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 生物3月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细胞的所有元素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 B. 各种元素在细胞中的含量和重要性有所不同 C. 动物与植物细胞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与含量均大致相同 D. 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 【答案】C 【解析】 组成细胞的所有元素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正确;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不管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到重要作用,不同元素所起的作用不同,B正确;动物与植物细胞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大致相同,含量差异很大,C错误;碳是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所以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细胞元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原因;识记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种类、含量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将下列有关内容依次填入图各框中,其中包含关系正确的选项是( ) 框号 选项 ① ② ③ ④ ⑤ A 生物 大分子 蛋白质 核酸 脱氧核糖 核苷酸 核糖 核苷酸 B 脂质 脂肪 胆固醇 性激素 磷脂 C 单糖 五碳糖 六碳糖 葡萄糖 麦芽糖 D 无机物 无机盐 水 自由水 结合水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脂质的种类与作用:脂肪:储能、维持体温;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糖类包括: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植物)、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动物)。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详解】A、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核苷酸为其基本单位,A错误; B、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类,固醇类包括维生素D、性激素和胆固醇,B错误; C、麦芽糖属于二糖,不是单糖,C错误; D、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水的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D正确。 故选D。 3.冬小麦要经过严寒的冬季,在春季抽蘖生长。小麦细胞中的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在冬季到春季的变化是( ) A. 升高 B. 下降 C. 不变 D. 波动不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结合水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在寒冷环境中,体内结合水的含量相对增多,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以适应不良的环境,自由水参与代谢,因此当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相对上升。 【详解】小麦在其生长期由冬季到春季,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加快新陈代谢强度增强,部分结合水转变成自由水,使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降低。 故选B。 【点睛】要求学生能用掌握 的知识解决分析实际生产问题。 4.马拉松赛跑进入最后阶段,发现少数运动员下肢肌肉抽搐,这是由于随着大量出汗而向体外排出了过量的 A. 水 B. 钙盐 C. 钠盐 D. 尿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血液中钙离子的浓度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因此拉松长跑运动员在进入冲刺阶段时,发现少数运动员下肢肌肉发生抽搐,这是由于随着大量排汗而向外排出了过量的钙盐所致,B正确。 故选B。 5.人体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是 A. 葡萄糖 B. 乳糖 C. 糖元 D. 淀粉 【答案】C 【解析】 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不是储能物质,A错误;乳糖是动物乳汁中的二糖,不是动物细胞中的重要储能物质,B错误;糖原是动物中的多糖,其单体是葡萄糖,是动物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C正确;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D错误。 6.下列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结构多样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多样 B.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 C. 蛋白质在高温下的变性失活是由于肽键断裂引起的 D. 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蛋白质结构多样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多样,A项正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B项正确;高温可以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进而导致蛋白质变性失活,C项错误;有些结构不同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功能,如血红蛋白和载体蛋白都有运输功能,但是它们的结构不同,D项正确。 7. 胶原蛋白分子具有3条肽链,每条肽链有1050个氨基酸。该分子中肽键的数目为 A. 1047个 B. 3150个 C. 3147个 D. 3153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胶原蛋白分子的每条肽链含1050个氨基酸,且由3条肽链组成,所以该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数=3×1050-3=3147个。 故选C。 8.可以与动物细胞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掉吞噬泡内物质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 B. 溶酶体 C. 高尔基体 D. 内质网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3、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4、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详解】A、线粒体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A错误; B、溶酶体可以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吞噬泡内物质,B正确; C、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C错误; D、内质网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器中其他主要器官的功能,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9.在电子显微镜下,蓝藻和水绵细胞中都能观察到的结构是( ) A. 核糖体和叶绿体 B.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 细胞壁和拟核 D. 核糖体和细胞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亚显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极限约为0.2微米,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的厚度,核糖体、微体、微管和微丝的直径等均小于0.2微米,因而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这些细胞结构,要观察细胞中的各种亚显微结构,必须用分辨力更高的电子显微镜。能够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成为显微结构,包括: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染色体等。 2、蓝藻是原核生物,水绵是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蓝藻是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A错误; B、蓝藻是原核细胞,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错误; C、水绵细胞是真核细胞,没有拟核,C错误; D、蓝藻是原核细胞和水绵是真核细胞,二者都有核糖体和细胞膜,并且这两种细胞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都能观察到,D正确。 故选D。 10.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线粒体、中心体和核糖体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B. 叶绿体是唯一含有色素的细胞器 C. 细胞内外溶液的渗透压变化会影响动物细胞的形态 D. 