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化学】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医院常用75%的酒精作消毒剂 B. 通信光缆的主要成分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材料主要是SiO2 C. 氯气、臭氧、高铁酸钾都是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 D. 活性铁粉可用作抗氧化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A.75%的酒精可使蛋白质变性,常用作消毒剂,故A正确; B.通信光缆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太阳能电池的材料主要是硅,故B错误; C.氯气、臭氧、高铁酸钾都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故C正确; D.活性铁粉有很强的还原性,可用作抗氧化剂,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2.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 ) A. CaO B. SiO2 C. Al2O3 D. Ca(OH)2 【答案】A 【解析】 【详解】“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牡蛎壳为贝壳,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灼烧生成CaO和CO2,所以“蜃”主要成分是CaO,故答案为A。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及相关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B. 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C. 冰与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D. 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碱性氧化物均为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Mn2O7等,故A正确; B.二氧化碳等非电解质溶于水也能导电,则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故B错误; C.冰和水是状态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二者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如3O2→2O3,化合价没有改变,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速率为1mol·L-1·s-1是指1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1mol·L-1 B.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C. 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D.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因化学反应速率为平均速率,则化学反应速率为1mol/(L•s)是指1s内该物质的浓度变化量为1mol/L,故A错误; B.化学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根据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故B正确; C.反应速率与现象无关,反应速率快的,现象可能明显,也可能不明显,故C错误; D.化学反应速率为单位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则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变化视为0,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用石墨作电极,电解1mol·L-1下列物质的溶液,则电解前后溶液的pH保持不变的是( ) A. 盐酸 B. 硫酸铜 C. 氢氧化钾 D. 硫酸钠 【答案】D 【解析】 【分析】用惰性电解电解质溶液时,分为电解电解质型、电解水型、电解电解质和水型;用石墨作电极电解1mol/L下列物质的溶液,则电解前后溶液的pH保持不变,说明属于电解水型且电解质为强酸强碱盐,酸为含氧酸,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电解HCl溶液时,阳极上氯离子放电、阴极上氢离子放电,所以属于电解电解质型,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溶液的pH增大,故A错误; B.电解硫酸铜溶液时,阴极上铜离子放电、阳极上氢氧根离子放电,所以是电解电解质和水型,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溶液的pH变小,故B错误; C.电解KOH溶液时,实质上是电解水型,但电解后KOH浓度增大,溶液的pH增大,故C错误; D.电解硫酸钠溶液时,阳极上氢氧根离子放电、阴极上氢离子放电,是电解水型,硫酸钠是强酸强碱盐,其浓度大小不影响溶液pH,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C2H5OH(l)+3O2(g)=2CO2(g)+3H2O(g) △H= -1367kJ·mol-1(燃烧热) B. 2 NO2=O2+2NO △H= +116.2kJ·mol-1(反应热) C. S(s) +O2(g)=SO2(g) △H= -2968kJ·mol-1(反应热) D. NaOH(aq)+HCl(aq)=NaCl(aq)+ H2O(l) △H= +57.3kJ·mol-1(中和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热化学方程式中水是气体,不稳定的氧化物,不符合燃烧热概念,故A错误; B.热化学方程式需要标注物质的聚集状态,故B错误; C.符合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范和反应热效应,故C正确; D.强酸强碱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ΔH应为负值,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产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H<0 B. △H<0,△S>0的反应在温度低时不能自发进行 C. -10℃的水结成冰,可用熵变的判据来解释反应的自发性 D. 由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将更适用于所有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H=生成物能量和-反应物能量和,当生成物能量和大于反应物时,△ H>0,故A错误; B.根据△G=△H-T•△S判断,对于△H<0、△S>0的反应在温度低时,如△G<0,反应能自发进行,故B错误; C.水结成冰是熵减小的过程,依据熵判据应该是非自发的,故C错误; D.