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 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年级期中检测卷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宁夏农业区划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上图中Ⅰ、Ⅱ、Ⅲ、Ⅳ四个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降水量 B. 气温 C. 植被 D. 地形 2. 关于图示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合理的是 A. I区靠近黄河,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B. Ⅱ区水源缺乏,不适宜发展畜牧业 C. Ⅲ区降水丰沛,适宜大力发展种植业 D. Ⅳ区水热组合好,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 【答案】1. D 2. A 【解析】试题分析: 1. 有图例可知,,工、Ⅱ、Ⅲ、Ⅳ四个区域的最大区别在于地形差异,依次四个区域是依据地形分布划分的。选D项。 2. I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虽气候干旱少雨,但靠近黄河,可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 业,A项正确;Ⅱ区水源较为缺乏,但可发展畜牧业,B错;Ⅲ区降水较多,可发展种植业,但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造成该地水土流失加剧,C错;贺兰山纬度较高地势高,气候相对温凉,降水较少,不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D错。 考点:区域的划分依据,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方向。 半边房(下图)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民居之一,当地盛传“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留外人田”的说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半边房门前种植落叶阔叶树可能是为了 A. 春季防风固沙 B. 夏季遮荫纳凉 C. 秋季截水增湿 D. 冬季挡风遮雨 4. 这种居住景观的地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 水稻、小麦 B. 小麦、谷子 C. 谷子、青稞 D. 青稞、玉米 【答案】3. B 4. B 【解析】 3. 陕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半边房门前种植落叶阔叶树可能是为了夏季遮荫纳凉,B对。房前树木少,不能起到春季防风固沙、秋季截水增湿作用, A、C错。冬季降水少,树叶落,不能挡风遮雨,D错。 4. 这种居住景观的地区,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B对。该地是半湿润区,水资源不足,不适宜种植水稻,A错。青稞是青藏高原的主要作物,C、D错。 点睛:陕西是温带季风气候,落叶阔叶树到冬季叶落,不能挡风遮雨。防风固沙作用的是森林,不是几棵树能起作用。黄土高原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 以下省区属于远西部地带的是 A. 新疆、青海、甘肃、宁夏 B. 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 C. 新疆、西藏、云南、甘肃 D. 西藏、内蒙古、甘肃、宁夏 6. 制约远西部地带发展的最重要经济原因是 A. 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 农业基础薄弱 C. 水土流失严重 D. 自然资源不足 【答案】5. B 6. A 【解析】 5. 由图中图例可直接得出答案。 6. 远西部地带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由于区域所处位置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影响甲乙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大气环流 B. 太阳辐射 C. 地形 D. 人类活动 8. 关于甲国与乙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国工业化早,乙国工业起步晚 B. 甲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乙国农业以渔业为主 C. 甲国工业属于“资源型”布局,乙国工业属于“临海型”布局 【答案】7. A 8. B 【解析】 7. 根据经纬度,甲是英国,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乙是日本,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季风气候。影响甲乙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A对。太阳辐射、地形、人类活动不是两国气候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B、C、D错。 8. 甲国是英国,工业化早,乙国是日本,工业起步晚,A正确。甲国气候终年温和湿润,不利于农作物成熟,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乙国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B错误,选B。甲国工业属于“资源型”布局,乙国工业属于“临海型”布局,C正确。甲国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乙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D正确。 D.甲国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乙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有的学者将区域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5,回答下列各题。 9. 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 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C.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10. 图中各点分别A、B、C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A. A--B--C B. B—C—A C. B--A--C D. C—A—B 【答案】9. B 10. C 【解析】 9. 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一产业占比重大,第二、第三产业占比重小,第三产业表现出缓慢发展的趋势,A错误。人地关系的不协调表现不明显,B错误。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的资源开发,C错误。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D正确。 点睛: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先是第一产业为主,然后是第二产业迅速上升,占比重大。最后是第三产业占比重最大。初期阶段传统农业占比重大,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于1956年发行“东汉狩猎生产图”特种邮票(图6)。图像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 采集与渔猎 B. 耕作与灌溉 C. 采矿与冶炼 D. 建坝与筑路 12. 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 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 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 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 寻求人地协调 【答案】11. A 12. B 【解析】图中反映出人类在进行狩猎和耕作,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中心论逐步得到发展,但还没有达到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主宰的程度。 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图中①—②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 开垦土地、单产增加 B. 科学种田、提高单产 C. 退耕还林、耕地减少 D. 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14. ③是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发展的关键,它应当是 A.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B. 农林牧综合治理 C. 大力发展工业 D. 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13. D 14. B 【解析】 13. 根据箭头方向,图中为多产粮食,采取①措施扩大耕地面积,只能是毁林开荒。产生②结果导致生态恶化,②应是代表的水土流失。D对。单产增加与后面的恶化无关联,A错。科学种田、提高单产不会导致生态恶化,B错。退耕还林不会出现生态恶化,C错。 14. ③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减轻,是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发展的关键,它应当是农林牧综合治理,B对。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工业、扩大耕地面积结果都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A、C、D错。 