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文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普通民众在尽情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时,并不需要了解和掌握机器能够自动运行的原因和图像能够生动呈现的原理。对于当下的很多人来说,他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已经由“语言文字”转型为“图像”或者“视觉”。美国学者威廉•米歇尔就指出,一种以形象尤其以影像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不经意间形成并壮大起来,而以概念性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则逐渐式微,这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生活方式和认知范式的一种转变。也许米歇尔的观点有些武断,但视觉文化的兴起的确是不争的事实。相机、手机、电影、电视、电脑、网络中生动的声音和图像逐渐取代了语言文字的功能,以智能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视觉文化蒸蒸日上。 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当下,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再一次彰显。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工具创造出来的技术图像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得人们很难静心阅读经典文献,以继承和发展一直传承下来的文明成就,探究隐藏在可见的现象背后的不可见的事物本质。这些所谓的事物本质被近代以来的哲人们认为只存在于思想和意念的非实体性领域之中,它们往往是通过各种语言来编码的。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认为,对于概念的思考比对视觉感知的思考更有优势、更深刻。原因在于,人类对于概念的思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行为,概念思维会有一个自身概念,或者说概念思维会反思自身,但视觉的感知却不可能反思自身。视角文化正猛烈地冲击着人类的概念性认知模式。 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成为当务之急。 视觉素养指人们通过“看”的方式来获取、识别和思考各种信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素养,是一种通过“看”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视觉素养,首要的是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无疑会具有持续而稳定的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也正因为接受了系统的人文教育的熏陶,人们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己人生的沉浮起伏,正确看待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也才能如其所是地审视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而不会被事物外在的表象所迷惑甚或控制,从而理性地对待接触到的庞杂的视觉信息。 良好视觉素养的培养还须提高人们辨别视觉信息的能力。视觉文化时代是图像狂潮喧嚣的时代,在漫天飞舞的图像世界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的正能量,但也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在多元文化交融冲突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世界图像,它们有真有假,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有好有坏。在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眼见为实”不再是颠扑不破的正确观点。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一个游戏?也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面对海量的视觉信息,如果决定人们看还是不看,看什么和不看什么的仅是他们自身的兴趣、习惯和本能。那么,这样一种基于兴趣和本能的视觉信息接受方式往往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信息而严重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正确判断和认知。因此,提高人们对于视觉信息的辨别能力,才能有效地过滤那些负能量的伪信息,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洁净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能够自动运行的原因和图像能够生动呈现的原理,已经不再需要人们了解和掌握,仍然可以给人类带来便利。 B. 视觉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再一次彰显,会使人们更多的关注生动形象的图像,从而失去阅读经典文献的专注力。 C. 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可以提高人们通过“看”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即获取、识别和思考各种信息以提高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 视觉信息会严重影响人们对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正确判断和认知,那是因为人们往往带着对负能量信息的本能的兴趣而选择看的内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够辩证地谈问题,使这篇文章说理严密。针对视觉文化与概念性语言文化以及视觉文化本身的复杂性,文章都有清晰的分析与阐释。 B. 文章引用美国学者威廉 米歇尔的观点,意在证明“图像”或者“视觉”必将取代‘语言文学’而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 C. 文章论证思维严谨,承认当下视觉文化日益彰显,但也不否认阅读经典文献对于继承和发展文明成就、探究事物本质意义。 D. 作者提出“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是在分析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的基础上,指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的观点,因为视觉的感知缺乏反思自身的特性,这会使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深入认知变得困难。这会影响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深入认知。 B. 今天已经是图像狂潮喧嚣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对自己、家人和社会的责任感,自觉抵制外部世界的视觉信息。 C.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视觉素养,容易被事物外在的表象所迷惑甚或控制,从而失去理性地对待接触到的庞杂的视觉信息的能力。 D. 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时代,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应该提高自身过滤那些负能量的伪信息的能力。