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潍坊高密市2020届高三模拟(一)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潍坊高密市2020届高三模拟(一)试卷(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高密市2020届高三模拟(一)历史试卷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如表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 ‎ 时期 客卿 主要事迹 秦孝公时期 卫国人商鞅 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 秦惠文王时期 魏国人张仪 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结交,瓦解六国联盟 秦昭王时期 魏国人范睢 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王嬴政时期 楚国人李斯 献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逐一消灭六国 该表反映岀当时的秦国 A. 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 B. 重视引进人才促进统一大业 C. 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 D. 借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国所重用的客卿多为秦国筹划改革图强及兼并统一策略,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仅仅涉及改革内容,还有谋划统一的策略,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秦国挖掘他国人才,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秦国通过吸纳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排除D项。故选B。‎ ‎2.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国家战略的需要 B. 科举制度的发展 C. 大兴文治的结果 D. 血缘政治的终结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汉武帝时起用了提倡新儒学的董仲舒、打败匈奴的卫青、主张专卖的桑弘羊、汉赋大师司马相如、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才为官”,可知汉武帝为大一统,起用了各方面的人才,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故选A项;科举制隋朝才创立,排除B项;汉武帝起用卫青属于武功,排除C项;材料和血缘政治的终结无关,排除D项。‎ ‎3.《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务与民休息,禁网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这从深层次上反映了 A. 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 B. 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 C 南宋租赁经济盛行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富家巨室”“赁金日增”可知北宋贫富差距的存在,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南宋租赁经济发展,其深层次说明富家巨室将财富投资到土地而不是投入再生产,表明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故B项正确;据材料“赁金日增”说明南宋租赁经济盛行但这是表象不是深层次的反映,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指的是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材料没有南北方经济总量对比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D项错误。‎ ‎4.晚明时期,江南地区许多农民-大早就把自己纺的棉纱和织的布拿到市场上去卖,买回原棉或者棉纱,然后回到家里再纺纱或织布。次日,他们再去市场上这样交易一圈。这一现象 A. 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B. 推动了朝贡贸易繁荣 C. 不利于新生产方式发展 D. 加速小农经济的瓦解 ‎【答案】C ‎【解析】‎ 家庭手工业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但是这种生产和交易在规模和数量上都不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C正确;题干涉及的商品并不是农产品,排除A;题干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B;小农经济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 ‎5.北宋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这样阐述:“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了冲击 B.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C. 进一步构建了华夏正统地位 D. 实际上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出清朝统治者,为了论证自己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强调天下就是中国,这种认识与宋代的认识有所不同,而这一变化进一步构建了华夏正统地位,故选C;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A错;B项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 ‎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这反映了当时 A. 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 B. 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 C. 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D. 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诸国”,可以得出传统华夷观念仍然影响清政府外交行为,故答案选C项。A项不符合本题主旨,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冲突,排除。‎ ‎7.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和北京后,以一批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组织和动员社会资源,在战争状态尚未结束的时候,就自行设法深入到华北战区,以救助战争难民,特别是流落在当地的南方人士。这表明 A. 清政府注重难民救助问题 B. 跨区域救济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C. 清末的社会救济趋于完善 D.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日益发展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期间对战争难民的救助。根据材料“以江南绅商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就自行设法深入到华北战区”体现的是地方精英跨区域救济的自发性,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间自发救助,而非政府行为,故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救济制度,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8.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是“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和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 工人运动的发展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革命青年”、“新青年”、“进步青年”三个阶段,其中“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因为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D正确;五四运动以后“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无直接联系,A错误;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李大钊推动青年学生深入工厂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B错误;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C错误。‎ ‎9.“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九君子”(爱国知识分子)完成了《TRUTH(真相)》双语证据汇编,后历经辗转呈递给国联李顿调查团。