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蓉城名校联盟 2019~2020 学年度下期高中 2019 级期中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共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 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 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 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 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 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 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 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 现地表示出来。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 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丰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 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 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批 评家哈立孙说:“试读服尔德,笛福,绥夫特,高尔斯密,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 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哪一种特质。你若是要检出这一 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 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 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 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 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 - 2 - 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 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 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 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 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所不可 忽略的问题。譬如仄声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 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在修辞学的范围以内,有许多的地方都是 散文的艺术家所应当注意的。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 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 现象。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无过于下面几种:(一)太多枝节,(二)太繁冗,(三)太生硬, (四)太粗陋。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 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繁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 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愿卒 读,并且也失掉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 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 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 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 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摘编自梁实秋《论散文》)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是没有固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是美妙多端的,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散文。 B. 散文都是思想情绪的翻译,把作者心中的情思整个的表示出来,就是美的散文。 C. 散文的文调是作者内心性格的流露,其美妙不可捉摸,因此散文也是最难处置的。 D. 散文的最高理想不过是“简单”,过于繁冗的散文,令人易生反感而不愿卒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论述散文是一种翻译,是作者思想性格的流露,其文调有一种不可形容的美妙。 B. 文章重点论述了散文的艺术性,并从“自觉地选择”和追求“简单”两方面具体论述。 C. 文章论述散文的艺术性,侧重于论述艺术方法,指出散文艺术的根本原则是“割爱”。 D. 文章引用莱辛、布丰、哈立孙的话,证明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散文的妙处气象万千。 - 3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散文的妙处变化无穷,因而也无法形容,鉴赏散文辞句音乐之妙,只会破坏其美感。 B. 散文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修辞学家,具备在万千辞字中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的素养。 C. 我们平常说的话也是散文,但不是艺术的散文,艺术的散文要确切的表现意念的真实。 D. 散文不是以典故的多、辞句的典丽为美的标准,散文的美,美在适当,美在干净直接。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散文”无中生有。 B 项,“就是美的散文”说法绝对,“散文的美,……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 表现出来。” D 项,“过于繁冗的散文,令人易生反感而不愿卒读”张冠李戴。原文是说“太繁冗,则读者 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 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愿卒读,并且也失掉纯洁的精神”。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 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 项,“引用莱辛、布丰、哈立孙的话,证明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散文的妙处气象万千” 曲解文意,莱辛、布丰的话,证明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哈立孙的话,证明散文的妙处气 象万千。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 4 - A 项,“无法形容”“鉴赏散文辞句音乐之妙,只会破坏其美感”曲解文意。