量取、配制、装瓶存放,量取时用到量筒、胶头滴管,配制时用到烧杯、玻璃棒。(3)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但量取到的水正好偏小,溶质不变,溶剂小了,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会使所取水质量增加,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使读数中增加了开始游码所处位置质量,从而导致所得氯化钠质量偏小,最终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会使溶剂质量增加,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⑤氯化钠晶体不纯,会使所得溶质质量中一部分为杂质质量,所得氯化钠质量偏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答案:(1)B试管;(2)C量筒、E烧杯、G玻璃棒;(3)②③④⑤ 【规律方法总结】关于溶液的配制,错误或不规范操作引起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问题,解答时要认真分析错误操作导致的溶质或溶剂质量的改变,再结合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最后作出正确判断。‎ 例2 蜡烛(主要成分:石蜡)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品,让我们通过实验共同来探究它的组成及有关性质。‎ ‎(1)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蜡烛,把它放入水中,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由此你能得到的结论有① ,② 。‎ ‎(2)查阅资料后得知石蜡中含有碳等元素。为了验证石蜡中含有碳元素,你将进行怎样的实验操作?试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石蜡中有碳元素 ‎(3)我还能提出一个与蜡烛有关,需要再探究的新问题: 。‎ 解析:(1)把蜡烛放入水中,漂浮于水面可以知道蜡烛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小;(2)含有碳元素的可燃性物质在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蜡烛点燃,然后将内壁蘸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来观察现象即可;(3)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可以做出判断,例如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为三层,哪层温度最高等等。‎ 答案:(1)蜡烛不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2)将蜡烛点燃,然后用一内壁蘸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石灰水变浑浊; ‎ ‎(3)蜡烛火焰的哪层温度最高(或蜡烛中是否含有氢元素等,答案合理即可)‎ ‎【规律方法总结】够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物质的性质,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判断可燃物中含有碳元素通常用内壁蘸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而鉴定氢元素的方法为: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如果有水雾产生,则说明含有氢元素。‎ 例3 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 ‎ ‎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 (填““打开”或“关闭”)‎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 (填“打开”或“关闭”),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 ‎(3)Ⅰ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Ⅱ瓶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所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解析:(1)吸气时要除掉混合气体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让吸入的气体通过I瓶进入。‎ ‎(2)吸气时需要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气体需要通过II,二氧化碳的存在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3)I和II的装置不同,I是吸入气体的装置II是呼出气体的装置,故其作用分别是去除与验证二氧化碳。‎ 答案:(1)打开 关闭;(2)关闭 打开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规律方法总结】要想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有人体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首先应除掉原来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II中证明有二氧化碳存在,验证二氧化碳存在一般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中考真题分析 ‎(2011深圳)冬天,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口里呼出“白气”‎ ‎;夏天,打开冰箱时,也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白气”。下列对这两次“白气”产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气体液化产生的 B.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气体汽化产生的 ‎ C.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气体液化产生的 ‎ D.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气体汽化产生的 解析: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液化现象,要记住白气不是气体,而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答案:ABD ‎2. (2011宁德)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1)溶解时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 ‎(2)下列操作会导致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低的是 (填序号)‎ A.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 B.用水洗净后的烧杯未干燥就直接用于配制 C.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采用俯视的方法读数 解析:下列操作会导致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低的: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杂质,则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故质量分数偏低;用水洗净后的烧杯未干燥就直接用于配制,则水偏多,故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低;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水面刻度读数:量水时,俯视刻度,会造成水偏少,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高。‎ 答案:(1)加速溶解 (2)AB ‎3.(2010安徽)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I)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l~2 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 ‎(1)写出碳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火焰层 平均温度/℃‎ 乙 丙 焰心 ‎432‎ ‎598‎ 内焰 ‎666‎ ‎783‎ 外焰 ‎520‎ ‎667‎ ‎(2)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你认为原因是 。‎ ‎(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右表。‎ ‎(3)由右表得出结论: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 。‎ ‎ (4)结合定量研究结论,下列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序号)。‎ ‎(Ⅲ)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 ‎(5)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 ‎① ,② 。 ‎ 解析:(Ⅰ)由材料中火柴在酒精灯火焰中燃烧实验可知,外焰的温度最高,主要原因是外焰与空气(氧气)接触最充分;(Ⅱ)本题通过定量研究酒精灯火焰温度,由表格中的测量数据可以发现其实内焰的温度最高,所以要让试管加热效果最好,应该用内焰直接加热,但考虑到火焰与试管接触面越大,受热效果越好,所以应选择a图。(Ⅲ)测量相同火焰层出现温度差异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酒精浓度或是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也可能是两位同学测量同层火焰时的部位有差异,还可能与初始温度不同等因素有关。‎ 答案:(1) ;(2)外焰与空气(氧气)接触更充分;(3)内焰; ‎ ‎(4)a ;(5)酒精浓度 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答案合理即可)‎ 过关检测 两年中考 ‎1.(2012•苏州)下列有关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的方法错误的是 (   )‎ ‎   A.观察气体颜色    B.用澄清石灰水  ‎ C.用带火星的木条   D.用紫色石蕊试液 ‎1.A 解析:二者都是无味气体,故不能通过观察气体颜色鉴别;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使燃烧的木条熄灭;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一氧化碳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2.(2012.肇庆)鉴别O2、CO、CO2三种气体,可行简便的方法是 ( )‎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将气体分别通入石蕊试液 C.试验三种气体在水中溶解性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 ‎2.D 解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氧气可以使木条燃烧的更旺;一氧化碳气体可以燃烧;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用此方法鉴别这三种气体简单可行。‎ ‎3.有两瓶气体,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氧气,你用什么方法区别它们?‎ ‎3.方法一: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插入两瓶气体中,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方法二: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两瓶气体中并振荡,变浑浊的一瓶是二氧化碳,没有变化的一瓶是氧气。‎ 解析:检验一种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就用澄清的石灰水,如果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检验一种气体是否是氧气就用带火星的木条,如果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4.小红与小丽争论春天正在发芽的种子是否与人一样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对于这个问题两人意见不统一,老师让他们做如下实验探究:‎ 它们将正在萌芽的种子放入集气瓶中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 一、假设与猜想 ‎(1)小红猜想集气瓶中会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2)小丽猜想还是空气.‎ 二、资料阅读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不能.‎ 三、探究步骤 ‎(1)请你帮助他们把装有种子的集气瓶里的气体取出来并设计实验进行检验,证明小红的猜想是正确的。 ‎ ‎(2)小红为进一步证明她的猜想,将装有发芽种子的集气瓶里的气体收集起来,把燃着的木条放进去,现象是 ;‎ ‎(3)小丽实验结果与小红的相同,证明她的猜想 。‎ ‎【拓展与应用】‎ ‎(4)请你列举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一个实例 。‎ ‎4.