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全套 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全套 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5 夏天里的成长 ‎1.会写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活生生、苔藓、草坪”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3.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懂得一定要珍惜时间的道理,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4.学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作方法。‎ 重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来写的。‎ 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懂得一定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2.学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作方法。‎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9个生字,要结合词语来进行教学。“苔、藓”这四个字都是形声字,均为草字头,与植物有关,可以组成“苔藓”这个词;“谚”字可结合“谚语”这个词语来理解,“谚语”就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蔗”和“瀑”,可利用图片或视频认识“甘蔗”,了解“瀑布”。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书写“苔、藓、蔗”这3个上下结构的字时,注意上短下长;书写“棚、坪、缝、谚、瀑、增”这6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强调“瀑”字右边的“暴”中间是两横。‎ ‎2.阅读理解 本文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阅读、创造性阅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诵读感悟,力求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学生从“‎ 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这些词语中体会到生物长的快得特点,从而及时找到读写结合点,让学生运用时间词语,描述其他生物在夏天生长之快。这既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其表达能力。‎ ‎1.预习提纲 ‎(1)观察夏天里事物的成长变化。‎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夏天的诗词、文章。‎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4)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夏天哪些事物的成长?‎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活生生、苔藓、草坪”等词语。‎ 2. 默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脉络。‎ ‎3.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想一想:围绕中心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视频:视频内容为夏天的风光,含长得特别快的植物的特写,伴以时长约1分钟的轻音乐。‎ 思考:视频里呈现的是什么季节?(夏天)植物的变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长得快)‎ ‎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夏天的自然风光和诗词方面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诗歌:杨万里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梁容若的一篇文章——《夏天里的成长》。(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李吉林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有声有色的视频将学生的思绪带入炎热的夏日,让草木葱茏、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如此保证了学生们在接触新课时,萌生情感,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下面围绕“哪些事物成长?怎样成长?”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圈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读写生字。‎ 课件出示:‎ 棚 苔 藓 坪 蔗 瀑 增 缝 谚 ‎①认读生字。‎ ‎②学写生字。‎ A.重点指导写好“棚”“蔗”“瀑”“缝”这4个字。‎ B.集体评议,个别展示。‎ ‎(2)学习新词。‎ 课件出示:‎ 活生生、苔藓、草坪、甘蔗、瀑布、软绵绵、谚语、农作物、尽量 ‎①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②注意“苔藓”的“藓”和“尽量”的“尽”的读;音ꎻ注意“甘蔗”的“蔗”读轻声。‎ ‎【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情况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又能让教师做到掌握学情,以学定教。此环节不仅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课文,可以扫清生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即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1)指名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全文呢)‎ ‎(2)指名说中心句。请学生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细读课文,想一想: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1)边读边思考,画出相关的词句。‎ ‎(2)交流: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本环节指导学生默读、细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初步的感受,突出了语文学习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在读的同时,本环节也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引导学生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引导质疑,自主感悟 ‎1.请同学们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注意相机整理分类。‎ ‎2.品读课文,看一看,自己能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本环节关注学生的品读,并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品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词。‎ ‎【设计意图】‎ 书写生字词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生字词字形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懂得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3.学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 师:夏天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也在本文中提道:“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都写了哪些方面呢?(相机板书: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教学要点,整体把握全文,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后文的学习。