核糖体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参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末期细胞壁的形成); 2、参与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间期蛋白质的合成)、高尔基体(未期细胞壁的形成)、中心体(形成纺锤体); 3、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详解】A、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A错误; B、叶绿体中含有色素,液泡中也可以含有色素,B错误; C、细胞内外溶液的渗透压变化会影响动物细胞的形态,C正确; D、核糖体主要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没有磷脂,D错误。 故选C。 11.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核膜为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分生区细胞的细胞核周期性的解体和重建 C. DNA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核膜为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 B、分生区细胞会发生有丝分裂,细胞核能周期性的解体和重建,B正确; C、核孔是蛋白质和RNA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核孔也具有选择性,如DNA 不能通过核孔,C错误; D、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C。 12.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具有全透性 B. 细胞膜具有识别功能 C. 细胞膜有一定的流动性 D. 细胞膜的结构两侧不对称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详解】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某些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膜,某些物质不能过,不是全透性膜,A错误; B、细胞膜的外侧有糖蛋白,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B正确; C、由于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 D、细胞膜的两侧结构是不对称的,如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外侧,细胞膜内侧没有,D正确。 故选A。 13.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观察植物的结构,得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结构。之后,施旺将这一结论推广到动物细胞,并提出“细胞是生命的最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由此创立了细胞学说。再之后,魏尔肖提出“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已经存在的细胞”理论,从而完善了细胞学说。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是通过观察和分离细胞结构后创立的 B. 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创立并完善的 C. 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D. 细胞学说使动物和植物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内容和发展,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学说的内容,明确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具有统一性,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细胞学说是通过观察细胞后创立的,没有分离细胞结构,A错误. 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创立,经后人完善的,B错误. 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进入到细胞水平,C错误. 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细胞学说使动物和植物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D正确. 【点睛】细胞学说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4.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无色针状晶体,可用有机溶剂(乙醚)进行提取。它的抗疟机理主要在于其活化产生的自由基可与抗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 B. 青蒿素可以破坏疟原虫细胞的完整性 C. 青蒿素可破坏疟原虫的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 D. 青蒿素的抗疟机理不会破坏线粒体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疟原虫含有线粒体,是真核需氧生物;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基本支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根据题干中,可用有机溶剂(乙醚)提取青蒿素,可知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A正确; B、根据题干中“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可知,青蒿素可以裂解疟原虫,破坏疟原虫细胞的完整性,B正确; C、根据题干中“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可知青蒿素可破坏疟原虫的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等,C正确; D、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线粒体具有膜结构,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位于线粒体内膜,因此青蒿素的抗疟机理会破坏线粒体的功能,D错误。 故选D。 15.科学家研究了植物细胞膜对不同化学物质的通透性,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分子式:乙基脲:C3H8N2O;丙基醇:C4H10O;二乙基脲:C5H12N2O;尿素:CO(NH2)2)。据此不能得到的推论是( ) A. 脂溶性越强物质越容易通过细胞膜,而水分子例外 B. 据图分析,可推测细胞膜的成分与脂质近似 C. 物质过膜速率与其分子量大小成反比 D. 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着协助水分子通过的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 【详解】A、曲线中看出,脂溶性物质的运输速率与横轴的脂溶性呈正比,即脂溶性越强的物质越容易通过细胞膜,而水分子例外,A正确; B、据图分析,脂溶性物质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可推测细胞膜的成分与脂质近似,B正确; C、曲线中看出,物质过膜速率并不是与其分子量大小呈反比关系,有些分子量较大,通过率也较高,C错误; D、曲线中看出,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较强,由此可以推测,细胞膜上可能存在着协助水分子通过的物质,D正确。 故选C。 16.若对离体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钙离子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钾离子和葡萄糖的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 A. 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 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C. 抑制钙离子载体的活动 D. 抑制了ATP的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Na+、K+和Ca2+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详解】由于对Ca2+、K+、C6H12O6的吸收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消耗能量,对K+、C6H12O6的吸收不受影响,说明毒素并没有抑制呼吸酶的活性,细胞膜的结构也没有改变;Ca2+的吸收量明显减少说明不是改变的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而是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故选C。 【定位】物质运输的方式与条件 17.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需的活化能 B. 酶既能作为催化剂,也可以是其他酶促反应的底物 C. 酶具有催化活性并且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 D. 酶在催化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会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的特点:高效性、专一性、作用途径温和;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但是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因此酶可以是其他酶促反应的底物,B正确; 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中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而RNA不能,C错误; D、酶是生物催化剂,其在催化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性质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18.能够促使淀粉酶水解的酶是 ( ) A. 蛋白酶 B. 脂肪酶 C. 麦芽糖酶 D. 淀粉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具有专一性,由于淀粉酶的化学本质属于蛋白质,所以只能由蛋白酶催化其水解。 