焓变和熵变都与反应的自发性有关,又都不能独立地作为自发性的判据,要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必须综合体系的焓变和熵变。体系自由能变化(符号△G)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对体系的影响:△G=△H-T△S.△G<0,反应自发进行,△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有A、B、C、D、E五种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A极为负极;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电流由D→导线→C;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 ⑤用惰性电极电解含B离子、E离子的溶液,E先析出。 据此,判断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 B>D>C>A>E B. C>A>B>D>E C. A>C>D>B>E D. A>B>C>D>E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 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A极为负极,所以活泼性:A>B; ②原电池中,电流从正极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电流由D→导线→C,则活泼性:C>D;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C极产生大量气泡,说明C极是正极,所以金属活泼性:A>C;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溶液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说明D极是负极,所以金属活泼性:D>B; ⑤用惰性电极电解含B离子和E离子的溶液,E先析出,则金属活泼性:B>E; 综上可知金属活泼性顺序是:A>C>D>B>E,故答案为C。 9.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 B. 合成NH3反应,为提高NH3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相对较低温度的措施 C. 对CO(g)+NO2(g)⇌CO2(g)+NO(g)平衡体系增大压强可使颜色变深 D. 溴水中有平衡:Br2+H2O⇌HBr+HBrO,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答案】C 【解析】 【详解】A.2SO2+O2⇌2SO3,该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故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错误; B.N2(g)+3 H2(g)⇌2NH3(g) △H<0,为提高氨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平衡正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错误; C.反应CO(g)+NO2(g)⇌CO2(g)+NO(g) △H<0,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达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颜色加深是因为压缩体积导致浓度增大,并非平衡移动,故C正确; D.加入硝酸银溶液,与HBr反应,生成溴化银沉淀,平衡正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0.把0.6mol气体X和0.4mol气体Y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3X(g)+Y(g) ⇌nZ(g)+3W(g),测得5min末W的浓度为0.1mol·L-1,又知以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mol·L-1·min-1,则n值是( ) A. 2 B. 3 C. 4 D. 6 【答案】B 【解析】 【详解】5min内W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v(W)==0.02mol•L-1•min-1,利用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Z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mol•L-1•min-1,则:v(Z):v(W)=0.02mol•L-1•min-1:0.02mol•L-1•min-1=n:3,所以n=3,故答案为B。 11.对于反应2A(g)+B(g) ⇌2C(g) △H<0,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反应2A(g)+B(g) ⇌2C(g) △H<0,则当温度由200℃升高为400℃时,平衡逆向移动,B的物质的量增加,导致B的物质的量分数也增大,故A正确; B.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与图象一致,但温度高时逆向移动,A的转化率减小,与图象不符,故B错误; C.在恒压条件下,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的物质的量分数应该减小,故C错误; D.在恒压条件下,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A的百分含量应该增大,而在恒温条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A的百分含量应该减小,均与图像不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2.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46g N2O4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B. 标准状况下,22.4L SO3中含有SO3分子数为NA C. 50mL 12mol·L-1盐酸与足量MnO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D. 用电解法精炼铜的反应中转移0.2NA个电子时,阳极溶解6.4g铜 【答案】A 【解析】 【详解】A.46g N2O4的物质的量为=0.5mol,含有的原子数为0.5mol×6×NA/mol=3 NA,故A正确; B.标况下SO3是固态,不能根据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22.4L SO3的物质的量,故B错误; C.二氧化锰只能与浓盐酸反应,和稀盐酸不反应,即HCl不能反应完全,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小于0.3NA个,故C错误; D.用电解法精炼铜时阳极为粗铜,溶解的是Cu和比Cu活泼的金属,则反应中转移0.2 NA个电子时,阳极溶解铜的质量会小于6.4g,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下列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大量共存的是( ) A. 