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同课异5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同课异5套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同课异5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教材)全册教案 ‎ ‎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 ‎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 ‎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同课异5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教材)全册教案 ‎ ‎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 ‎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 ‎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同课异5套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教材)全册教案 ‎ ‎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 ‎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一)‎ ‎ 第九单元 总复习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有的学生说比老师高,有的说比老师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学生思考)‎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 1.教学例1(掌握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教师多媒体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代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生1:10拃。‎ 生2:10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8拃。我们量的都是这张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2.教学例2(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学生可能回答:还有数字。‎ 师: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 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正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看一看,铅笔长多少厘米。‎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认识米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侧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算。‎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反馈完善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跳绳,小猫,长椅。)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1)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宽。‎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 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师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认识线段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 :从刻度0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的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一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端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6题。‎ ‎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7题。‎ ‎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确定长度单位 单元 第一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感受测量长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谜。)‎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白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1)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的身高124( ) 课桌高90( )‎ 三、反馈完善 ‎1.判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0,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 五、课堂作业 ‎《补》‎ 课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看图说。‎ 生1: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生2:二(1)班有35人。‎ 生3:二(2)班有32人。‎ 生4:二(3)班有37人。‎ 生5:二(4)班有34人。‎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1.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 学生:二(1)班的学生人数和带队老师的人数。‎ 提问:你能找到这些已知条件吗?{二(1)班35人,带队老师2人。}‎ 求一共多少人,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5+2=。)‎ 追问:35加2等于多少呢?‎ ‎2.领悟算理,巩固拓展。‎ ‎(1)交流口算方法。‎ 你能口算吗?‎ ‎①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过程,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②学生互相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③教师小结:35有3个十和5个一,摆3捆小棒是30,5根小棒是5,再拿2个一,和5个一合起来就是7个一,合成3个十和7个一,所以35加2等于37。‎ ‎(2)用计数器拨。‎ 十位上拨3个珠子,个位上拨5个珠子来表示35,再把2个珠子拨在个位,合成7个一,合起来就是37。‎ 追问:“2”为什么拨在个位上,拨在十位上可以吗?(不可以。它是个位数。)‎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式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 ‎ 十 个 ‎ 3 5‎ ‎ + 2‎ ‎ ‎ ‎ 十 个 ‎ 3 5‎ ‎ + 2‎ ‎ 7‎ ‎ 十 个 ‎ 3 5‎ ‎ + 2‎ ‎ 3 7‎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先写“35”,在35的左下方写“+”,再写“2”,再画“——”(等号线),最后在等号线下面写出得数。‎ 追问:“2”写在什么位上,和哪个数对齐,为什么不和十位上的“3”对齐?‎ 教师指出:2是个位数,个位与个位对齐。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严格要求数位对齐,等号线用尺子画。‎ 请学生自己写竖式,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集体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 三、反馈完善 ‎1.练一练。‎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课本上填写。‎ 集体交流:‎ ‎①32+6列竖式时6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②24+3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③5+43列竖式时,5在什么位置,和43中的哪个数对齐,为什么?‎ ‎(2)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列式计算,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判断对错。‎ ‎ 4 ‎ ‎ + 2 5‎ ‎ 6 5‎ ‎ 3 ‎ ‎ + 4 6‎ ‎ 7 6‎ ‎ 5 3‎ ‎ + 2‎ ‎ 5 6‎ ‎53+20=56 3+46=76 4+25=65‎ 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强调:列竖式时,个位与个位对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理列竖式计算的。‎ ‎2.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难点 列竖式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例2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1)班35人,二(2)班32人。‎ 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让学生提问,教师板书: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 追问: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35+32=)‎ 二、探究新知 ‎1.这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你能计算吗?‎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35+32”,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或是用竖式计算或是口算。‎ ‎2.交流算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边摆边说计算过程。‎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从个位加起,注意:相同数位相加要对齐。)‎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它表示5个一和2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为什么把3捆和3捆合起来?(表示3个十和3个十,合成6个十。)‎ 结果是多少?(把6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67。)‎ ‎(2)竖式计算。‎ 让学生试着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展示演算过程。‎ 课件演示笔算过程。‎ ‎ 十 个 ‎ 3 5‎ ‎ + 3 2‎ ‎ 6 7‎ ‎ 十 个 ‎ 3 5‎ ‎ + 3 2‎ ‎ ‎ ‎ 十 个 ‎ 3 5‎ ‎ + 3 2‎ ‎ 7‎ 教师追问: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两个3都在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对齐,5和2在个位上,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对齐。)‎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引导: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 学生交流,尝试归纳。‎ 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3.练一练。‎ 判断对错。‎ ‎ 4 1‎ ‎ + 5 4‎ ‎ 9 5‎ ‎ 6 2‎ ‎ + 2 4‎ ‎ 8 6‎ ‎ 5 4 ‎ ‎+ 3 ‎ ‎ 8 4‎ ‎54+3=84 62+24=86 45+14=95‎ 学生自主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师指导: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要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上,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上。‎ 三、反馈完善 ‎1.算一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题,直接写出得数。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方法,交流得数是否正确。‎ ‎2.列式计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第2题。)‎ 学生列式计算,重点检查92+4、3+45、13+72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进加位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情境图和动手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法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算一算:‎ ‎65+32= 52+3= 34+20=‎ 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请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1)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要求一共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得出:把两个班的人数相加。‎ ‎(2)谁能列算式?‎ 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板书:35+37=)‎ ‎(3)怎样计算35+37?‎ 可以选择摆小棒、竖式计算或口算,请学生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再说一说。‎ ‎2.指名回答,交流算法。‎ ‎(1)请摆小棒的学生回答。‎ 提问:5根和7根合起来超过10根怎么办?‎ 引导学生发现:10根可以捆成1捆。‎ ‎(2)请列竖式的学生回答。‎ 提问:你在列竖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从哪一位加起?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改正的?结论是什么?‎ 结合小棒与列竖式讲解:35是3个十和5个一,37是3个十和7个一,我们把5个一和7个一合起来,发现满十了。把10根捆成1捆就是1个十,还有2个一。因此,在写竖式时,5+7等于12.满十了,在写得数12时,在个位写上个位的2,满的十,进到十位,就是满十进1,再把这进上来的一个十和原来的6个十合起来就是7个十。‎ 教师示范列竖式的书写格式,并板书:‎ ‎ 3 5 ‎ ‎+ 3 7‎ ‎ 2‎ ‎ 3 5 ‎ ‎+ 3 7‎ ‎ 7 2‎ 个位上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3)请口算的学生回答。‎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时教师注意引导:个位相加满十了,要把这个十放在哪位上?(向十位进1。)‎ ‎3.比较小结。‎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反馈完善 刚才我们计算了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现在,我们一起出发,去数学王国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站:我能算。(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边计算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 第二站:快速写得数。(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 出示竖式,让学生直接写得数,并说说算法。‎ 交流反馈,检查学生进位情况。‎ 第三站:啄木鸟捉害虫。(完成教材“练习二”第5题)‎ 判断小树上算式的对错,说说哪些树“生病”了,找出原因,帮小树治病。‎ 学生先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改错,并说一说错在哪里。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 2 7‎ ‎ + 7 2‎ ‎ 9 9‎ ‎ 1 8‎ ‎ + 8 1‎ ‎ 9 9‎ 第四站:趣味算式。(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图框中的题)‎ 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能接着写几道算式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二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列竖式计算,谁能说说,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这节课我们要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看谁掌握的最牢。‎ 二、师生互动 ‎1.出示教材第15页第3题。‎ 出示表格,小兰喜欢收集邮票,这是她收集邮票的种类和数量。‎ ‎(1)风景邮票和人物邮票共有多少枚?‎ 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你是怎么算的?说说计算方法。‎ ‎(2)动物邮票和建筑邮票共有多少枚?‎ 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列式解答。‎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出示教材第15页第6题。‎ 想一想:26+48=□4中的□里应该填几?为什么?‎ 小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两个数加起来要再加1。‎ 让学生思考,再填数。‎ ‎3.出示教材第16页第8题。‎ 比较算式的大小。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小结方法:观察算式左右两边有没有相同的数,相同的数加上的数大,算式的得数就大;相同的数减的数大,算式的得数就小;没有相同数的算式的比较,我们要通过计算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4.练练手。‎ ‎(1)出示教材第16页第7题。‎ 看图,算出飞机上的算式的得数,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出示教材第16页第9题。‎ 小白兔采蘑菇,看谁采得多,采得快。‎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给予适当的鼓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6页第10题。‎ 出示卡片:算出每张卡片上的两个数的和。‎ ‎2.完成教材第16页第11题。‎ ‎(1)怎样求一共要用多少钱?(用加法。)‎ ‎(2)小玲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 让学生小组合作,说出所有可能,再在组内互查、互评。‎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不退位减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由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 教学重点 掌握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2008年8月24日晚为期16天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落下帷幕。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轮美奂的场面、奥运会场上运动健儿的拼搏精神以及闭幕式精彩绝伦的表演给全世界人民呈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世界体育盛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1枚金牌,首次位列夏季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名,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金牌榜前5名。‎ ‎(教师出示表格。)5个国家各得几枚奖牌?‎ 学生观察: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德国16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看着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可能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英国比美国少几枚金牌?……‎ ‎2.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1)“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自由交流反馈。列出算式:36-23=‎ ‎(2)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口算。方法:30-20=10,6-3=3,10+3=13。‎ ‎②列竖式计算。‎ 引导:用竖式怎样算呢?先把圆片拿出来摆一摆,再列式。‎ 拿出数位板,用圆片表示36,再去掉23,观察还剩多少?‎ 学生摆圆片。指名到投影仪下摆,边摆边说。其他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指名到黑板上列竖式计算。‎ 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交流计算方法,教师适时进行讲解、补充。‎ ‎ ‎ ‎ 3 6‎ ‎ + 2 3‎ ‎ 1 3‎ ‎ ‎ ‎ 3 6‎ ‎ + 2 3‎ ‎ ‎ ‎ ‎ ‎ 3 6‎ ‎ + 2 3‎ ‎ 3‎ 教师: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交流得出: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3.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1)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结合图形,说出得数。‎ ‎(2)第2题。‎ 列竖式计算:48-18=‎ 教师提问:个位上得几?怎样写?(这里的“0”起占位作用,不能不写。)‎ 提问:“25-21=”个位上得几?怎么办?(十位上的2减2的0,可以不写。)‎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2题。‎ 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说一说算法。‎ ‎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3题。‎ 说说图意。(小勇捡了21个,小英捡了32个,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 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32-21=11(个)‎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退位减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出示表格。)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是要研究各国奥运会金牌的问题,上节课同学们针对这张表格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谁还记得我们解决了哪个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导入:上节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代表性,老师记得有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寻找条件:中国有多少枚?美国有多少枚?‎ 怎样列式?(列式51-36=。)‎ ‎(2)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吗?‎ 根据上节课的计算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和小棒,试着摆一摆并列竖式计算。遇到问题可以同桌或小组交流。‎ ‎(3)交流算法。‎ ‎①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选派代表发言。‎ 问题:被减数个位上的1不够减减数个位上的6。‎ 你是怎么解决的?‎ 让学生摆小棒学具,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小棒边演示边小结:先拿出10根一捆的小棒5捆,单根的1根,减去6根,发现单根的1根不够减,再从5捆里拿出1捆拆开,这里就有10个一了,10个一和个位上的1个一合起来是11根,拿走6根,剩下5根,剩下的5捆去掉1捆,还剩4捆,4捆拿走3捆,还剩下1捆,与单根的5根合起来就是15根,所以51-36的差是15。‎ ‎②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 交流问题:个位不够怎么办?(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强调竖式的格式。教师板书:‎ ‎ 4 11‎ ‎ 5 1‎ ‎- 3 6‎ ‎ 1 5‎ ‎ ‎ ‎ 5 1‎ ‎- 3 6‎ ‎ 1 5‎ 个位上1减6不够减,向十位借10,合成11,11减6得5;十位上的5被借了1剩4,减3得1写在十位上。‎ ‎③请同学们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为什么要从个位减起?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 学生交流说出自己在列式时遇到的问题,谈谈感受及解决办法。‎ ‎2.教学例3。‎ ‎(1)出示题目。‎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懂得了列竖式计算要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能列竖式计算“50-24=”?‎ ‎(2)反馈交流。‎ 教师提问: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 想一想:从十位退1后,个位是几减几,十位是几减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 ‎ ‎ 5 0‎ ‎- 2 4‎ ‎ 2 6‎ ‎50-24=26‎ 学生根据自己列式的过程得出: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0减4,十位就剩40-20,得20。‎ ‎(3)对比小结。‎ 引导小结:大家已经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减法了,能根据前面的计算过程总结出计算方法吗?‎ 追问: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写出竖式中的得数,说说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2.完成教材“练习三”第4题。‎ 全班分四大组,每组做一题。‎ 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评价。‎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三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数学乐园,想去吗?算对下面这些题就能获得了乐园的门票。‎ ‎54-27= 66-49= 43-37= 95-63=‎ 学生计算。‎ 二、师生互动 恭喜同学们拿到乐园的门票,我们今天要开着游览车去公园里,坐上车,我们开动了。‎ ‎1.清除路障。‎ 去公园的路上障碍重重,同学们有信心清除路障吗?‎ ‎(1)障碍1。(完成教材第21页第6题。)‎ 课件出示路牌: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障碍2。(完成教材第20页第5题。)‎ 课件出示一排花朵:说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 提问:94-25的差的十位是几?为什么?‎ ‎91-25的差的十位是几?为什么?‎ 小结:我们判断十位是几,先要看看个位上得数够不够减,如果够减,直接把十位相减;如果不够减,从十位上退1,这时十位上的数要减1。‎ ‎2.计算能手。‎ ‎(1)完成教材第21页第9题。‎ 定时,让学生先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出他们的差。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让学生说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 ‎(2)完成教材第21页第10题。‎ 夺红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参观乐园,解决问题。‎ 过渡:同学们,我们终于到达数学乐园啦,赶紧去参观数学乐园吧!‎ ‎(1)帮小鸡找妈妈。(完成教材第21页第8题。)‎ 母鸡和小鸡走散了,根据它们身上的得数和算式,帮小鸡们找到自己的妈妈。‎ ‎(2)送信。(完成教材第22页第11题。)‎ 你是怎么算的?同桌交换检查,找出同桌做错的题目,试想他为什么会算错,如何避免算错。‎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2页第12题。‎ ‎(1)这里的孩子正在进行排球比赛呢。‎ 认真看表,说说表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让学生解决表下的问题。‎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让学生汇报所提的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2.完成教材第22页第13题。‎ 按规律填一填。‎ ‎(1)24,32,40, ,56, , 。‎ 让学生先找规律,说说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接下来可以怎样填。‎ ‎(2)独立解决第(2)小题。‎ ‎3.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第14题。‎ 说说□里应该填几,并说说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天气很冷,昨天是25度,今天的天气比昨天的天气降低了两度,你知道今天是几度吗?‎ 你是怎么想的?降低了两度?(就是比昨天的少了2度,那就是23度。)‎ 天气转凉,同学们要注意保暖呀。‎ 小结:降低或增加,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怎样求这样的题目呢?这节课,我们研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教师出示二年级卫生评比图,提问: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然后互相交流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 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 三班比一班少4面 ‎……‎ 追问:那你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 引导分析:要求二班多少面,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试着说。)‎ 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明确:题中有两个条件:一班12面,二班比一班多3面。‎ ‎(2)画一画:把已知条件(一班的12面小红旗)先画出来。‎ 教师画出示意图:怎样表示的红旗呢?(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在一班12面小红旗的基础上多画3面。)‎ 那么二班的小红旗是多少面?(求二班的小红旗就是要把和一班同样多的与多的3面合起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12+3=15(面)}‎ 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红旗。‎ 追问:我们解答正确吗?把答案代到题目中检验一下是否正确。‎ 二班15面小红旗,一班12面,二班比一班多了多少面?15-12=3。二班确实比一班多了3面,所以,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我们下次解决问题后,可以自己进行检验,把所求的问题当成已知条件,把题中的某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进行逆解答。‎ ‎2.教学例5。‎ ‎(1)提出问题。‎ 你还想求出哪个班的红旗数量?‎ 出示问题: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三班的小红旗数量必须知道哪一班的小红旗的数量?(一班的。)‎ 一班的是多少面?(12面。)‎ ‎(2)解决问题。‎ 你能照前面的方法,试着用画图的方法把一班小红旗和三班的画出来吗?‎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展示。‎ 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12-4=8(面)}‎ 教师质疑:我们的解答是否正确,你能检验吗?‎ 让学生试着把所有的结果带到问题中检验,互相交流,指名说方法。‎ 教师小结:三班8面,一班12面,三班确实比一班少4面,所以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口答:三班得了8面。‎ ‎(3)比较小结。‎ 比较两道例题,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学生自主交流。)‎ 教师指出: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小数,一个比小数多的一部分,求大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的应用题,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一个大数,一个比大数少的一部分,求小数,用减法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及题意,再解答。‎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句,再进行列式计算。‎ 第1题:东东下了86个蛋,西西下的蛋比东东多9个,求西西下了多少个蛋?列式:86+9=95(个)。‎ 第2题:今年有53只野鸭,去年比今年少18个,求去年有多少只?列式:53-18=35(只)。‎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四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2.进一步理解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列竖式计算。‎ 出示教材第25页第4题。‎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抽几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2.出示问题: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 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题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结: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25页的第3题。‎ ‎(1)让学生读题。‎ 说说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解决第(1)小题。‎ 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句吗?‎ 神舟六号:我比你多飞了31圈。‎ 这里的“你”是谁?(神舟七号,它飞了45圈。)‎ 比神舟七号多飞了31圈,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列式解答:45+31=76(圈)‎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完成教材第26页的第5题。‎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再分小组讨论、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怎样求多伦多比北京少得多少票?(用减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6题。‎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2.完成教材第26页第7题。‎ ‎(1)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解决问题。‎ 国庆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优惠8元”是什么意思呢?(比原来的便宜,少8元。)‎ 在练习本上解决(1)(2)小题并检验。‎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3.完成教材第26页第8题。‎ 外圈哪个数加里圈哪个数,得数是83。‎ 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连加、连减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0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灵活选用解题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解题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卡片,口算接龙。‎ ‎20连续加10,开火车说得数。‎ ‎95连续加5,开火车说得数。‎ ‎ 2.口算。‎ ‎10+30+50= 5+7+3= 80-20-40= 66-5-20=‎ 学生独立完成,明确:连加、连减运算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5+7+3有简便的算法吗?(7和3可以合成10,我们可以先凑成10,再加上5。)‎ 今天我们将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创设情境,列出算式。‎ 二(1)班学生在周末举行了一场摘南瓜比赛,这是三个组比赛的成绩。(教师出示表格。)‎ 请同学们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列式:28+34+22=。‎ ‎(2)探究计算方法。这道算式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能列竖式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学生列式,教师巡视。)‎ 学生易得出:‎ ‎ ‎ ‎ 6 2‎ ‎ + 2 2‎ ‎ 8 4‎ ‎ 2 8 ‎ ‎+ 3 4‎ ‎ 6 2‎ 方法一:‎ 质疑:第二个竖式中的62是怎么来的?‎ ‎(第一、二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简便写法有:‎ ‎ 2 8 ‎ ‎+ 3 4‎ ‎ 6 2‎ ‎+ 2 2‎ ‎ 8 4‎ 方法二: 方法三:‎ ‎ 2 8 ‎ ‎ 3 4‎ ‎+ 2 2‎ ‎ 8 4‎ ‎10‎ 教师指出:观察三个数,个位上的有8、4、2,这里哪两个数能先凑成10(8和2),如果个位上的两个数可以凑成10的,我们计算时可以连着写,先算凑成10的部分,再加第三个数。‎ ‎(3)讨论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有什么不同?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教师总结:方法一在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要注意计算第二步时,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方法二把算式连起来写,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方法三,适用于三个数的个位可以凑成10的,可以把三个数连起来写,计算时一定要细心。‎ ‎(4)尝试练习。(选自己喜欢的两题计算)‎ ‎54+20+16= 46+25+17= 7+59+20=‎ 仔细观察上面的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连加的简便方法表示吗?‎ ‎2.教学例2。‎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自学。‎ 共有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怎样列式?84-40-26=。‎ ‎(2)学生试算,完成填空。‎ 教师说明:84-40=44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 ‎(3)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把你的计算方法告诉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列式。‎ 教师相机评价。了解一下哪些学生直接用简便方法书写,而且一次做对;哪些学生还用两个竖式做;哪些学生只写了第一步竖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对最后一类学生可以进行表扬。‎ 教师指出: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怎么列式呢?‎ ‎(4)尝试练习。‎ ‎90-58-30= 75-28-19= 72-(6+44)=‎ 学生列竖式计算,说说计算方法,第三小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小括号的,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能口算的直接先口算。)‎ 小结:计算连减时一般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把算出的得数减去第三个数,也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对比性练习。‎ 用竖式计算:‎ ‎54+26+15= 90-58-24=‎ 列竖式计算,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题。‎ 把在同一条线的3个数加起来,得数填在横线上。‎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2题。‎ 列竖式计算连减,计算后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4.完成教材“练习五”第3题。‎ 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交流时说说计算方法,注意检查有没有用简便算法,交流结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加减混合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列竖式计算:‎ ‎36+34+7= 87-43-15=‎ 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情境图)看,校门口开来了一辆大巴车,仔细看,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得出:有人下车,下来了25人,有人上车,上去了28人。‎ 教师指出:我们乘坐公交车要遵守乘车规则,有秩序地先下车再上车。车上原来有67人,根据上下车人数的变化,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图意吗?‎ 学生说图意: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2)你能列出算式吗?‎ ‎67-25+28=‎ ‎①口算: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②讨论:用竖式怎样计算?这道题能否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有没有简便写法?(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教师小结:加减混合的口算,我们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鹅,加减混合的笔算也同样如此,因为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所以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算法;再出示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由学生判断有没有错,错在哪里。‎ ‎2.教学例4。‎ ‎(1)同学们刚才解决了加减混合的列竖式计算,这一题也是有加有减,还有小括号,想一想这样的题目应该怎么算呢?‎ 出示题目:72-(47+16)‎ 交流讨论:这一题,应该先算什么?(学生交流。)‎ 小结: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你能自己计算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交流。‎ 根据列竖式计算,说说第一步算什么?(47+16=63)‎ 提问:第二步算什么?(72-63=9)‎ ‎(2)讨论:这道题能否把两个竖式连在一起写,有没有简便写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部分,这道题不能交换位置计算,也不能连着写。)‎ ‎(3)小结:‎ 引导:①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③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小结:一般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在竖式计算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没有括号的可以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如果能口算的,可直接先口算,这样就提高了计算速度。‎ ‎(4)在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 指名学生讲解计算过程,对第1题的第二步能自觉用口算并算得正确地学生进行表扬。对第2题能先算完小括号里的算式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反馈完善 ‎1.数学小医生。(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73-36+18=76‎ ‎(2)25+47-18=90‎ ‎(3)76-(36+22)=62‎ 让学生自己判断,再集体订正。‎ 答案:(1)73-36+18=55‎ ‎(2)25+47-18=54‎ ‎(3)76-(36+22)=18‎ ‎2.完成教材“练习五”第4题。‎ 开火车,直接写出得数。‎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5题。‎ 把得数填在括号里,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五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1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 ‎2.提高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第8题。‎ 口算加减混合。定时3分钟,让学生比赛进行计算。‎ 抽几题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2.提出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学生要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二、师生互动 ‎1.我是小老师。(教材第30页的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判断计算对吗?‎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2.列竖式计算。(教材第30页的第7题。)‎ 各组选一位代表到黑板上进行板演。教师巡视,发现错题的,也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小组交换检查。‎ ‎3.解决问题。(教材第30页的第9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妈妈给售货员阿姨50元,买一个书包要25元,买一个笔袋要8元,售货员找妈妈多少元?‎ 交流反馈:你是怎么算的?‎ 方法一:先算书包和笔袋一共多少钱,再算找多少钱。‎ 方法二:直接算50元买书包,剩下的钱买笔袋,求找多少钱。‎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0页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1页第11题。‎ 请学生口算接龙。‎ ‎3.完成教材第31页第12题。‎ 引导学生如何看横行、竖行、斜行,按一定的顺序计算。‎ 你有什么发现?(得数都是90。)‎ 变式训练:如果得数都必须是90,那么下面格子里缺少的数各是几?‎ 教师出示:‎ ‎38‎ ‎18‎ ‎30‎ ‎26‎ ‎4.解决问题。(教材第31页第13题)‎ ‎(1)出示统计表,读懂统计表。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解决第(1)小题,6月~8月共销售了多少个文具盒?‎ ‎9+8+45=62(个)‎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5.在○里填上“+”或“-”‎ ‎38○25○16=29 54○16○12=82‎ ‎45○21○24=48 67○7○30=90‎ ‎6.完成教材第31页第14题。‎ 观察这4个数,有什么发现?怎样填比较合适?‎ ‎7.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思考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准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补充条件。‎ 音乐兴趣小组有女生18人, ,音乐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指名学生说:这一道题所求的问题是什么?(音乐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一共多少人,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女生18人。)‎ 还差什么条件?(男生有几人。)‎ 你能补充条件,让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吗?‎ 学生补充条件,教师引导,再根据学生给出的条件,列式解答。‎ ‎2.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习的应用题,一般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所求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我们就无法解决,这时我们要先找到另一个已知条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多媒体出示情境图。)春天到了,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到野外写生,看图,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 ‎(2)教师出示问题: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两个已知条件: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要解决两个问题:男生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解决问题。‎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教师课件演示,将第二个问题虚化。)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这道题你能解决吗?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这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计算,男生人数是14-5=9(人)。‎ 我们刚才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看看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美术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要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知道什么?(女生的人数和男生的人数。)‎ 哪个条件题目直接告诉我们了?(女生的人数,14人。)‎ 另一个需要的条件是男生的人数,你能找到它吗?(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教师指出:第一个问题求出的9人,成了第二个问题的条件。也就是说,要求第二个问题,一定要先求出什么?(第一个问题。)‎ 我们先前已经求出了男生是9人,现在你能求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吗?(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9+14=23(人)。}‎ 这里的9表示什么?(男生人数。)14表示什么?(女生人数。)‎ 指名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怎样检验?(把所得的男生9人,代到题目中,是不是比女生少5人,和女生人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23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要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有联系的另一个条件去求出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的结果要作为第二个问题的条件,要求第二个问题必须先求第一个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已知:一班有33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4人。求:二班有多少人参加?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33+4=37(人)。}‎ 再解决第二个问题: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让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推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这里所需要的条件是一班的人数和二班的人数,题目直接告诉我们一班的人数是33人,二班的人数我们刚才在第一步求出来是37人,所以列式是33+37=70(人)。‎ 指名口答:二班有33人参加,两个班一共有70人参加。‎ 检验:我们的计算对吗?你能自己检验吗?把自己的检验过程和你同桌互相说一说。‎ ‎2.完成教材“练习六”第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先求第一个问题:育才小学一共有多少名教师?{21+38=59(名)。}‎ 出示第二个问题:蓝天小学有45名教师,比育才小学少多少名?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需要的条件你能找到吗?怎样列式?{59-45=14(名)。}‎ 引导学生检验并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六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14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正确、熟练地分析,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熟练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熟练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完成教材第33页第3题。‎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重点比较73-20-35和73-(20+35),让学生掌握计算顺序,初步感受一个数减两个数等于减去着两个数的和。‎ ‎2.完成教材第34页第7题。‎ 在○里填上“>”“<”或“=”。‎ 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的方法。‎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33页第2题。‎ 先让学生读题,再列式解答。‎ 指名,说出列式,教师板书:25+10=35(朵)40+35=75(朵)‎ 说出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再说说第二个问题里用到哪个条件是在第一个问题里求出来的。‎ 引导口答和口头检验。‎ ‎2.完成教材第33页第4题。‎ 指名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36+27=63(幅)‎ ‎63-41=22(幅)‎ 引导口答和口头检验。‎ ‎3.对比上面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都是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第2题的第一步是求和,第二步也是求和。第4题第一步求和,第二步求差。‎ 三、综合练习 ‎1.孔雀开屏。(完成教材第34页第5题。)‎ 出示孔雀开屏。‎ 学生分组计算,说得数。‎ ‎2.完成教材第34页第6题。‎ 让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集体交流,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引导口答和口头检验。‎ ‎3.完成教材第33页第8题。‎ ‎(1)出示题目。‎ 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 ‎(2)解决第(1)小题。‎ 学生列式,交流反馈:28-7=21(天)‎ ‎(3)解决第(2)小题。‎ ‎21+9=30(天)‎ ‎(4)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15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培养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过渡: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单元我们学完了,不知道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 这节课,我们分小组进行比赛,看谁的知识掌握得最牢,看,老师请来了4只小猴当评委,哪一组表现得好,就可以让你的小猴爬上一级楼梯(画在黑板上),看哪一组最终能获胜。‎ 二、师生互动 ‎1.第一关:火眼金睛找不同,找相同。‎ ‎(1)教师出示:‎ ‎18+23= 73-41=‎ ‎43+49= 31-12=‎ 每组依次选两题如第一组选第1、2题,第二组选2、3题以此类推。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每组派代表上来板演,做对应的一小题。‎ ‎(2)观察上面的四小题,你发现笔算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有哪些不同点?‎ 教师引导,让学生得出不同点:笔算加法分为不进位的和进位的,进位加法中,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来的1。‎ 笔算减法分为不退位和退位的。退位减法中,个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计算时,不要忘记减去退走的1。‎ ‎(3)猴子捞月亮。(完成教材第36页第1题。)‎ 定时8分钟,谁最快,全做对的可以为你小组加分。‎ ‎2.第二关:混合计算。‎ 完成教材第35页第2题。‎ 先算一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计算顺序。‎ ‎(1)出示45+19+18和45+(19+18),汇报交流。‎ ‎(2)再出示61-21-6和61-(21-6)以及37+50-47和37+(50-47)。‎ 比较一下,这三组算式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简便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性地进行板书。‎ ‎(3)增加难度,反馈练习。‎ 独立完成教材第36页第2题。要求规范竖式书写,能简便的尽量简便。‎ 三、综合练习 第三关:‎ ‎1.补充练习。‎ ‎ ‎ ‎ 3 8‎ ‎ + 1 5‎ ‎ ‎ ‎ ‎ ‎ 5 2‎ ‎ + 3 6‎ ‎ ‎ ‎ ‎ ‎ 2 3‎ ‎ + 2 6‎ ‎ ‎ ‎23+26= 52+36= 38+15=‎ ‎ 5 4 ‎ ‎+ 2 4‎ ‎ ( )‎ ‎- 3 8‎ ‎ ( )‎ ‎ 2 4 ‎ ‎+ 3 7‎ ‎ ( )‎ ‎- 5 8‎ ‎ ( )‎ ‎ 7 7 ‎ ‎- 5 8‎ ‎ ( )‎ ‎+ 4 4‎ ‎ ( )‎ 学生计算。‎ ‎2.出示思考题。‎ 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分组讨论:9 8 7 6 5 4 3 2 1=100,在这个算式里添上“+”“-”使计算的结果等于100。‎ 交流反馈时,把学生写出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集体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七 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16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100以内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用数学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有的小组获胜了,很多学生不服,今天这节课,是我们打翻身仗的时候啦,还是请出我们的小猴评委。大家准备好了吗?‎ 二、师生互动 ‎1.开火车口算。(完成教材第37页第7题。)‎ 轮到哪一组卡住,其他组得分。‎ ‎2.比较大小。(完成教材第36页第3题。)‎ 估一估,快速比较大小。‎ 实际计算,填上“>”“<”或“=”。说说口算是怎么算的。‎ 小结:比较大小可以用估算,如72+19○73,左边估算是八十多,比73大。‎ 当估算不能比较,很接近时要实际计算,如42-8○35,右边估算是三十多,右边也是三十多,这时候要进行实际计算。‎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第4题。‎ 学生读题,说说共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求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找出第一次用去多少,第二次用去了多少,再列式:20+38=58(米)。‎ 解决第二个问题:求什么?(剩下多少。)‎ 剩下的:100-58=42(米)‎ ‎42米‎>‎40米,够。‎ ‎(2)完成教材第36页第5题。‎ 根据语音提示,分别算出爸爸今年几岁,妈妈今年几岁。‎ 学生列式,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说算式,并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3)完成教材第37页第6题。‎ 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同桌互相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再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 三、综合练习 ‎1.轻松一刻——夺红旗。‎ ‎(1)完成教材第37页第8题。‎ 比赛,看谁最先得到红旗。‎ ‎(2)在○里填上数,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和是80。‎ ‎42‎ ‎23‎ ‎14‎ ‎15‎ ‎18‎ ‎2.完成教材第37页第9题。‎ ‎(1)课件出示题图: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第(1)小题:让学生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在列式解答。‎ 解决第(2)小题:读题,“能节省10元”是什么意思?‎ 先算出两样商品是不是达到50元,满50元才能优惠10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 学会辨认角。‎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单元主题图: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引导:教材给我们呈现一幅校园生活的情境图,图中有正在锻炼的学生,正在踢足球的学生,还有拿三角尺的老师和修剪花木的老爷爷。这些情境都与角有关。你能找出哪些角?‎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图中,守门的学生伸开两臂组成了角,老师三角尺上有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等等。‎ 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把主题图中的实物抽象成图形。‎ 出示剪刀、钟面、三角尺(见教材第39页)。请同学们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 将这些物体中的角用课件抽象出来。‎ 提问: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看实物图,认识角。‎ ‎(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归纳得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 边 顶点 ‎ 边 ‎ ‎ 上面的图形都是角。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找角。‎ 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3.制作角。‎ ‎(1)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的方法。‎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一下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张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其他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4.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题。‎ 指一指哪里有角。‎ 课件出示图,让学生逐个说出角在哪里,并指出顶点和边。‎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2题。‎ 要求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 说说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学生互相说一说,第4个图形有几个角,为什么?‎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4题。‎ 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到: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比一比,教师还可以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在一起来验证。‎ 指名汇报发现了什么?‎ ‎5.用角创作画。‎ 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学生创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直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点吗?(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追问: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学生用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 展示学生不同的角。‎ 教师在黑板上有选择地分别选取不同大小的角画在黑板上,边画边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我画的三个角的大小就不一样。”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与边,教师一一写上。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跟其他两个角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直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认识直角。‎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发现。‎ 教师举例:你看,我们黑板的角、国旗的角、数学书封面的角、课桌的角都是直角。‎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教师出示一幅三角尺:你能在三角尺上找到这样的角吗?‎ 学生寻找,并指出直角。‎ 小结: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找出直角,同桌互相指一指。‎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这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并动手制作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判断直角。‎ ‎(1)教师: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刚才我们知道,在我们的三角尺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请你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周围物体的角中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二)教学例4。‎ ‎1.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尺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画好后跟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画直角难度比一般的角要大一些,两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定,只能根据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决定怎么画,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正正方方的,不要画成弧线。‎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2.归纳直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直角很特殊,我们画的时候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才会准确,画的时候先画顶点,再点对点,过顶点画两条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用三角尺比一比教科书封面上的阿胶是不是直角。找到并验证后小组内互相交流。‎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你是怎么找的?‎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小结:可以用手上大直角去对,完全重合的就是直角。‎ ‎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数的。‎ 图1:4个直角;图2:4个直角;图3:1个直角。‎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题。‎ 判断哪些角是直角。‎ 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能重合的就是直角。‎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7题。‎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说明画法。‎ 教师小结:找到顶点,从顶点出发,画直角,方格子上每个角都是直角,可以沿着方格子的边画,也可以拿出三角尺上的直角比对着画。‎ ‎5.完成教材“练习八”第8题。‎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认真观察,这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都是直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教科书封面的角是不是直角?(是。)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发言。)‎ 引入:像这样角是直角,这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你瞧,老师这儿就有两个这样的角,请认真观察,这两个角和直角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锐角和钝角,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说说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教师出示教材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少先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课件出示),这两个角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纸张上,现在请你们拿出三角尺上直角,和这两个角分别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拿出三角尺和纸张,自主探究。)‎ 指名上台演示:拿着三角尺和图形进行比对,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对第一个角,顶点对顶点,三角尺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里面,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小。‎ 汇报交流:(教师出示锐角的图形)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锐角 比直角小)‎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对第二个角,顶点对顶点,三角尺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对齐,角的另一条边在直角边的外边,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大。(出示钝角的图形)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钝角 比直角大)‎ ‎(2)动手操作。‎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同,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同,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各种角,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现场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第1个角是直角,其他的角能直接看成比直角小(或大)的角,还需要验证吗?‎ 得出:能用眼睛判断出来的就不需要用三角尺验证,如果一眼看不出来,就需要用三角尺来验证。‎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2.再次揭示课题:锐角和钝角。‎ 三、反馈完善 ‎1.认一认。‎ ‎(1)认真观察你手上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小组合作,互相拿出角,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题。‎ 从图中你能找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辨认三个角,以抢答的形式汇报说出它们的名称。‎ ‎2.做一做。‎ 出示活动角,用活动角表示出直角、锐角、钝角。‎ 感知直角、锐角、钝角三者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先用活动角表示直角,再表示锐角,同时交流是怎样操作的,得出:把直角的张口变小就是锐角。用同样的方法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钝角,得出:把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0题。‎ 找出下面三角形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 指名交流:第1个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第二个三角形有三个锐角;第3个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你有什么发现?(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4.画锐角和钝角。(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1题。)‎ ‎(1)请学生选择工具,分别在纸上画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2)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演示选择的工具和画的过程以及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用三角尺拼角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看、说、摆、分、画、互问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用三角尺拼出各种角。