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深圳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提示:全卷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说明:客观题70分(1-20题为第一部分考查内容,21-45题和主观题为第二部分考查内容);主观题30分(本学期内容考查)。‎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西周时期,贵族在幼年时由父亲题取“名”,“字”则是成年后“冠礼”或“笄礼”时所取。“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这种名字制度的作用主要是 A. 明长幼 B. 定尊卑 C. 彰个性 D. 求吉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贵族在幼年时由父亲题取‘名’”“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可知这种姓氏名字制度能够很好的起到确定血统、长幼、尊卑的作用,但起到主要作用应该从血统的角度分析,也就是定尊卑,故B项正确;“明长幼”不是这种名字制度的主要作用,且“明长幼”是为了“定尊卑”,故A项排除;“彰个性”“求吉瑞”均在题干中无体现,故CD项排除。‎ ‎【名师点睛】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演变的影响:‎ 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一、宗法制导致中国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 所谓父系单系指的是血缘集团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西周的家庭关系与宗法制度密切联系,突出地表现为“父权统制,男尊女卑”的观念及夫妻不平等。从政治权利方面体现,则是不允许母系成员染指且也不传给女性的后代,因此,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被看作不正统,遭到满朝官吏的非议,史家的谴责,但在欧洲、印度,女皇、女王是很普遍的。‎ 二、宗法制造成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 ‎ 宗法制明显体现宗族森严。封建社会,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族权。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 ‎ 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何谓家国同构?即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国家或家族、家庭,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血缘 ‎2.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诏书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A. 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 完全保证了皇权独尊地位 C. 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 初步建立起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 “通过诏书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可以推论出唐代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故A正确。B项三省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并未能完全保证皇帝的独尊地位。故B错误。三省体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错误。三省体制创立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非实现民主政治,故D错误。‎ ‎3.《大明律》规定: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这一规定旨在 A. 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 B. 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 C. 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D. 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故A项错误;“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C项错误;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4.1895年,李鸿章评价李提摩太译作《泰西新史揽要》一书时说:“我邦自炎农唐虞以前,以天下为公;嬴秦以降,以天下为私。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至我大清,海禁大开……殆将复中国为天下大公之局。”这表明李鸿章 A. 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 B. 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 C. 试图以古制治理当世 D. 认为民主实践已刻不容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体西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以天下为公则民主之,以天下为私则君主之”,说明李鸿章对西方近代民主有所认识,故选B;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并不对世界大势了然于胸,也不是要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排除AD;材料是把西方民主政治类比于中国古代的“天下为公”,并非以古制治理当世,排除C。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中体西用 ‎5.“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上的这种转变,直接促成了 A. 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 B. 五四运动的爆发 C.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 北伐战争的发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五四运动是青年学生和工人、商人自发的爱国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五四后,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错误,北伐的主力军是国民革命军。‎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广泛传播 ‎6.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到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帮助下迁到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抗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时间“1937年8月”可知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没有形成,排除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中是指面对着日军侵华,国内企业在政府组织下内迁的史实,可见其为持久抗战做准备,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战 ‎7.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A. 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B. 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C. 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D. 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中,西欧的联合可以形成对美苏的制衡,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的多极化,客观上可以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故D项正确。西欧联合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推动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1972年中日即已经实现关系正常化,故B项错误。1975年中美关系已经缓和,此外,“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其表现是实行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 基层民主选举 ‎【答案】D ‎【解析】‎ 材料图片反映了居委会选举的内容,这反映了我国基层民主选举的制度,故D项正确;居委会选举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与基层民主选举无关,故B项错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国家统一的方针,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片信息。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发现:居委会选举属于基层民主选举,学生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9.智者学派普罗狄柯认为,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克里底亚认为,神对人的命运是不关心的。这些认识 A. 有利于树立起人的尊严和权威 B. 成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 C. 打破了对希腊神系的图腾崇拜 D. 导致个人主义在古希腊泛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神对人的命运是不关心的”说明对神主宰一切的信仰产生了怀疑,突出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是智者运动的思想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人的权威,故A错误;材料中还没有打破对神的崇拜,故C错误;D是智者运动思想消极影响。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智者运动·影响 ‎1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司法机关为帝国法院,地方法院则是各邦法院。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B. 政体体现了分权的思想 C. 