‎ 二、研读文本,感受成长 ‎(一)研读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些生物在夏天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在学生说出的基础上,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1)引导理解“活生生”。(实际生活中的,发生在眼前的)‎ ‎(2)指导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读出节奏感,稍快。‎ ‎(3)拓展练习:老师问,学生答。‎ 师:生物在夏天是怎样长的?‎ 生:生物在夏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设计意图】‎ 找中心句是理解自然段的最佳方法之一。‎ ‎2.你从哪能看出生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作者都写了哪些生物呢?‎ ‎(1)学生汇报瓜藤的生长后,老师引导:‎ 那你知道一寸是多长吗?(用尺子比画)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植物生长的视频,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看,瓜藤生长得多快,这也说明了夏天的长是——‎ 生: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学生汇报竹林、高粱的生长后,老师引导:竹子真的像作者写的那样长得那么快吗?让我们进入到一段视频中去看一看。‎ 果真长得那么快?那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竹子、高粱那拔节的声音吗?(指名读)‎ (3) 学生汇报苞蕾的生长后,老师引导:‎ ‎①提醒注意“苞蕾”的“蕾”读lěi,不读léi。‎ ‎②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蒲公英生长过程的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③师生合作读这句话,感受植物那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师:昨天是——‎ 生:苞蕾。‎ 师:今天是——‎ 生:鲜花。‎ 师:明天就变成了——‎ 生:小果实。‎ ‎③有那么快吗?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植物在夏天的快速生长。‎ ‎(4)学生汇报苔藓的生长。(欣赏苔藓的图片)‎ ‎(5)学生汇报草坪菜畦。(欣赏草坪、菜畦的图片)‎ ‎【设计意图】‎ 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本解读的选择权在学生那一边,教师制作的课件是开放的,学生交流到哪部分,就出现哪部分的文字或图片,供交流时参考。‎ 小结:以上写的都是植物的生长。相机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植物:瓜藤、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苔藓、草坪、菜畦。‎ ‎(6)学生汇报小猫的生长,老师引导:“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呢?(一个月左右)如果是你们,一个月能长多少呢?是啊,很难发现,可是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却已经有妈妈的一半大了,它们的长可真是——‎ 生: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小结:以上写的都是动物的生长。相机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师总结:第2自然段先总写“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然后,举出植物和动物的例子具体说明。‎ ‎3.拓展说话:‎ ‎(1)同学们的汇报中说,从“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这些词语中体会到生物长得快,那么这些是表示什么的词语呢?(时间)是啊,作者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利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2)那你能不能也用上表示时间的词语,仿照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在夏天里是飞快的长呢?‎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并抓住文中列举的几种事物和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从而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然后带领学生欣赏几组夏天里生物生长的视频、图片,进一步直观感受夏日里那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的原因,使学生明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围绕中心意思描写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时也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围绕中心意思去写的概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小组学习第3自然段。‎ ‎(1)小组合作探究:第3自然段描述了哪些事物也在长?‎ ‎(2)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描述了哪些事物也在长?‎ ‎(2)相机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山地水铁轨柏油路 ‎3.用“因为……所以……”把这几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 示例: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4.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软绵绵的?你还能说出像“软绵绵”这样的词语吗?(如毛茸茸)‎ ‎5.选择你喜欢的一两句话指出事物在夏天成长的特点。‎ ‎6.齐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二是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读第4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人在夏天成长有什么特点呢?‎ ‎(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 课件出示:‎ 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 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 ‎2.理解两句谚语:‎ ‎(1)解释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2)两句谚语共同的意思:如果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3.理解句子,明白道理。‎ 课件出示:‎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1)“热天”指季节吗?(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长”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吗?(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什么呢?(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让学生先说一说,老师点拨、归纳)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4.齐读第4自然段,深刻体会人要努力成长的道理。‎ ‎【设计意图】‎ 此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语,有的只是浅显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谚语,教学中如果充分理解了谚语的意思,也就更好地体会到使用谚语的作用,从而为理解最后一句话做了铺垫。理解最后一句,首先扣住“热天”“长”等关键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接着让学生自主表达,老师适当点拨,力求水到渠成地突破本课的难点,而不是直接灌输。