散文妙处无穷, 也不是完全不可形容。原文“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是强调其妙处无穷,不是强调无法 形容。“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 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不是说不能鉴赏辞句音乐之妙, 而是强调不能仅从局部领会散文妙处。 故选 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 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 优秀文化基因。《孟子》中就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载。勤劳 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劳”与“学”在历史上从未分离过。 (摘编自吕文利《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 材料二: 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劳动教育发表过许多论述。 他给晓庄师范题写过一副对联:“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可以 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基,他提出“我们是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 - 5 - 并重”“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 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这种人能以人力胜天工。” 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劳动,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 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 (摘编自罗容海《劳动教育怎么搞,别忘了陶行知》) 材料三: 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劳动教 育的良好氛围。校园之内,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 化,特别是精心打造校园氛围,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景观熏陶人,融入校园生活培养人,融 入校园文化涵育人,融入校园制度规范人。精心设计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建设劳模工 匠文化“场景圈”,让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系统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在 充分利用橱窗、海报、标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同时,更要精心打造网络、App、微信、微博 等新媒体平台,全媒体传播弘扬工匠精神。校园之外,应以劳模工匠选树为契机,创新探索 弘扬工匠精神的方法,以劳模和工匠人才为学习榜样,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 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涵养劳模文化、工匠文化,厚植奋斗理念和劳动情怀,推动 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工匠、爱护劳模工匠、学习劳模工匠、争当劳模工匠的良好风尚和社会 氛围,从而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内部和细部,融入学生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全 过程。 (摘编自彭维锋《以工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材料四: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 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 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改 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劳动教育 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 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摘编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动教育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所以要全 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 6 - B. 劳动最光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勤劳创业、耕读传家” 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C. “在劳力上劳心”强调首先要勤劳动,但又不能止步于劳动。要以劳动涵育内心,实现道 德、智慧、体质、美感的发展。 D. 弘扬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本质上就是为了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 尚,为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 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B. 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深化产教融合,改进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 适应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要求。 C. 把工匠精神全面融入校园文化,全媒体传播工匠精神,以劳模工匠为学习榜样,能推动校 园形成争当劳模工匠的良好风尚。 D. 别忘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念,因为他继承并发展了“劳”与“学”结合的历史传统,也为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 6. 新时代应怎样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A 6. ①教学做合一,通过劳动实践,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②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创 新劳动教育模式。③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④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 体、育美相结合,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错。“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 历史优良传统,新时代要继承“劳”与“学”融合的传统,由于劳动形态的变化,应挖掘劳 动教育新内涵。 故选 B。 【5 题详解】 - 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 项,“为了”错,“经济社会发展”是前提不是目的。