【探究步骤】(1)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燃着的木条熄灭;(3)不成立;‎ ‎【拓展与应用】(4)灭火(或作温室的肥料、造化肥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及其应用,猜想“正在发芽的种子是否与人一样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因为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所以如果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通过设计实验,验证气体,从而证明猜想是否正确。(1)把装有种子的集气瓶里的气体取出来,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如果变浑浊则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2)将装有发芽种子的集气瓶里的气体收集起来,把燃着的木条放进去,现象是燃着的木条熄灭,再次验证是二氧化碳;(3)小丽实验结果与小红的相同,证明她的猜想不成立。‎ ‎5.碱式碳酸铜是一种绿色粉末,受热易分解为黑色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某同学想验证其分解的产物中确有二氧化碳,于是将碱式碳酸铜装入试管中,并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将试管口塞紧后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到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里。‎ ‎(1)根据上述描述,该实验用的主要仪器有 。‎ ‎(2)估计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 ‎(3)若实验时,发现试管炸裂,写出三条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 ‎① ;‎ ‎② ;‎ ‎③ ;‎ ‎5. (1)铁架台、大试管、酒精灯、烧杯、带有导管的橡皮塞;‎ ‎(2)大试管中绿色粉末变黑、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大试管口部可以看见有液态物质出现;‎ ‎(3)①大试管口向上倾斜;②大试管外部水没有擦干净;③加热时没有事先预热等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联系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题中物质的颜色等。碱式碳酸铜属于固体,因此在加热过程中需用到试管、带有导管的橡皮塞、铁架台、酒精灯和烧杯。在加热过程中有氧化铜生成,因此会观察到绿色粉末变为黑色;有水生成,因此会观察到在试管口部有液体物质出现;有二氧化碳生成,且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因此会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加热过程中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有多种,主要从其操作失误等方面进行分析。‎ ‎6. 小明通过有关资料得知在宇宙飞船上可以安装盛有Na2O2(过氧化钠)的装置作为后备使用之一,它的作用是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于是进行以下的探究活动:‎ ‎(1)他用右图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为检验收集到的氧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他应向集气瓶中滴入 ,振荡,发现 ,证明他收集到的氧气中还含有CO2。为使他能收集到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你认为他应在甲、乙装置中间再连接以下的哪个装置? 。‎ ‎ ‎ ‎ ‎ ‎(2)进一步探究反应后玻璃管中剩余白色固体的成分。‎ ‎【进行猜想】提出两个猜想:①白色固体含有过氧化钠;②白色固体含碳酸钠。‎ ‎【查阅资料】过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实验探究】下面是对白色固体进行实验探究的实验报告,请补充表中空白 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解释与结论 检验白色固体中是否含有过氧化钠 ‎1.取该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使其溶解。‎ 小芳:用带火星的木条深入试管中。‎ 小丽:取步骤1中得到的少量液体与试管里,加两滴酚酞试液。‎ 有气泡产生;‎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 小芳:白色固体加入水后有氧气生成。‎ 小丽:白色固体加入水后有 生成。‎ 通过实验两人都认为白色固体含过氧化钠 检验白色固体是否含有碳酸钠 小芳:另取步骤1中得到的少量液体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 ‎ ‎ ‎ 白色物质中含有碳酸钠。‎ ‎【实验反思】①小丽的方法正确吗?为什么? ;请你帮小丽一起完善她的实验,写出操作过程及现象 ‎ ‎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假设某宇宙飞船中有4人,如果每人每小时消耗的氧气在某温度和压强条件下体积为‎50L,则该飞船中每天需要过氧化钠多少千克?(已知:在上述温度和压强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5g/L) 。根据计算数据,请你对宇宙飞船中如果“使用过氧化钠作为唯一的供氧来源”发表看法: ‎ ‎6.(1)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 ‎(2)【实验探究】酚酞试液变红 氢氧化钠 稀盐酸 产生气泡;‎ ‎【实验反思】①不正确,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加足量的CaCl2 , 溶液使之充分反应,给上层清液中加酚酞,溶液变红;‎ ‎②2Na2O2+2CO2═2Na2CO3+O2;‎ ‎③‎35.1kg 自身成本高(或运输成本高、产生大量的碳酸钠处理困难等)‎ 解析:(1)检验氧气中是否含有未反应的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向集气瓶中滴加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除去氧气中的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碳酸钠与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反思】①在混合物中可能存在着碳酸钠,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能够是酚酞变红,故小丽的做法错误;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CO2═2Na2CO3+O2;‎ ‎③根据题给条件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解答该题,如果在宇宙飞船中只使用过氧化钠来供给氧气,本身过氧化钠就很贵,且在太空中不适合载过重的质量。根据题意可知每人每小时消耗氧气的质量为:‎50L×‎1.5g/L=‎75g,则4个人一天消耗氧气的质量为:‎75g×4×24=‎7200g=‎‎7.2kg 设消耗过氧化钢的质量x ‎2Na2O2+2CO2==2Na2CO3+O2‎ ‎ 32‎ ‎ x ‎‎7.2kg ‎156/x=32/‎‎7.2kg 解得:x=‎‎35.1kg 一年模拟 ‎7. 某实验测出的人呼吸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如下表所示:‎ 气 体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氮气 ‎78%‎ ‎75%‎ X ‎21%‎ ‎15%‎ 二氧化碳 ‎0.03%‎ ‎3.68%‎ 水蒸气 ‎0.06%‎ ‎5.44%‎ 其他 ‎0.91%‎ ‎0.88%‎ ‎(1)请你判断X是 。‎ ‎(2)请你回答:因参加人体新陈代谢而消耗的气体是 。‎ ‎(3)请你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你的实验做法是 ‎ ‎ 。‎ ‎(4)请你提示:氮气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的气体中体积分数却减少了,原因是 。 ‎ ‎7. (1)氧气;(2)氧气;(3)对着干而冷的玻璃(镜子)呼气;(4)氮气体积分数减少,并不是氮气的总体积减少了,而是因为由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含量增加引起的。‎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X的体积分数明显减少,说明人在呼吸中主要消耗了这种气体,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可知这种气体是氧气,即人体新陈代谢中消耗的气体是氧气。水蒸气遇冷容易凝结,可以向冷的物体上呼气,为了现象更明显,可选择光滑的冷体,如玻璃、不锈钢等。氮气没有参与化学反应,所以氮气的体积并没有减少,可从二氧化碳、水蒸气的体积增加来解释氮气体积分数的减少。‎ ‎8. 小娜对市场销售的膨化食品的包装发生了兴趣,因为食品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包装袋中,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 提出问题:充入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娜猜想食品包装袋中的气体是CO2。‎ 实验验证: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小娜的猜想是否正确: ‎ ‎ (简述实验操作)。‎ 实验验证:若小娜的猜想正确,上述实验中你能看到的现象是: 。‎ 问题延伸:‎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粮食能否安全贮存原本是一大难题。据‎2012年3月16日某报报道,在粮库中充入CO2气体,能使粮食在较长时间内得到安全贮存。‎ ‎(1)你认为充入粮食仓库中的气体除CO2外,最常见的还可能是: 。‎ ‎(2)对于充入粮食仓库使粮食得到安全贮存的气体,你认为,它们必备的化学性质是:‎ ‎① ; ② 。‎ 把该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1)氮气;(2)①化学性质不活泼;②无毒 解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把该气体通入石灰水中进行检验;(1)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用作粮食保护气;(2)作为粮食的保护气,应该是化学性质稳定、无毒的气体。‎ 第三类  设计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 市场的防晒霜都宣传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我市某学校学生外出徒步旅行,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敏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小英 第一天手背上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被灼伤的程度 小玲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的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和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小红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你认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A.小敏 B.小英 C.小玲 D.小红 解析:在采取对比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时,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必须控制为相同条件,这样的探究结果才具有科学意义。采取同一个人两只手背,一只涂抹、一只不涂抹防晒霜进行对比实验,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较为科学,故小敏的实验方案最为合理;采取不同时间涂抹,会由于时间因素控制不当、天气的变化等成为对比实验的不同因素,因此,实验结果不具有科学性,小英的方案不合理;采取不同实验者,会因个人的体质因素不同,而让对比实验因影响因素不同不具有科学性,因此小玲的方案不合理;采取不同部位的皮肤进行对比实验,使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不同,而让对比实验因影响因素的不同不具有科学性,小红的方案不合理。‎ 答案:A ‎【规律方法总结】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在进行防晒效果实验中,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中时间因素、个人体质因素、相同部位的皮肤因素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这些影响因素在对比实验中必须控制一致。‎ 例2 小芳用如下图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芳得出的结论是 。‎ ‎(2)小芳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在人体的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之间发生了 交换。‎ ‎(3)请你通过实验探究教室里和操场上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什么不同。(简要地写出实验方案)‎ 解析:(1)实验现象说明吹出的气体更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2)此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3)先设法收集不同地方的气体,然后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 答案:(1)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2)气体;‎ ‎(3)a.课前拿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到操场上把水倒掉,然后将瓶口盖紧,带回教室;(或用塑料袋取样也可以)b.用同样方法获取教室里的空气样品;c.