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2018届一轮复习传记训练(全国)6
2018届一轮复习 传记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 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及西洋作曲法。李叔同天资聪颖,很多时间内学会了作曲。他以民间的《老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李叔同首次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 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期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音乐小杂志》的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 李叔同留学日本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早在天津少年时代,李叔同对演戏就怀有浓厚的兴趣,读书之余,常去戏园学戏。在南洋公学读书时,他便粉墨登场,演出过京剧《黄天霸》《白水滩》等。与写作《祖国歌》几乎同时,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剧本即出自李叔同的笔端,传作该剧时他还赋诗明志:“誓度众生成佛界,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先他四年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因受日俄战争幻灯画片的刺激,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与李叔同欲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传说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就曾在台下观看。李叔同曾将自己在日本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给丰子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笔记,可见其曾用功研读,对话剧早有准备。春柳社公演《茶花女》时,李叔同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欧阳予倩,当时还是台下的一名学生观众。他回忆道:“这一回的表演可以说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我当时所受的刺激很深……我就入了春柳社。” 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的编辑,负责画报副刊。李叔同开设了“西洋画法” 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著名画家吕凤子先生推李叔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第一人,称“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要的改良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运动的推动者。”对于此论,刘、徐二人都是认可的。 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李叔同教学成就斐然,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这个时期的弟子。李叔同在浙一师六年,继续开文艺风气之先: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他在浙一师创办《向阳》杂志,以此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其中的《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一文是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的一部欧洲文学史;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李叔同和夏丏尊发起成立漫画会和乐石社,指导学生研习木刻和金石技法,并印制中国最早的现代木刻版画集——《木刻画集》,李叔同因此被称为中国木刻艺术的先驱;创作中国第一首分声部合唱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曲调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多次成为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流传甚广。 (摘编自瓦当《慈悲旅人——李叔同传》) 【相关链接】 ①李叔同(1880-1942),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作有歌曲《春游》、《早秋》等,并采用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学堂乐歌教材,如《送别》、《西湖》等。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专研戒律。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私心大慰。弘扬文艺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 (节选自1922年出家后李叔同写给侄子李圣章的信)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叔同自己填词创作了《祖国歌》,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忧虑,李叔同凭这首歌曲闻名全国。 B.李叔同能够在话剧艺术方面开中国话剧的先河并产生较大影响,与他年少时对演戏的浓厚兴趣有关,更与他用功研读名家剧作密不可分。 C.在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中,李叔同贡献巨大,正是受到他的影响,刘海粟、徐悲鸿等人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运动的推动者。 D.《送别》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李叔同借用西方的曲调,写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为恰当的两项是( ) A.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与曾延年共同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并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白水滩》等剧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B.在《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李叔同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希望用音乐陶冶人们的性情,通过音乐的传播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 C.李叔同在创作《文野婚姻》时曾赋诗一首,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叔同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 D.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鲁迅也曾观看过李叔同的表演。 E.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六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等艺术大师,还撰写了《欧洲文学史》,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 3.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A 2.BC 3.①在艺术思想方面,撰写文章,推介西方大师,引进西方艺术思想,改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②在艺术实践方面,创作了众多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③在艺术教育方面,培养了多位杰出的艺术大师。 3.李叔同多才多艺,艺术涉及音乐、绘画、文学、木刻等多个领域,文本前三段分别讲述了他在音乐、绘画和话剧方面的成就,第五段介绍了他在文学史、木刻等艺术方面的成就,链接①介绍他在词作方面的成就,在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众多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第四段介绍他在艺术思想方面的贡献——开设了“西洋画法”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第五段介绍他在浙一师创办《向阳》杂志,以此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影响深远。第五段“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李叔同教学成就斐然,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这个时期的弟子”介绍了李叔同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贡献,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等多位艺术大师。据此整合概括即可。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药大师——金世元 “博学”是所有和金世元接触过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只要是涉及中药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许多人都尊称他为“国药泰斗”。 金世元,1926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岁时,父亲送他去了一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学经典。 1940年2月,14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学徒。做学徒的当年,金世元便开始学“炒药”。一口大铁锅放到灶上,底下柴火一烧,烟熏得眼睛不停地流泪,手上烫起泡是常有的事。“炒药“ 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了。炒姜炭既要忍受火烤,还要忍受呛嗓子的强烈刺激。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很多黄烟,并带着一股强烈的姜辣的刺激味道,让人涕泪俱下,就连流的汗都是黄色的;等到姜炒成黑炭冒黑烟时,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学徒三年,每天至少要工作12个小时,晚上还要看药书,背《汤头歌》、《四百味》。三年学徒,金世元脏活累活抢着干,且虚心求教、认真观察、处处留意,不仅了解了诸如饮片炮制、成药制作等中药制药的全过程,而且掌握了一些中药制药的特殊技巧和方法。当然他也记住了老师傅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还是做学徒的当年,他被选送到北京市中药讲习所系统学习中医药学知识。白天在药庄干活,晚上徒步往返20多里到讲习所,师从中医名宿汪逢春、赵树屏等。两年时间他风雨无阻,准时到讲习所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并刻苦攻读中医典籍,这为他从事中药事业、钻研中药学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7年金世元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中医师营业执照。他不顾个人利益得失,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自己的中药事业。 1961年金世元调入北京卫生学校,创建中药专业。他亲自选编教材,主讲中药课程,注重实践教学。