【详解】蛋白酶能够促使蛋白质水解,而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故A项符合题意;脂肪酶只能促使脂肪水解,故B项不符合题意;麦芽糖酶只能促使麦芽糖水解,故C项不符合题意;淀粉酶只能促使淀粉水解,故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关键:一是酶的专一性;二是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19. 一份淀粉酶能使一百万份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而对麦芽糖的水解却不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 A. 高效性和专一性 B. 高效性和多样性 C. 专一性和多样性 D. 稳定性和高效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作用条件比较温和。高效性是指酶的用量很少,但效果很明显;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一份淀粉酶能使一百万份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说明酶的催化效率高,即酶具有高效性;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而对麦芽糖的水解却不起作用。 故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酶的特性,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0.常温常压下,要使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放出大量的氧气,应投入 A. 新鲜猪肝 B. 煮熟猪肝 C. 铁钉 D. 生锈铁钉 【答案】A 【解析】 【分析】 新鲜肝脏中有较多过氧化氢酶。经计算,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和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25万倍。 【详解】A、新鲜的猪肝内含有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释放大量氧气,A正确; B、煮熟的猪肝,高温使过氧化氢酶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失去催化作用,B错误; C、铁钉所含Fe3+并不多,不具备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功能,C错误; D、生锈铁钉是无机催化剂,不具有高效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是考查酶的作用特点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失去活性,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 21.实验研究表明,向经过连续收缩发生疲劳的离体肌肉上滴加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向同一条肌肉上滴加ATP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肌肉能发生明显收缩。这表明 A. 葡萄糖是能源物质 B. 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C. 葡萄糖是直接能源物质 D. ATP不是能源物质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向经过连续收缩发生疲劳的离体肌肉上滴葡萄糖溶液,刺激肌肉不收缩”说明葡萄糖不能直接提供能量;“向同一条肌肉上滴ATP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肌肉能发生明显收缩”说明ATP是直接能量物质,故选B。 2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TP中的A代表腺苷 B. ATP分子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C.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不全用于形成ATP D. 叶绿体中既能合成ATP又能分解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中的A代表腺苷,A正确; B、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B错误; C、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少部分用于形成ATP,C正确; D、叶绿体中光反应合成ATP,暗反应分解ATP,D正确。 故选B。 23.图分别为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a表示线粒体,[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有折叠的膜上 B. 图b表示叶绿体,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的膜上有色素的分布 C. 两图所示意的结构与ATP形成有关的酶都在内膜和基质中 D. 两图代表的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并可共存于一个细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a为线粒体,图b为叶绿体,NAD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故A正确;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故B正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中,也能生成ATP,故C错误;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叶肉细胞中可以同时存在这两种细胞器,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 下列关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有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B. 都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 都有能量的转移和ATP的生成 D. 都有H2O和CO2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但是前者需要氧和线粒体的参与,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后者多。 【详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相同点:都有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都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都有能量的转移和ATP的生成,无氧呼吸不一定产生二氧化碳,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25. 下列哪项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共同产物 A. CO2和H2O B. ATP和[H] C. 丙酮酸 D. 淀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光能 ATP (2)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C52C3 b.CO2的还原:2C3(CH2O)+C5 2.呼吸作用的过程: (1)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C3H4O3+4[H]+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②2C3H4O3+6H2O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③24[H]+6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C3H4O3+4[H]+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②2C3H4O3 +4[H] 2C2H5OH+2CO2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或2C3H4O3+4[H] 2C3H4O3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详解】A、光合作用是CO2和H2O的消耗,有氧呼吸是CO2和H2O的产生,A错误; B、光合作用光反应有ATP和[H]的生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也均有ATP和[H]的生成,B正确; C、只有细胞呼吸才有丙酮酸的产生,C错误; D、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不产生,D错误。 故选B。 26.绿色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然后让绿色植物的叶片部分曝光,部分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酒精将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以CO2为原料生产淀粉 B. 实验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C. 绿色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原有的淀粉 D. 该实验设置了对照实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该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2、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详解】A、该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不能证明原料是CO2,A错误; B、通过对照该实验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绿色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原有的淀粉,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C正确; D、该实验设置了对照实验,实验组为遮光部分,对照组为曝光部分,D正确。 