分别向两个塑料瓶里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石灰水变浑浊的情况。‎ ‎【规律方法总结】呼出气体成分的检验多与生物知识联系,在解答时要注意化学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3 市场上销售的碳酸饮料中,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打开瓶盖时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将实验设计及相关内容填入下表中。‎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 ‎ ‎ ‎ ‎ 解析:要检验冒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可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来检验。‎ 答案:‎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打开汽水瓶盖,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导管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冒出的气泡中含有二氧化碳 ‎ ‎ ‎【规律方法总结】验证某一物质要根据该物质特有的性质来确定方案,但要注意语言表述的正确和简洁。‎ 中考真题分析 ‎1.(2011天津)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用下图所示的实验可以测定出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相对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 A.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 B. 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C. 烧杯中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D.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解析:本题设计的是对比实验,所以操作必须控制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必须一致,才有对比的意义;向相同的紫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两种果汁,直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果汁的滴数越多,说明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越少。本实验根据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现象来判断维生素C含量,因此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必须相同,A属于需要控制的条件。该对比实验所要记录的数据是果汁的滴数,所滴滴数不同,维生素C含量不同,因此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也要相同,B属于需要控制的条件。本实验根据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现象来判断维生素C含量,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不同,起始时的颜色不同,无法根据所滴滴数判断维生素C含量的不同,C属于需要控制的条件。该对比实验所要记录的数据就是果汁的滴数,所滴滴数不同,维生素C含量就不同,故D果汁的滴数不属于需要控制的条件。‎ 答案:D ‎2.(2012.昆明)下图是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验证实验。请根据图示进行思考回答(假设甲、乙两组药品混合前质量均为m前、混合后质量均为m后):‎ ‎ ①甲组药品混合前、后质量关系为:m前>m后,请解释原因 ,‎ ‎ 该实验若试剂不变,应如何改进此装置 ;‎ ‎ ②乙组药品混合前、后质量关系为:m前=m后,乙组同学认为实验成功,甲组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甲组实验中,碳酸钠粉末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使得反应后左盘的质量减少,若使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应该将烧杯改成密闭容器;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钠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①反应生成的CO2气体从烧杯中逸出,总质量减少 将烧杯改成密闭容器 ‎ ‎ ②因为两种药品未参加化学反应,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过关检测 两年中考 A.用二氧化锰区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B.用过滤的方法将浑浊的水变为澄清的水 ‎ C.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 D.用熟石灰鉴别氯化铵和氯化钾 ‎2.C 解析: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会迅速放出氧气,而水不能反应放出氧气,A正确;过滤是把不溶的固体与液体分开的操作方法,浑浊的水中含有不溶的固体,B正确;木炭燃烧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且收集气体不方便,C错误;熟石灰与氯化铵混合加热能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和氯化钾不反应,可以鉴别,D正确。‎ ‎3. (2010青岛)某气体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氯化氢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将该气体依次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假设各步均完全反应):‎ ‎①通过浓硫酸,浓硫酸质量增加;②通过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③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④通过无水硫酸铜,固体不变色(无水硫酸铜具有遇水变蓝的性质);⑤通过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并用化学式填空:该气体中一定有 ,一定没有 ‎ ‎ ,无法确定的是 。‎ ‎3. H2O和CO H2 CO2和HCl 解析:由题意可知,按照实验步骤依次进行实验。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质量增加,说明气体中有水蒸气。②通过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但是若有氯化氢气体存在时,氯化氢与石灰水发生中和反应,二氧化碳失去与石灰水反应的机会,又因氯化氢气体不能确定,故不能确定二氧化碳是否存在,有该步能得出的结论是:没有氯化氢,一定没有二氧化碳;若有氯化氢,不一定有二氧化碳。③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说明一定含有具有还原性的气体,在所给气体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故该步不能确定。④通过无水硫酸铜,固体不变色(无水硫酸铜具有遇水变蓝的性质),说明气体夺氧后没有水生成,故气体中不含有氢气,那就一定含有一氧化碳。⑤通过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进一步确定,气体夺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原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 ‎4. (2010黄冈)现有:火柴、一张干燥的白纸、一个光洁干燥的玻璃杯、澄清的石灰水,试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纸张的组成元素中含碳、氢元素.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4. ‎ 操作 现象 点燃,将玻璃杯罩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迅速倒转玻璃杯,向玻璃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玻璃杯内壁有水膜(或水雾)产生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氢元素的确定不能直接得出定论,应该根据其化学反应后的产物来确定,要确定含氢元素,先使其反应生成水,要确定含碳元素,先使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首先确定氢元素的存在,使纸张燃烧,根据生成的产物中有水说明含氢,然后根据生成的产物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进而说明含碳。‎ ‎5.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实验,通过试验以及对实现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下面我们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来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资料查询】‎ ‎(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 ‎(2)氮气、稀有气体性质较稳定;‎ ‎(3)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4)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5)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猜想与假设】‎ ‎(1)我猜想:人呼出的气体中 的含量将比人吸入的空气中该气体的含量减少。‎ ‎(2)我猜想: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比人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 ‎【设计并进行实验】‎ 步骤1 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仪器倒立在水槽内,如图1.‎ 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注意:换气时不要倒吸集气瓶内的水),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现在你已收集了一瓶呼出的气体了。 ‎ 利用同样的方法收集另一瓶呼出的气体。‎ 步骤2 取两个空集气瓶,内为空气,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 ‎5.【猜想与探究】(1)氧气;(2)增多 ‎【设计并进行实验】‎ 步骤2‎ 现象 倒入空气一瓶中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倒入人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步骤3 ‎ 现象 插入空气一瓶中燃着的木条没有变化,插入人呼出气体一瓶中的木条火焰熄灭 结论 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少于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等。‎ 解析:解答本题要掌握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的物质和反应生成的物质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消耗氧气,氧气主要和糖类物质发生缓慢氧化反应,放出热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气体交换排出体外。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0.03%,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很少,实验现象基本上无明显变化,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较多,实验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一年模拟 ‎6.(2012房山模拟) 设计三种方案,鉴别两瓶无色液体:澄清石灰水和蒸馏水 实验方案 步骤一 步骤二 现象及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样品 方案二 取少量样品 方案三 取少量样品 ‎6.‎ ‎7.(2012榆林模拟)“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古人用燃烧竹节引发竹节内气体膨胀而爆鸣,以庆贺新年来到。竹节内存在的气体的成分如何?与空气成分是否一样?请按如下步骤设计实验方案。 ‎ 实验目的:探究竹节内气体与空气主要成分不同 ‎ 提出假设:竹节内气体与空气相比,含较多的二氧化碳和较少的氧气。假设的依据是竹子要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但在竹节内主要进行 ,因此 。 ‎ 实验计划: (1)采集新鲜竹节,收集竹节内气体4瓶。 ‎ ‎① 需要化学仪器: 。 ‎ ‎② 收集方法和过程: 。 ‎ ‎③ 对这种收集方法的评价: 。‎ ‎(2)探究竹节内气体是否含有较多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用 并与 对比。‎ ‎② 用 。‎ ‎③ 若观察到 ,‎ 可以说明 。‎ ‎7.