因这一证椐汇编具有高度的实证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成为国联仲裁的依据。这一事件反映了 A. 史料实证是研究抗战的主要方法 B. 弱国无外交的惯性认识被彻底扭转 C. 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 D. 国联的调查结果决定了事变的性质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的知识分子完成的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最终成为了国联仲裁的依据”可知体现的是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担当与风骨,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研究历史的方法,A选项排除。彻底扭转太绝对,B选项排除。事变的性质是由事变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D选项排除。‎ ‎10.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专题研究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论文数具有不均衡性。其中研究“戊戌变法”论文数量可能是 A. 722篇 B. 614篇 C. 287篇 D. 96篇 ‎【答案】D ‎【解析】‎ ‎1949-1978年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的阶段,在此阶段内受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在学术上侧重于研究斗争和革命,对于社会改良持摒弃的态度,因此与斗争和革命有关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是重点研究内容,而主张维新变法的戊戌变法是研究的冷门。表现在论文数量上,戊戌变法的论文数量就有可能是极少的,因此综合比较选项可知D符合题意,排除ABC。 ‎ ‎11.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的需要,设计“笼”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不被“笼”困死,而目能在“笼”中充分飞翔。“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 A. 按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 B. 摆脱计划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阐释计划与市场的互动关系 ‎【答案】A ‎【解析】‎ 陈云用鸟和笼之间的关系来主张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A正确;材料未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体制,B排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C排除;材料更多强调的是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非单纯的互动关系,D排除。故选A。‎ ‎12.如图为西班牙画家达利在1931年创作油画《记忆的永恒》。达利描绘了一个死寂般宁静的旷野,以及一个不可能在这个环境中出现的方形台座、一块板、一棵树。画面突出表现了像软饼似的三块钟表和一块没有变形的红色钟表,上面爬满了黑色蚂蚁,方台上一块软表上还歇着一只苍蝇。这一作品 A. 通过夸张手法表达对理性王国失望 B. 用扭曲变形表达痛苦和无奈 C. 以夸张手法讴歌光明、迫咒黑暗 D. 把理性和荒诞有机结合在一起 ‎【答案】B ‎【解析】‎ 变形的钟表、苍蝇、黑色蚂蚁以及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物品,说明这是现代主义绘画,画家通过用扭曲变形表达痛苦和无奈,B正确;A、C是浪漫主义的特征,排除;题干画作表达的是非理性,排除D。‎ ‎13.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 )‎ A. 颁布了《土地法令》 B. 处死了末代沙皇 C. 颁布了《和平法令》 D. 推翻了临时政府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在俄国而言其任务主要在于反封建,《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目的是消灭俄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故A选项正确;“处死末代沙皇”是二月革命的成果,故B选项错误;“颁布《和平法令》”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C选项错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巴黎和会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的和平会议。在这次和会上缔结《凡尔赛和约》以后,法国人说,这项条约“说它苛刻么,那太温厚了;说它温厚么,又太苛刻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是它反映了法国人 A. 对和会没有满足法国全面摧毁德国的要求不满 B. 对和会满足了英国摧毁德国舰队的要求不满 C. 对德国重整旗鼓的担心和对法国安全的忧虑 D. 对和约可能导致以后国际形势恶化的忧虑 ‎【答案】C ‎【解析】‎ 法国人认为一战后缔结的《凡尔赛和约》,存在“苛刻”和“温厚”两个极端,体现出法国人一方面担心对德国的掠夺性制裁,会激化法德矛盾,引起德国的复仇;另一方面又觉得对德国的惩罚力度不够,担心德国很快东山再起,威胁法国,这种从法国的国家利益出发,评价《凡尔赛和约》的矛盾心态,说明法国人对战后德国重整旗鼓的担心和对法国安全的忧虑,C项正确;“对和会没有满足法国全面摧毁德国的要求不满”只是对“太温厚”的分析,不是最全面的理解,A项错误;“对和会满足了英国摧毁德国舰队的要求不满”,没有揭示法国人的根本立场,也未说明对“太温厚”部分的理解,B项不符合题意;“对和约可能导致以后国际形势恶化的忧虑”没有站在法国人的立场上说明“太温厚”的含义,D项错误。‎ ‎15.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下面直接体现美国用文化软实力扩大国家影响的是 A.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抗衡社会主义阵营 B. 二战后为进一步控制西欧实施“马歇尔计划”‎ C. 政府支持本国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赴非巡演 D.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享誉世界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可知,政府支持本国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赴非巡演直接体现了美国用文化软实力扩大国家影响,故C正确;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于军事实力,故A错误;“马歇尔计划”属于经济实力,故B错误;罗曼•罗兰是法国作家,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 ‎(2)比较图1和图2,指出图2中北宋政治所发生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变化给北宋统治带来的主要问题,并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 ‎【答案】(1)政治上: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经济上: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2)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废道改路;北宋面临的少数民族威胁更加严重(或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失去了幽云地区。‎ ‎(3)问题:出现积贫积弱局面。举措:为改变积贫局面,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解析】‎ ‎(1)据图一可知,唐中后期藩镇遍布,严重威胁的中央集权。因此此时在政治上主要是唐王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削弱唐朝的统治;经济上由于北方战乱,经济被破坏,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加大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2)由图二可以看出,北宋结束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北宋不是大一统的政权,面临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巍峨,并失去了北方幽云地区。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北宋时期维持了庞大的军队,并给北方政权缴纳“岁币”,由此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根据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17.大帆船贸易是近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 1580年以后,西班牙的马尼拉当局,为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中国商品找到了一条通向的航路——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这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横渡太平洋,前往墨西哥。