‎ 教学重点 用三角尺根据不同要求拼出各种角。‎ 教学难点 用三角尺根据不同要求拼出各种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先观察,再量一量,说说每个角是什么角。‎ ‎ ( ) ( ) ( ) ( ) ( )‎ 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纸片上先观察然后量一量。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2.这两个时刻的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度同样大吗?‎ ‎ ‎ ‎ 让学生在学具钟面上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3.出示一副三角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寻找锐角和钝角时,我们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寻找的。‎ 出示一副三角尺,看来三角尺的用处还真大,那么,三角尺上还藏着哪些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用一副三角尺拼一拼。‎ ‎(1)比较两个三角尺。‎ 把一副三角尺里的两个三角尺拿在手上,认真观察,比一比、看一看,这两个三角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活动,交流汇报。‎ 相同:两个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不同:一个三角尺的锐角是一样的,另一个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是不一样的。‎ ‎(2)你能用三角尺拼出钝角吗?‎ 交流:钝角比直角大,我们在拼的时候可以怎样想?(利用直角,在直角上加一个锐角。)‎ 动手拼一拼,试一试。‎ 展示不同的拼法,指名交流,拼出的是钝角吗?怎样验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小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 ‎2.同桌合作,用两副三角尺拼一拼。‎ ‎(1)拼出锐角。‎ ‎(2)拼出直角。‎ ‎(3)拼出钝角。‎ 同桌两人合作,把两块三角尺拼在一起,找到其中的钝角,描画在纸张上。‎ 交流反馈:投影展示描画的图形,说说画的是什么角,用的是哪两个角拼的?‎ 也可以拿到投影仪下让其他学生猜测用的哪两个角。‎ 教师总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来的肯定是钝角。用两个锐角拼出来的可能是锐角、直角和钝角。‎ ‎3.有趣的七巧板。(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3题)‎ 教师出示七巧板:同学们,这是七巧板。七巧板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古典智力玩具。它是一种用七块大小不同的正三角形和矩形拼出形态万千的奇妙图形的游戏。这些图形或合或分,可以千变万化,得到无数的图形,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它。‎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小组互相交流,说说它们的形状。)‎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直角三角形。)‎ ‎(3)试一试,用两块板拼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让学生尝试拼,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2题。‎ 在钉子板上任意围一个图形,再找出图形中的直角、锐角或钝角。‎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4题。‎ 拿出一个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先看看每个面上有几个直角,再数一数这个正方体盒子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再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活动引入。‎ 伸出你的小手,一只手有5根手指,数一数,4个同学的小手合起来是几根,教师有意识地说:5根,5根,5根,5根,有4个5。‎ ‎2.初步感知“相同加数”。‎ 教师出示算式:‎ ‎2+4+5= 4+4+4= 6+6+6+6=‎ ‎6+5+8= 5+8+1= 2+2+2+2+2=‎ 提出要求: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谁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 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引导:加数一样的算式分成一类;加数不一样的算式分成一类。‎ 教师拿走加数不一样的算式,将加数一样的算式排成一列。‎ 师:你瞧:“4+4+4=、6+6+6+6=、2+2+2+2+2=”这三个算式的加数都一样。‎ 读一读算式,感受连加。‎ 说一说,数一数:几个4相加,几个6相加,几个2相加。‎ 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加数相同的例子,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游乐园里找一找。‎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认真观察,他们在玩什么?(旋转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 ‎①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5个3,写成加法算式是3+3+3+3+3=15。‎ ‎②课件出示小火车图。‎ 师:每个车厢有多少人?(6个。)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个。)那就是有4个6。‎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③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2人,有7排,那就是有7个2。)‎ 你能写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这样写方便吗?‎ 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的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教师板书:‎ ‎ 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或 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乘号 ‎2.用乘法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 你能写成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或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试着改写。指名读算式。6×4=24或4×6=24。‎ ‎(二)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场图)师:观察,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加数的,能用乘法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个5?(3个5。)‎ 你能连起来说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式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相同加数是几?(5。)有几个5?(3个5。)‎ 列出乘法算式:5×3=15或3×5=15。‎ ‎(3)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你猜猜“×”前后的两个数,分别叫什么?(学生试说。)‎ 教师揭示:5和3在乘法算式5×3=15或3×5=15中叫乘数,15是这两个乘数的得数,叫“积”。‎ ‎3 × 5 = 15‎ ‎5 × 3 = 15‎ 积 乘数 乘数 三、反馈完善 ‎1.同学们,把4+4+4+4+4=20改写成乘法算式。‎ 你知道它是几个几相加吗?(5个4相加。)‎ 写成乘法算式是5×4=20或4×5=20。‎ 怎样读?(5乘4等于20,或4乘5等于20。)‎ ‎“5”和“4”叫什么?(乘数。)20叫什么?(积。)‎ ‎2.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第1~3题。‎ ‎(1)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写加法算式。‎ 让学生说说是由几个几相加。‎ ‎(2)第2题。‎ 看图写算式,每串钥匙有几把?一共有几串?怎样列式?‎ 先写加法算式:4+4+4+4+4+4+4+4=32,再改写成乘法算式:8×4或4×8。‎ 小结:直接写算式的方法是先观察每一份的数是不是同样多,再看一看每一份是几,然后数一数总共有几个这样相同的份数,最后写出乘法算式。‎ ‎(3)第3题。‎ 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让学生独立改写,说说想法,集体交流。‎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九(1)‎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在巩固练习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卡片3×2=6,4×3=12,读一读并找出乘号。‎ ‎2.找朋友连一连。‎ ‎4×5 3+3+3+3+3+3‎ ‎6×3 5+5+5+5‎ ‎2×7 2+2+2+2+2+2+2‎ ‎3×3 3+3+3‎ 让学生连,说说理由,特别是3+3+3的答案。‎ 二、师生互动 ‎1.填一填。(完成教材第49页第1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确定图下面两个“( )”里分别填写几,再根据图意填写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2.画一画。(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认真读题,根据题目意思先画图,再独立填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写的算式和想法。学习好的学生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改一改。(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读一读。(完成教材第49页第4题。)‎ 逐一出示乘法算式卡片,用齐读、分组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练习乘法算式的读法。‎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第5题。‎ 看图列式计算,先写出几个几,再列出乘法算式与读法。‎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6题。‎ 教师分析:第(1)(2)小题是相关联的填空题。根据填得的结果以及两题之间的联系认识相同加数与乘法的关系。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算式。3个8相加,即8+8+8,和是24。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3,写成算式是8×3,表示3个8相加,所以积是24。‎ ‎3.完成教材第50页第7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是几个几,再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4.完成教材第50页第8题。‎ 每组画5个★,画3组。‎ 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九(2)‎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乘数和乘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 ‎2.会正确地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可用乘法算式表示,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熟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可用乘法算式表示,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要用所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送卡片。现在我们请两个同学上台比赛,一个同学写加法算式,一个同学写乘法算式,其他同学当评委。‎ 师出题:3个2相加。‎ ‎(两人旗鼓相当,速度差不多。)‎ 再出题:乘数是4和6。‎ 评委们,你们说谁快,为什么?‎ 提问写加法算式的同学:你的速度慢,输了,你服气吗,(不服)现在给你一次机会让你选择写加法或乘法算式,你选择哪个?有信心赢吗?‎ 再出题:15个7相加。‎ ‎2.小结:通过刚才的比赛,你有什么发现?‎ 当算式比较短时,我们列加法和乘法算式都一样,可是一旦我们遇到相同加数多的时候,乘法算式简便,乘法算式只写两个数字,而加法算式,有几个数就要写几个数字,因此,用乘法算式计算比较简便些。‎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50页第9题。‎ 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2.完成教材第50页第10题。‎ ‎(1)教师在投影仪下出示: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重点评讲3+3+3+2,3+2+2+3,8+8+2+5,4+4+4-4不能直接写成乘法算式的原因。‎ ‎3.补充算式,增强认知。‎ ‎(1)教师出示卡片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3+5=8 3×5=15 4×4=16 2×4=8‎ 每一道算式都让学生说,重点说4×4=16,两个乘数都是4,积是16和2×4=8的区别。‎ ‎(2)列式。‎ 一个乘数是4,另一个乘数是3,积是12。算式是 。‎ 两个乘数都是5,积是25。算式: 。‎ ‎4乘6得24,写作( )×( )=( )。 ‎ 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8,和是 。算式是 。‎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1页第11题。‎ 列竖式计算,说说计算过程。‎ ‎2.完成教材第51页第12题。‎ 投影出示题目,让学生先观察,再连一连。‎ ‎3.完成教材第51页第13题。‎ 画图表示算式的含义。‎ ‎4.完成教材第51页第14题。‎ 用加法算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得数。‎ 理解乘法的意义,再列式。‎ ‎8×5表示5个8相加或8个5相加。‎ ‎8+8+8+8+8=40或5+5+5+5+5+5+5+5=4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课题 ‎5的乘法口诀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并应用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探究并掌握5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个小谜语,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吧!(教师出示: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 学生:手。‎ 每个同学都有一双手,一边是个指头,一双手是2个5。请前排的同学举起手,我看看有几个5。‎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数,1个5是5,2个5是10,3个5是15。‎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一盒福娃。)谈话:同学们,你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出示一盒福娃,一盒有多少个?(5个。)几个5?(1个5。)‎ 教师指出: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或5×1。(分左右两边板书。)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2)(课件再出示一盒福娃。)师:现在有几盒?(2盒。)几个5?(2个5。)‎ 指名学生说说。‎ 教师指出: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5×2=10。)这表示什么意思?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启发学生编成口诀:二五一十。‎ ‎(3)学生试编口诀。‎ ‎(课件分别出示3盒、4盒、5盒福娃。)一共有多少个福娃?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着编出他们的口诀。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3盒福娃,是3个5,乘法算式是3×5或5×3,口诀是:三五十五。‎ ‎4盒福娃,是4个5,乘法算式是4×5或5×4,口诀是:四五二十。‎ ‎5盒福娃,是5个5,乘法算式是5×5或5×5,口诀是:五五二十五。‎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5‎ ‎+5‎ ‎+5‎ ‎+5‎ ‎5‎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4)小结: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1×5、2×5、3×5……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2.识记口诀。‎ 提出问题: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局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汇报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从小到大。第二个字都是五。‎ 小结:这样很有顺序性,我们记口诀就容易多了。‎ 汇报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 师:所以这些都是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汇报3:每一句的口诀的得数都增加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多了5。(引导学生从口诀的意思说。)‎ ‎3.熟记口诀。‎ 师:同学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下面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把这五句口诀记住。‎ 学生自由读背、全班背、指名背、开火车背。‎ 三、反馈完善 ‎1.师生对口令游戏。‎ ‎2.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第2题图。)先看清图意,用一句话说出图意,再写乘法算式。‎ 引导:买一盒福娃需要多少钱?‎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列式的?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3.把口诀填完整。(完成教材“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指名填写。‎ ‎4.开火车。‎ 看算式,谁能很快地说出得数,并知道使用哪句乘法口诀。‎ ‎5×3= 1×5= 5×2=‎ ‎5×4= 5×1= 5×5=‎ ‎4×5= 2×5= 3×5=‎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十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师生对口诀。‎ 一五( )( ) ( )( )一十 四五( )( )‎ 三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2.开火车。(完成教材第53页第4、5题。)‎ 第4题:开火车背出5的乘法口诀。再抽背。‎ 第5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再抽背。‎ 二、师生互动 ‎1.填口诀。‎ 完成教材第53页第1题。‎ ‎2.写乘法算式。‎ 我们学过“正”字,这个字一共几笔?(写一个“正”字5笔。)‎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正 ‎( )×( )=( )‎ ‎3.看图写算式。‎ ‎△△△ △△△ △△△ △△△‎ 一共有几个三角形,你是怎么列式的?‎ ‎4.用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 ‎ 二五一十 ‎ ‎ 四五二十 ‎ ‎ 五五二十五 ‎ ‎ 小结:根据一句口诀可以列两道乘法算式,五五二十五只能列一道算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第2题。‎ 看图列出乘法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53页第3题。‎ 大象运木头。‎ 指导学生先看懂题目。‎ 口头回答:每头大象运2根木头,5头大象运( )根木头。‎ ‎3.完成教材第53页第6题——小兔拔萝卜。‎ 分析:画面呈现了几只小兔一起拔萝卜的场景。在已知每只小兔拔5个萝卜的基础上,计算出3只小兔,4只小兔,5只小兔各拔多少个萝卜。‎ 引导:由口诀三五十五,可知3×5=15,可得3只小兔拔了15个。让学生完成其他两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2、3、4的乘法口诀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 ‎2.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计算题。‎ 教学重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开火车对口令:5的乘法口诀。‎ 一五 三五 五五 ‎ 二五 四五 ‎ 指名学生上台出题,其他学生对口令。‎ 引入: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乒乓球拍图。)‎ 这是一副乒乓球拍,每副有几个?(2个。)一副表示几个2?(1个2。) ‎ 用乘法怎样列式?(1×2或2×1。)‎ 你能编出口诀吗?(一二得二。)‎ 两副乒乓球拍有几个?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让学生自己试编口诀,教师板书。(2个2相加,2×‎ ‎2,二二得四。)‎ 再让学生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教学例3。(学习3的乘法口诀)‎ ‎(出示气球图。)这里每束气球有几个?(3束。)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让学生自己列式,试编口诀。)‎ ‎1束气球:1×3=3,一三得三。‎ ‎2束气球:2×3=6或3×2=6,二三的六。‎ ‎3束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3=9,三三得九。‎ ‎3.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 提出要求:计算并写出口诀。‎ 学生写得数,并说出口诀。‎ ‎(2)第2题。‎ 看图,说说是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怎样列式,用的是哪句口诀。(学生自主列式,说出口诀。)‎ ‎4.让学生自主学习例4。‎ ‎+4‎ ‎+4‎ ‎+4‎ ‎(出示豆沙汤圆图。)说说豆沙汤圆是怎样排列的,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出示4‎ 学生编写口诀,教师板书。提醒:积是十几时把“得”字去掉。‎ ‎5.小结:1~4乘法口诀。‎ ‎(1)同学们这么厉害,自己都能编出口诀了,那你知道1×1等于多少?‎ 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教师板书1~4的乘法口诀。‎ ‎(2)观察黑板上1、2、3、4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生1: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 生2:都是从1开始的。‎ 生3:最后的一句口诀两个数都一样。‎ ‎(3)尝试背诵口诀。‎ 先让学生按顺序背,再同桌互相背。‎ 三、反馈完善 ‎1.开火车。‎ ‎(1)对口令。‎ ‎(2)快速说出得数和口诀。‎ ‎2×3= 4×5= 3×3= 1×4=‎ ‎2×2= 1×1= 4×2= 4×3=‎ ‎4×4= 3×2= 2×1= 2×4=‎ 学生反复练习。‎ ‎2.完成教材第56页“做一做”第2题。‎ 吃饭时每人需要一双筷子,4个人需要( )根筷子。‎ 学生说出得数并说说理由。‎ 交流反馈:一人需要一双筷子,一双就是2根,4个人表示4个2,用乘法计算是4×2=8(根),用的口诀是“二四得八”。‎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十一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熟练巩固并掌握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开火车口算,直接口算并说口诀。(完成教材第56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56页第1题。‎ 跟着小动物边画边说口诀。‎ ‎3.过渡:这节课我们要用我们新学的这些本领去数学乐园里解决实际问题。‎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56页第2题。‎ 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出示“二三得六”),指名写出算式:2×3=6,3×2=6。‎ 让学生独立写出四五二十和一二得二的算式。‎ ‎2.完成教材第56页第4题。‎ 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意。‎ 一排有几个,有几排。‎ 怎样列式,口诀是哪句。‎ ‎3.完成教材第57页第5题。‎ 帮助小动物过河,请学生为每只小动物选择过河路线。‎ 教师课件出示题图,让学生看清题意。每只小动物的身上都有数字,寻找相对应的石块,帮助小动物过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第6题。‎ 出示花朵。把得数写在花瓣上,并说出口诀。‎ ‎2.完成教材第57页第7题。‎ 让学生先写出得数,再说出每道题的口诀。‎ ‎3.完成教材第57页第8题。‎ 让学生观察图上提供了什么信息和问题,想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1个秋千坐2人,2个秋千是几个2?(2个2相加,是2乘2,得4。)‎ ‎4.拓展练习。‎ ‎(1)填写口诀。‎ ‎①5×( )=15 口诀是( )。‎ ‎②2×( )=12 口诀是( )。‎ ‎③3×( )=12 口诀是( )。‎ ‎④( )×6=24 口诀是( )。‎ ‎⑤( )×4=16 口诀是( )。‎ ‎⑥( )×3=9 口诀是( )。‎ ‎(2)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①△△△ △△△ △△△‎ 加法算式: ‎ 乘法算式: ‎ ‎②○○○ ○○○‎ 加法算式: ‎ 乘法算式 ‎ ‎(3)列式计算。‎ ‎①5个3连加是多少?‎ 加法: ‎ 乘法: ‎ ‎②4乘6,积是多少?‎ ‎ ‎ ‎③3和2相乘,积是多少?‎ ‎ ‎ ‎④一个因数是2,另一个因数是6,积是多少?‎ ‎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乘加 乘减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3.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智慧游乐园吗?(课件出示游乐园图。)在这个游乐园里我们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解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3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每匹小木马上有几个人?(引导学生说出,有3人。)‎ 一共有多少个人?你能列算式解答吗?‎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9(个)‎ 乘法算式:3×3=9(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过渡:小木马可好玩了,你瞧,又来了2个小朋友,他们也坐上了小木马,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成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一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3)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3×3+2中,在3×3下面划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3×4-1中,在3×4下面划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减1?‎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2.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摆一摆。‎ ‎(1)每堆摆5根小棒,摆4堆,在第4堆里拿走2根。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出算式。‎ 反馈交流,指名回答:4×5-2,4×5表示什么?为什么减2?‎ ‎3×5+3,3×5表示什么?为什么加3?‎ ‎(2)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小猴子摆的桃子,帮它算算一共有几个桃子?‎ 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反馈交流,指名学生回答:4×3+1=13(个),4×3表示什么?加1表示什么?‎ ‎5×3-2=13(个),5×3表示什么?减2表示什么?‎ 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乘加、乘减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计算,比一比上下两组题目,有什么发现?(相等。)‎ 为什么会相等?‎ 引导学生发现:5×3-5表示3个5拿走1个5,就是2个5,5乘2也是2个5,所以这一组两题的得数相同。其他两题可以此类推。‎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 观察图中提供的信息和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观察、列式。)‎ 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如:问题(1)可以先算每排相同的,有4排,每排5人,还有一排是4人,列式:4×5+4=24(人)。‎ 也可以先算每列相同的,有4列,每列5人,还有1列是4人,列式:5×4+4=24(人)。‎ ‎3.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5题。‎ 让学生观察,数一数哪个图形中的正方形个数多,说出自己比较的方法。‎ 教师小结:左图,先求每排相同的,4×5+3=23(个),或者先求每列相同的,3×5+8=23(个)。‎ 右图,可以先求每排相同的,2×6+10=22(个),或先求每列相同的,5×4+2=22(个)。‎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6的乘法口诀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比较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对口令:2~5的乘法口诀。‎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1)(出示6个豆荚图。)这是6个豆荚,每个豆荚里面有6颗逗,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 豆荚个数 ‎ 1‎ ‎ 2‎ ‎ 3‎ ‎ 4‎ ‎ 5‎ ‎ 6‎ ‎ 豆子颗数 ‎ 6‎ ‎ 12‎ 先指导学生看懂表格,再填写。‎ 交流反馈,说说为什么1下面填6,2下面填12……‎ ‎(2)小组活动,探究口诀。‎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吗?‎ 学生自主探究,编出口诀。‎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 让学生说说每句口诀的含义。‎ ‎(3)读记口诀,哪一句口诀记得最牢?哪一句记不住容易忘?你想怎样记住它?‎ 想一想相邻的口诀相差几?(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6。)‎ ‎(4)熟读口诀。‎ ‎①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②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③师生对口令。‎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你能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吗?‎ 出示口诀,学生读一读,再列出两道算式。‎ 教师指出:下次我们计算这些题目时就可以用口诀直接进行计算。‎ ‎3.算一算。‎ 出示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的杯子图。‎ 一共有多少个杯子?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算出来吗?‎ 有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4个6相加,用乘法计算,4×6=24(个)或6×4=24(个),口诀:四六二十四。}‎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教师出示第一组。‎ ‎6×3+6=‎ ‎6×4=‎ 让学生独立计算,说说用哪句口诀?‎ 观察两道式题,你有什么发现?(两道题的得数相同。)‎ 为什么得数相同,第1题中6×3+6,表示什么?3个6相加再加上1个6总共是几个6?第2题,6×‎ ‎4表示4个6相加。注意:如果忘记了4乘6等于几,记得3个6等于18,可以把18再加上1个6,也是4乘6的积。‎ ‎2.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两组题目。‎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2题。‎ 让学生说得数几口诀,算对的把苹果送给他。‎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十三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10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记6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且比较熟练地运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且比较熟练地运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诀。‎ ‎3.开火车,口算乘法。‎ 完成教材第61页第6题。‎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61页第2题。‎ 指导学生看清题意。‎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61页第4题。‎ 看图列式,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再列出算式。‎ ‎3.完成教材第61页第5题。‎ 同学们见过小蜜蜂吗?一只小蜜蜂有6条腿,3只小蜜蜂有几条腿?6只呢?‎ ‎4.数学游戏。‎ 数完小蜜蜂后,让我们数数小青蛙。‎ ‎(1)说说小青蛙长得什么样,它的作用是什么?‎ ‎(2)组织学生游戏,比比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5.完成教材第62页第7题。‎ 出示表格,向学生说明把横行上的1~6和竖行上面的1~6各数都看作乘数,再把相乘的积写在两个乘数交叉的位置上。‎ ‎6.完成教材第62页第8题。‎ 在○里填上“+”、“-”或“×”。‎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2页第10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一套邮票共6枚,4套指的是什么?(4个6。)‎ ‎(2)解决问题:4×6=24(枚)。‎ ‎(3)相互交流。‎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求5个4的和是多少,可以写成5×4=20。………………( )‎ ‎(2)6+6+6+6+5可以写成6×5+5。………………( )‎ ‎(3)两个乘数分别是4和6,它们的积是10。………………( )‎ 教师讲解:‎ ‎(1)√;(2)×,可写成6×4+5;(3)×,积是24。‎ ‎3.拓展练习。‎ ‎(1)已知△×△=25 △+□=13 求△+△=( ) □=( )‎ ‎(2)已知□+○=9 □×○=18 求□=( ) ○=( )‎ 教师讲解:(1)△=5,□=8,△+△=10‎ ‎(2)□=3(或6),○=6(或3)。‎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1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不同加数相加用加法计算。‎ ‎2.会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或加法算式。‎ 教学重点 区别用乘法和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列式计算。‎ 根据加法算式来写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一个加数是3,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课件出示题目。‎ ‎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②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4和5,它们在这两道题里的意思一样吗?‎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小题里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4个5,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4个5吗?‎ 学生合作,用图形表示出4个5.‎ 展示交流:‎ 引导:这是几个几相加?(4个5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列式:5×4=20(张)或4×5=20(张)‎ 师:第(2)小题也请你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引导:这一题里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一排是5,一排是4,求两排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列式:5+4=9(张)‎ ‎(3)我的解答正确吗?‎ 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 学生自行检验,师生共同交流,说说想法。‎ ‎2.对比小结。‎ 观察这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用加法计算?‎ 学生互相交流。‎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第(1)小题,其实就是在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解决。列式时既可以用4×5=20,也可以用5×4=20来计算,像这样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的问题(手指画画)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如果是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把两部分合起来,求总数时用加法计算。所以第(2)小题用加法计算。‎ 三、反馈完善 他俩一共做了多少个沙袋?做了多少个毽子?‎ 引导学生读题,怎样算沙袋的个数,用什么方法计算?毽子呢?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向全班汇报。‎ 求几个沙袋就是求2个6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加法计算。列式:2×6=12(个)或6+6=12(个)。‎ 求几个毽子表示把不同的两部分合起来,只能用加法计算,列式:5+6=11(个)。‎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十四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12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口算,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求积、求和问题的解决思路。‎ 教学难点 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教材第65页的第10题,教师出示卡片,学生说出得数。‎ ‎2×2 2+2 2-2 3×2‎ ‎3+2 3-2 6+4 6×4‎ ‎6-4 6×2 6+2 6-2‎ ‎2.“夺红旗”。完成教材第64页第3题。‎ 比赛:夺红旗。‎ 出示算式:定时2分钟,看谁先夺到红旗。‎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64页第1题。‎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从中找出解决“‎ ‎6个班一共要选多少张照片”所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解决它。‎ 指出:把6个5加起来,用乘法计算。‎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2题。‎ 一条坐了4人,另一条坐了6人。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指出:把4和6合起来,用加法。‎ ‎3.完成教材第64页第4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每个人都要顶6个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现在她们各顶了4个碗是什么意思?‎ 解决第(1)小题:3人一共要顶多少个碗?{3个6相加,用乘法计算:3×6=18(个)。}‎ 解决第(2)小题:现在她们各顶了4个碗,一个人还要顶几个碗?(2个碗。)3人一共还要顶几个碗?‎ 表示要求几个几?(3个2。)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列式:3×2=6(个)。‎ ‎4.完成教材第64页第5题。‎ 读题理解题意。归纳:鸡有两种,一种3只,另一种6只。鸭子有3种,每种有6只。‎ 解决第(1)小题,说说用什么方法计算,不同的加数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式:3+6=9(只)。‎ 解决第(2)小题,养了多少只鸭子?鸭子的只数是3个6,用什么方法计算?‎ 乘法计算:3×6=18(只)‎ 根据这些条件,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5.完成教材第65页第7题。‎ 指名读题,理解“横着看每行是6块,竖着看每列是4块,”表示有6个4或4个6。‎ 指名列式:6×4=24(块)‎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第6题。‎ 在○里填“+”“-”“×”。‎ 学生填写,说说理由。‎ ‎2.完成教材第65页第8题。‎ 汉字“木”的笔画是几画?(让学生书空,回答4画。)‎ 汉字“木”是4画,那么“森”字里面有几个“木”字,那它是几画?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列式:4×3=12(画)或3×4=12(画)。‎ 词语“森林”一共是几画?‎ 列式:3×4+2×4=20(画)或5×4=20(画)。‎ 小结: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计算;表示两个不同的数相加,用加法计算。‎ ‎3.完成教材第64页第4题。‎ ‎(教师出示丁香花图)这三种丁香花的花瓣分别是3瓣、4瓣和5瓣。‎ ‎(1)依次解决3个问题,学生列式,再集体交流。‎ ‎(2)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 让学生提问,再列式解答,集体交流。‎ ‎4.完成教材第65页第11题。‎ 同学们见过亚洲象吗?亚洲象的前肢有5个脚趾,后肢有4个脚趾,这头亚洲象一共有多少个脚趾?‎ 交流反馈,说说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 单元 第四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13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复习有关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并且还学习了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 ‎1.整理乘法口诀表。‎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卡,让学生读口诀。‎ 你能把这些口诀分类一下吗?‎ 你们小组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么整理?‎ ‎(2)出示空白的乘法口诀表,按学生的分类把乘法口诀摆上去。‎ 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排列的结果?并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来加深记忆。‎ 竖着:第一列都是求1个几的口诀,按一一、一二、一三……的顺序排列,每相邻的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第二列都是求2个几的口诀,接二二、二三、二四……的顺序排列,每相邻的两句口诀的积相差2……‎ 横着: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 斜着:从上往下依次是一一、二二、三三等相同的两个数的乘法口诀。‎ ‎(3)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来加深记忆。‎ ‎2.计算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第1题。‎ 定时3分钟,让学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完成教材第67页第2题。‎ 乘加、乘减,让学生独立计算,写在教材上,交流时说说计算顺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第3题。‎ 引导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说一说图的含义。5个4是多少。‎ 列式:5×4=20(个)‎ ‎2.完成教材第67页第4题。‎ 仔细读题,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第(1)小题。“各买一板,一共多少节电池?”其中的“各买一板”,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式:4+6=10(节)。‎ 第(2)小题。让学生讨论,买4板6节装的,一共是多少节电池?你是怎么解决的?列式:4个6,4×6=24(节)。‎ ‎3.完成教材第67页第5题。‎ 每只小猫钓6条鱼,4只小猫能钓多少条鱼?列式:4×6=24(条)‎ 估算,想一想:7只小猫钓的鱼比40条多还是少?说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如果是6只小猫,那么6个6,是36条,再加1只小猫的6条鱼,一共为42条,超过40了,所以比40条多。‎ ‎4.联系身边的事,记录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记录到数学日记中。‎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观察物体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拿出写了文明词语的正方体。‎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写着不同的文明词,请你坐在你的位置上,头不摇动,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词?‎ 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学生有的说“您好”,有的说:“谢谢”,有的说“再见”。)‎ ‎2.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向我们介绍得不一样呢?谁说的是正确的?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一面观察的吗?(板书:前面 后面 侧面)‎ 教师指出:侧面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左面看到的我们称为左侧面,右面看到的我们称为右侧面。‎ ‎3.揭示课题:虽然是看同一个正方体,但因为观察得位置不同,看到的每个面的文明词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国宝小熊猫。)‎ 老师为每一组同学各准备了一只熊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从前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拍摄的熊猫照片。)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 生1:我从正面看,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从右侧面看,从我的角度看,它的脚向前伸,它有粗壮的腿,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提出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 引导: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了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是因为同学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就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谈话:(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一辆汽车,同学都很好奇,围着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学生观看汽车图)这四个同学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 三、反馈完善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1题。) ‎ 小动物们用照相机帮大象拍照,(出示动物拍照图)这四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小结:小猴看到了正面,小鸟看到了上面,袋鼠看到了侧面,小熊看到了后面。‎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3题。)‎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体,如:书、书包、铅笔盒……你观察过吗?现在,请每组同学把自己的数学书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数学书都是什么样的?你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操作,并完成练习。)‎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2题。)‎ 课件依次呈现圆罐子的图片(后面——前面——侧面),说说这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一个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观察立体图形 单元 第五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摆成的物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积木:同学们认识它们吗?拿出积木搭一搭。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出示任意图形,或发出指令,组内成员搭一搭,看谁搭得又对又快。‎ 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积木,没有确定哪个面是正面,我们通常把正对着我们的这个面称为正面。这节课,我们要利用这些积木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小组合作探究。‎ 把长方体摆放在桌子的中间,再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长方体,并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小刚、小强和小英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你能说说,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根据画面情境指出:第一幅图是小英看到的,第二幅图是小刚看到的,第三幅图是小强看到的。‎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观察正方体。‎ 小组合作,从积木中拿出正方体,正放在桌子中间,认真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指名回答: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设疑: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 ‎4.小结。‎ 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我们看到的形状不同,而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正方体,看到的形状相同,因此,我们说:观察物体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5.学生观察。‎ 照样子,观察圆柱,你有什么发现?(上面是圆形,从侧面和正面看,都是长方形。)‎ 照样子,观察球,你有什么发现?(不论从哪个位置观察,看到的面都一样。)‎ 二、教学例3。‎ ‎1.猜猜看。‎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说明:这是老师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小结: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不能,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2.汇报交流。‎ ‎(教师出示正方体和有正方形面的长方体)小结: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方向、全方位地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比较准确。‎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4题。‎ 右边的三幅照片分别是在哪个位置拍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学生填写序号,并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5题。‎ 拿出准备好的3个正方体摆一摆(两个在下,一个在上),小组合作,分别按下面要求拼拼搭搭,再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 ‎(1)说说你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 ‎(2)出示教材图,说说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连一连。‎ ‎(3)小组合作摆一摆。‎ 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说,一人搭。交替进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7的乘法口诀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 ‎2.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师:(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同学们认识他们吗?他们是童话王国里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小礼物。瞧,小矮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气球。 ‎ 课件出示:每个小矮人今天都穿了一件漂亮的球员,每件衣服都编了号,第一件是7,第二件是14,第三件是21,你知道第四件、第五件、第六件、第七件球衣上分别是什么数字吗?找规律,填一填。‎ 让学生接着填,填完说说是怎么想的,每个数字相差几,7、14、21、28、35、42、49,让学生读一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引入:小矮人们可喜欢摆七巧板了,你看这是他们摆出的图案,请你帮他们数一数,每个图案用了几块图形?‎ 课件依次出示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再填写下表。‎ ‎ 图案个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拼板块数 ‎ 7‎ 指导学生填写1、2格。让学生说:一个图案用了7块板,1个7是7。‎ ‎(板书:1×7=7,7×1=7)‎ 你能编出口诀吗?(一七得七。)‎ ‎2个图案用了2个7块,2个7是14。让学生自己填。‎ 列式:2×7=14,7×2=14。口诀:二七十四。‎ 剩下的格子让学生自己填。‎ ‎(2)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块板,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这是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方法。‎ ‎(3)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完善7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把口诀补充完整:你还能编出7的其他口诀吗?‎ 结合表格,填算式并编口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1个7 一七得七 1×7=7‎ ‎2个7相加 二七十四 2×7=14‎ ‎3个7相加 三七二十一 3×7=21‎ ‎4个7相加 四七二十八 4×7=28‎ ‎5个7相加 五七三十五 5×7=35‎ ‎6个7相加 六七四十二 6×7=42‎ ‎7个7相加 七七四十九 7×7=49‎ ‎(4)齐读口诀。‎ 学生齐读7的乘法口诀。‎ ‎2.交流编口诀的方法。‎ 这么简练的口诀,你是怎么编的?(学生交流汇报。)‎ 师:看乘法算式,读乘法口诀。比较乘法算式和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 ‎(1)7的乘法口诀共有7句;‎ ‎(2)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3)第二个数字都是“七”;‎ ‎(4)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7,反映了“是几的口诀相邻之间的积就相差几”的规律。‎ ‎3.熟记口诀。‎ 同学们编得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比一比看谁最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学生记忆口诀。)‎ ‎4.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生说出得数。‎ 教师追问“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三、反馈完善 ‎1.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小矮人们有问题要同学们帮忙算一算。‎ 出示:1个小矮人1张床,7个小矮人( )张床。‎ 你是怎么想的?‎ ‎1个小矮人2个碗,7个小矮人( )个碗。‎ ‎1个小矮人3块糖,7个小矮人( )块糖。‎ 让学生自己计算,填写,并说说想法。‎ ‎2.课件出示古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的题目叫《咏柳》,请你算算这首诗一共有几个字?‎ 让学生计算,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十七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牢记7的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会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计算7的乘法的技能。‎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7的乘法的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复习7的乘法口诀。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2.开火车。(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题。)‎ 二、师生互动 ‎1.基础练习。‎ ‎(1)列式计算。‎ ‎①7个7相加是多少?‎ ‎②7乘4得多少?‎ ‎③一个乘数是3,另一个乘数是7,积是多少?‎ ‎④一组有7个人,4组有多少人?‎ ‎(2)完成教材第73页的第3题。‎ 教师出示题目,点名说出题意:根据花束上的数,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写有算式的花瓶,然后连线。‎ ‎2.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73页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一只骆驼运4箱,有7只,表示7个4,用乘法计算:7×4=28(箱)。‎ ‎(2)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7题。‎ 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在柜子里摆有4排奶粉,前3排,每排7桶,第4排只有5桶。一共有多少桶奶粉?‎ 提问:要求一共多少桶奶粉,怎么解决呢?‎ 列式:3×7+5=26(桶)或5×4+6=26(桶)‎ 反馈交流,只要学生能说出列式的理由,并计算正确,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3)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9题。‎ 出示第9题图,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让学生同桌间互相提数学问题,再列式解答。‎ ‎(4)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10题。‎ 口算,并观察每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三、拓展延伸 ‎1.背一背。(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8题。)‎ 从“一一得一”背到“七七四十九”。‎ ‎2.补充练习。‎ ‎(1)新学期,我们班要排课桌,每组7张桌子,共6组,一共需要多少张桌子?‎ ‎(2)小红每天刷两次牙,一个星期一共刷多少次牙?‎ ‎(3)同学们做队列表演,排成7行,每行7人,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 ‎3.数学游戏。‎ 拿出准备好的1~‎ ‎7数字卡片,两人合作,同时出数,说出两个数组成的乘法口诀,谁说得快,卡片归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8的乘法口诀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2.会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表内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 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吃过螃蟹吗?听过一首儿歌是这样唱的吗?螃蟹一呀爪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的个。那你知道一只螃蟹几条腿?(8条。提示:螃蟹最上面的大脚不是腿,叫蟹鳌。)‎ ‎3只呢?4只、5只呢?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继续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情境图。‎ 让我们走进校乐队,去探寻里面的数学知识。‎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乐队在训练,站成了8排,每排有8人。)‎ ‎(2)首先我们先看第一排,一排有几个人?(8人。)‎ 一排有8人,列式是1×8=8或8×1=8,口诀是什么呢?我们在学7的口诀时是怎么学的?‎ 学生回忆方法,教师总结规律。‎ 今天我们也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8的口诀。‎ ‎(3)尝试编口诀。‎ ‎①教师出示线段图:0、8、16接着是什么呢?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接着填。)‎ 那么3排几个人?4排几个人?5排、6排呢?‎ 小组合作,写出算式编出口诀。同桌互相说一说。‎ ‎②交流反馈。‎ 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填空。教师随机抽一组学生的作业,在投影仪下展示。‎ ‎1个8 1×8=8 一八得八 8×1=8‎ ‎2个8相加 2×8=16 二八十六 8×2=16‎ ‎3个8相加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4个8相加 4×8=32 四八三十二 8×4=32‎ ‎5个8相加 5×8=40 五八四十 8×5=40‎ ‎6个8相加 6×8=48 六八四十八 8×6=48‎ ‎7个8相加 7×8=56 七八五十六 8×7=56‎ ‎8个8相加 8×8=64 八八六十四 ‎ ‎2.寻找口诀内部规律,帮助记忆。‎ ‎(1)老师把你们编的口诀记录下来了。(贴算式和口诀)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2)提问: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面又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找规律:‎ ‎①第一个乘数:按1~8的顺序排列;‎ ‎②第二个乘数:都是8;‎ ‎③每个积都比前一个多8;‎ ‎④积的个位数是按:8、6、4、2、0、8、6、4排列的。‎ 教师板书9×8,追问:接下去编的话,积的个位会是几呢?积是多少?怎么得来的?10×8呢?‎ ‎3.识记口诀。‎ ‎(1)先自己读一读。‎ ‎(2)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觉得哪句比较难记?重点记一记。‎ ‎(3)交流:你觉得哪句比较难记?我们一起想想怎样记?(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寻找方法,让有独特方法的学生先说,教师再点评。) ‎ 如根据每句递增8来记,怎样记住7个8是几?只要记住6个8是48,再加上一个8就是48+8=56;或者8个8是64,再减去一个8就是64-8=56。‎ 也可以根据拆分的方法来记,7个8就是3个8加上你4个8的和等。‎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想各种方法来记口诀。‎ ‎4.试一试,填一填。‎ 完成教材第75页“做一做”。‎ 三、反馈完善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6×8 7×8 5×8 8×8‎ ‎8×3 4×8 2×8 1×8‎ 知道答案的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说口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反复练习。‎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题。‎ 教师出示圆盘:拿8和圆盘外围的一个数相乘,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得数。‎ ‎3.编儿歌。(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6题。)‎ 课前我们通过谈话,知道了一只螃蟹几条腿?你能编一首儿歌把1~8只螃蟹的腿的只数说出来吗?‎ 学生试着说。师生共同编儿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十八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8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进行熟练计算。‎ ‎2.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记住口诀,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抽背口诀。‎ 背出8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 完成教材第76~77页第3、7、8题。‎ ‎3.引入新课。‎ 通过刚才的复习,有的同学对口诀已经记得很熟了,有的同学还需努力,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 ‎1.把口诀填完整,并根据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 )八四十八 ‎ ‎ ‎2.完成教材第76页第2题。‎ 投影出示图片。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列式?‎ ‎3.完成教材第76页第4题。‎ 投影出示题目,去学生认真观察,说说怎样找玩具?‎ 指定几名学生说图意。‎ 教师提示:同学们要先把乘法算式的结果算出来,然后根据所得的积找到相应的玩具。‎ ‎4.完成教材第77页第9题。‎ 比一比,背一背。‎ 从“一一得一”背到“八八六十四”。‎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77页第10题。‎ 让学生看图,明确图意。再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指名说解题思路。‎ 小结:她们摆出的花样不同,但每组人数都是8人,所以是3个8,3×8=24(人)。‎ ‎2.完成教材第77页第11题。‎ 出示第1组算式。‎ ‎6×8=‎ ‎5×8+8=‎ ‎7×8-8=‎ 先让学生计算,说得数。‎ 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得数都一样。)‎ 为什么得数一样,6×8表示什么?(6个8相加。)‎ ‎5×8+8表示什么?(5个8和1个8合起来也是6个8。)‎ ‎7×8-8表示什么?(7个8减去1个8还剩6个8。)‎ 所以,结果都是48。‎ 用这个结论计算第2组和第3组算式。‎ ‎3.完成教材第77页第12题。‎ ‎(1)投影仪出示图。‎ 指名说图意。‎ ‎(2)小组讨论解决求“一共有多少人?”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案:‎ ‎①8×3+4=28(人)‎ ‎②8×4-4=28(人)‎ ‎(3)引导学生说清这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 方法①:先算前三桌的人数,再加上第四桌的人数。‎ 方法②:先算出四张桌子够坐多少人,再减去4个空座位。‎ ‎(4)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乘法算式解答。‎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列式计算。‎ 将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 ‎2个4相加是多少? ‎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看图弄清题意。‎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超市,去解决超市里的数学问题。你瞧,这是超市的一角,认真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说出图上的信息。‎ 教师指出:文具盒一个8元,铅笔一支3元,橡皮一块2元,日记本一本4元。‎ 明明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1个文具盒多少钱。)‎ 追问:你能找到1个文具盒的价格吗?(根据问题,寻找有用的信息。)‎ 让学生完整地叙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文具盒一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 引导:文具盒一个8元,3个文具盒,可以用括线图这样表示:‎ 共?元 ‎8元 ‎8元 ‎8元 教师指出:1个文具盒是8元,3个文具盒就是3个8元。可以怎样计算?‎ 列式:8×3=24(元)。‎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因为每个文具盒8元,要求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就是求3个8相加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求3个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3)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要多少元?‎ 教师引导:要求7块橡皮的价钱,必须知道什么条件?(1块橡皮的价钱。)‎ ‎1块橡皮是2元,7块橡皮是几个2相加?(7个2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7×2=14(元)。‎ 教师小结:求7块橡皮的总钱数,可以用1块橡皮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4)看图: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让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其他同学解答,说说解答的方法和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1题第(2)小题。‎ 一个毽子的价钱是8角,数一数,一共买了多少个?(6个。)一共多少钱?你能列式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要求6个毽子的总价钱,可以用1个毽子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教师板书:6×8=48,单位是什么?(角。)48角是几元几角呢?(4元8角。)‎ ‎3.比较总结。‎ 提问: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教师小结:只要是求几个几的和的实际问题,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3题。‎ 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从中找出解决“需要多少钱”的相关数学信息。(共8本,每本7元。)‎ 学生独立解决后,指名汇报、说理。‎ ‎2.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4题。‎ 同学们这么能干,那你们一定可以解决红红在购物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提问:每盒5元,求买7盒需要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5×7=35(元)。‎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请学生根据3种商品的价钱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5题。‎ 周末,聪聪一家人去平安公园游玩,你瞧,这是公园的售票处,你读懂了什么?‎ 成人票每人8元,儿童票每人4元。‎ 提问:聪聪全家人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决后,汇报:要求全家人一共要多少钱,首先要知道成人有几个,儿童有几个。(成人4个,儿童1个。)‎ 列式:8×4+4=36(元)。‎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9的乘法口诀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9的口诀进行计算,掌握乘法竖式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掌握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9的乘法口诀。‎ 请你猜一猜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9句。)‎ ‎2.你知道哪些有关9的乘法口诀。(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知道了很多,但不全面,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教师出示情境图。‎ 引入:同学们知道端午节吗?端午节有哪些活动?(吃粽子和划龙舟。)‎ 看,划龙舟比赛开始了,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每艘船上有9人,有9艘船。)‎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如:4艘船一共多少人?‎ 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怎样能很快地说出得数呢?(用乘法口诀。)‎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的同学已经基本掌握编口诀的方法了,现在我们要用我们编口诀的方法来编9的乘法口诀,有信心吗?‎ ‎(2)运用类推,编出口诀。‎ 出示教材第84页例4的线段图:‎ 小袋鼠正在练习跳远。第一跳跳到9,第,二跳跳到18,接着数,第三跳跳到几?第四跳、第五跳呢?在线段图空白的方框中填上相应数字。‎ ‎(3)汇报交流。‎ 教师随机选一小组的作业投影展示。‎ 方框接着填什么?(27、36、45、54、63、72、81。)‎ ‎27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45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81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根据小袋鼠每次跳的结果写出算式,编出口诀。‎ ‎(4)投影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请个别学生介绍,全班交流。‎ ‎1×9=9 一九得九 9×1=9 ‎ ‎2×9=18 二九十八 9×2=18‎ ‎3×9=27 三九二十七 9×3=27‎ ‎4×9=36 四九三十六 9×4=36‎ ‎5×9=45 五九四十五 9×5=45‎ ‎6×9=54 六九五十四 9×6=54‎ ‎7×9=63 七九六十三 9×7=63‎ ‎8×9=72 八九七十二 9×8=72‎ ‎9×9=81 九九八十一 ‎ 教师提问:‎ ‎①你是怎样想出得数的?‎ ‎②“七九六十三”表示什么?“五九四十五”表示什么?