呼吸作用 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氧气较少 ‎(1)①导管、集气瓶、玻片、水槽;② 排水法,将竹筒两侧打小空(能将导管伸入即可)下端用装满水的导管向竹筒内通水,另一端通向倒立在水槽中的集气瓶;③ 排水法收集气体准确;(2)二氧化碳;①竹筒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反应 与空气通入石灰水反应;②将竹筒内气体和空气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③竹筒内气体先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竹内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解析:竹子内进行的是呼吸作用,因此竹子会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竹内气体中氧气偏少,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收集竹内气体可用排水法,使用的仪器主要是导管、集气瓶、玻璃片和水槽,其操作方法是将竹筒两侧打小空(能将导管伸入即可)下端用装满水的导管向竹筒内通水,另一端通向倒立在水槽中的集气瓶。若验证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竹外的含量高,可将收集的竹内气体和空气分别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哪一气体首先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先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 第四类 探究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 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1)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2)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3)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4)现象与结论: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 ‎(5)如果用CnH2n+2表示蜡烛的主要成分,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1)一氧化碳常温下为气体,并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而石蜡蒸气遇冷很容易变为固体.‎ ‎(2)根据反应物和生产物,及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已知反应物为:CnH2n+2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①有机物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顺序:先配碳,再配氢,最后配氧.②把CnH2n+2的计量数看作“1”,③先配平碳元素,再配氢元素,最后配氧元素时,氧气前计量数会出现分数,④各化学式前的计量数,进行通分,去分母.‎ 故答为:(3)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再在导管的另一端做点火试验.‎ ‎(4)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5)‎ ‎【规律方法总结】解答此题要紧紧抓住“石蜡蒸汽遇冷凝固,一氧化碳沸点很低”这一要点,由此可归纳出,在探究认知是否是某物质,应根据该物质的特有性质来设计方案。‎ 例2 (2011张家界)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酸、碱、盐知识后,对一包久置的熟石灰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这包熟石灰是否变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①全部是氢氧化钙;‎ ‎ ②全部是碳酸钙;‎ ‎ ③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钙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1)取适量的熟石灰样品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发现产生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熟石灰样品中含有 离子,从而可以确定这包熟石灰中含有 ‎ ‎ (写出物质名称,下同)。‎ ‎(2)另取适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夜于两支试管中: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向第二支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说明这包熟石灰含有 。‎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猜想假设中 是正确的(填序号)。‎ ‎【拓展迁移】实验室保存熟石灰时,应注意 。‎ 解析:【实验探究】(1)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观察到有二氧化碳放出可证明粉末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含有碳酸钙;(2)碳酸钙不溶于水,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且其溶液能使酚酞变红,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可出现浑浊,因此可由观察到的现象判断粉末含有氢氧化钙;【实验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探究结果可知,粉末既含有碳酸钙又含有氢氧化钙,因此猜想③是正确的;【拓展迁移】由于氢氧化钙能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变质,因此在保存熟石灰氢氧化钙时应避免氢氧化钙 ‎【规律方法总结】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认知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前者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后者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变浑浊且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例3 (2012.义乌)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用一定浓度的硫酸溶液处理废金属材料(主要是生铁、镀锌铁皮)时,溶液发烫并闻到了刺激性气味,这种反常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从组成物质的元素角度分析,他们猜测气体可能是SO2、CO、CO2、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该气体的成分,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I. SO2、C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CaSO3难溶于水;‎ II. SO2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并使它褪色,上述其它气体不能。‎ 实验探究:‎ ‎(1)甲同学为了验证处理废金属材料产生的气体中是否含有CO2,把它直接通入澄清石灰水,并观察实验现象。 ‎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做法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 ‎(2)同学们设计了一套合理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铁架台已略去)。请你从下列试剂中选择所需药品并完成实验(药品可重复选用):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无水硫酸铜,碱石灰 (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 ‎ ‎①写出E装置中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 。‎ ‎②若观察到 (填装置序号)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原气体中有CO2;‎ ‎③若观察到 现象, 证明原气体中有H2无CO。‎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较强的实验探究试题。根据题目说明和查阅的资料可知,SO2、C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CaSO3难溶于水;因此,当将气体通入石灰水中时,石灰水变浑浊后,不能确定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检验混合气体中含有某种气体时,应该首先排除其他气体的干扰。由实验装置图可知,A装置中可盛装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用来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硫,B中盛有澄清石灰水,用来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C装置是干燥装置,E装置用来检验反应后有无水生成,F装置用来检验反应后有无二氧化碳生成,检验水用无水硫酸铜,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 答案:(1)SO2+Ca(OH)2=CaSO3↓+H2O ‎ (2)①无水硫酸铜或CuSO4 ②B ‎ ‎ ③D中黑色氧化铜变红色,E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F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规律方法总结】初中化学涉及此类习题,除了让我们巩固已学的化学知识外,更主要的在于教给我们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类似此题中问题很小,但是只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同学都会发现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乐于去研究问题的兴趣。‎ 中考真题分析 ‎1.(2011株洲)某学习小组在探究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先用铝制易拉罐收集满一罐CO2气体,然后迅速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浓溶液,立即将易拉罐口封闭(不漏气),轻轻摇动易拉罐,发现易拉罐很快变瘪,但过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又重新鼓起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什么先瘪后鼓?‎ ‎【分析猜想】易拉罐开始时变瘪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易拉罐中又生成了气体A,其成分极有可能是CO2或 H2。‎ ‎【查阅资料】①Na2CO3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会分解;‎ ‎②铝单质比较容易被酸、碱腐蚀。‎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为了检验铝制易拉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成分,小组又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将易拉罐口打开,迅速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罐口。‎ 发出“噗”的一声,产生淡蓝色火焰,片刻后熄灭。‎ 说明罐中重新生成的气体A是 。‎ ‎②取少量铝片于试管中,先加入适量的水,片刻后再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先加水,没有明显变化,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说明铝是否与水直接反应: (填 “是”或“否”),铝能够与 ‎ 溶液反应。‎ ‎③取少量易拉罐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产生了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原C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 ‎【实验结论】①铝制易拉罐变瘪的原因是CO2被NaOH溶液吸收,②铝制易拉罐重新鼓起的原因是铝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 ‎【反思评价】小组根据实验探究获得一条对金属铝化学性质的新认识: 。‎ ‎【拓展延伸】Al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气体的同时还生成另一种书写形式类似于KMnO4的盐,请完成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2Al+2NaOH+2H2O= 2 +‎3A↑。当然,本实验只是初步探究,还有进一步探究的价值,有待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深究。‎ 解析:【分析猜想】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使罐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易拉罐变瘪,其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根据题中信息,易拉罐中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二氧化碳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完之后,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与铝发生反应产生氢气。根据实验步骤②取少量铝片于试管中,先加入适量的水,无明显变化,说明铝不能与水反应,再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氢气,说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反应而不是与水反应.