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2018年高考考纲解读】 1.要关注近代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其经济发展原因,经济制度与经济的发展特点。 2.关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现代化,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 3.要注意横向的比较。与西方国家、前苏联经济发展相对比。注意把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纳入到全球化的范围中考查。对经济发展原因、条件的分析探究是近年来历史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 4、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5、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6、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难点剖析】 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 1.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②“耕”与“织”的分离。 (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 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不断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 含义: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洋务派为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技而创办近代企业。 2.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4. 性质:(1)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2)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5. 内容 类别 旗号 活动 军事工业 “自强”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 民用工业 “求富” 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人才 兴办京师同文馆,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6. 影响: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1. 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南沿海) (1)原因: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 2. 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 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及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投身实业。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4~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4. 较快发展(1927~1936年) (1)原因: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表现: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等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5. 日益萎缩(1937~1945年)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6. 陷入绝境(1945~1949年) (1)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摧残,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四、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 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旗袍进入生活。 (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 (4)习俗:从蓄发缠足、繁琐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 2.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衣: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 (2)食: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 (3)住: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 (4)习俗: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 3. 交通的进步 (1)轮船: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的局面。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铁路:19世纪80年代,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九五”期末,铁路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3)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4. 通讯的进步 (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甲午战争前夕,形成了电讯网络。 (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3)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5. 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①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 (2)影视业:①《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②《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③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第四媒介”:互联网,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题型示例】 题型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例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故A项正确,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 【举一反三】(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中国近代生丝、茶叶出口比重下降,是因为日本、印度等国生丝、茶叶的竞争力加强,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小农降级的瓦解是在新中国土改时,故C项错误;近代社会中国产业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故D项错误。 【举一反三】(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解体,并不是店铺增多,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由于洋货的冲击,中国农村传统经营的产业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中“殆不啻十之五”说明部分民众开始使用洋货,并不是抵制,故C项错误;外来技术的传入破坏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变式探究】(2015·课标全国Ⅰ,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变式探究】(2015·重庆文综,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 洋行 外国在华银行 合计 1897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年底 85 0 15 0 100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 《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 【答案】(1)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3)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 题型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例2.(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1)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D 【解析】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利用支持国民党打内战机会,与国民党签订《中美友好航海条约》,材料中“美国,占总量 44. 10%”说明美国此时在华投资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英国投资比例难以说明国际地位上升,故A项错误;日本此时属于战败国,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投资信息,故B项错误;C中完全掌控说法绝对。 【变式探究】(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1)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 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 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A 【举一反三】(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就是读懂材料,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这一举措其实是一种必要性措施,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形势确定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说法错误,并购国有其实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一种损害,并不是一种缓解;B选项只概括出表面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这种举措的深层内涵;C选项材料体现不出,不能通过并购国有就判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没落。而且“开始”一词也有错误。 【变式探究】(2015·四川文综,7)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 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题型三: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例3. (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5)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右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晴,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结合表格信息,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A最全面。B说法不全面。C说法不符合表格。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变式探究】(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9)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举一反三】(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变式探究】(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女性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 【举一反三】(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答案】D 【解析】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其目的是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材料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项错误;C项和材料主旨无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