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二中学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南城二中2019—2020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法家曾经有一个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而不争也。”这一比喻实质是主张 A. 严刑峻法 B. 保护物权 C. 奖励军功 D. 舍利取义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意思是指兔子在街上跑,很多人在追,集市上兔子那么多,却看也不看,不是不想要,是那些兔子已经所有权已经规定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受到制约,这是法家思想对物权的规定,故B项正确;AB项是法家思想,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D项是儒家思想,排除。‎ ‎2.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A. 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 C. 对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批判 D. 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可知,君与民的关系如同舟与水的关系,认为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故D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故A错误;此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故BC项错误。‎ ‎3.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基葬被选人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发据出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 C. 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D. 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 ‎【答案】B ‎【解析】‎ A选项说法错误,我们不能从印章上就得出流行字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流行的是隶书;B选项正确,汉代时期官营手工业制造的都是皇室精品;C选项错误,海昏侯曾做过皇帝,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后地方封国势力对中央威胁减小;D选项错误,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 A. 小农经济相对发达 B. 理学正统地位确立 C. 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科举制度不断成熟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制度到宋代得到发展,庶族与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从而影响到宋代文化生活的运行,D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否发达并不影响民间祭祖,更不能决定民间祭祖行为的重要性上升,排除A。材料反映的祭祖两分局面变为共享,与理学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文化氛围的宽松不等于庶民阶层政治话语权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与题干所述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排除C。‎ ‎5.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尤其是针对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言的,但这种主张被推行的实际结果,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一现象表明 A. 理学背离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 理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C. 理学家使民众生活日益艰难 D. 理想诉求与现实实践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理学家的主张在实践过程中理想诉求和现实实践的差异,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不是理学家的问题,而是统治者实施的问题,因而不能得出理学背离儒家民本思想的结论,排除A;选项B表述错误,理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仅凭统治者限制民众生活的权利,不能得出民众生活日益艰难的结论,排除C。‎ ‎6.明清时期旌表妇女贞洁,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 A. 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 贞节旌表制度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C. 妇女的政治地位出现很大的提高 D. 君主专制的强化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一些妇女主动地选择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继承权”表明,贞节旌表制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答案为B项。A项,贞节旌表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理学纲常产生于宋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排除;C项,妇女的政治地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更谈不上提高,排除;D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 ‎7.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这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天文学( )‎ A. 和算学整合为统一研究领域 B. 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C. 存在浓厚的神学和迷信色彩 D. 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主要说明天文对于时令变化,“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说明对于宇宙讨论很少,体现出古代科学的实用性,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天文学,没有算学,故A错误;迷信色彩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儒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 ‎8.武则天称帝前后,按照“上有依于古体,下有改于新文”的设想,亲自创造了十八个新文字(如下图所示),史称“武周新字”。“武周新字”的创造 A. 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 B. 为后代唐朝文物考证提供了历史信息 C. 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字走向成熟 D. 顺应了古汉字演变发展的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武周新字”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据此可以明确判断出文物所属时代,这能为后世若干文物考古提供直接的依据。故答案为B项。A项,仅以十八个“武周新字”就推论得出推动唐代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显然过于夸大其历史影响,排除。C项,我国古文字成熟的标志是甲骨文的出现,排除。D项,古代汉字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而“武周新字”却是繁琐复杂,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9.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 A. 崇富重利思想盛行 B.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 市井文学成为主流 D. 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阶层在市俗文学领域的影响,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崇富重利思想盛行,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市井文学与其它文学比较,不能说明市井文学成为主流,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故D排除。‎ ‎10.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 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 B. 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 C. 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 D.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时期官员对西方科技认识仍停留在“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船坚炮利”的层面,对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西方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B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材料仍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没有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船坚炮利”,联系所学“中体西用”思想分析解答。‎ ‎11.下表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示意图(部分),其中“?”处应添写的是 A. 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B. 辛亥革命的影响 C.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D. 五四运动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示意图中所缺部分是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而且从示意图来看,经过所缺部分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更加深入,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从时间上看,且所缺部分应当是1915年至1920年期间,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更大,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新文化阵营的变化,排除A;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 ‎【点睛】解题关键是判断出所缺部分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而且其时间是在1915年至1920年期间。‎ ‎12.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 B. 戊戌变法 C. 洋务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政治制度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可知,钱穆意在强调政治制度与本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考虑国情。