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八 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课件(110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八 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课件(110张)

主题 ( 二十 ) 主题 ( 十九 ) 目 录 ONTENTS C 专题跟踪检测 ( 八 ) 模块二 近代史 专题八 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 主题知识夯实 / 依 托教材 · 高于教材 时期 特征 原因 影响 19 世 纪中期 自然经 济解体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大批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 世纪 60 年代 洋务运动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时期 特征 原因 影响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 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9 世纪末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实业救国 ” 思潮的推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时期 特征 原因 影响 民国初年 民族资本主义 “ 短暂春天 ” 辛亥革命的鼓舞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国民政府前期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开展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时期 特征 原因 影响 全面抗战期间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掠夺 内迁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捐税;官僚资本的压榨;美国独占中国市场 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国民党决裂 主题考向探究 / 找 准考向 · 素养提能 考向 ( 一 )  挖掘认知的深度 1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Ⅰ )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    )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开平煤矿投产 (19 世纪 80 年代 ) 。 史料实证:晚清政府给洋务企业减税,这一现象说明什么结论。 思维脉图 解析: 清政府为开平煤矿所产之煤减少出口税,这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 “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 ,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开平煤矿内部管理措施,不能说明 “ 加强 ” 或者 “ 削弱 ” ,故 B 项不正确;近代列强自始至终控制中国的煤矿业,政府扶持一个开平煤矿,不可能 “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 ,故 C 项错误;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态下的中国,煤矿业不可能 “ 稳健发展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 下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A.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解析: B 对:表格里列举的川沙县三位名人都是传统知识分子,但后来都经商,由材料 “ 上海招商局 ”“ 朱丽记花米行 ”“ 机器轧棉厂 ” 可知,他们投身工商业等实业,成为新的社会阶层。 A 错: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士人从商,而不是科举制选拔实务人才。 C 错:由材料看不出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错: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答案: B 3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Ⅱ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 “ 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 。这反映了此时期 (    ) A .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解析: 由材料中信息 “ 国有的中纺公司 ”“ 政府自行拨款接办 ” 可知,战后国民政府对国民经济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政府主导地位加强, D 项符合题意。据所学知识,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工业,导致民族工业生存环境恶化,所以 A 项说法有误; B 项说法也不正确,因为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并未收归国有,也谈不上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 项结论由材料本身无法进行判断。 答案: D 考向 ( 二 )  转换思维的角度 4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Ⅲ )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解析: B 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人借用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有助于减少办厂阻力,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 A 错:民间设厂高潮是在 20 世纪初出现的。 C 错:中国人创办近代新式企业对于外国资本来说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另外,外国资本大量输入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 D 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不能完全扭转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答案: B 5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Ⅱ ) 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 “ 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 ” ;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 “ 协造 ” 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 “ 协造 ” 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 本题设问语为 “ 这种变化反映了 ” ,要求回答的是本质问题,本题的主语为 “ 协造 ” ,本质上反映出洋务运动中,企业经费不足的问题,需要用船一方出部分资金才能生产,故选 B 项。在洋务运动中,军用工业一直是官办,商办的是民用工业, A 项表述错误;清政府为了保证军队的所有权,军事工业没有市场化趋势, C 项不正确;近代中国轮船制造业从设计到建造、使用,基本上操控在外国资本主义手中, D 项不正确。 答案: B 6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Ⅰ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此期间兴建了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故 C 项正确;洋务运动并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故 A 项不符合史实; B 项的说法本身存在错误;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对日本的侵华采取了纵容或默许的政策,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考向 ( 三 )  延展知识的长度 7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Ⅲ ) 1897 年,有人指出: “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 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 ”“ 天津亦有小轮 ”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 D 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 1898 年,与题干时间 “ 1897 年 ” 不符, A 项错误,排除; B 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 C 项错误。 答案: D 8 . (2015· 高考全国卷 Ⅰ ) 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 “ 无用的 ”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 鸦片战争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畅销,把工业品当包装材料恰好说明这些产品的滞销,故 D 正确; A 、 B 、 C 三项无法在材料中推断出来,排除。 答案: D 考向 ( 四 )  拓展教材的宽度 9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Ⅲ ) 下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 “ 抗敌 ” ,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 “ 十九路军 ” ,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 “ 振我中华 ” 和 “ 挽回利权 ” 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D 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19 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 A 、 B 、 C 三项。 