加入铝粉能产生氢气的溶液:NH4+、HCO3-、K+、Br- B. c(KNO3)=1.0mol/L溶液中:H+、Fe2+、Cl-、SO42- C. 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Na+、Cl-、Cu2+、NO3- D. c(H+)=0.1mol/L溶液中:Cl-、Al3+、NH4+、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加入铝粉能产生氢气的溶液可能呈酸性或碱性,无论呈酸性还是碱性,HCO3-都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酸性条件下,Fe2+能被NO3-氧化,而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显碱性,而Cu2+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存在,故C错误; D.在c(H+)=0.1mol/L溶液中,离子组Cl-、Al3+、NH4+、Na+彼此间不发生离子反应,能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向NH4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H++OH-=H2O B. 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H2O2,紫色褪去:2MnO4-+ H2O2+6 H+=2Mn2++3O2↑+4H2O C. 用惰性电极电解MgBr2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Mg2++2e-=H2↑+Mg(OH)2↓ D. 向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如果离子方程式为H++OH-=H2O,溶液中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铵,溶液呈酸性,故A错误; B.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锰离子和氧气,但是转移电子不守恒,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O2+16H+=2Mn2++5O2↑+8H2O,故B错误; C.用惰性电极电解MgBr2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Mg2++2e-═H2↑+Mg(OH)2 ↓,故C正确; D.Fe2+的还原性大于Br-,则向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 Fe2++Cl2=2 Fe3++2Cl-,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相对应且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用铂丝试题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 火焰呈黄色 证明该溶液中存在Na+,不含K+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该溶液中一定存在SO42-或者Ag+ C 以铁为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并将阳极产生的气体通入淀粉-KI溶液 变蓝 验证电解饱和食盐水阳极有氯气生成 D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不能确定原溶液中含NH4+ 【答案】D 【解析】 【详解】A.焰色反应为元素的性质,没有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则由现象可知,一定含Na+,不能确定是否含K+,故A错误; B.白色沉淀为AgCl或硫酸钡,亚硫酸根离子能被硝酸氧化,则原溶液中可能含在SO32-,故B错误; C.用Fe为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阳极为活泼金属,Fe被氧化生成Fe2+,无氯气生成,故C错误; D.检验NH4+,需要向溶液中滴加浓NaOH溶液并加热,现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可能是生成的NH3•H2O的浓度比较低,无氨气逸出,则无法确定是否有NH4+,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下列除杂方案错误的是( )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除杂方法 A CO2(g) SO2(g) 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 洗气 B NH4Cl(aq) FeCl3(aq) NaOH溶液 过滤 C CH4(g) CO2(g) NaOH溶液、浓H2SO4 洗气 D FeCl2 (aq) CuCl2 (aq) 铁粉 过滤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硫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则洗气可除杂,故A正确; B.NH4Cl和FeCl3均与NaOH反应,应选氨水、过滤,故B错误; C.NaOH溶液能吸收CO2,浓硫酸干燥甲烷,则洗气可除去CH4中混有的CO2,故C正确; D.CuCl2溶液和过量Fe粉作用生成FeCl2溶液和Cu,过滤可除去Cu和过量Fe粉,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17.一种新型钠硫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池放电时,Na+向电极A极移动 B. 电池放电时,A极电极反应为2Na++xS+2e-= Na2Sx C. 电池充电时,B接负极 D. 电池充电时,每转移1mol电子将有1mol Na+被还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图片知,放电时,Na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A作负极、B作正极,负极反应式为2Na-2e-═2Na+、正极反应式为xS+2e-═Sx2- ,充电时A为阴极、B为阳极,阴极、阳极电极反应式与负极、正极反应式正好相反,放电时,电解质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详解】根据图片知,放电时,Na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A作负极、B作正极,负极反应式为2Na-2e-═2Na+、正极反应式为xS+2e-═Sx2-,充电时A为阴极、B为阳极,阴极、阳极电极反应式与负极、正极反应式正好相反,放电时,电解质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A.放电时,A为负极极、B为正极,Na+由A向B移动,故A错误; B.通过以上分析知,放电时,A为负极,反应式为2Na-2e-═2Na+;B为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xS+2e-═Sx2-,故B错误; C.放电时B极为正极,则充电时B极连接电源的正极,故C错误; D.