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度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可得出帝国皇帝独揽国家大权,首先可以解散议会且向皇帝负责,实际上是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在德国,帝国宰相向皇帝负责,可以解散议会,无分权体现,故B项排除;责任内阁制度下,内阁掌握行政权,同时受议会约束,但德国首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因此,不是责任内阁制,故C项排除;“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是英国,而不是德国,德国广地拥有实际的大权,故D项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代议制特点 ‎11.1947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处处长乔治·凯南发表文章指出,苏联政策的重点是“确保在世界权力大势中每一个角落和隙缝,它都有一份。但是,如果它发觉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也能在哲学上接受它们,自我调适。且我们见不到苏联心理上有任何痕迹,透露这些目标必须在任何特定时间去达成。”乔治·凯南意在说明 A. 苏联制度是不合法统的 B. 对外强硬源自苏联哲学 C. 美国遏制苏联的必要性 D. 苏联对外在世界有敌意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乔治•凯南认为苏联在战后进行全球扩张,而一旦遇到严重的障碍,他们就会进行调整,‎ ‎ 并且西方看不到苏联任何心理上的痕迹,故西方国家应该一直保持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防范和制约,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为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提供理论上的根据,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苏联制度进行评价,而是强调美国要积极遏制苏联发展,A项错误。材料强调美国要积极遏制苏联发展,而不是对外强硬源自苏共哲学,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苏联在世界范围内要发展自己的事,不是说苏联对外界有敌意,且主旨强调美国要积极遏制苏联发展,D项错误。‎ ‎12.1948年,大量“积极的”美国电影在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材料说明美国电影 A. 基本主宰战后欧洲电影市场 B. 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 C. 进军欧洲主要基于政治目的 D. 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环境下的美国电影的特征。材料反映了1948年即美国进入冷战时期后,大量的富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美国电影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电影《妮诺基卡》以帮助该国在大选中赢得反共的选票,相反则要求暂缓《愤怒的葡萄》在法国的发行,以防止为法国共产党所利用,可见美国电影在欧洲的发行具有强烈的反共、遏制社会主义的色彩,说明美国电影成为实施冷战的工具,故选B。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电影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美国电影在欧洲的发行存在政治目的,但不能说“主要基于政治目的”, 故排除C项。‎ ‎13.1948年4月3号,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要向西欧各国提供133.2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承诺“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该法案 A. 体现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 B. 标志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 C. 开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 D. 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可知这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其目的在于恢复西欧经济、遏制苏联,同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故A项正确。“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1947年,时间不符,而且材料体现的是“马歇尔计划”。故B项错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在1944年,而该计划是1948年。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4.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引起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强烈不满。表明当时 A. 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需打开苏联市场 B. 苏联轻工业发达,须竭力保护本国市场 C.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 D.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1959年,正值美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故C项正确。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以后,故A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故B项错误。冷战属于全方面,不仅包含军事也包含经济文化等方面,故D项错误。‎ ‎15.据统计,自1951年7月1日之后,联邦德国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得的援助共2.7亿美元,而他们只需向美国进出口银行偿还1690万美元。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B.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C. 二战后西欧强国降为二流国家 D. 雅尔塔体系对美德关系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题干描述的主要是马歇尔计划,主要是美国队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企图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之所以要援助西欧、控制西欧主要是因为美国与西欧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是根本原因;C项不是该现象的根本原因;D项不是根本原因。‎ ‎16.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 欧洲联盟 B. 不结盟运动 C. 北约 D. 华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B项,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同时还赞成和平共处的原则,故B项正确。A项,万隆会议是1955年亚非国家的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的国际会议,没有欧洲国家参与,因此欧洲联盟不符合题干要求,故A项错误。C项,1949年,美、英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它没有独立于美国,故C项错误。D项,1955年,苏联等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它没有独立于苏联,故D项错误。‎ ‎17.1971年,尼克松讲道:“……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进行对抗……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尼克松的讲话说明了 A. 世界对抗冲突局面不复存在 B.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 中美谈判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D. 美国不再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时间1971年,可知当时世界朝着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故B正确。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所以世界对抗冲突局面是存在的,故A错误;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时间是1972年,故C错误;美国一直都在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故D错误。‎ ‎18.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是 A. 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 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 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 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于20世纪90年代初,与材料时间“20世纪70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 B、D项,材料反映的实质是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到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故C项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易错项为D,容易忽视了日本要求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缘于其经济实力的增强。‎ ‎19.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认为:“国际新秩序应该建立在多极化的基础之上。多极化与多边主义意味着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它有利于国际社会的每个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目标和理想,有利于各国展开对话、交流观点。”这说明国际关系民主化可以 A. 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 B. 促进各种文化趋向一致 C. 维护世界和平长期发展 D. 