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

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晁江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 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 义。其目的是(  )‎ A.巩固专制统治    B.和谐人际关系     C.维护社会秩序    D.确立儒学独尊 ‎2.《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 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  )‎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3.西周孝的对象为祖先考妣(不包括健在的人),孝的形式是祭祀,以不断强化祖先 权威和同出一祖意识,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至春秋,孔子倡导的孝的基本形 式是侍奉父母,将孝下移至庶人,为人子者都是孝的主体。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父权挣脱宗权    B.宗法观念淡漠     C.礼乐制度瓦解    D.小农经济确立 ‎4.读图,序号和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采取了焚诗书控制思想的措施        ‎ B.②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C.③诞生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 D.④创作了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离骚》‎ ‎5.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 ‎《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 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 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6.韩非子曾对法的特点有个精辟概括:法固、法显、法一;《十二铜表法》规定“不 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由此可见(  )‎ A.两者法治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中国古代法律更多的重视了私人法律权益 C.中华法系曾受益于罗马法系 D.商品经济发展是二者共同的经济基础 ‎7.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 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  )‎ A.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秦国学术水平落后 ‎8.宋代理学家程颐说:“荀卿才高学陋,以礼为伪……圣人之道,至卿不传。”这是 因为荀子(  )‎ A.反对以礼治国    B.承袭法家主张     C.认为人性本恶    D.重视自然规律 ‎9.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516人中出身寒微者135人,占总数 的26%;到了战国时代,在713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243人,占总数的34%。‎ 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 A.宗族制度彻底瓦解                                B.世家大族向士族转化 C.宗法制度开始下移                                D.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 ‎10.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 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11.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 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 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12.据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记载:“(中国古代)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 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导致中国古代天文记载呈现这一特点的思想 是(  )‎ A.人定胜天            B.天人感应             C.道法自然            D.相生相克 ‎13.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晔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 儒学,多“守文之徒”。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  )‎ A.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B.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 C.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14.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 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 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 ‎15.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 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 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 贤吏”的怪现象。材料旨在说明(  )‎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                        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                        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16.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 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 现象主要说明(  )‎ 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                        B.寺院开放世俗倾向明显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 ‎17.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 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18.“士子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宋代这种修禅之风在士大夫中流传 日盛。”这表明当时(  )‎ A.异质文化融合,儒家与时俱进            B.修禅之风盛行,官场生态恶化 C.士子表里不一,社会风气沉沦            D.理学陷入困境,亟待推陈出新 ‎19.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 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 ‎“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 A.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20.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 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 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 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21.《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著 作。《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 ‎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 的字样。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 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国西南 B.《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 C.《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 D.《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 ‎2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 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23.康德认为,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时代始于苏格拉底。康德做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 据在于,苏格拉底(  )‎ A.批判宗教神学的危害                            B.注重对人性本身研究 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D.倡导人独立理性思考 ‎24.柏拉图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 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不得回头。结果柏拉图走到麦田尽头才发 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这则故事反映了苏 格拉底(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强调理性,并主张认识自我 C.对爱情提出更高的美德要求                D.否认绝对权威,并批判道德 ‎25.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 ‎“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 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 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C.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26.罗索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而是少数学者 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概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的赞助。‎ 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此观点(  )‎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说明上层阶级助推了文艺复兴            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27.1598年,汤显祖的《牡丹亭》塑造了不顾生死追求爱情的杜丽娘的经典形象。‎ 约三年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翁之口说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这一历史现象能够说明(  )‎ A.爱情故事是中西方表达思想自由的共同题材 B.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英两国商品经济发达 C.