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 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根据材料二“通过劳动,达到在劳力上劳心的效果,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 强健、美感的涵养,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概括出答案①教学做合一;根据材料三 “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手段,传播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劳动教育 的良好氛围”“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 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 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概括出答案②;根据材料四“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 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概括出答案③;“劳动教育要 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 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概括出答案④。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 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 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 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 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 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 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街小景 柯灵 - 8 - 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使人想起辽阔的江村, 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有如张着纱幕,远山巅水墨画似地逐渐融化, 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夜雨淅淅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 可是一睁眼我却看见了灰色的壁,灰色的窗,连梦的翅膀也无从回翔的斗室。 虽然下着雨,气压低得像帘幕低垂。黄梅季特有的感觉,仿佛一个触着珠网的飞虫,身 心都紧贴在那黏性的丝缕上。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 不愉快的凉意。 蚁群排着不很整齐的阵列,在窗下墙上斜斜地画了一条黑线,从容地爬行着,玲珑的触 角频频摇动,探索着前面的路。这可怜的远征的队伍,是为了一星半粒的食粮,或是地下的 巢穴也为淫雨所浸没了?刚爬到窗棂上,却被一片小小的积水所阻,徬徨一阵,行列便折向 下面,成了一个犄角。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雨脚忽然收了。厚重的云堆慢慢移动,漏出一角石青的天,有一片 炙人的阳光洒下。是羞于照临这个不洁的都市吗?有如一个娇怯的姑娘,刚探出头就又下了 窗帘。于是留下了阴暗——仿佛比先前更浓的阴暗。且多了一种湿腻的懊热,使人烦躁。 雨又急骤地落下,忽然又停了。 傍晚倚窗。新晴的天,西边红得出奇,仿佛要补足过去的灰暗。我记起乡间老农的传说: 这是“大水红”,预告着水灾的。我乃不禁有陆沉之忧了。 公共汽车如大鲸鱼,泅过时卷起一带白浪,纷飞着珠沫,且有清澈可听的激响的水声, 孩子们的哄笑送它逐渐远去。黄包车渡船似地来往,载渡着一些为衣冠所束缚而不愿意裸出 脚来的人们;而一边却另有一群苦力,身体倾斜,用他们酱色的臂膀,在推动着一辆为积潴 所困的雪亮的病车,这意外的出卖劳力的机会! 一个赤膊者伫立在行人道边,用风景欣赏家们的姿态静静地看着这奇异的水景,看了一 阵,就解下颈上乌黑的白毛巾,蹲在水里洗起脸来。另一个少年却用双手掬起水来喝着。人 世间的一切,对他们仿佛都是恩惠。 一种不经见的情境逗引着我的兴味,而早上从新闻上得到的印象却织接成连续的画面, 从水里浮起,清清楚楚的显印在我的眼前了。——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战争夺去了亲人,留 着他孤单的一个,做着糖果贩卖者。几天的淫雨又困阻着谋生的路,仅有的本钱经不住几天 坐吃,空空的双手,空空的肚子,他选取了最难走然而最近便的一条,一脚越过了生的王国, 跨进了死的门阈。 年轻的灵魂淹没在一片水里。——生命的怯弱呢,雨的残酷呢?…… - 9 - 夜间,有撩人的月色。云鳞在蓝空上堆出疏落有致的图案。 从未有过的宁静。风无声地吹起一街涟漪,迎着月光闪耀着银色,远处的微波摆动街灯 的倒影。是这样奇异的、幻觉的水国风景,缺少的只是几只画舫,一串歌声了。 转过街角,我解放了几天来拘羁的脚步。 很少行路人,除了我当前的两个:一个挟着蓝花布的破棉被,一个拿了席子跟扫帚。是 找寻什么的?他们低着头一边走一边四处察看,沉默如同一块顽石镇在他们身上。到一处比 较干燥的地方,他们停步了,一个用扫帚轻轻扫了几下,就在地上摊开了卷着的席子;另一 个也就铺上棉被。 “今晚还露宿吗?”我不禁吐露了我的疑问。 “唔,在屋子里就得饲臭虫。”拿扫帚的咒诅似地说。 我看了他一眼,是胡桃似的多皱而贫血的脸。天上的云在厚起来,月亮一时隐没在云里 了。我低低地说了一句,似乎自语,哀怜的,却又仿佛有点恶意似的,“天恐怕要下雨。” 他自始至终连正视也没有给我一下。“下了雨再进屋里去吧。”咕噜着算是回答,身体 却已经在潮湿的地上倒了下去。 “要生病的。”可是我没有勇气再开口了。病对于他们算什么呢? 我这才看见,不远处早有一个露宿者在做着好梦。连席子也没有,垫着的是几张报纸, 已经完全湿透了,入梦的该是一身稀有的清凉吧?再走过几步,一家商店的门前又躺着四五 个,蜷缩着挤作一堆。——上面有遮阳,底下是石阶,那的确是燥爽的高原地带,不会有水 灾的。什么幸运使他们占了这样的好风水! 多么残酷的生活的战争呵,可是人们面对着战争。他们就是这样地活着,而且还要生存 下去……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一日于上海(有删节)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描绘梅雨季节上海都市的街头景象,表现了当时社会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 B. 文章开篇由梅雨引发联想,意境开阔迷蒙,富有诗情画意,与灰色的现实形成反差。 C. 文章以阴暗湿冷的自然景象作为铺垫与烘托,自然景象与社会景象融汇交织,引人深思。 D. 文章描绘梅雨倾泻时多从色彩角度加以渲染,描绘雨收天晴时多从听觉角度加以烘托。 8. 文章主要写了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 9. 文章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文章写了三幅图景。第一幅:白天倚窗观雨图;第二幅:傍晚雨后街象 - 10 - 图;第三幅:晚间街头露宿图。这些画面以雨为线索,以街为背景组织在一起,展示了三十 年代大上海底层民众生活的苦难 9. ①悒郁惆怅烦躁的情绪。从文章描写连绵不绝的梅雨自然现象时直接看出。 ②对穷苦民众的同情和忧虑。从黄包车夫、推车人、赤膊者等生活境况可以看出。 ③暗含了对不平等社会的憎恶。从“为衣冠所束缚而不愿意裸出脚来”的乘车阔人与以污水 灌面及喝雨水的少年对比中可以看出。 ④悲天悯人、同情贫苦的人道主义精神。从作者和露宿者对话可以看出。 ⑤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谴责。作品写于日本侵略上海之际,中华民族 处于危难之际。