‎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看板书,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中心句是: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按顺序写了: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2.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 抓住典型事物的特点,围绕中心意思去写。‎ ‎3.你对作者描写的哪些事物最感兴趣?细细地、美美地读一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4.回顾课文,补充诗歌。‎ 课件出示:‎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 水长,瀑布长,河是;‎ 路长,铁轨长,缝隙是;‎ 人长,知识长,能力是一天一天地变强。‎ 啊,神奇的夏天,让我们快快成长吧!‎ ‎5.根据同学们补充完整的诗歌,配乐、配视频朗诵。‎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既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学生拓展写诗,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上升到新的层面。‎ ‎1.明确阅读目标,突出教学重点。‎ 本课的阅读目标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句来写的,这也是教学的重点所在。首先,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然后,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接着深入研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体现了阅读的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家温儒敏说:“情景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与理解课文,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更好地训练感受,培养直觉,发展创造。”本文的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例如,课文中讲到了竹子高粱,讲到了小猫小狗,讲到了小学生和中学生,这都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应该能够很容易地促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的渴望会更强烈。‎ ‎3.注重自主阅读,促进自主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使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在教学中,通过默读、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读中勾画、合作读书等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16 盼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抓住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快乐的心情。‎ 重点 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1.字词教学 本课共有13个生字,要结合词语来进行教学。“袖”可组词“袖筒”,让学生结合自己穿的衣服,说一说哪是“袖筒”;“篷”可组词“斗篷”,课件出示图片——斗篷;“酱”可组词 ‎“酱油”,课件出示酱油的图片;“唇”可组词“嘴唇”,学生指一指嘴唇;“瓦”,可组词“瓦蓝”,“瓦蓝”指蔚蓝色,一般指天空的颜色,纯净但又璀璨的蓝色,图片出示瓦蓝的天空。‎ 生字的书写按结构进行归类,书写“袖、缩、柜、喧、蹦、梯、嚷”这七个左右结构的字时,注意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强调“嚷”字右边不能少横、少撇;书写“酱”字,下面不能少横;写“唇”字,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而不是上下结构。‎ ‎2.阅读理解 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我”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自主阅读,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诵读感悟,教师力求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体会思想感情,正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学生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表达运用 学习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1.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查资料,理解文中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写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斗篷、情况、袖子、瓦蓝、”13个词语。‎ 2. 默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脉络。‎ ‎3.研读文本,感受“我”对新雨衣的喜爱,理解作者“盼”的原因。‎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1.谈话导入:‎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一定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底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人。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设计意图】‎ 通过亲切的谈话导入新课,由童年说起,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读写生字。‎ ‎①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 袖 篷 缩 疯 瓦 柜 喧 甩 嚷 酱 唇 蹦 梯 ‎②学写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嚷、篷、酱、唇。‎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2)学习新词。‎ 课件出示:‎ 斗篷 情况 袖子 瓦蓝 衣柜 预报 喧闹 遮盖 讲座 酱油 逗引 嘴唇 楼梯 ‎①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②提醒“斗篷、袖子”这2个词的第二个字均读轻声;“嘴唇”的“唇”读chún,不读qún。‎ ‎【设计意图】‎ 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环节的设计分两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练习写字,使学生掌握字音、字形。‎ ‎3.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老师巡视,相机提醒学生动脑动笔。‎ ‎(2)指名说,老师引导、补充并归纳。‎ 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着下雨。一天放学后,终于下了雨点儿,“我”想出了各种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第二天早晨,“我”背着书包走在街上,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点儿让“我”欣喜不已。‎ ‎【设计意图】‎ 概括大意,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学生应当“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因此,在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研读文本,加深感悟 ‎1.请同学们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 ‎2.交流。‎ ‎(1)雨衣样子的介绍。‎ 课件出示:‎ 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①指名读这段话。