‎ 让学生把“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的意思用算式或者图画表示出来。(学生表示,教师巡视。)‎ 教师小结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③让学生随便选择其中的一句口诀说出它的意思,并说出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2.找规律,记口诀。‎ ‎(1)尝试背口诀。‎ 谈话:在背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几句口诀比较难记?(让学生自由说。)‎ 引导:这些口诀有的比较难记,那么,认真观察,9的乘法口诀里藏着哪些规律呢?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学生小组讨论,找规律。)‎ ‎(2)找规律。‎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规律(没有找到的由教师补充介绍):‎ ‎①9的乘法口诀共有九句。‎ ‎②每句的第一个数是按1~9的顺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9。‎ 思考:我记住了“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下一句忘了,怎么办?‎ ‎③积的十位数比口诀的头一个数小1,积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的和是9。‎ 师:3×9=28,我算得对吗?用你的方法检查。‎ ‎④后一句口诀的得数与前一句口诀相比,十位数大1,个位数小1。‎ ‎⑤九的口诀,9乘几的积,就把几当作几十,再减几。‎ 原因:1个9是1个10减1;2个9就是2个10减2,是18;3个9就应该是30减3,是27;4个9呢?(40减4是36。)5个9呢?(50减5。)……‎ ‎9×1=10-1 9×6=□-□ 9×2=20-2‎ ‎9×7=□-□ 9×3=30-□ 9×8=□-□‎ ‎9×4=□-□ 9×9=□-□ 9×5=□-□‎ ‎(3)利用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口诀。‎ ‎(4)师生对口令,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 学生说得数,并说出口诀。‎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1题。‎ 教师出示圆盘,让学生逐一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二十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计算。‎ ‎2.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口算。(完成教材第81页第2题。)‎ 出示卡片让学生“开火车”计算,教师打乱顺序,并补充口算题。‎ ‎6×9 2×9 7×9 9×9 ‎ ‎5+9 9×7 9×7 9+4 ‎ ‎3×9 4×9 9+9 8+9 ‎ ‎8×9 5×9 1×9 ‎ ‎2.完成教材第81页第5题。‎ 你会背9的乘法口诀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9的乘法口诀。‎ 二、师生互动 ‎1.完成教材第81页第3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请同学们说说怎样才能对号停车。‎ ‎2.完成教材第81页第4题。‎ 让学生在书上表格中圈出9×1、9×2、9×3……9×9的积。‎ 仔细观察9乘几的各个积,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 ‎3.完成教材第82页第6题。‎ ‎(1)出示第1组算式:‎ ‎6×9=‎ ‎5×9+9=‎ ‎7×9-9=‎ 让学生先计算,说说有什么规律。再计算另外两组。‎ ‎(2)补充题。‎ 在○里填“+”还是“-”,为什么?‎ ‎9×3=9×4○9‎ ‎9×6=9×5○9‎ ‎9×4=9×5○9‎ ‎9×8=9×7○9‎ ‎4.完成教材第82页第7题。‎ 学生列式,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列式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闯迷宫。第一关:算算通往数学王国的路程总长。‎ ‎(1)(出示教材第82页第8题。)请你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指名说题意:每棵树相距‎5米,排成“一”字形。‎ ‎(3)假如第一棵树是迷宫的入口,第十棵树是迷宫的出口,你能算出这条数学迷宫总长多少米吗?‎ ‎(4)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每两棵树之间是‎5米,10棵树共有9个间隙,也就是9个5相加,用乘法表示就是5×9=45(米)。‎ ‎2.第二关:复习7~9的乘法口诀。‎ 出示教材第82页第9题。‎ 闭上眼睛,随着音乐背7~9的乘法口诀。‎ ‎3.第三关:算船只数。‎ 出示教材第82页第10题。‎ 第三关,前面是一个大湖,湖边的管理员阿姨告诉我们这里有两种船,一种是手划船,一种是脚踏船。手划船限坐4人,脚踏船限坐3人。‎ ‎(1)让学生单独练习,同桌互说题意。问:9只脚踏船最多可坐多少人?‎ ‎(2)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3)和自己的好朋友选定一种船,闭上眼睛想象着一起划过这个湖吧!‎ ‎4.第四关:找规律填数。‎ ‎(1)过了湖,得找规律走阶梯了。出示教材第83页第11题。擦亮眼睛,找找规律吧!‎ ‎(2)交流反馈。‎ ‎①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多9;‎ ‎②10-0=10,20-1=19,30-2=28……‎ ‎③从第二个开始,十位上的数字逐渐加1,个位上的数字逐渐减1……‎ ‎(3)出示结果:10、19、28、37、46、55、64、73、82。‎ ‎5.第五关: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第83页第12题,理解题意。‎ 解决问题:第一小组一共浇了多少棵树?‎ 列式:7个9,7×9=63(棵)。‎ 解决问题:第二小组比第一小组多浇了7棵树,第二小组一共浇了多少棵树?‎ 列式:63+7=70(棵)。‎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解决问题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乘法解决“两种数量相比,够不够”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列式计算。‎ ‎(1)一件衬衣用9个扣子,6件用多少个扣子?‎ 学生列式,交流:这里的“6件用多少个扣子?”指的是什么?(6个9。)‎ 用什么方法计算?{6×9=54(个)}‎ ‎(2)二年级(1)班有50个小朋友,老师准备了42本笔记本,每人发一本,够吗?(不够。)‎ 为什么不够,你是怎么想的 ‎(3)1号厅有60个座位能坐得下吗?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学生讨论。‎ 教师指出: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条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缺少什么条件?(给多少人坐。)‎ 教师再出示:56个小朋友去看电影,1号厅有60个座位能坐得下吗?‎ 现在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可以。)‎ 因此,我们要比较两种数量,首先要知道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教材84页例5题目。‎ 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①师:先读题,读懂题目的意思,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学生读题。)‎ 已知条件: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 设疑:知道了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你能求“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这个问题吗?(不能。)‎ 根据题目里的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你能求出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你能口算吗?(一共有32人。)‎ 教师指出:现在能直接求“坐得下吗”?(不能。)缺少什么条件?(客车有多少个座位?)‎ 教师说明:对了,只要知道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和总人数进行比较,就知道能不能坐得下。那么,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呢?‎ ‎②教师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座位示意图。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让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交流反馈。‎ 方法一:前面每排4个座位,最后一排有5个,一共有33个座位。‎ ‎4×7=28(个) 28+5=33(个)‎ 方法二:分别算出左边和右边各有多少个座位,再加上最后一排的座位。‎ ‎2×7=14(个) 2×7=14(个) 14+14+5=33(个)‎ ‎……‎ ‎③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知道学生和老师一共有32个人,客车有33个座位,现在你知道客车能坐得下吗?‎ 引导学生比较:32个<33个,能坐得下。‎ ‎(2)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出示题目,并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鸡蛋有多少个。)‎ 根据出示的鸡蛋图中,你能求出吗?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列式解答:‎ 方法一:4×6=24(个) 2×5=10(个) 24+10=34(个)‎ 方法二:5×6=30(个) 30+4=34(个)‎ 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不够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4题。‎ ‎(1)出示表格,教师示范:7×1=7,3×8=24,5×9=45。‎ ‎(2)谁能说一说填表的方法?(指名回答。)‎ ‎(3)学生填写,全班校对答案。教师任意指着一个格子,让学生说答案。‎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3题。‎ ‎(1)认真读题,审题。‎ ‎(2)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李叔叔运来30盆鲜花。所求问题:摆出像右面这样的一个花坛,这些花够吗?‎ 这道题目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学生思考过程:先求花坛里有几个位置,再进行比较。‎ ‎3.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交流,说说计算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整理和复习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对乘法口诀进行归纳整理,列出乘法口诀,找出规律。‎ ‎2.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 谈话:前面我们已整理了1~6的乘法口诀表。同学们还记得,第一横排是1的乘法口诀,只有1句;第二横排是2的乘法口诀,有2句;第三横排呢?……第六横排呢?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这个单元我们又学习了7、8、9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应该排在哪里?(7的乘法口诀有7句,应该排在第七横排。)‎ ‎8呢?9呢?‎ ‎3.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读一读“你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乘法口诀表。‎ 二、师生互动 ‎(一)根据口诀找规律。‎ ‎1.小组合作观察整理好的乘法口诀表,找规律。‎ 带着问题看: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横着看:第几横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几的口诀就是几句;第一句都是从1开始的;几的口诀到几为止。‎ 竖着看:从第一竖行到第九竖行的口诀句数是按1~9的顺序出现的;第一竖行是“一个几”;第二竖行是“两个几”……;第几竖行就是从“几”开始;每一竖行都是到“9”为止。‎ 斜着看:第一斜行斜着看,也就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每句口诀的两个乘数一样。‎ ‎2.找一找,哪些口诀的得数相同?请把它圈出来读一读。‎ 比如:4: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6:一六得六,二三得六;‎ ‎8:一八得八,二四得八;‎ ‎12:二六十二,三四十二;‎ ‎18:二九十八,三六十八;‎ ‎24: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 ‎36:四九三十六,六六三十六。‎ ‎3.看一看,哪一组口诀的积的个位上得数和十位上的数的位置互换了?‎ 比如:三四十二,三七二十一;‎ 三六十八;九九八十一;‎ 三八二十四;六七四十二;‎ 三九二十七;八九七十二;四九三十六;‎ 七九六十三;五九十四五;六九五十四。‎ 这一类的口诀容易混淆,希望同学们要特别注意。‎ 小结:乘法口诀表中共有45句口诀,乘法口诀是计算乘、除法的工具,我们一定要熟记。‎ ‎(二)根据规律背口诀。‎ ‎1.同学们还记得,在整理1~6的乘法口诀时,我们可以横着背,竖着背,斜着背,还可以拐弯背,由学生横着读一遍,竖着读一遍,谁还记得怎样拐弯背。(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九十八。)‎ 本来1的乘法口诀只有一句,2的乘法口诀有两句,3的乘法口诀有三句,……,9的乘法口诀有九句,拐弯背以后,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每部分乘法口诀都有九句。)‎ ‎2.把乘法口诀的得数盖住,任意指一句口诀,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3.把乘法口诀里任意一句的乘数或被乘数盖住,指名学生很快背出这句口诀。‎ 三、反馈完善 ‎1.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87页第1题。‎ 教师课件出示,转动圆盘,让学生很快口算出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 ‎(2)完成教材第87页第2题。‎ 计时算,算完说一说:我用了( )分( )秒,做对了( )题。完成后,同桌开火车对答案。‎ ‎2.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87页第3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2)完成教材第87页第5题。‎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懂价目表,并解决第(1)(2)小题。‎ 小结:(1)求两个不同数的和,用加法:8+6=14(元)。‎ ‎(2)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6×8=48(元)。‎ 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量一量,比一比 单元 第六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0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通过学习收集、整理数据,培养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教学难点 应用身体中的尺子,推算动物的身高(长),掌握估测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引导测量 ‎1.教室里的测量。‎ 请同学们想一想,用我们手上的工具可以测量什么?你想去测量什么?说说教室里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学生同桌之间合作,测量自己的桌子是几厘米,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工合作最好。‎ 还可以测量什么?‎ 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门、窗、讲台、教室长等。‎ ‎2.生活中的测量。‎ ‎(1)同学们,小时候爸爸妈妈常常带我们到保健所体检,你还记得吗?体检哪些项目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也要来当回医生,给我们自己做一次体检。‎ 出示体检表:‎ ‎ 姓名 ‎ 性别 年龄 ‎ 身高 臂长 步长 ‎ 先仔细观察一下,要测量什么?‎ ‎(2)聘请小医生。‎ 由于我们设备不全,我们要请一些小医生。每一个小组选一个。‎ 比一比谁测量得准:测量出‎1米并做上记号。‎1米30厘米、‎2米……‎ 师:你是怎样测量的?‎ 引导学生回顾:首先找到物体的两端,然后用“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还要与被测物体保持水平。‎ 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例如:‎ ‎①测量臂长时,被测学生的双臂要伸直、手指要伸平。测量时,从一只手的中指到另一只手的中指。‎ ‎②测量步长时,要自然地迈出一步。测量时,应同时选择左右脚的前端或后端。‎ ‎③测量肩宽时,要挺直身体,放松。‎ ‎④对于测量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是多少厘米,如“李伟的臂长是‎120厘米”,教师可提示学生说成是‎1米20厘米。‎ 请小组同学讨论,并组织汇报,必要时请学生上台演示。‎ 请小组同学对体检表中的各项进行测量。测量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做好记录。‎ 二、综合运用 通过测量我们不仅能知道课桌的长、宽、高,还能知道同学们的肩宽大约‎30厘米,两手张开大约是‎120厘米。现在我想把我们班的同学的身体当作尺子,测量一些动物的身高(长)。‎ ‎1.有一条鳄鱼伸长‎6米,你们会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这个长度吗?‎ 让学生交流讨论,以肩宽为标准,大约是几个人的肩宽;以两手张开的长度为标准,大约是几个人。‎ 汇报:一个人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请20名学生肩并肩站着,感受鳄鱼的长度。)‎ ‎2.出示表格。‎ ‎ 长颈鹿身高 ‎ ‎‎6米 ‎ 鸵鸟身高 ‎ ‎2米50厘米 ‎ 企鹅身高 ‎ ‎1米30厘米 ‎ 鲸鱼身高 ‎ ‎‎26米 ‎ 巨蟒身长 ‎ ‎‎10米 ‎ 壁虎身长 ‎ 12厘米 所选动物: ‎ 测量标准: ‎ 测量结果: ‎ 教师:选择表格中的一种动物,像上面这样,用你自己的方式把这种动物的身高或身长表示出来。‎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结论,师生共同讲评。‎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四、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认识几时几分 单元 第七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会读、写几时几分。‎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认读时间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这些钟面上表示的是什么时间吗?‎ 课件出示整时的钟面,让学生读时间。‎ ‎10:00 8:00 6:00‎ 你是怎么读的,怎么看?‎ 引导学生回答:钟面上的短针,长针是分针。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引入: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时,但是分针是不停地在走动的。‎ 有时候它不在12这个位置。‎ 那么这时表示什么时间?‎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认识钟面刻度——大格、小格及几分。‎ 教师:同学们,拿出桌面上的钟面模型,说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钟面上有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有12个数字,12个数字均匀地排成一圈,他们把钟面平均分成12个大格。每两个数字就是一大格,每个大格之间都是5个小格。‎ ‎5个5个地数,从起点12开始数到终点绕一圈,边数边在钟面的外围写出5、10、15、20……‎ 提问:12到3之间有几小格?12到6之间有几小格?12到9呢?你是怎么数的?(可以直接数,页可以用乘法计算。)‎ ‎2.认识1分。‎ 提问:那么分针怎样走表示1分呢?‎ 学生思考,教师指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让学生在钟面模具上拨出1分。同桌互相检查。‎ ‎3.拨一拨,认识几分。‎ 教师拨时间,学生说出几分。‎ ‎(1)分针从12走到3,是几个小格?是几分?你是怎么算的?(15个小格,是15分。可以数,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表示有3个5,3×5=15,是15格,也就是15分。)‎ ‎(2)分针从12走到6,是几个小格?是几分?(30个小格,6×‎ ‎5=30,是30分。)‎ 教师说明:30分也可以说半小时。‎ ‎(3)分针从12走到11,是几个小格?是几分?(5×9=45,45+10=55,55个小格,是55分。)‎ ‎4.认识“1时=60分”。‎ 教师继续拨分针。‎ 交流讨论:分针从12走到12,走了1圈,是几个小格?是几分?‎ 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提出疑问:怎么有的同学说是1时,有的同学说是60分,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让时针和分针一起走一走,请你们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小结:是的,它们同时走同时停。拨动你们的小钟,我们再来观察一下。‎ 指导学生拨钟:把分针拨到12,分针走圈,看看时针走了多少。‎ 教师小结:分针走1圈(60分),时针正好走1大格(1时),他们经过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1时=60分。‎ 我们再来体验一下。(课件演示,让学生再次观察。)‎ ‎ (二)教学例2。‎ ‎ 1.认读时。‎ ‎ (1)刚才我们认读了分,分针对着钟面上的第几小格就是几分。你还记得怎样读时吗?看哪根针?(时针。)‎ ‎ 教师拨时针,学生说出几时。‎ ‎ ①正对着数字的。‎ ‎ ②在两个数字之间的。‎ ‎ ③快到下一个数字的。‎ 教师指出: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在两个数字之间,就取小的数字,没有到下一个数字,我们还是取小的数。‎ ‎(2)练一练。‎ 教师分别拨出时针在3和4之间,7和8之间,11和12之间让学生说出是几时。‎ ‎2.认读几时几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几时”和“几分”‎ 的读法了,下面这些钟面上的时间你能读出来吗?‎ 出示教材例2钟面图。‎ ‎(1)第1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4:05 4时5分)‎ 你是怎样想的?(时针对着4,分针从12起走了5个小格,就是5分,是4时5分。)‎ ‎(2)分针继续往前走,学生根据分针的走动边走边数,4时10分,4时15分,4时20分,4时25分,4时30分,第二个时钟显示时间为4时30分(4:30),也称为4时半。‎ ‎(3)分针继续往前走,分针走到45分,时间快接近5时了,现在是几时几分?(4:45 4时45分)‎ ‎3.现在同学们会认读时间了吗?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 先拨一拨,再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4.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 要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1题。‎ 红红是个作息时间很有规律的学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周六一天她的时间安排。‎ 教师出示图,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刻,她在做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2题。‎ 把钟面和对应的时间连起来。‎ ‎3.小游戏:我说你拨。‎ 同桌互拨。一人说,一人拨。‎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时间推算 单元 第七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合情推理,让学生在确定的一个时间段内,推算出比较合适的时间。‎ 教学重点 掌握合情推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合情推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出示钟面,教师拨时间,学生说出时刻。‎ ‎2.拨出下面的时间。‎ 教师出示时间:5:30 8:15 6:40 11:20‎ 学生拨出时间。‎ 师:如果这四个时间是同一时段的,你能把上面的4个时间按先后顺序排一排吗?‎ 学生说,教师排:5:30 6:40 8:15 11:20‎ 导入新课:时钟是顺针旋转的,按照钟面上的12个数字顺次运行,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推算时间。(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课件出示情境图。‎ 明明和红红是一对好朋友,今天他们一起到公园游玩,这是什么时间,他们在说什么?‎ 钟面上显示是7:15,。‎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后才去踢球。‎ 红红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再出示情境图: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做完作业是什么时间?(9:00。)‎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说一说过程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事情的过程。)‎ 教师小结:明明和红红7:15在锻炼身体,他们说做完作业才能去踢球,10:30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9:00明明做完了作业。‎ ‎2.提出问题: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 ‎(出示三个钟面。)读一读,三个钟面分别表示什么时间?‎ ‎7:45 9:15 10:50‎ 根据画面中提供的有用的数学信息,你能推算出明明去踢球的时间是上面三个钟面中的哪一个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 引导:要求明明哪个时间去踢球,我们要先知道什么?(做完作业的时间和去看木偶剧的时间。)‎ 踢球的时间在这两个时间的中间,你能找出这两个时间吗?‎ 学生找到已知条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9:00 ? 10:30‎ 做完作业 踢球 看木偶剧 你是怎样解答的?(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7:45是在9:00之前肯定不是正确答案,10:50在看木偶剧的10:30之后也不是,那只有9:15在9:00和10:30之间,所以应该是9:15。‎ ‎4.检验。‎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把所选的答案10:30代到题目中看看是否合理。‎ 学生自己尝试检验。‎ 集体交流:‎ ‎9:00 9:15 10:30 ,我们所选的答案是对的。‎ 做完作业 踢球 看木偶剧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推算时间,瞧,小红和妈妈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教师出示题目,指名说题意。妈妈说:咱们8:30开始大扫除,然后去大棚摘西红柿。小红说:我12:30要去小文家玩。‎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推算出小红去摘西红柿的时间吗?‎ ‎ 8:30 ? 12:30‎ 大扫除 摘西红柿 去小文家玩 钟面上有4个时间供我们选择,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 ‎7:10 8:35 10:05 12:30‎ 师:哪个时间比较合适?为什么?(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 教师指出:先排除在这两个时间之外7:10和12:30,剩下8:35和10:05,这两个时间中8:30才开始大扫除,8:35才经过5分钟,时间太仓促,所以10:05比较合适。‎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练习二十三 单元 第七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准确读写时间。‎ ‎2.在复习中,通过具体情境来推断时间,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推算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知识再现 完成教材第93页第7题。‎ ‎1.出示钟面,让学生先拨一拨,再完成第(1)(2)小题。‎ 第(1)小题:分针从12走到6,走了( )分。‎ 引导:读分钟,看小格,从12到6是30个小格,是30分钟。‎ 第(2)小题:时针从12走到6,走了( )时。‎ 引导:读时针,看大格,是6时。‎ 小结:分针和时针在走的时候读的方式不同,分针看钟面上的小格,时针看钟面上的大格。‎ ‎2.自主练习,完成第(3)(4)小题。‎ 第(3)小题:分针从3走到10,走了( )分。‎ 第(4)小题: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 )时。‎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94页第5题。‎ ‎(1)教师出示“亮亮的活动时间表”。‎ 亮亮是个作息时间很有规律的学生,他总能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你瞧,这是他周末下午的活动时间表。‎ 读表格,你读懂了什么?‎ 在3:00~3:20这个时间段里读书。‎ 在3:30~4:00这个时间段里练琴。‎ 在4:10~4:35这个时间段里做作业。‎ 在4:45~5:30这个时间段里玩。‎ ‎(2)出示钟面。‎ 读钟面的时间:‎ ‎3:35 5:00 4:20‎ 把时间和相应的活动连起来。‎ 小结:通过推算,3:35应该是练琴的时间,5:00应该是玩的时间,4:20应该是做作业的时间。‎ ‎2.完成教材第94页第6题。‎ ‎(1)看了亮亮的活动时间表,你能不能也写出你的作息时间表,填在教科书第94页。‎ ‎(2)根据完成的上表,和同桌之间互相提几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95页第8题。‎ 依次出示教材中的钟面,让学生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交流反馈,教师板书。‎ ‎2:15 2:30 2:45‎ 说明:15分也可以说一刻。‎ 观察3个钟面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后一个钟面上的时间比前一个的多15分钟等。)‎ 你能填出第四个钟面的时间吗?‎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反馈。‎ ‎2.完成教材第95页第9题。‎ 把时间和时间连起来。‎ 交流反馈:说说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完成教材第95页第10题。‎ 根据钟面上的时间,写出过几分钟是什么时间?说说“过5分”是什么意思。‎ 交流:第一个钟面过5分是6:35;‎ 第二个钟面过10分是7:30;;‎ 第三个钟面过一刻,一刻是15分钟,所以是6:00;‎ 第四个钟面过半小时,半小时是30分钟,所以是3:3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简单的排列 单元 第八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简单搭配,探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初步感受排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活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老师想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吗?握握手,交朋友。(教师随机握手。)‎ 如果我要和全班同学都握手并成为朋友的话,一共要握几次手?为什么?那样的话,你们对老师刚才握手的顺序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引导学生发现:要有顺序地握。像老师那样握手,容易遗漏或重复。‎ ‎(教师有序握手。)现在呢?你有什么发现?(有序地握手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师小结:不重复,不遗漏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带着这种思想让我们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感知排列。‎ ‎(1)开启密码锁。‎ 瞧,这是老师的一个密码箱,可是老师忘记了密码,但我记得这个密码是用1、2、3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不一样,你能帮老师解开密码吗?‎ ‎(2)动手操作。‎ 让我们来摆一摆吧!同桌合作,一个人摆,一个人记好吗?比比哪个小组摆得最多。摆得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先请你们自己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开始吧。‎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3)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大家你摆了哪几个两位数?‎ 同桌两人汇报记录的结果,教师板书结果。‎ 生1:我们摆了13、32、21。‎ 生2:我们摆了13、12、23、31、32。‎ 生3:我们摆了13:31、23、32、12、21。‎ 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同学却摆得少呢?究竟谁是正确的?‎ ‎(4)合作探索排列的方法。‎ 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汇报交流: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比较好。这样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教师小结方法:‎ ‎①每次拿出其中的两个数字,先摆出一个数,然后用调换的方法得出另一个新数,可以得到6个数。‎ ‎②先固定一个数字在十位(或个位),则个位(或十位)则有2种方法,也能得出6个新数。‎ ‎(5)再次有序操作。‎ 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重新摆数,再汇报交流。‎ 汇报时让学生讲清楚自己小组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排列的,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生1: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然后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12和13;再把数字2放在十位,然后把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组成21和23;再把数字3放在十位,然后把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组成31和32,一共摆出6个两位数:12、12、21、23、31、32。‎ 生2:先把数字1放在:个位,然后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十位组成21和31;再把数字2放在个位,然后把数字1和3分别放在十位组成12和32;再把数字3放在个位,然后把数字1和2分别放在十位组成13和23,一共摆出6个两位数:21、31、12、32、13、23。‎ 生3:我摆出12,然后把十位数与个位数调换后就是21;再摆23,把十位数与个位数调换后就是32;再摆13,把十位数与个位数调换后就是31,一共摆出6个两位数:12、21、23、32、13、31。‎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并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 教师小结:搭配数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摆,这样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了。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完成小精灵给你的又一个任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个地图上的两个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请拿出彩色笔,不重复、不遗漏地在表格中用彩色笔把所有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涂色,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红黄、红蓝、黄红、黄蓝、蓝红、蓝黄,一共6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题。‎ ‎(1)提出问题。‎ 小明、小红、小丽三个是好朋友,今天他们来到照相馆照相,他们给摄影叔叔提出了这样的要求:3名同学坐成一排合影。请你帮助摄影叔叔找出所有的坐法。‎ ‎(2)小组合作探究。‎ 可以在小组里找3个同学,分别代表这3个人,排一排,试一试,小组里另一个人记录排的顺序,共同统计有多少种排法,也可以各自写出3个同学的名字在纸张上排一排。(提醒学生有序地排。)‎ ‎(3)汇报交流。‎ 小组展示不同的排法:‎ 小明、小红、小丽 小明、小丽、小红 小红、小明、小丽 小红、小丽、小明 小丽、小明、小红 小丽、小红、小明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2题。‎ 右面3本书,送给小丽、小清和小红各一本,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的送法。‎ 全班交流展示,共同评议。‎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简单的组合 单元 第八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感受与顺序无关的搭配——组合,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这种搭配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数字1、2、3组成两位数,一共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6个。)你还记得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有序地排列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我们学习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带着这种思想让我们一起到数学王国里寻找宝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3个数5、7、9。‎ 提出要求:任意选取其中2个数组成两位数,快速写出来。‎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指名回答,汇报,教师板书:57、59、75、79、95、97。‎ ‎(2)开启密码锁。‎ ‎(课件出示宝箱。)瞧,这是我们寻到的第一个宝箱,里面藏着宝贝,想不想知道里面藏着的是什么?‎ 开启宝箱需要密码,这个密码是从5、7、9任意选取2个求和的所有得数组成,你知道密码是什么吗?‎ 从3个数5、7、9中任意选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这一道题和前面的求法是不是一样呢?(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 方法一:用表格表示。‎ ‎ 加数 ‎ 加数 ‎ 和 ‎ 5‎ ‎ 7‎ ‎ 12‎ ‎ 7 ‎ ‎ 5‎ ‎ 12‎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5加7和7加5的和是相同的。)‎ 两个数求和与顺序无关,两个数交换位置和还是一样的,因此只填一种。‎ 小结:‎ ‎ 加数 ‎ 加数 ‎ 和 ‎ 5‎ ‎ 7 ‎ ‎ 12‎ ‎ 5‎ ‎ 9‎ ‎ 14‎ ‎ 7‎ ‎ 9‎ ‎ 16‎ 如表格所示,得数有3种可能。‎ 方法二:画线法。‎ ‎12‎ ‎16‎ ‎14‎ ‎ ‎ ‎ 5 7 9‎ 得数有3种可能。‎ ‎(3)深入探究。‎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摆两位数可以摆出6个数,但求和的时候只有3种可能,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与顺序没关系。‎ ‎2.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 ‎(1)师:同学们真棒,打开了宝箱,老师觉得你们聪明极了,想和你们握手表示庆祝,每两个人握一次手,3人一共握几次手呢?(学生活动。)‎ 握手时3个同学只能握3次,为什么?‎ ‎(2)小结指出:握手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握手的还是这两个人。‎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宝箱里有什么吧!‎ 课件出示密码滚动开启宝箱,里面有五个1角硬币、两张2角和一张5角。‎ ‎(3)提出问题:用所得的宝藏买一个5角的拼音本,可以怎样付钱?‎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角、2角、5角的人民币,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得出结论,上台汇报,教师及时进行表扬。‎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好,数学王国里的国王要奖励你们几件衣服。‎ 课件出示题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学生思考,动手演示。)‎ 你能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吗?你是怎么表示的呢?(符号、连线……)‎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教师课件出示硬币:1角、5角、1元。‎ 提出问题:用这3枚硬币可以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币值?拿出练习本,同桌合作,试一试把所有的币值表示出来。‎ 交流反馈:‎ ‎1元1角 1元5角 1元6角 6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单元 第九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 ‎16-6= 56-5= 76-13= 54+4=‎ ‎37+30= 36+4= 84-60= 50-20=‎ ‎57-20= 84-7= 75-8= 84-20=‎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今天这节课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梳理知识 ‎1.复习笔算。‎ ‎(1)让学生回顾,小组讨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笔算加减混合。‎ ‎(2)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教师板书:‎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从个位退1当十再减。‎ ‎2.练一练。‎ 完成教材第101页第1题。‎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3页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笔算加、减法时应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十,接着减。‎ ‎2.完成教材第103页第2题。‎ ‎(1)说说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计算。‎ ‎(2)说说计算53-9-37和53-(9+37)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得数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都是从左往右计算,遇上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3.完成教材第103页第3题。‎ ‎(1)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读懂已知条件。‎ 解决问题:花面神仙鱼有多少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哪句话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 两种神仙鱼共有多少条?这里指的是哪两种?题目里的已知条件都告诉我们了吗?怎样列式?‎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复习表内乘法 单元 第九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应用乘法解决问题。‎ ‎2.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示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3= 3×8= 4×9=‎ ‎8×7= 2×3= 7×6=‎ ‎6×5= 8×2= 7×3=‎ ‎7×4= 4×9= 3×6=‎ ‎5×9= 4×5+5= 6×3-7=‎ ‎2.揭示课题。‎ 本节课将复习“表内乘法”。‎ 二、复习旧知 ‎1.完成教材第101页第2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表格。‎ ‎(1)仔细阅读题目,看懂填写这张表达的要求。‎ ‎(2)任意指一个积,让学生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思考表中从左上角到右下角这一斜行的数,看看它们有什么排列规律。‎ 提示:这条线两边对应方格里的数是相等的,也就是一句口诀表示的两个算式的积是相等的。‎ ‎(4)将表格填写完整,观察每行或者每列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根据规律,填写教材第(3)小题的表格。‎ ‎2.齐背乘法口诀表。‎ 完成教材第102页第4、5、6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运算符号,然后独立完成。‎ ‎(1)完成教材第102页第4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运算符号,然后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解决问题:南瓜有几个?已知条件是什么?(每筐2个,有4筐。)‎ 列式:2×4=8(个)‎ 冬瓜比南瓜多个,冬瓜几个?‎ 列式:8+5=13(个)‎ 你还能提出其他属性问题并解答吗?‎ 三、巩固提升 ‎1.复习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1)出示图形:‎ ‎△△△ △△△ △△△ △△△‎ 问:一共有多少个?用加法怎样列式计算?用乘法怎样列式计算?‎ ‎3+3+3+3=12(个)‎ ‎3×4=12(个)‎ ‎(2)指出乘法各部分名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 3 × 4 = 12‎ 乘号 乘数 ‎ 积 乘数 ‎ 教师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 ‎(3)更改图形,添加一个△‎ ‎△△△ △△△ △△△ △△△ △‎ 一共有多少个?怎样列式?‎ 方法1: 3×4+1=13(个)‎ 方法2: 5×3-2=13(个)‎ 说说列式理由。‎ ‎2.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104页第7题。‎ 分析:每堆有6个棋子,共有3堆,问题是“一共有多少枚棋子?”。‎ 求总的棋子数就是3个6相加,用乘法计算。‎ 解答:6×3=18(枚)或3×6=18(枚)‎ ‎(2)完成教材第104页第8题。‎ ‎①学生看题,读懂题目的意思。‎ ‎②解决问题:买6本故事书和1本科技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分析:先求6本故事书的价钱。列式:6×4=24(元)‎ 再加上科技书的价钱。列式:24+8=32(元)‎ ‎③‎ 解答第(2)小题,50元钱够吗?要知道什么?(先要知道需要多少钱,再进行比较。)‎ 列式:5×7=35(元) 35+8=43(元) 43<50 所以够。‎ ‎④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复习长度单位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 第九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表象,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会画线段。‎ ‎2.复习角,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 画各种角。‎ 教学重点 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加强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画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梳理知识 ‎1.让学生自主回顾,同桌讨论“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1米‎=100厘米 线段 角的认识 直角、锐角、钝角 画角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2)完成教材第102页第5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100厘米)‎ ‎(2)‎1米=( )厘米 ‎500厘米=( )米 ‎ ‎4米=( )厘米 800厘米=( )米 ‎3.角的认识。‎ ‎(1)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①怎样才能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②怎样画一个直角?‎ ‎(3)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画一画,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小结:把直线画在钝角处,上面增加了一个直角,下面增加了2个直角,一共增加了3个直角。‎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4页第9题。‎ 读各题,分析使用哪个单位比较合适,说说理由,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2.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0题。‎ ‎(1)什么是线段?‎ 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2)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3)补充:在练习本上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3.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1题。‎ 以右边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在学生画的时候,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指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复习观察物体 认识时间 单元 第九单元 课型 复习 课时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 ‎2.复习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借助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学会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学会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揭示课题 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回顾观察物体。‎ 完成教材第102页第7题。‎ ‎(1)出示小猪储蓄罐:这是什么?‎ ‎(2)出示4张储蓄罐图片(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 请你想一想,这4张图片分别的站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小结:从不同位置区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3)说一说。‎ 请小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子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的所在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2.回顾认识时间。‎ 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第3题的钟面画。‎ 你能读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你是怎么想的?‎ 揭示: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分针要数小格。1时=60分钟。‎ 三、拓展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3题。‎ 课件出示题图,让学生观察,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位置看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 ‎2.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2题。‎ 让学生读懂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应的时间,画出缺少的分针。‎ 指导学生完成第1组:8:00过10分钟,是8:10。‎ 画出8:10,分针应该画在什么位置?注意分针应该比时针长。‎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组。‎ ‎3.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4题。‎ ‎(课件出示一个用3根小棒搭成的三角形。)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照样子摆一摆。‎ 引导:一条边用1根小棒,搭这样的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 一条边用2根小棒,搭这样的三角形需要6根小棒。‎ 一条边用3根小棒,搭这样的三角形需要9根小棒。‎ 继续往下数:‎ 一条边用4根小棒,需要几根?(12根。)‎ 一条边用5根小棒,需要几根?(15根。)‎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一条边用几根小棒,小棒的总数就是3个几。)‎ 那么,第7个呢?(第7个三角形的边用7根小棒,需要3×7=21根小棒。)‎ 第8个,第9个呢?你能算出来吗?(24根、27根)‎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 ‎ 整理和复习……………………………………………………………1课时 ‎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 …………………………………………………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 ‎6的乘法口诀…………………………………………………………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 ‎8的乘法口诀…………………………………………………………3课时 ‎9的乘法口诀…………………………………………………………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 ‎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二)基本技能:‎ ‎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难点:‎ ‎ 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 课时划分: 3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课时 认识米 1课时 认识线段 1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 学习内容:‎ 教材1-3页例1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在测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课前准备:‎ 尺子、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图钉、纸盒等。‎ 学习过程:‎ 一、 教学例1:‎ ‎1、 老师拿起数学书。知道数学书的这条边有多长吗?‎ ‎ 拿出铅笔:知道这支铅笔有多长吗?‎ ‎ 美术书又有多长呢?‎ ‎2、 请大家拿出我们准备的学具: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等, ‎ 选取你喜欢的工具量量有几个硬币长或刀子长……‎ ‎3、 分组量物体:1组量数学书,2组量铅笔,三组量尺子。‎ ‎4、 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5、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统一种东西,结果却不一样呢?(小组讨论)‎ ‎6、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 二、 完成做一做。‎ ‎(一)完成第1题。‎ ‎1、 豆角大约有几个正方形长?胡萝卜呢?‎ ‎2、 你是怎么知道的?‎ ‎3、 自己量一量,填写在书上。‎ ‎4、 我们量这些粮食就是用的统一的单位。‎ ‎(二)第2题。‎ ‎1、 用铅笔量桌椅的长度。‎ ‎2、 分小组活动。‎ ‎3、 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三)第3题。‎ ‎1、 估一估这些文具有几个正方体长。‎ ‎2、 填写在书上。‎ ‎3、 集体订正。‎ 三、 例1。‎ ‎1、 你知道一个正方体的一条边有多长吗?‎ ‎2、 请你拿尺子量一量。‎ ‎3、 你是怎么量出有1厘米的?‎ ‎4、 老师示范量的方法。一边量一边叙述。‎ ‎5、 对,正方体的边有1厘米长。1厘米就是这么长。‎ ‎6、 那一个图钉有多长呢?请你也来量一量。‎ ‎7、 看看你的哪个手指大约是1厘米?‎ ‎8、 你还知道有哪些物品大约有1厘米长?‎ 四、 练习。‎ ‎1、 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估一估,再用曲别针量一量。‎ 五、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 第二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米 学习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 学习内容:‎ 教材3-4页例2、例3及练习一1~5题。‎ 学习目标:‎ ‎1、 认识米和米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 ‎3、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前准备:‎ ‎5厘米长的纸条、米尺、1米长的绳子、卷尺。‎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测量物体。‎ 二、 教学例2。‎ ‎1、 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纸条)‎ ‎2、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厘米就是这么长:老师给学生看尺子。‎ ‎3、 请你估一估这个纸条大约有几厘米长。‎ ‎4、 用尺子量一量。‎ ‎5、 你是怎么测量出有5厘米长的?学生叙述不同的测量方法。‎ ‎6、 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哪种方法方便?‎ ‎7、 师总结:把尺子的“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5就是5厘米。‎ ‎8、 看练习一第1~3题,请你按这种方法量一量,然后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9、请同学到黑板前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用小尺子量,你会发现什么? ‎ ‎(尺子不够长,量起来很麻烦。)‎ ‎10、 那我们就用长尺子来量。师出示米尺。‎ ‎11、 看,这就是1米,1米就是这么长。生汇报测量结果。‎ 三、 教学例3。‎ ‎1、 请大家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绳子。‎ ‎2、 这条绳子有1米长,想知道它有多少厘米吗?‎ ‎3、 请你用尺子量一量。(100厘米)‎ ‎4、 你是怎样量出有100厘米的?(用20厘米的尺子量了5次就是100厘米。)‎ ‎5、 所以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四、练习。‎ ‎1、 出示卷尺。这叫卷尺,因为它比较长,有时量长的物体我们为了测量方便,就用卷尺测量。‎ ‎2、 请你用卷尺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可以发现比用小尺子量的快,而且更精确。‎ ‎3、 你还可以用卷尺测量什么?(量量我们能跳多远)‎ ‎4、 生跳远,师演示测量方法。‎ ‎5、 请学生上来量。‎ ‎6、 完成练习一第4题。量身高用什么?‎ 量床呢?量桌子有多宽?‎ ‎7、 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五、 小节:‎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 线段 第三课时 线段 学习内容:‎ 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7~10题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3.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4.培养动手和判断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课前准备: ‎ 一根长线,直尺,三角板。‎ 学习过程:‎ ‎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出示:瞧,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那么你能找到它们都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吗?(学生充分发言)‎ ‎(3)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4)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 ‎2.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那些是线段,不是线段的说明理由。 ‎ ‎(1) (2) (3) (4) (5) ‎ ‎ ‎ ‎(2)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 ‎3.度量线段长度 ‎(1)那么线段有长度吗? ‎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你认为量线段的方法是什么?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试一试。(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怎样判断画的对吗?○1是不是线段?○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怎样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试一试)‎ 思考: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直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课后记:‎ 第二单元100以内加减法 学习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2、通过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使学生会运用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学习时间: (共15课时)‎ ‎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学习内容:教材P8~P15‎ 学习目标:‎ ‎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 正确熟练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法。‎ 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一) 学习内容:第9页例1   做一做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内容。 请学生说说图中有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事。 引导学生发现每班的人数和车辆的准乘人数。 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如果学生提不出乘车问题,教师就提问: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二、合作探索: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请代表发言。 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为什么? 预计发生: 生1: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师:为什么? 生1:这两个班的人数合起来是66。 师:你是怎样算的?说说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算式。由于学生能口算,教师板书得数。 三、教写竖式: 1、请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算的, 说时边摆小棒边讲。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谁会写竖式? 请学生写写看,师生对其写法进行评价。 ‎ ‎ 2、教师教写,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36”,在36的左下方写“+”,再写“30”,写30的时候要注意与36对齐数位,再写“——”。 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3、请学生自己写竖式, 指名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 4、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四、做一做: 用投影出示题目, 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写在书上。 全班学生看投影片,集体订正。 然后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五、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练习题: 35+2=        26+30=       45+20=       86+3= 请学生任意选两道题,用竖式计算。 同位检查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书写、计算正确的可以画一颗星。 六、总结: 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板书:   3 6               + 3 0                 6 6‎ 课后记:‎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二) 学习内容:第10页 例2  做一做  练习二的1、2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 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 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  ‎ 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课后记: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学习内容: 第11页  例3  做一做  练习二  3、4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熟练得进行进位加竖式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 一、  复习: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72+5=          ‎ ‎34+20= 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 教师:到底能不能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算一算。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6+35,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小棒、竖式或口算的方法。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请摆小棒的学生说 提问:6根和5根合起来超过10根怎么办?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说 提问:6加5得11,怎么写? 你认为应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 (3)请口算的学生说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3、比较小结:和我们以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边做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 订正时指名说“个位上6加7得(),怎样写?” “个位上6加4得(),怎样写?” 四、练习: 练习二  第3题 请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36+47怎样算,再列竖式计算。 第4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竖式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得数写在书上。 组内互查、互评。 五、总结:    笔算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            进位加    3 6               +   3 5                   7 1 ‎ 课后记: ‎ ‎  ‎ 第四课时:练习课 学习内容:P14 ,练习二:5-10题 ‎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迅速的进行笔算。 3、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学习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课前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口算卡片,指名看题说得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题,请学生计算第6题: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指名改错,并说一说错在哪里。 2、第7题:出示投影片,说图意并计算出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第8题:小白兔采蘑菇,看谁采的多,采得快 4、第9题、10题:解决实际问题   9题:读题、并计算,独立完成 10题:出示小黑板 直升飞机、汽车、火箭、轮船 要求学生只需估算、判断(渗透估算)请学生说图意,图上有什么?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估算和判断。 ‎ 课后记:‎ ‎2、两位数减两位数 学习内容:P16~P2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法;‎ ‎3、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4、使学生学会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计算方法。‎ ‎5、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 ‎2、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 课前准备:磁板、圆片 、幻灯片,小棒、实物投影。‎ 学习课时:‎ ‎ 5课时 ‎ ‎ ‎ 第一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学习内容:教科书P17‎ 学习内容:第16页和第17页例1,练习三第1~4题。 学习目标: 1、由实际情境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并能够正确计算。 3、体现计算方法多样化。 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5、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难点: 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的问题。 教学具: 磁板、圆片。生:数位板,圆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与导入 ‎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有4个城市提出了申请,经过国际奥委会成员投票,你看,这些城市各得了多少票?北京赢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相信到了那一天,我们国家将会更加强盛。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进行爱国主义和好好学习的教育) 三、新授 1、提出问题 根据4个城市的不同票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1)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板书) (2)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56-18(板书) (3)北京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56-9=47 (4)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              22-18(板书) (5)多伦多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22-9=13 (6)巴黎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18-9=9 ……此外还有一些加法题。   2、教学例1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等于多少? 可以怎样计算? (1)50-20=30,3-2=4,30+4=34,用口算。 (2)可以笔算 用竖式怎样算?先用圆片摆一摆。 A: 拿出数位板,用圆片表示56,再从去掉22,观察还剩多少? 一生到前面摆,边摆边说。 B:试着列出竖式来。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可以从个位减起,也可以从十位减起) 四、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第2题 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第4题 说说图意。 树上有32个桃,摘了11个,还剩多少个?  口头列式。 五、课堂小结 在写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六、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 课后记: ‎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学习内容:教科书P18-P19‎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 学习重、难点:   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退位减法。 学习准备: 幻灯片,小棒、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景 上节课看到我们国家申奥成功,我们心中都无比的骄傲,还提出了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怎么算?(生列出56—18) 能用口算直接算出得数吗?不能口算怎么办?我会列竖式。‎ 聪聪遇到难题呢?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你们能帮他想办法解决吗? 二、 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预测:(摆小棒、学具) 派代表发言。     个位不够减,找十位借1个十后,是几减几; 十位退位后,是几减几。     强调竖式的格式。 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为什么要从个位减起? 2、下面明明给大家出了一题,大家会算吗? 出示50—24= 怎样列竖式?生回答,师板书。 师: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 ‎ 师;从十位退1后,个位是几减几。十位是几减几。 同桌议一仪,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 3、大家已经会计算两位数笔算减法了,能根据前面的计算过程总结出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计算方法。 谁能比较完整地说一说笔算减法都要注意什么? 师:请大家想一想,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三、 实践应用 1、 做一做2,独立完成,交流想法。 