由此可得出铝能与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反应。‎ ‎【反思评价】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可知,铝能与酸反应,由上述实验可知铝又能与碱溶液反应,故铝的化学性质为:铝单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均能生成氢气。‎ ‎【拓展延伸】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可推出化学式为NaAlO2。‎ 答案:【分析猜想】CO2+2NaOH=Na2CO3+H2O;‎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氢气(H2) 否 NaOH(碱性);‎ ‎【反思评价】铝单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均能生成氢气;‎ ‎【拓展延伸】NaAlO2‎ ‎2.某校化学小组的同学要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下表是某学生查到的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空气中的气体(%)‎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 ‎78‎ ‎16‎ ‎4‎ ‎1. 1‎ ‎0.9‎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他们确定应通过实验验证                                   等气体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 ‎[实验思路]经过研究,他们认为应采用相同的                                       ,依据不同的                                            ,进行对比实验。‎ ‎[实验过程记录]请你依据实验思路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下表中。‎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准备两瓶空气 ‎ ‎ ‎ ‎ ‎2.‎ ‎ ‎ 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3.‎ ‎ ‎ ‎ ‎ ‎4.‎ ‎ ‎ 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实验反思]化学小组的同学体会到,上述实验过程只是粗略的验证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含量的不同。随着化学学习的深入,他们还要进行较严谨的定量实验。‎ 解析:据图给数据可确定,呼出气体成分与空气中的气体成分相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含量发生改变,因此应通过实验验证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不同。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与空气中的含量不同,需用针对这三种气体做对比实验,即采用相同的验证方法,或者是都必须在同一温度下等,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来判断出含量的高低。检验这三种气体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来设计实验。氧气根据支持燃烧的性质,水蒸气根据其熔点低,二氧化碳根据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 答案:[查阅资料]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实验思路]操作方法(或实验方法或温度等) 实验现象(或产物的量);‎ ‎[实验过程记录]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呼出气体和空气的瓶中 在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在空气中木条继续燃烧 ‎ ‎ ‎3.向呼出气体和空气的瓶中分别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4.取两片透明的玻璃片,向其中一片上呼气 该玻璃片比在空气中放置的玻璃片湿润 ‎ ‎ ‎3.(2011玉溪)下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若必要则可重复选择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稀盐酸和碳酸钙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性)。‎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仪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石蜡的组成(经查资料知石蜡中主要含C、H两种元素)产生了兴趣,并进行实验探究.他们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取少量石蜡碎屑在纯氧中完全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E1→D→E2→B→E3(E1、E2、E3为3个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①仪器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仪器E1的作用是 。 ‎ ‎③通过测量石蜡试样充分燃烧后的生成物质量,可以测得石蜡中元素的含量.若仪器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石蜡试样质量为‎4g,石蜡试样充分燃烧后,仪器B增重‎11g,则该试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 ‎④若将装置中的仪器E2、B调换位置进行实验,将使该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 ‎ ‎ (填“偏小”、“偏大”、“无影响”中之一).‎ 解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钠都会发生反应,检验二氧化碳时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吸收二氧化碳时最好用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等量的两种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要多。(1)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反应条件是常温,应选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要收集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在收集装置前面加一个干燥装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所以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E→F。(2)①仪器A中是产生氧气的装置,放入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该反应是过氧化氢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生成水和氧;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汽;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装置增加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11g×12/44=‎3g;④若将装置中的仪器E2、B调换位置进行实验,石蜡燃烧后生成的水会在石灰水中凝结,使B装置的质量增大,E2装置质量减小,生成的水的质量减小,氢的质量就偏小。‎ 答案:(1)A→E→F CaCO3+2HCl═CaCl2+H2O+CO2↑; ‎ ‎(2)①2H2O22H2O+O2↑;②干燥作用;③‎3g;④偏小 过关检测 两年中考 ‎1. (2011西宁)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气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 ;化学性质是 ;酒精的用途是 。‎ ‎(2)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 ‎(3)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 。‎ ‎(4)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A.燃烧匙      B.试管      C.量筒      D.蒸发皿 ‎(5)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②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右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③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 (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你认为物质燃烧时,什么情况下能产生火焰 ‎ ‎ 。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④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事实,请你推测硫沸点 (填“>”或“<”或“=”)硫燃烧时的温度。‎ ‎1.(1)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可燃性 做燃料;(2)引燃灯内酒精引起火灾;(3)用湿抹布盖灭;(4)C ; ‎ ‎(5)①3Fe+2O2Fe3O4 ;②气态; ③沸点 沸点低于燃烧温度时 有 ;④<‎ 解析:(1)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沸点等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而化学性质必须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依据题中的语言描述来判断分析出酒精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酒精易燃烧,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可能引燃灯内酒精引起火灾。(3)根据酒精的性质和实验室的条件,酒精着火时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抹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4)量筒不能用来加热,试管、燃烧匙、蒸发皿都能用来加热。(5)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据此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②根据题给数据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③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物质燃烧时,当沸点低于燃烧温度时能产生火焰,故钠在燃烧时,有火焰产生;④由于硫燃烧能产生火焰,因此硫沸点小于硫燃烧时的温度。‎ ‎2.(2011烟台)小华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大瓶沼气池中气体(图1中的A),为了弄清它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气体猜想】猜想I:全部是CH4; 猜想Ⅱ:全部是CO;‎ ‎ 猜想Ⅲ: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 猜想Ⅳ:是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实验和推断】将A中的气体依次通入B、C中,在D处点燃。‎ ‎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后面的装置中,应选图2中的 (填序号)“注水装置”。‎ ‎(2)若B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A中的气体中含有 气体。‎ ‎(3)装置C作用是 。‎ ‎(4)若D处倒扣的是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且B中无明显现象,则“猜想 ‎ ‎ ”可能成立;若D处倒扣的是干冷的大烧杯,杯壁有水雾出现,有同学认为“猜想I、Ⅳ”可能成立,另有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中一定含有CH4,理由是 ;要排除这种干扰可采取的措施是 。‎ ‎(5)采取(4)中的排除干扰措施后:若D处分别倒扣干冷的烧杯和涂石灰水的烧杯,分别出现水雾和浑浊,且B中也出现浑浊,则证明“猜想 ”成立。‎ ‎2. (1)②;(2)CO2 ;(3)除去气体中的CO2 ;(4)I、Ⅱ 气体通过B、C装置时,会带入水蒸气(或A中导出的气体本身可能含有水蒸气) 在点燃前将气体先通过干燥装置;(5)IV 解析:(1)要将A装置中的气体排出,选择图2中注水装置要保证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不能有气体逸出,故选择②。(3)氢氧化钠溶液能与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反应,故其作用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4)D处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说明A中气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B中无明显现象,说明A中的气体中不含二氧化碳,故猜想I、Ⅱ都可能成立;D处倒扣的是干冷的大烧杯,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A中气体燃烧生成水,故气体中一定含有甲烷,因此“猜想I、Ⅳ”‎ 可能成立,但水蒸气也可能是气体经过装置B、C时携带的或者A中的气体中混有水蒸气,要排除水蒸气的干扰,要将从装置C导出的气体通过气体干燥装置。