故选A。 27.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提取色素研磨时加入少许CaCO3,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B. 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 C. 利用层析法可分离4种光合色素 D. 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实验原理: ④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色素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将叶绿体中不同的色素分离开来。 2、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用来制造有机物,绿色光几乎不吸收,所以绿叶反射绿色光,所以叶子在人眼看来是绿色的。 【详解】A、加入少许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分子不稳定,很容易被破坏,A正确; B、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只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B正确; C、可用纸层析法对光合色素进行分离,最终出现4条色素带,说明含有4种光合色素,C正确; D、植物主要的吸收峰在蓝紫光区和红光区,绿光吸收最少,反射多,所以叶片呈现绿色,D错误。 故选D。 28.1937年,植物生理学家希尔将叶绿体分离后置于试管中,加入1%的DCPIP(DCPIP是一种可以接受氢的化合物,被氧化时是蓝色,被还原时是无色的)后,将试管置于光下,发现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并放出氧气,以上实验证明了( ) A.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 B. 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产生还原剂和O2 C.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发生的场所 D. 光合作用的暗(碳)反应发生的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据题干DCPIP是一种可以接受氢的化合物,被氧化时是蓝色,被还原时是无色的,故可用于检测还原态氢的形成。 【详解】A、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来源需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本实验无法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来源,A错误; B、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说明产物中有还原态氢,并放出氧气,故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产生还原剂和O2,B正确; C、本实验不能判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场所,C错误; D、本实验不能判断光合作用的暗(碳)反应的场所,D错误。 故选B。 29.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其叶绿体内不可能立即发生的现象是 A. O2的产生停止 B. CO2的固定加快 C. ATP/ADP比值下降 D. C3含量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 4[H]+O2 b.ATP的生成:ADP+Pi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 【详解】A、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即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O 2的产生停止,A正确; B、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即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还原氢和ATP的合成受阻,导致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受阻,进而导致CO 2的固定应减慢,B错误; C、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即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还原氢和ATP的合成受阻,ATP 的含量减小, 比值下降,C正确; D、光反应为暗反应供[H]、ATP去还原C 3,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导致C 3化合物的还原减弱,则C 3化合物消耗减少,C 3化合物剩余的相对增多,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考生在分析时明确罩上黑布后光反应将立即停止,然后根据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判断ATP和NADPH的含量变化,进而确定对二氧化碳固定的影响。 30.下图表示夏季晴天,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植物在6:00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曲线BC段和DE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相同 C. 该植物天中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E点对应的19点 D. 环境中CO2浓度下降导致12:00时出现光合作用强度“低谷”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在A点和E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A点~E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E时之后,光合速率逐渐降低至消失。曲线BC段的变化是由于气温高,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而关闭气孔,导致植物吸收的CO2减少;DE段的变化是由于光照强度减弱引起的。 【详解】A、A点前,植物就进行光合作用了,只是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A错误; B、图示植物曲线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DE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H]和ATP的速率减慢,这两段下降的原因不相同,B错误; C、在19时后,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开始小于细胞呼吸,有机物的积累最多的时刻应为19:00时,C正确; D、植物曲线的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导致叶内CO2浓度降低,所以植物出现光合作用强度“低谷”原因可能是植物的气孔可能无法关闭,D错误。 故选C。 31.下列有关细胞体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与原核细胞相比,真核细胞体积一般较大 B. 细胞体积越小,其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 C. 生物体体积越大,其细胞体积也越大 D. 细胞体积小,利于提高物质交换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中细胞核所控制的范围有限,所以一般细胞生长到一定体积就会分裂; (2)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叫做相对表面积,细胞越小该比值越大,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速率越快,有利于细胞的生长。 【详解】A、与原核细胞相比,真核细胞体积一般较大,正确; B、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叫做相对表面积,细胞体积越小,其表面积与体积比值越大,正确; C、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生物个体大小没有直接关系,错误; D、细胞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就大, 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速率越快,有利于细胞的生长,正确。 故选C。 32.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 B.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分裂完成时为止 C. 细胞分裂期较分裂间期时间更长 D. 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概念及特点 概念 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特点分析 前提条件 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 起止点 起点: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止点:到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 两个阶段 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详解】A、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A错误; B、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B错误; C、细胞分裂间期较分裂期时间更长,C错误; D、DNA复制方式在分裂间期,因此加入DNA合成抑制剂,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D正确。 故选D。 33. 下列细胞中,具有细胞周期的是 A. 精细胞 B. 干细胞 C. 洋葱表皮细胞 D. 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分裂完成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细胞周期概念地理解。