‎ ‎②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 生: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师:最令“我”惊喜的是什么?相机温习对“袖筒”一词的理解。‎ 生: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引导学生分清这种雨衣与斗篷式雨衣的区别。‎ 课件出示:‎ ‎(2)“我”对雨衣的喜爱。‎ ‎①“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a.我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 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啦?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忙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②“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小结:这两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3)练习说话。‎ ‎①请学生根据第1、2自然段的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②指名说一句类似的话,教师点拨。‎ 预设:因为这件新雨衣“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穿上它“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爱不释手。‎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引导学生读书并试着解决问题,并学会在阅读中探究文本,从简明、朴实的文字里感受“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的教学做好准备。“练习说话”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前两段文字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通过捕捉环境描写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感受“我”因新雨衣而产生的渴盼、急迫、无奈、兴奋的心情。‎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真童趣,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来呢?谁能再来读读有关的句子?(指名读)‎ ‎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盼》。‎ 二、深入探究,研读感悟 ‎(一)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导学第3自然段。‎ ‎(1)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 ‎(2)感悟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读句子,思考: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内心的情感。‎ 课件出示:‎ 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 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 ‎(3)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心情。‎ ‎3.师小结:这部分写“我”盼着下雨,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研读“我”的心理活动,使学生感受“我”盼望下雨,能早点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可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又感到十分无奈。为学生深入探究语言文字奠定了情感基础。‎ ‎4.过渡语:接下来,课文又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5.请同学们默读第4~17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盼”?‎ ‎(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表现了“我”的心情有哪些不同?‎ 要求与提示: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 ‎6.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盼”?(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的场景描写,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突出“盼”)‎ ‎(2)品读重点句段。‎ ‎①雨前场景的描写:‎ 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师: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课件出示:‎ 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问题探究1:从“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这个拟人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动态的小杨树,烘托了此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 课件出示:‎ 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问题探究2: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爱)‎ 课件出示:‎ 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三个雨点儿。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生朗读。‎ 问题探究3: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说说作用是什么。‎ 动词有“落、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也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 师: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 ‎②人物的语言描写:指名分角色朗读第5~15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的心情)‎ ‎③雨中场景的描写:‎ 课件出示:‎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指导学生朗读。‎ 师:这段是对雨中的场景描写,中间同样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问题探究2: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④雨后场景的描写:‎ 课件出示:‎ 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问题探究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场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探究2:对“我”的心理描写说明了什么?(对“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憧憬,说明了“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盼)‎ ‎(3)师小结: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不同的心情。第一处写了令“我”兴奋的雨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理由穿上新雨衣了;第二处写了令“我”担心的雨景,因为“我”害怕今天雨下得太大,明天就不会下雨了;第三处写了雨停后的宁静。这三处描写都烘托出了“我”对下雨、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对话”的中心是学生。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品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获得感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中“我”对下雨天的期盼,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了研读文本的基本方法。