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检索、归纳概括方面.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弄懂该文本中陈述的观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其次,要熟悉论述类客观题的解题流程:①审题划重点,②通读标段号,③定位划重点,④看题细比对.对比关照是要注意五看:一看对象,二看数量,三看时态,四看肯否,五看因果.说到底,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选项找范围,根据范围画重点,根据重点再比较。 A项,扩大范围。文章限定“普通民众在尽情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时,并不需要了解和掌握……”; B项,“会使人们更多的关注生动形象的图像,从而失去阅读经典文献的专注力”表述有误,文章专指“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工具创造出来的技术图像”。“失去阅读经典文献的专注力”原文表述为“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经典”。 D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基于兴趣和本能的视觉信息接受方式往往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信息而严重影响人们”。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B项“必将取代‘语言文学’”表述有误,过于绝对。“必将取代”与文意不符。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此题B项“自觉抵制外部世界的视觉信息”与文意不符。原文“面对海量的视觉信息,如果决定人们看还是不看,看什么和不看什么的仅是他们自身的兴趣、习惯和本能。”,这个文句可证明接受外部视频信息是由人的兴趣、习惯和本能决定的。而不能做到自觉抵制。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级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锅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茶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级,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级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现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极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捕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 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 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 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 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统计样本中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 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发的压力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 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 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6. 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 【答案】4. C 5. B 6. 优化分类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垃圾分类投放指导;构建法律体系,出台具体而有效的配套奖励惩罚措施;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能力;强化公民参与,压力与动力并行,培养市民行为习惯。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选项所在文章相关区域,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C项,“用坏或用完的生理盐水瓶属于有害垃圾”说法错误,由材料一“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可知,(用坏或用完的)的“生理盐水瓶”,首先其内残余的盐水对人与环境无害,其次“瓶”无论是玻璃还是塑料所制,都属于可回收物。所以对“生理盐水瓶”归类有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概括,之后加以比较。B项,“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说法错误,由材料三“日本形成了……宣传教育体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可知,其压力和动力不光来自政府、政策层面,也来自教育与舆论环境,选项对日本相关情况的表述片面。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明题干,然后认真阅读全文,抓住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个材料的重心。题目要求分析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可以从由材料一“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可知,借鉴上海等城市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经验,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首先要制定垃圾分类标准,结合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给以垃圾分类投放工作针对性指导意见。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可知,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需要出台具体而有效措施,制订相关的法律政策,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由材料二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的统计可知,由各类废弃物的分类频率可以看出从不分类、几乎不分类、偶尔分类占总比中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左右,说明居民对垃圾分类不够重视,应加强宣传,引起市民的足够重视,增强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由材料三“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可知,要做好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既要注重宣传教育,更要调动公民积极参与,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使垃圾分类工作日常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8.