戏曲表演是中西方传播人文思想的首要方式 D.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都出现人性解放的追求 ‎28.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通过搜集史料证明:在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 卢修斯把自由和财产赐予英国教会,当卢修斯写信给阿莱赛利乌斯教皇请他到英格 兰传授罗马法时,教皇回信说卢修斯不需要罗马法,因为他已经有了不列颠法律。‎ 亨利八世此举的目的是(  )‎ A.否定教会权威    B.证明君权神授     C.没收教会财产    D.建立民族国家 ‎29.王阳明与马丁·路德生活在同一时期,但二者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这里 的“历史作用”主要指(  )‎ A.促进思想解放    B.破除既定权威     C.强化主体意识    D.推动社会转型 ‎30.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留下一串闪亮的人名: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霍 布斯、牛顿、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以下相关评论,正确的是(  )‎ A.反对专制追求共和制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B.他们为人类社会提出的理想已经实现 C.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是思想家产生的前提 D.理性与科学是他们对抗神学与君权的武器 ‎31.早在西方启蒙运动之前就有人指出,实际上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协定,‎ 国民对君主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君主对国民具有保护义务,这反映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社会契约的理念 C.革命权利的学说                                    D.天赋人权的思想 ‎32.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 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 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33.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对支配天体运动的若干定律的发 现,推动了启蒙运动,并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形响。由此可见,牛顿的发现推 动启蒙思想家(  )‎ A.相信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B.发现了支配人类的永远不变的法则 C.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理论的一般原则D.宣扬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的基本原则 ‎34.“19 世纪末,当人们开始换种眼光看待世界时,科学解释以雄辩的事实大声质 问《圣经》的真实性,上帝创世说更多地成为故事般的讲述。”材料现象出现主要是 因为(  )‎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提出                    B.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 C.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D.伏尔泰天赋人权学说流行 ‎35.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 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 度(  )‎ 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36.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 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 解读,正确的是(  )‎ 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            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37.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 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 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38.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 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 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 A.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自相矛盾 C.未能摆脱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39.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 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 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对其中“旧心理”和“新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儒家文化和君主立宪                            B.儒家文化和民主共和 C.程朱理学和开明君主                            D.程朱理学和民主科学 ‎40.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 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 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 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 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深受儒家重教思想浸染的盛宣怀,一生心怀经世之志,热衷于兴学育才。他在洋 务大员李鸿章扶掖下,开始投身洋务民用企业的创办与经营,参与赞画开创了我国第一家航运公司一轮船招商局,主持湖北煤铁开采事宜。李鸿章指示盛宣怀等仿照福州船政学堂,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内筹设艺馆学堂,培养轮船驾驶人才。此后,盛宣怀主持设立各类学堂时,李鸿章都予以极大关注与支持。从1860年代末至1905 年前后30余年间,盛宣怀主持创办或参与兴办各类新式学堂略计14所,其中主持筹建的学堂有天津电报学堂等9所,参与筹建的有轮船招商局驾驶学堂1所,主管的有汉阳铁厂学堂等3所,扩建的有北洋医学堂1所,捐助并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格致书院1所。诚如民国著名教育家、国学家唐文治先生评价盛宣怀事功时所言:“当世论公政绩者,日轮船,日铁路,‎ 日邮电,而公实以学校作之根底,造就实业人才不遗余力。”‎ ‎——摘编自欧七斤《盛宣怀与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盛宣怀投身新式教育的主要因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盛宣怀新式教育活动。(8分) ‎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 材料 :1942年6月24日,新上任不久的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在柏林主持召开有关 ‎“U一工程”进展的会议时,抱怨德国政府没有全力支持核研究,"U一工程”也缺 乏研究经费和材抖。他还指出,由于科学研究辅助人员被抽调到三军中.科研力量 得不到集中使用。而几年前德国在这方面还占有优势……就在德国“U一工程”计划 遭挫而停滞不前时,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却进展顺利。1944年12月30日,“曼哈 顿”计划决定首批原子弹将在1945年8月1日前制成,并可供实战使用。这标志着 英美在与德国的原子武器研制的竞赛中取得了胜利,因为当时英美已探悉到德国人 在这一次战争中不可能有原子弹了。‎ ‎ ——摘编自叶江《试论二次大战中原子武器研制的竞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最终在原子弹研制竞赛中战胜德国的原因。(9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场竞赛留给我们的启示。(6分 ‎43.(10分)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这与唐太宗实施的文化改革 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贞观二年,唐太宗下令在国子学停祭周公,只祭孔子,同时下诏升孔子为先圣,贞观四年,敕令全国各州县设立孔庙。但是,他并不独尊一家之言,而是各家各派的经师能自成一家之言的,都准许“并用其书”。对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唐太宗本人虽不很相信它,但听其流传。贞观时期,中央学校的学生总额达三干二百六十员,约相当于唐高祖时期的十倍左右。唐太宗亲自来到学宫讲论典籍,讲论完毕,“各赐以束帛”,予以奖赏,同时破格提拔他们中的优秀人才担任学官。‎ ‎——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唐太宗即位之后,广求天下图书。贞观四年,唐太宗在命颜师古刊定“五经”文字讹误的同时,又诏十多位学者共同撰修“五经”疏义,总结并统一了汉魏以后的各家注疏。经过整理和诠释后的“五经”,更便于士子们阅读和理解。高宗以后它还成为唐代科举制中明经考试的依据。贞观时期,史馆的位置多次迁移,但却越来越靠近帝王的活动中心。贞观二年,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龄监修国史,此后成为定制,贞观五年,又名魏征(宰相)监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并参加其中“赞论”部分的撰写。‎ ‎——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文化改革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文化改革的历史作用。(4分)‎ 西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选择题参考答案:‎ ‎1—5 CBACC 6—10AACDC 11—15ABCBB 16—20BBABD ‎21—25DDBBC 26—30CDDDD 31—35BABCB 36—40DBABD ‎41. 【参考答案】‎ ‎(1)儒家重教思想的影响;经办洋务的需求;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李鸿章的影响。(每点2‎ 分,答出4点7分)‎ ‎(2)其目的是为洋务运动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的特征,促进了新式教育的 发展;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及改革的进程。(每点2分,共8‎ 分)‎ ‎42. (1)原因:美国人力、物力、财力充足,并能集中使用;该计划的国际性;安全度高,避 免纳粹破坏。(9分)‎ ‎(2)启示:科学技术改变现代化战争进程;重视科技是赢得现代化战争的基本保证;尊重人才。‎ ‎(6分)‎ ‎43. (1)措施:尊崇儒学,兼容并包;大办教育,奖励文士;广证图书,整理经籍;设立史馆,‎ 建立宰相监修史书的制度。(如考生依据教材回答“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 的政策”等,每点也可以给 2分,总分不超过 6分)‎ ‎(2)作用:推动了儒学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有助于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促进了史学 的繁荣;为科举制的完善创造了条件;(以上 ‎ 5点,任意答出3点得3分)文化教育的发达为唐 朝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奠定了人才基础。(1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