答案: D 视角 变化 实质 评价 生产模式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与织分离、纺与织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 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的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视角 变化 实质 评价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的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生产力的质变 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近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 视角 变化 实质 评价 国内外市场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虽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 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的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政策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发展的演变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1 . 19 世纪中后期,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很少种植棉花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 “ 改禾种花 ” , “ 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兼植棉花。 ” 这表明在这些地区 (    ) 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 .传统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解析: “ 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很少种植棉花的地区 …… 今皆兼植棉花 ” 说明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 项正确; A 项中 “ 根本 ” 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只是反映种植棉花的地区增多了,无法体现 “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 ,排除 B 项;材料与传统土地制度无关,排除 C 项。 答案: D 2 .下表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增长情况。它反映了 (    ) 年份 出口各类 货物的总 值 ( 千元 ) 农产品出口值及其占 出口总值的百分比 (%) 出口值 ( 千元 ) 占出口总值 的百分比 (%) 1873 108 449 2 866 2.6 1893 181 713 28 423 15.6 1903 333 961 89 496 26.8 1910 593 337 231 957 39.1 1920 843 860 307 047 36.4 A. 农产品在外贸中处于顺差 B .农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 .农产品的世界竞争力上升 D .资本主义经济已渗入农村 解析: 表格没有反映农产品的进口情况,无法判断其在外贸中是顺差还是逆差,排除 A 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逐渐增长,说明中国农产品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反映了中国农业半殖民地化程度在加深, B 项正确;表格不涉及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也没显示资本主义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情况,排除 C 、 D 两项。 答案: B 3 .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初步建立中央、地方二级财政体制:税源较大的税项如海关、盐等属于国家收入;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厘金 ( 商业税 ) 划归中央;原来归中央政府收入的田赋划归地方。这一税制改革 (    ) A .进一步增强了民国地方行政和财政基础 B .给予了地方财政的完全独立地位 C .反映经济结构已经向以工商业为主过渡 D .说明田赋在税源结构中地位上升 解析: 根据材料 “ 税源较大的税项如海关、盐等属于国家收入;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厘金 ( 商业税 ) 划归中央 ” 可知,强化的是中央行政和财政地位,故 A 项错误; “ 完全独立 ” 表述绝对,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厘金 ( 商业税 ) 划归中央 ” ,说明商业税已经成为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税种,故 C 项正确; “ 原来归中央政府收入的田赋划归地方 ” ,田赋的地位由中央到地方下降,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 1932 年,宋棐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该公司所产 “ 抵羊牌 ” 毛线,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抵羊毛线由此蜚声全国。这说明宋棐卿 (    ) A .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 B .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 .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 D .具有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解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产品的质量,材料强调的是实业救国精神,故 A 项错误;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是在甲午战后,故 B 项错误; “ 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 ” 表明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故 C 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重视企业精神,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 评价:它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经济建设运动。在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困难、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下,这一运动为全面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和战争形势以及贪官污吏从中渔利等原因,该运动的一部分计划未能实行,有些计划执行也不够彻底。 2 . 币制改革 (1) 概况:为防止白银大量外流,摆脱财政危机,南京国民政府于 1935 年宣布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即法币政策,史称 “ 币制改革 ” 。主要内容包括: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实行白银国有;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2) 评价:促进了全国货币的统一和商品交流;法币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受国际市场上银价涨落的影响,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白银收归国有,对防止白银外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带来的副作用亦不可忽视,如美英两国通过此次币制改革控制了中国货币金融;此次币制改革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提供了条件。 3 . 改订新约运动 从 1928 年 6 月起,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 “ 改订新约 ” 的运动。这一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国民政府的 “ 改订新约 ” 运动,恢复了一些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一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更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处境。 4 .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 (1) 原因: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 影响: ① 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 ② 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5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 1928 年的 “ 基本工业建设计划 ” 、 1931 年的 “ 实业建设程序案 ” 、 1933 年的 “ 实业四年建设计划 ” 、 1937 年的 “ 中国经济建设方案 ” 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    ) A .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 .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 .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 .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都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故 B 项正确; “ 化解了 ” 说法不正确, A 项错误; 1935 年华北事变的发生说明 C 项不正确;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6 . 1930 年国民政府颁布 《 国家进口关税税则 》 ,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 1929 年提高了近一倍, 1933 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 1930 年的最高税则提高 50% 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    ) A .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 B .