电池充电时,阴极上Na++e-=Na,则每转移1mol电子将有1mol Na+被还原,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 △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针对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I研究的是t1时刻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图I研究的是加入合适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图II研究的是t1时刻通入氦气(保持恒容)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 图III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瞬间增大,但吸热方向即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多些,即改变条件瞬间v逆>v正,平衡逆向移动,而图中是v逆<v正,故A错误; B.加入合适催化剂能同等程度改变反应速率,且平衡不移动,故B错误; C.通入氦气(保持恒容),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图中t1 时刻不是通入氦气(保持恒容)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错误; 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反应速率加快,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减小,图中乙的时间少,则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9.在一定温度下,将等量的气体分别通入起始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Ⅰ和Ⅱ中,使其发生反应,t0时容器Ⅰ中达到化学平衡,X、Y、Z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2Y⇌2Z B. 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中Z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则Y为固体或液体 C. 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的体积V(Ⅰ)<V(Ⅱ),则容器Ⅱ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小于t0 D. 若达平衡后,对容器Ⅱ升高温度时,其体积增大,说明Z发生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X、Y、Z物质的量的变化图象分析,Z是反应物,X、Y是生成物,到平衡后,X生成1.8mol,Y生成1.2mol,Z反应1.8mol,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Z⇌3X+2Y,故A错误; B.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中Z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说明达到相同的平衡,不受压强的变化影响,所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应是不变的反应,所以X和Z为气体,而Y为固态或液态,故B正确;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Z⇌3X+2Y,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的体积V(Ⅰ)<V(Ⅱ),则容器Ⅱ达到平衡时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的过程,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大于t0,故C错误; D.若达平衡后,容器Ⅱ是恒压容器,升高温度时其体积增大,但不能说明平衡正向进行,Z发生的反应不一定为吸热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0.化学平衡状态Ⅰ、Ⅱ、III的相关数据如下表: 编号 化学方程式 平衡常数 温度 979K 1173K Ⅰ Fe(s)+CO2(g) ⇌ FeO(s)+ CO(g) K1 1.47 2.15 Ⅱ CO(g)+H2O(g) ⇌ CO2(g)+H2(g) K2 1.62 b Ⅲ Fe(s)+ H2O(g) ⇌ FeO(s) +H2(g) K3 a 1.68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Y>Z>W 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W>Z 【答案】C 【解析】 【分析】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若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则W原子其内层电子总数为10,最外层电子数为7,故W是Cl元素;由X、Y、Z、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知,Z为S元素;Y为O元素;X为N元素;根据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结合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进行判断。 【详解】X为N元素;Y为O元素;Z为S元素;W是Cl元素; A.X为N元素,其氢化物氨气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故A正确; B.Y为O元素;Y元素的两种同素异形体为氧气和臭氧,在常温下都是气体,故B正确; 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X>Y,Z>W;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所以W>X,所以阴离子半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Z>W>X>Y,故C错误;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非金属性W>Z,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Z,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5.Ⅰ.