2、有一些小动物他们也写了一些竖式,他们想请大家看看,他们做对了没有。 3、 猜猜蝴蝶飞那朵花里 4、 帮小鸡找妈妈。 四、 课后寄语。 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课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三 学习内容:教科书P20—2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 学习重、难点: 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退位减法,熟练掌握笔算减法。 学习准备: 幻灯片,小棒、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我们来做个数字接龙游戏。 ‎ 你可以随意选择减9,8,7,6,5 小组内玩一玩,派出代表参加比赛。 二、 实践应用 1、小芳今天想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决定自己去买雨伞,她来到商店,给阿姨50元,阿姨找了她38元,你们猜猜雨伞多少钱一把? 2、小芳非常感谢大家帮她解决了难题,她想请同学们去动物园去看看,来到动物园一看,两只美丽的孔雀 正在比谁最美,谁先算出来,谁最美? 大家独立算。重点解决出错的。 3、小芳回到家里,有和小朋友比赛跳绳,出示表格。 看到表,你想到了那些数学问题? 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4,完成22页12题。 课后记:‎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学习内容:教科书P2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学习准备:‎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今天东山小学作了一次全校性的卫生评比,结果公布出来了,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去看,你们能在这黑板上看到结果吗?(出示主题图)下面一段给树挡住了,看不到,你们能根据这幅图找出各班的成绩吗?‎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 1、 在图上同学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1)二(1)得了16面小红旗;‎ ‎(2)二(2)班比二(1)班少3面;‎ 那么我们就可以求出哪个班的人数?‎ 因为二(2)班比二(1)班少3面,可以用减法算出二(2)得的小红旗数。‎ 列式:16 – 3 = 13 (面)‎ ‎ 2、你能说了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 (1)小组讨论。‎ ‎ (2)汇报交流。‎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三(1)班比二(1)班多2面,用加法算:16 + 2 =18(面)‎ B、四(1)班比二(2)班多3面,用加法算:13 + 3 = 16(面) ‎ ‎……‎ 三、巩固练习。‎ ‎ 1、同学们都喜欢运动,老师知道有个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第23页“做一做”)‎ ‎ 师:优惠就是便宜的意思,也就是比原来钱少。你能算出现在足球、蓝球、排球的价钱吗?(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全班解快)‎ ‎2、出示第24页图,让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目,独立完成。‎ 三、总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小朋友们能用自己学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其实只要你是个细心的孩子,你一定能发现生活中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 反思:‎ 第五课时:练习四 学习内容:教科书P24‎ 学习目标:‎ ‎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和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难点: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         基础练习 ‎1、              笔算 这个星期我们学会了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在笔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2、              归归类 ‎3、              算出卡片上两个数的和,再算出他们的差。‎ 课件出示算式。‎ 请学生计算并进行归类(练习3)‎ 二、         综合运用 ‎1、              下面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五个国家获奖奖牌的数量。‎ 看上面表中的数量,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选出两个问题列算式算一算。‎ ‎2、              瞧,这是谁在对话呢?啄木鸟怎么说的?那你能猜出这只啄木鸟吃了多少只害虫吗?‎ 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 3、应用题。‎ ‎ 读了这道题你了解到什么?谁和谁比,谁多谁少?要求今年有多少只应该怎样计算?‎ ‎ 题目中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三、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         作业:《同步》‎ 课后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学习内容:教材P26~P3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 ‎2、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强数感;‎ ‎3、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1、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及其算理。‎ ‎2、估算方法。‎ 课前准备:情境图、实物。‎ 学习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连加、连减 学习内容:教科书P26-27‎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笔算连加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连加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连加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课前准备:情境图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你说的真好,这么热的天,小朋友们正帮老伯伯摘西瓜呢。瞧,第一组28个,第二组34个,第三组23个。‎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这有个问题要我们求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这怎么算呢?‎ ‎28+34+23‎ 二、         探索新知 三个数字连加,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指导笔算书写格式。‎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小东买书记,又是一个周末,小东去了新华书店,你们周末去哪了?‎ 他买了些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先是买了本 ,是24元,又买了本30元,再买了本18一共用了多少元?算式怎么列?‎ 如果要笔算,怎样计算?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         巩固练习 神奇小积木,让我们一起算一算每条直线上的三个数的得数。‎ ‎ 19 ‎ ‎23 21 ‎ ‎ 18 22 20‎ ‎ 19 ‎ ‎31 22 ‎ ‎ 29 13 39‎ 请对你们小组的另外的三命同学的苹果个数进行调查了解,并计算三位同学的苹果总个数。‎ 进行口算,并把口算的题目个数记录并进行计算/(附加)‎ 四、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第二课时:加减混合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28‎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理解算理 课前准备:情境图 学习过程:‎ 五、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让我们先来看一副图,谁能来说一说画面中说了些什么?‎ 你能根据这条信息来编一道题吗?‎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哪些数学问题?‎ 由学生独立计算一步计算的笔算。‎ 六、         探索新知 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后下车25人,上车的有28人,现在有多少人?‎ 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算?‎ 请学生试算,并请学生上台板演,可能会有出现书写格式的错误,由其他学生对其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 比较两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想一想,如果我想知道车上有多少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进行计算?‎ 做一做。‎ 七、         巩固练习 ‎1、              口算下面各题。‎ ‎2、              练习五:第5题。‎ ‎3、              笔算 ‎4、              接龙。‎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第三课时:加、减法估算 学习内容:教科书P31‎ 学习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强数感;‎ ‎2、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3、通过学生之间的及时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难点:‎ 重点: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难点:估算方法 课前准备:情境图、实物。‎ 学习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 激活思维 昨天老师去买了些东西,我们来猜猜它的价格好不好?‎ 镜子、手电筒、闹钟……‎ 小朋友都能通过自己平时生活的经验来估计出老师手中物品的价格。(板书:估计)‎ 估计一下老师大约花了多少元吗?‎ 为什么你不进行计算呢?‎ 你是怎么想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估算,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什么是估算?‎ 二、         提供材料 发散思维 ‎ 1、妈妈买用品 ‎ 出示情景图 ‎ 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 ‎ 妈妈带的钱够吗?你是怎么想的?‎ ‎ 赶快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比一比谁的方法多。比一比谁的最合理。‎ ‎ 哪一组来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 ‎ 2、小游戏 ‎ 同学们说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站起来,估计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如果你觉得它比80大,就请往右靠一靠。(是不是太做做了,哈哈)‎ 三、         解决问题 ‎1、              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你估计他们每班各几人?‎ 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 ‎2、              练习六第二题 现在小明大约有多少支水彩笔。‎ ‎3、              电脑室里摆放着很多电脑,估计一下,这大约有多少台电脑?‎ ‎4、              练习六第三题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整理和复习 学习内容:教科书P3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主动讨论和交流,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相应的用数学解决问题进行整理和复习。‎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整理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难点:理解算理 学习准备:‎ 学生:布置学生课前回顾本单元知识 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习过程:‎ 一、         回顾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这个单元的知识。你们知道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请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把它写在题卡上。‎ 二、         整理和复习 ‎1、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小组的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那么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的学习过程排排序,谁还记得我们是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为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知识要点。‎ ‎2、分类复习 ‎①小朋友们都整理的很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笔算加减法。‎ 刚才有小朋友提到笔算加减法分为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谁能分别编一道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那你们会计算吗?‎ 指名上台板演。‎ 校对时提问:‎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都说的很好,那在我们计算时你还有什么特别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做一做。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是个合格的小计算家。‎ ‎③改错。‎ 三、         应用拓展 解决问题 ‎1、课件分步出示 瞧,这有几位小朋友正在和小鸡们玩呢。‎ 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知道怎么列式吗?‎ 如果条件换成“小鸡比母鸡少7只”,怎么列式?‎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多少岁?‎ 要求学生列式进行计算 那10年后呢,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小组讨论。‎ 四、         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你感觉怎么样?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反思:‎ 练习七 学习内容:教科书P34‎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计算100以为的加减法并进行应用。‎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难点:灵活运用 学习准备:‎ 学生:熟练掌握各知识要点 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习过程:‎ 一、         基础练习 上节课小朋友自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些有关他们的练习。‎ ‎1、          笔算 瞧,小白鸽飞来了。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还记得我们昨天总结出笔算加减法的注意点吗?‎ 让我们一起算一算。‎ ‎2、          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练习3,给学生计时)‎ ‎3、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练习2)‎ 二、         应用拓展 解决问题 ‎1、              爸爸给方方买了一个台灯和一双运动鞋。‎ 图片出示,根据这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在计算前,我们先进行估计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2、              建筑公司有22辆卡车,货车比卡车少15辆。你们要提的问题是?课件出示。‎ 三、         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老师这么上课有什么意见吗?‎ 四、         作业:书上P35 第8题 课后记:‎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学习内容:教科书P36-37‎ 学习目标:‎ ‎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 2、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能力。‎ ‎ 3、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测量实物 难点:测量方法 学习过程:‎ 一、         引导测量,激发兴趣 十一长假小朋友们都做了些什么?玩得很开心吧。这节课我们就在课堂上玩,看谁玩得最好,又能学到本领。‎ 我们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经常听小朋友说,咱们是大哥哥大姐姐了,为什么这么说啊。‎ 我长大,我长高了,是吧!‎ 这节课我们就来给自己做一次小小的体检。同学们做过体检吗?都有哪些项目?由于我们设备不是很齐,这节课咱们只能完成一些有关测量的体检。老师宣布体检站正式成立,首先我们得聘请一批的小医生。‎ 测量绳子。‎ 测量出一米并做上记号,2米,3米……‎ 恭喜你们,你们都被录取了。那今天这节课我们都要测量哪些项目呢?请小朋友打开信封看一看。‎ 谁给大家说一说?‎ 那么怎样测量呢?‎ 我们就以身高为例子,回忆以下,医生是怎么给你测身高的?那么今天我们有哪些工具?我们可以怎样测量?要注意些什么?‎ 请小组讨论,并组织汇报。必要时请学生上台演示。一会我们测量尽量使小组的每个同学都能测量一次,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组开始测量身高并做好记录。‎ 请小组同学选择你们感兴趣的项目并进行讨论,怎样测量?由组长进行记录,并派一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试说!‎ 小组同学对体检表中各项进行测量。‎ 二、         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测量。‎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用我们手上的工具还可以测量什么?你想去测量什么?‎ 小组同学合作测量,并做好记录,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三、         拓展延伸 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从你们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呢?‎ 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测量工具?‎ 你打算怎样测量?‎ 四、         作业:‎ 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长度并做好记录。‎ 课后记:‎ 后记:‎ ‎ ‎ ‎ ‎ ‎ ‎ ‎ ‎ ‎ ‎ ‎ ‎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学习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单元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学习重难点:‎ 学习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角的认识 学习内容:教科书P38‎ 学习目标:‎ 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1、学会用直尺画角,通过制作角体会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角的大小和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学习准备:‎ 学具:每小组两条绳子、一些不规则纸片、两条塑料条;每人一把尺子。‎ 教具:教学课件、三角板、一些工具。‎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回顾秋游的情景 ‎ 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小朋友那甜甜的微笑让太阳公公忍不住都想多看你们一眼。‎ 上个星期五也是这样的好天气,还记得我们干嘛去了?‎ 请学生看秋游的照片。‎ 牡丹亭柱子和房梁,会形成这样的图形。在我们孔雀园的栅栏也能找到它,在同学们下的象棋棋盘上也藏着它。课件演示逐个出现“角”的图形。 ‎ ‎2、导入 你们认识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它交个朋友,它的名字叫做“角”‎ 板书课题:角 二、探索新知 ‎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角”。‎ ‎①找角 这角和我们捉起了迷藏,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找到角这个图形吗?指名汇报。‎ 不仅在照片中能找到角,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和多物体上都能找到角这个图形。‎ 这样吧,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比一比,谁找的又对有快又多。‎ ‎②汇报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①说角 生活中的角常常穿着漂亮的外衣。让我们脱去它美丽的外衣,看看数学中的角。(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仔细观察,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角有什么特点?‎ 汇报 小朋友们提到的尖尖的头,也就在两条线相交的这一点,我们把它成为角的顶点。课件出示。‎ 从点延伸出两条直直的线就把他们叫做角的边。‎ 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 ‎②判断 角爷爷也来了,他正笑咪咪地表扬小朋友们呢。‎ 角爷爷要过生日了,他准备了这么多蛋糕,要请角家族的成员来参加,你瞧,这一会的工夫就排了两长队了,他们都说自己是角,小朋友,你们都认识了角,也知道了角的特点。你能帮帮角爷爷,找找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③画角 老师得替“角”爷爷好好谢谢你们。来,让咱们给自己奖励一个小奖品吧。‎ 看来小朋友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我们来画一个角怎么样?‎ 汇报展示:挑选几种不同情况在实物展示台展示并请学生进行互评。‎ 评价比较最优方法。‎ ‎3、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小朋友们不仅会认识了角还会画角。那想不想动手来做一个“角”?‎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独立寻找材料做一个角。‎ 制作后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制作的角的特点并准备汇报。‎ 汇报:让我们来说一说自己做的角。你制作的角有什么特点呢?‎ 汇报交流时注意以下问题的解决:‎ ‎①角有大小,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②角朝不同方向。‎ ‎③课堂生成的一些具体问题。‎ 如:数组合角 ‎ 平角 ‎ ……‎ 小组同学比一比,你们做的角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三、拓展提高 ‎1、数角 老师也做了角,并把它画了下来。‎ 出示三角形。你能找到角在哪吗?‎ 是啊,我们的角还能组成美丽的图形。‎ 选择你喜欢的图形和同桌一起数一数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再出示 ‎ ‎ ‎(备选方案,如果学生制作角时没有出现组合角舍去。时间允许提后)‎ 在这个图形中,藏着几个角呢?小组同学合作数一数。‎ 指名上台汇报、并说说思考方法。‎ ‎②有个长方形纸片,数一数,有几个角?‎ 那么如果老师用剪刀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有几种可能?‎ 四、课堂总结:‎ 认识了角,也知道了角的特点,那么我们在来回想一下,在这节课开始时,我们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角,那么他们哪些才是真正数学上所提到的角呢?你能再来找一找吗?‎ 反思:‎ 第二课时:直角的认识 学习内容:教科书P40‎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直角 难点:画直角 学习准备:‎ 直角三角形、活动角、一些纸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来说一说角。拿出昨天我们制作的活动角。一个完整的角有几部分组成?同桌互相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在拉活动角中我们的能着到一个特殊的角,它不大也不小。现在老师来用活动角来比划比划,你们来看看。‎ ‎ 你能拉个和老师这个活动角一样大的角嘛?‎ ‎ 有点难是吗,其实用任意形状的纸片我们都能制作出这样一个角。对了,它的名字叫直角。板书课题。‎ 二、         探索新知 ‎1、做直角 ‎ 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一个直角。拿出一张纸,任意折一折。再沿着折痕对折。看,这两条边所夹的角就是直角。‎ ‎ 用手摸一摸,感觉直角的大小。和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 你觉得直角是什么样的,和大家说一说。(汇报)‎ ‎2、找直角 ‎ 其实直角就藏在我们的周围,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它。现在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 汇报 如果学生出现课桌是直角,请学生具体说明,请他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 学生回答时请其余学生进行互评。在评价中巩固直角的概念。‎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直角,但由于它的实际用途,象课桌,为了防止小朋友们碰伤并把课桌磨成圆角,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像直角。‎ ‎3、判断 老师也找来了一些直角,小朋友们帮老师判断哪些是真正的直角?‎ ‎ ‎ 为什么?‎ ‎4、画直角 小朋友都认识了直角,现在我们要来画一个直角,你有什么好办法?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直角画得标准?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工具。‎ S:我可以沿着直角的边画直角 T:那你用什么画呢?你真聪明。很多工程师和你有同样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先看老师来画一画,先画一条直直的线。把三角板直角中的一边和它重合,倚着另一条边再画一条线,你看。这就是我画的直角。你也来试一试。‎ 比一比,谁画的直角最标准。‎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个别作品,请学生判断。再说注意点。‎ 延伸问题:老师在黑板上的直角比你画的直角要大,对嘛?‎ 三、         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角王国中的特殊的朋友,它的名字叫?你能来介绍你这位朋友吗?现在如果老师想让你们用活动角再来摆一个直角,你有什么方法?‎ 四、         作业:寻找身边的直角。‎ 板书设计:‎ 直角 ‎ ‎ 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八 学习内容:教科书P42‎ 学习目标:‎ ‎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理解。能正确画描述角的特征,画角,加强实际运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角以及直角的特征 难点:画角和直角 学习准备:尺子 学习过程:‎ 一、说“角”‎ 前两节我们认识了角,还进一步认识了角王国中一个特殊的角,直角。现在我们进行你说我说大家说环节。几天的主人翁是角。‎ 请同桌互说,并指名汇报。‎ 注意点:角的特征,怎样判断角的大小。‎ 二、综合练习 ‎1、判断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其中哪些是直角。‎ ‎2、下面是什么图形,他们分别有几个角,有几个直角?‎ ‎(先是简单图形,再是复合图形)‎ ‎3、画角 画一个直角。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再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 ‎4、数立方体上的直角。‎ 怎样数能一个不落呢?‎ 三、总结 四、作业:画一画你喜欢的图形,并找一找它由几个角,其中几个是直角?‎ 反思:‎ ‎  ‎ ‎ ‎ ‎ ‎ ‎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理解乘法的含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 ‎1、理解乘法的含义。‎ ‎2、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学习准备:‎ 小棒、口算卡、主题图、口诀卡、投影机 学习时间:10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 学习内容:‎ ‎ 教材P44~P50‎ 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3、能根据情景图列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 ‎1、乘法的意义、读写乘法算式。‎ ‎2、乘法的含义以及各部分名称。‎ 学习难点:‎ 能根据情景图列乘法算式。‎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学习内容:教科书P45‎ 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学习准备:‎ 学具:小棒 教具: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平时你们都去游乐场玩吗?都玩过什么?能说给老师听听吗?‎ 老师这也有一幅小朋友在游乐场玩的图,很可惜,不是小朋友们的,希望我们下次能一起去。‎ 你看,画中的小朋友正在做什么?‎ 是啊,他们很有秩序的在玩,有的两个两个一起坐,有的呢?如果要列出算式怎么列?‎ ‎2+2+2+2+2=10 ……‎ 二、探索新知 ‎1、摆小棒 过山车,转椅我们在课上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玩,但是我们可以来摆小棒。‎ 你们能用小棒摆什么图形?你一分钟内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 下面我们比一比,看谁在相同时间内摆的图形个数最多。‎ ‎2、你摆了几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么计算的?‎ 让全体学生对自己摆的图形进行列式。‎ 汇报 汇报时,有意识让学生说几个几?‎ 学生列式时如果说出乘法算式,问其为什么这样列式。‎ ‎3、这样的加法算式,如果我摆了50个呢。这个加法算式写起来。你感觉怎样?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学生如果回答的出,请学生试讲。‎ 数学家们为了可以简便的进行计算,发明了乘法。‎ ‎5个2,就可以写做2×5,或5×2‎ 它可以表示5个2相加。‎ 教学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4、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5、把自己列出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总结提高 认识了乘法,也会读会写乘法算式,学到这,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还想知道有关乘法的哪些知识?‎ ‎1、出示电脑图,教室里有几台电脑,你打算几个几个数?有几个几?可以怎样列式?‎ ‎2、讲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读给同桌听。‎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找一找,生活中还有那些情况我们可以用乘法解决?‎ 反思:‎ 第二课时: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习内容:教科书P47‎ 学习目标:‎ ‎1、再次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根据情景图列乘法算式。‎ 学习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含义以及各部分名称。‎ 难点:正确列式计算。‎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         回顾乘法的含义。‎ 出示场景图。昨天我们在游乐场中发现了很多的乘法问题。我们发现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看,湖面上游来了一群小鸭。你可以怎样计算小鸭的只数?‎ 为什么你不用加法来计算呢?那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 练习: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         探索新知 ‎1、这是同学们列出的乘法算式。知道吗?乘法算式各部分有它自己的名称。‎ 指导说明各部分名称并板书。‎ 请同桌互说,并指出另几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根据要求列式 看图列式(练习5)‎ ‎4个2相加 ,5个3相加,2和6相乘;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去;‎ ‎3、连线 三、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2、2~6的乘法口诀 学习内容:教材P51~P6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2~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会2~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2~6的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 学习重点:‎ ‎1、熟记2~6的乘法口诀。‎ ‎2、用乘法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1、知道2~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小棒 学习时间:7课时 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 学习内容:教材P51‎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会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5的乘法口诀 难点: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 学习准备:课件,每个学生5根小棒。‎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生活中哪些情况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用乘法计算的确很简便。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乘法口诀。它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想学吗?今天我们来摆小棒学数学。‎ 二、探索新知 ‎1、数数 请小朋友们拿出5根小棒。请问,用5根小棒你可以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你们摆的真漂亮。摆一我个这样的图形们用了几根小棒。‎ 如果我们要摆两个呢?摆一摆,数一数。‎ 三个呢?四个?五个?跟学生一起数一数。‎ 根据摆好的图案5个5个数数。‎ ‎(一个五是五,二个五是十 ……)‎ 师板书 ‎2、下面我们来根据我们的小棒来编口诀。‎ ‎ 刚才我们数小棒的过程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 ‎ 1个5,怎样列式?‎ ‎ 2个5?……‎ ‎ 再次数数。‎ 你们知道吗?其实刚才你们在数数时已经编出了5的口诀了。‎ ‎ 瞧,一个五是五,二个五是十 ……‎ ‎ 那么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写成口诀。将部分字擦去。和学生齐补写口诀。‎ ‎ 齐读口据。‎ ‎ 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它?‎ ‎3、游戏:拍手数数说口诀。‎ 三、综合练习 ‎1、              对口令。‎ 和学生说明注意事项和具体要求。‎ ‎2、              把口诀填完整。‎ ‎3、              小白兔拔萝卜。‎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最喜欢什么?你最喜欢的口诀是哪句?‎ 板书:‎ ‎5的乘法口诀 ‎1×5=5 5×1=5 一五得五 ‎2×5=10 5×2=10 二五一十 ‎3×5=15 5×3=15 三得十五 ‎4×5=20 5×4=20 四五二十 ‎5×5=25 五五二十五 反思:‎ 第二课时:2、3、4的乘法口诀 学习内容:教科书P4‎ 学习目标:‎ ‎1、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会解决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难点:各口诀表示的含义 学习准备:课件,小棒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乘法。生活中哪些情况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我们还学会了5的乘法口诀。谁能来给大家来说说5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我们是怎么编的?‎ 二、探索新知 ‎1、2的乘法口诀 ‎ 我们班有很多漂亮的女孩,瞧!请一个女孩上台。‎ ‎ A扎着一头漂亮的头发,你看,她有几条小辫子?‎ ‎ 也就是有几个2?板书:1个2‎ ‎ 嗯,现在我们再请B上台。你瞧,她也扎着两条鞭子。请这名学生上台。‎ ‎ 现在有几个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个2‎ ‎ 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板书:2×2‎ ‎ 那1个2呢?你会列式吗?板书:1×2 2×1‎ ‎ 1个2是几,2个2是几?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把它们编成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二。‎ ‎2、3的乘法口诀 小朋友,如果让你们来编口诀,你们会吗?‎ ‎ 课件出示:一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 ‎ 一个盘子有1个3,那么二个盘子里呢?三个盘子呢?‎ 你能列式吗?生汇报,教师板书。‎ 你能编出3的乘法口诀吗?‎ 请试着在算式后写一写。‎ 指名汇报并板书。‎ ‎3、4的乘法口诀 ‎ 我们没一个小组都有4名同学。下面我们就来编4的乘法口诀。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2和3的乘法口诀分别有几句?那么4的呢?猜一猜都要编哪些?‎ ‎ 一四,二四 ,三四 ,四四。‎ 那么它们分别得多少呢?请小朋友们借助小棒把口诀补充完整。‎ 汇报交流。并说一说各个口诀所表示的含义。‎ ‎4、1的乘法口诀。‎ ‎ 看来同学们都是编口诀能手,那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一一得几呢?为什么?‎ ‎5、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句口诀?‎ 请学生说,教师有规律的板书。齐读。‎ 三、巩固练习 ‎1、              拍手游戏。‎ 根据拍手的次数说口诀。‎ ‎2、              对口令。‎ 四、总结:‎ ‎ 在今天学习的口诀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五、作业:‎ 背1-4的乘法口诀。‎ 反思:‎ 第三课时 乘加乘减 学习内容:教科书P56‎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乘加乘减式题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习准备:‎ 学具:小棒 教具:教学课件、本子、小棒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引入新知 ‎1、拍手操。‎ 不同的拍法由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回顾 昨天小朋友们都提到数数有很多方法?可以两个两个数,也可以……‎ 二、         探索新知 ‎1、今天我们要来猜数。‎ 猜一猜老师手中会有几根小棒?‎ 你打算几个几个数?‎ 教师有次序地将小棒分发到各小朋友手中。几个几?还多了几?‎ 板书几个几多几。‎ 出示图示。‎ 还可以怎么列式?为什么这么列?(几个几少几)‎ 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情况板书几个几多(少)几及算式。‎ 计算算式得数 ‎2、小结 比几个几多几,少几的算式我们可以用乘加乘减的方法来做。‎ 三、         拓展练习 ‎ ‎1、出示情景图(第58页第4题)‎ 小朋友在干吗?他们是几个人一把伞?‎ ‎2、在实验室里试管摆放地可整齐啦。(出示第5题)你看,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什么?你能列式计算嘛?‎ ‎3、第6题:小朋友在看电影,他们是怎么坐的?可以怎样列式?并计算。‎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五、         作业:计算教室桌子的张数,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 反思:‎ 第四课时 1~5的乘法口诀练习 学习内容:教科书P57‎ 学习目标:‎ ‎1、结合书本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整理1-5的乘法口诀,并应用;‎ ‎2、进一步巩固1-5的乘法口诀 学习重难点:‎ 重点:1-5的乘法口诀 难点:灵活运用教学准备:‎ 学习准备:‎ 学具: 小棒 教具:教学课件、本子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景、复习1-5的乘法口诀 ‎1、这节课我们来书本子。猜一猜老师手中估计又几本本子?‎ 你打算几个几个数?‎ 我们一般比较常用的是那种方法?‎ 你能2个2个的数数吗?谁来数一数?‎ ‎1个2是2,谁能列算式?我们可以用那个口诀来计算?‎ ‎2个2是4,谁能说出这句口诀?……‎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再补充3、4、1的乘法口诀。(要注意把算式和口诀相联系)有意将1-5的乘法口诀排出阶梯状 ‎2、找规律。‎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口诀。横,竖 观察黑板上的口诀。你发现什么规律?‎ 二、         展开练习 ‎1、练习十一的第1题。(超级跳跳跳)‎ 小朋友们对口诀真熟练,瞧,小动物们都赶着来看你们了。让我们看看谁来了 ?他们分别一次跳几格?你能说出乘法算式和它相应的口诀吗?想一想再出示答案。‎ 件演示小动物跳格,再说口诀。‎ ‎2、第2题:小动物过河。‎ 让我们和可爱的小动物们一起到森林里走一走。瞧,有一些小动物正需要帮忙呢,小朋友们,你能帮助他们过河嘛?‎ 由学生独立练习,再校对。‎ ‎3、第3题:小朋友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小动物的表扬,瞧,他们送来了最美丽的智慧花。‎ 独立完成,小组校对。‎ 三、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         作业:‎ 背口诀,对口令。‎ 反思:‎ 第五课时 用数学 学习内容:教科书P59‎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准备:主题图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这几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就是乘法。很多小朋友都能用乘法来解决很多的数学问题。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项本领去森林走走。‎ 二、         用数学 ‎1、说情景图 迎面走来了三只大象,它们在干吗?‎ 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把问题表达清楚。‎ 请一名学生试说,再小组内说。‎ ‎2、列式计算。‎ 选择你感兴趣的问题算一算。你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这么计算?‎ ‎(指名汇报)‎ 小朋友们真能干。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么多的问题。瞧,森林的小动物们都跑来祝贺你们了。看到这幅图,小数学家们,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谁来解决。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先提出问题再解决。OK?‎ ‎1、              小结 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 三、         综合应用 ‎1、练习十二的第1题。‎ 这是一些爱劳动的小朋友,你瞧!他们在干吗?问题问,一共浇多少棵树?怎么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交流汇报。‎ ‎2、第3题:小小超市 让我们去超市走一走,超市里的商品可多了,有……‎ 老师看中了这支钢笔。咦,老师想到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1支钢笔是5元,3支是多少元?怎么计算?‎ 你喜欢哪个物品?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反思:‎ 第六课时 6的乘法口诀 学习内容:教科书P61‎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会比较熟练6的乘法口诀。‎ ‎2、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6的乘法口诀 难点:理解含义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         情景导入,复习准备。‎ ‎1、出示习题:‎ ‎4+4+4+4= 3×5= 2×3= 4×2=‎ ‎5×5= 3+3+3= 1×3= 2×5=‎ ‎5×1= 2+2+2= 3×5= 5×2=‎ 为什么你能算得这么快,你有什么好办法?‎ ‎2、对口令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新的口诀,比一比谁编得最好。瞧,小鱼也来帮忙了。‎ 二、         探索新知 活动一:师生共同完成 这条可爱的鱼是由一些小三角形拼成的,谁来数一数?‎ 一只小鱼由6个三角形拼成,那两个呢?三个呢?数数,齐填表 课件逐个出示6条鱼。‎ 出示学习目标:‎ ‎1、              根据表格列出乘法算式 ‎2、              根据乘法算式编口诀 活动二:独立编口诀,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列算式编口诀,并小组互相说一说思考方法。‎ 汇报:你是怎么编的?这个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活动三:记口诀 ‎6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你最喜欢哪一句?如果我忘了 四六是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 同桌互背口诀,对口令 三、         练习 ‎1、              游戏:看票上火车 ‎2、              转轮,口算 四、作业:制作口诀卡片 反思:‎ 第七课时 6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学习内容:教科书P62‎ 学习目标:‎ ‎ 使学生对6的乘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能熟练运用口诀计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6的乘法口诀 难点:熟练计算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目标。‎ 这节课我们上有关6的乘法口诀计算的练习课。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6的乘法口诀。‎ 我们可以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二、基础练习 ‎1、              背口诀 ‎2、              看谁算得快。(练习十三的第1、7、10题)‎ ‎3、              填空:第6题。‎ 一只蚂蚁有6条腿。3只蚂蚁有几条?你是怎么想的?那么6只蚂蚁呢?‎ ‎4、              看图列式。(第5题)‎ 真棒。小熊在计算时遇上了点困难,让我们一起去帮帮他。‎ 三、综合练习 ‎1、              第3题:填表说口诀。‎ 指导填表。怎么填?你发现什么规律?‎ ‎2、              第11题:应用题。‎ ‎3、              数学游戏:数青蛙 四、总结:‎ 作业:整理制作的口算卡片,对口令。‎ 整理和复习 学习内容:教科书P6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的知识点。‎ ‎2、能对1-6的乘法口诀进行综合运用 ‎3、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难点:独立整理复习。‎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         整理和复习 ‎1、              提出课堂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这一单元的知识。你打算整理这一单元的知识。‎ ‎2、              回顾 这一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嘛?‎ ‎3、              整理 同学们都提到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很多的口诀,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整理这些口诀,给他们分分类。‎ 请拿出你们的口诀卡片,按你们的想法,给他们排排序。‎ 汇报小组交流成果。‎ 你们小组是怎么整理的?你们为什么这么摆?‎ ‎4、              口诀表 如果学生摆的正好是口诀表,就拿学生的举例。‎ 观察口诀表,你发现什么规律?‎ 二、         综合练习 ‎1、              对口令 ‎2、              口算比赛 ‎3、              出示情景图 小朋友们正打算去做什么?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谁能解决?‎ ‎4、我们发现在我们去公园玩的时候可以找出这么多数学问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一定能发现很多数学信息。‎ 三、         总结: 回忆这节课我们是怎么整理这个单元的知识的?你有什么感想?‎ 四、         作业:联系身边的事,记录你发现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记录到数学日记中。‎ 反思:‎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单元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习重点:‎ 从正面、侧面上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学习难点:‎ 感知对称现象,能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学习准备:‎ 蜻蜓图、叶图、蝴蝶图、脸谱图、镜子。‎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学习内容:教材P67‎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 ‎2、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习重难点:‎ 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学习准备:课件,玩具汽车 ,飞机。将小组同学调整为不同方向的位置。‎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两只蚂蚁,有一天他们打算去看看牛是什么样的,于是啊,他们就出发了,一只蚂蚁爬到了牛蹄上,说:“牛长得和碗差不多大小。”另一只蚂蚁爬到了牛角上,说:“不对,牛是弯弯的,和黄瓜差不多长。”‎ 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预计学生回答:‎ 他们看得不全面,他们只看到牛的一部分。‎ 是啊,这两只小蚂蚁只看到牛的一部分,所以都说不出牛的全貌。‎ 二、         观察物体,探索新知 ‎1、要了解一样物体,需要全面地去观察,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全面地怎样观察物体。‎ ‎2、小组合作观察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恐龙(没有统一学具,就买统一的玩具)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恐龙的什么部位。‎ ‎3、汇报:‎ 你看到的是那个部分?你是坐在什么位置观察到的?其他小组和他看到一样的小朋友请起立。谁看到和他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4、课件出示:‎ 小朋友真仔细观察得真仔细。这有几个小朋友看到的场景,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那个角度观察的吗?‎ ‎5、通过观察小恐龙,你发现了什么?‎ 站在不同的位置,我们看到的都可能不一样的。‎ 三、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观察书本 请同学们把书四本合放。一会根据老师出示的画片,想一想应该是从那个角度看到的画面,就到走那个方向。‎ ‎2、猜物体 课件出示汽车的一面,这是什么,这是从那个角度去观察的车?变换图形,再问。出示圆点。这是什么?有很多可能。看来单从一面判断是不行,我们要更全面些。出示铅笔正面图。再左右。‎ 四、         总结:‎ 这节课我们做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了解一个物体,我们必须全面地进行观察。‎ 五、作业:‎ 回家选择一样物体,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画下简易图。‎ 反思:‎ 第二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学习内容:教材P68‎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对成美。‎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难点:找对称轴 学习准备: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每个学生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森林里有只可爱的小蜻蜓。一天她遇见了蝴蝶,对蝴蝶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蝴蝶就奇怪了,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是一家人了。小蜻蜓笑了笑说,在森林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这不,你瞧。小蜻蜓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树叶、七星瓢虫、脸谱。‎ 二、探索新知,感受对称 ‎1、感知对称图形 这些图形漂亮嘛?这么美的图形你想不想也来剪一个试试?请小朋友拿出一张彩纸,用剪刀剪一只蝴蝶。‎ 为什么有些小朋友剪出的蝴蝶不怎么像呢?‎ 这些图形藏着什么秘密呢?蝴蝶、树叶的形状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请班里剪得较好的小朋友来说说你是怎么剪的?你怎么剪得这么漂亮呢?你是怎么剪的?为什么这么剪?‎ 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通过刚才这位小朋友的讲解,你有什么收获?‎ 他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怎样去验证?(给学生提供轴对称图形,请学生折,看)‎ 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他们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如果我想剪个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方法?动手试一试。为什么这么剪?是啊,这样剪左右才对称。那么中间这条折痕我们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找轴对称图形并找对称轴 ‎①把图形分类。‎ 教师请学生随意拿图形,并分类摆放。‎ ‎(板书:是 不是 不确定)‎ 找确定的图形的对称轴的并画出。(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图形画)‎ ‎②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你来找一找,请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独立完成。并请其余学生评价。‎ ‎3、小结。‎ 通过剪,画,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图形。‎ 三、拓展练习 ‎1、猜图形。‎ 出示图形的一半,请学生猜这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知道的?‎ ‎2、在格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完成后请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做到的?‎ 四、总结。‎ ‎ ‎ 在下课前,让我们来放松一下,准备下课。请闭上你的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吐出来。打开手臂。感受一下五指张开的力量。想一想,其实人也是左右对称的。请闭着眼睛想一想,让思绪离开我们自己的身体,去寻找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左右对称的。再想一想,哪些我们可以称为是轴对称图形。慢慢地张开你对称的双眼,我们下课。‎ 五、作业:‎ 找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反思:‎ 第三课时:镜面对称 学习内容:教材P69 练习十五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照游镜子和游戏,加强学生对镜面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明确镜面对称概念 难点:判断生活中的镜面对称。‎ 学习准备:‎ ‎ 镜子 学习过程:‎ 一、         明确教学任务,提出目标 出示湖面图。你看到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倒映的想象在我们生活中也挺普遍的。‎ 是啊,湖水静的像面镜子。小朋友,你们喜欢照镜子吗?镜子有什么用? ‎ 二、         探索新知,感受镜面对成现象。‎ ‎1、       初步感知 照镜子的时候你发现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现象。如果让你研究这个问题,你打算从哪几个问题展开研究呢?(板书学生个别情况。)‎ 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做镜子游戏。他们做得对不对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照照镜子。回来之后我们用你的感受说一说好吗?(带学生去舞蹈教室)‎ 好,请小朋友自由活动。‎ 再,请排成一横队。向前走一步,你发现什么?举起你的右手,你发现了什么?举起你的左手你发现了什么?‎ ‎2、       游戏:请同桌做你的镜子,合作摆一摆。不确定时可以请镜子帮忙。‎ ‎3、       请学生分两队坐好,选代表做“做镜子”游戏 三、         练习 ‎1、       照过镜子也玩了游戏,那么现在来请你说说你的感受。‎ ‎2、       下面哪个是小朋友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请出手势判断。(练习十五第5题)‎ ‎3、       看镜子写数字。(P70页练习题)‎ ‎4、       看镜子写时间。(P70页练习题)‎ 四、         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果让你给这样对称取个名字,你打算怎样取?‎ 五、         作业:‎ ‎1、用镜子完成练习4‎ ‎2、和父母玩“做镜子”游戏,‎ ‎3、找一找生活中在哪还出现过镜面对成情况。‎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1、理解乘法的含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 ‎1、理解乘法的含义。‎ ‎2、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学习准备:‎ 小棒、口算卡、主题图、口诀卡、投影机 第一课时:7的乘法口诀 学习内容:新课标教材P72‎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    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    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7的乘法口诀 难点:熟记口诀 学习准备:口算卡片,课件。小棒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时间过得很快,有是一个星期。小朋友,一个星期是几天?(板书:7)‎ 两个星期有几天?如果我们熟练了7的口诀相信小朋友们一定算得很快。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7的乘法口诀。‎ 二、         编写7的乘法口诀 ‎1、出示小鱼图 小鱼也来帮我们了。看,一条小鱼有几个三角形组成?两条呢?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和学生齐数。三条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 ‎2、出示表格:数数。‎ ‎3、请学生根据表格编口诀。‎ 表格:‎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4、          汇报 说说各算式表示的含义,你根据什么来编写口诀的?‎ 三、         记口诀 ‎1、我们编出的口诀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学生可能回答:‎ 根据前后句记忆。‎ 背诵记忆。‎ ‎2、齐背口诀:对口令 四、         巩固练习 ‎1、  听算:教师报算式,学生速算。‎ ‎2、  数星期的天数。‎ 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让我们再回头数一数。一个星期7天,二个星期?三个星期?……‎ 五、         总结:‎ 你最喜欢哪句口诀?说说你的理由。‎ 六、         作业:‎ 把你编的口诀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并和爸爸妈妈对口令。比一比谁更快。‎ 板书: 7的乘法口诀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十六(7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学习内容:教材P7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会比较熟练7的乘法口诀。‎ ‎2、让学生学生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7的乘法口诀 难点:熟背,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上节课我们编写了7的乘法口诀,谁能来说说7的乘法口诀。‎ ‎2、          背1-7的乘法口诀 ‎3、          对口令。形式:师生齐对 ;生生对。‎ ‎4、          听算。教师报算式,生回答得数。‎ 二、练习 ‎1、          开心对对碰。‎ 课件演示,请学生数字7,移到哪个数字就算7和那个数的乘积。‎ 形式:抢答 ‎2、          口算比赛。‎ ‎3、          看图列式。‎ ‎①课件出示练习9,谁来说说这副图?从这副图中你获取哪些信息?怎样计算?‎ ‎②在出示练习10,请学生说图意,并独立列式。‎ ‎③练习14,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她们打算怎么摆?你能帮她们计算一共要摆多少盒吗?‎ ‎④瞧,飞机上的座位排得很有顺序,你能数说它是怎么排的吗?‎ 你会列式吗?你有其它的方法吗?‎ ‎4、拓展 课件出示超市购物图。‎ 在这个场景中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丁丁根据这些信息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买5盒水彩颜料需要多少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准备汇报。汇报时,请其余学生列式。‎ 三、总结:‎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喜欢那个环节?你最开心是?‎ 四、作业:‎ 收集生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记入成长日记中。‎ 反思:‎ 第三课时:倍的认识(一)‎ 学习内容:教材P76‎ 学习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  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形成倍的概念,并能运用解决 难点:形成“倍”的概念。‎ 学习准备:课件。小棒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森林里要举行一次动物大会。邀请了各地的动物来参加这次聚会。瞧,动物们都各就各位了。让我们看看小猪它去做什么。‎ 原来森林大王派小猪去采购水果。让我们和他一起去吧。‎ 二、探索新知 ‎1、“倍”的认识 瞧,他乘着小船来到了水果岛。‎ 刚到入口处,被一个老爷爷拦在了门口。老爷爷给小猪出了一道题,我们一起去听听?‎ 我在岛上种了很多水果。你看,在这岸边,就有6棵苹果树,有3棵梨树。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课件演示:‎ 谢谢小朋友。其实它们的棵数之间还存在倍数关系。‎ ‎3棵梨树有1个3,那么苹果树就有2个3,那么我们也就说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 小朋友刚才爷爷说苹果树和梨树之间还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你能来说一说吗?‎ 为什么说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 看,小猪采购好水果回来还摆得可整齐了。课件出示 你能看着这副图用倍来说一句话吗?( )的个数是( )的几倍?(板书)‎ 为什么你说苹果的个数说梨的3倍?‎ 有3个梨的个数,那我们就说苹果的个数是梨的3倍。‎ 课件出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5倍示意图。桃子的个数是香蕉的2倍的示意图。‎ 香蕉的个数是苹果的1倍的示意图。‎ ‎2、摆小棒 那么下面,我们就和小猪一块来摆水果,看谁能根据要求摆的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要求,请学生用小棒代替水果摆一摆 如果学生能列出算式要求学生说出计算方法以及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巩固练习 森林里的小动物看到同学们这么棒,很喜欢和你们交朋友,瞧,他们给你们送来了很多的鲜花。它们摆成两行,你能说说这两行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1、              出示第一行2,第二行4‎ ‎2、              给第二行添2‎ ‎3、              再给第一行添1‎ ‎4、              再给第一行添3‎ ‎5、              再给第一行添6‎ ‎6、              给第二行去2。‎ 开放题:‎ 看谁找的多,出示情景图。请学生找倍数关系。‎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表达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倍来表示,找找你身边哪些可以用倍数关系表示。‎ 第四课时:倍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810111P76‎ 教学目标:‎ ‎1、              通过不同情景中,物体的比较,加深对“倍”的理解 ‎2、              能根据线段图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3、              能根据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数量关系列式 难点: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和小猪一起去了水果岛。在那我们还交了个新朋友,那就是“倍”。板书:倍。‎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 ‎2、课件出示,请学生找找两者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说,请其余学生评价。‎ 为什么你说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3倍?‎ 增减苹果个数,变换两行之间的数量关系。再请学生说。‎ 二、         探索新知。‎ ‎1、              例1‎ 课件出示:‎ 下面我们来进行猜数游戏。请看,第一行有6个苹果。第二行有几个苹果呢?‎ 是啊,如果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准确地说出第二行的个数了。‎ 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个。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计算?‎ 第二行比第一行少2个。‎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12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第二行的个数有2个第一行的个数,也就是有2个6。那么我们列算式2×6‎ 学生解释时课件演示。‎ ‎2、              例2‎ 出示情景图。‎ 小朋友们都能列式计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倍数关系的问题。你瞧,这班里打扫卫生也有倍数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从这副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求什么问题?‎ 生: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 那么先让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可怎样计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朋友说得真好,当你遇上困难是,其实也可以画一画来觉得这个问题。‎ 我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同学,试着画一画。在数学学习上有个很好的朋友可以帮助我们,那就是线段图。‎ 老师先用这条线段来表示扫地同学的人数。那么题目说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2倍,那说明就有几个扫地同学的人数。那么我们就画一画两条刚画的线段那么长。瞧,通过线段图,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了。‎ ‎3、              看图列式 ‎①根据图片列式 ‎②根据线段图列式 ‎4、              小结。我们刚才都是求有倍数关系中的较多的那个量。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5、              解决问题:‎ 森林里刚开了个游乐场,小动物们听说了,可高兴了,你瞧,这第一天游乐场的生意可真不错。出示做一做。‎ 请学生独立练习并同桌互相说一说思考方法。‎ 游乐场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项目。玩手掷球游戏一次是2元。那么转椅的价格是它的5倍。……。请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 三、         总结。‎ 这节课你对“倍”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四、         作业:‎ 回家找一找,身边哪些可以用倍作为数量关系来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根据你提取到的信息给爸爸妈妈出一道题。‎ 五、         板书:‎ 第五课时:练习十七 教学内容:81011P78‎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整理倍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倍的理解。‎ ‎2、              能根据题意正确列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 教学准备:课件 ‎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说一说。‎ 又到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环节了。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板书:倍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对它有哪些认识?‎ 二、         练习 ‎1、              基础练习 ‎①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练习5)‎ ‎②算它你有什么好方法?(练习9)‎ ‎2、              看图列式。‎ 练习1。通过这副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题目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3、              看线段图列式 根据这幅线段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谁能来编一个应用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添加文字。‎ ‎4、              文字题。‎ 形式:请一名学生读题,其余学生列式。列式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              应用题。‎ 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三、         拓展。‎ 课件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条件不充分)‎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补充或根据已有条件编题。‎ 四、         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课本P79的游戏 第六课时:8的乘法口诀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8的乘法口诀 难点:记8的乘法口诀 学习准备:课件、小棒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8是个大家喜欢的数字,很都人买号码的时候经常去挑它。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讨它的秘密。这不,小青蛙也特别喜欢这个数字,它在过河时,每跳过一片荷叶数的数字都有什么规律。我们一起和他数一数。‎ ‎8、16、24、32、40、48、56、64‎ 在这些数字中你最喜欢那个数字?‎ 二、编写8的乘法口诀 ‎1、独立编写 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是8的乘法口诀,猜想一下,刚我们数过的数和8的乘法口诀会有什么联系?‎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回答:‎ 我是8个8个数的。所以1个8,2个8‎ 我会背8的乘法口诀了,所以我知道。‎ 是不是像这些小朋友说的一样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编写。‎ 你打算怎样进行编写?‎ 学生可能回答:‎ 我打算1个8 ,1个8往上加。‎ 我打算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 ‎……‎ 板书学生汇报的各种证实猜想的方案。‎ 请各小组选择一种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法,进行编写8的乘法口诀。‎ ‎2、汇报 各小组上交编写成果。请各小组派代表说明。‎ 你们小组是怎么编写的?请你们说明口诀的编写方法。‎ 三、记8的乘法口诀 小朋友刚才自己编写出了8的乘法口诀,那么如果我们想更好的把它们记住,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如果我往了六八多少怎么办?