下图为“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甲、乙两种发展模式的比较,正确叙述是 A. 甲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B. 乙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 甲模式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D. 乙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16. 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做法是 A. 广西贵港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 B. 杭州兴建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 C. 使用不可降解包装材料 D. 海尔集团研制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 读图,甲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A错。乙将污染物资源化再利用,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B错。甲模式污染环境,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C错。乙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D对。 16. 广西贵港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杭州兴建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海尔集团研制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都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做法,A、B、D符合。使用不可降解包装材料,会污染环境,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做法,C不符合,选C。 可持续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图9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 公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有序性原则 18. 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A. 提高能源利用率 B. 降低碳排放量 C. 提高城市绿化率 D. 减少污染物排放 【答案】17. C 18. D 【解析】试题分析: 17.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一方面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另一方面是指代际公平性,即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持续性原则: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要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产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共同性原则: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我国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属于共同性原则,故选C。 18. 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环境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已经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减少,故选D。 【考点定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具体措施 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关于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叙述错误的是 A. 带走表土,降低土地生产力 B. 减少植被覆盖,使气候变干 C. 抬升下游河床,形成地上河 D. 增加了当地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20. 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图中修筑堤坝的直接作用是 A. 平整土地 B. 贮水拦沙 C. 抽引水灌溉 D. 发展多种经营 【答案】19. B 20. B 【解析】 19.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带走表土,降低土地生产力,A正确。减少植被覆盖,对气候影响不明显,不会改变气候类型,B错误,选B。泥沙沉积,抬升下游河床,形成地上河,C正确。增加了当地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D正确。 20. 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图中修筑堤坝的直接作用是贮水拦沙,减少水土流失,B对。平整土地是拦沙沉积后的作用,A错。抽引水灌溉、发展多种经营是平整土地后的作用,不是修筑堤坝的直接作用,C、D错。 点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下游泥沙淤积,但不会改变气候特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有打坝淤地,直接作用是拦沙蓄水。平整土地、灌溉、发展多种经营,是贮水拦沙作用实现后的用途。 读下图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回答下列各题。 21. 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C.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D. 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 22. 在图示地区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① 截留水分 ② 改变气候类型 ③ 削弱风力 ④ 改变植被类型 A. ① ② B. ② ④ C. ③ ④ D. ① ③ 【答案】21. C 22. D 【解析】 21. 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C对。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区域荒漠面积广的自然原因,不是荒漠化加快的原因,A错。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与荒漠化加快有关,不是主要原因,B、D错。 22. 在图示地区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截留水分,①对。增大摩擦力,削弱风力,③对。不能改变气候类型,②错。不能改变植被类型,④错。D对,A、B、C错。 下图示意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3. 上图示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 二氧化碳减少 B. 全球降水增多 C. 冰川体积增大 D. 全球气候变暖 24. 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信的是 A. 伐木与深加工 B. 开发矿产资源 C. 从毁林到造林 D. 禁止砍伐森林 【答案】23. D 24. A 【解析】试题分析: 23. 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的功能,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读图可以看到,世界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全球气候变暖,A错、D对。全球变暖的结果,冰川体积减小,C错。全球变暖导致有的地方降水增多,有的减少,不会是都增加,B错。 24. 读图可以看到,亚洲森林面积增加最多,选项中的伐木、开矿、都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小,完全禁伐是不实际的,所以A、B、D错。只有加强造林,从以前的毁林到现在的造林才可行,C对。 考点:森林的主要作用,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据图判断,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 促进交通运输网的建设 B.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C. 促进相关产业的转移 D. 提高煤炭产量 26. 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 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 减缓了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C. 减少了当地大气污染物 D. 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答案】25. B 26. C 【解析】试题分析: 25. 根据图示,该地的生产结构将煤炭转化为焦煤和燃料气,进一步发展其他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故选B。 26. 该地生产结构并未实现废气的零排放,能够加剧当地的大气和水体污染,加剧当地的水资源短缺。全球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当地大量开采煤炭,排出二氧化碳,会加剧变暖趋势,故选D。 