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9. 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②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③结构上,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9. 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渐愧”和“不满”说法错误,文章没有此意。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把握文章段落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分。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典型的考查段落的作用题。答题时,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明确其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了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怀抱巨石自沉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 文章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题,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 【点睛】解答段落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然后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接着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比如本题所涉及的段落是文章“前三段”,属于开头的文字,所以对于结构上的作用,主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和对下文的引出等方面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謇之字公正。謇之身长七尺五寸,仪容甚伟,风神爽亮,进止可观。为童儿时,周齐王宪尝遇謇之于途,异而与语,大奇之。因奏入国子,以明经擢第,拜宗师中士,转守庙下士。武帝尝有事太庙,謇之读祝文,音韵清雅,观者属目。帝善之,擢为宣纳上士。及高祖作相,引为田曹参军,仍谘典签事。 开皇初,拜通事舍人,寻迁内史舍人,历兵部、司勋二曹侍郎。朝廷以謇之有雅望,善谈谑,又饮酒至一石不乱,由是每梁、陈使至,辄令謇之接对。后迁光禄少卿。出入十馀年,每参掌敷奏。会吐谷浑来降,朝廷以宗女光化公主妻之,以謇之兼散骑常侍,送公主于西域。俄而突厥启民可汗求和亲,复令謇之送义成公主于突厥。謇之前后奉使,得二国所赠马千馀匹,杂物称是,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仁寿中,出为肃州刺史,寻转息州刺史,俱有惠政。后二岁,以母忧去职。 炀帝践阼,复拜光禄少卿。大业初,启民可汗自以内附,遂畜牧于定襄、马邑间,帝使謇之谕令出塞。及还,奏事称旨,拜黄门侍郎。 时元德太子初薨 ,朝野注望,皆以齐王当立。帝方重王府之选,大业三年,车驾还京师,拜为齐王长史。帝法服临轩,备仪卫,命齐王立于西朝堂之前,北面。遣吏部尚书牛弘、内史令杨约、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从殿廷引謇之诣齐王所,西面立。牛弘宣敕谓齐王曰:"先帝立我于西朝堂,从内送王子相于我。于时诫我曰:'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吾受敕,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微子相之力,吾无今日矣。若与謇之从事,一如子相也。"又敕謇之曰:"今以卿作辅于齐,善思匡救之理,副朕所望。"时齐王正擅宠,左右放纵,乔令则之徒,深见昵狎。謇之虽知其罪失,不能匡正。及王得罪,謇之竟坐除名。 卒于洭口,时年六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B. 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C. 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D. 以汝幼/冲今令/子相作辅于汝/事无大小/皆可委之/无得昵近/小人疏远子相/若从我言者/有益于社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子,本意为“公卿大夫的子弟”,文中指“国子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B. 明经,是科举的科目之一,隋朝时设明经、进士两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C. 薨,古代诸侯、王后、王子、公主或有爵位的高官等死去曰“薨”。帝王死曰“崩”,而一般平民死去则曰“卒” D. 社稷,社为土神,稷曰谷神,均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历代封建王朝建立,必先立社稷坛台,因以之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謇之擅长朗读,而获提拔。周武帝曾到太庙举行祭典,柳謇之读祝文,声韵清雅,皇帝认为很好,升他为宣纳上士。 B. 柳謇之素有雅望,善谈能饮。朝廷因其声望出众,善于言谈戏谑,又饮酒一石而不迷失本性,每有梁国、陈国使者来,总是派他接待应对。 C. 柳謇之不吝钱财,慷慨大方。先后奉命出使,得到两国所赠送的马两千多匹,及数量与此相当的其他物品,他都发给宗族人,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 D. 柳謇之善理政事,颇受重用。任肃州和息州刺史时均有惠民之举;被皇帝挑选辅助齐王,却因齐王宠信乔令则之徒而未能对其规正一事,获罪被除名。 13. 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启民可汗自以内附,遂畜牧于定襄、马邑间,帝使謇之谕令出塞。 (2)微子相之力,吾无今日矣。若与謇之从事,一如子相也。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启民可汗自恃已经归顺朝廷,于是在定襄、马邑之间放牧,皇帝派謇之宣皇命命令他们到塞外放牧。 (2)如果没有子相的功劳,我几乎没有今天,你与柳謇之相处,完全像我对子相一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此题可采用排除法,从“幼冲”入手断句,“幼冲”谓年龄幼小,不能断开,故可排除B和D两项,然后从“无得昵近小人”和“无得昵近”入手,排除剩下的错误选项,断句,顾名思义,所断之句一定是个完整的句意,“昵近”是一动词,后须有一宾语,不然此句句意不完整,据此可排除A。当然,若能了解此句大意,断句并不难,此句大意:因为你年幼,不懂世事,现在让子相做你的辅佐大臣,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委任他。不要亲近小人,疏远子相。如果听从我的话,(就会)有益于社稷。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此题C项“薨,古代诸侯、王后、王子、公主或有爵位的高官等死去曰“薨”表述有误, 薨,不能用于王后,王后死曰“崩”,此外,“一般平民死去则曰‘卒’”表述有误,大夫死曰“卒”。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此题D项,“却因齐王宠信乔令则之徒而未能对其规正一事,获罪被除名”表述有误,应是齐王独受恩宠,乔乔令则这类人深受亲近,是齐王获罪后,柳謇之因此获罪。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含义 (1) 采分点:“以”,通假字,通“已”,已经,“内附”,归顺朝廷,“遂畜牧于定襄、马邑间”,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遂于定襄、马邑间畜牧”,“谕令”,宣皇命命令。 (2) 采分点:“微”,假如没有,“若”,你,“从事”,相处,“一如”,完全。 【点睛】参考译文:柳謇之,字叫公正。柳謇之身高七尺五寸,容貌很英武,风姿神采清爽明秀,进退举止非常好看。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北周齐王宇文宪曾在路上遇到柳謇之,觉得他异于常人而与他讲话,感到特别神奇。因此上奏让他入国子学,从明经科选拔登科,授任宗师中士,不久转任守庙下士。武帝曾到太庙祭祀,柳謇之读祝文,音韵清雅,来观看的人都注视着他。武帝认为他很好,提拔为宣纳上士。等到隋高祖为宰相,征用他为田曹参军,仍然询问他文书发签的事情。 开皇初年,授任通事舍人,不久转任内史舍人,历任兵部、司勋二曹侍郎。朝廷因柳謇之有崇高声望,善于谈笑戏谑,又能喝酒喝到一石而不醉,因此每当梁、陈的使臣来到,就让柳謇之接待应对。后来升任光禄少卿。出入朝堂十多年,经常参与掌管陈奏事宜。恰逢吐谷浑来归降,朝廷把宗室女光化公主嫁给他,让柳謇之兼任散骑常侍,到西域送公主。不久突厥启民可汗请求和亲,又让柳謇之送义成公主到突厥。柳謇之前后奉命出使,得到两国所赠的马匹有一千多匹,其他杂物也有这么多,都散发给宗族,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仁寿年间,外任为肃州刺史,不久转任息州刺史,(在两地)都有惠及人民的政绩。此后两年,因母亲去世离职。 炀帝登基,又任命为光禄少卿。大业初年,启民可汗自认为内迁归附了隋朝,于是在定襄、马邑间放牧,炀帝让柳謇之命令他们出塞。等他回来,奏对事情都合乎旨意,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当时元德太子刚去世,朝野关注此事,都认为齐王应当立为太子。炀帝正看重王府属官的选用,大业三年,皇帝车驾回到京师,被任命为齐王长史。炀帝穿着礼服上朝,礼仪侍卫设置齐全,命齐王站在西朝堂之前,面朝北边。派吏部尚书牛弘、内史令杨约、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人,从殿廷领着柳謇之拜访齐王府,面向西站立。牛弘宣告敕令,对齐王说:"我过去凭借着恩宠,分封到晋阳,刚出镇藩国时,年龄十二岁。先帝让我站在西朝堂,于是命令高颎、虞庆则、元旻等人,从宫内送把王子相送到我身边。那时告诫我说:“因为你年幼,不懂世事,现在让子相做你的辅佐大臣,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委任他。不要亲近小人,疏远子相。如果听从我的话,(就会)有益于社稷,树立起你的名望德行。如果不听此言,从国家到你自己,没几天就要败亡了。”我接受敕命之后,与他相伴交游来侍奉他,不敢废弛。没有子相的助力,我就没有今天了。你和謇之的交往行事,都要像子相一样。"又敕令謇之说:"现在让你作齐王的辅佐大臣,要好好想想匡救时政的道理,符合朕的期望。如果齐王德行学业美好完备,富贵自然会汇集到你们一家。如果有不好的地方,罪责也会来临。"当时齐王正独受宠爱,身边的人行为放纵,乔令则这样的人,很受亲近。柳謇之虽然知到他们的罪责过失,却无法匡扶纠正。等到齐王获罪,柳謇之最终受牵连削籍罢官。炀帝前往辽东,召柳謇之担任检校燕郡事。等到炀帝班师回朝,走到燕郡,(柳謇之)因供给用度没有跟上而获罪,发配戍守岭南。 死在洭口,时年六十岁。儿子柳威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乌鹊倦粞,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的声音。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4.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 “何处鸣榔”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 “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D. 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15. 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先总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雄伟壮景;再写作者凭栏赏月的情态和秋月照耀下的江乡美景;最后写作者赏月的想象和感受,景色陡然一变,情调转入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家国兴亡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及考点和考向的能力要求,最后要认真的比对选项内容和原文内容的差异。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C,“山河影转”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没有体现“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诗词最后几句可以理解为:夜风清露广大壮阔,山河的空间随着月影推移的时间而变化。明月普照下,想到古往今来世事沧桑,联想到南北分疆,江山易主,心境感到无比悲怆凄凉。故答案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围绕标题中的诗词意象,理解和把握全词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注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和理解诗句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要最后扣住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本题题干要求是: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注意扣住词中如何写“月”,来做具体的分析和概括。根据对全词内容的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去答题:词人以"玩月"为主线,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月下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上片写秋江月色,首二句写月光斜射江面,泛出一片寒光,给人以凄清之感;接着写自己陶醉于这如画般的迷人的月色中,勾勒出一幅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下片紧承上片,写芦花飘荡,烟水苍茫之景,进一步抒写凭栏"玩月"的感受;结尾笔调陡转,景象实变,情调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自由漂亮的状态。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运用夸张和侧面烘托手法把崇山峻岭、峭壁峻岩间的蜀道写得惊心动魄,令人望而生畏,暗示人行走之难。 (4)《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作者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让人痛惜。 (5)《静女》中有两句诗印证了成语爱屋及乌,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潦倒新停浊酒杯 (2). 往往取酒还独倾 (3). 一尊还酹江月 (4).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5).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6). 猿猱欲度愁攀援 (7).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 匪女以美 (10). 美人之贻 【解析】 【详解】考查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题容易写错的词有(1)潦倒(2)倾(3)一尊还酹(4)冯虚(9)匪女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短视频是互联网行业的又一个风口。