‎ ‎1分钟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8的乘法口诀。‎ 男女生对背——同桌对背——全班齐背——对口令 四、小结 学会了8的乘法口诀,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能带来哪些便利?‎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相应题型练习。依时间而定。‎ 如:方便我们计算有关8的乘法算式,就请学生完成练习3。‎ 五、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六、         作业:‎ 背8的乘法口诀。‎ 板书:‎ ‎8的乘法口诀 一八得八 二八得十六 三八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 反思:‎ 第八课时:练习十八 学习内容:教材P81‎ 学习目标:‎ ‎1、  通过让学生说8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体会数学是根据需要而来的。‎ ‎2、  通过练习加深对8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学习重难点:‎ 重点:用8的乘法口诀 难点:灵活运用。‎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编写了8的乘法口诀。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了8的乘法口诀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便利。‎ 上节课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利用8的口诀做了少部分的练习。那么这节课我们比一比,我们班的小朋友谁用它最熟练。‎ 二、         练习 ‎1、  背口诀 当然,把口诀记熟是前提。让我们一起来把它背一背。‎ 齐背-男女生比赛背口决,对口令。‎ ‎2、  数字对对碰。‎ 请学生上台移动8,再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快。‎ ‎3、  口算 口算比赛,评选前10名,请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或小组互评。‎ 找朋友。‎ ‎4、  看图列式 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练习4,练习9,练习13。‎ ‎5、  解决问题。‎ 基础:练习14、练习10,请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出示练习15:‎ 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你想提哪些问题?‎ 如果要求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可以怎样列式?你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         总结。‎ 反思:‎ 第九课时:9的乘法口诀 学习内容:教材P84‎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来历以及含义,并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2、  寻找9的口诀的规律,熟记9的乘法口诀。‎ ‎3、  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9的乘法口诀 难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 学习准备:‎ 课件,活动表格,小棒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初一的大哥哥大姐姐在做什么?是啊,他们在军训。他们检验正接受教官的检验呢。‎ 二、探索新知 ‎1、数9。‎ 一列有几个人?两列呢?三列呢?课件逐个出示。‎ 让我们9个9个试着数一数。‎ ‎2、小组合作编写口诀 这节课我们要来探讨9的口诀。‎ 你希望怎样来编9的乘法口诀?‎ 是啊,一九……,二九……。它们分别得多少呢?‎ 下面我们分小组来编口诀。‎ 你们请小棒帮忙,看哪一小组合作的最好。4个同学分配好任务,一个同学摆小棒,另两个小朋友数数。一个同学记录。‎ ‎(学生明确目标后开始活动)‎ 附表格:‎ 摆小棒情况记录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 )个9根 共用( )根 ‎( )个9根 共用( )根 ‎( )个9根 共用( )根 ‎( )个9根 共用( )根 ‎( )个9根 共用( )根 ‎( )个9根 共用( )根 ‎( )个9根 共用( )根 ‎( )个9根 共用( )根 ‎( )个9根 共用( )根 ‎3、汇报,寻找9的口诀的规律 请各小组上交成果,并请代表汇报活动过程。‎ 让我们一起用最美的声音来读一读我们编出来的“9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这么多,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它,在记录它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九的乘法口诀是最多,但记起它来并不难。看,刚才我们班的很多小朋友就发现了很多很好的规律。老师这也有个记9的口诀的好方法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举起你的双手。(教师讲解,示范。)‎ 请学生跟教师边用手势表示边“背”口诀。‎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学生能讲几点说几点)‎ ‎4、背口诀 刚才我们都发现了9的乘法口诀的一些规律。那么现在如果我们要来记我们的9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好方法。刚才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给你们5分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背口诀。选着最适合你的方法。一会我们来举行背口诀比赛。‎ 谁来试试,谁敢挑战他?……‎ 三、练习 每一句口诀都可以算哪些算式?‎ 游戏:超级对对碰。听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最喜欢哪句?把你最喜欢的一句告诉你的同桌。‎ 五、作业:‎ 和父母交流对9的乘法口诀的认识。回顾你是怎么编写的,9的乘法口诀有哪些特点?‎ 板书:‎ ‎9的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 反思:‎ 第十课时:练习十九 学习内容:教材P85‎ 学习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2、  在填表中发现数表之间的规律 ‎3、  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9的乘法口诀 难点:培养学生敏锐的数感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         背口诀。‎ ‎1、  自己独立练习背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那么经过一个晚上我们的小朋友是不是有进步呢?一会我们就来比一比。在比较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请每个小朋友自己先在下面试试。自由背一背。‎ ‎2、  齐背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3、  比一比,谁背最熟练。‎ 二、         运用口诀 ‎1、  数字对对碰 请学生上台移动数字,并请台下学生速算。‎ ‎2、  口算比赛 ‎3、  游戏:对号停车。‎ ‎4、  圈数游戏。(练习3)‎ ‎5、  看图列式。‎ 三、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         作业:‎ 整理1-9的乘法口诀卡片。‎ 反思:‎ 第十一课时:练习(9的乘法口诀续)‎ 学习内容:教材P86~P87(练习十九)‎ 学习目标:‎ ‎1、  通过圈数,说口诀,整理1-9的乘法口诀。‎ ‎2、  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1-9的乘法口诀 难点:进行有序整理。‎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背1-9的乘法口诀 ‎1、  轻声回忆1-9的乘法口诀 ‎2、  背1-9的乘法口诀。‎ 二、圈数。‎ ‎1、  活动一:在1-90这些数中圈出是表内乘法口诀中的得数的数。‎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请各小队汇报最优方法。‎ 推选1种方法齐完成教师课本上的数字圈写。‎ ‎2、          哪些数字在圈数时我们用了两次,请你再来找一找。‎ 三、巩固练习 ‎1、填表。‎ 看来小朋友们对1-9的乘法口诀已经记得很熟练了。‎ 那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很快的来解决一些问题。请看 课件出示:练习10(填表)比一比谁填的又对又快。‎ ‎2、看图列式(练习9、11、13)‎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3、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不同商品的价格。这有各种物品的价格,那么如果我要买橡皮4块,一共要多少元?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总结:‎ 如果以口诀得数的大小为你的心情指数。那么这节课你觉得你用哪句口诀描述比较合适?‎ 作业:‎ 收集身边的数学信息。明天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反思:‎ 整理和复习 学习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试验教材P88‎ 学习目标:‎ ‎1、  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对一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有序的排列。‎ ‎2、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有序整理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1-9的乘法口诀的整理和复习 难点:灵活运用 学习准备:口诀卡片 学习过程:‎ 一、         整理口诀卡片 ‎1、请每个人清点你的口诀卡片,看看是不是都全了。(学生在轻声回顾口诀)‎ ‎2、如果请小朋友们把这些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你会怎么做?‎ 小组选用一个人的口算卡片,按你们的想法排列。‎ ‎3、  出示乘法口诀表。‎ 下面老师就选同学们的其中一种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有什么规律?‎ 请学生汇报,其余学生评价。‎ ‎4、  齐背1-9的乘法口诀 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有顺序的记住他们呢?‎ 试横背,竖背。‎ 背口诀比赛 ‎5、介绍口诀的历史 你们知道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已经有多久的历史了嘛?‎ 二、         综合应用 ‎1、  填表。‎ 小朋友对口诀都相当熟悉,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用得最熟练。‎ 课件出示表格。指导填写方法。‎ 独立完成(要求:边填边思考,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汇报 ‎2、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         作业:‎ 制作:(练习2)‎ 四、         总结:‎ 回顾这节课你是怎么学习的?你发现你的同伴是怎么学习的?‎ 反思:‎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 课题一: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P81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读出时间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使用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钟表模型、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你们能说说自己的一些作息时间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时间。‎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的同学用像7:20这样的时间来表示。你能从钟面上正确读出这样的时间吗?投影展示:请同学们看这是小红的午饭时间。你知道是多少吗?(学生猜测:有的猜是2时,有的猜是12时10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时间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究学习 ‎1、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1)小组观察交流。(2)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2、认识几分。‎ ‎(1)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学生回答。师: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为什么?‎ ‎(2)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数字各是几分?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你能很快记住每个数表示几分吗?‎ ‎(3)教具演示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3、认识1时=60分。‎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 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板书:1时=60分。‎ ‎4、小结: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钟面,知道了时针和分针从12走到每个数字各表示几时或几分。‎ ‎5、学习读时间 ‎(1)师:现在你知道小红的午饭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12时10分的?‎ ‎(2)介绍方法 ‎(3)根据学生回答,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这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4)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小红的这些作息时间各是几时几分吗?钟面出示3时5分、9时55分、6时25分。‎ 学生回答后,师问: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吗?‎ 学生独立写,指名上台写。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三、巩固练习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写出时间。P82第1题 ‎2、拨表练习:8时15分 11时20分 2时10分 5时20分 同桌相互检查是否拨对?‎ ‎3、作业练习:P82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讲评订正。‎ 四、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课题二: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第1、2、3、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几时几分,掌握1时=60分,能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时刻,会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过程:‎ 一、看钟面填数 (1) 钟面上有( )个数字。‎ (2) 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 (3) 每个大格分成( )个小格。‎ (4) 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5)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 (6)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时。‎ ‎2、填数 ‎11时15分 ‎11:15‎ ‎3、P83第1题,让学生看钟面填数。第2题连线(做完后讲评订正)‎ ‎4、教师拨时间,学生回答,并说出怎样看。‎ ‎11时25分 2时38分 7时17分 ‎5、学生拨时间,师答。‎ ‎6、说一说你每天的作息时间并填上。‎ 起床 上学 午饭 下午放学 晚饭 睡觉 ‎( ) ( ) ( ) ( ) ( ) ( )‎ ‎7、填上 ‎1时 60分 58分 2时 24分 24时 ‎60分 1时 1时 100分 12分 12时 二、作业 ‎1、P84第4题。‎ ‎2、用书 课题三: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第5-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中,掌握几时几分的读、写法。‎ 教学过程:‎ 一、连线 ‎1、课本P84第6题,连完后讲评。‎ ‎2、指导学生填数,看P85第7题的要求。‎ ‎(1)3时过5分是( )。‎ ‎(2)9时38分再过2分是( )。‎ ‎(3)5时45分再过6分是( )。‎ ‎(4)7时22分再过10分是( )。‎ 先口头说,再填上。‎ ‎3、快乐的星期天。(连线)‎ P85第8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4、按时间画分针。‎ ‎9:00 9:20 9:36 10:00‎ ‎5、拨钟练习:学生与学生互相出题。(先小组活动,再班级活动)‎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操作活动。‎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 学习准备:‎ 数字卡、动物卡 学习时间:‎ 课时 第一课时:排列和组合 学习内容:教材P99‎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序地进行排列和组合 难点:区分排列和组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很多的大朋友。是谁啊?(爸爸妈妈)我相信今天小朋友们的心情肯定很不错。好吧,让就我们快快走进今天快乐的数学乐园。‎ 二、         探索新知 ‎1、有两张数字卡片1、2。要摆两位数,可以怎么摆?最多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教师出示卡片)‎ 嗯,我们可以在十位上放1,个位上放2,写出12;也可以在十位上放2,个位上放1,也就是21。真是些聪明的孩子。‎ ‎2、例题 教师黑板再出示卡片3。现在有数字1、2、3。请选用其中的两张组成两位数,猜一猜,最多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让我们动手去试试。请用鼠标拖动数字卡片。比一比那个同学摆的两位数最多,但注意不要重复。(学生一个人完成好吗?)‎ 请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指名汇报。‎ 小结:听了别人的方法,比较一下,你发现谁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又对又快的摆出这些数?我也觉得这两种方法很好。‎ 小朋友真棒。瞧,数学宫里的小动物都来表扬你们了。为了考验你们,他们把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数学宫打算举行一次小型的乒乓球比赛,这不,得选出队长啊。通过小动物们的推选,决定从这三名小动物总评出正副队长。(要不要去掉这个环节,让这个环节移后?)‎ 有那几种可能,怎样可以又对又快地找出来,能不能用上我们刚刚学的摆数字的规律。‎ ‎3、你们真了不起!我们来表扬自己互相握握手吧!说起握手啊,这里头也有数学问题哟。‎ 每两个同学握一次手,三个人要握几次?猜猜看?‎ 究竟几次呢?下面我们请小组长来做裁判,其余三名同学动手试一试,看看到底有几次?‎ 排数时用了三个数摆,握手时是三个同学进行,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是六个数,一个只有三次呢?‎ 交换,另一种交换没用。‎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三、         巩固练习 你们都是些很细心观察生活的小朋友。其实这些数学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去参观一下丁丁的一天的生活。‎ 让我们看看丁丁的早晨。‎ 穿衣服问题。‎ 丁丁可以怎么穿?有几种搭配的方法呢,先猜一猜。再自己动手去试试?‎ 丁丁穿好了衣服。要去参加一项重要的活动。学校举行一次乒乓球比赛。今天可是决赛。一共有三个小朋友参加这场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赛一场,一共要赛几场?‎ 小朋友真聪明。‎ 丁丁也不负所望,她果然拿到了奖项。学校决定给她发一点小小的奖品。她可以获得价值为5元的奖品。但她确有很多选择。你能帮她选一选嘛?有几种不同选法?‎ 丁丁拿着奖品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这是丁丁回家可以走的路。她可以怎么走?‎ 四、         总结 ‎ 小朋友们,这节数学课就快结束了。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呢?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内容?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这些数学问题就发生我们身边。‎ 五、         作业:‎ 比方说,我们来学校上学要走的路,还有我们每天吃的早餐,……‎ 第二课时:简单的推理 学习内容:教材P 学习目标:‎ ‎1、初步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推理和应用,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难点:灵活运用 学习准备:课件及学生的学习用品 学习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警察叔叔是怎么工作的吗?这节课我们来做回小侦探,比一比,谁的推理能力强。板书课题:推理 二、         探索新知 ‎1、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什么?‎ ‎2、稍简单推理 下面就让我们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二个小朋友 这天聪聪,明明和聚在了一块。这二个小朋友手里都拿着一本书。他们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明明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课件逐次出示)‎ 小朋友,你们能判断一下,他们分别拿的是什么书?‎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真棒,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淘淘又在玩什么!‎ 我的左手拿的不是红花。请大家来判断,他们的左右手,分别拿的是什么?‎ 小精灵提醒你,他两只手分别拿着红花和蓝花,现在谁来判断。‎ 看来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条件。‎ ‎3、小结。‎ 刚才小朋友都能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进行有依据的推理和判断。‎ 我看啊,你们个个都是小侦探。‎ 让我们来增加难度,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怎样判断。‎ 出示例三 请学生自己审题并判断。再说说思考方法。你是怎么判断的?‎ 三、         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3、4。‎ 完成后先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方法。‎ 再全班进行校对。‎ 四、         小结:‎ 给自己评定你是几星级的小侦探。颁奖。在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希望各位小侦探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 ‎ ‎ ‎ 总复习 单元学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学习重点:‎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 学习难点:‎ ‎1、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弥补知识缺漏,促进新学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 口算卡、相关实物、口诀表。‎ 学习时间:‎ ‎5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 复习目标:‎ ‎1、学会整理和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回顾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和整理,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学习准备:习题课件。‎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提出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和整理有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知识。板书课题。‎ 你打算怎样进行整理和复习?‎ 小组进行交流。‎ 二、整理和复习 ‎1、整理 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对这一单元进行复习?‎ 那你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都有哪些收获?‎ 如果让你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你认为哪个是重点?哪个是基础?‎ 你最喜欢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小组的意见,整理知识点,绘制整理图。‎ ‎2、说说你的整理结果 请学生上来汇报。‎ 你认为这个单元的重点在哪?那你能来当小老师,帮助大家复习嘛?‎ ‎3、重点复习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它。‎ 你能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吗?独立编写。‎ 先估计一下它大概得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请分别笔算这两道题。边计算边思考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汇报。笔算时,我们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做十。)‎ 如果是连加连减,或者是加减混合呢?那怎样计算?‎ 三、练习 ‎1、独立完成练习1,再同桌互改。‎ ‎2、先估算在笔算。(练习4)‎ ‎3、(练习2)选择两道你敢兴趣的题目完成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最想和大家说什么?‎ 板书:‎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估算 口算 笔算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表内乘法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强乘法含义的理解,增加他们对乘法学习的信心。‎ ‎2、进一步熟练表内乘法 ‎3、加强乘法的应用。‎ 复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目标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同学们都各自说了自己复习的方法。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乘法的世界。看看在那,我们曾经留下些什么?‎ 二、整理和复习 ‎1、关于乘法,你了解到什么?你想对它说些什么?乘法听到有这么多小朋友这么了解它,一定很开心。‎ ‎2、那你们知道这样一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含义吗?乘法和加法有什么联系?‎ ‎3、怎样可以让我们更快更对的计算表内乘法。‎ 是啊,我们可以请口诀表来帮忙,我想再听一次你们流利背口诀的声音,好吗?‎ 是啊,我们可以背的这么熟练。‎ 口算口算卡片 ‎4、那乘法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应用)‎ 三、综合练习 ‎1、听算 把听到的算式的得数写下来。‎ ‎2、口算 同桌出题,请对方回答,比一比,谁算得快。‎ ‎3、解决问题 ‎⑴看图列式 ‎⑵二(1)班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参加科技班的有4人,参加舞蹈兴趣班的人数是科技班的2倍。参加舞蹈兴趣班有几人?……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和爸爸妈妈介绍乘法,出一些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考考爸爸妈妈。‎ 反思:‎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复习内容:米和厘米、角和直角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能形成比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观念,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够用适当的测量工具量出有关物体或距离的长度,能在具体情景下进行简单的估计。‎ ‎2、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并进一步掌握熟练画角和直角。‎ ‎3、用数学的眼光来描述生活。‎ 学习准备:‎ 课件、文具 学习过程:‎ 一、         米和厘米 数学不仅仅是用来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它。比如说,你想知道教室的长和宽,我们的课桌有多高,我们长的多高。我们需要测量。板书:米和厘米 关于米和厘米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谁来比划比划1米和1厘米的长度。‎ ‎1米=( )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你来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课桌的高?数学书的长和宽?测量数学书的长和宽。‎ 请你来估计练习5中两条线段的长并进行测量。‎ 请你来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同桌测量判断。‎ 二、         角和直角 同学们都会量物体的长,也会画一条规定长的线段。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下面老师请你来判断,这是什么图形?课件出示“角”‎ 它有什么特点?请小组互相说一说,并指名汇报。‎ 你会画角吗?‎ 试着在本子上画一个你最喜欢的角。‎ 谁来介绍你的角。‎ 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引出直角。‎ 那你的角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你是怎么判断的。那如果我们要来画一个直角,我们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 请画一个直角,并请同桌帮你判断是否是直角,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活中哪些角是直角,哪些比直角大,哪些比直角小。你是怎么判断。‎ 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哪些角是直角。‎ 在图形里增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增加四个直角呢?增加两个直角呢?‎ 三、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1米=100厘米 ‎ 第四课时 复习内容:观察物体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了解物体各方位的形状。能根据图判断那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应该是那个图形。‎ ‎2、能正确判断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有一定的了解,能判断对称图形。‎ 学习过程:‎ 一、         揭示课题 提出目标 这个节我们一起来复习观察物体这一单元。在这一单元中我们有哪些收获?你最喜欢那块儿的知识?那块的你觉得最难。‎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复习这单元的知识,在复习时我们来找一找这一单元中还需努力的内容。‎ 二、         展开复习 ‎1、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瞧,这三位小朋友正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样物体,你知道哪位小朋友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吗?请连上线。‎ 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的好方法。‎ 你能说说从你的角度看到教室的哪一面吗?‎ ‎2、是啊,我们要学会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你瞧,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图形。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还认识了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来说一说,怎样的图形可以称为是对称图形?‎ 你能画一个对称图形吗?请在书本P104页的格子图里画一个对称图形。‎ 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指出它的对称轴吗?‎ 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可以看成是对称图形?‎ 判断一下图形,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3、这是一位小朋友在镜子里看到的时刻,你知道它真实的时间吗?‎ 你是怎样来判断的?‎ 三、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对称图形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统计 复习目标:‎ 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复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         看统计图 课件出示统计图。‎ 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统计图能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 上个学期我们也学过统计,和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用1格表示2?‎ 二、         画统计图 ‎1、统计我们班男女生各有几人?制成统计图。‎ 你打算怎样制作统计图?‎ 需要收集数据?怎样进行?‎ 横轴代表什么?竖轴代表什么?‎ 你打算怎样画?‎ ‎2、选择小组感兴趣的统计内容制成统计图。‎ 选择内容:‎ ‎(1)统计班级在红黄蓝三色中最喜欢哪种颜色。‎ ‎(2)统计班级同学一天看课外书 ‎(3)统计班级同学现在的心情指数 ‎……‎ 三、         总结。‎ 在看统计图和制统计图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做好统计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四、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统计家中的餐具,并制成统计图。‎ ‎ ‎ 二上数学导学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 学前导学 ‎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 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2、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 都用方木块测量数学书的长、宽,还有铅笔的长度,看看结果如何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2页1——3题。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估测的方法。‎ 四、变式练习 ‎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 ‎ ‎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 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设想:‎ ‎ 本节课的设计也厘米的教学相似,采用一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丰富实际测量的经验,巩固长度的概念。‎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准备一把米尺,或一米长的木棍。‎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 一、认识米尺 ‎1、小组交流:用直尺量一量窗户的宽度,你发现了什么?找一找有没有比“厘米”更长的长度单位和更适合量窗户宽度的尺子。‎ ‎2、全班汇报 ‎3、比较厘米尺和米尺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3.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再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这条‎1米长的绳子,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二、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一般的米尺不方便携带,不过我们有一种比米尺更方便的卷尺。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你在哪里见过它?‎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4——6题。‎ 四、变式练习 ‎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小组测试立定跳远的成绩,并作好记录。‎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4.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认识线段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设想:‎ 线段在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因此,本课在教学认识线段时,可采用直观的描述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课中设计的“比较”活动,是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线段直的特征。‎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 用彩笔在白纸上画一条线段。。‎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 一、认识线段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知道什么是线段吗?了解一下线段有什么特征?在生活中你经常见到线段吗?‎ ‎(2)、全班汇报 ‎2、感受线段的特征。‎ ‎(1)展示学生课前画的线段。选出和补充出以下几种图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把上面6条线分成两类,并说说原因。‎ ‎①③是弯的;②④⑤⑥是直的。‎ ‎(3)把②④⑤⑥分成两类,怎样分,说说原因。‎ ‎②④两端有端点;⑤⑥两端没有端点。‎ ‎(4)像②④这样的线就叫做线段,你现在知道线段有什么特征吗?‎ ‎ 二、量线段 ‎1、利用线段的特征,自己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线段。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自己画的线段有多长,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画线段 ‎1、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2、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3、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4、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小结: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7—10题。‎ 第10题: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四、变式练习 ‎ ‎1.画一条比4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数线段。‎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突出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 注意两位数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设想:‎ ‎ 借助类比促进迁移。在列出加法算式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对不同的算法加以指导肯定,体现算法多样化。‎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8——10页。第8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 ‎2、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8+5 30+19 37+50 23+6 45+5‎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8——10页。第8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能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吗?‎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 ‎(3)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 ‎3、抽出问题:二(3)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9页“做一做”和第10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二第1、2题。‎ 四、变式练习 ‎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过程中的顺序和进位问题。‎ 教学设想:‎ 1、 创设情境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的思想。‎ 2、 加强合作交流。抓住两位数加法中的“对位”和“进位”,组织讨论交流,突破重难点。‎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1——12页。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11——12页。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种乘车的方法,你知道还有其他的乘车方法吗?为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问题一:二(1)班和二(4)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 ‎(3)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问题二: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怎样列竖式计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进行小组展示并评价。‎ ‎3、引导小组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从十位加起来方便吗?‎ 学生汇报小结并板书:‎ ‎(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11页“做一做”和第12页“做一做”。‎ ‎2、课本练习二第3——5题。‎ 四、变式练习 ‎ ‎2.‎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 课型: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细心计算。‎ ‎2、解决竖式写法问题。‎ 教学设想:‎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 预习课本14、15页,6——10题。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15页7、8、9题。‎ ‎2、全班交流 ‎(1)第7、8题,可指2至3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 ‎(2)第9题:找出这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 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完成14页第6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如何改正。再选小组在全班交流。‎ 通过做这道题,提醒我们以后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2、完成15页第10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 三、自我检测 课堂作业 四、变式练习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能正确书写两位数减法。 ‎ 教学重点与难点:‎ 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设想:‎ ‎ ‎ 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6——17页。第16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主要研究一下“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16——17页。第16页的图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你是怎样计算的?重点说出口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 ‎(2)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尝试解答: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三、自我检测 课本页20练习三第5、6题。‎ 四、变式练习 ‎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一)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从而概括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 ‎ 教学设想:‎ ‎ 采用多种措施突破退位减法的教学难点。首先,充分利用“个位上6-8不够减,怎么办”的矛盾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学习退位减法的强烈愿望;其次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如何退位,学会当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借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的方法。‎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8页例2。上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一个问题,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计算?与例1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从学生汇报中抽出问题: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该怎样解答呢?‎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能用口算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2)用小棒摆一摆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6-8不够减怎么办。‎ ‎(3)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5)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2、小组互相出一道两位数加整十数的题目,列竖式计算并互相评价。再全班展示。‎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页20练习三第1——4题。‎ 四、变式练习 ‎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二)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 ‎ 教学设想:‎ ‎ 本节课计算方法的探讨和总结等,都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利用大家的智慧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19页例3。52-24和50-24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这两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复习引入 笔算下列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汇报。‎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52-24和50-24这两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探究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组重点讨论并交流,班级汇报并小结:‎ ‎(1)这两题能用口算吗?‎ ‎(2)用小棒摆一摆50-24计算过程,重点说出计算思路,明确个位上的数0-4不够减怎么办。‎ ‎(3)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用竖式怎样计算?‎ ‎(4)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52-24和50-24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小组讨论后,引导总结笔算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 三、自我检测 ‎1、课本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2、课本练习三第7——10题。‎ 四、变式练习 ‎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 教学设想:‎ ‎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类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3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23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听汇报,进行引导,总结方法。‎ ‎1、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1)应该把二(2)班取得的小红旗与哪个班比?哪个班得的多?‎ ‎(2)二(2)班比二(1)班少3面,也就是比多少少3面?也就是求什么?(也就是求比16少3的数是几?)‎ ‎(3)怎样列式计算呢?‎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这时,二(2)班的同学又说:三(1)班比我们班多1面,那三(1)班是多少面呢?说出思路再列式。‎ ‎3、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1)你看图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能把这些问题分为两类吗?‎ ‎(3)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三、自我检测 ‎1、课本23页“做一做”‎ ‎2、课本24页第1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 1、课本24页第2题。‎ ‎2、猜一猜。‎ 我比30少3。‎ 我比8多13。‎ 我加上20就是60。‎ 我减少15就是50。‎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 课型: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想:‎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 预习课本22页,11——13题,24、25页4——8题。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22页11、12题,练习四第4、8题。‎ ‎2、全班交流 ‎(1)第11、12题,可指2至3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 ‎(2)练习4第4、8题:“开火车”说答案。‎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完成25页第6、7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这两道是什么类型的题目?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 ‎2、完成22页13题,25页第5题。‎ ‎(1)小组同学互相提问并解答、评价。‎ ‎(2)请小组到讲台向全班同学提问,全班同学解答。‎ 三、自我检测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连加、连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设想:‎ ‎ 连加、连减实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多少新增知识。本节课着重探究连加、连减中所需要的竖式计算。‎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6、27页。在26页例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7页例2的图讲了什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连加教学 ‎1、交流:在26页例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2、选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组讨论:‎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4、全班交流并总结。‎ ‎5、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有什么好处?‎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连减教学 ‎1、交流:27页例2的图讲了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组交流:‎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4、全班汇报并总结。‎ 三、自我检测 ‎1、课本26页“做一做”,27页“做一做”。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2、课本29页练习五第1、3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 1.‎ ‎ 2.‎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加减混合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设想:‎ ‎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三个数加、减混合式题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三个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8页。在28页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在28页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选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可以怎样列式?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学生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 ‎3、选择你喜欢的算式尝试计算。‎ ‎4、小组讨论:‎ ‎(1)你选择的是哪个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5、全班汇报并总结。‎ 三、自我检测 ‎1、男女生比赛完成,课本28页“做一做”。‎ ‎2、课本29页练习五第2、4、5题。 ‎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课本30页练习五。‎ ‎2.‎ ‎3.‎ ‎4.‎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加、减法估算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增强数感。‎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过程。‎ 教学设想:‎ ‎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 2、充分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结果就可以了。‎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贴近生活 感受估计 ‎⑴猜价格游戏:学校买回一些运动器材,请大家猜猜价格。‎ 出示:羽毛球拍、篮球、呼拉圈图和价格。‎ ‎①猜羽毛球拍的价格:‎ 学生第一次猜价格(学生是乱猜)。‎ 师:透露一点,接近30元。‎ 学生第二次猜测:29、28 、27 、31、32……‎ 师:大家猜得都很有道理,这些数都接近30,我们说它大约是30元,这个羽毛球拍的价格是28元。‎ ‎②猜篮球的价格:大约是40元,让学生猜(猜中后出示43元)。‎ ‎③猜呼啦圈的价格:大约是20元,猜价格。‎ ‎⑵如果这三样体育用品各买一个大约要带多少钱呢?‎ ‎⑶说一说,生活当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结果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估算时,我们可以把一些几十几的数看成整十数,如71看作70 ,53看作50,88看作90,算出大约的数,可以更简洁、迅速的解决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估算。‎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 亲身体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昨天妈妈带小明也去了商场,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出示图画:热水瓶 28元 烧水壶 43元 水杯 24元)妈妈问小明带100元钱够吗?大家帮帮小明好吗?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点拨:一种是估算,一种是用笔计算,还有的同学口算,在没有让你们算出准确数量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 ‎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判断,通过实际体验,集体讨论,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 多种策略进行估算。‎ 现在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估计一下,妈妈带100元钱够买这三种用品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全班汇报:(这里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 ‎3、如果我想知道我们估算的是否合理,可以怎样检验呢?(笔算验证)‎ 三、自我检测 ‎1、课本31页“做一做”。‎ ‎2、课本32页练习六第1——3题。 ‎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 1、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 ‎  ①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为了保证运动会能正常进行,顺利召开,教师们正在进行积极的准备工作。这是我们二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出示)‎ ‎  跑 步 的38人,打球的29人,转呼啦圈的22人 ‎  ②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  ③每一个运动员都有一个参赛号码布,现在有61个号码布,(板书:61)请你帮老师们估算一下够用吗?为什么?‎ ‎2、估算转呼啦圈的个数。‎ ‎  师:有个叫小亮的小朋友他报的项目是转呼啦圈,这一段时间来他在练习转呼啦圈。‎ ‎  出示:小亮计划三天转100个,昨天转了29个,今天要转42个,两 天大约转了( )个。小亮第三天大约还要转(  )个。‎ ‎3、比赛结束后,为了表彰这次运动员出色的表现,我们班准备用60元钱的班费作奖金,可这些运动员不仅爱体育,为我们班赢得了荣誉,而且也非常的有爱心,他们说要用这60元奖金去买一些礼品送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送些什么好呢?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出示货架:12元的奶粉、19元的书、24元的书包、11元的钢笔、19元的羽毛球拍、38元的玩具 ‎  分小组设计购物方案。‎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归纳、概括、比较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设想:‎ ‎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在活动中自己归纳,概括规律,得出结论,使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完成整理和复习表格。‎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2、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3、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三、自我检测 ‎1、完成课34页1——4题。‎ ‎2、课本35页练习七第8题。 ‎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课本35页第5、6题。‎ ‎2、课本33页第2题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我长高了 课型: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2、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设想:‎ ‎ 1、在测量开始前,引导学生先复习长度单位并熟悉自己将要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便突出重点。‎ ‎2、让学生在测量物体前,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突破难点。‎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估一估自己的身高。要想知道自己准确的身高要用的什么工具?准备好测量工具,试着量一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复习。‎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 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 ‎2、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好了,你们在一天天长大长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提出小组测量活动要求:‎ ‎(1)测量内容:身高、臂展、跨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每组进行完一项活动后相互交换测量内容。‎ ‎(2)活动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2、在测量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活动中进行巡视、辅导。‎ ‎4、汇报测量结果。‎ ‎6、通过观察身高统计表,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三、课后活动 下课后可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 教学设想:‎ ‎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这类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3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预习课本23页例4。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些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呢?你能帮图中的同学算一算吗?‎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听汇报,进行引导,总结方法。‎ ‎1、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1)应该把二(2)班取得的小红旗与哪个班比?哪个班得的多?‎ ‎(2)二(2)班比二(1)班少3面,也就是比多少少3面?也就是求什么?(也就是求比16少3的数是几?)‎ ‎(3)怎样列式计算呢?‎ ‎2、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这时,二(2)班的同学又说:三(1)班比我们班多1面,那三(1)班是多少面呢?说出思路再列式。‎ ‎3、探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1)你看图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能把这些问题分为两类吗?‎ ‎(3)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三、自我检测 ‎1、课本23页“做一做”‎ ‎2、课本24页第1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 1、课本24页第2题。‎ ‎2、猜一猜。‎ 我比30少3。‎ 我比8多13。‎ 我加上20就是60。‎ 我减少15就是50。‎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课 课型: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自行提问,自己解答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想:‎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整、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 预习课本22页,11——13题,24、25页4——8题。你认为哪些题目较难或容易出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22页11、12题,练习四第4、8题。‎ ‎2、全班交流 ‎(1)第11、12题,可指2至3小组说答案,再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怎样克服?‎ ‎(2)练习4第4、8题:“开火车”说答案。‎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完成25页第6、7题,。‎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这两道是什么类型的题目?每小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么列式?列竖式计算要注意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 ‎2、完成22页13题,25页第5题。‎ ‎(1)小组同学互相提问并解答、评价。‎ ‎(2)请小组到讲台向全班同学提问,全班同学解答。‎ 三、自我检测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连加、连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连加、连减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设想:‎ ‎ 连加、连减实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多少新增知识。本节课着重探究连加、连减中所需要的竖式计算。‎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6、27页。在26页例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7页例2的图讲了什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连加教学 ‎1、交流:在26页例1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2、选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组讨论:‎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4、全班交流并总结。‎ ‎5、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有什么好处?‎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连减教学 ‎1、交流:27页例2的图讲了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组交流:‎ ‎(1)怎样列式?这种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4、全班汇报并总结。‎ 三、自我检测 ‎1、课本26页“做一做”,27页“做一做”。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2、课本29页练习五第1、3题,。‎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 1.‎ ‎ 2.‎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加减混合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减混合的竖式书写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及尝试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加减混合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设想:‎ ‎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三个数加、减混合式题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三个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预习课本28页。在28页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在28页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 ‎2、全班汇报。‎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选出问题: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可以怎样列式?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学生可以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 ‎3、选择你喜欢的算式尝试计算。‎ ‎4、小组讨论:‎ ‎(1)你选择的是哪个算式?‎ ‎(2)你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竖式是怎样列的?‎ ‎(3)你能不能把两个竖式连成一个竖式呢?‎ ‎5、全班汇报并总结。‎ 三、自我检测 ‎1、男女生比赛完成,课本28页“做一做”。‎ ‎2、课本29页练习五第2、4、5题。 ‎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课本30页练习五。‎ ‎2.‎ ‎3.‎ ‎4.‎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加、减法估算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增强数感。‎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过程。‎ 教学设想:‎ ‎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 2、充分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结果就可以了。‎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贴近生活 感受估计 ‎⑴猜价格游戏:学校买回一些运动器材,请大家猜猜价格。‎ 出示:羽毛球拍、篮球、呼拉圈图和价格。‎ ‎①猜羽毛球拍的价格:‎ 学生第一次猜价格(学生是乱猜)。‎ 师:透露一点,接近30元。‎ 学生第二次猜测:29、28 、27 、31、32……‎ 师:大家猜得都很有道理,这些数都接近30,我们说它大约是30元,这个羽毛球拍的价格是28元。‎ ‎②猜篮球的价格:大约是40元,让学生猜(猜中后出示43元)。‎ ‎③猜呼啦圈的价格:大约是20元,猜价格。‎ ‎⑵如果这三样体育用品各买一个大约要带多少钱呢?‎ ‎⑶说一说,生活当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结果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在估算时,我们可以把一些几十几的数看成整十数,如71看作70 ,53看作50,88看作90,算出大约的数,可以更简洁、迅速的解决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估算。‎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 亲身体验,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昨天妈妈带小明也去了商场,准备买这些生活用品(出示图画:热水瓶 28元 烧水壶 43元 水杯 24元)妈妈问小明带100元钱够吗?大家帮帮小明好吗?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点拨:一种是估算,一种是用笔计算,还有的同学口算,在没有让你们算出准确数量的情况下,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快,更简便?‎ ‎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进行判断,通过实际体验,集体讨论,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2. 多种策略进行估算。‎ 现在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估计一下,妈妈带100元钱够买这三种用品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全班汇报:(这里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 ‎3、如果我想知道我们估算的是否合理,可以怎样检验呢?(笔算验证)‎ 三、自我检测 ‎1、课本31页“做一做”。‎ ‎2、课本32页练习六第1——3题。 ‎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 1、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 ‎  ①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为了保证运动会能正常进行,顺利召开,教师们正在进行积极的准备工作。这是我们二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出示)‎ ‎  跑 步 的38人,打球的29人,转呼啦圈的22人 ‎  ②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  ③每一个运动员都有一个参赛号码布,现在有61个号码布,(板书:61)请你帮老师们估算一下够用吗?为什么?‎ ‎2、估算转呼啦圈的个数。‎ ‎  师:有个叫小亮的小朋友他报的项目是转呼啦圈,这一段时间来他在练习转呼啦圈。‎ ‎  出示:小亮计划三天转100个,昨天转了29个,今天要转42个,两 天大约转了( )个。小亮第三天大约还要转(  )个。‎ ‎3、比赛结束后,为了表彰这次运动员出色的表现,我们班准备用60元钱的班费作奖金,可这些运动员不仅爱体育,为我们班赢得了荣誉,而且也非常的有爱心,他们说要用这60元奖金去买一些礼品送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送些什么好呢?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出示货架:12元的奶粉、19元的书、24元的书包、11元的钢笔、19元的羽毛球拍、38元的玩具 ‎  分小组设计购物方案。