此环节按顺序扣住三处雨景描写,品析句段,体会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有条不紊。‎ ‎(二)研读第四部分。‎ ‎1.归纳学法。‎ ‎(1)师生共同回顾是怎样学习第三部分的。‎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学法:‎ ‎①默读,想一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一边读一边思考:“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来?注意画一画有关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这三个步骤自学第四部分。‎ ‎3.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 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心理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课件出示:‎ 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 ‎“妈妈,下呢,还在下呢!”‎ 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终于可以穿上新雨衣的激动心情。‎ 课件出示:‎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这句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惊喜,和“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 ‎4.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设计意图】‎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本环节首先归纳学习前文的阅读方法,然后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自学第四部分,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如此循序渐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回顾全文,归纳特点 ‎1.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蕾蕾是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她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想象和憧憬。‎ ‎2.浏览全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以下三个事例:‎ ‎①开始盼变天。‎ ‎②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 ‎③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 师小结:我们要领会并学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作方法。‎ ‎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蕾蕾的心情变化和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去写的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 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领悟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本文题目为《盼》,若改为《我的新雨衣》,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说你的理由。‎ ‎2.选择一个词,写一段话,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害怕 犹豫 开心 惊喜 忧愁 委屈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让学生探究题目是否能改动,明确了围绕中心意思(或题目)去写的必要性;小练笔,学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读写结合,拓展提高。‎ 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默读与朗读,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中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小女孩对雨天的渴盼。‎ 课文比较长,应当“长文短教”,“短教”不是少教,更不是不教,而是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抓住重点是“长文短教”的关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明白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本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深刻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的“我”对下雨天、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对重点句段的研读,也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研读文本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通过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1.明白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2.懂得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把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3.能初步判断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表达中心意思。‎ ‎4.能够根据具体的题目,打开思路,想到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重点 通过回顾所学课文,总结围绕中心意思表达的方法与作用。‎ 难点 启发学生根据具体题目,想到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1.交流平台 让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并结合课文进行交流。老师适时点拨、总结:我们写作文时,一是要围绕中心意思写;二是要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今天的交流中学到了什么。‎ ‎2.初试身手 教材“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相关内容的设计,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理念。“交流平台”的内容是对本单元两篇课文写作方法的总结;“初试身手”则是学生根据学到的写作方法,学习怎样围绕中心意思选材。教学时可紧扣教材,分两步走:一是给出题目,并给出材料,让学生围绕中心作出判断;二是只给出题目,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围绕中心意思选材。‎ ‎1.预习提纲 复习《夏天里的成长》《盼》两篇课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魏禧 谈话:同学们,魏禧说:“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魏禧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 师:今天我们就以“围绕中心意思去表达”这个话题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由古代文人的话引入文章“立意”的话题,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二)默读,结合课文交流 ‎1.同学们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提出自读要求:‎ ‎①一边读,一边思考,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写要注意哪几点?‎ ‎②对重点的句子做标记。‎ ‎2.交流。