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结果失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中国无法成功,故选B;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C;新文化运动主张对传统一概否定,排除D。‎ ‎13.“(辛多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土阶级思想……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基于这一认识,陈独秀 A. 主张完全变革现有的民主政治体制 B. 呼呼彻底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 C. 在学生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D. 由激进民主立场转而支持工农斗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他对辛亥革命感到不满,认为其仅仅完成了政治革命,但旧杜会的思想文化传统则“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因此他希望在思想领域进行彻底的启蒙,故选B。材料批评的是辛亥革命对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局限,而不是民主政治体制,排除A;材料中的陈独秀在当时还未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且材料中并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学生和工农斗争,排除CD。‎ ‎【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学生在做题时要对历史人物的阶段性特征予以准确把握。‎ ‎14.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两则评论都旨在强调 A. 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 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 历史趋势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 社会矛盾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两则评论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这些都是外部因素,故A项正确;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是后一则评论的内容,前一则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历史趋势是指发展资本主义,两则材料都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前一则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15.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 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 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的术语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在中国的膨胀问题,B选项排除。“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民众,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6.毛泽东的某部著作发表后,在沦陷区,日伪政权将其严行查禁;而在国统区,诸多国民党人围绕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步骤论等问题对其发动围攻。这部著作应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燃原》‎ B.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沦陷区”“国统区”和“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步骤论”来看,这部著作应当是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故答案为D项。《星星之火,可以燃原》发表于土地革命时期,《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A、B、C项。‎ ‎【点睛】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进行详尽完整的论述。毛泽东认为,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变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前提下,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7.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教育方面主要是改造旧教育和学习苏联。到1958年,教育开始进入尝试探索阶段,既不学欧美,也不学苏联。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政治局势影响教育改革 B. 国际环境制约教育改革 C. 国际关系决定教育改革 D. 旧中国教育的严重滞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学习对象的变化可知,教育改革受当时“左”倾政治局势的影响,故 A 项正确;国际环境对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制约因素,故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现状,不是变化的反映,故排除。‎ ‎18. “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人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 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B.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C. 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人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这一信息可得出这与高考的恢复有关,故A项正确。‎ ‎19.柏拉图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能力的片面性和不同个人能力的差异性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而以分工为基础描述了国家的产生。柏拉图的这一国家学说 A. 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B. 否定了希腊政体的局限性 C. 实际上指出了贤人治理国家的合理性 D. 成为人文主义萌发的渊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柏拉图主要是根据人的智慧品德对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实际上指出了贤人治理国家的合理性,故答案为C项;柏拉图生活在奴隶制时期,他的理论不可能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奠定基础,排除A项;柏拉图的主张不是针对希腊政体,且希腊各城邦政体多样,排除B项;智者学派的观点是人文主义萌发的渊源,排除D项。‎ ‎20.宗教改革时期的漫画是宗教改革家宣传其主张的主要工具,当时一次可以印数万张,每张的价格低至几芬尼(相当于一对香肠或者几瓶脱麦芽酒的价格),这些漫画引发民众(对天主教会)广泛的议论。这说明 A. 宗教宣传局限于大众聚集地 B. 宗教改革主要面向社会的基层 C. 价格革命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D. 印刷术的发展推进了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印刷术发展对欧洲社会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宗教改革时期,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使纸张印刷成本降低,使漫画这种大众传媒工具进入平常百姓家,也使更多的民众了解宗教改革的思想,故选D项;A项中的“局限于大众聚集地”和B项中的“主要面向社会的基层”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其表现是物价暴涨,而材料反映的只是漫画的价格下跌,而未反映其他商品价格的下跌,故排除C项。‎ ‎21.下表是1277年巴黎主教坦皮尔从当时巴黎大学流行的各种观点中收集到的被宣布为异端的一些内容。据此可知,当时的巴黎大学 第168条 节欲本身不是美德。‎ 第174条 基督教的法规,就像别的宗教一样,有传说的成分和谬误之处。‎ 第176条 幸福属于现世,而不属于来世。‎ A. 打破了基督教会的垄断 B. 人文精神比较流行 C. 缺少理性、科学的态度 D. 各种学术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节欲本身不是美德。基督教的法规,就像别的宗教一样,有传说的成分和谬误之处。幸福属于现世,而不属于来世。”可以得出当时流行的观点为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现世生活的幸福,带有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B符合题意;A“打破了”说法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学术的发展问题,D不正确。‎ ‎22. “民主”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人民的权力”;“共和国”一词中的“公共”源自拉丁文“人民”,在古罗马,共和国被视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进入帝国时代,“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材料反映了 A. 社会契约论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 B. 君权神授理念取代了人民主权思想 C. 古希腊罗马的政体在不断发展创新 D. 罗马帝国的立法重视体现君主意志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反映出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来看,是因为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使得决定有法律效力,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民授”,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君主意志”的法律效力,排除D项。‎ 点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23.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 主权在民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各州自治原则 D. 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天赋人权指的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的。但规定“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其中的“自由人总数”实际上对人的权力划了等级,有了歧视,如此规定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人民主权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掉A。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应该怎么做,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C选项排除掉。各州平等原则没有在《独立宣言》中说明和提倡,排除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24.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 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 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 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发展和综合,B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更多的来自于工人的生产实践,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运动对科技发展的影响,C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继承和综合,没有涉及科学实验的作用,D不正确。