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 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 项,“描绘梅雨倾泻时多从色彩角度加以渲染,描绘雨收天晴时多从听觉角度加以烘托”错 误,文章描绘梅雨倾泻时多从听觉角度加以烘托,描绘雨收天晴时多从色彩角度加以渲染。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与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 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1-5 段为第一幅图景,“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虽然下着雨,气压低得像帘幕低垂…… 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蚁群排着不 很整齐的阵列,在窗下墙上斜斜地画了一条黑线,从容地爬行着……行列便折向下面,成了 一个犄角”“雨又急骤地落下,忽然又停了”主要写白天所见的雨景,概括出“白天倚窗观 雨图”;6-10 段,为第二幅图景,“傍晚倚窗。新晴的天,西边红得出奇,仿佛要补足过去 的灰暗”“公共汽车如大鲸鱼……”“一个赤膊者伫立在行人道边……人世间的一切,对他 们仿佛都是恩惠”主要写雨后街上来往的人们的各种生活情态,以及由此展开的联想,概括 出“傍晚雨后街象图”;11-结尾,为第三幅图景,“夜间,有撩人的月色”“很少行路人, 除了我当前的两个:一个挟着蓝花布的破棉被,一个拿了席子跟扫帚”“我这才看见,不远 - 11 - 处早有一个露宿者在做着好梦。连席子也没有,垫着的是几张报纸,已经完全湿透了,入梦 的该是一身稀有的清凉吧?再走过几步,一家商店的门前又躺着四五个,蜷缩着挤作一堆” 主要描写雨后大上海底层民众露宿街头的生活,概括出“晚间街头露宿图”。 文章的题目是“雨街小景”,这三幅画面从白天的雨景写到雨后傍晚和夜间人们的生活情状, 这样以“雨”作为线索串联画面,通过“傍晚倚窗”“夜间”等词语作为时间的转换,以雨 后的“街”作为画面背景,以三十年代大上海底层民众的生活情状作为描写的对象,把三幅 画面组织在一起,通过描绘梅雨季节上海都市的街头景象,表现了当时社会下层民众的苦难 生活。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情感的把握能力。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情感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 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把握主旨情感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抒情句。它 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 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从景物、人物场景描绘中以及作者直接表露情感的语句中把握作 者的感情。根据“雨,悒郁而又固执地倾泻着”“可是一睁眼我却看见了灰色的壁,灰色的 窗,连梦的翅膀也无从回翔的斗室”“虽然下着雨,气压低得像帘幕低垂。黄梅季特有的感 觉,仿佛一个触着珠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黏性的丝缕上”“仿佛比先前更浓的阴暗。 且多了一种湿腻的懊热,使人烦躁”概括出悒郁惆怅烦躁的情绪; 根据“黄包车渡船似地来往,载渡着一些为衣冠所束缚而不愿意裸出脚来的人们;而一边却 另有一群苦力,身体倾斜,用他们酱色的臂膀,在推动着一辆为积潴所困的雪亮的病车,这 意外的出卖劳力的机会”“一个赤膊者伫立在行人道边,用风景欣赏家们的姿态静静地看着 这奇异的水景,看了一阵,就解下颈上乌黑的白毛巾,蹲在水里洗起脸来。另一个少年却用 双手掬起水来喝着。人世间的一切,对他们仿佛都是恩惠”概括出对穷苦民众的同情和忧虑、 对不平等社会的憎恶; 根据“‘今晚还露宿吗?’我不禁吐露了我的疑问”“我看了他一眼,是胡桃似的多皱而贫 血的脸。天上的云在厚起来,月亮一时隐没在云里了。我低低地说了一句,似乎自语,哀怜 的,却又仿佛有点恶意似的,‘天恐怕要下雨。’”“‘要生病的。’可是我没有勇气再开 口了。病对于他们算什么呢?”概括出悲天悯人、同情贫苦的人道主义精神; 根据文章创作的背景,以及“这是‘大水红’,预告着水灾的。我乃不禁有陆沉之忧了”“多 么残酷的生活的战争呵,可是人们面对着战争。他们就是这样地活着,而且还要生存下去” - 12 - 概括出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谴责。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 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 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 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 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 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 4 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 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 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 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 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 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 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 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屈原既绌.。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 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 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 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 13 - 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 祸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 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B.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 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C.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 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D.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 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绌:废掉官职。在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语还有贬、窜、放、谪、左迁、左除、左 降、出、免和夺等。 B.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多用楚地方言声韵。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开创了我 国现实主义的先河。 C.