“文革”期间,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写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29万字的《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中医正确辨证用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世元,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唯一的中药学指导老师, 2012年与王水炎院士合作担任“医药圆融”导师,2013年被遴选为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技术之前,他首先要求学生树医德,守药德,并让学生将此作为从事中药工作的基础。他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药文化。从教50余年,金世元桃李满天下,硕果结四方。 1985至1990年间,金世元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应用的有效处方成功研发出“射麻口服液”,不久又与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合作,将著名中成药“乌鸡白凤丸”以新工艺研制成口服液剂型,两种药均被卫生部审核批准投产供应市场。 1995年至1998年,金世元被聘为中药鉴定专家,参与全国中药材市场整顿工作。他以精湛的鉴别技能和丰富的炮制经验对制售伪劣药材和违反炮制规程的行为予以当面揭穿,为净化、规范中药市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几乎走遍了全国主要的中药材基地,在考察中还对各地中药材栽培进行技术指导。为了提高药商的药材鉴别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伪劣药材对人体的危害,金世元还为各地的药商们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为了把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毫不保留地传给后人,金世元先后主编了专业著作30余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到2017年,金世元已经从事中药工作77年了。在这77年的风风雨雨中,金世元为中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全部心血,也获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回眸自己的一生,金世元感触良多:中药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也必须依赖大自然才能生存;人与中药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关系;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 (选自三户町的《国药大师——金世元》,有删改) 【相关链接】 我现在呢,主要就是带学生。带学生,有四句话的嘱言:“热爱中药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精华。” 我们中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特殊在什么地方?我们面对的顾客是病人,病人吃药并不只是解决痛苦,更是抢救生命。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说做这项工作,必须得有德。 工作七十七年,我没有过念头要改行,选择了这项工作,我就志笃意坚。 (摘编自金世元在《开讲啦》第216期的励志演讲)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的意思是制药过程没人看得见,但制药人动机的好坏和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晓的。 B.在北京药庄艰辛而充实的三年学徒生活,磨练了金世元坚韧的意志,也为他的药学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金世元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他不仅研发出“射麻口服液”,还用新工艺将中成药“乌鸡白凤丸”研制成口服液剂型。 D.为保障百姓用药安全和保证药品质量,金世元参与了全国中药材市场的整顿工作,还为各地的药商讲授药材的鉴别知识。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少年时代七年的私塾学习,为金世元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也为他今后攻读中医典籍、从事中药行业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B.金世元14岁便到药庄当学徒,一生没有接受正规、系统的中医药教育,他最终成为国药大师,主要得益于自己的执著和勤学不辍。 C.“文革”期间,金世元在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的情况下,仍能写出《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说明他是一个不受环境影响的人。 D.因为金世元教授学生时能够要求他的学生热爱中药事业,树医德,守药德,所以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中药人才。 E.纵观金世元的人生经历,他一直都在从事中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即使身处逆境也毫不懈怠,一生都在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6. 金世元认为“药如人生,中药不仅能治病,制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教人、育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中药事业与金世元人格精神之间的关系。 答: 【答案】 4. C 5. AE 6.⑴中药事业完善了金世元高尚的人格精神。①三年学徒,金世元不仅掌握了中药制药的一些方法技巧,师傅还教他做事要有良心、有道德。②当学徒及讲习所学习期间,白天超强度劳动,晚上准时听课攻读中医典籍,让他学会了坚韧顽强。③取得了中医营业执照却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中药事业,在工作中培养了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坚守执着的品格。⑵金世元的人格精神也成就了他的中药事业。①凭着坚韧和顽强,“文革”期间,金世元完成了《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一书,为指导临床正确辩证用药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正因为不顾个人得失,金世元才放弃开业行医,继续从事中药事业;他淡泊名利,从教50余年,桃李满天下。③有良心,守道德,对病人负责,执着坚守,让他在打击制售伪劣药材前线勇敢揭发不法行为,让他从事中药工作77年,成就斐然,成为德艺双馨的“国药泰斗”。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忠实自述人生路 陈忠实 ①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②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③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和“小说”。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④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⑤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⑥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⑦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⑧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蒋肖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去世 带走“一个民族的秘史”》)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忠实阅读的头一本小说《三里湾》复活了陈忠实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使他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B.陈忠实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的驱动下,在初中二年级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从此萌发了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 C.在追逐文学理想的过程中,赵树理、海明威、巴尔扎克、刘绍棠等中外名家的创作及其主张都对陈忠实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D.陈忠实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了作品,这超出了他之前对自己的预期,是他不断忍受痛苦,克服折磨与打击,静心自修而取得的成绩。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陈忠实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并在再三思考下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回到老家静心创作。 B.赵树理对小学阶段没有读过小说的陈忠实来说是陌生的,但《三里湾》展示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陈忠实来说却非常熟悉,这使他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和农民的印象、体验。 C.陈忠实认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一语道破了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他写《白鹿原》目的是要表现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 D.陈忠实为自己不是天才而痛苦,同时又以鲁迅的话来自勉,最终凭借勤奋努力和坚持不辍创作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白鹿原》。 E.这篇传记夹叙夹议,写生平与写人生思考二者交融,字里行间充溢着深沉的感喟;语言风格朴实厚重,感情真挚而深沉,警语迭出。 9.为了实现理想,陈忠实是如何直面现实中的种种困境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答案】 7.D 8.AC 9.①尊重父亲提倡的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品质。②从旁人身上得到生活经验,消除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静下心来,努力自修。③ 忍受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折磨与打击。④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8.A项“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和“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错。 C项“目的是要……过程”于文无据,原文是“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9.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概括归纳文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陈忠实在现实中遇到了哪些现实困境,在文本中找到答题区间(⑥~⑧段),再结合上下文找出陈忠实敢于直面困境的因素即可。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一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