这就是持续了二百多年的沟通马尼拉与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葡、西两国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须支付巨额白银货币,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一银”对流。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 ‎——摘编自《文明的彷徨——晚明历史大变局》‎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海上贸易的特点,分析其兴起的主要条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尼拉大帆船”对中国和世界影响。‎ ‎【答案】(1‎ ‎)特点:东方贸易以中国为中心,中国的贸易属于和平贸易,欧洲人在东方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西方的贸易是非洲和美洲为中心的黑奴贸易为主,欧洲殖民者通过暴力建立起不平等的贸易,积累巨额资本。主要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2)影响:对中国:促进了晚明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世界:密切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一“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可知东方贸易以中国为中心;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贸易属于和平贸易;依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可知欧洲人在东方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依据材料一“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可知西方的贸易是非洲和美洲为中心的黑奴贸易为主;依据材料“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可知欧洲殖民者通过暴力建立起不平等的贸易,积累巨额资本。主要条件:依据材料一时间和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回答。‎ ‎(2)影响:对中国: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无疑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的信息从晚明江南地区工商业的发展以及中国政的财政收入回答。世界:依据材料二“它不再局限于东北亚或东南亚,而是越过大半个地球,由亚洲通向美洲的远程贸易”的信息从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以及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回答。‎ ‎18.女性与社会 回首一百多年以前的中国,我们想象中的中国女性裹着小脚,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规范羁绊而闭守家中。‎ 梁启超认为,女性强弱和国家强弱成正比。女性不是天生衰弱,其衰弱是由于缠足和不受教育这两点。他批判女性缠足,极力主张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1900年《清议报》登载了日本的《男女交际论》,“女权”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从清末到民初,“女权”到处传播。女性论者认为她们也拥有“人权”,重点是女性如何贡献国家,主张“尽与男子一样的义务”,“摸索新角色”,“拒绝做女国民”。‎ ‎1911年辛亥革命后,“女权”的讨论汇聚到是否应该拥有参政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原则被写进宪法。现代中国女性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就业率高而受世界瞩目。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女性占全国就业者的45.3%。‎ ‎——摘编自(日)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依据材料和所学,解读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的变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在古代,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地位低下,成为家庭附属品,缺乏独立人格,不利于女性发挥作用。‎ 晚晴时期,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受西方思想影响,提倡女性废除缠足、接受教育、为国奉献等,女性开始得到解放,女性地位逐渐提高。‎ 民国时期,君主专制结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女权意识进一步提高,女性开始争取参政权利,地位进一步提高。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做出一定贡献。‎ 进入现代,新中国建立后妇女地位得到法律的保证,享受各种政治权利,随着改革开放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素质普遍提高,就业率大大提高,接近男性,为社会创造了更多财富,中国女性的地位与作用为世界瞩目。‎ 总之中国女性由地位低下,到逐渐解放,再到受世界瞩目,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 根据材料““女子无才便是德”……其衰弱是由于缠足和不受教育这两点……极力主张女子受教育……“女权”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1911年辛亥革命后,“女权”的讨论汇聚到是否应该拥有参政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原则被写进宪法……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女性占全国就业者的45.3%。”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儒家思想影响、近代民族危机产生、社会变革推动思想解放、新中国成立推动女性地位提高等角度对女性地位变迁的历史背景进行阐述,并从中国由古代到近现代女性地位变迁折射中国社会进步的层面进行总结叙述即可。‎ ‎19.下表是主要国家失业率情况表(1930~2000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 单位:%‎ ‎——据丁建定《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史》等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答案】【示例】‎ ‎(1)自由放任时期(1930~1935年),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失业率相对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这一时期出现经济危机,普遍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所致。‎ ‎(2)二战及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时期(1940~1970),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失业率相对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以实现充分就业为主要经济社会政策,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普遍好转且持续时间较长。‎ ‎(3)新自由主义时期(1975~2000),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失业率出现反弹,较之前总体上升,且波动较大,但总体低于二战前。这主要由于西方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度及石油危机等造成“滞涨”危机,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之后,西方国家纷纷采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等新自由主义理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评分参考】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阐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阐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 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时间尺度,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表格内容反映了英法德在1930—2000年间的失业率问题,因此可根据所学对此阶段划分,总结论点。如在1930—1935年的自由放任时期,三国的失业率都很高,原因主要和这一时期西方国家遭遇经济大危机有关;如1940—1970年的国家垄断主义强化时期,失业率相对较低,这主要和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进行国家干预有关。论点总结准确,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