(5)D处分别倒扣干冷的烧杯和涂石灰水的烧杯,分别出现水雾和浑浊,说明气体燃烧既生成二氧化碳又有水生成,因此A中的气体中一定含有甲烷,可能含有一氧化碳;B中现浑浊,说明气体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故猜想Ⅳ成立。‎ ‎3.(2011北京)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 ‎②在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验】‎ 猜想: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水蒸气等。‎ 实验Ⅰ: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⑴ 实验操作如右图所示。‎ ‎⑵ 观察到的现象为 ,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Ⅱ: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并测量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B是带刻度的量气装置)。‎ ‎ 实验纪录 ‎⑵ 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体积/mL 体积分数/%‎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含量。‎ ‎【实验反思】‎ ‎⑴ 该实验设计依据的性质有 (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 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 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⑵ 实验Ⅱ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的体积分数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3. 【猜想与实验】‎ 实验Ⅰ:⑵ 玻璃片上有水雾(或小水珠)生成;‎ 实验Ⅱ:⑴ ③实验现象 ‎ A中的液体部分进入B中,B中的气体全部进入C中,C中的液体部分进入D中 ‎ ③实验结论及解释:===‎ ‎ ⑤D中的液体部分进入C中 ‎ ⑵ 数据处理 体积/mL ‎400‎ ‎75‎ ‎25‎ 体积分数/%‎ ‎80‎ ‎15‎ ‎5‎ ‎【实验反思】⑴ ABD;⑵ 偏小 解析:验证气体中有水的实验现象很简单,实验二验证气体中含有N2、CO2和O2时就有了不小的难度,首先是那组长长的实验装置,不过只要搞清楚该装置的动力源和气体流动方向即可迎刃而解,关闭a、e、f后,不难发现气体实际是在A、B装置间流动,所以B中减少的500ml液体即为N2、CO2和O2的混合气体,步骤③中,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气,目的是将B中的气体压入C中,因为NaOH可以吸收CO2,所以进入D的液体会少了25ml,即CO2的体积为25ml,接着步骤④中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液体将被倒吸入C中,倒吸的那部分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 一年模拟 ‎4.(2012济南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先称量蜡烛、装置Ⅱ和装置Ⅲ的质量。按图示连接装置,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再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和装置Ⅲ的质量。‎ 实验数据如下表 蜡烛 装置II 装置III 反应前的质量/g ‎15.8‎ ‎182.3‎ ‎212.2‎ 反应后的质量/g ‎14.4‎ ‎184.1‎ ‎216.6‎ 请根据上图装置和数据回答问题:‎ ‎(1)装置Ⅱ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装置Ⅲ中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的作用是 。‎ ‎(2)从上表数据可知,反应后生成水 克,二氧化碳 克。‎ ‎(3)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4)装置Ⅱ和装置Ⅲ能否对调? (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 ‎(5)该小组同学发现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减少的质量,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他们的疑惑: 。‎ ‎4.(1) 吸收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汽 吸收燃烧产物中的二氧化碳 ‎(2)1.8 4.4 (3)6:1 (4)不能 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同时也能吸收水蒸气 ‎(5)装置II和III增加的质量等于消耗的蜡烛和氧气的总质量 解析:(1)浓硫酸有很强的吸水性.可以吸收蜡烛燃烧后产生的水蒸气;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可吸收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装置I和II中分别装入了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2)反应后生成的水:184.1-182.3=‎1.8g;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216.6-212.2=‎4.4g。(3)‎1.8g水含氢元素的质量为:‎1.8g×2 18 =‎0.2g,‎4.4g二氧化碳含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 44 =‎1.2g,所以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g:‎0.2g=6:1。(4)装置Ⅲ中的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同时也能吸收水蒸气,若两装置换位置,则导致气体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混有水分出来,导致测得的水的质量不准确,就会无法区分生成物水和二氧化碳。(5)蜡烛的燃烧需要氧气,氧气来自空气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和,消耗的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减少的质量,是因为有了氧气的参加。‎ ‎(2012雅安模拟)在一次课堂实验中,同学们对鉴别C02和02的方法进行讨论,提出了如下一些方法:‎ ‎①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人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②向集气瓶中分别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③向集气瓶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请你参加他们的讨论和实验探究:‎ ‎(1)方法①中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是: ;方法②中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是 。‎ ‎(2)有同学提出方法③不能直接将两种气体鉴别出来,其理由是 ,该方法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若将方法③中盛装气体的容器均改用同一种日常生活废弃物作为容器,则也可直接将两者鉴别出来,这种容器可以是 。请你填写好如下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分别向集满两种气体的容器中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立即 ,振荡 ‎ 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是氧气 ‎(1)①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O2,使火星熄灭的是CO2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无明显现象的是O2 ; ‎ ‎(2)CO2与NaOH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不能区分 CO2+2NaOH=Na2CO3+H2O ; ‎ ‎(3)矿泉水瓶(或其他质地较软的塑料瓶) 旋(或盖)紧瓶盖 瓶身变瘪(或向内凹陷变形)‎ 解析:(1)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够灭火;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石灰水变浑浊;(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实验现象,因此第三个方案不可行;(3)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变化,因此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来验证,如用塑料瓶、瓶吞鸡蛋、喷泉实验等。用塑料瓶时,塑料瓶会变瘪。 ‎ 第五类   评价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2012北京)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B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C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铁和澄清石灰水,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D 鉴别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各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解析: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不能够达到分离的目的;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可加入适量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蒸发后可得氯化钠固体;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应该先排除二氧化碳的干扰,然后再将反应后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显示红色,遇中性或酸性溶液显示无色,因此,使用无色酚酞溶液不能鉴别出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答案:B ‎【规律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对实验方案的评价。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是经常会遇到的试题,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求知识面比较宽,对所学的知识要能够融会贯通。‎ 例2 天昊同学对老师讲解的“加热时,试管接触到酒精灯焰心易引起破裂”总有些怀疑。为此,老师为他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l:把一根火柴梗放在酒精灯的灯焰中(如图A),约2 s后取出,观察到与外焰接触的火柴已经烧焦,而焰心处还完好无损。‎ 实验2:取一根铜棒,把它的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连结在一个可以绕O′点转动的指针上(如图B)。先使指针处在中间,然后在铜棒上放一块冰,观察到指针向右偏转。‎ ‎ ‎ 老师让天昊同学分析这两个实验的现象之后,便会对他所提出的问题有所了解。请问:‎ ‎(1)天昊同学能从这两个实验中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1: ‎ 实验2: ‎ ‎(2)通过这两个实验你能够回答天昊同学提出的问题吗? ‎ 解析:从老师为天昊同学做的第一个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中,可以清楚地知道火焰的外焰温度很高,而焰心的温度较低。再看第二个实验,分析它的装置的长度,通过连接转动的指针,让指针处在标尺的中间位置,然后在铜棒上放一块冰,如果铜棒伸长,指针应向左偏,实验结果是指针向右偏,说明冰块使铜棒变短,联系到这两个实验,就能解释为什么试管在加热时接触到灯芯会引起破裂了。‎ 答案:(1)实验1:说明焰心处的温度较低;实验2:说明一般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由这两个实验可以知道,由于焰心处的温度较低,当烧热的试管突然接触焰心时,因为剧烈地收缩,使试管破裂。‎ ‎【规律方法总结】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和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因此,给物质加热要用外焰进行加热。由于焰心处酒精燃烧不充分,水分较多,所以加热时试管接触灯芯会造成受热不均匀,发生破裂。构成物质的粒子间存在间隙,因此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 例3 下图是改进的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探究的实验,装置“A”“B”中的溶液均为澄清的石灰水,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友情提示:C02含量比较)‎ ‎ ‎ ‎(1)连续吸人和呼出气体一段时间后 (填A或B)瓶内的石灰水变化明显,原因是 (化学方程式),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2)吸气时看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胶管处未夹弹簧夹,但在均匀吸气时A中的石灰水并没有吸入口中,原因是 。