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长春市第十一高中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48分和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共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国梦”,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古代,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的制度是 A.王位继承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宗法制 2.《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这反映商朝末期 A.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 B.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 C.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 D.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 3.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 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4.“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5.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6. 有论者称,秦王朝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开创了其后持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模式。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 奠定了辽阔的疆域版图 B. 开创了大一统的新局面 C.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D. 确立嫡长子的正统地位 7.“刘彻(汉武帝)派他们去监督地方豪强、官吏,他们的地位很高,作用相当于钦差大臣”。此处“他们”的身份应是 A.监御史 B.枢密使 C.刺史 D.参知政事 8. 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A.该时期民族融合的作用 B.察举制的积极作用 C.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北方 D.君主专制逐步的加强 9. 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高宗时期,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二为一,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这一制度的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C.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 D.使六部的权限受到削弱 10. 南宋初年,诗人赵鼎把北宋中央体制形象地概括为:“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这一概括意在 A.肯定宋代分权制衡原则的功效 B.否定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C.强调军政分权使政出多门 D.分析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缘由 11. 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12.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3. 有学者认为,由于明代以后实行分区或分省定额录取进士,各地考上的官员参与“廷议”,许多科举出身者未做官而成为乡里或地方与官府打交道的代言人,这类似于西方的代议制度。据此推知,科举制 A.避免了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现象 B.有利于社会重学重教风气的形成 C.反映了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D.起到了调动知识精英参政的作用 14. 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 一、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 二、内阁与南书房 三、内阁与军机处 A.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 B.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C.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 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 15. 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 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 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D.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 1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自秦代设置监察机构以来,我国历朝都很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以下官员或机构不属于专事监察职责的是 A.参知政事 中正 B.御史 御史台 C.提点邢狱司 都察院 D.刺史 十三州部 17. 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18. 古代雅典,在公共节庆表演戏剧的时候,实行“观剧津贴”制度,对陪审法庭的陪审员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伯里克利时代还对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津贴。这些制度 A. 推动了工商业经济发展 B.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 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落 D. 调动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19.(甲)就是若干共同体或民族、国家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定它的理论基础是(乙),因为只有根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原则,法律的制定才会得到各民族的遵守。甲乙两处应先后填入 A. 公民法、万民法 B. 公民法、自然法 C. 万民法、自然法 D. 自然法、万民法 20. 从行为能力而言,在罗马法中,精神病人和幼儿没有行为能力,未适婚人包括“近幼儿”只有限制行为能力,他们未经监护人准可不能履行某些可能使其财产减少的行为,而且在新法中,未成年人受到保护。这体现了罗马法 A.重私法,轻公法 B.重视司法程序 C.重视平等原则 D.重视证据 21. 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吸收古希腊民主政治、古罗马共和体制和英国近代代议制基础上,结合美国国情创新而形成。其在吸收古希腊罗马体制和英国近代代议制方面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A.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 B.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体制 C.赋予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 D.构建了分权与制衡的政治体制 22. 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法国制宪运动的开始。往此后的近代史阶段,法国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1875年宪法相对长寿是因为 A.宪法全面体现了启蒙思想 B.宪法是各派妥协的产物 C.绝大多数国民赞成共和制 D.宪法内容完整、体制健全 23. 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是 24. 有学者认为,在德意志帝国,国家富强和后发赶超从来就是容克和资产阶级首要的共同目标,集权政治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预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威权主义是后发赶超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德国 A.现代化进程中政治民主化的滞后性 B.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长期客观存在 C.存在立宪为虚专制为实的政治特征 D.现代化发展方向存在历史的必然性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 25.(37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图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在数量和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6分) 材料二 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远不及秦汉郡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材料三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制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给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及罗马帝国行省制的影响。(8分) 材料四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五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3)结合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15分) 材料六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4)根据材料六,概括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并分析清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影响。(8分) 26.(15分)政治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治平在《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一书中谈到: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里克利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材料二 政治妥协是处于冲突中的政治行为主体之间通过谈判、协商、讨价还价,以及基于避免直接对抗造成严重后果的共同认识或默契而互相做出让步以求得争端缓和、平息以至解决的行为、方法与过程。在西方民主政治下,政治妥协是一种基本的常见的政治现象。 考察英国近代政治发展与制度演进史,人们不难发现,革命与保守的张力与平衡是其基本政治态势,不同阶级间的斗争是其主要内容,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妥协则是发展的常态,并与革命交替发生,或纠集在一起,……斗争与妥协的总趋势是使英国政治制度缓慢发生质的变化,使专制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使议会从一个权力较小的封建等级会议,转变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使英国的政治文明缓慢但稳定而有序地向前发展。 妥协也是美国政治发展与制度演进的主要方式。提到这一点,人们必然联系美国宪法的制定。制宪者们虽然在一些问题上有一致意见,但由于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又有着重大分歧,……宪法制定过程中充斥着妥协,妥协是宪法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美国宪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捆妥协案”。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与古代中国“分权”的本质区别。(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英美民主政治建设中“政治妥协”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祈“政治妥协”对西方近代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11分)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答案 D B A B C C C A B C B C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B A D D C C A B C D 25.(37分) (1)特点: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 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6分) (2)相同: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向帝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都促进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4分) 影响:巩固了对外扩张的成果;破坏了旧的城邦体制;冲击了氏族血缘关系;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4分) (3)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2分)。 对策:宋代——削夺节度使的权力;编选禁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任答两点4分)。明朝——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4分)。 效果:宋: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3分)。明: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2分) (4)特点:清承明制,略有损益;分化汉地省;边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突出满洲地位。(任答两点4分) 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流;保持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奠定现代中国行政区划基础。(任答两点4分) 26.(15分) (1)区别:古代中国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古代雅典的“分权”是民主政治的体现。(4分) (2)英国:“光荣革命”(体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权利法案》颁布,(体现议会与国王的妥协);议会改革(体现不同政治势力的妥协);两党轮流执政(体现不同利益集团的妥协)。(4分) 美国:联邦制的建立(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妥协);联邦政府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权与制衡;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的产生(体现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妥协);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体现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妥协);两党轮流执政(体现不同利益集团的妥协)等。(4分) 作用:协调社会矛盾,保障政局稳定;巩固发展民主政治(推进民主化进程);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制度创新等。(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