对于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SO2、O2,①单位时间内消耗2n mol SO2的同时生成2n mol SO3;②单位时间内消耗2n mol SO2的同时生成2n mol SO2;③用SO2、O2、SO3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为2:1:2的状态;④SO2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⑤c(SO2): c(O2): c(SO3)=2:1:2;⑥c(SO2) : c(SO3)的比值不再改变;⑦c(SO2): c(O2)的比值不再改变;⑧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⑨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⑩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1)以上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以上可判断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 ⇌2HI(g) △H<0,已达平衡: ①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1mlH2;②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1mlHe;③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充入1mlHe;④升高温度;⑤加入正催化剂 (1)改变条件,反应速率加快的是__________,其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的是________。 (2)改变条件,平衡正向移动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②④⑥⑦⑧⑩ (2). ②④⑥⑦⑨⑩ (3). ①④⑤ (4). ④⑤ (5). ① 【解析】 【详解】Ⅰ.(1)对于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SO2、O2: ①单位时间内消耗2n mol SO2的同时生成2n mol SO3,均体现正反应速率,无法确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①错误; ②单位时间内消耗2n mol SO2的同时生成2n mol SO2,此时用SO2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②正确; ③对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随着反应的进行,用SO2、O2、SO3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始终为2:1:2,则无法确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③错误; ④SO2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④正确; ⑤当反应进行到一段时间后,SO2、O2、SO3的浓度之比为2:1:2,此时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⑤错误; ⑥因起始时充入等物质的量的SO2、O2,则c(SO2) : c(SO3)的比值不再改变,此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⑥正确; ⑦因起始时充入等物质的量的SO2、O2,则c(SO2): c(O2)的比值不再改变,此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⑦正确; ⑧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变化,容器中气体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说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⑧正确; ⑨反应前后气体质量和体积始终不变,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⑨错误; ⑩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气体物质的量减小,则容器中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随时间而变化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⑩正确; 则以上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②④⑥⑦⑧⑩; (2)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 ①单位时间内消耗2n mol SO2的同时生成2n mol SO3,均体现正反应速率,无法确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①错误; ②单位时间内消耗2n mol SO2的同时生成2n mol SO2,此时用SO2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②正确; ③对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随着反应的进行,用SO2、O2、SO3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始终为2:1:2,则无法确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③错误; ④SO2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④正确; ⑤当反应进行到一段时间后,SO2、O2、SO3的浓度之比为2:1:2,此时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⑤错误; ⑥因起始时充入等物质的量的SO2、O2,则c(SO2) : c(SO3)的比值不再改变,此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⑥正确; ⑦因起始时充入等物质的量的SO2、O2,则c(SO2): c(O2)的比值不再改变,此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⑦正确; ⑧恒压条件下,虽然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变化,容器中气体压强始终不变,无法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⑧错误; ⑨反应前后气体质量始终不变,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说明容器的体积也一定,即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则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⑨正确; ⑩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气体物质的量减小,则容器中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随时间而变化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⑩正确; 则以上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②④⑥⑦⑨⑩; II.