【考点定位】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到下表资料,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7. 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 A. 南方地多水少 B. 南方地少水多 C. 北方地多水多 D. 北方地少水少 28. 为改善水土配置不协调状况,我国已经开工的巨大工程是 A. 长江三峡工程 B. 淮河治理工程 C. 南水北调工程 D. 小浪底工程 【答案】27. B 28. C 【解析】 27. 根据表格数据表示的水资源、耕地资源南方、北方所占的比重,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南方地少水多,B对,A错。北方地多水少,C、D错。 28. 为改善水土配置不协调状况,针对北方地多水少的现状,我国已经开工的巨大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C对。长江三峡工程、淮河治理工程、小浪底工程不能改变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现状,A、B、D错。 点睛:表格数据表示的水资源、耕地资源南方、北方所占的比重,表现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水土配置空间上的不协调,措施是跨流域调水,主要工程是南水北调。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流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9. 下列对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A. 河流年径流量较大 B. 河流的汛期较长,主要集中于夏季 C. 冬季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D. 河水以雨水补给为主 30. 图中河流流域中上游重点发展了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其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①有色金属原料丰富②廉价水电③经济发达,基础好 ④科技发达⑤廉价水运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29. C 30. A 【解析】试题分析: 29. 河流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及特殊水文现象。图示区域在中国南岭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A项错误。南方雨季从4月开始到10月结束,雨季长河流汛期长。B项错误。在南方地区,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C项正确。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D项错误。故选C。 30. 有色金属冶炼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就在电能丰富地区,本地区有丰富的原料,另外发展工业需要交通便利。A项正确。故选A。 【考点定位】河流水文特征、工业区位因素 【知识拓展】河流水文特征及分析 (1)水位变化(汛期):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2)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3)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地势起伏、土壤特点;(4)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5)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A)与错误(B),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 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答案】正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空间尺度大小与所描述的区域特点的关系。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地带;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具体、详细,比如浦东新区。故说法正确。 32. 人类的生产活动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错误 【解析】试题分析: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污染等不利影响,也可以有如改造水环境等有利影响。 考点: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3. 经济全球化是区域开放性的重要体现。 【答案】正确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形成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区域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所以正确。 34. 世界各国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答案】错误 【解析】世界各国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方面的程度不同,发达国家人均资源消耗量大,在发展初期,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多。目前发达国家资金充足、技术先进,有能力治理、保护环境与资源,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错误。 35. 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答案】错误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考点:该题考查可持续发展。 36. 鲁尔区在综合整治过程中,特别重视环境管理与保护。 【答案】正确 【解析】鲁尔区由于传统工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导致新兴工业不愿落户,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在综合整治过程中,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必须特别重视环境管理与保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说法正确。 点睛: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质量要求高。要吸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落户发展,必须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37. 不断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补贴,是我国政府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 【答案】错误 【解析】不断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补贴,是我国政府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38. 我国许多城市提高自来水价格,其根本目的是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答案】正确 【解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实现节水目标,仅靠宣传教育方法效果较慢,需要辅助经济手段,促使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培养节水意识。我国许多城市提高自来水价格,其根本目的是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39. 39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唯一选择。 【答案】错误 【解析】试题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方向具有多样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唯一选择。 考点:城市转型升级 40.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长江下游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明显。 【答案】正确 【解析】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和城镇建设面积扩大,会占用部分耕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导致区域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所以长江下游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明显。 三、综合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本部分4大题,共30分)。 41. 读左图和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左图中字母 所示区域位于西北地区,右图示结构反映出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区域的 性。 (2)左图中B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3)请参考右图,根据C区域特征,写出下表中数字所表示的含义。① ② ③ 。 【答案】(1)A 整体性 (2)水土流失 植被遭到破坏 (3)海拔高 高寒农牧业 河谷地带 【解析】整体分析:根据字母所在位置,判断代表的地区。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区域整体性的表现。