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C .旨在改变政府财政困难 D .积极抵制日本的侵略 解析: 提高进口税率就提高了进口商品的价格,这有利于本国商品与外国商品进行市场竞争,从而起到保护民族工业的作用, B 项正确;国民政府提高关税,说明关税已自主, A 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改善财政状况,但不能说明其目的是改变财政困难, C 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了保护国内民族工业,并不是为了抵制日本的侵略,且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的抗日战争才开始, D 项错误。 答案: B 7 . 1933 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 “ 废两改元 ” ,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 1935 年实行 “ 法币政策 ” ,规定全国停止使用银币,改用法币 ( 中央各大银行发行的纸币 ) 。这在当时 (    ) A .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    B .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C .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 D .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解析: 题干中 “ 废两改元 ” 和 “ 法币政策 ” 主要涉及货币的改革与统一,与收回贸易主权无直接关系, A 项错误; “ 法币政策 ” 实行之初有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先后推行 “ 废两改元 ” 和 “ 法币政策 ” ,对国家的货币进行改革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和改变白银无序外流的局面,维护了中国币值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 C 项正确, D 项错误。 答案: C 8 . 1935 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治。 1937 年 7 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治,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内迁。这一做法 (    ) A .是为了应对国内的经济危机 B .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C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 .是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解析: 根据材料 “ 1935 年 ”“ 1937 年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内没有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排除 A 项;材料 “ 1937 年 7 月又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治 …… 沿海工厂内迁 ” 反映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为争取抗战胜利而进行经济统制和企业内迁,故 B 项正确;当时的企业内迁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 C 项;沿海工厂内迁与官僚资本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无关,排除 D 项。 答案: B 主题模拟演练 / 实 战演练 · 直通高考 1 .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洋布占 13.5% ,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 14.15% ;而农村土布则占 82.35% ,其中自给布占 0.4% ,商品布占 40. 31% 。这表明 (    ) A .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B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解析: 从材料中全国棉布消耗量中农村土布则占 82. 35% ,其中自给布占 0.4% ,是比重最大的,可知农村自然经济在近代经济中仍占主导,广大人民仍然自给自足,抵制洋布的使用,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B 项; A 、 C 、 D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B 2 .随着自强运动的推进,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财富是权力的基础 —— 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富有。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它必须有更好的交通体系、工业和企业作支撑。因此,在 1872 - 1885 年的第二阶段中,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 (    ) A .依靠商办发展军用工业 B .意在追求利润缓解经费压力 C .化解了清政府财政危机 D .军工产品的市场化趋势明显 解析: 材料 “ 新式国防远比传统国防花费大 ” ,可见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意在追求利润缓解经费压力,故选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商人的依靠,排除 A 项;民用企业的创办意在缓解经费压力,而非化解财政危机,排除 C 项;军工产品不投放市场,排除 D 项。 答案: B 3 .下表为晚清政府 1849 年和 1885 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 ( 数额单位:万两 ) ,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 注 :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 ( 其中关税 1841 年约为 420 万两, 1887 年约为 2 054 万两 )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 281 77% 969 23% 1885 3 071 40% 3 923 51%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B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解析: “ 1885 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 ” 中, 1885 年工商杂税均有大幅度增加,不能体现 “ 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 这一状态,故 A 项错误;税收比例的增加不能说明经济性质的变化,故 B 项错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故 C 项错误; “ 关税 1841 年约为 420 万两, 1887 年约为 2 054 万两 ” 说明主要是海关税收的增加,说明进出口商品增多,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4. 下图反映了 19 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的相关发展状况,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 (    ) A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 B .受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C .外商在华投资较多,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 D .因列强侵略,近代中国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不是清政府的对外开放,故 A 项错误;通过图示可知,外商企业占据了中国经济的绝大部分,在此种情况下,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会特别艰难,故 B 项正确;通过图示可知,外商企业在华投资较多,但不能推出其控制了清政府的经济命脉,故 C 项错误;图示没有反映出近代中国的工业体系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 1905 年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于香港,当时资本为 10 万港元。由于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于 1908 年亏损停业。 1911 年起,公司转亏为盈。 1918 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公司于 1919 年向社会招股,资本扩大为 1 500 万港元,简氏家族以占总股份的 60% 而控制企业。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 3 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 1927 年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1937 年 4 月,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由宋子文任董事长。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总厂毁于 “ 八一三 ” 炮火。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厂恢复生产。 1949 年 6 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 1951 年 2 月实行公私合营。 材料提供了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一个案例,蕴含了近代化的诸多启示。