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精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均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不再进行分裂,不再具有细胞周期,干细胞可连续分裂,具有细胞周期,选B。 34.组成染色体和染色质的主要物质是( ) A. 蛋白质和DNA B. DNA和RNA C. 蛋白质和RNA D. DNA和脂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质是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是极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被包围在新形成的细胞核里,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详解】由分析可知,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A正确。 故选A。 35.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 A. 核膜、核仁消失 B. 形成纺锤体 C. 中心体周围发出星射线 D. 染色质(体)的行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高等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末期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都有核膜、核仁的消失,A错误; 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都能形成纺锤体,B错误;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C正确; D、动植物细胞染色质(体)的行为是相同的,D错误。 故选C。 36.下列仅属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特征的是 A. 分裂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 分裂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C. 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 D. 分裂末期,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植物有丝分裂 动物有丝分裂 相同点 ①分裂过程基本相同; ②染色体的行为、形态、数目的变化规律相同; ③分裂间期都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 ④分裂期实现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⑤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都需要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不 同 点 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 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 细胞分裂方式不同 由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详解】A、动植物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A错误; B、动植物细胞分裂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B错误; C、动植物细胞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C错误; D、动植物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细胞膜内陷最终缢裂成两个子细胞,而植物细胞是中央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最终将细胞一分为二,D正确。 故选D。 37.下图为某种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 A. 图中有两组中心粒,其中一组合成于分裂间期 B. 结构1和2的形成是染色质(体)复制的结果 C. 这种动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质(体)数目为4条 D. 图中有DNA分子8条、染色单体8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该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分裂图,其中1和2在未分离之前属于姐妹染色单体,是染色体复制的结果。 【详解】A、图中有两组中心粒,其中一组是在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而来,A正确; B、结构1和2在未分离之前属于姐妹染色单体,是染色体复制的结果,B正确; C、该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是体细胞的2倍,故该动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质(体)数目为4条,C正确; D、图中有DNA分子8条、染色单体0条,D错误。 故选D。 38.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A. 细胞具有各项生理功能 B. 已分化的细胞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 C. 已分化的细胞全部能再进一步分化 D. 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详解】A、由于细胞分化,每种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A错误; B、已经分化的细胞一般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具有持久性,B错误; C、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一步分化,C错误; D、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D正确; 故选D。 39.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现象是( ) A. 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 小麦花粉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植株 C. 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D. 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成个体的潜能。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不能体现全能性。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详解】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但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小麦花粉是生殖细胞,不是体细胞,B错误; C、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是细胞分化形成的,但该过程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分化,该过程也体现了体细胞(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40.下列生命过程中,没有发生细胞分化的是 A. 种子萌发长成植株 B. 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元数量减少 C. 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血细胞 D. 皮肤破损后伤口的愈合 【答案】B 【解析】 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过程中发生了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A正确;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元数量减少是细胞凋亡过程,没有涉及到细胞分化,B错误;造血干细胞通过细胞分化形成多种血细胞,C正确;皮肤破损后伤口的愈合有细胞的分裂过程,也有细胞分化过程,D正确。 41.下面甲图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乙图示有丝分裂过程染色质(体)的几种形态,有关叙述不准确的是( ) A. 乙图从B→A的变化过程发生在甲图中的ab段 B. 甲图中bc段染色质(体)的形态是乙图中的D C. 甲图中bc段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为1:2:2 D. 乙图中B→A→D→C→B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质(体)的形态变化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ab段表示间期完成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cd表示着丝点断裂,de段代表有丝分裂后末期;分析乙图,B表示染色质,A表示染色质复制后形成姐妹染色单体,C表示后期染色体,D表示前中期染色体,据此答题。 【详解】A、乙图从B→A表示染色质复制过程,对应甲图中的ab段,A正确; B、甲图中bc段代表有丝分裂前中期,染色质(体)的形态对应乙图中的A→D,B错误; C、甲图中bc段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为1:2:2,C正确; D、乙图中B→A→D→C→B可表示一个细胞周期的染色质(体)的形态变化过程,D正确。 故选B。 42.下图为儿童早期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形态和数量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使神经细胞的数量减少 B. 幼年儿童体内没有细胞死亡的发生 C. 神经细胞的突起增多是细胞生长的结果 D. 