实现各国地位真正平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各国展开对话、交流观点”等信息可以得出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强调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成员国表达自己的观点,展开对话、交流观,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国际关系民主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因素”,故C项正确;“实现各国地位真正平等”与史实、材料信息不合,故D项排除。‎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的和平 ‎【名师点晴】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相互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基础。影响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它们四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导致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国际恐怖主义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问题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世界的和平局面是不稳定的。‎ 影响发展的因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落后、贫困、债务的阴影仍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国家间的贫富悬殊依然严重。‎ ‎20.“世界正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性变化中,最重要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材料主要反映出 A. 当今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B. 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方兴未艾 C.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A、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指出政治、经济实力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并没有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举足轻重,C项错误;故选D。‎ 考点:世界格局的演变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因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受到挑战。90年代后多个经济中心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21.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这表明 A. 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B. 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 C. 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 D. 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可知美苏都维护和平理念顺应国际发展大势,C项正确。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没有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美苏都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制度与组织,没有体现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排除B。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2.西方学者劳伦斯·萨默斯曾说,300年以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等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说明在作者看来 A. 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 B.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 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表述的内容题干材料核心意思无从体现,排除AC;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从而不符合作者意思,排除D。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表述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历史评价·历史进程评价·历史进程评价的标准(课标外)‎ ‎23.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长时间影响着世界局势,德国也因为战后美苏对峙而分裂为西德和东德。所谓“2+4”会谈即东德、西德同美国为首的美、法、英资本主义国家同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谈判,推动两德统一。这一会谈正是战后两极格局的体现。故A项正确。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而苏联于1991年解体,排除B。题干中表述的会议正是推动两德合并的会议,故两德已完成合并的表述错误,排除C。全球化进程加快在冷战结束后,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4.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答案】D ‎【解析】‎ 材料体现了1976-1999年间,西方七国集团到八国集团再到二十国集团的演变过程,这说明世界格局变化冲击了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D项正确;B选项中“金融领域”狭隘;越来越多亚非拉早已进入世界体系,C选项不符合事实;七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故A项错误。‎ ‎25.冷战的终结为美国支配全球市场提供了条件,“全球化”的概念便是理论根据。但美国要遏制那些谋求地区霸权的国家,必须依靠地区性“2号大国”作为补充,这种“2号大国”在亚洲就是日本。这反映出冷战后的世界 A. 大国强权、霸权主义与多极化趋势并存 B. 美国等发达资本国家开始主导“全球化”‎ C.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 D. 日本建立政治大国的国际条件已经成熟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强调冷战之后美国虽然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想要推行霸权主义依旧需要“2号大国”的补充,这就说明伴随着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2号大国”的具体作用;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问题;D选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26.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 A. 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 B. 冶铁业规模宏大 C. 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 D. 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怪冶炼技术的成熟和规模的宏大,故AB错误;铁制农具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说明春秋中后期铁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即农业生产技术比之以前有较大提高,故C项正确;南北经济发展平衡是在唐代中期以后,故D项错误。‎ ‎27.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 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 《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 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BC三项都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属于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属于第二手史料,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考点:学科素养·史学研究·史料鉴别 ‎【名师点睛】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是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28.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A. 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B. 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C. 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D. 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诗中关键一句“农夫税多长辛苦”可理解出贾客弃农经商的原因是农民赋税太沉重,B项评价不对,同时这首诗也不能反映出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排除D。诗中只是说“年年逐利西复东”,并没有说获利多少,而且是农民赋税沉重在先,弃农经商在后,A项颠倒了出现题干现象的因果关系,所以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尤其是A和C难以区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所给信息。‎ ‎29.《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 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 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 北宋时期的手工业技术非常发达 ‎【答案】B ‎【解析】‎ 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A项排除;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贸易,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C项排除;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D项排除。‎ ‎30.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 A. 