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民间诗歌,是我国文艺宝库 中璀璨的明珠。 D.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 大权于一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德才兼备。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 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B. 因为当时楚国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 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C. 楚国大将唐昧被杀后,屈原识破秦王邀请怀王相会的目的,劝怀王不要去秦国,楚怀王很 生气,没有听从屈原的建议。 D. 在《离骚》中可以看到他对怀王的眷念,常常一篇之中多次致意。但是始终没有打动怀王 的心,可见怀王始终没有觉悟。 - 14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屈原)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佐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 境了。 (2)(秦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 安葬。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 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 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句中,“而”用于句中,“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系并列人名 需断开,排除 A、C 项。“此”代词总结前文,需要断开,排除 B 项。分析可知,D 项断句正 确。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 项,“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先河”解说错误,《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 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 识。 - 15 - C 项,“楚怀王很生气,没有听从屈原的建议”错误,原文是楚怀王很愤怒秦王,不听秦国割 地的要挟。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 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竭忠尽智,省略主语(屈原);间,离间;穷,困境,走投无路。 (2)亡,逃跑;内,通“纳”,接纳;之,到;竟,最终。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 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 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 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 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 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 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 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 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 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 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 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 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 屈原已被罢免。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王与楚 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 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 - 16 - 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 愤怒,不听泰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 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 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 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 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 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 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 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 在外被张仪所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 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令尹子兰得知屈 原恐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 屈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①,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②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③,不须檀板④共金尊。 【注】①暄(xuān) 妍:明媚鲜丽。②霜禽:羽毛白色的禽鸟。③狎:亲近。④檀(tán) 板: 檀木制成的拍板, 歌唱或演奏音乐时用以打拍子。这里泛指乐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的“暄妍”色彩明丽,与“疏影”“暗香”句中梅的淡雅色调形成对照。 B. 颈联采用拟人手法,借霜禽先偷眼和粉蝶合断魂,反衬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C. 尾联直抒胸臆,淡泊雅致,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合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 D. 全诗从各个角度渲染梅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是诗人幽独清高的人格写照。 - 17 - 15. 颔联二句,化用了五代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明•李 日华说:“林君复(林逋)改二字为‘疏影’‘暗香’以咏梅,遂成千古绝调。”请比较原 句与改句,分析“疏影”“暗香”的妙处。 【答案】14. B 15. ①原句未写出“竹影”的特点,未道出桂花的清香。把“竹”写成“横 斜”与其笔直特征相矛盾。 ②“疏影”抓住梅枝稀疏的特点,与“横斜”照应,与梅枝屈曲盘旋的特征相符,显得精致 和谐。 ③“暗香”的神韵在“暗”字,看不见却可以调动嗅觉,其特点是“浮动”,香气不强烈,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再加上“月黄昏”,视觉的朦胧反衬出嗅觉的精致,赋予梅花淡雅高 贵的品格。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 项,“反衬”错,应该是正衬。颈联运用拟人化手法,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 之乐。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从 词语意义、情景关系与意境的营造、上下句关系(结构关系)、手法技巧、思想感情的表达等 方面分析都可。 本题要求“比较原句与改句,分析‘疏影’‘暗香’的妙处”,这是一种考查炼字的题型, 解答时注意结合原句,从意境、手法和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句意看,梅枝在水面上 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黄昏中浮动飘散。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 “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将江为原句中具象感的“竹”“桂”变为 “疏”“暗”的模糊隐约,使梅花形神活现,让人产生朦胧的美感,丰富了诗的内涵,营造 了一个静谧清幽、令人神往的意境。从视觉角度写梅、影、月、水,又从嗅觉角度写梅香, 二者巧妙结合,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 - 18 -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 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 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 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 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卫风•氓》里,写女主人昼夜辛劳,没有一天不这样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离骚》中写屈原以荷叶荷花作为衣饰,表现其高洁品格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流乱之中的杜甫自己都没安稳的居处,但他想的不是自己,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为“天下寒士”高声地喊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诗句。 【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2)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3)安得广厦千万 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 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 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夙兴夜寐、靡、芰荷、广厦、庇、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要牵好产业“牛鼻子”。近年来很多村子 通过网络销售、擦亮品牌,实现了整村脱贫,________了产业发展的强大带动作用。这也启 示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__________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农业强、农村美、 农民富提供持续有力的保障。乡村振兴,人才________是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大瓶颈”。 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 )。________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为农村发展开拓新视野、集 聚好资源、打造大产业。乡村振兴,要用好生态“摇钱树”。通过实践充分证明,保护生态 环境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牢 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 - 19 - 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成为永不枯萎的“摇钱树”。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突显 因地制宜 匮乏 想方设法 B. 彰显 因时制宜 紧缺 千方百计 C. 彰显 因地制宜 匮乏 千方百计 D. 突显 因时制宜 紧缺 想方设法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充分发挥了解乡风民俗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家乡发展 B. 充分发挥他们了解乡风民俗的优势,更好地服务家乡发展 C. 他们更好地服务家乡发展,充分发挥了解乡风民俗的优势 D. 更好地服务家乡发展,充分发挥他们了解乡风民俗的优势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实践充分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关系,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B. 实践充分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C. 实践充分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D. 实践充分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答案】17. C 18. B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彰显:用鲜明的事实显示:突显:突出某一层面上显现出来。语境是“近年来很多村子通过 网络销售、擦亮品牌,实现了整村脱贫”,强调用鲜明的事实显示,应选“彰显”。 因地制宜: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 适当的措施。此处强调乡村产业发展的地域性,应选“因地制宜”。 匮乏:缺乏,程度较重:紧缺:短期内供应紧张而紧急缺乏。此处用于“人才”短缺,应选 “匮乏”。 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常作状语:想方设法:想出各种办法,常作谓语。此处用 作状语,应选“千方百计”。 故选 C。 - 20 -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 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 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主语的一致性。 根据语境,补写的句子主语是“我们”,应使用主动语态。AC 两项主语是“他们”,与语境 表达不连贯。排除 AC 两项。D 项逻辑顺序存在问题,应该是先了解乡风民俗后服务家乡。排 除 D 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 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 A 项,成分残缺,句首误用介词“通过”,造成句子缺主语成分; C 项,“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并列不当; D 项,关联词误用,“不是……就是”是选择关系。 