神经细胞形态和数量变化使其功能更加完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细胞分化不会改变细胞的数量,A错误; B、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因此幼年儿童体内有细胞凋亡的发生,B错误; C、神经细胞的突起增多属于细胞形态改变,这是细胞分化的结果,C错误; D、神经细胞形态和数量变化使其功能更加完善,D正确。 故选D。 43.某研究小组获得了水稻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下至上).则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A. 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B. 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C. 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D. 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离色素利用纸层析法,原理是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液度高的扩散速度快,结果从上而下分别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 2、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详解】1、叶绿体色素有四种,经纸层析法得到的色素带从上至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2、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而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将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叶片,进行红光照射测定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而色素带缺叶黄素这个条带,自下而上位于第3条。 故选C。 44.细菌紫膜质是一种膜蛋白,ATP合成酶能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科学家分别将细菌紫膜质和ATP合成酶重组到脂质体(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人工膜)上,在光照条件下,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图中H+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 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C. 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也具有运输作用 D. 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对ATP的合成无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甲分析,H+跨膜运输需要细菌紫膜质(一种膜蛋白)的协助,且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方式,A正确; B、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而是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B正确; C、根据图丙分析,ATP合成酶能够催化ATP的合成,且能够H+将运出细胞,C正确; D、图丙中H+是顺浓度梯度运出细胞的,因此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会影响ATP的合成,D错误。 故选D。 45.下图表示苹果果实在一段时间内,随着环境中O2浓度的提高,其吸收O2量和释放CO2量的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O2浓度为a时,果实的无氧呼吸水平最低 B. O2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相等 C. O2浓度为a时,果实有机物消耗最少,利于储存 D. O2浓度为a时,若cd=c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与无氧呼吸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当氧气浓度为0时,苹果只进行无氧呼吸;当氧气浓度为a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当氧气浓度为b时,苹果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AB、O2浓度为b时,吸收O2量和释放CO2量相等,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无氧呼吸最低,A项、B项错误; C、O2浓度为a时,果实有机物消耗最少,利于储存,C项正确; D、O2浓度为a时,cd=ca,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 量相等,根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反应式,此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3,D项错误。 故选C。 46. 所有自养型生物一定含有的细胞器是( ) A. 叶绿体 B. 中心体 C. 核糖体 D. 高尔基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养生物,也称为生产者,主要包括绿色植物和许多微生物,它们可以利用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以及土壤中的无机盐等,通过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详解】A、含有叶绿体的生物属于自养型生物,但自养型生物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光合细菌,A错误; B、自养型生物不一定含有中心体,如高等植物,B错误; C、所有细胞都含有核糖体,因此自养型生物一定含有核糖体,C正确; D、自养型生物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硝化细菌,D错误。 故选C。 47.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10倍物镜更换为40倍物镜 B. 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C. 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D. 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到胞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较小,乙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较大,丙未发生质壁分离或质壁分离已复原。 【详解】A、题图显示:乙的放大倍数与甲相同,所以由观察甲到观察乙不必更换目镜和物镜,A项错误; B、在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由甲到乙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由乙到丙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B项正确; C、甲细胞失水较少,乙细胞失水较多,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高,C项错误;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此时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的少于从胞外扩散到胞内,D项错误。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失水和吸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8.下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倍光镜下可看到图中①~④所示的结构 B. 结构③可能参与该细胞细胞壁的形成 C. 葡萄糖在结构①中分解成CO2和水 D. 结构①②③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线粒体、②中心体、③高尔基体、④核糖体。图中看出,该细胞具有细胞核,由此确定该细胞属于真核细胞;又由于细胞中含有中心体,可能属于动物细胞或者是低等的植物细胞。 【详解】A、图示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因此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A错误; B、据上分析可知该细胞可能是低等的植物细胞,结构③高尔基体可能参与该细胞细胞壁的形成,B正确; C、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再在线粒体中分解成CO2和水,C错误; D、结构②是中心体,没有膜结构,不具有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B。 49.将番茄和水稻幼苗分别放在含Ca2+、Mg2+和SiO44-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培养液中相应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种类的植物和不同种类的培养液 B. 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 C. 水稻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升高,是水稻根细胞将离子主动运出细胞的结果 D. 番茄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降低,可能是因为番茄根吸收离子比吸收水的速度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由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而对水是无选择性吸收,所以植物体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种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 2、水稻吸收的SiO44-多,对Ca2+、Mg2+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Ca2+和Mg2+较多,对Si O44- 吸收量少.