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解析: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社会环境、资金、技术、国家政策等方面,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缺乏技术,并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竞争,国民党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不平等税收政策,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 示 例 启示 1 :民族独立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 说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但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陷入萧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日美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打击,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旧中国民族不独立,工业现代化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新中国民族独立,工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启示 2 :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说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不足、技术薄弱,制约其发展。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初期因资金不足、技术薄弱难以与英美烟草公司竞争,导致亏损停业。后来改组公司,向社会招股,扩大资本,抵制了英美烟草公司将其吞并的企图。国民政府的税收政策,官僚资本低价收买公司股票,使其处于不利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扩大了资金来源,使其快速发展。 由此可知,只有解决了资金、技术问题,工业现代化才能腾飞。 启示 3 :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实行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获得发展的机遇,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有利于外商的税收政策,使南洋公司处于不利地位;后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公私合营,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业化腾飞。 由此可知,国家政策的调整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主题知识夯实 / 依 托教材 · 高于教材 一、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开始 鸦 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开始启动,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前,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局限于通商口岸,与外国接触较多的买办与官宦之家的服饰、饮食等发生了一些变化,广大的内地和平民之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 辛亥革命前后 ) 1 . 生活礼仪的变革 : 随 着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生活礼仪开始发生变化,体现等级贵贱的三跪九叩之礼被握手、鞠躬所取代。男女平等的婚姻观念开始出现,婚姻礼仪逐渐简约。 2 . 服饰的变革 : 西 装开始流行,成为进步的象征;旗袍成为时尚女性的钟爱。 3 . 妇女不缠足运动兴起 : 清朝 曾经多次要求禁止缠足;维新派、革命派等进步力量也积极倡导不缠足。 4 .剪辫运动 : 男 子剪辫成为革命和进步的象征,清政府在统治的后期曾经倡导自由剪辫,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强制剪辫。 5 . 铁路建设的高峰时期 : 由 于西方列强的对华资本输出,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晚清出现了中国修建铁路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6 . 大众传媒的发展 : 报 纸纷纷涌现,电影开始出现,中国的大众传媒开始发展。 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二次高峰 ( 五四新文化运动 ) 1 . 思想观念的巨变 : 随 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解放,社会风俗在城市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特别是婚姻、服饰等,民主平等思想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 2 . 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 : 报 纸成为城市上层生活的必需,电影进一步发展。 3 . 城市设施的发展 : 电 灯、电话、交通等城市设施进一步完善,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1 . 苏联因素 : 新 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深受苏联影响,教育、文学、艺术、电影、服饰、称呼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 . 劳动光荣 : 新 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大力提倡劳动光荣,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很大,间接影响了人们的服饰、婚姻、饮食等方面。 3 . 计划经济 : 新 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各类票据流行,勤俭持家成为社会时尚。 4 .革命色彩 : 同 志的称呼大行其道,列宁装、绿军装流行,军人为社会所推崇。 五、改革开放新时期 思 想观念、服饰、装潢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商品意识普遍增强,崇尚享受的意识逐渐兴起,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题考向探究 / 找 准考向 · 素养提能 考向 ( 一 )  延展知识的长度 1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Ⅲ )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 史料实证:上海婚仪式的变化。 历史解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思维脉图 解析: 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 “ 喜字纱灯 ” ,又有 “ 钢琴曲 ”“ 白纱 ” ,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 A 、 C 两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政府主导, D 项错误。 答案: B 考向 ( 二 )  拓展教材的宽度 2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Ⅱ ) 1913 年, 《 申报 》 登载的 “ 艾罗补脑汁 ” 广告称: “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解析: 由材料信息 “ 先得谋补脑 ”“ 产品 …… 十分畅销 ” ,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 B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 年, A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没有体现 “ 改良社会风俗 ” , C 项错误;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但不能说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D 项错误。 答案: B 考向 ( 三 )  挖掘认知的深度 3 . (2014· 高考全国卷 Ⅰ )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 ∶ 1 ;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 ∶ 1 甚至 6 ∶ 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 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 A 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 B 、 D 两项。 答案: C 外界因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政治因素 中国历届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经济因素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内在动因 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科技因素 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教育因素 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 思想因素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2) 变迁特点 (3) 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于通商口岸城市和沿海城市,农村变化相对较小。 (4) 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 预测押题 —— 学以致用 ] 1 . 1912 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 “ 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 ( 辫 ) ,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 .农村传统势力强大 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 中华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强制剪辫,故 A 项错误;题干中 “ 1912 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 …… 将欲剪发 ( 辫 ) ,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 ,此时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成立政府强令剪辫,故 B 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是在农村,故 C 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参政议政的共和观念,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 1868 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 《 万国公报 》 ,到 1896 年前后,发行量高达 38 400 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 (    ) A .