其中固然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也有很多浮夸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嘲讽,有的还涉及色情、暴力、血腥。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____,以声光电的方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在“审丑”而不是“审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其实不然,( ),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____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实际上,这些“非主流”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增加。有人效仿“恶搞”视频,将透明胶带横在门前绊倒他人,用整蛊小道具惊吓孩子。类似事件______,使得逾越底线的娱乐陷入伤己伤人的境地。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而且短视频主要目标用户正是“80后”“90后”,青年对之产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短视频作品泥沙俱下,______,如果不加甄别、丧失警惕,就可能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让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受到无形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另辟蹊径 耸人听闻 数见不鲜 良莠不齐 B. 剑走偏锋 混淆视听 层出不穷 参差不齐 C. 另辟蹊径 混淆视听 数见不鲜 参差不齐 D. 剑走偏锋 耸人听闻 层出不穷 良莠不齐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影响 B.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影响 C.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 D. 无意间对消极内容进行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B.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多元的心态、更开放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C.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而言不会是"无感"的。 D.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建立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风潮不会是"无感"的。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 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和方法。剑走偏锋:为出奇制胜,不采用正面攻防为主的常规剑法,而采取闪避游斗等非常规的剑法;比喻不按常规,常理来思维或行动。根据后面的“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应选“剑走偏锋”。 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混淆视听:用假象或假言迷惑别人,使之很难辨别是非,以引起思想混乱。根据后面的“扰乱思想”,这里应选“混淆视听”。 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事件”,所以应选“层出不穷”。 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适用对象只能是人,侧重于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这句话的主语是“短视频作品”,所以应选“参差不齐”。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本题根据括号前的“其实不然”以及括号后的“如果任由负能量蔓延”可知,括号内应填与“不好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据此排除B、D两项。 A项“扩散与点赞”的顺序不当,应该是先“点赞”后“扩散”;“必定带来不良影响”说法有些绝对化。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此题考核辨析井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B项,“建立”与“心态、思想”搭配不当;“多元”和“心态”也不能搭配。 C项,主客颠倒,应去掉“而言”。 D项,“建立”与“心态、思想”搭配不当。 故选A。 【点睛】对于选用成语(包括熟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以下是《红楼梦》中描写“湘云醉卧”的一段文字,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一组四字词,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卧具:青石为床、 ① 睡态:香梦沉酣、 ② 环境:红香满身、 ③ 性格: ④ 、 ⑤ 【答案】①落花为枕②憨态可掬(娇憨可爱、睡语酒令)③蜂围蝶绕④随性适意⑤豪放旷达(豪兴宛在)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生动的能力。考查形式别具一格,富有创意。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其次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题干提出的答题的要求有四:一是填写一组四字词;二是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 要了解史湘云的性格,还要课外阅读《红楼梦》;三是主题鲜明;四是语言简洁生动。再次要认真审读答题的形式,明确其答题的角度分别是“卧具”“睡态”“环境”“性格”,根据角度的限定在文段中找到相关语句,并把找出的语句加以压缩,以符合题干四字格式的要求。 21.阅读下列对联,请你选择一副,说出它歌颂的是哪位文人,并为这位文人写一篇颁奖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得超过100字。 (1)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2)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3)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间,春水群鸥野老心。 我选择( ),这幅对联歌颂的是( )。 我为他写颁奖词: 【答案】(1)范仲淹。 【颁奖词示例】他,纵使居庙堂之高,仍心系苍生,先忧后乐;他,纵使处江湖之远,仍情牵朝政,立志报国;他,纵使身陷泥潭,仍然傲骨铮铮,顶天立地。他就是范仲淹,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一个为国为民的好男儿。 (2)辛弃疾。 【颁奖词示例】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他就是他,一代英才辛弃疾! (3)杜甫。 【颁奖词示例】走过安史之乱,见证李唐的衰败。他,一代诗圣;他的诗,一部史;他的心,一种情。不在乎官职的卑小,不在乎房屋的狭促。年少不舍为官梦,朝扣富门暮随马。心未冷,梦不灭,家国天下在心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表达应用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平时多积累。