‎ 预设:‎ 生:注意的第一点,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师:请举例说明。‎ 生:如《夏天里的成长》……‎ 课件出示:‎ 小结:《夏天里的成长》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成长中的我们作为例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机和活力。‎ 生:注意的第二点,围绕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写,要将重要部分写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师:请举例说明。‎ 生:如《盼》一课……‎ ‎【设计意图】‎ 这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按照“自读——交流”的思路设计,实践了“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摈弃了“灌输式”教学方式。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围绕中心意思写最应该注意的两点。‎ ‎(三)拓展,联系实际交流 ‎1.师:在写作过程中,你注意到这两点没有?请大家联系自己写作文的实际情况,谈一谈。‎ ‎2.学生谈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学生只有结合写作实践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和重要性。‎ 二、初试身手 过渡:刚才同学们联系自己写作文的实际,谈了围绕中心意思写要特别注意的几点要求。接下来考考大家。‎ ‎(一)给出题目,给出材料,围绕中心作出判断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初试身手”中的第1题。‎ ‎2.要求同学们在书上完成练习。‎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老师相机指导。‎ 师: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生:因为“跑了几十里地去看戏”“在爷爷的倡导下,街道组织了业余戏班子”“边炒菜边做戏曲里的动作,把菜炒煳了”“到文化馆拜师学戏”“一看到戏曲表演就占着电视”这些材料能够表现爷爷喜欢戏曲,他是个“戏迷”。‎ 师:爷爷“常给我们讲故事”“干活时会哼上两句流行歌曲”“每天看书看到很晚”这些材料能不能表达“戏迷爷爷”这个中心意思呢?为什么?‎ 生:爷爷“常给我们讲故事”,说明爷爷爱讲故事,善讲故事,但不能表达爷爷是个戏迷这个中心意思;“干活时会哼上两句流行歌曲”,表达的是爷爷是个歌迷;“每天看书看到很晚”表达的是爷爷爱读书。‎ ‎4.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 围绕“戏迷爷爷”,学生选择了相关的材料,老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选择这些材料的原因,让学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二)给出题目,围绕中心选材 ‎1.举例说明,方法指导。‎ ‎(1)以“好斗的公鸡”为题,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来写呢?‎ ‎①审题,确立中心意思,“好斗的公鸡”这个题目已经明确了中心意思。‎ ‎②打开思路,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角度写。如:‎ 课件出示:‎ ‎(2)又如:以“春”为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 课件出示:‎ ‎ 2.合作完成练习,然后交流。‎ ‎(1)请以“闲不住的奶奶(或爷爷、爸爸、妈妈等家人)”为题,想想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老师提示“闲不住”的意思。小组合作完成。‎ ‎(2)小组派代表发言。‎ ‎(3)预设:‎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归纳:‎ 课件出示:‎ ‎3.独立完成课本第74页的练习(不含已经讲过的作文题目),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 本环节按照“老师指导——小组合作——独立完成”的步骤进行教学,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考虑到了以下三点:‎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交流平台”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读、去思考,从而明白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和作用。‎ ‎2.引入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在培养合作精神,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本环节设计了合作学习方式,学生有兴趣,学习有效果,事半功倍。‎ ‎3.遵循由“读”到“写”,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实际教学中,由“扶着走”到“放手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1.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文化内涵,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引导学生交流回顾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交流想象中的故事。‎ ‎2.引导学生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并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 ‎3.使学生养成写作文之前列提纲的习惯。‎ ‎4.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 确定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来写。‎ ‎1.写作目的 ‎(1)有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欲望。‎ ‎(2)可以写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写想象故事,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重点部分写详细。‎ ‎2.写作内容 ‎(1)能围绕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搜集、整理材料,或展开想象,领会文化内涵。‎ ‎(2)能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3)能熟练运用常用的修改符号进行习作的互评互改。‎ ‎3.写作形式 写句子;列提纲;命题或自定题目作文;文章修改。‎ ‎1.预习提纲 搜集、整理所需要的写作材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感受最深的汉字,搜集、整理材料,领会文化内涵。‎ ‎2.通过抓读写结合点,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确定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来写。‎ ‎3.围绕中心意思列提纲。‎ 一、趣味导入,热身练习 ‎1.同学们,先读下面的话,然后选一个汉字来表达它的中心意思。这个汉字就在提供的课件里。‎ 课件出示:‎ 他用巴掌拍着自己的脑袋,不住地自责:“真不该啊!”‎ 甜 乐 泪 暖 悔 望 迷 妙 变 忙 寻 让 学生很快答出是“悔”字。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是“悔”字。‎ ‎【设计意图】‎ 出示句子,让学生说出字来,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如何由句子提炼出中心意思,用一个字表达出来。‎ ‎2.热身练习。‎ ‎(1)同学们,选择一个汉字,围绕这个汉字的意思,写一两句话,要求所写的句子中不能出现这个汉字。‎ 课件出示:‎ 喜 思 笑 怒 惊 忍 急 怕 勇 等 ‎(2)交流。评一评。‎ ‎【设计意图】‎ 承接上一环节,根据汉字写话。这个环节要求的是根据中心意思写句子,比较有挑战性的是,句子中不得出现这个汉字。‎ 二、引导联想,打开思路 ‎1.体会汉字,引导回顾。‎ 启发提示:观察这些汉字,体会它们的内涵。‎ 课件出示:‎ 甜 乐 泪 暖 悔 望 迷 妙 变 忙 寻 让 引导:选择一个汉字,围绕这个汉字,回顾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也可由此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 ‎ ‎ ‎【设计意图】‎ 汉字内涵丰富,往往一字多义,它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引导学生选择感受最深的汉字,回顾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或由这个汉字想象故事。