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 B .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C .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 .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解析: 西方思想被新式人士大加赞同,不代表各界人士都欢迎,故 A 项错误;抓住时间 1896 年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光绪帝、洋务派、孙中山、康梁等人都积极阅读 《 万国公报 》 ,反映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关注世界,故 B 项正确;题干只是提及林乐知创办 《 万国公报 》 而已,故 C 项错误;光绪帝、洋务派大臣是不愿学习西方制度的,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 . 1877 年, 《 万国公报 》 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 1880 年郑观应批判裹足 “ 极其流弊,难罄形容 ” ; 1883 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 “ 忍气吞声 ”“ 毁筋绝骨 ” 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    ) A .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B .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 .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D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解析: “ 1877 年, 《 万国公报 》 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 1880 年郑观应批判裹足 ‘ 极其流弊,难罄形容 ’ ; 1883 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 ” 可得出都属于社会习俗的文明开化,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反映有识之士的倡议风气开化,并不是所有人,故 C 项错误; B 、 D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A 4 .下图是丁聪 1981 年画的一幅漫画,作品试图表达的主题思想是 (    ) A .新潮冲击下传统服饰的变迁 B .时代前进需挣脱观念的束缚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阻力较大 D .现代化建设的政策保障不足 解析: 在漫画中,穿长袍马褂的老人对时尚服装显示出鄙夷与不屑的态度,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开始追求时尚,而当时也有一些思想比较保守的人在 “ 评头论足 ” ,这反映了传统观念阻碍了时代的发展,故 B 项正确; A 、 C 、 D 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B 主题模拟演练 / 实 战演练 · 直通高考 1 .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 《 海上第一名园 》 ,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 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解析: 《 海上第一名园 》 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 A 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 B 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反映,故 C 项错误;年画中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 . 1872 年上海公共租界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 “ 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 ”“ 凡小车必由路左边往来 ”“ 凡马车于十字路来必得走慢 ” 等。这说明 (    ) A .政府鼓励人们选择新的出行方式 B .社会上出现普遍的崇洋媚外现象 C .交通规则制定顺应了近代化的趋势 D .汽车在上海已经出现并广泛使用 解析: 题干中的交通告示既涉及马车及轿子,也涉及小车,故 A 、 B 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关于交通规则的规定,这适应了近代城市发展的要求, C 项正确;题干中的信息无法说明汽车在上海已经广泛使用,故排除 D 项。 答案: C 3 . 1946 年 11 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者除要取得 “ 婚姻注册许可证 ” 外,还要提供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手持花球。这表明 (    ) A .广州人民观念先进 B .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 C .政府操控婚姻习俗 D .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 解析: 材料中的婚姻习俗和过去相比变化较大,不仅需要 “ 婚姻注册许可证 ”“ 健康检查证明书 ” ,婚服也变为 “ 中山装 ” 和 “ 旗袍 ” ,这表明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个例,不能说明广州人民的观念先进, A 项错误;政府并没有操控婚姻习俗,故 C 项错误; D 项中 “ 完全西化 ” 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B 4 .下面是一组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和新的社会景象的图片。这说明改革开放的实行 (    ) A .使娱乐休闲活动多样化 B .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C .推动外资企业迅速发展 D .使人们的服饰出现很大变化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人们饮食、服饰等生活习俗的变化,说明改革开放的实行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故 B 项正确。 A 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外资企业的发展情况,排除 C 项; D 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答案: B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大家庭制度,这种制度根源于农业社会。定居,种田,人愈多愈好,所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多少代都不分家。 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 你在外面做事情,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撑。你在外面所赚的收入,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的力量愈来愈大,从而为你在外面做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材料二   20 世纪初,工厂吸引人们离开家庭,到工厂工作,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 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变得淡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得较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趋于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逐渐为以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这冲击了传统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和积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家庭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谈谈你对家庭建设的认识。 解析: (1)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 “ 这种制度根源于农业社会 ” 思考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保障、责任意识、文化传承等方面思考作答。 (2) 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的 “ 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 ”“ 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逐渐为以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 ” 进行概括。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中的 “ 工厂吸引 ……” 可知与工业化有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补充其他方面的原因即可。第三小问,根据这种变化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从如何有利于家庭、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思考。 答案: (1) 社 会根源: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积极作用:利于生产;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担负着教育和养老的职责;为家庭成员提供财力支持和帮助;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2) 变化:大家庭逐渐解体,小家庭逐渐衍生;以个人为本的观念取代以家庭为本的观念。 原因:工业文明的发展;新式教育的发展;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 认识: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发扬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民主、平等、互爱、和谐的家庭关系;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应该引导建设良好的家风。 专题跟踪检测 ( 八 ) 点击进入 wor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