故选 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 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 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 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 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我国现有的柔性机器人主要被分为两种,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生物柔性机器人。 目前来看,两种柔性机器人研究过程中都存在难度,但又存在差异。从工业柔性机器人来看, _____________。因为要保障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化作业,传统的刚性连接器和外壳就无法继续 使用,通过 3D 打印等方式寻找新材料或是首要任务。而从生物柔性机器人来看,材料可能是 主要难点,其次还有驱动。仿生机器人需要利用一些特殊材料来打造皮肤、肌肉等构造,也 - 21 - 需要新的驱动方式来让这些材料运动起来。但不管对于何种柔性机器人分类来说,新材料的 研发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____________,将决定着柔性机器人的发展能否走向成熟。 【答案】 (1). 一种是工业柔性机器人 (2). 首要的技术难点可能是材料 (3). 未 来能否在材料寻找上取得突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连贯中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 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 式;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第一处,前文是“我国现有的柔性机器人主要被分为两种”,后文是“另一种是生物柔性机 器人”,可知填的应该是一种是什么样的机器人,根据后文的内容“从工业柔性机器人来 看”,可知应该填成“一种是工业柔性机器人”; 第二处,后文是“因为要保障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化作业,传统的刚性连接器和外壳就无法继 续使用,通过 3D 打印等方式寻找新材料或是首要任务”,可知前文强调的是寻找新材料或是 首要任务,可以填成“首要的技术难点可能是材料”; 第三处,前文是“新材料的研发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强调的是材料的研发探索,后文是 “将决定着柔性机器人的发展能否走向成熟”,可知材料的研发探索决定着柔性机器人发展, 并且有强调两面性的“能否”,可以填成“未来能否在材料寻找上取得突破”。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 1.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 2.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 3.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21.高一年级准备举行一场巴金《家》读书交流会,王晓姝同学交流的题目是《一个家庭,三 种人生》,现在请你帮主持人写一段导入语。 要求:①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②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③不少于 80 字。 【答案】示例:同学们:家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和谐与温暖的符号,是疲惫时可以避风的 港湾。然而在封建大家庭里,家是觉新懦弱顺从的囚笼,是觉慧朝气叛逆的黑洞,是觉民自 由婚姻的深渊,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命运。让我们走进巴金笔下的《家》,领略不同的人 生!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和名著导读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在在解答 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根据题干要求,所选的内容是巴金《家》里表现出来的“一个家庭,三 种人生”,就要联系作品里在一个大家庭里,三个人不同的人生来写。修辞手法不能少于两 种,选的人物要合适,结构要完整,考生所写内容能够符合以上要求并且做到语言通顺、得 体,没有病句即可。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符合导入语的要求,导入语要有称呼,如“同学 们”;结尾是要与作品以及主题“人生”有关联,如“现在,让我们走进巴金的《家》,理解 不同的人生意义吧”。 比如:觉新、觉慧、觉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但三人的人生和命运是不一样的。 觉新: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一是他自愿的牺牲自己。因为受到过五四 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 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 家庭的担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二是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 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 家的亲事。 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 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 觉慧:他是“五四”时代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和新生活的勇敢追求者。幼年时期, 他虽然过着少爷的生活,却与家中的“下人”接近,对他们怀着深厚的同情。“五四”时期, 他从《新青年》等杂志中接受了科学与民主、人道主义思想,首先从婚姻恋爱的不自由上, 痛感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而他与婢女鸣凤的相爱,更富于蔑视封建等级的民主主义内容。但 家族宗法“在他们中间立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因此他开始恨这个家,决心不做“后补绅 士”。他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军阀专制统治,抨击旧家庭、旧伦理道德。在家中,他敢于蔑 视“长辈”的权威,批评他们枪杀青年的正义要求,残虐“下人”的行为。他目睹了家中的 种种罪恶,特别是他所爱的鸣凤的自杀,以及婉儿、梅的悲剧和瑞珏的惨死,更坚定了反抗 意志,终于毅然走出这个家,去寻求新的生活。作者歌颂了他对于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 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以及他“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的热 忱的献身精神,从而塑造出一个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勇敢背叛旧家庭、追求真理、追求新生活 的成长着的青年的典型。 觉民:虽然他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 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 - 23 - 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罢了,深陷在这个泥潭中。 