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 ⇌2HI(g) △H<0,已达平衡: ①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1mlH2,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但容器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 ②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1mlHe,不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不影响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也不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 ③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充入1mlHe,容器体积增大,降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减慢,但平衡不移动,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 ④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逆向移动,且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⑤加入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平衡不移动,但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则:(1)改变条件,反应速率加快是①④⑤,其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的是④⑤; (2)改变条件,平衡正向移动的是①。 26.合成氨技术的创立开辟了人工固氮的重要途径,其研究来自正确的理论指导,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和温度的关系如表: 温度(℃) 360 440 520 K值 0.036 0.010 0.0038 (1)①由上表数据可知该反应的△H_____0(填填“>”、“”或“<”)。 ②下列措施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是______(填序号)。 a.增大压强有利于合成氨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有利于快速生成氨 c.生产中需要升高温度至500℃左右 d.需要使用过量的N2,提高H2转化率 (2)0.2mol NH3溶于水后再与含有0.2mol H2SO4的稀溶液完全反应放热Q kJ,请你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 (3)原料气H2可通过反应CH4 (g) +H2O (g)CO (g) +3H2(g) 获取,已知该反应中,当初始混合气中的恒定时,温度、压强对平衡混合气CH4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 ①图中,两条曲线表示压强的关系是: P1__P2(填“>”、“=”或“<”)。 ②其它条件一定,升高温度,氢气的产率会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原料气H2还可通过反应CO (g) +H2O (g)CO2 (g) +H2(g) 获取。T℃时,向容积固定为5L的容器中充入1mol H2O (g) 和1mol CO,反应达平衡后,测得CO的浓度0.08 mol/L,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为_________。 【答案】(1). < (2). ad (3). NH3•H2O(aq)+H2SO4(aq)=NH4HSO4(aq)+H2O(l)△H=-5Q kJ•mol-1 (4). < (5). 增大 (6). (或2.25) 【解析】 【分析】(1)①依据图标数据分析,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减小,平衡逆向进行说明反应是放热反应;②勒夏特列原理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该反应必须是可逆反应,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来回答; (3)①依据图象变化分析,相同温度下,CH4(g)+H2O(g)⇌CO(g)+3H2(g),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压强越大,平衡逆向进行,甲烷平衡含量越高; ②压强一定,温度升高,甲烷平衡含量减小,平衡正向进行,依据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判断; (5)依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平衡浓度,结合平衡常数概念计算得到。 【详解】(1)①图表中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减小,说明平衡逆向进行,逆向是吸热反应,正向是放热反应,即此反应的△H<0; ②a.增大压强,合成氨反应向着气体的系数和减小的方向进行,有利于合成氨,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正确; b.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但是不会引起平衡的移动,不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错误; c.合成氨反应是放热的,升高温度,反应逆向移动,生产中需要升高温度至500°C左右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催化活性,不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c错误; d.使用过量N2,合成氨反应正向移动,可以提高H2转化率,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2)0.2mol氨气溶于水后再与含有0.2mol硫酸的溶液反应放热Q kJ,则1mol氨气溶于水后再与含有硫酸的溶液反应放热5Q kJ,即NH3•H2O(aq)+H2SO4(aq)=NH4HSO4(aq)+H2O(l) △H= -5Q kJ•mol-1; (3)①依据图象变化分析,相同温度下,CH4(g)+H2O(g)⇌CO(g)+3H2(g),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压强越大,平衡逆向进行,甲烷平衡含量越高,所以P2>P1; ②压强一定,温度升高,甲烷平衡含量减小,平衡正向进行,反应是吸热的,条件一定,升高温度,氢气的产率会增大; (4)①依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平衡浓度,℃时,向容积固定为5L的容器中充入1mol水蒸气和1mol CO,反应达平衡后,测得CO的浓度为0.08mol•L-1, CO(g)+H2O(g)⇌CO2(g)+H2(g) 起始量(mol/L) 0.2 0.2 0 0 变化量(mol/L) 0.12 0.12 0.12 0.12 平衡量(mol/L) 0.08 0.08 0.12 0.12 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2.25。 27.