由此,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2.小组互议,相互启发,确定中心。‎ ‎(1)学生分小组交流:围绕这个汉字你打算确定什么中心意思?由这个汉字你想到了哪些事?‎ 让学生在互动中彼此启发。‎ ‎(2)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指导:如何确定中心意思?‎ 课件出示:‎ ‎1.由题目确定中心意思,如《变》,可反映的中心意思是:在这个新时代,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由事情(故事)中主人公的品质确定中心意思。‎ ‎3.由事情(故事)中揭示的道理,确定中心意思。‎ ‎……‎ ‎【设计意图】‎ 古人云“意在笔先”,就是写作时,先要确定好中心意思再动笔,不要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本环节就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确立中心意思。‎ 三、读写结合,领悟写法 ‎1.启发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领悟写法。‎ 同学们,写文章应“立意为宗”。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哪一篇不是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请以本单元课文或习作为例,说说围绕中心意思写应当注意哪两点。‎ ‎(1)同桌回顾交流。‎ ‎(2)交流、探讨围绕中心意思写应注意:第一,选择不同的事例或从不同的方面写,可以使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第二,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课件出示:‎ 围绕中心意思写:‎ ① 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② 要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2.引导学生从读过的优秀习作中领悟写法。‎ 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了不少写人记事的优秀习作,想一想:哪篇习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怎样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写具体的?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明确指出主要有两种方法:‎ 课件出示:‎ ‎①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进行细致描写,把事情写具体。‎ ‎②准确、灵活地运用优美词句和各种修辞手法,把句子写生动。‎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在学习“交流平台”基础上的温习和巩固,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围绕中心意思的写具体方法。‎ 四、范文赏析,编写提纲 ‎1.提纲。‎ 课件出示:‎ ‎2.范文。‎ 寻 上天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人间真情。 ——题记 往年的夏天闷热不堪,今年的夏天却像个调皮的孩子,这两天又下起了小雨。临近小考,我的内心焦躁不安,一直想用洗澡来缓解一丝紧张。可每次刚要进浴室,妈妈总是找借口,想自己先洗。我一直都不理解妈妈为何这样做。但有一次,我在妈妈的床头柜里发现了秘密。原来,妈妈从网上下载了一份“宝典”,其中,“洗完澡后浴室温度能升高一摄氏度”被妈妈标了记号。心弦被轻轻地拨动,我一直误解了妈妈,妈妈其实是不想让我在小考前感冒。【作者真切地写出了“我”心理的变化,从不理解到“心弦被轻轻地拨动”。】‎ 我找寻到了,一摄氏度的温暖,饱含着妈妈的情啊!‎ 夜,好静谧,皎洁的月光洒了满地银白。窗外一盏盏柔和的灯,伴着皎洁的月光,织成一曲和谐的催眠曲。【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夜的宁静,暗示着夜已经很深了。】我沉浸在题海中,想忙里偷闲,手中的笔却迟迟不肯落下。“咚咚咚”,是爸爸的敲门声,“已经很晚了,早点睡了吧,这里有杯热牛奶,睡觉前趁热喝了吧。”粗犷的眉毛,挺阔的身姿,一个大男人,对我的关怀却无微不至……【通过语言、外貌等描写,表现了爸爸的关爱。】‎ 我找寻到了,一声叮嘱,一杯热牛奶,洋溢着爸爸的爱啊!‎ 亲人永远爱我,老师也一直给予我关怀。学习上的低谷,也曾使我灰心丧气,但是,老师那肯定的目光,又怎能让我失去动力?“有付出终有回报”,临别的赠言,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从未褪色。我知道,千言万语都浓缩其中,这里,有老师对我们的信心与期待啊!‎ 一摄氏度的温暖,饱含着妈妈的情;一杯热牛奶,洋溢着爸爸的爱;一句哲言,隐藏着老师的信心与期待!一双慧眼,我寻找到了人间的真爱。带着这些真爱,带着感动出发,我坚信,我定能抓住梦想的翅膀!【结尾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升华了中心。】‎ 总评:全文以“寻”为题,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表达了“我”寻找人间真情的中心意思。条理清楚,中心明确。‎ ‎3.同学们编写提纲。‎ 提示:写作文好比建房子,建房子之前要有设计图。同样的道理,我们写作文前也应当有设计图,那就是写作提纲。‎ ‎4.写好提纲后,同桌互相交流,评议: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能够表达中心意思?‎ ‎【设计意图】‎ 提供提纲和范文,并让学生欣赏,接着让学生学习列提纲。这样安排,铺陈比较合理,而且可以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渐养成写作文前列提纲的好习惯。‎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启发和引导学生把本单元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2.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和长处,增强写作自信,激发写作兴趣。‎ ‎3.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借鉴其他同学作文的优点。‎ ‎4.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一.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1.启发谈话:同学们,建筑工人按照施工设计图进行施工,建造设计好了的高楼大厦。我们上节课列好了作文提纲,现在可以按照它建造我们的作文“大厦”了。‎ ‎2.学生独立构思起草,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3.没有完成习作初稿的同学可以继续写,已经完成习作的同学可以尝试修改。‎ 二、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1.习作初稿写好以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 ‎2.学生自改习作。‎ ‎(1)通读作文,进行错别字和病句的常规修改。‎ ‎(2)再读作文,引导学生对照“是否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 ‎3.同桌或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 ‎4.课堂交流。‎ 指名交流时,教师可让学生把作文稿拿到多媒体展台上,说出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设计意图】‎ 按照“自改—互改—交流”的顺序,指导修改,完善习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在写作与修改实践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指导评价,欣赏激励 ‎1.自我发现,与人分享。‎ 你的习作通过几次修改后,一定有许多成功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成功的欢乐。如果你认为自己全文写得好,就读全文;如果你觉得只有某一片段写得精彩,就读这个片段。‎ ‎2.班级评赏,畅谈收获。‎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段组织学生评赏。‎ ‎(2)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四、课后拓展 ‎1.将优秀习作张贴在“作文专栏”。‎ ‎2.