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2016)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知道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首先称霸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学习认识到国家强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才,需要奋发图强的精神,教育学生明确远大的目标,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将来建设祖国、振兴民族作准备。 重点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和农耕;齐桓公称霸。 难点:诸侯称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教学准备: 《春秋争霸形势图》;“围魏救赵”故事资料,;“烽火戏诸侯”故事资料;晋文公的故事资料.;“退避三舍”故事资料;“卧薪尝胆”故事资料;《三十六计》相关内容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烽火戏诸侯”的画面)你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吗?(请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学生讲述后,教师总结: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不久,西周灭亡,东周建立。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都急剧变化。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板书) 感知理解: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铁制农具和农耕。 (1)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一些铁农具的名称。 铁锨、铁镐、铁钯、铁犁、铁锄、铁铧…… 提问:很好。那么,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这些铁制农具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讲解:《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 (2)提问: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可以先讨论,然后再回答。 总结:我把大家说的内容概括一下。一、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二、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3)讲解:铁制农具的使用对耕作方法的改进起了很大作用。有了铁犁铧,必然要用畜力来牵引。《国语·晋语》记载,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把原来作为祭祀宗庙的牛改用农耕,所谓“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可见已认识到牛耕的重要性。现在,请同学们来看一组例子: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叫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夫姓牛,字子耕。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人们起名字也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这不仅是牛耕出现的证明,而且可以知道牛耕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4)讲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开垦土地和兴修水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春秋时期,各国都较为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大的有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的“芍陂”(què bēi)大水库,对楚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也是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邗沟南起今扬州,北至今江苏淮安县北,全长150千米,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而且是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在水利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状况。 归纳:手工业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相当的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2)展示《春秋铜空首布》图。 简介:春秋铜空首布,是金属货币的一种。这件铜空首布的出土,证实早在春秋时期就曾使用铜质货币。对研究中国使用贵金属造币及币制和度量衡,都是重要的实物依据。 (3)引导:刚才我们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学习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那么,这一时期的政治状况有何特点呢? 二、王室衰微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王室衰微的表现。 王室衰微的表现有: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其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讲述:东周王室衰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王畿面积大为缩小。周平王迁都洛邑初,还有约方圆600里的王畿(王畿:即国都附近的地方,又叫京畿、畿辅)。随之因赏赐有功诸侯及被外部侵夺,渐次缩减,最后只剩下洛邑周围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2)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郑桓公是春秋时期一位诸侯,他眼见王室政治腐败,诸侯叛离的倾向日益滋长。在王室衰微,周天子没有力量继续维持统治秩序的情况下,庄公(桓公)打起“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帜,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服陈、蔡,并打败北戎,稳定了东周的政局。但郑国却乘机独霸王室权力,与周天子的矛盾日益尖锐。平王时,王室与郑国已互不信任,相互交换质子,后来周桓王上台,剥夺庄公权力,庄公不满,派人割了王室洛邑的庄稼。周郑从“交质”发展到“相恶”的地步。尖锐的对立,终于引起一场大战。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周桓王被箭射中了肩膀。天子威信扫地,从此一蹶不振。(3)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受诸侯的摆布。周襄王曾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天下“共主” 的地位,此时已名存实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社会进入了动乱时代。 三、诸侯争霸 1.春秋五霸。 (1)简介: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南方的吴和越也参加了争霸战争。“五霸”之中,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2) (2)展示《春秋争霸形势图》。 提问:齐国在什么位置?它的自然环境怎么样?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引导:春秋时我国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齐国能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另辟蹊径,使自己变成一个东方大国,这体现了一种什么道理? 这体现了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 补充: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而且是通过改革把资源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最终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3)讲解:齐国地处海滨,拥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从太公开始,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到了春秋年间,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冶铸、纺织都取得了迅速发展。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最终成就了霸业。 2.管仲改革和齐桓公称霸。 (1)提问:谁来归纳一下管仲变法的内容和齐桓公称霸?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建立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2)提问:从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及改革的内容来看,齐国实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富国强兵。 讲解:我们看一下齐桓公任用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达到这个目的,每一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管仲改革的第一项内容是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即政治上实行国野分治,加强对全国城市和乡村的管理。即“叁其国而伍其鄙”。把全国分为21个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把居民分为土、农、工、商四个阶层。