‎ 解析:(1)人呼吸时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所以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B瓶中的石灰水通过的是空气,A瓶中的石灰水通过的是呼出的气体,所以A瓶中的石灰水变化明显。(2)吸气时装置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空气通过B瓶右侧的导管进入装置,所以会看到B瓶中的石灰水中有气泡冒出。空气进入装置以后,使装置内的大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装置内与装置外不存在压强差,所以均匀吸气时A中的石灰水并没有吸入口中。‎ 答案:(1)A CO2+Ca(OH)2=H2O+CaCO3↓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 ;(2)B瓶内的石灰水中有气泡冒出 吸气时装置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空气通过B装置右侧的导管进入装置,使装置内的大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 ‎【规律方法总结】该题是一道物理上的压强知识与化学反应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其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并不难,关键是要用压强知识区分进气口和出气口。‎ 中考真题分析 ‎1.(原创)小亮和小东一起把蓝色块状胆矾放在研钵中研磨,发现变成了蓝色的粉末。小亮问:“胆矾研碎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东想了一下,提出了以下三种假设:‎ ‎(1)胆矾研碎时没有发生变化;‎ ‎(2)胆矾研碎时发生了物理变化;‎ ‎(3)胆矾研碎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你认为假设 是合理的,理由是 ‎ 小东和小亮用块状胆矾和得到的胆矾蓝色粉末继续做下面的实验:他们将一小块胆矾和少量蓝色粉末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水后振荡,结果均观察到 ‎ ‎ ,再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又观察到 。‎ 小东问:“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亮想了一会说:“因为物质的颜色没有改变,因此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你认为小亮的说法是 ,理由是 ‎ 根据以上分析和讨论,你得到哪些启示? ‎ 解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这也是判断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化学现象只能帮助我们来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而不是判断的主要依据。‎ 答案:(2)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固体溶剂形成蓝色溶液 均出现蓝色沉淀 错误 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了蓝色沉淀,发生了化学变化 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2010昭通)在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一根烛芯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请你与小红一起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盐是否能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猜想】①一定量的食盐可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 ②其它盐也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实验探究】‎ 实验一 探究不同量的食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实验方案: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5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量的食盐,另1支作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从所得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出两点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①此实验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至少写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此实验结果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探究不同种类的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要求:请参照实验一,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记录表格。‎ 解析: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点燃蜡烛时,烛芯沾有食盐的蜡烛要比普通不粘食盐的蜡烛燃烧时间长;为了使结论准确,实验探究时应多做几次取其平均值。探究不同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时,应分组做对比实验才能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答案:实验一:实验结论:①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燃烧时间;②所加食盐并非越多越好,从此次实验来看加入‎0.7克时效果最好。(注意:其它正确答案也可)‎ 实验反思:①本空有多种答案,只要考生从实验方案的严密性角度进行思考,均可成为正确答案,答案举例:‎ A、必须进行三次实验取其平均值;B、还要观察或测定加入食盐后对烛光亮度的影响。‎ ‎②建议蜡烛制造工厂在烛芯周围加入少量的盐,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节约资源。‎ 实验二:‎ 实验方案: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的5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洒‎0.7克的各种盐,剩余的1支不加入盐作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出它们的燃烧时间。‎ ‎3.一次实验结束后,小李同学忘记将酒精灯灯帽盖上,第二天再去点燃酒精灯时,怎么也点不着,这是怎么回事?小李想探个究竟,于是便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几个实验:‎ ‎①检查酒精灯内是否还有足量的酒精,发现酒精是足量的;‎ ‎②将灯内的酒精倒出少许点燃,发现酒精能够很好的燃烧;‎ ‎③挤压灯头处的灯芯,发现很难挤出液体。点燃挤出的两滴液体,其并不能被点燃;‎ ‎④将灯帽盖好并放置几个小时后,或直接在灯头上滴几滴酒精,再去点燃时,酒精灯能够正常燃烧;‎ ‎⑤去学校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记录了如下有关的信息:‎ 酒精(学名乙醇)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它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并能溶解多种有机化合物……实验室中的酒精灯所用的酒精一般是95%的工业酒精……酒精的沸点是‎78.5℃‎;水的沸点是‎100℃‎。‎ 根据上述有关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实验1,您能得出的结论是 ‎ ‎(2)小李设计并进行实验2的目的是 ‎ ‎(3)实验3挤出的两滴液体不能正常燃烧的可能原因是 ‎ ‎(4)通过以上探究活动过程,小李最终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5)实验4中,将灯帽盖好后放置几小时后再点燃时,酒精灯为什么能够继续燃烧?‎ 解析:酒精灯不能正常燃烧,应该从酒精是否足量、酒精的浓度是否过低、酒精灯内的酒精是否可燃、酒精灯灯头部位的酒精是否已经挥发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根据实验1的结论,可以得知酒精是足量的;而实验2的目的是为了验证酒精灯内的酒精是否还能继续燃烧;根据小李查阅的资料分析来看,实验3的可能原因是灯头部位的酒精挥发后,挤出的那两滴液体中水的比例偏大,从而导致挤出的液体不能被点燃;由此小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实验完毕后,小李没有盖好灯帽,灯头部位的酒精大部分挥发,影响了酒精灯的点燃;而将灯帽盖好后放置几小时后,酒精又被灯芯吸到灯头部位,灯头部位的酒精浓度增大,因此可以被点燃。‎ 答案:(1)酒精灯不能被点燃,不是因为酒精过少造成的;‎ ‎(2)检查灯内酒精是否还能继续燃烧;‎ ‎(3)灯头部位的酒精挥发后,挤出的那两滴液体中水的比例偏大,导致挤出的液体不能被点燃;‎ ‎(4)没有盖好灯帽,灯头部位的酒精大部分挥发,因些酒精灯不能被点燃;‎ ‎(5)酒精又被灯芯吸到灯头部位,灯头部位的酒精浓度增大,因此可以被点燃。‎ 过关检测 两年中考 ‎1. (2011杭州)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CO2气体通人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再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人CO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 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B. 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 C.加热能使CO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 D. CO2具有酸性 ‎1. D ‎ ‎ 解析:通过实验可确定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酸性物质,但二氧化碳并不能使石蕊变色,因此二氧化碳也就不具有酸性;在加热过程中变红色的石蕊又逐渐的变为紫色,这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性物质在减少,这说明生成的酸性物质不稳定,且会发生分解。‎ ‎2. (2011芜湖)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物质燃烧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1)木炭燃烧实验:‎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检验右图集气瓶中木炭完全燃烧产物的方法是 。‎ ‎(2)对燃烧是否发生火焰的探究:‎ ‎【发现问题】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而氢气、蜡烛、酒精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都产生火焰,那么物质燃烧是否产生火焰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提出问题】a.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b.与可燃物的状态有关 c.与燃烧达到的温度和可燃物的沸点有相对大小有关 ‎【资料整理】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并归纳整理,如下表:‎ ‎【得出结论】①通过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可以得出假设a (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有关假设b的结论是 ;‎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以是出有关假设c的结论是 ;‎ ‎【验证结论】请你设计实验验证石蜡蒸气燃烧能产生火焰.(用简要语言叙述.提供仪器;蜡烛、火柴、注射器、玻璃管) .‎ ‎1. 。‎ ‎2.(1)①发出白光 C + O2 点燃 CO2 ;②反应结束后,向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 ‎ ‎(2)【得出结论】①不合理;②气态物质燃烧时产生火焰;有些固态物质燃烧产生火焰,有些固态物质燃烧不产生火焰;(答出一方面即可)‎ ‎③燃烧达到的温度高于沸点,产生火焰;燃烧达到的温度低于沸点,不产生火焰;(答出一方面即可)‎ ‎【验证结论】点燃蜡烛,将蜡烛焰心中的石蜡蒸气吸入注射器,立即将注射器对准蜡烛外焰推出,可看到石蜡蒸气燃烧的火焰,说明石蜡蒸气燃烧也产生火焰(或用玻璃管,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①由实验中的观察可知,实验现象为发出白光,该反应是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②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在反应结束后,向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2)【得出结论】①根据表格中的是否产生火焰可知,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则假设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是不合理的; ②根据表格中的物质的状态及是否产生火焰可知,气体物质燃烧都有火焰,而固体物质有的有火焰; ③根据表格中物质的沸点及燃烧达到的温度可知,当温度高于沸点时都有火焰。【验证结论】根据给出的实验用品,要证明蒸气燃烧的火焰,需要利用注射器来吸收蜡烛燃烧焰心的蒸气,在外焰点燃蜡烛蒸气。