工业上以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FeTiO3),含有MgO、SiO2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金属钛和铁红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酸溶时,FeTiO3转化为Fe2+和TiO2+ (1)FeTiO3中Ti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价,铁红的用途为____________(任写一种)。 (2) “水解”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沉铁”中,生成的酸性气态产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该过程控制反应温度低于35℃,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eCO3转化为铁红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得的FeCO3可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则从溶液中获得绿矾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6)电解生产钛时用TiO2 和石墨做电极,电解质为熔融的CaO,则阴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 【答案】(1). +4 (2). 作红色油漆和涂料、冶铁等 (3). (4). (5). 防止碳酸氢铵分解 (6). (7).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8). TiO2+4e-=Ti+2O2- 【解析】 【分析】钛铁矿用硫酸溶液溶解,发生FeTiO3+2H2SO4═FeSO4+TiOSO4+2H2O、MgO+H2SO4═MgSO4+H2O,过滤分离出滤渣1为SiO2,滤液中含有TiOSO4、FeSO4及未反应的硫酸等,水解生成H2TiO3,煅烧后电解氧化物生成Ti;滤液2含有Fe2+、Mg2+,加碳酸氢铵溶液沉淀亚铁离子,生成碳酸亚铁煅烧生成氧化铁;滤液3含镁离子,滤液3可用于制备Mg(OH)2,Qc>Ksp时生成沉淀,以此来解答。 【详解】(1)FeTiO3中Ti元素的化合价为0-(+2)-(-2)×3=+4价。铁红的用途为制备红色颜料和油漆、冶炼铁等; (2)“水解”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或); (3)“沉铁”中,气态产物的电子式为;该过程需控制反应温度低于35℃,原因为防止NH4HCO3分解(或减少Fe2+的水解); (4)FeCO3转化为铁红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FeCO3溶于足量的稀硫酸得到FeSO4溶液,再将此溶液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即可获得绿矾晶体; (6)电解时,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Ti,电极方程式为TiO2+4e-=Ti+2O2-。 28.为了探究Cu(NO3)2 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Cu(NO3)2 的氧化性 将光亮的铁丝伸入Cu(NO3)2 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为检验溶液中Fe 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Cu2+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可选用的试剂KSCN 溶液、K3[Fe(CN)6]溶液、氯水。 请完成下表: 操作 反应或现象 结论 (1)取少量除尽 Cu2+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_溶液,振荡 现象____ 存在 Fe3+ (2)取少量除尽 Cu2+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K3[Fe(CN)6]溶液,振荡 离子方程式____ 存在 Fe2+ Ⅱ.Cu(NO3)2 的热稳定性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 中,用酒精喷灯对Cu(NO3)2 固体加强热,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C中收集到无色气体,经验证为O2。当反应结束以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红色。 (1)装置B 的作用是_______ 。 (2)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需要在A、B 间加入装置M,请在方框中画出M 装置。_________ (3)下图为Cu(NO3)2 样品高温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分数w%随温度变化的曲线)。Cu(NO3)2 加热到200℃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继续高温至1000℃生成_______(填化学式)固体。 。 【答案】(1). KSCN (2). 溶液变红 (3). 3Fe2++2[Fe(CN)6]2-= Fe3[Fe(CN)6]2↓ (4). 除去NO2 (5). (6). 2Cu(NO3)2=2CuO+4NO2↑+O2↑ (7). Cu2O 【解析】 【分析】Ⅰ.铁离子与硫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血红色溶液验证铁离子的存在;亚铁离子的检验是K3[Fe(CN)6]溶液和亚铁离子结合生成蓝色沉淀,据此进行解答; Ⅱ.(2)根据题意装置A中用酒精喷灯强热,产生红棕色气体为二氧化氮,在装置C中收集到无色气体,可知装置B中二氧化氮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3)为了防止C装置中的液体到吸入发生装置A,需要在A、B 间加入安全瓶,有缓冲作用; (4)根据M(Cu(NO3)2)×w%=固体产物的摩尔质量或倍数求出摩尔质量,然后求出分子式,据实验可知还有产物二氧化氮与氧气,然后书写方程式。 【详解】Ⅰ.取少量除尽Cu2+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振荡,若含有铁离子溶液会变血红色,验证亚铁取少量除尽Cu2+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K3[Fe(CN)6 ]溶液,K3[Fe(CN)6]和亚铁离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方程式为:2[Fe(CN)6]3-+3Fe2+═Fe3[Fe(CN)6]2↓; Ⅱ.(2)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NO2; (3)安全瓶中导气管略露出胶塞,如图:,可以防止C装置中的液体到吸入发生装置A; (4)Cu(NO3)2加热到200℃时,M(Cu(NO3)2)×w%=188g/mol×42.6%=80g/mol,恰好是CuO的摩尔质量,据实验可知还有产物二氧化氮与氧气,方程式为:;继续高温至1000℃时,M(Cu(NO3)2)×w%=188g/mol×38.3%=72g/mol,恰好是固体Cu2O的摩尔质量的一半,故产物为固体Cu2O。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