‎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归纳、概括、比较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设想:‎ ‎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在活动中自己归纳,概括规律,得出结论,使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完成整理和复习表格。‎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2、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3、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三、自我检测 ‎1、完成课34页1——4题。‎ ‎2、课本35页练习七第8题。 ‎ 四、变式练习 扩展提高4-6题 ‎1、课本35页第5、6题。‎ ‎2、课本33页第2题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课题:我长高了 课型: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         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2、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 教学设想:‎ ‎ 1、在测量开始前,引导学生先复习长度单位并熟悉自己将要使用的测量工具,以便突出重点。‎ ‎2、让学生在测量物体前,先估计物体的长度,这样可以突破难点。‎ 一、 学前导学 前置作业 估一估自己的身高。要想知道自己准确的身高要用的什么工具?准备好测量工具,试着量一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1、复习。‎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大约有多长呢?‎ 猜一猜讲桌大约有多长?窗户的宽大约是多少 ‎2、同学们表现的越来越好了,你们在一天天长大长高,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呢?‎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1、提出小组测量活动要求:‎ ‎(1)测量内容:身高、臂展、跨一步的长度、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每组进行完一项活动后相互交换测量内容。‎ ‎(2)活动结束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2、在测量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活动中进行巡视、辅导。‎ ‎4、汇报测量结果。‎ ‎6、通过观察身高统计表,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三、课后活动 下课后可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观察物体 课题:观察物体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P67例1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 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 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1、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设想:1.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2.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学前导学 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探究活动: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2、 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1、 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 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 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对称图形 课题:对称图形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P68例2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图片、纸和剪刀等。‎ 教学设想:1.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关于对称的表象,便于形成概念。2.‎ 学生从大量的对称图形中寻找其共同点,以把握对称的本质特点。并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拓展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前导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探究活动: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 师生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美丽的图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些美丽的图案吧。‎ 2、 出示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 引导观察图形 刚才小朋友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交流。‎ 2、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刻意纠正。)‎ ‎3、教学“对称”‎ 小朋友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教师揭示课题。‎ ‎4、组织活动——剪一剪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吗?‎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5、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6、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然后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7、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8、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轴。‎ ‎ 学生找、说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68的做一做。‎ 2、 拓展性学习。(补充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镜面对称 课题: 镜面对称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P69例3及练习十五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 3、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2、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准备:‎ 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 教学设想:1.出示镜面对称的实例,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创设优美的意境,营造和谐氛围。2.‎ 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游戏,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有助于发现镜面对称的性质。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镜面对称特点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前导学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探究活动:通过学生自己进行游戏,亲身经历探究的活动,有助于发现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天鹅那美丽的身影),创设情境。‎ 2、 揭示学习的内容。‎ 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镜子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镜面对称 1、 组织游戏活动——照镜子。‎ ‎1)、讲明游戏的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身体向前靠、身体向后移。)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谁愿意把看到的情形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汇报。‎ 你们看到的情形与他们一样吗?‎ ‎3)、小结 镜子里的前后方向和实际的前后方向是一致的。‎ ‎4)、组织学生第二次游戏。‎ 要求:还是两个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照镜子的学生做两个动作(举起自己的左手与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再举起你的右手给镜子里的你打个招呼。)做完之后交换,并把自己看到的情形说一说。‎ 学生听清要求后分组活动。‎ ‎5)、全班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6)、小结。‎ 1、 看镜子写时间 教师出示P71思考题第二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钟面上的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 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第一题。‎ 2、 拓展性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第一课时 七的乘法口决 课题:七的乘法口决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3、使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得的较大的发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7套七巧板。‎ 教学设想:通过分组拼摆七巧板,编出7的乘法口诀 学前导学: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探究活动:拼摆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 我们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要算出2个星期有多少天?3个星期有多少天?5个星期有……要算出几个星期有多少天?怎样算最简便呢?如果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就能很快地回答出来。(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猜测一下7的乘法口诀会有几句?7的乘法又有什么特点?(学习之间相互交流)‎ ‎2、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动手一组七巧板拼成一个图案,然后再与同桌交流,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请每小组挑选最满意、最美的图案,上台讲讲拼得像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展出7个拼好的图案。‎ 师:同学们利用自己的智慧拼摆了这么多优美的图案,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七个图案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能编几句就几句。‎ ‎4、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如有的说乘法算式,有的写乘法算式,有的编乘法口诀等。‎ ‎5、最后整理出7的乘法口诀。‎ 师生交流:‎ ‎1、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根据七巧板的图案,写出了哪些乘法算式?编出了几句口诀?‎ 1、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内容。‎ 乘法算式 乘法口诀 ‎7×1=7 7×1=7‎ 一七得七 ‎2×7= 7×2=‎ 二七( )‎ ‎3×7= 7×3=‎ 三七( )‎ ‎4×7= 7×4=‎ 四七( )‎ ‎5×7= 7×5=‎ 五七( )‎ ‎6×7= 7×6=‎ 六七( )‎ ‎7×7=‎ 七七( )‎ ‎3、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老师指着一个图案问:‎ 拼一个图案用了7块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样编?‎ 摆两个图案要几块七巧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是什么?‎ ‎4、说一说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七巧板的块数?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5、拼6个图案需几个七巧板?可以用哪一个算式来表示?所用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6、“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个算式?对应哪句乘法口诀?‎ ‎7、哪句口诀能很快算出摆7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应该对应哪一个算式?‎ ‎8、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为什么7的乘法口诀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呢?‎ 学生活动:‎ ‎1、拍手读7的乘法口诀。‎ ‎2、你最喜欢哪一句口诀?不知道四七多少,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3、熟记口诀。‎ 同桌拍手背 四人小组背 开火车背 集体拍手背 三、巩固练习,实际应用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抢答游戏。‎ ‎2、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看图写算式。‎ ‎3、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下课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能用到7的口诀的具体事例?‎ 五、随堂练习 六、拓展性学习 ‎□+◎+□=45 □=( )‎ ‎□+◎=35 ◎=( )‎ ‎◎+○=45 ○=(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7的乘法口诀练习(一)‎ 课题:7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5页,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流利地背出1—7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7的乘法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巩固7的乘法口诀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及实物投影。‎ 教学设想: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导学 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探究活动 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完成练习十六第5、7、8、12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口算卡,开火车计算。‎ ‎7×5= 7×3= 7×6= 6×4= ‎ ‎5×2= 7×2= 7×4= 7×7=‎ ‎6×3= 6×5= 7×1= 7×0=‎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第5、7、8、12题,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看见的兴趣,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2、完成口诀。‎ 二七( ) 三七( ) 六七( )‎ 四七( ) ( )七三十五 ( )七四十九 ‎3、第4、9、10、14、15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除15题外,每道题目都是以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解答。第15题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寻找条件与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看谁算得快。‎ ‎7×2= 5×7= 6×7= 7×5=‎ ‎4×7= 7×7= 7×4= 6×4= ‎ ‎7×3= 2×7= 6×6= 5×6=‎ ‎6×5= 7×6= 3×7= 5×5=‎ ‎5、接龙背口诀。1—7的乘法口诀。‎ ‎6、指导第15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四、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倍的认识 课题:倍的认识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若干小棒。‎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动手操作摆小棒,从1个4到2个4,再到3个4的等,逐步明确几个几的问题,便于理解“倍”的概念。尝试解答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题目,继续巩固和强化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求该类问题所用的方法。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和孕伏。‎ 学前导学 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探究活动 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独立摆小棒,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例2。‎ ‎1、摆小棒游戏。‎ ‎1)请大家用自己的小棒在桌面上摆一个正方形,数一数要多少小棒?‎ ‎2)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二个正方形,数一数两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3)在教师的引导下摆出第三个正方形,数一数三个正方形要几根小棒?‎ ‎2、揭示“倍”的概念。‎ 刚才大家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时候,每个正方形都用去4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就用去2个4根,摆3个正方形就用去3个4根……这里的3个4,我们还可以来表达——那就是4的3倍。‎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2个4的情况,以及5个4、6个4等情况。2个4我们可以怎样说呢?5个4、6个4呢?‎ 二、教学例3,强化概念,巩固认识 ‎1、出示例3引导明确题意。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示,谁来说一说这副图的意思?‎ ‎2、引导分析,正确解答。‎ ‎1)小精灵提出了求“第二行摆了多少个?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第二行摆的圆片数和谁有关系?请找出题目中相关的语句。‎ ‎2)引导学生继续摆圆片。‎ ‎3、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摆的?‎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个2是多少?你能够列出一个相应的算式吗?‎ 三、学习效果测评 ‎1、指导尝试练习。‎ ‎2、完成教材76页《做一做》‎ ‎3、说出你是怎样列式的?说出你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例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2、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3、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学会看线图。‎ 教学重点:‎ ‎1、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2、初步学会分析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学会看线段图。‎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中关于两个数量之间倍数关系的语句。‎ 教学准备:‎ 教材中的主题图。‎ 教学设想:1.复习引入,巩固倍的概念,为新知做好铺垫。2.尝试着让学生自行解决例题,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3.用直观的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学前导学: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并能够正确进行解答。‎ 探究活动:自己解决教材第77页例4‎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算练习。‎ ‎6×7 5×6 7×4 3×5‎ ‎4×6 5×5 6×3 2×6‎ ‎7×2 3×7 7×7 2×4‎ ‎6×6 4×4 5×2 3×6‎ ‎2、回答。‎ ‎4个6可以说成6的( )倍。 ‎ ‎3个5可以说成5的( )倍。‎ ‎5个4可以说成( )的( )倍。‎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4。‎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和同桌进行交流。‎ ‎3)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 根据教师指向的问题,先独立解决。‎ ‎ 在各自的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 ‎ 全班进行交流。‎ ‎ 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画出线段图。‎ 三、学习效果测评 引导完成教材78页1~3。‎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7的乘法口诀练习(二)‎ 课题:7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练习十七第4—9题。‎ 教学目标:‎ ‎1、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要求学生记住7的乘法口诀。‎ ‎3、带着练习用口诀计算和巩固两步式题的练习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7的乘法口诀。‎ ‎2、能够正确而比较熟练的运用7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想:1.通过复习,让形式达到熟记口诀。‎ 学前导学: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活动:练习第4—9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7的乘法口诀。‎ ‎1、同桌对口令。‎ ‎2、师生互补口令。‎ 二、指导练习第4—9题。‎ ‎1、第4题是对“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多少”‎ 数量关系的抽象认识,要使学生真正明白7的6倍就是6个7,5的4倍就是4个5。‎ ‎2、计算。‎ ‎5=□ 5=□‎ ‎2=□ 4=□‎ ‎7 × 4=□ 6× 3=□‎ ‎7=□ 7=□‎ ‎6=□ 6=□‎ ‎7×6+7 7×4-4 7×2+7‎ ‎7×7-7 7+6+7 5×7+5‎ ‎3、指导练习第7—8题。‎ 三、练习作业。‎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8的乘法口诀 课题: 8的乘法口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80页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乘法口诀的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编制8的乘法口诀并记忆。‎ 教学准备:‎ 教材主题图。‎ 教学设想:1.通过列式解答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2.用加法算出相应的结果,为编制口诀做准备,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学前导学 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使学生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探究活动: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口算练习。‎ ‎4×7 7×2 3×6 5×6‎ ‎6×4 3×3 5×2 7×3‎ ‎7×4+7 5×7+5 6×6+6 3×5-3‎ ‎7×4-4 6×3+6 4×4+4 5×6-6‎ ‎2、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1)7的5倍是多少?‎ ‎2)4的3倍是多少?‎ ‎3)6个4相加得多少?‎ ‎4)7和5相加的多少?‎ 二、自主探究8的乘法口诀 ‎1、出示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每排站了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一排?‎ ‎2、引导学生完成数轴图,填出数轴上所缺少的数。‎ ‎   ‎ ‎0  8 16 24 32 40 48 ……‎ ‎3、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书上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和口诀,并和同桌交流。‎ 二八( ) 三八( ) 四八( )‎ 五八( ) 六八( ) 七八( )  八八(  )‎ ‎4、指导学生齐读8的乘法口诀。‎ ‎5、指导学生齐背8的乘法口诀。‎ ‎6、组织学生对口令。‎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81页1~4题。‎ ‎2、独立完成81页5题。‎ ‎3、背诵8的乘法口诀。‎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五、拓展性学习:‎ ‎1、请你试一试,填出适当的数。‎ ‎3×8=24     6×6=36 24=□×□   ‎ ‎36=□×□ 24=□×□×□    36=□×□×□‎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8的乘法口诀练习(一)‎ 课题:8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82页练习十八6~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根据主题图的含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材中相应的主题图。‎ 教学设想:根据所选的算式说出相应乘法口诀,强化8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了解和记忆。‎ 学前导学: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探究活动:完成课本82页练习十八6~10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巩固。‎ ‎1、完成82页第6题,集体订正。‎ ‎2、完成第七题。‎ ‎1)先在书上练线,找出每个乘法算式的答案。‎ ‎2)根据所选的算式说出相应乘法口诀。‎ ‎3、引导完成8~9题。‎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4、解答第10题。‎ ‎1)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后自行解答。‎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数法。‎ 三、拓展学习。‎ ‎1、在□里填出合适的数。‎ ‎39=□×□+□ 61=□×□+□ ‎ ‎39=□×□-□ 61=□×□-□‎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7×8-16=8×□ 5×7+21=7×□‎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 8的乘法口诀练习(二)‎ 课题:8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83页11—15题。‎ 教学目标:‎ ‎1、用不同方式巩固8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熟练背诵8的乘法口诀。‎ ‎2、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设想: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学前导学:进一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活动:完成课本第83页11—15题。‎ 一、复习 ‎1、开火车,对口了令。‎ ‎2、背一背。‎ ‎3、填一填。(出示小黑板)‎ ‎8×2=□ 7×3=□ 8×6=□ 2×8=□‎ ‎6×7=□ 4×6=□ 5×7=□ 4×7=□‎ ‎5×8=□ 8×3□ 8×8=□ 8×5=□‎ ‎5×6=□ 7×8=□ 6×8=□ 6×4=□‎ ‎4、第13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订正。‎ ‎5、第14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现实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找联系解决问题。应先引导学生明白题意,再画示意图,帮助解答。‎ 二、拓展练习 ‎(补充相应的练习)‎ 1、 每辆车限坐乘客8人,现在有26位乘客,3辆车能坐得下吗?‎ 2、 商场里有一种袜子每双3元钱,妈妈有20 元,想买6双这样的袜子,她带的钱够吗?‎ 3、 ‎24=□╳□=□╳□ 16=□╳□=□╳□‎ 4、 ‎ 6+☆+☆+☆=30 ☆=( )‎ 三、课堂随练。‎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第九课时 9的乘法口诀 课题:9的乘法口诀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P84及练习十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2、能初步记住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熟练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此行黑板、图片。‎ 教学设想:1明确主题图的意义,获取相关的数学信息,为学习9的乘法口诀打基础。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9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2.强化乘法口诀的记忆和有关表内乘法的知识。‎ 学前导学: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正确推导出9的乘法口诀。‎ 探究活动:自主探究9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1、引导学生背诵1~8的乘法口诀。‎ ‎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1)、出示相应的题目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明确一句口诀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 ‎2)、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完成。‎ 将口诀补充完整:‎ ‎( )六二十四 二( )十四 七( )五十六 ( )八四十 ‎……‎ ‎[设计意图]:强化乘法口诀的记忆和有关表内乘法的知识。‎ 一、 自主探究9的乘法口诀。‎ 1、 谈话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 ‎2、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合作提出问题:‎ ‎(1)、有几条船参加比赛?‎ ‎(2)、每条船上有几人?‎ ‎(3)、2条船上有几人?‎ ‎(4)、一共有多少人?‎ ‎……‎ ‎3、(1)选择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桌交流举手反馈。‎ ‎(2)板书反馈结果 观察用那种方法简便 (1) 用乘法简便。‎ (2) 小组合作编乘法口诀。‎ (3) 反馈交流、并展示。‎ ‎4、小黑板出示袋鼠跳格图:指名学生填写并随时提问。‎ ‎5、口诀记忆 齐读口诀,师生对口令 ‎6、出示85页3题:独立圈出9的倍数,小组交流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9的倍数的积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简要的归纳。‎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口述:五九( )…… 指名填、抢答等。‎ ‎2、练习十九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的表现怎样?‎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 9的乘法口诀练习(一)‎ 课题:9的乘法口诀练习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P86~8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计算强化口诀的记忆,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 引导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2、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收集、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1.谈话引入明确提出学习任务。2.强化9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复习巩固其他表内乘法口诀,体会口诀的作用。复习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导学:通过计算强化口诀的记忆,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掌握。‎ 探究活动:完成课本第86页第5,8,9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9的乘法口诀,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复习有关的知识。‎ 二、引导练习,巩固强化 1、 组织学生进行口算。‎ ‎(1)、完成课本第86页第5题,交流改正。‎ ‎(2)、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算式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的。‎ 1、 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 ‎(1)、请大家先在书上填出所缺的文字,将口诀补充完整。‎ ‎(2)、选择一句口诀说出可以列出什么乘法算式。(要求列出两个乘法算式。)‎ 2、 引导学生完成第8、9题,‎ ‎(1)、观察第8题的图意,引导学生说出图的意思,重点是理解出工有几个3。‎ ‎(2)、学生列出算式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并改正。‎ ‎(3)、第9题,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课本第6、10题。‎ 2、 随堂练习。‎ 一、 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练习(二)‎ 课题:练习 课型:练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P87页。‎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交流的过程,培养协作能力。‎ ‎3、训练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和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记口诀。‎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是重点。‎ ‎2、加深理解几个几是多少 ?体验它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形、三角形图片、小棒。‎ 教学设想:1.复习旧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明确这节课学习内容。2.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巩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理解题意并会正确解答。通过交流思考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学前导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 探究活动:课本P87页第13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 ‎1、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说说表示的意义 ‎(1)‎ ‎ ( )或( )‎ ‎(2)‎ ‎ ( )( )‎ ‎2、揭示课题 师:让学生根据每张课桌上有2人,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小组提问题,同时解答。‎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解决实际问题。‎ 1、 出示第13题图:‎ ‎(1)、观察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先在小组内提问,然后全班交流。‎ ‎(3)、强调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个解决。‎ ‎2、第13题:‎ (1) 让学生用几个几的知识来描述存在的数量关系。‎ ‎(2)、并根据算式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巩固对几个几的理解。‎ ‎3、第14题:‎ ‎(1)、看14题,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题意,找出规律。‎ ‎(2)、怎样计算,说出道理。‎ ‎(3)、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评价 大家学会了几种应用题。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题有关于这一节我们学习的数学问题。‎ 一、 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 乘法口诀表 课题:乘法口诀表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P88~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 2、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能熟练的利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 ‎ 3、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 整理乘法口诀是重点。掌握乘法口诀表示难点。‎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设想: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有与同伴合作整理知识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及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在分析、比较中找出比较简明、方便的整理方法。‎ 学前导学: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乘法口诀表,使学生知道利用表格来整理知识比较简洁、清楚,懂得合理整理乘法口诀表,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全部乘法口诀 ‎1、回忆所学的乘法口诀。‎ 提问:我们学了几的乘法口诀?各有几句?全部乘法口诀共有几句?你怎样知道的?‎ ‎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计算。然后请部分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 1、 师生共同归纳学过的乘法口诀。‎ ‎(1)、我们已经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1的口诀有1句;2的口诀有2句;3的口诀有3句;4的口诀有4句……‎ ‎(2)、全部乘法口诀的句数是:1+2+3+4+5+6+7+8+9=45(利用凑整的方法计算或利用加法结合律把算式变形为同数相加的形式进行简算。)‎ 2、 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问:怎样整理45句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小组合作给学具袋里的乘法口诀卡片分类看看能发现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把口诀卡片摆成自己喜欢的口诀表。‎ ‎3、汇报小组的分类方法即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 展示评价,表扬大家认为整理的好的小组。‎ 二、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 问:观察这张乘法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说说有什么规律或特征。‎ 学生仍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里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三、应用拓展:利用乘法口诀表进行计算。‎ ‎1、回忆口诀的含义,任意说出一句口诀表示的意义。‎ ‎2、游戏,比一比,赛一赛 ‎(1)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学生对口诀。(已知两个因数求积;已知积求两个因数。)‎ ‎(2)想一想:89页3题完成后总结做题的方法。‎ ‎(3)、开放练习:( )×( )=( )‎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 整理和复习 课题:整理和复习 课型:整理和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P9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 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 熟记口诀是重点,运用口诀解决问实际题是难点。‎ 教学准备:‎ 口诀卡片、空白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教学设想:1.对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系统认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能力。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 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2.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前导学:通过复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复习巩固1~9的乘法口诀以及 倍数关系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探究活动:集体回忆整理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互相交流 ‎1、师:提问 ‎ 请同学们想一想咱们一起学习了第六单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 生:举手说自己学会了什么。‎ ‎2、整理乘法口诀表 ‎(1)集体回忆整理乘法口诀表。‎ 生:独立用算式表示出所有乘法口诀 。‎ ‎(2)展示评价学生的作业 ‎3、介绍“九九歌”‎ ‎(1)自己从课本90页中找到答案。‎ ‎4、整理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1)回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提出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结合学生举的实例来回忆总结这类题的计算方法。‎ 二、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1)、完成91页第一题。(完成后,同桌开火车对答案)‎ ‎(2)分蛋糕。(91页第二题),做完后举手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综合练习 ‎(1)观察水上巴蕾舞,课本91页第三题,看问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2)展示时说解题思路。‎ ‎(3)独立分析完成四题 ‎3、创新练习 自己编出自己心中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表现得怎样?‎ 一、 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 实践活动 看一看 摆一摆 课题:实践活动 课型:实践活动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 课本P92、93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正确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重点。‎ ‎2、培养学生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难点。‎ 教学准备:‎ 小棒、直尺、三角板、硬纸条、六个图钉 教学设想: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2.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前导学:通过动手操作,巩固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探究活动:摆出一个图形(课本93页图案)‎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 ‎1、生: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物体,说一说一样吗?‎ ‎(1)展示卡车模型的前面、后面、侧面情况让学生辨认。‎ ‎(2)再展示椅子的前面、侧面、后面情况再来让学生辨认。‎ ‎2、小组讨论,并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后的感想。‎ ‎(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3、师: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听完故事,小组讨论汇报。明白了什么道理。‎ ‎4、小结:观察物题时要做到从不同角度,全面的观察物体。‎ 二、动手拼摆。‎ ‎1、拼摆基本图形 ‎(1)、用桌上的学具摆出学过的图形。‎ ‎(2)、介绍自己拼摆的图形。‎ 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拼摆组合图形 师 :出示范例,摆出一个图形,(课本93页图案)‎ ‎(1)、生认真观察发现。‎ ‎(2)、小组合作用最少的小棒,摆出最多的图形,看谁的办法最巧妙。‎ ‎(3)、展评学生作业。‎ ‎3、量一量、画一画 ‎(1)、学生制作活动角。同时玩一玩,玩时能发现什么?‎ ‎(2)、按要求转出角。小组讨论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 ‎(3)、让学生用活动角画出大小不同的角。‎ ‎(4)、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角。‎ 三、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 玩的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统计 第一课时 统计(一)‎ 课题:统计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 课本 P94、95。‎ 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 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1、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设想:1.兴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2.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的方法,1格代表2个单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3. 分析统计表,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巩固对统计知识的认知。‎ 学前导学:本节课要探究的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主要问题:‎ 探究活动:完成统计图 教学设计:‎ 一、兴趣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教师逐个板贴:小猫、小狗、小兔、小鸡)‎ ‎3、大家喜欢他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只动物的情况。‎ 二、探索新知 ‎1、 收集整理数据 ‎(1)、请学生从学具袋里的四张动物卡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 ‎ (或用表格文字打钩: ‎ 小猫 小狗 小兔 小鸡 学生活动。‎ ‎(2)、合作完成数据统计 谁想念动物卡?谁到黑板上来记录?请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记录。‎ ‎(黑板上没有表格,只有4种动物,有学生自己决定用“∨、正字、Ο等”)‎ ‎2、 制作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有和黑板上记的结果不一样的吗?我们一起把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注意统计人数是否和实际人数一致。)‎ 我们已经把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了,看看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想说 的?‎ ‎(统计图不够清楚)‎ ‎(2)、探索完成统计图 尝试:统计表不够清楚明了,有没有其他的统计方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明白的?‎ ‎(出示统计方格纸)请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试着涂一涂,完成统计图。(学生尝试活动,发现疑难:格子不够)‎ ‎(3)、探讨:格子不够怎么办?请每组小朋友共同研究研究。用你们想的办法试一试,看哪种方法好。‎ 学生活动 反馈:请各小组上实物投影展示。‎ 预计:A、学生把格子涂到外边去。(即往上涂)‎ B、把不够的格子涂在左边或右边。‎ C、把不够的格子分开,即原来一个表示2个。(不能只是不够的一格表示2应全部都表示2。)‎ 小朋友内交流不同的方法,讨论尝试发现:一格表示2个人比较合适。‎ ‎(4)、演示:一格表示2个人,2格表示几个人?3格表示几个人?(依次出现数字)大家觉得这个方法行吗?‎ ‎(5)、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用1格表示2人的方法在另一张统计图上再来画一画。‎ 学生活动。‎ ‎(6)、交流,展示。注意单数的画法----画半格。‎ 师: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我们终于画出了统计图。当统计的人数很多时你觉得一格还可以表示几个人?‎ ‎3、 看图提出并解答问题。‎ ‎(1)、现在这张统计图能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了吗?你看明白了什么?谁来说?‎ 学生汇报。‎ ‎(2)、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 小结:小朋友用一格表示2个人的方法画出了这么清楚、这么漂亮的统计图,6、 并且通过统计图还发现了许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 三、巩固深化,应用活动 ‎(1)、创设情境:小朋友你想不想自己做一份调查?‎ ‎(2)、完成P97(2)‎ 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得?‎ ‎(3)、这是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出示97页第二题统计图:你们能帮助老师把这份结果用统计表表示吗?‎ ‎(4)、学生活动。‎ ‎(5)、展示统计表,并说说是怎么涂的?为什么涂半格?‎ ‎(6)、分析统计表:从这份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得愉快吗?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你表现得怎样?‎ 五、 外延伸 下课后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完成95页的做一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统计(二)‎ 课题:统计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 P96、97、98。‎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提出问题。‎ ‎3、通过学生身边有趣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2、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是难点。‎ 教学准备:‎ 图、表等。‎ 教学设想:1.通过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进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收集信息。2.让学生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3.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学前导学: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提出问题。‎ 探究活动:集体练习P96练习二十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让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二十二1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举手自由口答。‎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 板书学生提出问题 在此基础上,师生 重点解决问题 ‎3、小黑板除数统计表、统计图 (1) 学生在树上独立完成 (2) 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 (3) 师质疑: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生活应用 ‎1、出示97页2题 ‎(1)同桌观察理解 ‎(2)独立在书上完成 ‎2、互相纠错评价,教师巡视辅导。‎ ‎3、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开放实践 ‎1、p97页3题 4题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统计。‎ ‎(1、2、3组做3题,4、5、6组做4题)‎ ‎(2) 展示师生互评 一、 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一)‎ 课题:数学广角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P9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实物、练习本 教学设想:‎ ‎1.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2.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操作活动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3.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学前导学: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探究活动:摆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 ‎1、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你们喜欢吗?‎ 出示课题:数学活动 ‎2、我们先来做一个拼图游戏:小朋友每人的桌子上有三张图,请你任选两张拼一拼看看是什么?先和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用不同的图可以拼出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老师给你数字卡片,你能拼出什么数呢?‎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 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三、小组合作,巩固发展 ‎(1)三人做握手的游戏。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 ‎(2)小组汇报,三人到台上有规律的握手,得出结论。(3次)‎ ‎2、师:我这由三本练习本卖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人民币,动手试一试。谁想来卖?‎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台上来卖。‎ 板书学生的方法。‎ ‎3、衣服搭配 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图:请看这里有几种搭配方式?试一试。‎ 交流反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玩的有趣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数学广角(二)‎ 课题:数学广角 课型:新授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P100页。‎ 教学目标:‎ ‎ 1、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学具:‎ 动物图片、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 教学设想:1.故事导入新课等于抓住了儿童的天性,激起了他们玩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2. 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既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活动,一起在活动中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随意玩,鼓励他们玩出新意,教师捕捉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学前导学: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探究活动:玩猜一猜的游戏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一:‎ 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行运动会,入场时要组织一个花束队,鸡大婶让蓝猫和非非准备一束花,鸡大婶说:“他们拿的分别是红花和蓝花。”蓝猫说:“我拿的不是红花。”鸡大婶说:“请同学们猜一猜,蓝猫和非非分别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许多这样的问题等着同学们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谁最爱动脑筋。‎ 二、游戏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组图让学生注意观察。‎ 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4人一组,两名同学分别拿语文数和数学书,其中一名同学说:“我拿的不是什么书。”另外两名同学比赛看谁猜得快。交换进行。‎ ‎(3)、同桌活动。‎ ‎ 拿出准备好的动物卡,又一名同学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学生猜,交换进行。‎ 三、游戏三:‎ ‎1、找三名同学配合,创设真实情景,根据例题做一做,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组活动 ‎ A、师 :把猜一猜的游戏规则说一说。4人一组轮流进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进行活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让学生撇开思维,自己去猜。‎ C、小组交流,向全班汇报活动过程。‎ ‎3、观察比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 巩固练习:师生一起做游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在游戏中都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一课时 “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课题“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课型: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设想: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2.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3.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学前导学: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探究活动:完成第105页第1题,107页第10题。‎ 一、 基础知识 1、 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 学生小组内交流。‎ 3、 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 □ 7 5 7 5 4 □‎ ‎+ □ 6 - 3 □ - 3 □ + 2 5‎ ‎7 □ 4 □ 3 □ 6 □‎ ‎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课堂总结。‎ 一、 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表内乘法”的复习 课题:“表内乘法”的复习 课型: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P102、106、10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1、 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熟记1~9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 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1.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2. 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前导学:通过复习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与各部分的名称。熟记1~9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9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探究活动:完成107页第12,13题,109页地16题 教学过程:‎ 一、 基础知识 1、 同桌互相背乘法口诀。‎ 2、 交流反馈:你的同桌1~9的乘法口诀背得熟练吗?还存在什么问题?‎ 3、 教师抽查。‎ 4、 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一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五( ) 六九( ) ( )四十二 ‎ ‎ ‎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先复习倍数的含义,然后完成102页的第3题。‎ ‎2、交流反馈。‎ ‎3、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107页第13题然后校对。‎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一、 实际应用 1、 独立完成107页第12题。‎ 先在小组内轮流提出问题并解决。‎ 全班交流反馈。(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 2、 ‎109页地16题:设计游乐计划。‎ ‎(1)、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同桌合作设计游乐计划。‎ ‎(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题意进行描述,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 课堂总结 三、 随堂练习。‎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 ‎“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课型: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P103、106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1、 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1、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尺子等。‎ 教学设想:1.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2.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中的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学前导学: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探究活动: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学过程:‎ 一、 米和厘米的复习 1、 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 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1、 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二、 复习角与直角 1、 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 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三、 综合练习 1、 组织完成106页第7、8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1、 小组合作完成第9题。‎ 2、 随堂练习。‎ 二、 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观察物体”的复习 课题:观察物体 课型: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P103、104、109页。‎ 教学目标:‎ 1、 复习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 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准确辨认从不同位置(尤其是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想:1.借助小汽车和图片全面回顾所学的观察物体的知识。通过小组交流、互评,培养学生讲解的技能和倾听的习惯。2. 通过回忆、交流、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理解掌握。‎ 学前导学:复习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探究活动:完成103页第7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复习 1、 回顾观察物体知识 ‎(1)、出示玩具汽车:这是什么?谁来介绍一下老师手里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观察玩具汽车,介绍样子。‎ ‎(2)、出示3张汽车图片(前面、后面、侧面)‎ 请你想一想,这3张图片分别画的是哪个位置?是站在哪个位置画的?‎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 说一说 ‎(1)、请小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的所在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学生小组活动,组内交流,说一说评一评。‎ 3、 完成103页第7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对称图形 1、 回顾反思 什么是对称图形?‎ 学生回顾反思,回忆,交流,全班补充,形成较准确的表达。‎ 2、 画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对称图形。教师巡视。‎ ‎3、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拓展练习 1、 教师补充出示各种不同位置看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2、 随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统计”的复习 课题:“统计”的复习 课型:复习 主备人: 定稿人: 审核人: 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P104、108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2、 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明确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复习中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2、 能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设想: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讨论,在互动中分享、互补。‎ 学前导学: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了解统计的意义。‎ 1、 探究活动: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 1、 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这张图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作用?‎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观察讨论,思考,依据自己的体验回答。‎ 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梳理统计图信息。‎ 1、 回答问题 根据条形统计图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问题吗?‎ ‎1)、最受二年级同学欢迎的饮料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喜欢哪两种饮料的人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2、 提问与解答 ‎(1)、根据统计图上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与解答。‎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书。‎ ‎(3)、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全班解答,订正。‎ 二、拓展练习 1、 完成108页第14、15、16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采用全班合作的方式进行。‎ 2、 随堂练习。‎ 3、 补充练习。‎ 三、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在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我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X k B  1 . c  o m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w   W w .x K  b 1 .c o M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新课标第一网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六认真”的具体措施w   W w .x K  b 1 .c o M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三)、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  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X k B  1 . c  o m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 ‎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 ‎=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 ‎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 ‎ ‎ ‎ ‎ ‎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1  7          5  0         4  2     +    2        + 2  6        +3               1  9          7  6         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              4  5         + 2  ?          + ?  4            5  9              7   9 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课后小结:¬¬¬¬¬¬¬¬¬¬¬¬¬¬‎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3  8     6  7    1  7          9   + 3  9    +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4  9         2  1           6  5    + 4  4        +3  9      +    3  5       8  3         6           1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              +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2            4  7         3 2         + 6  9      +    9        + 2  8     +   6        +        9 4        8  6           6  0       5  5          9  9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 ‎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 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课后小结: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点: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 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9  4        6  5           8           9  0    -   4    - 2  5       -1      - 7  0          0            7          2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 ‎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 (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4  7       8  0       6  4      9  0        -2  8     -5  1    -2  3    -1  7        2  9        3  9       3  1      8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 )-8     ( )+35      ( )-25           ( )+40     ( )-26=( )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小结:‎ ‎ ‎ ‎ ‎ ‎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 ‎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19      43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 45 -9   (  ) -9  (  )  -9   (  ) 2、在圆圈里填上“<”、“>”和“=”。  