‎ ‎2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材料中的“钥匙”是指:‎ A. 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 B. 牛顿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 C. 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D. 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光荣革命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到钥匙”,这指的是牛顿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B正确;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之父,生活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A错误,排除;达尔文生活于工业革命时期,C错误,排除;普朗克的量子论提出于20世纪初,D错误,排除。所以选B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牛顿力学体系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门“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内涵: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赋予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秋序的合理性等。‎ 影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奠定了明清政治是向专制和封闭的理论基础等。‎ ‎(2)差异:程朱强化专制秩序,孟德斯鸠则倡导民主、平等;程朱主张集权、孟德斯鸠则倡导分权制衡;程朱重视伦理道德价值,孟德斯鸠则强调法治作用等。‎ 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人治、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占主导;西方:资阶级革命的兴起并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解析】‎ 第(1‎ ‎)问,“内涵”,依据材料一“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等信息从理学体系建立、合理性等方面分析归纳;“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等方面来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差异”,依据材料一“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和材料二“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得出程、朱强化专制秩序,孟德斯鸠则倡导民主、平等,材料二“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得出孟德斯鸠则倡导分权制衡;根据材料一“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和材料二“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法律书”并结合所学得出程、朱重视伦理价值,孟德斯鸠则强调法治作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点晴:比较型试题是历史非选择题最常见的试题,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相同点或者不同点。此类试题虽然容易判断,审题难度不大,但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解题时一是需要明确比较的主旨,二是比较需要求同存异,三是比较需要分层次。‎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的。‎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一中国近代文化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解读须有史实依据,表述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一: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或者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先进中国人进行探索的首要任务。传统儒家思想无力应对这种变局,各个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借西方器物来巩固清廷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民主制度和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要求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思想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突破出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型。(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观点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同上。‎ 观点三: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阐述:举例论证即可。‎ ‎【解析】‎ 根据材料的观点可以推知社会现实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近代中国最大的背景就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思想文化又能够体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8.步入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一些科学新发现,激励着很多有天赋的女性科学家提出自己的自然理论,做自己的实验,公布她们自己的科学发现。从16世纪到18世纪,在整个欧洲,女性科学家对于自然科学简直就像着了魔一样,她们和同时代的男性科学家相互通信,一起研究……同社会上的许多男性一样,她们也是人文主义者、自然主义者和科学家。‎ ‎——摘编自【美】邦尼安德森、朱迪斯·津泽《她们自己的历史》‎ 材料二 一位法国游客在1788年参观一家棉布工厂后,写道:“和我们在一起时,拥有这种工厂的英国富人们并不注意保持与其财富相称的姿态”……对他们而言,他们的工作有其自身的尊严和回报;至于工作所带来的财富,则是另一回事。当博斯韦尔在伦敦索霍区看到瓦特和博尔顿的大型发动机工厂时,他想起了博尔顿的一句话:“先生,我们在卖全世界都渴望拥有的东西——动力。”这些新贵就是企业家,他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精神。事实证明,这种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经济而非政治的角度来讲,他们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全面彻底且不可逆转的变革,因此他们堪称“革命者”。‎ ‎——摘编自【美】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威谦·米尔博格《经济社会的起源》‎ 材料三 每个时代都有技术进步,但是对于帝国主义者的掠夺行为有帮助的许多发明,却首先是在1860年至1880年这20年间产生作用的……新折技术在19世纪的传播令帝国主义的成本变得很低廉,因此欧洲各民族和政府对它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顶峰,它让欧洲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 ‎——摘编自【美】丹尼斯·海德里克《帝国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17、18世纪许多欧洲女性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新贵们“新的精神”追求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他们从经济角度“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全面彻底且不可逆转的变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60至1880年间出现的新技术为何能令帝国主义的成本变得很低廉。‎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科学和技术进步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 ‎【答案】(1)原因: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2)追求:追求人的地位平等;重视技术创新。‎ 说明:①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把人类社会推进到“蒸汽时代”;‎ ‎②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工厂制确立;‎ ‎③城市化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革命变化,自由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政策;‎ ‎⑤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发生革命性变化,商品输出成为其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 ‎⑥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注:以上每点,考生只要答出5点,即可得。)‎ ‎(3)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动力和新能源(或电力、石油)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新兴产业兴起;‎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交通和通信技术革新,促进资本和人员在全球的流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4)作用:①促进了人性解放;‎ ‎②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 ‎③为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 ‎(1)“一些科学新发现,激励着很多有天赋的女性科学家提出自己的自然理论”“ 她们也是人文主义者、自然主义者和科学家”,可以归纳出许多欧洲女性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的原因是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2‎ ‎)从“英国富人们并不注意保持与其财富相称的姿态”,得出不注重等级关系,追求人的地位平等;“我们在卖全世界都渴望拥有的东西——动力”“ 这种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指的是科技创新精神。从经济角度“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全面彻底且不可逆转的变革”,归纳工业革命的经济影响即可。‎ ‎(3)“新技术在19世纪的传播令帝国主义的成本变得很低廉”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特别是新动力和新能源(或电力、石油)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新,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便利了商品、资本和人员在全球的流动。‎ ‎(4)材料一可归纳出科学和技术进步促进了人性的解放,材料二可以得出科学和技术进步推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改变,材料三可以得出科学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解题方法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 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