将优秀习作装订成册,并传阅。‎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学校广播站或学校文化长廊投稿。‎ ‎4.将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发表。‎ ‎5.鼓励学生编订自己的优秀习作集。‎ ‎【设计意图】‎ 本环节着重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积极创造条件展示或发表优秀习作,增强成就感,让学生爱写作文,写出更好的作文,从而步入良性循环。‎ ‎1.有效指导,完成习作。不喜欢、不愿意写作文,这是很多小学生的通病。其根本原因是,因不会写而害怕、厌恶写作。如何解决学生不会写的问题呢?关键在于指导。怎样做到有效指导,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并不难呢?这次作文指导课,按照“热身练习—打开思路—领悟写法—范文引路—列好提纲—习作起草”的过程设计,逐步铺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习作,从而觉得写作文不是难事,找到了写作的自信心。‎ ‎2.读写结合,抓住重点。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目标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这次习作的重点是“围绕中心意思写”。本次作文指导课,始终扣住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而展开,学生应当颇有收获。‎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 ‎1.默读课文,把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爸爸的计划》,懂得作者是怎样紧紧围绕“爸爸爱订计划”这个中心意思来写的。‎ ‎3.自读《小站》,明白《小站》的中心意思,并懂得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的。‎ ‎4.学习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写作方法。‎ 重点 通过阅读,懂得两篇习作例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难点 学习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写作方法。‎ ‎1.阅读理解 ‎《爸爸的计划》和《小站》两篇习作例文的共同点是: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写作特点体现得很明显。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文章浅显易懂,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其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学习两种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写作方法: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1.预习提纲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例文读通顺。‎ ‎(2)想一想:这两篇习作例文的中心意思分别是什么?‎ ‎(3)你从这两篇习作例文中学到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导学《爸爸的计划》‎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爸爸,他是工厂的计划科科长,他擅长订计划,特别爱订计划。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吧!‎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 ② 默读,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②对照旁批,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爱订计划的爸爸的?‎ ‎【设计意图】‎ 自读要求,分别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设计。首先通过默读,整体把握全文,了解中心意思;其次,引导学生对照旁批(三处旁批,提示了写作思路),根据提示,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最后,按要求自读课文。‎ ‎3.交流自读情况。‎ ‎(1)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爸爸爱订计划)‎ ‎(2)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爱订计划的爸爸的?(首先罗列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凸显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接着举出两个比较典型的小事例,让人印象深刻。最后十分具体地写了爸爸为“我”制订暑假计划的事。)‎ ‎4.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件出示:‎ 对照上面的课件,指名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写爱订计划的爸爸的。‎ 二、导学《小站》‎ ‎1.看图导入。(课件出示小火车站图)‎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读一读,想一想:①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站的“小”?最后两个自然段没有再写小站的“小”,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②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③文章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中心意思的?‎ ‎3.交流自读情况。‎ ‎(1)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站的“小”?最后两个自然段没有再写小站的“小”,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最后两个自然段虽然没有再写小站的“小”,但小站却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体现了工作人员有着全心全意为旅客着想的精神。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中心的作用)‎ ‎(2)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小站虽小,却体现了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3)文章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中心意思的?(首先写小站的“小”;接着写小站设施简陋,工作人员精心布置;最后写小站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4.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件出示:‎ 师生述说文章的写作思路。‎ ‎【设计意图】‎ 习作例文《小站》的两处旁批,引导思考,同时也提示了写作思路。而文末的思考题,则是学习的重点。在导学与交流时,注意要围绕上述思考题展开。‎ 三、总结写作方法 师:你从这两篇习作例文中学到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1.重在自读感悟。这两篇习作例文是为学生写作文提供的范文。在处理教材时,安排一课时即可。时间虽有点紧,但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重在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只是引导学生阅读与交流,适当进行点拨与总结。‎ ‎2.紧扣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理解两点: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3.引入写作思路图。写作思路图是一种将写作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扣住“题目”“中心意思”“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等关键词句,以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思路一目了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