“士之子永为士,农之子永为农,工商之子永为工商”。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是政治上的,而且是军事上的。它使军政合一,达到了兵民合一的效果。齐国在争霸的军事行为中之所以能够成功,同这种改革措施是分不开的。,在发展生产方面,根据土地的多少、好坏征税,重视工商业,提倡发展盐铁和铸造货币,采取调节物价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管仲改革的第二项内容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强大的军队。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在内政改革的基础上改革军制,把居民组织和军事编制结合起来,工商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农乡(农乡),即出士兵之乡,每户出一人当兵,五乡的士卒为一军,全国组成三军。平时生产,农闲训练,战时出征。由于他们居住集中,互相熟悉,提高了战斗力。第三项内容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扩充边界。这实际上已经是建立霸业的过程了。 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桓公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两年之后,狄人侵邢,桓公出兵相救。又两年,狄人侵卫,桓公再次发兵击狄救卫。齐桓公打击戎狄的行动和救患扶危的精神,获得了诸侯的普遍拥护和称道,大大提高了齐国的声喊。当南方的楚国不断北侵的时侯,齐桓公又发兵击楚,消除了楚对中原的威胁。在这前后,齐桓公又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陆续吞并了几十个小国,拓地千里,把山东大部和河北东南部统一了起来,使这一地区的“东夷与华夏之辨”随之消失。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会盟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周天子也派人参加了这个诸侯大会。会上订立盟约,共推齐桓公为霸主,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3.晋文公改革。 (1)提问:继齐桓公之后的另一位霸主是谁?(晋文公) 引导:晋文公是怎样成为霸主的? 文公上台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强国。那时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后来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总结:晋文公确实是在改革的基础上打败楚国,做了中原霸主的。下面我再来作一些补充。 (2)讲述:晋国是汾水下游的一个小国,春秋时期疆域已扩大到整个汾水流域。晋献公晚年,因宠爱骊姬,废嫡立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至齐,受到齐君赏识,以女齐姜给他为妻。后来重耳与随行的赵衰、狐偃等人先后到曹、宋、卫、郑、楚等国,历经艰难,最后到达秦国。这时,晋怀公即位,昏庸乱政,不得人心。于是,秦穆公出兵助重耳回国夺取了政权。重耳在外流亡19年,62岁即位,是为晋文公。 由于晋文公长期在外流亡,了解民间疾苦,故即位后便着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这些措施都为晋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晋文公善于识人和用人,这也是晋称霸的原因之一。他执政之初,首先对复国有功的谋臣武将论功行赏,并张榜公布、,以免遗漏了该赏的功臣。介子推在跟随晋文公流亡期间,屡建功劳。行将封赏时,他却托病回家,奉养老母,甘受清贫。介子推的从人解张见他榜上无名,十分不平,夜至官门求见。文公悔之很深,赶忙派人隆礼驾车去接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已提前背着老母悄然离去了。晋文公又张榜全国,请介子推出来为官。后接到报告说介子推隐居在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谷之中。晋文公带着文武官员亲往绵山迎请。但由于山高林密,难寻踪影。有人献计烧山逼介子推主动走出,结果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子推与母相抱而死。据说,后来人们由此而过寒食节,并户户插柳,以招介子推之魂。正因为晋文公爱惜人才,并重用有才干的人厉行改革,所以很快稳定了晋国政局,发展了国力,最终建立了霸业。 (3)提问:晋楚争霸,晋国打败楚国,确立霸主地位的是哪一场战役?(城濮之战)引导:谁能说说城濮之战中“退避兰舍”的故事?“退避三舍”的实质是什么? 史载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在晋国内乱逃亡在外时,曾受到楚王的殷勤接待。在宴会上楚王问到重耳以后用什么报答他时,重耳是这样回答的:若是真能托您的洪福回国取得政权,等到将来万一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一定让晋国军队退避三舍之地。如果退避三舍之地仍然得不到楚国的谅解,那就得周旋一下了》、到城濮之战时,晋军没有食言,果然退避三舍,最后趁楚军大意之时打败了楚军。 分析: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处于劣势,退避三舍不仅使晋军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在军事上也使晋军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同楚决战,保存了力量,待机破敌。在决战中晋军避开了敌人强大的中军,选择比较薄弱的两翼冲击,又伪装败逃,造成了敌人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使自己在局部上占据优势,再从局部的优势转变为全局的胜利。因此,退避三舍的实质是避敌锋芒,诱敌深入,寻机歼敌的策略。 (4)讲解: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晋文公在位期间,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开拓疆土达千里之多。晋文公成为齐桓公之后春秋时期另一位霸主。 (5)提问:现在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位霸主的历史我们讲完了。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大家讨论二下,选出代表来回答。 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两个国家都进行了改革。 补充:春秋时期的霸业政治,是在以变求强的争霸过程中实现的。各大国为谋霸权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而迅速变强,改革涉及到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讲解:请大家再看<春秋争霸形势图》,在上面指出齐、晋、楚、吴、越、宋、秦的位置。为什么让大家指这么多的位置呢?因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一般我们都称为“春秋五霸”。哪“五霸”呢?说法有多种。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越王勾践。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新观点。下面,我们对春秋的争霸战争作简单评价。 4.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 引导:请同学们思考、讨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春秋的争霸战争? 春秋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春秋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小国被大国吞并,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春秋的争霸战争促使一些国家进行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 补充:同学们说得有道理,但应注意的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该抱着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关于春秋的争霸战争,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评价。(课件显示) (1)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的。战争的结果是肥了大国诸侯,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和痛苦。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无义战”。 (2)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新旧制度的交替时期,战争过程中,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扫清了道路,奴隶制度迅速瓦解。 (3)争霸战争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过程中,开拓了疆土,使春秋初年的100多个国家逐步缩减成十余国,形成了南方的楚,北方的晋、燕,东方的齐,西方的秦,东南的吴、越这几个势力中心,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争霸战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争霸战争一方面使交战国家和战乱地区的经济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国为了争霸,都重用有才干的政治家,厉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措施,出现了经济发展、思想活跃、文化繁荣的景象。由于战争的关系,人们流动频繁,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原地区较先进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传播。 (5)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频繁的战争导致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和各族间的广泛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原来各族间的区域界限,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