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 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 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 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答案】B ‎【解析】‎ 晋商等区域性的商邦的崛起是对商业发展有利的,可是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资本投入到仕途,而不是选择扩大生产,这就使得资本流失,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这是积极影响;C选项错误,手工业市场依旧广大;D选项错误,晋商等商邦从事的并不是农业商品的贸易,故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强调的是消极影响。晋商带来的影响有很多,其中要与材料描述的事情相关,而且还要是消极影响,而不是积极影响。明确这两点,问题很容易解决。‎ ‎31.《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A. 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 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 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D. 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鸦片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市场条件和劳动力条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项正确。伴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失业人口增加,排除A。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思想文化的过程是渐进性,不全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C。D项体现的是灾难,非进步性,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的两个关键是:一是理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所指的是进步性,二是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32.“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七里(村)所产丝尤著名,出产既富,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这反映了 A.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 五口通商客观上刺激了湖丝对外贸易 C. 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 “海禁”政策使湖丝只能经广东出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道光年间(1820~1850年)湖丝出洋,……经商上海者乃众。……镇之人业此因而起家者亦不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湖丝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A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故C排除。当时“海禁”政策已经结束,广东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五口通商 ‎33.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有利于减轻开平煤矿的负担,自然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但这与加强管理无关,故A项正确,排除B;当时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仅凭减少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不足以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因为洋务运动最终走向失败,排除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34.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解析】‎ 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平衡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类似的角度在以往高考题也曾考查过,如2015年全国Ⅰ卷27题就考查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格局的影响。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以往的高考真题,认识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 ‎3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解析】‎ 材料“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说到中国近代发展海军主要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抵制,西方侵略的程度和频度决定了海军的发展程度,故C项正确,排除AB;依据材料“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说明D项错误。‎ 点睛:关键信息是“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从中分析出答案。‎ ‎36.下表为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100)这表明我国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粮食需求量 ‎100‎ ‎147‎ ‎228‎ ‎350‎ 粮食产量 ‎100‎ ‎117‎ ‎128‎ ‎154‎ A.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B. 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 C. 工业化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多 D. 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增加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给出的内容来看,1950-1953年中国的粮食需求量逐年增高,但是粮食产量不能够满足需求,这表明中国当时的农业生产关系需要调整,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只反映出第二排的情况,没有联系第一排的情况;C选项只反映了第一排的情况,没有联系第二排情况;D选项错在材料中无法得知人口增长的情况。‎ ‎37.1961年我国政府规定:“应该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除了粮食、棉花以外,凡是第三类物资和完成国家合同任务以后的第二类物资,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项政策在当时 A. 削弱了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 B. 扩大了计划经济的覆盖范围 C. 缓解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 D. 克服了分散经营导致的困难 ‎【答案】C ‎【解析】‎ ‎“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可见这项政策仍然强调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排斥市场,该政策规定部分物资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不受计划经济的覆盖,可见计划经济覆盖范围在缩小,故B项错误;1961年中国正遭受严重经济困难,允许部分物资进入市场,有利于缓解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故C项正确;该政策有利于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经营导致的困难,故D项错误。‎ ‎38.16世纪从事奴隶贸易的主要是葡萄牙人,只有少量西班牙人。到17世纪,荷兰人统治了大多数奴隶市场。18世纪又以英国人领先。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 工业革命顺利完成 B.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C. 海上殖民霸权转移 D. 奴隶贸易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国家实力的变化,因此可以判断出C项说法正确。AB项说法只适合于英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当时只是封建国家,并未涉及到工业革命,可以排除。D 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39.17世纪以来,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系。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在全欧开展 B. 欧美建立直接商贸联系 C. 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 D. 欧洲民众生活水平改善 ‎【答案】B ‎【解析】‎ 随着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起来。因而此刻工业革命并未在全欧开展。故A项错误。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美建立了直接的商贸关系,欧美两洲的物种得以普遍地交换,所以出现了17世纪马铃薯取代小麦,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的情况。故B项正确。马铃薯不是欧洲的物种,因此“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所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故C项错误。欧洲民众生活改善不是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且和此现象同属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益处。故D项错误。‎ ‎40.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与商品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下列现象符合以上表述的是 A.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航海条例》‎ B. 鸦片战争后,“值百抽五”关税税则的逐步形成 C. 拿破仑三世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D. 