【点睛】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 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 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年前的五四,“青年”的概念被真正发现,“五四青年节”成为真正纪念性节日。百 年间,“新青年”“左翼青年”“知识青年”“四有青年”“文艺青年”等标签见证了中国 青年的代际更替和成长。在 21 世纪的浪潮下,青年的标签走向了多元化,“自我” “叛 逆”“佛系”“任性”“颜控”“硬核”“创新”“博学”“诚信”“求索”“笃行”“有 担当”“有品质”“有修养”……新时代青年人要亮出新标签。 你是什么青年呢? 请以“我就是___________青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希望你能彰显个性,紧跟时代,书写 自我。 要求:选择一个词语,补全题目,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一篇记叙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我就是任性青年 从什么时候开始,珍惜躺在草坪上发呆的时光:懒洋洋的下午,懒洋洋的阳光,懒洋洋 的天空,懒洋的梦境……天南海北地想,做不着边际的梦。 从什么时候开始,脑中会有一闪而过的念头。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念头,想要到一个很远 又很古老的地方,骑一头小毛驴,在弯曲又狭窄的羊肠小道上,慢悠悠地走,为每一朵花、 每一株草写诗,跟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对话…… 很多时候,青春就是由这些荒诞的梦拼凑成的。好多念头,只是一瞬间,忽然很强烈地 撼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想即刻便做。于是就真的什么也不考虑,任性地开工。而那些似乎 永远也完成不了的,便随着淡淡的失落,渐渐被遗忘…… 那篇叫做《宋朝的雨>的文章,让我深深地为苏轼的情怀所感动。“先生沐雨而立,一站 就是千年”,忽然牵动了我心中淡淡的情愫。于是便梦想站在苏堤上,在那样飘着雨的时节, 走进遥远的宋朝……有一天,我竟真的站在了当年苏轼站过的苏堤上,风拂过发际,便痴痴 地想这风是否也曾令那位杭州太守浮想联翩…… - 24 - 好友告诉我,她花了 6 个钟头弓着腰站着画完了一幅水彩画。 她本不是画水彩的,也许 是水彩斑斓的色彩让她动心了吧,于是整整一天,毫不倦怠地画起来。只画了一片海、两张 帆、水波、云彩,仿佛只是肆意地涂鸦,并取了个只有她自己才懂的名字。嘴里嚷着腰酸背 痛,眼里却放着光……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挥霍青春吧,可谁又能说这没有来由的冲动和坚持, 不是另一种演绎青春的诗意方式呢? 有时候,为了一首偶然听见的歌曲,为了一部慕名已久的电影,为了一个时光长廊里闪 闪发光的人甚至只是一朵向日葵,便让我们任性地耗掉一个漫长的下午去搜寻它们的踪迹; 在房间的墙上贴满海报,为了鱼缸里的几条小鱼一整天忙里忙外;总是想着要买一台相机把 生活的每个片段、每一次自然的小小的律动记录下来…… 什么“十七岁开始苍老”, 都是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故作对比。在我们花一般梦一 样的十七岁里,的确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有数不清的琐碎的烦恼,然而总有美好的时刻留给 青春,留给梦,留住我们的任性;我们的确欠稳妥、少考虑,总是不顺一切,然而不能设想 如果失去了这一切,我们的青春该是多么苍白;我们常常不务正业,可是假如有一天,我们 都长大了,不再有梦,在那些“正业”里度过相似的一天又一天,所有的梦想被现实一一击 碎,难道那才是真正的生活? 让我们做梦吧,任性吧,毕竟,这是我们的青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属于材料+半命题作文形式。所谓半命题,即一半既定,一半自 选。半命题形式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 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写半命题作文,要巧抓题眼,破题为文。创新的突破点在补全题目上。 谨慎于前,方能潇洒于后。只有在补题上煞费苦心,才有望一挥而就,写出情文并茂的考场 作文。 审题:材料从百年前“青年”的概念说起,引出 21 世纪青年标签的多元化特征,结合“自 我”“叛逆”“佛系”“任性”“颜控”“硬核”“创新”“博学”“诚信”“求索”“笃 行”“有担当”“有品质”“有修养”等标签的特征,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在于引导考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考生不管选择什么标签,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表达自己积极的 人生态度。本次作文“既定”内容为“我就是___________青年”,“自选”信息填写在横线 处即可,内容从材料所给定的有关青年标签中选择。这是比较容易把握题旨的一类作文题型。 题目用“我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构思时还要注意写作的内容要把个 性和时代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文体明确为记叙文。 - 25 - 参考立意: (1)我就是硬核青年; (2)脚踏实地,吃苦耐劳; (3)自信自强; (4)矢志不渝,奋发有为。 参考素材: 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 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 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 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2.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 现实。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 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 3.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 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 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4.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 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5.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朋友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 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 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 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 悔的青春回忆。 结构层次: 文章题目“我就是任性青年”亮明观点,作文要抓“任性”这个关键词;作文以躺在草坪上 发呆开篇,写了青年做的不切实际的梦境,表现了青春的特点:“青春就是由这些荒诞的梦 拼凑成的”。之后想象自己沉浸在古人的意境中,进一步表现青春的特征;然后通过写友人 作画的“冲动和坚持”,说明这也是一种演绎青春的方式,进一步补充了“任性”的特点; 之后回到自身,结合青年现实处境,说明尽管欠稳妥、少考虑,但不能放弃对梦的追求。结 - 26 - 尾发出呼告,进一步点题,强调“做梦”“任性”才是青春。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