‎ ‎2. (2011温州)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明猜想: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能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打开D装置中的阀门,水位下降,空气就会依次进入装置。‎ ‎ ‎ ‎ (1)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 ‎ (2)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现象,则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 (3)请指出D装置的一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除干扰;(2)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可以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来控制空气通入的速度 可以收集气体 防止外界的气体从右侧进入C装置等(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种子在萌发时是否产生二氧化碳,只要能证明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可。对于D装置的优点可主要从装置的作用、阀门快慢对气体流动的影响以及D装置对C装置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3. 类比法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 ⑴ 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 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 ‎ ⑵ 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 ,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 实验二:小明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请回答:A装置中黑色固体粉末是 (填化学式),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 ‎⑶ 讨论交流:‎ 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二”不需要B装置也能够推断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你是否支持小芳的观点: (填“支持”或“不支持”),请说出你的理由: ‎ ‎ 。‎ 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 ,处理的方法是 。‎ ‎⑴氢和氧 ‎ ‎ ⑵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uO ; 黑色固体粉末变为红色 ‎ ‎ ⑶ 支持; 只要根据氧化铜由黑色变为红色,就可判断三种氧化物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尾气口加一个燃着的酒精灯,将尾气通到酒精灯的火焰上。‎ 解析:(1)从题意中可知,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有水生成是因草酸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2)验证二氧化碳是通过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能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金属氧化物,根据该物质呈黑色可推出,红色粉末是氧化铁;它被一氧化碳还原后,生成了红色的金属铜,因此,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3)因为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只要是红色粉末变成黑色,就说明存在还原性物质,能说明存在一氧化碳;在验证一氧化碳时,应注意尾气处理,否则没反应的一氧化碳会污染空气。‎ ‎4.有一种神奇的蜡烛,点燃后任你怎么吹也吹不灭,而且看上去和普通的蜡烛一模一样,那么到底是什么玄机能让蜡烛持续燃烧呢?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查阅资料:普通蜡烛由石蜡和蜡烛芯制成的,而吹不灭的蜡烛是在蜡烛芯上包裹一层打火石的粉末。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它的着火点只有‎150℃‎。当蜡烛燃烧时,金属并不燃烧;但当蜡烛吹灭后,未冷却的金属接触到氧气就发生燃烧,从而使蜡烛复燃。‎ ‎【探究与反思】打火石是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这种蜡烛燃烧时,蜡烛芯里的金属不燃烧是因为 ,这种蜡烛也可以熄灭,你采用的方法是 。‎ ‎【实验探究】吹不灭的蜡烛芯内的金属可能是镁、铝、铁或铜中的一种,为确定该金属的成分,请你继续探究并完成下列有关问题:(注:不考虑打火石中稀土元素对探究金属性质的影响)‎ ‎【分析思考】‎ ‎(1)请写出“实验3”中可能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 ‎(2)有同学认为通过“实验3”中现象不能证明烛芯内的金属一定是镁,因为 。‎ ‎(3)针对以上实验,如果你能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来进一步验证这种金属 ‎ ‎ 。‎ ‎4. 【探究与反思】混合物 蜡烛烛芯被石蜡蒸汽包围着,缺少氧气,里面的金属难以燃烧 隔绝氧气(或剪除灯芯或用湿抹布盖灭等)(答出一点即可)‎ ‎【实验探究】实验1结论:该金属一定不是铜 实验2操作步骤:取少量打磨后的打火石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实验2现象:金属逐渐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溶液为无色 ‎【分析思考】‎ ‎(1)Mg+CuSO4=MgSO4+Cu 或 2Al+3CuSO4=Al2(SO4)3+3Cu;‎ ‎(2)铝也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也有红色固体析出;‎ ‎(3)取少量打火石打磨后加入氯化铝溶液,若有固体析出,则是镁,反之则是铝(或剪除灯芯,在空气中点燃这种金属,发出耀眼白光的是镁,不能点燃的是铝)‎ 解析:【探究与反思】从题干信息对打火石的成分主要是合金可知打火石是混合物,利用燃烧的条件可知灯芯金属不燃烧是因为蜡蒸气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要想使其熄灭可控制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根据氯化亚铁的溶液是浅绿色的事实分析可知:取灯芯加入盐酸如果生成浅绿色氯化亚铁的溶液则说明有铁存在,否则无铁;【分析思考】依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是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活动性比它弱的金属分析可知:实验3中可能会发生Mg+CuSO4=MgSO4+Cu 或 2Al+3CuSO4=Al2(SO4)3+3Cu,由于镁、铝、铜三种金属中铜的活动性最弱,所以镁与铝都可以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因此不能证明该金属一定是镁也可能是铝,要想进一步判断可采用“取少量打火石打磨后加入氯化铝溶液如有固体析出,则是镁;反之则是铝”的方法完成。‎ 一年模拟 ‎5.(2012岳阳模拟)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如图)探究绿色植物呼吸过程中是否有CO2气体产生,设计的探究过程如下,请回答其中的有关问题. ‎ ‎(1)【提出假设】:绿色植物在呼吸过程中有CO2气体产生.‎ ‎(2)【设计方案】:使绿色植物在避光的黑暗处发生呼吸作用,检验呼吸过程产生的气体.光叶绿体 ‎(3)【查阅资料】:①绿色植物光合作的过程: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酶②绿色植物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4)【进行试验】:‎ 操作步骤 简答 ‎①将各装置按上图所示连接好并装入化学试剂。C中放入绿色植物 ‎①A装置的作用是 ‎ ‎②B装置的作用是 ‎ ‎③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 ‎ ‎②往A的导管口缓缓连续鼓入空气一段时间 ‎④A装置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⑤D装置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 ‎(5)【结论与反思】:①能表示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成功的两个主要现象是 和 。‎ ‎②如果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请你从实验条件控制上找出可能的两个原因:一是 ;二是 。‎ ‎5. (4)①除尽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②检验空气中二氧化碳是否被除净;‎ ‎③保证绿色植物只发生呼吸作用或避免植物发生光合作用;‎ ‎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 ⑤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5)①B中不出现浑浊 D中出现浑浊.‎ ‎②鼓入空气的时间不够 D中石灰水的浓度太小 C中绿色植物的量太少 C装置的玻璃罩漏光 (答出其中二项合理解释即可)‎ 解析:(4)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中有二氧化碳的生成,需要用到空气中的氧气,因此需要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除去,故A装置的作用用来除去空气中的CO2,排除空气中原有的CO2可能;而B装置的作用则是进一步的确认CO2是否被除尽;通过装置B后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不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装置C的作用是避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CO2,只发生呼吸作用;往A的导管口缓缓连续鼓入空气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由于装置A已将二氧化碳除去,因此装置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可能性很小,但经过装置C后,由于植物的呼吸作用,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因此装置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5)①B中不出现浑浊,这才说明空气中的CO2被除尽;D中出现浑浊,说明CO2来自呼吸作用;②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一个开放题型,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6.(2012泰安模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气已进入千家万户。天然气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如果氧气不充足,天然气不充分燃烧,可能还会有CO生成。‎ 课题:验证天然气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燃烧产物中有CO存在.‎ 实验装置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的试剂是 ;‎ ‎(2)装置C的作用是 ;‎ ‎(3)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确定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 :‎ ‎(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该装置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谈谈你的处理意见?‎ ‎6.(1)澄清石灰水(或Ca(OH)2溶液);(2)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 ‎(3)3CO+Fe2O32Fe+3CO2 ;(4)D中的氧化铁变黑,E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5)尾气不应该从E装置中直接排入大气,会污染环境应将尾气点燃或收集起来 解析:本题中给出的实验过程为: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然后用氢氧化钙溶液检验二氧化碳是否被完全吸收,再用浓硫酸干燥气体,把纯净的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铁,根据反应现象和生成物判断是否有一氧化碳存在;(1)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气体中是否仍含有二氧化碳,故其中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2)装置C中盛放的是浓硫酸,因此其作用是干燥气体,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3)装置D中盛放的是三氧化二铁,在高温下会与一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CO+Fe2O32Fe+3CO2;(4)能确定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产物中含有CO的现象:是 D中的氧化铁变黑,E中的石灰水变浑浊;(5)因为一氧化碳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该装置需要进行尾气处理,把多余的一氧化碳收集起来或转化为无害气体。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