《南京条约》附件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拿破仑三世废除关税保护政策,消除了贸易中的关税壁垒,使自由贸易得以实现。故C正确。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意在保护英国对本土航海贸易的垄断,违背自由贸易的原则,故A错误; “值百抽五”关税税则是鸦片战争后被迫确立的,低税率对中国民族工业产生重大影响,便利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故B错误;最惠国待遇的规定是片面的,违背贸易平等原则,故D错误。‎ ‎41.“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代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材料现象反映了 A. 煤炭已成工业主要能源 B. 英国急需煤炭的大量进口 C. 铁路是煤的主要运输方式 D. 近代的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工业革命的内容可知题干中“煤自己运输自己”指的是,以煤作燃料的蒸汽机车成为运输煤的重要工具。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题意并非为体现煤炭的地位;B选项错误,题意并非为体现英国煤的来源,同时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可知,此时英国煤炭基本自给;D选项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错误;‎ ‎【点睛】本题在理解题意结合工业革命的成果即可得出答案。‎ ‎42.“它(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甶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这一表述说明了 A. 资产阶级需求建立自由市场 B.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了世界 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己经形成 D. 工业革命在世界扩展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它(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甶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可知《共产党宣言》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造了世界,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43.《世界文明史》载:“最初的机器价格低廉,纺纱工人可以在家庭里工作,但随着机器体积的增大,机器越来越不能够再设在纺纱工人的茅舍里,而是设立在作坊或设立在河流近旁能利用驱动机器的地方。最后,进—步发展成为用蒸汽驱动的装置,这时造厂的厂房就可以建立在企业家认为合适的地方。”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手工工场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B. 垄断组织开始取代了小家庭生产 C. 技术革新推动了工厂布局的调整 D. 蒸汽动力替代了手工纺织的劳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对手工工厂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垄断组织是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中没有对垄断组织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可以在家庭里工作”“设立在作坊或设立在河流近旁”“可以建立在企业家认为合适的地方”反映了技术的不断革新工厂的布局越来越合理与自由,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工厂选址,未阐释动力的进步,故D项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技术的不断革新 ‎44.《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A. 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B.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C. 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D. 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9世纪的西欧工厂纷纷建立,故B项的表述错误;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走出家外谋生”不符,故排除;D项发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后,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故排除;自18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开展以来,工厂纷纷建立,急需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故家庭成员“各自走出家外谋生”.“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本题应选A项。‎ ‎45.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结合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 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 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答案】B ‎【解析】‎ 从图表可以得出,自1870--1900年,欧美亚三洲铁路里程大幅增加,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集中的欧美两洲;其次,根据所学史实,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应用以及钢铁工业技术的革新加快了铁路事业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而材料所对应的时间已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铁路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排除C;首先,该项内容未体现在材料中;其次,此时资本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成为主要的对外扩张手段,故D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共2题,计30分)‎ ‎46.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制约农业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岁收入亩不足一石”。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 ‎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太湖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从养活的人口来看,明清时期农业确有发展,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下降了,主要表现是畜力的减少;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来看,也有下降的趋势,表现在劳动强度加大,工作时间增长。‎ ‎——《中国经济史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如何?依据材料分析是哪些因素促成的?‎ ‎【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提高。‎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状况:农业发展水平下降。‎ 农业耕作技术下降;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因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养牛成本较高。‎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与材料中西周时的材料信息对比,可知粮食产量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农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以及生产关系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其原因即可。‎ ‎(2)依据材料“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下降了” 归纳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即可。‎ 依据材料“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分析可得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依据“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分析可得劳动力的剩余;依据“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分析可得养牛成本较高。‎ ‎47.经济发展与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千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发展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三,分析蒸汽动力的使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影响:对欧洲: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美洲、非洲:殖民掠夺、黑奴贸易带来了深重灾难。‎ 对亚洲:被侵略;白银流入刺激经济发展。‎ 对世界: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但也蕴含“能源问题”,加剧环境污染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分析归纳可知对欧洲引起“商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对欧洲还引发了价格革命;此外还可从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侵略的角度以及世界联系的角度的影响分析。‎ ‎(2)依据材料“水力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可知解决了动力问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依据材料“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温室效应”可知也带来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