这体现了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植物和不同种类的离子,A正确; B、水稻细胞膜上不同离子载体数量不同,同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B正确; C、据图分析,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Mg2+多,造成培养液中Ca2+、Mg2+浓度上升,C错误; D、番茄培养液中的Ca2+和Mg2+浓度降低,可能是因为番茄根吸收离子比吸收水的速度快,D正确。 故选C。 50.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水分子的结构特点使得许多物质易溶于其中 C. 无机盐对于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 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强度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参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2、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化合物的组成成分,许多无机盐维持细胞核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些无机盐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 【详解】A、细胞内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A错误; B、自由水是良好溶剂,使得许多物质易溶于其中,B错误; C、有些无机盐对于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如碳酸氢钠和碳酸,C正确; D、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越小,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强度越强,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51.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子的质量。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有学者研究了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变化,欲为科学调控小麦种子萌发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方法和步骤:将新鲜的、经过筛选的小麦种子放入培养箱中,小麦种子吸水4小时后开始前芽,至44小时,进入幼苗生长阶段。各种糖含量的测定在小麦种子吸水4小时后开始,之后,每隔4小时测定一次,持续到44小时为止。测定结果:见下图。 请回答: (1)植物体内的糖类按照是否能够水解及水解产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2)检测还原性糖可用__________试剂,此试剂与还原糖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图检测结果分析: ①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量_____________;发生这一变化与种子萌发12小时后___________增强,使____________消耗迅速增加密切相关。 ②种子萌发20小时后,蔗糖含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单糖、二糖、多糖 (2). 本尼迪特(斐林) (3). 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4). 逐渐增加 (5). (细胞)呼吸作用 (6). 淀粉(总糖) (7). 蔗糖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蔗糖分解生成还原糖)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量逐渐增加,淀粉含量下降,种子萌发20小时后,蔗糖含量有所下降,可见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转变为了还原糖、蔗糖分解生成还原糖,据此答题。 【详解】(1)植物体内的糖类按照是否能够水解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其中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 (2)本尼迪特(斐林)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可以用本尼迪特(斐林)检测还原糖。 (3)根据上图检测结果分析: ①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量逐渐增加;发生这一变化与种子萌发12小时后(细胞)呼吸增强,使淀粉(总糖)消耗迅速增加密切相关。 ②种子萌发20小时后,蔗糖含量下降的原因是:蔗糖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蔗糖分解生成还原糖) 【点睛】本题考查了糖的分类和分布,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种子萌发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52.下图1为细胞合成与分泌淀粉酶的过程示意图,图2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细胞结构或物质。 请回答问题: (1)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控制该酶合成的遗传物质存在于 [4] _________中。 (2)图1中,淀粉酶先在核糖体合成,再经[2] _________运输到[1] _________加工,最后由小泡运到细胞膜外,整个过程均需[3] _________提供能量。 (3)图2中,与细胞相互识别有关的是图中 [5] _______,帮助某些离子进入细胞的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 【答案】 (1). 蛋白质 (2). 细胞核 (3). 内质网 (4). 高尔基体 (5). 线粒体 (6). 糖蛋白 (7). 6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1表示高尔基体,2表示内质网,3表示线粒体,4表示细胞核。图2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5表示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6表示通道蛋白。 【详解】(1)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其是由4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控制合成的。 (2)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先在核糖体合成,然后先后经过2内质网和1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且整个过程需要3线粒体提供能量。 (3)图2中5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6是通道蛋白,可以帮助某些离子进入细胞。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分泌蛋白的形成与分泌过程、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点,准确判断图1和图2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53.下图为植物体内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生理过程图解,请据图作答。 (1)植物细胞吸收和转换光能的①分布在____________上,以新鲜绿叶为原料提取①时,使用的溶剂一般是____________ (2)在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中,能量首先转移到____________中,最终储存到___________中。 (3)④被彻底氧化分解的最终代谢产物是____________。若⑧是ADP,⑨是Pi,请写出⑦的分子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无水乙醇 (3). ATP (4). [④]糖类 (5). CO2和H2O (6). A-P~P~P 【解析】 【分析】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提取的方法是纸层析法。 2、分析图形:①是色素、②是ATP、③是ADP+Pi、④是糖类等有机物、⑤是二氧化碳和水、⑥是热能、⑦是ATP、⑧⑨是ADP和Pi。 【详解】(1)植物的光合色素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提取色素时,由于色素是有机物,能够溶于有机溶剂中,所以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中。 (2)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后,能量首先储存到[②]ATP中,最终储存到[④]糖类中。 (3)使④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并释放大量能量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其最终代谢产物是CO2和H2O。若⑧是ADP,⑨是Pi,则⑦是ATP,其分子结构简式为A-P~P~P。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及两者的联系。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54.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钾营养条件对小麦光合“午休”现象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小麦幼苗均分为四组,各组用不同浓度钾素处理,得到下表所示结果。 组别 钾素处理 K2O(kg●hm-2) 植株钾含量 mg(K2O)●株-1 叶片钾含量 mg(K2O)●叶-1 T0 0 7.07 3.01 T1 85.5 16.82 10.18 T2 165 41.23 26.30 T3 330 52.60 30.41 (1)土壤中的钾离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被吸收进入小麦根部细胞,并运输至植物体各部分。据表可知,________组处理条件下,小麦吸收钾效率最高。 (2)科研人员测定了T0~T3组小麦旗叶(位于麦穗下的第一片叶子,能显著影响小麦的产量)在一天中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气孔张开的程度)变化,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①图1中数据显示,T0~T3组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均出现“午休”现象(在午时13:00左右出现一个相对低值),这是由于13:00时温度较高,叶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胞间CO2浓度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因而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的暗(碳)反应减慢,造成光合产量损失。 ②据图1、2分析,适量施钾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净光合速率,从而降低因光合“午休”造成的产量损失。这是由于适量施钾,提高植株叶片的钾含量,使保卫细胞从周围表皮细胞中吸收钾离子,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变气孔开放程度。考虑到经济效益,田间应施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0/T1/T2/T3)水平的钾素肥料以提高小麦产量。 【答案】 (1). 主动运输 (2). T2 (3). 蒸腾作用强,部分气孔关闭 (4). 叶绿体基质 (5). 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 (6). 升高 (7). T2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探究不同钾营养条件对小麦光合“午休”现象的影响,自变量是钾素的浓度,因变量是植物钾和叶片钾的含量。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T2组处理条件下,小麦吸收钾的比例最高,据此答题。 【详解】(1)土壤中的钾离子以主动运输方式被吸收进入小麦根部细胞,并运输至植物体各部分;据表可知,T2组处理条件下,小麦吸收钾效率最高。 (2)①图1数据显示,T0~T3组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在午时13:00 左右均出现一个相对低值,图2数据显示,T0~T3组旗叶的气孔导度在午时13:00左右也均出现一个相对低值,由此可推知各组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均出现“午休“现象,是由于13:00时温度较高,叶片的蒸腾作用强,部分气孔关闭,胞间CO2浓度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因而使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减慢,造成光合产量损失。 ②据图1、2分析,适量施钾增大了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提高净光合速率,从而降低因光合“午休”造成的产量损失;适量施钾,提高植株叶片的钾含量,使保卫细胞从周围表皮细胞中吸收钾离子,细胞液浓度升高,改变气孔开放程度;T3和T2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基本相当,所以考虑到经济效益,田间应施加T2水平的钾素肥料以提高小麦产量并且节省了生产成本。 【点睛】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了不同钾营养条件对小麦光合“午休“现象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正确识图,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再结合题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55.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可通过大气颗粒物、直接接触等途径对生物造成严重危害,比如影响酶活性。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3种重金属离子对a-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重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是__________。 (2)已知α-淀粉酶是一种Ca2+依赖性的酶,其与Ca2+结合后活性增强。为了进一步研究重金属对该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科学家又向含有0.05mmol/LCa2+的酶液(α-淀粉酶提前做了脱钙处理)中分別加入_______溶液,一段时间之后,检测酶中结合的Ca2+含量。结果显示:加入各重金属离子后,α-淀粉酶中Ca2+含量都几乎接近于0,说明重金属离子能够________________,从而改变酶的______________,以此抑制其活性。 【答案】 (1). 重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 (2). 在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对α-淀粉酶活性起促进作用,在重金属离子浓度较高时,对α-淀粉酶活性起抑制作用 (3). 等量较高浓度的三种重金属离子 (4). 占据α-淀粉酶上Ca2+的结合位点 (5). 空间结构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重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因变量是α-淀粉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较低重金属离子浓度下,α-淀粉酶活性增强,当超过一定范围时,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越高,α-淀粉酶活性减弱。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重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在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对α-淀粉酶活性起促进作用,在重金属离子浓度较高时,对α-淀粉酶活性起抑制作用。 (2)为了进一步研究重金属对该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科学家又向含有0.05mmol/LCa2+的酶液(α-淀粉酶提前做了脱钙处理)中分別加入等量较高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溶液,一段时间之后,检测酶中结合的Ca2+含量。结果显示:加入各重金属离子后,α-淀粉酶中Ca2+含量都几乎接近于0,说明重金属离子能够占据α-淀粉酶上Ca2+的结合位点,从而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以此抑制其活性。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56.某研究小组探究了不同浓度K2CrO4,溶液处理对某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K2CrO4溶液 (mmol●L1) 观察的 细胞数量 进行分裂的 细胞数量 染色体结构改变的 细胞数量 产生微核的 细胞数量 0 4019 523 0 3 50 4034 467 64 287 100 3986 314 55 534 150 4008 283 54 658 (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剪取根尖,放入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中______8~12min;将根尖放入清水中漂洗;用_________溶液对根尖进行染色,压片后制成装片。 (2)实验结果表明,K2CrO4溶液对有丝分裂、染色体结构改变和产生微核的影响依次是_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无影响”)。 (3)K2CrO4处理使染色体发生断裂时,带有着丝粒(着丝点)的染色体在完成复制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口处黏合形成“染色体桥”,以下均为有丝分裂_________期图,能观察到“染色体桥”的图像是_________。 A. B. C. 断裂后,没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不能被___________牵引,在有丝分裂________期核膜重建后,会被遗留在细胞核外,而成为微核。 【答案】 (1). 解离 (2).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3). 抑制、促进、促进 (4). 后 (5). B、C (6). 纺锤丝 (7). 末 【解析】 【分析】 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K2CrO4溶液,因变量是有丝分裂细胞数、染色体畸变和产生微核的细胞数,实验结果表明,K2CrO4溶液对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和产生微核的影响依次是抑制、促进、促进。 【详解】(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剪取根尖,放入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中解离8-12min,目的使得组织细胞分散开来;将根尖放入清水中漂洗10min;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对根尖染色15min,压片后制成装片。 (2)实验结果表明,K2CrO4溶液对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和产生微核的影响依次是抑制、促进、促进。 (3)K2CrO4处理使染色体发生断裂时,带有着丝粒(着丝点)的染色体在完成复制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口处黏合形成“染色体桥”,以下均为有丝分裂后期图,能观察到“染色体桥”的图象是B、C。断裂后,没有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不能被纺锤丝牵引,在有丝分裂末期核膜重建后,会被遗留在细胞核外,而成为微核。 【点睛】本题考查了不同浓度K2CrO4溶液处理对某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表格数据的能力,难度适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