30+63     93     7+32   37    58    90-40  75-36     39    57-30    27     17+28   44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课后小结:‎ ‎ ‎ ‎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体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 (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 (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 (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 (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 ‎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 5、                        ,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课后小结: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 ‎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 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 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  2 8          6 2                      +  314      +  2 3                        6 2          8 5                          2  8       +   31  4               6  2        +   2  3              8  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 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24      45     30              48      36     5              17      18    ‎ ‎ 34     4、26+(  )-20=30          73+5+(  )=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 课后小结: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 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 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5  6         7  8         +  2  4      -2  4               8  0         5  4                       + 3  9                             9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26  +43       -54        +48        -39‎ ‎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38   +   46                40  - 29         ○   -  58             53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课后小结: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 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  90<100 (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  30>24 (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  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8  2          3  9            9  5          2  7 - 1  7       +  4  8        - 1  6        + 7  3         7  9          7  7            7  9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课后小结: ‎ ‎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长绳、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 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 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课后小结:‎ 第三单元:三、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 ‎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2课时 ‎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 ‎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 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 课后小结:‎ ‎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 ‎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 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 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 ‎ ‎ ‎ ‎ ‎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口算题,学生与教师比赛,引出乘法简便。 3+3   5+5+5    8+8+8+8+8+8+8    9+9+9+9+9+9 4+4+4+4+4+……+4       15个 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问:你在哪见过乘法? 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 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 二、自主探究: 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 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加法能用乘法计算? 判断下面的算式能否用乘法计算: 6+6+6    3+5+1    7+7    2+2+2+2+2 2、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 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3×5   5×3   5×5×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例如:5+5+5 (1)看,相同加数是几。  5 (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 ‎  3个5 (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3×5或5×3 问:3是什么?5是什么? 有错的同学改正。闭眼回忆改写的方法。 3、5+5+5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板书:5×3或3×5)   3+3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板书:3×2或2×3) 学生独立改写:8+8+8+8+8+8+8   9+9+9+9+9+9 4+4+4+4+4+……+4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15个 仿照老师的写一个加法算式。问:几个几?改写成乘法算式。 4、出示一幅图。每行4朵花,共三行,一共有几朵花? 用乘法算式表示:4×3或3×4 横着看:3个4  3×4或4×3 竖着看:4个3  4×3或3×4 问:看法不一样,乘法算式怎样? 师:3×4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 师:中间的乘号是由300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5、回忆,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说学会了哪些知识? 三、拓展运用:    1、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 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 7+8+10    a+a+a+a+a+a    2、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     或    ×                                           ×     或    ×    3、连一连。    5+5+5    4+4+4+4+4   4+4   3+3+3   2+2+2+2+2      2×5      3×3         3×4      3×5       4×5  4、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5、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 6×3+5   6×4—1   5×4+3 课后小结: ‎ ‎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  能力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养成探索、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看图列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游戏:1、用花摆出4个2或2个4,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 2、自由摆,摆成几个几,列算式。汇报: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乘法算式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一幅由5个气球的图,说明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两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样计算?学生尝试做。  5  +   5   +   5   =   15  5  ×   3  =  15  或    3  ×   5  =  15‎ ‎ 因数  因数    积 2、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名称   5×6=30    4×2=8    6×3=18 3、出示例3图,让学生看明白图意,列式计算。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先看图再写算式。    2、列算式。3个8相加,和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做第4题。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要求填数。 4、开放题:一堆蛋糕,上面的规格:3×4 怎样装?     蛋糕:‎30克×12枚  说意思,再说说怎么包装。 ‎ ‎ ‎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2、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摩天轮上每个吊箱有几个人?有几个吊箱?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边提问题边解决,组长记录。 3、小组汇报: 4、自己用小棒摆你想摆的图案。再照课本45页的图摆,算一算你用了几根小棒? 汇报:我摆的是什么?用了几根小棒? 5、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运用:    1、出示4个花瓶,每个花瓶有3朵花。    每束有( )朵花,共有( )束,一共有()朵花。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3、5乘6 写作:( )×( ),6乘5 写作:( )×()    4、出示4盘苹果,每盘3个。求一共有几个?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是( )个( )相加。 乘法算式是:    5、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6=( )×( )     5+5+5=( )×( )    2+2+2+2+2+2+2+2+2=( )×()    6、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5个2相加是几?       3和4相乘是几?   7、开放题:用12根小棒,摆出2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3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4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6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 课后小结: 2、2~6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能力点: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 2、数一数本组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 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         +5        +5        +5 5       ( )      ( )     ( )      ( ) 4、编5的乘法口诀。 (1)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1 (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2)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   5×2=10 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 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 ‎。 (3)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 试编出口诀。 (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 交流,完成板书。 5、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熟记5的乘法口诀。 三、拓展运用:    1、游戏: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      一边说: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      一边说: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      一边说:三五十五,一边伸出三只手:……    2、做“做一做”。    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3、答对正确答案,往前跳。      0   5    ?  ?   ?  ?    4、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先师生对,再生生对。    5、猪妈妈找孩子。    小猪身上写算式,妈妈身上写口诀。 6、小猴送信。 小房子上写5、10、15、20、25号,小猴的信上写1×5、3×5、5×4、2×5、5×1、5×3、5×2、5×3+5、5×5-5、4×5的算式。    问学生用的哪句口诀?    7、开放题:出示钟面,问: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2大格,能用5的乘法口诀吗?拨分针,说几分钟。    拓展:分针指向6、7…时,你能编出口诀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出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3、听口诀写算式。 4、计算并说口诀。                      5×            1      2     3     4      5 二、拓展练习: 1、比一比。填上“<”、“>”、“=”。   5×2     10      5×5     20      4×5     16   3×5     17      5×1     1       2×5     9 2、连一连。 5×3          15         17-7 14-9         10         5×1 5×5          20         4×5 30-13+3      25         33+2-10 2×5          5        ‎ ‎  5+5+5 3、列式计算: (1)每个盘中有5个杯子,3个盘中共有几个杯子?4个、5个呢? (2)53页第8题。 先弄清画面的内容,说一说画面上提供了什么信息,题目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表述,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和怎样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独立完成。 4、开放题:每个人有2只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4个人共有几个手指?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能力点:会解决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都发出了新芽,同学们种的向日葵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发芽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好吗? 二、自主探究: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主题图,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棵幼苗上有两片叶子,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计算?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棵幼苗有几个子叶?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又去看向日葵,他们长高了。看一看一行有几棵向日葵,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2行向日葵有几棵?3行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用四根小棒依次摆成几个正方形,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三、拓展运用:    1、对口令,记口诀。    2、一一()()      ()()得四       一()得三     ()()得六        三三()()      二四()()      四四()()       ()()十二      一一()()  ‎ ‎  3、听口诀写算式。 三四十二、一一得一、二三的六、三三得九、一二得二 二四得八、一四得四、二二得四、四四十六、一三得三    4、计算,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3×4     2×3    1×1    4×4    2×4   3×4   5、开放题:两只青蛙一共有几只眼睛?有几条腿?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秋天到了,小熊的实验田丰收了,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 根据画面,你能想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学情预测:1、一共有几株玉米?问:怎样列式? 2、三只青蛙共有几只眼睛?问:怎样列式? 3、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问题1和2学生口答,问题3,小组合作交流。 学情预测:1、3×3+2=11    2、4×3-1=11 3、4×2+3=11      4、3+3+3+2=11 5、3+3+3+3-1=11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 3×3+2先算什么?在图中求得是什么?…… 师:你们能为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吗? 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加乘减,它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它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第1题。    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个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4×3+2     3×4+2    5×3-1    3×5-1    2、4×3+4=     2×3-3     4×4-4     5×3+2       学生计算,说计算方法,第1、3题还有什么方法?    3、实际操作: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4、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解决。 课后小结: ‎ ‎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口诀,对口令。 三三()()    二四()()   二三()() 四四()()     三五()()   二二()() 一四()()     三四()()   四五()() 2、算一算,说口诀。 4×1      2×3      3×3      4×2      1×3 5×4      3×5      4×3      5×1      5×5  4×4-2   4×5-4   3×4+2    5×3-3   2×4+4 3、看图列式。 4、列式。 (1)3乘4得多少?    (2)4个5连加的和是多少? (3)两个因数都是3,积是多少? (4)5乘3再加上6得多少? 二、拓展练习:    1、在圆圈里填上“+”、“-”、“×”。       2    1=2      3    2=6      4    2=8       2    2=4      3    3=6      4    4=8      3    3=0      3    3=9      3    5=15      5    2=3      5    2=10     3    5=8 2、下图中共有几个梨?在正确算式后面打   。    (1)3+3+3+1       (2)3×2+1     (3)3×3+1  (4)3×4-1        (5)3×4-2  ‎ ‎ 3、每人折4只纸鹤,晓东、天天、真真、花花、李明一共折几只纸鹤?    4、每人跳三次,4个人一共跳几次?    5、开放题:小车5元,娃娃3元,魔方2元,手枪4元。     (1)3辆小汽车多少元?     (2)4个娃娃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课后小结:‎ ‎ ‎ ‎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    1、练习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 ‎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 课后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题目,要求:1分钟内完成。 4+4+4+4     3×5     2×3     4×2       5×5 1×3       3+3+3     2×5     5×1       2+2+2 3×5       5×2 介绍算得快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比一比谁学得快,地点在水族馆。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鱼图,表格。 鱼(条)123456 (个) 612 师:比赛分三部分:(1)看图填表。(2)根据表写乘法算式。 (3)根据算式编口诀。小组合作,比赛开始。 2、小组汇报所编的口诀,问:口诀是编出来了,但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得记住它们呢? 交流各自的记忆方法。 学了6的口诀你最喜欢哪一句呢?看到口诀你想到什么乘法算式? 三、拓展应用:    1、61页“做一做”。学生用小棒摆出六边形接着让学生依序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然后随意提问:摆×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和口诀。    2、练习十三第1题。通过对3组题中每两小题的对比、思考,揭示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学生填在书上,再观察每组中的两小题之间的联系。    3、摘苹果。    6×4     5×6     6×3     1×6    6×6    2×6    4、填空。    5×( )=30       ( )×3=18      6×( )=24    5、开放题:12=(    )×(   )=(    )×(   ) 课后小结:‎ ‎ ‎ ‎ ‎ ‎ ‎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读口诀,写算式。 一六得六       二六十二     三六十八      四六二十四 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6     6×2     1×6      6×4        6×6 5×6     6×3     2×6      4×6        6×5  6×5-10     3×6+6     6×6-8     2×6+20 3、每6枝彩笔装一盒,2盒装几枝?3盒装几枝?4盒装几枝? 4、1只蜜蜂6条腿,3只蜜蜂几条腿?6只蜜蜂几条腿? 学生列式,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二、课堂练习: 1、63页第5题。 先理解图意,说一说图的意思,独立列式解答。 2、第8题。师出示卡片12,问:几和几相乘得12?只要说出等于12就可以。小组由组长出题,分组练习。 3、在()里填上“+”、“-”或“×”。  3()3=6     4()3=12      5()6=30  3()3=9     2()6=12    ‎ ‎  6()4=10 三、开放题: 1、一张桌子4条腿,2张桌子8条腿,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学生说完后,列出算式,并说用的那句口诀。 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计算:  6×2+6      6×3      6×3+6      6×4  6×4+6      6×5      6×5+6      6×6  5×3+5      5×4      5×4+5      5×5 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5×3     4×6     3×3     3×5     5×6  4×4     3×2     6×3     2×6     1×6 2、找朋友。  6+6+6+6           5×4           四六二十四  4+4+4             3×2           三四十二  5+5+5+5           6×4           二三得六  3+3               4×3           四五二十  三六十八          6×6           6+6+6+6+6+6  六六三十六        3×6           6+6+6 二、课堂练习: 1、64页第10题。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2、64页第11题。找出题中的信息,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独立完成,说说解决的方法和结果。 想一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估算,并说一说方法,自己是怎样想的。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18      5×()=10      4×()=12 ()×5=15       6×()=24     ()×6=30  6×()=36      6×()=12    ‎ ‎  5×()=25 三、拓展应用: 1、 一共有几个? 2、每张桌子旁边有6把椅子,餐厅里摆了5张桌子,一共有多少把椅子? 3、数学游戏。64页,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小组比赛。 4、开放题: 晓东、玲玲、画画一起去植物园玩,一张门票6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课后小结: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65~6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 1、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一共有几颗星? 写出加法算式,再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说出乘法算式的含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6+6+6+6=24                                                                   6  ×  4  =  24 或4×6=24  表示4个6相加的和是多少。 因数  因数    积 2、整理1~6的乘法口诀和计算。 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学生仔细观察。 问:横着看,每一排是什么乘法口诀? 比较相邻两句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竖着看,每一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有什么规律?(都是相同两个数的乘积) 拐弯看,乘法口诀表又有什么规律? 读口诀,背口诀,打乱顺序对口令。 完成66页第1题。说出你用的口诀。 二、整理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65页第2题。 学生先说图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材66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多种解法。 3、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 2+2+2+2+1      3+3+3+3+3      6+6+6-6+6+6 三、开放题: 1、人民公园一张成人票6元,一张学生票4元。 (1)买4张成人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卖5张学生票,一共花了多少钱? 2、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课后小结:‎ ‎ ‎ ‎ 五、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能力点: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学会要认识物体的全貌应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能力点: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德育点: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空间想像正确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恐龙玩具、玩具汽车、小熊玩具、闹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师: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得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盲人叔叔全听到了,说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节课,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的观察物体,才不至于像盲人叔叔们一样。(观察物体) 二、自主探究: 1、把每一小组准备的物品拿出来,放在桌子中间,仔细观察,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物品的哪一部分,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说完之后,把物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闭眼睛想一想: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样子。它们一样吗? 2、出示67页例1。 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说说理由。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请小朋友们把数学课本摆整齐,立着放在桌子上,仔细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想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听明白了吗?开始! 打开书,把图中的小朋友和他们所看到的书的部分连起来吗? 2、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4张照片,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拍的?(前、后、左、右) 3、一架钢琴的4张图,让学生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4、一个茶壶的不同方向图,说一说是谁看到的。 5、开放题:教师出示一幢房子的从不同角度看到的4幅图,学生把方向和图连一连。 课后小结: ‎ ‎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能力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德育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课件、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彩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美丽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同学们高兴得去郊外放风筝,看有蝴蝶风筝、有蜻蜓风筝……,他们美吗?你认为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怎样验证它们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二、自主探究: 1、师:这些风筝不仅颜色美、形状美,而且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你想自己动手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吗?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左右两边一样的图形? 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电脑演示剪法。 师:现在自己剪出与老师不一样的图形,看谁剪的与众不同? 学生动手剪,把剪好的有创意的贴在黑板上。 2、师:同学们剪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我们把这些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3、揭示对称轴的含义,教师画出自己贴的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指出贴在黑板上的图形的对称轴。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学生在书上画,集体订正。不是对称图形的说出理由。找出五角星的5条对称轴。 2、说一说:你能举出生活中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3、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建筑、桥、古钱、生活用品、数字、文字、字母、体育用品等等) 4、拿出圆、正方形、长方形,自己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 ‎  5、开放题:小组合作,贴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师出示贴好的一半对称图形,学生自己贴另一半。)完成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游戏和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能力点: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感受生活之美,学会欣赏对称的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分析对称的两边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正确判断镜子里的样子。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镜子、图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你哭她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 师:是的这是一面镜子,今天我们学习镜面对称。(板书:镜面对称)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的图片。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现象有什么特点。 2、学生在镜子前做各种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镜面对称 3、你能举出生活中哪儿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先想像一下,照镜子时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人会怎样运动,左右手拿不同的东西时,镜子里的人是怎样拿的,然后再用镜子验证一下。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照镜子是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2、出示半个蝴蝶、雪花、天坛,问:这些是什么?你通过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3、回家后看一看镜子里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 4、开放题;小明在镜子里看到他去公园的时间是9时,你知道实际时间是几时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2、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仔细,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加深对对称图形的认识,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方格纸、镜子、图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汽车的表象,再连线。 2、自己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 3、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房子、树叶、中国结、桥、鼠标。 二、拓展练习: 1、练习十五第3题。 先讨论、交流探索画的方法,(要画出某条线段的轴对称图形,只要画出该线段两个端点的对称点,再连起来,就是该条线段的对称图形。)动手画一画。    2、练习十五第5题。    让学生运用想象,直接判断,对于有困难的同学,用镜子照一照再判断。    3、分类。            0    1    2    3    4    5   8           A  B  C  D  E  F     国  一  王  旦  元  由  美  春  对称的:           不对称的:    4、开放题:     先在纸上写数字,拿镜子照一照,看看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拿一个钟,看看镜子里时针、分针的位置与真实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如何。再完成。 教师出示两幅镜子图,一幅是镜子里的数字,一幅是镜子里的钟面,要求学生写出实际的数字和时间。      介绍:运用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拿镜子对着镜子图照一下,镜中出现的就是真正的数字和时间。 课后小结: 六、表内乘法(二)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目标: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能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 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7--9的乘法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难点:7--9的乘法口诀。 课时安排:   1、7的乘法口诀                  4课时 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 3、9的乘法口诀                  4课时    4、整理复习                      1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 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每人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七巧板,介绍: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看能摆出那些可爱的图案。 学生独立拼摆,在班里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这七个七巧板摆自己喜欢的图案,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 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 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3、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小组合作编出口诀。 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编出了7的全部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4、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5、对口令。(师生、生生) 三、拓展应用: 1、一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4个、5个、6个、7个呢?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计算,说口诀。  7×3    7×5    7×6    7×4    7×7     7×2  7×1    3×7    5×7    2×7    6×4     6×5  4×7    6×7    5×2    1×7    6×6     5×4 3、游戏:邮递员送信。        35         21         42          28  7×5    7×6     5×7     4×7     3×7    7×4  6个7    5个7     6×7     7个3     4个7 4、73页第4题。  学生说明图意,你能提出问题吗?自己独立解答。 5、7×2+7      7×5+7     7×7-7   这三题可以怎样计算?能用乘法口诀计算吗?哪句口诀? 6.:开放题:如果忘记了7*6=?你可以怎样想积? 课后小结:‎ ‎ ‎ ‎ ‎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点: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 教学重点:记熟7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7的乘法口诀。 3、对口令。 3、填空: 二七(    )      四(  )二十八       三七(    ) (  )三十五      六七(      )      (  )七四十九 三五(    )     (    )七得七        三四(     ) 4、看卡片说得数和口诀。  7×5      7×3      7×6      6×4       5×2  7×2      7×4      7×7      6×5       6×2  5×7      6×6      3×7      5×5       4×7 5、看数说它是由几和几相乘得来的。  12    21    28    16    35     14    42    36 二、自主探究: 1、看图说图意列算式。   橡皮       橡皮       橡皮    橡皮       橡皮    7角 2、教室里要摆3行花,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   水彩笔每盒5元,买7盒,                  ? 问:要求问题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分析计算,再交流想法。 三、拓展应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 请将本月的日历记录在上表中。 1、第一个星期日是(  )号;第二个星期日是(  )号;   第三个星期日是(  )号;第四个星期日是(  )号。 2、仔细观察着四个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问题。 第二个星期日是( )=( )+7×( ); 第三个星期日是( )=( )+7×( ); 第四个星期日是( )=( )+7×( )。 3.开放题:第15题. 课后小结:‎ ‎ ‎ ‎ ‎ ‎ ‎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 ‎ “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什么是“倍”,(板书:倍的认识)你对“倍”有哪些了解?你看到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2、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3、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4、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5、师:这还有一道难题,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例3: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小组合作摆一摆。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三、拓展应用: 1、画一画。 第一行画:       第二行画:    第一行的2倍、第一行的3倍、第一行的4倍、第一行的5倍。 小组里1人画一个。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2、教材76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3、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练习十七的第1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填空。    5、练习十七的第2、4题。独立思考,然后计算,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    6.开放题:玩具店里有8辆小汽车,                                                  ?      补充一条信息,和一个问题,并计算出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小结: ‎ ‎ ‎ ‎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用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从情景图 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问并解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借助线段图或学具操作,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6的5倍是多少?   7的2倍是多少?   列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周末的大扫除同学们都在认真的打扫卫生,出示例4的主题图。问: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擦桌椅的有几人? 2、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讨论这道题如何解决。 3、汇报:怎样摆的,怎样列式的,为什么?  教师画出线段图。               7人 扫地的:  擦桌椅的:                   ?人 擦桌椅的人数是7的2倍,求擦桌椅的有多少人,也就是求2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小组中再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拓展应用: 1、做“做一做”。  问:求跳蹦床的小兔有几只?也就是求什么?如何列式? 2、          7辆 自行车:  汽  车:                             ?辆 3、出示动物园的情境图。   熊猫2只,   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3倍,  斑马的只数是熊猫的4倍,  孔雀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  羚羊比斑马多4只,  学生任选问题进行解决,并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和想法。 4、根据算式摆一摆,说一说。  3×4        ‎ ‎  5×2 5、开放题:你在生活中哪遇到关于倍的问题,举出例子。  一人说,一人解决。 课后小结: ‎ ‎ ‎ ‎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进一步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用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动手操作,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摆一摆: (1)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两个三角形、摆4个三角形、摆5个三角形。  2个3根可以说成3的( )倍。 4个3根可以说成3的( )倍。 5个3根可以说成3的( )倍。 学生边摆边填,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摆圆片,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6个圆,你能看图说一句话吗? (3)第一行摆3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 (4)第一行摆7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几根? 2、算一算。 (1)7的6倍是多少?     4的5倍是多少?     3个7是多少?       2的7倍是多少? (2)红花:               5朵     黄花:      是红花的(  )倍。                         ?朵 (3)苹果有5个,桃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桃有几个? (4)一支铅笔6角钱,一支钢笔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7倍,一支钢笔多少钱? (5)小红今年5岁,妈妈的岁数是他的6倍,妈妈今年几岁? 二、拓展练习: 1、第一行:  ‎ ‎ 第二行: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6倍,第一行有几个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                     ,小猴的只数是小兔的3倍,小猴有几只? 让学生思考,这个题能解决吗?为什么?怎么办? 3、小华有5本画报,故事书的本数是画报的7倍,          ? 学生补充上问题后,再解决。说出解决的想法。 4.清选初数来写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7.28.6‎.4.7.42.36 课后小结:‎ ‎ ‎ ‎ 2、8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点: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德育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 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并用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对口令。   三七(  )      (  )十二       五七(  ) 2、抢答。   4×5     5×6      3×2        4×3      7×4   5×7     7×6      3×7        4×6      7×7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    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是怎样跳的?   0    8  ‎ ‎ 16 它是怎样跳的? 自己填一填,说出填法。 二、自主探究: 1、根据小狗连跳的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编出口诀吗?想一想,把你编的口诀写到练习本上。 汇报所编口诀,自由提问。 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2、快速记8的乘法口诀。 检查口诀记忆情况,对口令、同桌接背,开火车背,正着背,倒着背。 完成书上80页的填空。 三、拓展应用: 1、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螃蟹(  )条腿,三只螃蟹(  )条腿,四只螃蟹(  )条腿,五只螃蟹(  )条腿,六只螃蟹(  )条腿,七只螃蟹(  )条腿,八只螃蟹(  )条腿。 2、口算比赛。   1×8     2×8     6×8     7×8      3×8   4×8     5×8     8×8 3、每盒8个茶杯,有4盒,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4、(  )×4=32      8×(  )=56       (  )×(  )=24       5、开放题:出示183页第十五题情景图. 课后小结:‎ ‎ ‎ ‎ ‎ ‎ ‎ 第九单元  总复习 一、教学内容:102页—109页 二、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 ‎ ‎ ‎ ‎ 第一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的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微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 笔算加法      笔算减法   笔算加减混合        ‎ ‎  估算 2、教师: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减。 3、练习:算出下面每组数的和与差。 42、36               54、29 4、教师:笔算加减混合运算需要注意什么? 练习:计算。 29+35+9          61-30+15 75-46+31         53-9-37 5、教师:估算两位数加减法有什么方法? 练习:一本80页的书,小明第一天看了32页,第二天看了27页,他大约看了(   )页,大约还剩(   )页没有看。 二、综合练习。 1、计算比赛:105页第1题。 2、先估算,再笔算:105页第4题。 课后反馈: ‎ ‎ 第二课时  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内容: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观念 ,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 2、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会画角和直角。 教学重点:建立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的画直角 教具准备:微机、三角尺。 学具: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 1、学生看书自学,同桌讨论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米       厘米    ‎1米=100厘米        线段 角和直角              角        直角       画角和直角 2、教师:‎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3、练习:填出合适的单位。 教学楼高12(     )      橡皮长2(     ) 小明身高1(     )      课桌宽60(    ‎ ‎ ) 4、教师:什么是线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练习:完成103页第5题。 5、教师: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一个直角。 二、综合练习。 1、(1)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哪几个是直角? (2)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 2、完成106页第7题。 3、画直角:完成106页第8题。 课后反馈: ‎ 二上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 ‎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教师小结。师生量课桌。‎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师小结:‎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 “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 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 生回答 生按要求比一比 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自由发言 生1:5拃。生2:5拃半。‎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刻度1……)‎ 学生活动 ‎(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很短。)‎ ‎(让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自主学习。‎ 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通过师生用各自的一拃量课桌的长度,体会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测量同一长度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掌握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5) 巩固新知 四、小结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强化练习,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 ‎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 ‎ 教学反思:‎ ‎ 2、课题:认识米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二、探究新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 ‎(板书: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不合适。)‎ ‎(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生来量。)‎ ‎(让学生说。)‎ 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10个10 厘米。)‎ 让学生数并作答。(100个)‎ 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感受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认识米。‎ 通过对米尺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米尺一共是100厘米,就得出1米=100厘米。这时再进行一些简单的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加深对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积累运用 四、小结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练习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参与看、指、比划、量、找等大量的操作,促进他们对米的认识,并培养良好的数感。‎ 板书设计: ‎ ‎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 ‎ ‎3、课题: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学生尺。‎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二、互动新授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拉直,现在呢?(‎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比较快。)‎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不是。)‎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是线段。)‎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用手把线拉着,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巩固长度单位的知识。‎ 三、巩固新知 3、 总结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教师演示: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学生演示。)‎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使学生的探索活动空间变大。创设“尺子坏了怎么量”的环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二、探究新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学生用手比划。)‎ ‎(让学生猜测。)‎ 指名回答,说想法。‎ ‎(学生交流。)‎ 复习厘米和米,用手进行比划,为后面估测、推算长度作好铺垫。‎ 创设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分析、交流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提供充分观察思考的思维空间,教师再适当指导,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交流中感受数学的思维和方法。‎ 三.练习拓展 四、小结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练习题形式多样,通过合作推理、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板书设计: ‎ ‎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课题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P12 — P13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经历去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从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由来与其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小木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提供参加博物馆场景,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列出式子后有没特别的方法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 学生思考并讨论,各说出不同的方法与见解。‎ 通过观察情境图,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情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 一、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师:例1问题的解答式子我们刚才已写出来了,你是怎么算的,尝试做做看。‎ 师:到底谁做得对呢?那我们用小木棒摆摆看。(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认真听)‎ 师:从摆小木棒的过程,你发现那个结果是正确的?是怎么算得?‎ 师:除了那种方法还有没别的方法呢?谁来说下。怎样列?能否把它算出来,等会并说说你的算法。‎ 师:从刚才的同学陈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用竖式计算加法时,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总结:‎ ‎1、个位和个位一定要对齐。‎ ‎2、个位和个位数字相加。‎ 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二、教学例2‎ 师:刚才问题我们已解决了,要是老师换一个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决?谁来?‎ 师:能否能用竖式来计算?(请学生上黑板完成)‎ 师: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计算又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一般从哪位起呢?‎ 师:总体来说,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应该怎样做?要注意什么问题?‎ 总结:‎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师:是否会自己做了呢?试试看……‎ ‎(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完成)‎ 有学生用口算的方法算,有做对的,也有做不多的。有的可以马上用竖式计算,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学生回答用竖式。‎ 学生回答是个位的5与2相加得到的。‎ 学生看见课本的竖式就会告诉你怎么列。并说出算法。‎ 学生边练边说自己计算方法。‎ 学生认真做,有部分同学上黑板做。‎ 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 学生回答:‎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让学生学会总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等能力。‎ 用小木棒摆,方便学生列竖式并计算。‎ 了解学生刚才知识的理解并运用能力。‎ 再次巩固学生独立列竖式和竖式计算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P13第1、2题 巩固知识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例1、 例2、‎ 十 个 十 个 ‎ 3 5 3 5‎ ‎+ 2 + 3 2‎ ‎———— ————‎ ‎ 3 7 6 7‎ ‎ 注意: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教学反思:‎ ‎ ‎ 课题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14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木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合乘一辆车,这辆车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 怎样列竖式计算?当个位数字相加满十时,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而且说出要注意什么问题。‎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教学例3‎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怎样加?我们先看老师在黑板摆的小木棒,观察应该怎样算?(教师在黑板摆出像教材一样的小木棒让学生观察图思考)‎ 当个位两个数字加后满十怎么办?‎ 怎样列竖式计算?应该怎样算?‎ 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知道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总结: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是否会做了?一起试试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5根小木棒+7根小木棒=12根小木棒,12根小木棒有一个十和2‎ 学生列出竖式并说出算法。‎ 学生说出:当个位两个数字加后满十应向十位进1.‎ 通过摆小木棒让学生更形象地观察出算法。‎ 让学生学会总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等能力。‎ 三、巩固练习 教材14页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 ‎(让学生说出整个计算过程,当,满十时怎么做?)‎ 学生一一回答 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知识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 例3: ‎ 3 ‎ 5‎ ‎ + 31 7‎ ‎ —————‎ ‎ 7 2‎ 注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教师反思:‎ 课题三: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  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圆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新闻导入,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先看教材17页的表,可以知道什么信息?你还可以提出那些减法的数学问题呢?‎ 师:你们都提得不错,那老师也提一个: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谁能帮老师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怎么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学生观察表,以此地回答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相信能力。‎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减法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笔算减法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师:前面学习了加法的笔算方法,如果遇到减法怎样列竖式?还要注意什么问题?还要怎样算呢?‎ 师:下面我们用圆形来画画看。减去我们就划走就好。看看我们36-23最后得多少?笔算怎么做?(请三个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汇报)‎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从加法的方法中来推出减法的算法,那你们说,老师来写,一起来算算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计算笔算减法的方法呢?‎ ‎2、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同桌交流算法 学生回答注意:‎ 1、 相同数位要对齐。‎ 2、 从个位起。‎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汇报自己的运算方法。‎ 学生什么情况都会说一些。‎ 学生汇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明确、掌握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教材18页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 ‎(提示学生先看图,再列出竖式,划走表示减的意思)‎ 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知识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我们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 例3: ‎ 3 ‎ 6‎ ‎ - 2 3‎ ‎ —————‎ 1 ‎3‎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教学反思:‎ 课题四: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计算百以内的两位数退位的减法运算。               ‎ ‎(2)能运用百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                    ‎ ‎(2)在掌握百以内减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3)在运用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学会退位的书写。‎ 教学准备:红色和蓝色小纸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课本19页例2表,可以提出什么减法问题?‎ 师:“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   怎样列式?‎ 列式51-36=‎ 师:个位1-6减不了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学生提出: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这个问题 ‎ 学生回答:51-36‎ 遇上个位1-6可能不会减 当学生遇上个位1-6不会减时,想办法“借”来减,引起思考,解决问题 二、授课 师:下们我拿小木棒来摆摆看。(组织学习小组用摆小棒的方式理清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师:旁边单个1根不能减去6根怎么办?我们是否可以拿一扎来打开后变成了10根,10根加1根就11根够减了吗?‎ 师:列竖式怎样列呢?应该怎样算?‎ 个位不够应向哪里退1?具体怎么算?那老师跟大家一起算算看吧!‎ 师:想一想,从十位 减起方便吗?那笔算减法时应该从哪里算起?‎ 师:今天学习的例2与例1有什么不同?‎ 谁能说说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体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学生跟着一起算。‎ 学生回答:例2的个位不够减。‎ 学生汇报: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让学生通过列竖式感受退位减法的方法,当学生遇到不够减时,借助摆小棒的过程可以从十位退一就够减了,最后说明竖式的写法。例1是不退位减,例2是退位减。