颁奖词要点明人物的事迹,简要概述,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彰显人物的精神,将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综合。 (1)上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概括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他不但是勇于改革的政治家,还是屡建战功的统帅。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范仲淹被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上联所说“甲兵富于胸中”即指此。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歌颂了他先忧后乐的宽阔博大的胸怀。苏台,即“姑苏台”,是战国时吴国的王宫所在。这里借指姑苏。范仲淹是姑苏(今江苏苏州)吴县人。俎豆,俎和豆都是盛豆的器具,这里指祭祀用品。这句说,在“范文正公祠”,纪念他的香火一直不断。忧乐关乎天下,范仲淹有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 “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 “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达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3)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曾客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又自号“少陵野老”。 颁奖词点明人物的事迹,简要概述,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彰显人物的精神.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北”“化”这三个字都是由“人”而来的同体会意字(见下图甲骨文示例),相随而“从”,相背而“北”,相转而“化”。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自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上述的看法自选角度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人生要经历三种境界才完美 欢喜文字学的朋友有个有趣的发现,“从”“北”“化”这三个字均由“人”字而来。在甲骨文中,两个“人”字相随,便是“从”字;两个“人”字相背,便是“北”字;其中一个“人”字转过来,便是“化”字。由这三个字的形体特点,我想到了我们的人生大致也得经历这样的三种境界,才算是完美,才算是不枉此生。 第一种境界是“从”字的写法——两个“人”字相随。在这种境界里,我们应该处于不谙世事人情的年纪。“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新鲜、新奇的。我们乐意学习,乐意接受,凡事我们均能以肯定的态度悦纳。我们相信父母,相信老师,尊重长辈,怀了一颗求知的赤子之心,凡事听从,一切顺从。 第二种境界是“北”字的写法——两个“人”字相背。臻及这一境界时,我们大致已经长大,有了独立思想。“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我们不再用肯定、悦纳的眼光和胸怀去面对大千世界。“我思故我在”的“思”常常变成怀疑和否定。我们开始与父母争吵,与长辈辩论,不相信经典,时常怀疑常识的正确性,凡事悖逆,时时求异。 随着年龄的长大和阅历的丰富,我们逐渐来到了第三种境界,那就是“化”字的写法——那个“人”字转了过来。我们终于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典依旧是经典,常识终究是常识。我们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第一种境界里的懵懂少年,到第二种境界里的踔厉风发的青年,终于成长到干练成熟的沉稳中年——虽然有些油腻,却能处事慎重,一举一动循规蹈矩。 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能如此完整地经历这三种境界。有的人终其一生,始终在第一种境界里与世浮沉,随人欢喜。没有自己的色彩,没有自己的个性,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忙忙碌碌,像个划船的奴隶,终日挥桨不停。也有人终生走不出第二种境界,时时刻刻愤世嫉俗,与时不合。他看不惯世人,世人也看不惯他,结果郁郁寡欢,坎坷一辈子。他们只会写出人生的“从”字和“北”字。 惟有臻及第三种境界的人,才会写出人生的“化”字,才会领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况味,才会拥有完美的人生。“从”“北”“化”三个普通的汉字,蕴含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绝不普通。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首先明晰材料中对这三个字的理解。一方面,“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自古洎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是从人生哲学的层面,从一个人完整的人生历程的角度去说的。我们首先要模仿父母师友名人名家的优点,这是间接经验的获得,即“从”;之后会产生精神和行为上的双重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从人生纵向的年龄层面上看,从一定程度上,幼年善“从”,青年善“北”,老年善“化”。另一方面,“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这一句更多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说的,这三字之妙蕴含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去其恶而“北”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在为人处事上,既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历史,尊重过去,又要学会质疑一切,养成独立思考之品格,进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升级,成为善“化”的智者。从三者的关系角度来说,“从”是“北”的基础,有所学有所得才能有所 “北”,有“从”,“北”才不是空穴来风,任性妄为;“北”是“化”的前提,盲从的人缺乏思考的能力,会“北”善“北”的人才能切中事物之要害,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升级,留下自己的生命印记,最终成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强者;“北”是“从”的补充,我们不能为了“北”而“北”,因此在质疑的同时不能缺失内心的感恩与柔情,“北”是对“从”的补充,使其不至于陷入盲从之淖,“北”是为人的锋芒,也是立世的脊梁;“化”是“北”的目的,质疑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学,而是希望改变现实的不尽人意,建构更为美好的世界,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质疑者和改变者,因此在解构的同时,还要建构,这就是以“化”为终点的。其次第二段的语句中,关注两个个关键词:思考、评说。因此,在文体上不是一定要求考生写成论述类文章,又不能忽略试题上的提示,这两个关键词是指向论述类文体的,在阅卷时又要有所体现。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