结合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独特的高寒的气候,分析人口、城市、农业分布位置、原因。 (1)左图中字母A所示区域位于西北地区,右图示结构反映出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区域的整体性。 (2)左图中B地区是黄土高原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其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到破坏。 ........................ 42. 左图为“北美五大湖工业区示意图”,右图为“德国鲁尔工业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2013年12月美国底特律市宣告破产。底特律曾是世界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汽车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移民,城市人口一度达到180万。但因底特律汽车产业的衰落等原因,到2010年近60%的人口迁出。 材料三 德国鲁尔地区从19世纪后半叶起成为世界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也曾面临经济衰落等问题后经综合整治,鲁尔工业区重新走向繁荣。 (1)两大工业区早期发展工业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 。 (2)从产业结构分析,底特律市从辉煌走到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 (3)影响底特律市人口外迁的主要因素是 。 (4)底特律市的破产及鲁尔区由衰落走向繁荣的案例,给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是 、 。 【答案】(1)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城市密集、市场广阔(任答三点) (2)产业结构单一 (3)社会经济因素 (4)调节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效率和质量,增强竞争力 【解析】试题分析: (1)工业区位因素可以从交通、资源、水源、市场等角度考虑。读图可知,底特律是美国的汽车工业中心与德国鲁尔工业区附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2)产业结构主要为三次产业比重和工业结构比重。由材料二可知,底特律曾是世界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因此可判断,产业结构单一,是底特律市从辉煌走到破产的主要原因。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因底特律汽车产业的衰落等原因,到2010年近60%的人口迁出”,由此可判断,影响底特律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4)借鉴的意义主要从成功的经验角度分析。因“产业结构单一”使底特律市从辉煌走到破产及鲁尔区由衰落走向繁荣,给我国“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是:调节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效率和质量,增强竞争力. 【考点定位】工业区位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 【名师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属于人口移动,根本区别在于居住地是否发生长期改变。 2、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例如,美国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后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随着大庆油田、攀枝花铁矿、金昌镍矿等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迁人,主要受矿产资源的影响;近代山东、河北大量人口闯关东,主要受土地条件的影响。 (2)生态环境变化:受工程建设、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在局部地区、特殊时期往往成为引起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例如:5·12坟川大地震后,北川县部分人口外迁山东;三峡工程建设使大量库区人口外迁;西北地区随着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 (3)政治因素:在特殊时期可能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例如,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吸引东部部分人口到西部地区工作;海湾战争期间,大量伊拉克居民迁往其他国家。 (4)社会因素: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减少了人口迁移的阻力,促进了人口迁移。文化教育和婚姻往往成为青年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迁移常起重要作用。 4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图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右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14:32通水,将一定程度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 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 (3) 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 。 【答案】(1)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解析】(1)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部受水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调水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南高北低,可自流输水,单位调水能耗小。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北部是地中海气候,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地势南高北低,需要逐级提水,单位调水能耗大。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是满足生活用水,促进社会发展。水资源增多,可以促进工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水少的工业类型。适当提高水价,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等 44. 阅读长江水系图(下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资源看,长江流域蕴含丰富的 (至少写出两种);从经济看,长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三大经济圈,对应的经济中心依次是重庆、 、上海。 (2)长江上游修建了全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其综合效益有 (至少写出三点)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加剧,可以采取 、 等措施防灾减灾。 (4)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请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答案】(1)水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任答两点) 武汉 (2)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养殖等(任答三点) (3)植树造林 退耕还湖 (4)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不利条件:旱涝频繁 【解析】整体分析:结合图示信息,可以考虑到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等。沿长江的三大经济圈,依次以重庆、武汉、上海为中心。了解水利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流域内洪涝灾害增加,人为因素主要是破坏植被、围湖造田。 (1)从资源看,长江流域蕴含丰富的水资源、水能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从经济看,长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三大经济圈,对应的经济中心依次是重庆、武汉、上海。 (2)长江上游修建了全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其综合效益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养殖等。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加剧,主要是上游地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力降低。可以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等措施防灾减灾。 (4)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从自然条件方面来看,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等。不利条件主要是旱涝灾害频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