‎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练习教材19页做一做,练习三第4、5、6题 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知识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板书设计: ‎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 例2: ‎ ‎5 1‎ ‎ — 3 6‎ ‎ —————‎ 1 ‎5‎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教学反思:‎ 课题五:不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23、24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 (2)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求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的情景教学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学会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比较后的想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语言表达观察、概括数学问题与方法。‎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掌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用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解决步骤。‎ 教学准备:小木棒 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执教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课题 出示14 + 3‎ ‎ 12 + 5‎ 用竖式计算:‎ 师:这些不进位的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我们都会算了,关于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对应解决问题你们会做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不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草稿纸上列竖式算。‎ 复习引入,引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主题图问题(1)‎ 师:观察教材23页例4上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2)怎样解决?‎ 师:你会解决吗?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解答这个问题的?‎ 师:解答了问题,下一步做什么?‎ ‎3)解答正确吗?‎ 师:检查解答是否正确主要检查那方面的?(检查学生的检查思路)‎ 师:这道题是不是这样就完成了呢?‎ 谁能总结下,解决问题的解决步骤?‎ 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先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答,最后检查是不是正确,再口答。‎ ‎1)学生观察后口答:知道了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 要解决的问题是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2)学生汇报:用加法,12+3=15‎ 学生汇报: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检查数字是否写对?检查结果算对了吗?还要检查单位是否写了!‎ 学生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先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答,最后检查是不是正确,再口答。‎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与练习十八第三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 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2、 怎样解决:12 + 3 = 15 (面)‎ 3、 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4、 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红旗.‎ 教学反思:‎ 课题六: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的例4(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请一名学生回答:什么是同样多?‎ ‎(2)有5只小兔,萝卜的个数和小兔同样多,萝卜有几个?‎ ‎(3)有4个茶杯,茶杯盖和茶杯同样多,茶杯有几个?‎ ‎(4)五角星有10个,圆和五角星同样多时,圆应是( )个?‎ ‎ 学生口答 复习引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4(2)‎ ‎1、出示主题图。‎ ‎ 1)、师:根据题意你知道了什么? ‎ ‎2)、要求三班得了多少面?怎么解决?‎ ‎3)、按题意摆学具 ‎ 摆学具时要求一一对应 4) 怎么列式?‎ ‎ 要求三班得了多少面,只要用一班的小红旗减去三班比一班少的4面,就是三班的小红旗数。 12-4=8(面)‎ 5) 解答正确吗?‎ 6) 小结 ‎ 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学生小组合作摆一摆,然后汇报。‎ 学生讨论后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完成24页做一做。‎ ‎2、练习五第1题 ‎3、练习五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的连加、连减。‎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 ‎ ‎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 例4(2)一班有12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 12-4=8(面)‎ 答:三班得了8面。‎ ‎ 教学反思:‎ ‎ ‎ 课题七:连加 连减 ‎ ‎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简便写法。‎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 ‎ ‎ 学生口答 复习引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根据你获得的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2、算一算 ‎1)、师: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怎么列算式?‎ ‎2)、28+34+22=?你会算吗?试一试。‎ ‎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 优化算法 ‎ 这几种方法你比较喜欢那种算法,为什么?‎ 二)、教学例2‎ ‎ 师:南瓜收回来了,要把它运的市场去卖,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1)、师:求还剩多少个怎么列算式?‎ ‎2)、84-40-26=?你会算吗?试一试。 ‎ ‎3)、师:求还剩多少个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怎么列式呢?‎ ‎ 学生自主观察、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28+34+22‎ 学生动手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并展示算法。‎ 学生说一说。‎ 学生口答:84-40-26=‎ 学生在草稿本上列竖式计算。并汇报 通过交流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连加、连减。‎ 二、巩固练习 ‎1、完成27页做一做。‎ ‎2、练习五第1题 ‎3、练习五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练习巩固两位数的连加、连减。‎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 ‎ ‎ 连加 连减 例1 28+34+22=84(个)‎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 2 8 6 2 2 8 2 8‎ ‎ +3 4 +2 2 +3 4 3 4‎ ‎ 6 2 8 4 6 2 +2 2 ‎ ‎ +2 2 8 4‎ ‎ 8 4 ‎ ‎ ‎ ‎ 例2、84-40-26=18(个) 84-(40+26)=‎ ‎ 8 4 4 4‎ ‎ -4 0 -2 6 ‎ ‎ 4 4 1 8‎ ‎ 教学反思:‎ ‎ ‎ 课题八:加减混合 ‎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例3、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试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 同学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 学生口答 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 师:请你认真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2、算一算 ‎1)、师:求现在有多少人,怎么列算式?‎ ‎2)、67-25+28=?你会算吗?试一试。‎ ‎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 ‎、教学例4‎ ‎1、出示例4‎ ‎1)、讨论本题与上题的区别。‎ ‎2)、讨论小括号的作用及本题的运算顺序。‎ ‎3)、师:这题有简便方法吗?为什么?‎ 三)、小结 ‎ 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 学生自主观察、寻找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67-25+28‎ 学生动手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并展示算法。‎ 学生在草稿本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过程。‎ 学生归纳、总结。‎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巩固练习 ‎1、完成28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 ‎ ‎ 连加 连减 例1 67-25+28=70(人)‎ 方法一: 方法二: ‎ ‎ 6 7 4 2 6 7 ‎ ‎ -2 5 +2 8 -2 5 ‎ ‎ 4 2 7 0 4 2 ‎ ‎ +2 8 ‎ ‎ 7 0 ‎ ‎ ‎ ‎ 例2、72-(47+16)=9(人) ‎ ‎ 4 7 7 2‎ ‎ +1 6 -6 3 ‎ ‎ 6 3 9‎ ‎ 教学反思:‎ ‎ ‎ 课题九: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 研究主题:探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设想:本节课拟通过开展奖励式的活动,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探索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 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 谈话导入 ‎ 学生口答 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1)、师:请大家算一算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归纳讨论结果,明确解法。‎ ‎ 我们知道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又知道男生比女生少5人,就只要用女生的人数减去5人就得到男生的人数了。‎ ‎ 14-5=9(人)‎ ‎ 要求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把知道的女生人数加上刚才算出来的男生人数就可以了。‎ ‎ 14+9=23(人 3) ‎、小结 ‎ 要解决第2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第1个问题。‎ 4) ‎、你能不通过第1个竖式直接解决第2个算式吗?‎ ‎ 板书:14-5+14=23(人)‎ ‎ 小组讨论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讨论、汇报。‎ ‎ 新知识和新问题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的,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在互相协作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有一定的作用。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 二、巩固练习 ‎1、完成32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六第1题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 ‎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 ‎ ‎ ‎ 男生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 ‎ ‎ 14-5=9(人) 14+9=23(人)‎ ‎ 14-5+14=23(人)‎ ‎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 ‎1、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纸张、吸管等。‎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三、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 感知生活中的角 (1) 展示实物(剪刀、钟面、吸管、手帕、三角尺)‎ (2) 找找生活中的角 老师交代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时间(2分钟)‎ 2、 揭示课题 ‎ 通过探索,我们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1、 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演示,从实物中中抽象出的角)‎ ‎2、 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 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 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 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 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6、闭眼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画比画。‎ ‎1、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出示图一)‎ ‎2、 考考你的眼里:数角(出示图二)‎ ‎ 师:分组交流:每个图形的角在哪里?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 (抓住第三个图形这个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 1、 学习用尺子画角。‎ 师: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尺、剪刀、积木)‎ 要求: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 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里,引导学生把角画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抽象出角)‎ 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画出角)‎ 生观察 生汇报 生指出三角板的角、顶点和两条边。生举起三角板,给同桌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 让学生感受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生活中的物品抽取中数学所要研究的角。‎ 通过制作角的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知识。‎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集体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 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 ‎(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 ‎(3)、角的两边还可以怎样变化。注意看(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 ‎1、 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 生想办法,汇报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板书设计: ‎ 角的初步认识 ‎ 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教学反思:‎ ‎2、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直角三角尺、课件、活动角、纸片。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动手感知 二、探究新知 三.积累运用 1、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2、 感知生活中的直角 出示:国旗、椅子、单杠 找出以上实物中共同具有的角,‎ 谁能说说,你制作的角和刚才画出的角有什么区别?‎ 3、 揭题:我们就把这样的角叫直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 1、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 ‎(2)、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 ‎(3)、学生动手操作 ‎(4)成果展示:‎ ‎(5)、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展示所制作的角,并说说制作的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把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汇报。‎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 通过判断直角、画角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 四、小结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板书设计: ‎ ‎ 直角的初步认识 1、 画顶点 2、 点对点 ‎3、过顶点画两条边 教学反思:‎ ‎ ‎ ‎3、课题: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 1、 ‎(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 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游乐场图片,谈话激趣 ‎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1、请小朋友画一个你喜欢的角 ‎2、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1、 汇报,说明分的理由 2、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1) 验证直角 师: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呢?‎ (2) 验证其他两类角 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3)给角取名 师1: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 在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板书)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师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数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钝角。(板书)快找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4)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补充板书:锐角<直角<钝角)‎ ‎1、做角:请小朋友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同学说说:它是什么角?‎ 学生汇报引入“角”。‎ ‎(直角、画角、做角、找角)‎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就地取材。(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肉眼直接能看出的就直接判断,如模棱两可的就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判断,加深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四、课堂小结 ‎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过这些角?‎ ‎3、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4、找角(五角星)‎ ‎ 你能发现这个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吗?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1、 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书第41页做一做2)‎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板书设计: ‎ 锐角和钝角 ‎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教学反思:‎ ‎ ‎ ‎4、课题: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幅三角尺,使学生更进一步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教学难点:培养学习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二、发展活动 三.练习拓展 四、小结 我们前一节课学了哪些角?什么叫钝角?什么叫锐角?什么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举例说明】用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 出示教材42页例6的情境图(用两个三角尺拼一拼)‎ 1、 用两个三角尺可以拼成什么角?‎ 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两个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分组操作,指名到前面边讲解边演示。‎ 2、 你们还可以拼出其他的角吗?希望你们多动脑筋、多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角多。‎ 分组操作,展示学生拼的各种角。(可能出现)‎ 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的还是锐角。‎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了钝角。‎ 等等 ‎1、书P42做一做,用两幅三角尺拼出锐角、直角、钝角。‎ ‎2、讨论:一副三角尺和两幅三角尺拼出来的角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3、练习八第13题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一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收获?‎ ‎(3)用两块三角尺拼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 ‎ ‎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汇报:‎ 我们学习了直角、钝角和锐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 ‎(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拼成一个钝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展示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操作、汇报、订正。‎ 巩固对所学的角的认识。‎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板书设计: ‎ 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 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教学反思:‎ ‎ ‎ ‎ 第四单元 课题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P46— P48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创设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 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连加算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准备: 小棒,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活动引入 伸出你的小手,一只手有五根手指,数一数,四个同学的小手合起来是几根,教师有意识的说:5根,5根,5根,5根,有4个5.‎ 2、 初步感知相同加数。‎ 教师出示算式:‎ ‎2+4+5= 4+4+4=‎ ‎6+6+6+6= 6+5+8=‎ ‎5+8+1= 2+2+2+2+2=‎ 提出要求: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谁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引导:加数一样的分一类,加数不一样的分一类。‎ 教师拿走加数不一样的算式,将加数一样的排成一列。‎ 说一说,数一数,几个4相加?几个6相加?几个2相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加数相同的例子,今天老师跟大家进游乐园来找一找。‎ 学生回答:加数一样的分一类,加数不一样的分一类。‎ 学生回答:三个4相加,四个6相加,五个2相加。‎ 从谈话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加数相同的实例谈起,再通过分类,找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体会乘法知识的生长点,为学习乘法扫除了障碍。‎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 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认真观察,他们在玩什么?‎ 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回答:他们在玩旋转小飞机、过山车、小火车,每架小飞机有3人一共有15个同学在玩。‎ A、 课件出示小火车图 师:每个车厢有多少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那就是几个6?你们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B、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写出加法算式吗?‎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的共同的特点?‎ 师:数一数它们分别是几个几相加?它们都是好几个数连续相加写起来方便吗?为了更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出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说明:乘号与读法,并板书。其他依次提示指出。‎ ‎(二)教学例2‎ ‎1、(出示第46页游乐场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到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示的。‎ 1、 出示例2气球图。‎ (1) 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有几个5?你能连起来说一句话吗?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相同加数是几?列出乘法算式……‎ ‎(2)分别介绍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每个车厢有6个同学,有四个这样的车厢,列加法算式6+6+6+6‎ 学生回答:过山车共14人,加法算式:2+2+2+2+2+2+2,表示7个2相加。‎ 学生回答:一组有5个气球,有5个5.‎ 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共15个气球,相同加数是5,5乘3或3乘5.‎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和区别,间接经历一次知识,“再创造”过程,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在猜测、读、辨析等活动中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同时巩固乘法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P48做一做 通过练习分析,加深了对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认知。‎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几个相同相同加数可以用乘法表示。‎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2+2+2+2+2+2+2=14 5+5+5=15‎ ‎ 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3 × 5 =15‎ ‎ 或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5 × 3 =15‎ ‎ 乘号 乘数 乘数 积 教学反思:‎ 课题三: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P54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2、3、4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乘法计算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看图列式,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自主探索乘法口诀,突破重点。‎ 教学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开火车对口令:5的乘法口诀 一五( ) 三五( )‎ 五五( ) 二五( )‎ 四五( )‎ 请学生对口令 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口诀。‎ 学生回答:一五得五 ‎ 二五一十 ‎ 三五十五 ‎ 四五二十 ‎ 五五二十五 通过对口令复习5的乘法口诀,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乒乓球拍图)‎ 这是一副乒乓球拍,每副有几个?一副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列式?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副球拍有几个?用乘法怎样列式?你能编出口诀吗?‎ ‎2学习三的乘法口诀)‎ ‎(出示气球图)这里每束气球有几个?有几束?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3、完成P54页做一做 ‎4、让学生自主学习例4.‎ ‎(出示豆沙汤圆图)说说豆沙汤圆是怎样排列的?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四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提醒:积是十几时把“得”字去掉。‎ 从刚才的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由此可以知道一一得几?‎ 观察1—4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每副有2个,一副表示1个2.1×2=2或2×1=2口诀:一二得二。‎ 两副有2个2,2×2=4口诀:二二得四 学生回答:,1束3个,应该用1个3表示,1×3=3,口诀:一三得三。‎ ‎……‎ 学生回答: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通过合作交流,对照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熟记掌握口诀。‎ 三、巩固练习 P55做一做P56练习十一1、2‎ 运用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熟记2、3、4口诀,提高计算能力。‎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学习了1、2、3、4的乘法口诀。‎ 板书设计: 2、3、4的乘法口诀 ‎ 1×1=1 一一得一 ‎ 1×2=2 一二得二 2×1=2‎ ‎ 2×2=4 二二得四 ‎ ‎ 1×3=3 一三得三 3×1=3‎ ‎ 2×3=6 二三得六 3×2=6‎ ‎ 3×3=9 三三得九 ‎ ‎ 1×4=4 一四得四 4×1=4‎ ‎ 2×4=8 二四得八 4×2=8‎ ‎ 3×4=12 三四十二 4×3=12‎ ‎ 4×4=16 四四十六 4×4=16‎ 教学反思:‎ 课题四: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P58例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地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3、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去寻找信息,再根据乘法的含义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4、 教学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棒,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智慧游乐园吗?在这个游乐园里我们解决了一些数学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我们还没解决,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三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有三个人)‎ 仔细观察,每匹小木马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列算式解答吗?加数相同的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 学生回答:每匹小木马有3人,一共有9人:3+3+3=9,乘法算式:‎ ‎3×3=9‎ 新课一开始,复习旧知,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过渡:小木马可好玩了,你瞧!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它们也坐上了小木马,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来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3)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3×3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3×4-1中,3×4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减1?‎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学生回答:现在一共11个人,不能直接用乘法算式。‎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展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练习 P58做一做与P59练习十二第4、5题 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的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计算乘加、乘减时按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顺序。‎ 板书设计: ‎ 乘加、乘减 ‎ 3+3+3+2=11‎ ‎ 3×3+2=11‎ ‎ 3×4—1=11‎ 教学反思:‎ 课题五: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材P60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比较熟悉地运用口诀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列表,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寻找思路,解决问题,清晰明了地展示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便于学生整理数据,编出口诀。‎ 教学重点: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教学准备: 小棒,每小组一张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对口令:2—5的乘法口诀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学生对口诀 ‎。‎ 二、探索新课 ‎1、教学例6‎ ‎(1)(出示6个豆荚图)这是6个豆荚,每个豆荚里面有6颗豆,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个数 ‎1‎ ‎2‎ ‎3‎ ‎4‎ ‎5‎ ‎6‎ 颗数 ‎6‎ ‎12‎ 先知道学生看懂表格,再填写。‎ 说说为什么1下面填6?2下面填12?‎ (1) 小组活动,探索口诀。‎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吗?‎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 让学生说说每句口诀的含义。‎ ‎(3)读记口诀,哪一句口诀记得最牢?哪一句记不住容易忘?你想怎样记住它?‎ 想一想相邻的口诀相差几?‎ ‎(4)熟记口诀 学生回答:1个豆荚里有6颗豆,所以写6.‎ 两个豆荚里共有12颗豆,所以在2下面填12.‎ 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 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自由验证,尽可能地使全体的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经历编口诀和识记口诀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P60做一做P61练习十三1、2、3‎ 把学生易错的口诀变成趣味题,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辨析,使学生熟练掌握口诀,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亲自体验了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学会了用6的乘法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的积。‎ 板书设计: ‎ ‎ 6的乘法口诀 豆荚个数 ‎1‎ ‎2‎ ‎3‎ ‎4‎ ‎5‎ ‎ 6‎ 豆子颗数 ‎6‎ ‎12‎ ‎ 18‎ ‎ 24‎ ‎ 30‎ ‎ 36‎ ‎ 1×6=6 一六得六 6×1=6‎ ‎ 2×6=12 二六十二 6×2=12‎ ‎ 3×6=18 三六十八 6×3=18‎ ‎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 5×6=30 五六三十 6×5=30‎ ‎ 6×6=36 六六三十六 ‎ 教学反思:‎ 课题六: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63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求几个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不同加数相加用加法计算,会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或加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谈话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区别用乘法和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列式计算 根据加法算式来写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2‎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一个加数是三,另一个加数是五,和是多少?‎ 学生依次列式写题 通过复习乘法的意义,理解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题题目 认真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这两道题都有4和5它们在这两道题里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2)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小题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4个5.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4个5吗?‎ 这是几个几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 第(2)小题也请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引导:这一题里的5表示一排的数量,4表示另一排的数量,只有两排,一排是5,一排是4,求两排合来,用什么方法计算?‎ ‎(3)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学生回答:都有4和5‎ 学生回答:这是4个5相加用乘法 学生回答:求两排不同数量合起来用加法。‎ 通过对比练习,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区别加法和乘法应用题的不同,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解题,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 学生自行检验,师生共同交流,说说想法。‎ 1、 对比小结。‎ 观察这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第(2)小题用加法?\‎ 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数量关系。第(1)小题其实就是求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如果求几个不同加数的和就用加法。‎ 三、巩固练习 P64练习十四1、2、4‎ 举一反三,有效地组织练习,从而提高练习的效率。‎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求不同加数的和只能用加法计算。‎ 板书设计: ‎ 解决问题 例7、(1)4×5=20(张)‎ ‎(2)5+4=9 (张)‎ 教学反思:‎ ‎ ‎ 第五单元 ‎ ‎1、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新知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教师讲故事。讲完后问:这些盲人叔叔呀有的把大象摸成扇子,有的摸成柱子……他们说的对吗?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帮助他们想个办法吗?‎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玩具,赶快打开看看吧。(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玩具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玩具的哪一部分?‎ ‎2、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学生交流。‎ 学生观察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新知 四、小结 ‎3、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7页上的恐龙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1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做一做”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板书设计: ‎ 观察物体 ‎ 侧面 正面 后面 教学反思:‎ ‎2、课题: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 ‎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难点:能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的三视图.‎ 教学准备:各种物体模型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二、探究新 ‎1.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观察庐山;‎ ‎2. 揭示课题:观察立体图形 ‎1、给学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模型,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物体,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着几何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2、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 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 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从正面看 ‎ 从左面看 ‎ 从上面看 ‎3、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为什么说可能不同呢?因为,有特殊的立体图形,即使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图形也可能相同。‎ ‎1、演示用小立方体块搭出的几何体,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看谁画的图最标准。‎ 倾听教师的谈话 观察物体,用老师提示的语言说一说,再给同组同学说说。‎ 倾听教师小结。‎ 初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学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四、小结 ‎2、学生自己用4个小立方体块搭出几何体,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看谁画的图最标准。‎ ‎3、用小立方块搭出符合下列三视图的几何体:‎ ‎4、做一做:‎ 用5个小立方体块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根据搭建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看谁画的图最标准.而后,全班同学根据某小组画的三视图来组合立体图形.‎ ‎1.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节课数学知识对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 ‎(在方格纸中画一画)‎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 ‎ 观察立体 ‎ 观察物体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 ‎ 教学反思:‎ ‎ ‎ ‎ ‎ 第六单元 ‎1课题:7的乘法口诀 ‎ 教学内容:教2材第73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他们是童话王国里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小礼物。瞧,小矮人们带来了美丽的气球。‎ ‎ 每个小矮人今天穿了一件漂亮的球服,每件衣服都编了号,第一是7,第二件是14,第三件21,你知道第四件、第五件、第六件、第7件球衣上分别是什么数字吗?找规律,填一填。‎ ‎ 学生接着填,填完说说是怎么想的,每个数字差几,7、14、21、28、35、42、49,学生读一读。‎ 创设情境,发现连续加7的规律,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 1)、引入:小矮人们可喜欢摆七巧板了,你们看这是他们摆出的图案, 请你们帮他们数一数,每个图案用了几块图形?‎ ‎ 出示图片,让学生数一数,再填下表 图案个数 ‎1‎ ‎2‎ ‎3‎ ‎4‎ ‎5‎ ‎6‎ ‎7‎ 拼版个数 ‎7‎ ‎ 指导学生填写1、2格,让学生说:一个图案用了7块版,1个7是7.‎ 板书:1×7=7,7×1=7‎ 你能编出口诀吗?‎ ‎2个图案用了2个7块。列式:2×7=14,7×2=14。口诀:二七十四 2)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 小结: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块板,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这是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方法 3) 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完善7的乘法口诀。‎ 学生填完剩下的。‎ ‎ 引导学生把口诀补充完整:你还能编出7的其他口诀吗?‎ 结合表格,填算式并编口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1个7 一七得七 1×7=7‎ ‎2个7相加 二七十四 2×7=14‎ ‎……‎ ‎7个7相加 七七四十九 7×7=49‎ 4) 齐读口诀 ‎ 2、交流编口诀的方法。‎ ‎ 这么简练的口诀,你是怎么编的?‎ ‎ 师:看乘法算式,读乘法口诀。比较乘法算式和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 ‎(1)7的乘法口诀有7句:‎ (2) 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3) 第二个数字都是“七”;‎ (4) 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7,反映了“是几的口诀相邻之间的积就差几”的规律。‎ ‎ 3、熟记口诀 ‎ 同学们编得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比一比看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 学生齐读7的乘法口诀。‎ 学生汇报 学生记忆口诀 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编制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巩固练习 ‎1、完成72页“做一做”。‎ ‎ 学生说得数 ‎ 教师追问: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 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小矮人们有问题要同学们帮忙算一算。‎ ‎ 1个小矮人1张床,7个小矮人( )张床.‎ ‎1个小矮人2个碗,7个小矮人( )个碗.‎ ‎1个小矮人3块糖,7个小矮人( )块糖.‎ 学生计算,填写,并说说想法。‎ 练习设计有层次,从易到难,形式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学生记忆7的乘法口诀 三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脚步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7句,每相邻两句的积都相差7.‎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 ‎ 7的乘法口诀 ‎ 图案个数 ‎1‎ ‎2‎ ‎3‎ ‎4‎ ‎5‎ ‎6‎ ‎7‎ 拼版个数 ‎7‎ ‎14‎ ‎21‎ ‎28‎ ‎35‎ ‎42‎ ‎49‎ ‎ 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2课题:8的乘法口诀 ‎ 教学内容:教2材第75页的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掌握8的乘法口诀编制方法。‎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8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螃蟹吗?听过一首儿歌是这样唱的吗?螃蟹一呀爪八个,两头尖尖这么大的个。那你知道一只螃蟹几条腿?提示:螃蟹最上面的大脚不是腿,叫螃鳌。‎ ‎3只呢?4只,5只呢?你是怎么想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 ‎ ‎ 设计唱儿歌的情境,激趣引入,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研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 1、教学例2.‎ ‎ (1)、教师出示情境图。‎ ‎ 让我们走进校乐队,去探寻里面的数学知识。‎ ‎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 (2)首先我们先看第一排,第一排有几个人?‎ ‎ 一排有8人,列式是1×8=8或8×1=8,口诀是什么呢?我们在学7的乘法口诀时是怎么学的?‎ ‎ 学生回忆方法,教师总结规律。‎ ‎ 今天我们也这样的方法来学习8的口诀。‎ ‎ (3)尝试编口诀。‎ ‎ 教师出示线段图:0、8、16、接着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那3排有几个人?4排几个人?5排、6排呢?‎ ‚交流反馈。‎ 学生完成较差第75页填空,教师随机抽一组学生的作业,版演。‎ ‎ 1个8 1×8=8 一八得八 8×1=8‎ ‎ 2个8相加 2×8=16 二八十六 8×2=16‎ ‎ 3个8相加 3×8=24 三八二十四 8×3=24‎ ‎……‎ 小组合作,写出算式编出口诀。同桌互相说一说。‎ ‎ 8个8相加 8×8=64 八八六十四 ‎ ‎ 2、寻找口诀内部规律,帮助记忆。‎ ‎ (1)老师把你们编的口诀记录下来,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 (2)提问: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面又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找规律:‎ ‎①第一个乘数:按1—8的顺序排列;‎ ‎②第二个乘数:都是8;‎ ‎③每个积都比前一个多8;‎ ‎④积的个位数是按:8、6、4、2、0、8、6、4、排列的。‎ 教师板书9×8,追问:接下去编的话,积的个位会是几呢?几是多少?怎么得来的?10×8呢?‎ 3、 识记口诀 (1) 先自己读一读。‎ (2) 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觉得哪句比较难记?重点记一记。‎ (3) 交流:你觉得哪句比较难记?我们一起想想怎么记?‎ 如根据每句递增8来记,怎样记住7个8是几,只要记住6个8是48,再加上一个8就是48+8=56;或者 8个8是64,再减去一个8就是64-8=56。‎ 也可以根据拆分的方法来记,7个8就是3个8加4个8的和等。‎ 教师指出:我们可以想各种方法来记口诀 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7的乘法口诀。‎ 学生汇报 学生记忆口诀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合作编写8的乘法口诀,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在探究的规律中识记口诀,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巩固练习 ‎ 1、完成75页“做一做”。‎ ‎ 2、教师快速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 知道答案的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说口算时用的是哪句口诀,反复练习 ‎ 3、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的第1题。‎ ‎ 4、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的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强化对8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三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小结:今天我们用“找规律,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方法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乘法口诀。‎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 ‎ 8的乘法口诀 ‎ ‎ 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 三七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 ‎ 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 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 ‎3课题: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乘法算式解答。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质疑、思考、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列式计算 ‎ 將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 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 ‎2个4相加是多少? ‎ ‎ 学生口答 ‎ 复习“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看图弄清题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超市,去解决超市里的数学问题。你瞧,这是超市的一角,认真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说出图的信息。‎ 老师指出:文具盒一个8元,铅笔一支3元,橡皮一块2元,日记本一本4元。‎ 明明给我们题出了什么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追问:你能找到1个文具盒的价钱吗?‎ 让学生完整的叙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文具盒一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引导:文具盒一个8元,3个文具盒,可以用括线图这样表示:‎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通过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达到逐步巩固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目的。‎ ‎8元 8元 8元 ‎ 共?元 教师指出:1个文具盒8元,3个文具盒就是3个8.可以怎样计算?‎ 列式:8×3=24元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小结:因为每个文具盒8元,要求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就是求3个8相加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来解决。求3个文具乘买的个数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3) 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要多少元?引导:要求7块橡皮的价钱,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1块橡皮是2元,7块橡皮是几个2‎ 相加?用什么方法计算?‎ 小结:求7块橡皮的总钱数,可以用1块橡皮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4) 看图,你还能提出 其它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让学生看图,题出数学问题,让其他同学解答,说说解答的方法和理由。‎ 3、 比较总结 提问: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只要是求几个几的和的实际问题,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学生口答 学生:1块橡皮的价钱 学生:7个2相加 列式:7×2=14(元)‎ 学生:求几个相同的和 二、巩固练习 ‎1、完成2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的第3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的第4题.‎ ‎4、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的第5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 ‎ 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按 ‎8×3=24 ‎ 口答:一共24元。‎ ‎ ‎ ‎4课题:9的乘法口诀 ‎ 教学内容:教2材第80页的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掌握9的乘法口诀,会用9的口诀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掌握9的乘法口诀编制方法。‎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开门见山 ‎1 教师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9的乘法口诀。请你猜一猜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 你知道哪些有关9的乘法口诀?‎ 同学们知道了很多,但不全面,这节课我们 要一起学习9的乘法口诀。‎ ‎ 学生自由发言 ‎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开门见山地引出新课。‎ 二、探究新知 ‎ 1、教学例4.‎ ‎ (1)、教师出示情境图。‎ ‎ 引入:同学们知道端午节吗?端午节有哪些活动?‎ ‎ 看,划龙舟比赛喀什了,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能很快地说出得数呢?‎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同学已经基本掌握编口诀的方法了,现在我们要用我们编口诀的方法来编9的乘法口诀,有信心吗?‎ ‎ (2)运用类推,编出口诀 ‎ 出示教材第84页例4的线段图 ‎ 小袋鼠正在联系跳远,一跳跳了9,第二跳跳到了18,接着数,第三跳跳到几,第四跳、第五跳呢?在线段图空白的方框中填上相应的数字。‎ ‎ (3)汇报交流。‎ ‎ 教师随机选一小组的作业版演。‎ ‎ 方框接着填什么?‎ ‎27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生:吃粽子和划龙舟。‎ 生:每艘船上由于9个人,有9艘船。‎ 生:乘法,用乘法口诀 生:27、36、45、54、63、72、81.‎ ‎45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81是几个9相加得来的?‎ ‎ 根据小袋鼠每次跳的结果写出算式,编出口诀。‎ (4) 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请个别学生介绍,全班交流。‎ ‎ 1×9=9 一九得九 9×1=9‎ ‎ 2×9=18 二九十八 9×2=16‎ ‎ 3×9=27 三九二十七 9×3=24‎ ‎……‎ ‎ 9×9=81 九九八十一 ‎ ‎ 教师提问:‎ ‎①你是怎样相出得数的?;‎ ‎②“七九六十三”表示什么?“五九四十五”表示什么?‎ 让学生把“三九二十七”这句口诀的意思用算式或者图画表示出来。‎ 教师小结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③让学生随便选择其中的一句口诀说出它的意思,并说出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5) 找规律,记口诀。‎ ‎ (1)尝试背口诀 谈话:在背的过程中你觉得哪句口诀比较难 记?‎ 引导:这些口诀有的比较难记,那么,认真观察,9的乘法口诀里藏着哪些规律呢?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 (2)找规律。‎ ‎ (3)利用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 ‎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口诀 ‎ (4)师生对口令,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 学生小组讨论,找规律。‎ ‎ 经历探究口诀的规律、背口诀、记忆口诀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加深对口诀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 ‎ 1、完成80页“做一做”。‎ ‎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的第1题。‎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 练习巩固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和应用。‎ 三课堂小结、‎ ‎ ‎ ‎ 小结: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 ‎ 8的乘法口诀 ‎ ‎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八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 ‎ 九九八十一 课题:解决问题 ‎ 教学内容:教材第84页的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乘法解决“两种数量相比,够不够”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將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具体的问题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將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具体的问题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列式计算。‎ ‎ (1)一件衬衣用9个口子,6件用多少个扣子?‎ ‎ 学生列式,交流:这里的“6件用多少个扣子?”指的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 二年级(1)班有50个小朋友,老师准备了42本笔记本,每人发 一本,够吗?‎ 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3)1号厅有60个座位能坐得下 吗?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指出:这个问题只有一个条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缺少什么条件?‎ 教师再出示:56个小朋友去看电影,1号厅有60个座位能坐得下吗?‎ 现在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因此,我们要比较两种数量,首先要知道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 ‎ 学生:6×9=54(个)‎ 生:不够。‎ 学生讨论 学生:给多少人坐 ‎ 复习求乘法的实际问题及两数相比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问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 ‎1、出示例题。‎ ‎ ①、师:先读题,读懂题目意思,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 学生读题 ‎ 以“独立思考和尝试——小组交流和分享——集体讨论和反思——对比小结和内化”‎ 已知条件: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 设疑:知道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你能求“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这个问题吗?‎ 根据题目里的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你能求出什么?‎ ‎ 你能口算吗?‎ 教师指出:现在能直接求“坐得下吗?”缺什么条件?‎ 教师说明:对了,只要知道客车有多少个座位,和总人数进行比较,就知道能不能坐得下,那么,客车有多少个座位。‎ ‎ ②出示主题图 ‎ 仔细观察座位示意图,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前面每排4个座位,最后一排有5个,一共有33个座位。‎ ‎4×7=28(个)28+5=33(个)‎ 方法二:分别算出左边和右边各有多少个座位,再加上最后一列的座位 ‎2×7=14(个)2×7=14(个)‎ ‎14+14+5=33(个)‎ ‎……‎ ‎③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知道学生和老师一共有32个人,客车有33个座位,现在你知道客车能坐得下吗?‎ 引导学生比较32个<33个,能坐得下吗?‎ 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一共有多人?‎ 学生:一共32人。‎ 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讨论,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 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巩固练习 ‎1、完成84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4题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4、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 通过练习,沟通对所学知道的联系,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三课堂小结、‎ ‎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比较两种数量了吗?学会了怎样分析问题了吗?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 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可以先从问题入手,也可以先从条件入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方法。 ‎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 ‎ 解决问题 ‎ 方法一:4×7=28(个)28+5=33(个)‎ ‎ 方法二:2×7=14(个)2×7=14(个)14+14+5=33(个)‎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1、课题: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钟表模型、手表。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二、互动新授 ‎1、猜谜引入。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 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 ‎1、认识时间:分 ‎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时间)‎ ‎(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由猜谜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通过实物观察,加深学生对时间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 四、教学效果测评 3、 总结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 ‎2、认识时。 ‎ ‎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 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9时25分时,9:25)‎ ‎(2)看钟面写时间。(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9时2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3:05”)。 ‎ ‎1、教师拔钟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拔钟,另一个同 学说时间。 ‎ ‎3、教师说时间 ‎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 ‎2、连一连 ‎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汇报。‎ 学生说时间 学生拔钟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 板书设计: ‎ 认识时间 ‎ 钟面上有60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 ‎ 1时=60分 ‎ 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教学反思:‎ ‎2、课题:认识时间2----用数学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重点: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哪些时刻。‎ 教学难点:判断时间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 二、探究新知 ‎1、钟面上一共有( )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 ( )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 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 ),是( )小时。( )分=( )时。‎ ‎3、填一 填 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4、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 ‎1、谈话揭示课题:让我们运用这些时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时间问题。‎ ‎2、出示例3,主题图 ‎1) 7:15----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 明明说:我做完作业才去踢球。 小伙伴说:10:30,我们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 9:00----明明说:做完作业啦!‎ 提问:明明可能在下面的哪个时间去踢球?(7:45 9:15 10:50)‎ ‎2)验证答案。‎ ‎3‎ 学生完成练习 交流汇报 ‎1)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2)汇报,集体订正。‎ 小组讨论后,集体分析。‎ 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时间,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时间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练习拓展 四、小结 ‎)小结:解决这类问题要先看知道了什么,再思考怎样解答,最后验证解答是否正确。‎ ‎1、完成练习二十三4、5、6,逐题分析,集体订正。‎ ‎2、按要求解答。‎ ‎ 小红周六的作息表:‎ ‎1:40—2:10 看书 2:10—2:50做数学作业 2:50—3:30做语文作业 ‎3:30—5:00 锻炼 5:00—6:10看电视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4)小红做什么的时间最长?做什么的时间最短?‎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倾听教师谈话。‎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集体订正 巩固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 认识时间2----用数学 ‎ 9:00 9:15 10:30‎ ‎ 做完作业 踢球 看木偶剧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